新疆石河子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新疆石河子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新疆石河子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新疆石河子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新疆石河子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河子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60分)1.在周代伦理中,宗族成员间只论宗子与普通族人的关系,普通族人“虽富贵,不敢以富贵入宗子之家”。在丧葬制度中,大宗死亡,族人即使无“五服”之亲,也须为之服“齐衰三月”。这说明,西周()A.社会等级秩序森严B.分封制运行基础稳固C.社会治理水平较高D.政治秩序与血缘挂钩2.《尚书·禹贡》是战国时期托名大禹的一篇地理著作。文中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如图1)并分成九个等级:雍州上上,徐州上中,青州上下,豫州中上,冀州中中,兖州中下,梁州下上,荆州下中,扬州下下。据此分析,《尚书·禹贡》对以下哪种说法的史料价值最大()图1A.西周时期以都城为中心的分等级统治体制B.“州”作为行政区划的历史开端C.战国时期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统一观念D.大禹时代的国家疆域及行政区划3.下表是《左传》中关于周、郑关系的一些记载,这说明当时()公元前720年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公元前720年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公元前707年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A.争霸战争此起彼伏B.分封制度遭到破坏C.中央集权受到挑战D.农业生产逐渐衰退4.春秋战国时期,“士”已经不再局限于贵族阶层,而成为“四民”之首,其成员既有没落的贵族子弟,也有掌握了文化知识的平民甚至奴隶。其中的佼佼者如子产、李悝等在当时大放异彩。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重要政治人物主张或举措简表(部分)政治人物辅佐的诸侯国主张或举措子产郑国作封洫、铸刑书、择能吏、立谤政李悝魏国尽地力、食有功、禄有劳、赏有能吴起楚国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罢无能、废无庸,捐不急之官商鞅秦国行县制、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促成了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现象B.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更加激烈C.土地所有权由公有变为私有D.社会阶层流动性渐趋增强5.睡虎地秦简记载,父亲控诉亲子“不孝”,可以请求政府将其杀死或断足流放,政府会予以照办。同时,法律规定父亲私拿亲子财物的行为属于家事领域,会被当作无罪来处理。这说明,秦朝()A.注重宗法伦理B.刑罚制度严苛C.社会秩序混乱D.基层管理严密6.汉文帝时,政府为南越王赵佗修治祖坟,给赵佗在故乡的兄弟以尊官厚赐,最终赵佗答应取消帝号,恢复藩属关系。据此可知,该举措()A.使南越首次被纳人中央管辖B.成功地削弱了诸侯的势力C.体现了“无为而治”政策D.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7.如图所示,汉武帝在公元前119年,迁徙数十万贫民到新秦中地区垦荒,不但恢复了秦始皇时期的农业开垦规模,还把农牧区分界推进到有史以来最北线。这一政策有利于()A.强化中央对边疆的控制B.抑制土地兼并C.扩大西汉王朝统治区域D.“推恩令”的推行8.公元39年,光武帝下诏“度田”(检核垦田顷亩),有官员回答:“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光武帝颇不以为然,派官员考察属实后,以“坐度田不实罪”,处死了有关郡守十余人。光武帝此举()A.调整了国家的赋税收入B.与推恩令的政策相一致C.铲除了豪强地主的根基D.阻碍了土地私有的发展9.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阐述了协调平衡、调和阴阳、和解病机的治疗观;配伍精当、法则鲜明“君臣佐使”的方剂原则。据此可知,仲景医学()A.蕴含传统思想的学术特色B.推崇阴阳五行的哲学观念C.重视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D.传承以人为本的仁爱情怀10.表1所示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设置的管理养牛官职。这些官职的出现主要得益于()表1曹魏西晋东晋北魏北齐北周驾部驾部郎驾部尚书驾部郎驾部尚书驾部郎中驾部中大夫太仆太仆卿太仆卿或置或省太仆卿太仆卿太仆卿牧官牧官都尉牧官都尉牧官都尉驼牛都尉驼牛令驼牛令A.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B.汉族政治制度的熏染C.经济重心南移的促进D.南北民族交融的推动11.自大运河修通之后,扬州作为运河、长江码头,在军事地理与区位特征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隋代设置的以扬州为中心的江都郡辖境包括长江南北的两片土地,将长江天险包容在同一政区之内。江都郡的设置()A.受行省制度的影响B.意在防范分裂割据C.遵循山川形便原则D.利于市镇经济兴起12.唐中期以后,使职差遣制日益盛行,即官员受上命另任他事,形成“职无品秩却治事务,官有品秩仅寄禄秩”的现象。如唐玄宗时负责顾问参议的要职翰林学士,其人选就“自诸曹尚书,下至校书郎,皆得与选”。使职差遣制的盛行()A.迎合了庶族地主参政的需求B.推动了科举制度的重大改进C.不利于唐代办事效率的提升D.弱化了君主对朝堂的控制力13.“任土作贡”(依据土地具体情况,制定贡赋的品种和数量)现象古已有之,汉代形成制度。唐代法律明文严格规定土贡征收数量、种类、时间及运输、库存、支用;唐后期地方官员间馈赠礼物中有许多当地土贡物产,土贡流动距离近至同一州、同一道,远至跨州连郡。唐后期这一现象()A.主导区域之间经济文化交流B.为地方割据奠定了经济基础C.表明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D.说明政府财政状况日益恶化14.六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机构。以下对于六部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各自分署,直接对皇帝负责②隶属于中书省③隶属于尚书省④增设外务部等机构,六部之名渐废A.③②①④B.①③②④C.②③①④D.④②③①15.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说:“赵宋官制虽承前代,如宰相大抵类似于唐,而宋则又以枢密使、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若外官,则宋与唐大有别。藩镇(节度使)之权既夺,大约统率所部者有安抚使、转运使诸官职。”由此可见北宋()A.借助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B.主要是为应对少数民族政权威胁而改革C.在政治制度上有新建树D.在因循承袭的基础上迫于时代形势变动16.王安石变法期间,总是大量附会《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他指出,免役法出于《周官》所谓府、史、胥、徒;保甲法起于三代丘甲;市易法源自周之司市。王安石这样做()A.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分裂B.有利于减少变革阻力C.使变法遵循传统的意识D.希望恢复三代秩序17.宋朝城市中的坊市界限已完全打破,大城市消费水平的高涨、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夜生活的发达,都达到空前水平;国内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川陕、北方、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这主要得益于()A.政府放松对市场时空限制B.长途贩运贸易的快速发展C.信用货币交子的流通使用D.农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18.明清时期“义利相和”的主张渐成主流,商贾“聚财货”的行为被认为与“百职居官”“学者进德”“农成佳禾”,是值得肯定的,“都须一段识见、一段包涵、一段勇气方做得去”。此现象体现了()A.社会经济多元发展.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C.朝廷放松基层治理D.格物致知影响扩大19.对国家如何臻于富强,徐继畬在《瀛寰志略》中指出,美国的波士顿、纽约、非勒特尔非尔三大码头因富商大贾聚而通商,故经济繁荣;内地则因“皆资耕作”,故幅员虽广而财力却不如海滨之盛。由此可见,徐继畬主张国家应()A.积极发展工商业以求自强B.采取措施奖励实业C.注重沿海与内地协同发展D.担负救亡图存重任20.1858年,英法等西方国家通过《天津条约》获取了在内地游历、经商等侵略权益,但1863年之前,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为东三省、天津和北京,而1865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逐渐成为西方人游历的热点地区。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A.“东南互保”符合列强利益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性C.传统的宗藩关系逐渐解体D.西方侵略势力伸向东南沿海21.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22.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上述言论目的是()A.总结历史上变法的经验教训B.推进洋务运动的开展C.为戊戌变法的实施提供指导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23.新文化运动早期,改革者们对儒学与中国传统的批判,几乎没有遇到真正有力的对手。但是到了“五四”末期以及以后,一些学者以对东西文化及西方哲学理论的研究为基础,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反对西方文化派。这一转变源于()A.一战引发了对西方文明的反思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C.学者对儒学思想的近代化改造D.平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24.据“部分省区农会会员统计”表,农会会员人数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省份1926年6月1927年6月会员数(人)占全国百分比(%)会员数(人)占全国百分比(%)广东64776666.07000007.6湖南381503.9451714049.4湖北41200.4250260027.3全国9814421009153093100A.两湖地区土地革命迅速发展B.中共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C.农民运动推动了国民大革命D.革命形势的发展影响农民运动25.从1927到1936年的十年间,整个中国近代工业有一定的发展,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1933年中国工业产值只有英国的1/50、德国的1/64,美国的1/162,人均国民收入仅为12美元,是美国的1/26。造成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因素有()A.农村经济衰败,广大农民购买力低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全面开展C.美国凭借特权大肆向中国倾销商品D.军阀割据混战而导致交通中断26.传统社会中,民众等同于牛马的身份认知以及“穷是命里注定”“劳动下贱”的宿命论根深蒂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涌现出不少劳动积极分子。于是,边区政府着手评选先进典型,“拿锄头的、拿斧头的、拿鞭子的、拿剪刀的”劳动者由此被看作是英雄,是新社会的“状元”。边区政府此举()A.旨在提高劳动者素质B.引发了边区的大生产运动C.有利于劳动新风尚的形成D.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7.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现在被我们废除了,或者即将被废除……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是和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即是说,同古代近似的。”这次会议是()A.中共七大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共八大28.1954年5月24日,世界和平理事会柏林特别会议召开,中国在这次会议上的发言稿(部分)如下表。作为中国外交关系的史料,其价值在于()

主要内容第一条着重指出日内瓦会议上两条道路的斗争,即我方的道路是和平的道路,而美方的道路是战争的道路第二条着重揭露美国在日内瓦会议中的两面派手法,即一面在会内进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谈判,另一面又在会外加紧进行法、美谈判和组织东南亚军事侵略集团第三条着重宣传我方真诚愿意和平协商解决亚洲问题,强调亚洲各国要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及和平共处的原则上建立亚洲各国人民的集体安全A.体现出中国致力于维护亚非国家的团结B.用于印证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C.揭示出建国初期中国外交的革命性特征D.反映出中国外交始终以联合国为中心29.图4是20世纪60年代我国建成的工业中心的分布示意图。对此阶段工业建设的认识正确的是()图4A.在东南沿海地区充分发展基础上延伸B.改变了50年代重点发展重工业的策略C.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D.开创西南西北地区现代工业发展的先河30.2004年7月,“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在南非开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这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首次举办的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A.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B.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C.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D.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二、非选择题(共3题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中华法制文明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已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秦汉时期,律成为统一法典的主要形式。西汉时期形成的汉律,沿用近400年。隋初,《开皇律》废除了前代刑罚中的鞭刑、枭首等“苛惨之法”。在继承汉魏以来法制经验基础上,唐高宗永徽年间撰成《唐律疏议》,成为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它明确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思想,规定刑罚定罪,不以小过而滥行诛杀,其用刑在教人以善;法律体系包括律、令、格、式,内容涉及职制、户婚、贼盗、斗讼等各方面,而对涉及民间田土钱债的民事行为视为细事。唐之后,历代律典多以唐律为蓝本。中华法系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摘编自夏锦文《中华法制文明具有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等材料二1902年,清廷设立修订法律馆,着手编纂近代法典。从1904年至1911年,在沈家本等人的主持下,以“折衷各国大同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仍不戾乎我国历代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宗旨,初步制定了数十部法律文本,包括宪法、刑法、民法、诉讼法、商法等多部法律。刑律的修订,抛弃了旧律“诸法合体”的编纂形式,采用了一些近代西方的刑罚原则、刑法制度和理论,如正当防卫、罪刑法定、缓刑制度。其中对于犯“十恶”等罪的规定仍被保留下来。同时,清政府开始法政官制的改革,规定大理院“专掌审判”,不受行政衙门干涉。1902年开始的修律与司法改革,遭到不少礼教派官员的强烈反对,最终在革命的枪声中被终止。——摘编自严泉《晚清中国——告别“万历十五年”式的传统儒家道德治国》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法系的主要特点。(8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法律改革。(6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1952年,毛泽东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周恩来对黄河的事情“亲自挂帅”,多次主持会议研究治理黄河的重大问题。根据黄河自身的特点和新中国初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黄河水利委员会在中共中央治黄方针的指导下,提出了“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治黄指导思想。从1950年春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和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治理黄河的两个阶段工作,有目的、有步骤地对黄河流域进行从治标到治本的综合治理,遏制了黄河水患。1954年3月,黄河下游春季修堤工程全面开工。河南、山东两省各工段上堤的民工共达五万多人,许多包工队都重新整顿劳动组织,并积极改进工具,推行先进工作法,使工程质量和工作效率都有提高。1954年黄河顺利地渡过了八次大汛,此后治黄委员会在此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