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文阅读一信息类文本阅读(3):确保主观题多得分202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近几年,新高考信息性阅读常规主观题在强化对文篇信息的理解、辨析和判断的基础上,突出了对关键信息的提取、论证特色的分析等方面的考查,更加吻合信息性阅读文本的基本属性及特征要求。此类考法虽然常规,但考生却常常因信息检索不全遗漏要点、答题表述来严谨欠规范等一些细节而丢分。因此,二轮复习时要定“点”(疏漏点)修补,进一步提升考生的解题能力,确保常规主观题多得分。【任务说明】(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题。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雕塑《拉奥孔》【高考真题】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摘编自朱光潜《诗论》材料二:《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图》:“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崒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摘编自钱锺书《读〈拉奥孔〉》)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解析
首先要通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然后对材料内容进行梳理,厘清材料层次,最后根据逻辑关系进行概括即可。材料一主要阐释了莱辛的“诗画异质”观,前三段主要讲述了莱辛“诗画异质”观产生的缘由,第四至六段是莱辛“诗画异质”观的推论和结论,第七段至最后一段是作者结合个人理解对莱辛观点的具体阐释。材料二首先点出莱辛“诗画异质”观的主要论点,然后列举中国古人对诗画关系的讨论,与莱辛的这一观点形成照应。答案
①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②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易错点一:论证特点综合分析角度偏颇【抓易错点】【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2021年3月20日,历经数月发掘的新一轮三星堆祭祀区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琳琅满目的文物展示了古蜀人的富庶与强大,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厚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而此次三星堆考古重大发现无疑是给建设文化强国打了一剂“强心针”。从文物存量来看,大国重器彰显深厚文化底蕴。祭祀坑内,丝绸的痕迹将古蜀人丝绸使用记录推到了3000年前。黄金面具虽有残缺,但其完整形态却比金沙遗址大面具更重。还有造型奇特、极具艺术价值的顶尊跪坐人头像,更有大量的青钢器、象牙。然而这仅仅是大国重器的冰山一角,悠久的历史长河孕育了无数文化宝藏,还有更多更久远的遗产等待我们去追寻。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底气。从发掘过程来看,开放合作体现全新文保理念。此次考古,科技含量比以往更高。不仅有巨大的能控制现场温湿度的“考古舱”,考古实验室里必要的先进设备也是一应俱全,实现了考古、保护、研究的无缝对接。同时,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的联合参与,也让多学科融合、开放合作的理念渗透到文物发掘和保护工作当中。在全新的理念支撑下,考古不再是一个行业的单打独斗,而是多家联动协调,集发掘、保护与研究为一体的事业。从社会反响来看,全民热议反映强大文化自信。此次考古挖掘不仅在传统媒体上进行了报道,还在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上开展了跟踪。网友们在惊叹文物的丰富与精美,遐想三星堆背后灿烂文化的同时,也丝毫不吝赞美之调,发出连珠妙语。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国民对文化保护发展的高度参与感以及在文化认同基础上强烈的自豪感。当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器物出土面世,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体内文化自信、自尊、自强的意识在觉醒、在沸腾。新时代,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造成了文化环境的改变,信息井喷和过剩带来了快餐文化的冲击。面对此种情况,我们要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古代文明与现代思想相结合,继往开来,建成文化强国,这不仅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为全体国民出的一道思考题。(摘编自兰潇潇《三星堆遗址惊艳出世助力文化自信再提升》)
材料二:9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新时代领路人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可见考古学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文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重视考古学乃推进伟大实践所需。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来之不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正确历史方向之上。考古学以其独特的学科优势,为我们认清自身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揭示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长寿密码”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学科依托。重视考古学由顺应时势发展所致。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揆诸当今世界发展,一个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自身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一味模仿,非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反倒容易受制于人。具体到考古学,情形亦然。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几代考古学人筚路蓝缕、孜孜以求,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前沿理论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上的创获,就像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所形容的那样:“一时,中华大地文明火花,真如满天星斗,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建设的只能是“中国的”——即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情境、适合中国国情、代表中国特色、独具中国风格、展现中国气派、蕴含中国精神的考古学。重视考古学为文明交流互鉴所重。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国际话语权的增强,如要实现“形于中”而“发于外”的效果,亟须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考古学自有其得天独厚的特质,因此我们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比如在良渚古国、安阳殷墟、敦煌学等领域,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从而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使各国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重视考古学是传承文化基因所系。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数千年不曾断裂过的伟大文明,之所以未遭毁灭,就在于人类遗传基因与国家文化基因两个方面的历史一直延续不断、世代传承。也正是在经年累月的积淀与创新下,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系列无可磨灭的文化基因,如“中和”思想。它包括两方面,一是“中”,二是“和”,二者辩证统一。就文化上而言,“多元一体”的“一体”为“中”,“多元”为“和”,“一体”是核心;从政治文化层面来讲,“一体”是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国历史文化认同。“中和”之“中”在政治上的大一统,与“和”之有容乃大,成为中华5000年不断裂文明的核心文化基因之一。对于类似文化基因的提炼,对理念体系的融汇,考古学自然不能缺席。寻根溯源,保护整理,引领话语,以史育人,终光大文明,贡献人类,中国考古事业无不与增强文化自信密切相关,可谓其最牢靠的依托和基石。站在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时空轴线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过程必定伴随着对文化自信久久不息的重寻、重拾与重塑。相信拥有着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定大有可为。(摘编自王学斌《以考古为依托涵育文化自信》)
材料三:中国是一个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十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中国的考古学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近年来不断有重大考古发现、重要研究成果问世。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关于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考古学的重要文化意义和政治意义,对考古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各族人民共同开拓广阔疆域,书写文明历史,创造灿烂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无论是全国处于单一王朝统治时期,还是多王朝并立时期,各王朝都自认为是中国或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宋、辽、夏、金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断加大,共同的历史基因逐步增强。各王朝出于巩固王朝统治的需要,多方面学习、继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当时,各王朝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都对中华文明有新的发展和弘扬,加强了民族间的大交流、大融合,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作出了新的贡献。考古发现有助于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例如,矗立在西藏拉萨市大昭寺前面的唐蕃会盟碑,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上刻汉、藏两体对照文字,盟辞反映了汉藏两族“欢好之念永未断绝”“立碑以更续新好”的誓愿。西夏故地还出土了一部西夏文与汉文词语集《番汉合时掌中珠》,它是当时党项人和汉人互相学习对方语言文字的辞书,为两民族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互通的桥梁。此书是中国最早的双语双解词典,反映出古代各民族之间互相学习对方语言文字、加强密切联系的热忱和有效举措。各民族共同创造和发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并对世界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辐射到周边一些国家。这些国家借鉴中国的儒学思想体系,实行科举,效法中华法系制定法典,接受中国的传统礼仪等。至今,中国和周边一些国家仍保存着中国对有关国家良好影响的文物遗存,证明中国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和相关制度。今后,我们应更加重视和加强考古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强支撑。(摘编自史金波《考古发现展示中华民族历史丰富内涵》)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案例展示①全文采用了“总分总”式论证结构。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第2~4段从文物存量、发掘过程、社会反响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一段总结,提要求,得结论。②综合运用了例证法、喻证法、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易错分析1.抓不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论证特点”作答。2.必备知识不全面,答题角度偏颇。论证特点分析要从论点提出、立论方式、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角度展开。此答案只分析了文本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而忽略了论点的提出、论证语言等方面的分析。作答“论证特点综合分析”题时能写几个特点,就写几个特点,毕竟此类题是按“点”给分,且言之有理即可。[失误警示]
①以有力的现实事例引出中心论点。文章开篇以新一轮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发现为例,鲜明地提出论点“此次三星堆考古重大发现无疑是给建设文化强国打了一剂‘强心针’”。②全文采用了“总分总”式论证结构。先总说三星堆考古发现提升了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信心,然后从文物存量、发掘过程、社会反响三方面论证观点,最后提出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建成文化强国。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喻证法、对比论证法等。④论证语言鲜明有力。如“然而这仅仅是大国重器的冰山一角,悠久的历史长河孕育了无数文化宝藏,还有更多更久远的遗产等待我们去追寻。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底气”“当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器物出土面世,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体内文化自信、自尊、自强的意识在觉醒、在沸腾”,这些句子运用比喻,又饱含着情感,鲜明而有力。[参考答案]1.分析论证特点“六角度”(1)从论证方式的角度归纳论证特点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方式包括立论、驳论和驳立相结合(也称“先破后立”)。概括一篇文章的论证特点,首先要归纳这篇文章的论证方式属于哪一种。(2)从论证结构和整体论证思路的角度归纳论证特点就全文的结构而言,论述类文本最常见的结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横式结构,一种是纵式结构。横式结构包括“总分总”式结构、“分总”式结构、“总分”式结构和并列结构。纵式结构的一般框架由三部分组成,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一篇文章的论证特点,从论证结构的角度,要指出这篇文章在论证观点时运用的是横式结构,还是纵式结构。在此基础上,如果是横式结构,要指出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然后整体是如何进行论证的,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如果是纵式结构,要指出第一部分提出了什么问题;第二部分是如何论证分析问题的,最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第三部分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增分策略]
(3)从论证方法使用的角度归纳论证特点有的文本清一色运用某种论证方法;有的文本以一种或几种论证方法为主,以其他论证方法为辅助。总结某篇文本的论证特点,从论证方法使用的角度,要指出其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辅助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从论点提出的位置和方法的角度归纳论证特点有的文章,在文章的标题中直接提出中心论点——旗帜鲜明,让读者一目了然;有的文章,在开头的第一句话提出中心论点——开门见山,简洁明快;有的文章借助道理论据或事实论据,在文章第一段的结尾,直接引出中心论点——顺理成章,自然流畅;有的文章,在议论文主体的开头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核心内容,重点突出;有的文章,在论述中经过一定的论证过程,然后提出中心论点——自然流畅,论点提出时,能够做到有理有据;有的文章,在结尾提出中心论点——卒章显志,水到渠成,让人信服;有的文章由始至终没有用明确的语言概括表述自己的观点,但论证过程表意到位,说理清楚,需要读者自己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表意含蓄,说理委婉。我们在归纳一篇论述类文本的论证特点时,要指出作者提出论点的位置、方法及其作用。
(5)从论据的角度归纳论证特点从论据的角度归纳文本的论证特点,主要看论据是否典型、新颖。有的文章选取的论据虽然能够证明论点,但缺乏力度,而有的论据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作者选取的论据如果能有力地证明论点,我们就判定论据使用非常典型,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同时,在选择论据的时候,有的作者只关注论据的典型性,那些论据已经用了几百年了,大家耳熟能详,读起来感到乏味,那么我们就说——作者的论据缺乏新颖性;如果作者选取的论据在关注典型性的同时,还关注这些论据是读者平时不知道,或很少知道的,我们就说作者的论据具有新颖性特点。
(6)从论述语言的角度归纳论证特点有的文本,语言平实朴素;有的文本,在论述过程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情文并茂,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从论述语言的角度归纳一篇文本的论证特点,要指出其语言是平实朴素的,还是生动而富有文采的。
2.答案语言表述要规范,具体分析要到位
一要做到有点有析,要点明确,分析准确充分;二要做到答题术语运用准确。
(1)具体分析材料的每一个段落,确定材料的论证方式或结构特点。(2)分析论证过程中论据的特点,确定论证的方法。(3)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确定论证过程的特点。(4)分析议论说理的句子,确定论证语言特点。易错点二:论证思路概括不准、梳理不清【抓易错点】【例二】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文本见前“例一”)失误警示整体上采用“总分总”的论证思路。第一段先总体设出“考古学之于中国特色让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文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的沦点,然后层层递进地论述了重视考古学与“伟大实践”“时势发展”“文明交流”“传承文化”的关系,最后发出鼓励,提出希望。易错分析1.思路概括不准,答题时应分别概括出文本整体的论证思路和主体论证部分的思路。此答案把两者混在一起,使要点不明确,并且主体论证部分的思路概括错误,把“并列”错答为“递进”。2.论证内容的梳理概括错误或笼统。主体论证部分论述的不是重视考古学与四个方面的关系,而是论述了重视考古学的四个方面的意义。另外,对最后结论段的内容概括笼统,套路化答题。[失误警示]
①整体采用“总-分-总”的论证思路,先总体提出重视考古学有重要意义,然后分别论述其意义,最后总结引申,指出中国考古事业与增强文化自信密切相关。②局部论证采用并列结构。主体段落从“推进伟大实践、顺应时势发展、文明交流互鉴、传承文化基因”四个方面的意义论证观点,结构上并列。[参考答案]
梳理概括文本材料层次思路的三个注意事项(1)概括文本每段的内容①抓住每段的关键词句,如首括句、概念句、观点句、尾括句等;②没有明显关键句的段落,要提取关键:信息,整合出内容要点。(2)根据段落划分层次,分析层次间的内容逻辑关系。根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按照论述的内容或角度划分文本的层次,并分析概括其整体上和主体论证部分的结构思路。(3)答题时,首先要把整体思路和主体论证部分的思路分成两个要点作答,使分析更明确;其次拟写答案时要注意添加次序词以及上下段落的连接语句,常用次序词有“首先”“其次”“再次”“然后”“接着”“进而”“最后”等。另外,答题时还需要表明各论证环节之间的关系。比如,“交代了……立论背景”“确立了……立论前提”“引出后文的议论对象……”“为后文对……的论述做铺垫”“增强了论证……的现实针对性”“使读者对……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等等。[增分策略]易错点三:信息提炼不全、表述混乱【抓易错点】【例三】阅读材料三,概括中国考古学取得的巨大成就所呈现的重要意义。(文本见前“例一”)失误警示①考古学具有重要文化意义和政治意义。②提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反映了各民族的密切关系及对中华民族的重要黄献。③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强支博。易错分析1.审题不清,信息筛选方向不明。此题要求概括“巨大成就”所呈现的“重要意义”,这两点是筛选信息的基本条件。2.信息提炼不够全面。例如此答案的第②条,虽然回答的是“巨大成就”所呈现的“重要意义”,但是表述不够全面、准确。3.答案表述混乱。例如此答案的第①③两条,就属于答非所问,乱凑答案。[失误警示]
信息概括分析“三步骤”第一步:审读题目,明确要求,定区间审清题干,明确答题要求,即概括的是哪一方面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准确锁定相关信息的所在区间,为准确答题做好准备。
第二步:通读全文,找对应点,别遗漏①对应信息无论是全文还是局部,都要胸有全文,要总观全文,理清思路,结合主旨,归纳出要点;②要善于抓住包含信息要点的关键词句;③要明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层、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抓住各部分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
第三步:整合信息,分条梳理,规范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车商融资租赁协议及管理咨询协议
- 科技人员绩效考核及奖励制度
- 防疫物资出货管理制度
- 酒店常用安全管理制度
- 车间机床安全管理制度
- 供销社会议管理制度
- 食品烹饪安全管理制度
- 酒店安全管理制度名称
- 驾校管理制度学习笔记
- 部门广告合同管理制度
- 《地基基础-基桩静荷载试验》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工程交付使用表
- 电子物证专业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质量检验控制流程图
- 人教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知识总结
- 2022年江苏对口单招市场营销试卷剖析
- 【课件】第7课 西方古典美术的传统与成就 课件高中美术鲁美版美术鉴赏
- 同等学力工商管理综合复习资料(全)
- 外科学教学课件:骨盆及髋臼骨折
- 关键过程(工序)和特殊过程(工序)管理办法
- 庆阳市北部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