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_第1页
天津市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_第2页
天津市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_第3页
天津市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_第4页
天津市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阅读天津市河西区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14.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柳堤[明]金銮①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注:①金銮:明代散曲家。陇西(今甘肃)人。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游吴楚淮扬之间。(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B.颔联写柳堤晴日的静景,颈联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突出景物的动态美。C.颔联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美丽景色。(2)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初看起来给人以温馨、愉悦之感,实则“乐景衬哀情”。请结合尾联两句诗的内容,解析作者是如何传达“哀情”的。2023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14.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后面问题。田居自和二首(其二)张养浩稼穑无非雨露功,农家分喜到诗翁。劳心漫刻七年楮①,贻戚空成九载弓②。山展野屏随地远,风挥天帚扫云空。绰然③到处皆佳景,安得毫端句不雄。【注】①楮:刻楮,指写文章。②弓:修弓,指练武艺。③绰然:美好的样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从“稼穑”起笔,写农民种田基本靠上天恩赐雨露,靠天收成。B.二句写遇到风调雨顺收成好,百姓眉开眼笑,诗人从中分享到喜悦之情。C.“七年楮”“九载弓”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多年散漫随性的习文练武经历。D.诗人认为田居生活的美好景致能够激发创作的灵感,笔下自然会有好诗句。(2)请赏析颈联“山展野屏随地远,风挥天帚扫云空”的妙处。(3)本诗虽写“田居”,但少有闲适之意,多有豪迈之气。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2023年天津市和平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作答。登剑南西川

(南宋)陆游

自古高楼伤客情,更堪万里望吴亲。

故人不见暮云合,客子欲归春水生。

瘴疠连年须药石,退藏无地著柴荆。

诸公勉书平戎策,投老深思看太平。注:①剑南西川:唐藩镇名,治所在今成都市。②吴京:南京。③投老:垂老,临老。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首句点题,交代了地点、作者的身份处境,“伤客情”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B.“吴京”一词运用借代手法,明写眺望古都南京,实则表达对于南宋朝廷的牵挂与担忧。

C.颈联记叙了诗人生活的环境和自身的状态,叙述中透露着感伤和无奈。

D.尾联中“诸公”劝诗人应努力为恢复中原献策,写出诸公虽垂老却依旧渴望太平的心情。8.颔联中“合”“生”两字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9.请结合文本概括诗人抒发了哪些所感之怀。2023年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监测(二)语文试卷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两首诗中听的笛曲为《梅花落》;“梅花何处落”将“梅花落”拆开,中间嵌入了“何处”二字。B.“一为迁客去长沙”让人联想到贾谊因指责朝政受到谗毁而贬官长沙,此句是诗人以贾谊的不幸自喻。C.这两首诗都是按照闻笛生情的顺序来写的;情感都感而不伤,展现了盛唐人胸中澎湃的豪情。D.李白捕捉“西望”的典型动作抒情;高诗开篇两句写边塞之景,营造了一种和平宁谧的氛围。(2)这两首诗三、四句在表现手法上有相同之处,但两首诗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从视听转化的角度,对两首诗的三、四句进行赏析;并指出两首诗抒发的不同感情。(5分)2023年天津市河东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题王晋卿画后

【宋】苏轼

丑石半蹲山下虎,长松倒卧水中龙。

试君眼力看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

题宗室大年①画(其一)

【宋】黄庭坚

水色烟光上下寒,忘机鸥鸟恣飞还。

年来频作江湖梦,对此身疑在故山。【注释】赵令穰,字大年,画家。大宋开国太祖赵匡胤的五世孙。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文人与山水渊源深厚,常以诗寄情,以画寓意。苏黄二人所观之画,一为山中景,一为水中景。

B.王晋卿的画中有石、虎、松、龙、山,远近结合,层次丰富。赵令穰的画中有水、烟、江、鸟,动静结合,淡雅写意。

C.两首诗均先描画景,再写观画人的表现,都遵循了古典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章法,起自画作又合于画作,首尾呼应。

D.苏轼独好陶渊明之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主张诗歌“平淡而山高水深”。两首诗的风格都体现了各自的喜好。14.自选角度赏析“丑石半蹲山下虎,长松倒卧水中龙”一联。15.题画诗充分体现了诗情画意的中国式审美。这两首诗借助于画意分别表达了怎样的诗情?古诗阅读天津市河西区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14.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柳堤[明]金銮①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注:①金銮:明代散曲家。陇西(今甘肃)人。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游吴楚淮扬之间。(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B.颔联写柳堤晴日的静景,颈联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突出景物的动态美。C.颔联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美丽景色。(2)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初看起来给人以温馨、愉悦之感,实则“乐景衬哀情”。请结合尾联两句诗的内容,解析作者是如何传达“哀情”的。【答案】(1)B(2)春天江水充沛,快要漫过堤岸,堤上浓密的树林中传来黄莺鸟雀的啼叫声。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3)①借用典型意向“柳”传达离别相思之愁。(或思乡、怀人之情)。②“劳攀折”运用拟人手法,赞扬柳树善解人意,为了慰劳离别相思之人才长得如此繁茂,实则表现自己浓烈的思乡之情。③“还自生”表现内心的思乡之情悠远绵长,不可断绝。【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以静写动,突出景物的动态美”错,应为“动静结合”。颔联描写十里长堤上遍植柳树,环抱着江水;千万条柳枝枝叶繁密,遮盖住了旧时的营垒。这是静态景色。而颈联写一场春雨过后,燕子匆忙往返于堤上衔泥筑巢,好像刚下过的雨是香的;天晴风暖,柳絮轻轻飘飞。这是动态景色。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和典型意境的能力。“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前句侧重“堤”,后句侧重“柳”。春天江水充沛,快要漫过堤岸,堤上浓密的树林中传来黄莺鸟雀的啼叫声。“平”取“与堤岸齐平”之意,一个“平”字,写尽了春江水涨、放眼望去漫漫无边的气势。“密树”表现了堤上植柳之多,生长之茂盛;密树里有黄莺啼叫,悦耳动听,且绿树黄莺,色彩对比也很鲜明,有视觉上的也有听觉上的,都给人以美的感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和写作技巧的能力。尾联“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转入抒情,阐发主题。作者虽然有意避开“柳”字而只说“攀折”,其实还是使用“折柳”这一传统意象来表达离别相思的主题。“折柳”的意象是解读这首诗的一把钥匙。唐代有“折柳送别”的典故,因而此句是借用典型意向“柳”传达离别相思之愁。(或思乡、怀人之情)。作者不是直接说离别相思有多苦多深,而是把柳拟人化,赞扬柳树很善解人意,说柳树是为了慰劳离别想思之人,才一年年长得这么茂盛的。表面写柳树枝叶茂盛,实则表现自己浓烈的思乡之情。“还自生”加上“年年”,给人以年年岁岁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感受,表现内心的思乡之情悠远绵长,不可断绝。2023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14.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后面问题。田居自和二首(其二)张养浩稼穑无非雨露功,农家分喜到诗翁。劳心漫刻七年楮①,贻戚空成九载弓②。山展野屏随地远,风挥天帚扫云空。绰然③到处皆佳景,安得毫端句不雄。【注】①楮:刻楮,指写文章。②弓:修弓,指练武艺。③绰然:美好的样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从“稼穑”起笔,写农民种田基本靠上天恩赐雨露,靠天收成。B.二句写遇到风调雨顺收成好,百姓眉开眼笑,诗人从中分享到喜悦之情。C.“七年楮”“九载弓”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多年散漫随性的习文练武经历。D.诗人认为田居生活的美好景致能够激发创作的灵感,笔下自然会有好诗句。(2)请赏析颈联“山展野屏随地远,风挥天帚扫云空”的妙处。(3)本诗虽写“田居”,但少有闲适之意,多有豪迈之气。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C(2)作者采用比喻、拟人手法,想象丰富。群山苍翠,展开一个个屏风,随着蜿蜒的地势而延伸;山风挥动着巨大的笤帚,清扫着云天。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堂中也能有这样的“天帚”,可以扫尽乌烟瘴气、换得一片清明祥和氛围的美好愿望。(3)①诗人关注农民稼穑的辛劳和喜乐,抒发了才学不得施展的苦闷,少有清闲、安适之意;②写山野之景,意境阔大,山随地远,风扫云空,气势非凡,多有豪迈之气。【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内容和手法的能力。C.“散漫随性”错误。“漫刻七年楮”,诗人通过“楮”,委婉地抒写了很多才子得不到重用的困惑。“空成九载弓”,表达出自己卧薪尝胆多年,却经常被猜疑和排挤的忧虑。故选C。【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颈联“山展野屏随地远,风挥天帚扫云空”,是说“群山就像展开的屏风延伸向远方,风就像上天的扫帚一样将云一扫而空”。其中,把连绵的群山比作“野屏”,把风比作“天帚”,运用了比喻;“风挥天帚扫云空”,用拟人手法写山风挥动巨大的笤帚清扫云天。作者采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想象丰富,表现了眼前意境辽阔的山野之景。同时,承接颔联“劳心漫刻七年楮,贻戚空成九载弓”表达的怀才不遇的苦闷,诗人也用“风挥天帚扫云空”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堂中也能有这样的“天帚”,可以扫尽乌烟瘴气、换得一片清明祥和氛围的美好愿望。【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从首联“稼穑无非雨露功,农家分喜到诗翁”可知,诗人关注农民稼穑的辛劳和喜乐,赞美农家的辛苦耕作,作者自称诗翁,他深知稼穑艰难,遇到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百姓收成好,眉开眼笑,诗人从中分享到这种喜悦之情。从颔联“劳心漫刻七年楮,贻戚空成九载弓”可知,诗人苦心经营了多年的文学,还有只留下了悲戚的习武,都只是徒劳无功。可见,诗人分享到了百姓的喜悦,却少有清闲、安适之意,更多地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颈联“山展野屏随地远,风挥天帚扫云空”,描写山野之景,想象丰富,意境阔大,展现了他的隐居环境。诗人眼前的群山苍翠,展开一个个屏风,随着蜿蜒的地势而延伸;山风挥动着巨大的笤帚,清扫着云天。诗人喜欢美好的大自然,也热情地赞美青山碧水,细腻地描画出山随地远,风扫云空的大好河山,气势非凡,多有豪迈之气。2023年天津市和平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作答。登剑南西川

(南宋)陆游

自古高楼伤客情,更堪万里望吴亲。

故人不见暮云合,客子欲归春水生。

瘴疠连年须药石,退藏无地著柴荆。

诸公勉书平戎策,投老深思看太平。注:①剑南西川:唐藩镇名,治所在今成都市。②吴京:南京。③投老:垂老,临老。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首句点题,交代了地点、作者的身份处境,“伤客情”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B.“吴京”一词运用借代手法,明写眺望古都南京,实则表达对于南宋朝廷的牵挂与担忧。

C.颈联记叙了诗人生活的环境和自身的状态,叙述中透露着感伤和无奈。

D.尾联中“诸公”劝诗人应努力为恢复中原献策,写出诸公虽垂老却依旧渴望太平的心情。8.颔联中“合”“生”两字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9.请结合文本概括诗人抒发了哪些所感之怀。7~9.【答案】D、、【解析】(1)D.“‘诸公’劝诗人应努力为恢复中原献策,写出诸公虽垂老却依旧渴望太平的心情”错,尾联中是诗人请“诸公”努力为恢复中原献策,同时表达了自己渴望太平的愿望。

故选:D。

(2)颔联句意是,故人看不见傍晚的云雾缭绕,远在他乡的游子思归之情就像春水涨潮。此联诗句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合”“生”,“合”“生”都是动词,“暮云合”描写云雾漫天的景象,“春水生”描写春水上涨之景。要注意此联诗句不是直接抒情,而是把情感寄托在此情此景之中,这是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的艺术手法,诗句将情感寄托在“暮云”和“春水”之中,抒发了作者不见故人客居他乡的惆怅。

(3)首联“自古高楼伤客情,更堪万里望吴京”两句诗记叙登楼伤情,交代了作者的身份与处境,奠定全诗的悲凉感情基调。“吴京”一词运用了借代的手法,明写眺望古都南京,实则表达了对于南宋朝廷的牵挂与担忧。

颈联“瘴疠连年须药石,退藏无地著柴荆”两句诗叙述诗人的体弱多病、所处地理环境恶劣、生活团窘潦倒,只得在“柴荆”中勉强维持生计,叙事中渗透着感伤和无奈。

尾联“诸公勉书平戎策,投老深思看太平”中诗人请“诸公”努力为恢复中原建言献策,同时表达了年岁已高的自己渴望太平的愿望,抒发了作者的一片忠贞的爱国豪情。综上,作为一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表达了对于南宋朝廷风雨飘摇的担忧,更多地希望朝廷能够尽早收复失地,以及对于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和向往。

答案:

(1)D

(2)一个“合”字,将傍晚时分晓雾将歇的景象生动描绘出来;一个“生”字,精准展现了春天冰消雪融,江河水涨的画面。颔联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故人不见”的惆怅之情和“暮云合”的景象融为一体,游子思归和春水涨潮相融,情感表达含蓄蕴藉,饱满生动。

(3)①“吴京”一词运用借代手法,明写眺望古都南京,实则书写对南宋朝廷的牵挂。②颈联叙述诗人客居他乡,条件非常恶劣,疾病缠身,叙事中流露出感伤和无奈。③尾联中诗人请“诸公”努力为恢复中原献策,同时表达了自己渴望太平的愿望。

译文:

自古以来来客登上高楼都会引发伤情,更不要说穿过万里遥望京城。故人看不见傍晚的云雾缭绕,远在他乡的游子思归之情就像春水涨潮。我体弱多病年年都要靠药来维持,生活环境恶劣只能在“柴荆”中维持生计。希望各位臣子努力为恢复中原建言献策,我年岁已高,却深切渴望太平。

赏析:

首联“自古高楼伤客情,更堪万里望吴京”两句诗记叙登楼伤情,交代了作者的身份与处境,奠定全诗的悲凉感情基调。“吴京”一词运用了借代的手法,明写眺望古都南京,实则表达了对于南宋朝廷的牵挂与担忧。

颔联“故人不见暮云合,客子欲归春水生”两句诗将“故人不见”的惆怅之情和“暮云合”的景象融为一体,游子思归和春水涨潮相融;一个“合”字,将傍晚时分晓雾将歇的景象生动描绘出来;一个“生”字,精准展现了春天冰消雪融,江河水涨的画面,工于炼字。

颈联“瘴疠连年须药石,退藏无地著柴荆”两句诗叙述诗人的体弱多病、所处地理环境恶劣、生活困窘潦倒,只得在“柴荆”中勉强维持生计,叙事中渗透着感伤和无奈。

尾联“诸公勉书平戎策,投老深思看太平”中诗人请“诸公”努力为恢复中原建言献策,同时表达了年岁已高的自己渴望太平的愿望,抒发了作者的一片忠贞的爱国豪情。

综上,作为一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表达了对于南宋朝廷风雨飘摇的担忧,更多地希望朝廷能够尽早收复失地,以及对于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和向往。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先要解释两个字在诗歌语境中的含义,再分析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达技巧,有这样的表达效果,最后分析传达的诗人的感情。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要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传情达意的字词句,把握诗人思想情感。

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2023年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监测(二)语文试卷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两首诗中听的笛曲为《梅花落》;“梅花何处落”将“梅花落”拆开,中间嵌入了“何处”二字。B.“一为迁客去长沙”让人联想到贾谊因指责朝政受到谗毁而贬官长沙,此句是诗人以贾谊的不幸自喻。C.这两首诗都是按照闻笛生情的顺序来写的;情感都感而不伤,展现了盛唐人胸中澎湃的豪情。D.李白捕捉“西望”的典型动作抒情;高诗开篇两句写边塞之景,营造了一种和平宁谧的氛围。(2)这两首诗三、四句在表现手法上有相同之处,但两首诗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从视听转化的角度,对两首诗的三、四句进行赏析;并指出两首诗抒发的不同感情。(5分)14.(1)C李诗先有情,再听乐曲,感到格外悲凉,且李诗无法体现豪情。(2)两首诗都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感受(1分),李诗由听觉诉诸视觉,高诗由听曲而心想形状。李诗,江城五月并无梅花,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1分)从而有力地烘托了迁谪之意和去国之情(1分)。高诗,听到《梅花落》,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花色与花香飘满关山(1分),表达了战士的思乡之情(1分)。2023年天津市河东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题王晋卿画后

【宋】苏轼

丑石半蹲山下虎,长松倒卧水中龙。

试君眼力看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

题宗室大年①画(其一)

【宋】黄庭坚

水色烟光上下寒,忘机鸥鸟恣飞还。

年来频作江湖梦,对此身疑在故山。【注释】赵令穰,字大年,画家。大宋开国太祖赵匡胤的五世孙。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文人与山水渊源深厚,常以诗寄情,以画寓意。苏黄二人所观之画,一为山中景,一为水中景。

B.王晋卿的画中有石、虎、松、龙、山,远近结合,层次丰富。赵令穰的画中有水、烟、江、鸟,动静结合,淡雅写意。

C.两首诗均先描画景,再写观画人的表现,都遵循了古典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章法,起自画作又合于画作,首尾呼应。

D.苏轼独好陶渊明之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主张诗歌“平淡而山高水深”。两首诗的风格都体现了各自的喜好。14.自选角度赏析“丑石半蹲山下虎,长松倒卧水中龙”一联。15.题画诗充分体现了诗情画意的中国式审美。这两首诗借助于画意分别表达了怎样的诗情?13~15.【答案】B、、【解析】(1)B.“王晋卿的画中有石、虎、松、龙、山”错误。《题王晋卿画后》前两句写到这些怪石就如同一只下山的虎蹲伏在那里,长松倒卧溪上如同水中的龙。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画作中并没有虎和龙。

故选B。

(2)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将丑石比作“山下虎”,将长松比作“水中龙”,王晋卿画面上的山石,形态多变,远看好像半蹲山下的老虎,怪松倒卧溪上,宛如水中之龙。生动形象地写出画上的松石给人的雄奇矫健的美感。

(3)苏轼的《题王晋卿画后》“试君眼力看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写的是观画人的感受,试着问对方能够数到云峰的第几层,可见诗人对所看到的画中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黄庭坚的《题宗室大年画》“年来频作江湖梦,对此身疑在故山”写到诗人多次做归隐山林的梦,而诗人惊疑隐居之处就是画中所描绘的地方,所以表现了作者想要归隐山林的情怀。

答案:

(1)B

(2)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丑石犹如半蹲在山下之虎,长松枝干交错回绕犹如龙蟠虬屈,生动形象地写出王晋卿画作上的松石给人以雄奇矫健的美感的特点。

(3)苏轼的《题王晋卿画后》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黄庭坚的《题宗室大年画》表现了作者想要归隐山林的情怀。

赏析:

第一首:

这首题画诗是根据画面宾主景物写成的。诗的前半首,咏写画面的主景,即近景松石。“丑石半蹲山下虎,长松倒卧水中龙”。山石以丑为美。山石表面凸凹不平,多坳坎,势险怪,具有错综变化之美。反之,光滑齐整,便无美感。长松以“怪”为美。长松的枝干交错回绕,龙蟠虬屈,姿态宛转盘曲,具有不规则的怪奇之美。反之,松树枝千挺拔直立,便失去美感。郑燮《题画•石》:“东坡又曰:‘石文为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刘熙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