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防治知识讲座-最终版第一页,共29页。一、本病概述一神经根型颈椎病(英文简写为CSR)是颈椎病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类型,占颈椎病发病的60%,以40~60岁的人群为多见,其中男女之比为3:1。二病发特点主要为颈、肩疼痛,并向上肢放射或向枕部放射痛且伴有串麻感。可一侧发病,亦可两侧同时发病。
三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现代医学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力学、化学和神经机制等方面。四古典医籍中根据症状归结为痹症、颈肩痛等名称中,认为本病乃是本虚标实之证,多由虚实兼杂合而为病。其本为肝肾亏虚,标为风、寒、湿邪侵袭及瘀血阻滞,同时劳损、外伤等亦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第二页,共29页。二、解剖颈椎共有7个,除第1、2、7颈椎因结构有所差异,属于特殊颈椎外,余下4节称为普通颈椎。第三页,共29页。1.颈部椎骨第一颈椎(寰椎)与枕骨构成寰枕关节功能:使头部俯仰和侧屈第二颈椎
(枢椎)寰枢关节主要是以齿突为垂直轴进行旋转运动,使头连同寰椎绕齿突作旋转运动第四页,共29页。第三至第六颈椎(又称普通颈椎)第七颈椎(隆椎)第五页,共29页。肌肉斜方肌起点:胸椎以上至枕外隆凸的后正中线止点:锁骨外侧方、肩峰和肩胛冈作用: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提或下降肩胛骨。
神经支配:副神经。临床:该肌瘫痪,可产生“塌肩”头夹肌(位于斜方肌深面):起点:项韧带下部、至第3胸椎棘突止点:上项线外侧部和乳突后缘神经支配:颈神经后支(C2~3)第六页,共29页。(4)菱形肌小菱形肌:起于下位2个颈椎棘突,止于肩胛骨内侧缘的上部。
大菱形肌:起于上位4个胸椎棘突,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全长。作用:牵引肩胛骨向内上方,并向脊柱靠拢。
神经支配:肩胛背神经临床意义:颈椎病时常常压迫该神经,引起菱形肌痉挛产生背部压迫感。第七页,共29页。以腱起于寰椎枢椎横突及3、4颈椎横突后结节,止于肩胛骨内侧缘的上角
神经支配:肩胛背神经(C4~6,臂丛分支)。功能:控制肩胛骨的位置和运动,其主要功能是当其收缩时,将肩胛骨向内上方提高;当其伸展时,形成肩胛骨纳降原位。第八页,共29页。颈棘肌:起于项韧带下份第7颈椎棘突,止于枢椎棘突。头棘肌:常与头半棘肌融合。颈半棘肌:起于止5-6位胸椎横突,止于2-5颈椎棘突。头半棘肌:位于夹肌深面,颈最长肌和头最长肌的内侧,起于上位6-7胸椎和第7颈椎棘突,向上汇成阔肌止于枕骨上、下项线之间。第九页,共29页。椎枕肌(由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四块肌肉构成)头下斜肌:起于枢椎棘突的外侧和邻胸锁近的椎板上部,止于寰椎横突下外侧面功能:面转向同侧,头上斜肌:以腱起于寰椎横突的上面,止于枕骨上下项线之间,功能:头向后及同侧屈头后大直肌:以一尖的腱起于枢椎棘突,止于下项线外侧和枕骨功能仰头,同时面转向该肌同侧头后小直肌:以腱起于寰椎后结节,止于下项线内侧及下项线与枕骨大孔之间的枕骨,且与硬膜之间有结缔组织相连。功能:仰头第十页,共29页。胸锁乳突肌(起于胸骨头、锁骨内侧端,止于乳头)第十一页,共29页。前斜角肌中斜角肌斜角肌间隙中斜角肌有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等。
第十二页,共29页。韧带项韧带作用:控制颈部过度前屈及头的左、右旋转。
损伤:长期低头工作,过度牵拉,造成积累性劳损前、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关节囊韧带、横突间韧带等第十三页,共29页。2.颈丛皮支:臂丛分支
肩胛背神经菱形肌肩胛上神经冈上下肌胸长神经前锯肌3.臂丛的组成:C5-T1神经根前支构成第十四页,共29页。名称来源行径路线管辖部位腋神经C5-C6
自臂丛发出,绕肱骨外科颈的后方至三角肌深面。
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皮支分布于肩关节周围的皮肤。肌皮神经C5-C7由臂丛发出后向外下,经肱二头肌和肱肌之间下降肌支支配肱二头肌、肱肌等,皮支分布于前臂外侧皮肤。
正中神经C5-T1自臂丛发出,沿肱二头肌内侧下降至肘窝,向下行于前臂前群浅、深层肌之间,经腕入手掌。支配掌心、鱼际、桡侧三个半指的掌面及其中节和远节指背面的皮肤。
桡神经C5-T1自臂丛发出,沿桡神经沟绕桡骨中段背侧旋向外下,经前臂背侧深、浅肌群之间下行。肌支支配上臂、前臂的伸肌和肱桡肌;皮支支配手背桡侧两个半指及其相应的手背皮肤。
尺神经C7-T1自臂丛发出,经肱骨内上髁后方的尺神经沟进入前臂,沿尺动脉的内侧下降达腕部。皮支支配手掌尺侧一个半指及其皮肤,在手背分布于尺侧两个半指及其皮肤。
臂丛神经的五大分支第十五页,共29页。
(2)椎动脉
起自锁骨下动脉第一段,按其行程可分为四段:第一段:横突孔前段第二段:横突孔段第三段:枕下三角段第四段:颅内段
临床意义:颈椎骨质增生,头部过分旋转、枕下肌痉挛都可压迫椎动脉,造成脑供血足,形成所谓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第十六页,共29页。三、临床表现及诊断临床表现:以颈部症状并伴有臂丛神经根压迫现象为主。常表现为颈项肩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病患上肢沉重无力,颈项部神经窜痛,伴有针刺感或过电样麻痛,握力下降。同时可伴有与臂丛神经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以前根受压为主,肌力改变明显;后根受压为主者,则感觉障碍症状较重。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两者常同时出现,但感觉神经更敏感,因而更早表现出症状。辅助检查:颈肩部有压痛点,颈部和患肢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臂丛牵拉试验及压颈试验阳性,神经系统检查有较明确的定位体征。X、CT、MRI、肌电图等可近一步明确诊断。诊断要点:具有较典型的根型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臂丛牵拉试验及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检查与临床表现相符合;排除颈椎外疾病(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肩周炎、颈背部筋膜炎)所致的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第十七页,共29页。四、针刀治疗针刀医学关于颈椎病病理框架的新理论--网眼理论从点-线-面认识颈椎病点:颈部软组织的损伤劳损点—弓弦结合部,弦的行径路线上的应力集中点线:不同损伤点,不同层次,不同组织之间的联系—弦的行径路线面:由点,线构成颈椎病的病理构架—以弓弦力学系统为解剖基础的结构它是一个立体网络状的力学解剖构架第十八页,共29页。颈椎力平衡失调,引起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椎体垂直位、矢状位、冠状位、水平位发生单一或者复合移位,引起椎间孔变形项韧带损伤导致棘间韧带,前、中斜角肌、肩胛提肌、斜方肌、多裂肌等急慢性颈部软组织损伤出现上肢麻木,疼痛,颈部功能障碍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损伤软组织之间出现粘连、疤痕、挛缩、堵塞,前、中斜角肌间隙变窄,导致软组织动态平衡失调压迫臂丛神经颈椎X片有异常表现颈椎X片无异常表现
3.针刀对CSR发病机理的探讨3.1针刀医学对CSR的认识针刀医学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研究,认为颈椎病发病的根本原因是颈部的动态平衡和力平衡失调。第十九页,共29页。依据颈部的解剖结构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立体网络状病理构架,针对性的设计了针刀整体松解术式,其治疗共分三次,具体操作如下:第一次行颈部“T”形针刀松解术(1)体位患者俯卧低头位。(2)体表定位(图1)①横线为5个点,中点为枕外粗隆,在上项线上向两侧旁开2.5cm为2个点,再向外旁开2.5cm为2个点。这5点为项韧带、胸锁乳突肌、头最长肌、头半棘肌的止点及斜方肌的起点。②竖线为5个点,分别为C3~7棘突顶点。这5个点为项韧带、头夹肌、斜方肌及颈夹肌等软组织的起点。第二十页,共29页。图1针刀松解术定位图第二十一页,共29页。第二十二页,共29页。(4)针刀操作选用Ⅰ型四号直型针刀①横线第1支针刀在枕外隆突处定点,刀口线方向同人体纵轴平行,刀体与脚侧呈45º,垂直于枕骨刺入,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肌层直达骨面后,调转刀口线90º,铲剥3-4刀,再将针刀提至皮下组织层面,向两侧分别倾斜45°角,松解上项线下0.5cm处至有松动感出针刀。②其余四支针刀操作方法同第一支针刀③竖线第1~5支针刀在C3~7棘突顶点处定位,刀口线方向同人体纵轴平行,刀体与头侧呈45º刺入,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肌层直达棘突骨面后,纵疏横剥3刀。将针刀提至棘突顶点的上缘,使针刀体同棘突走行相一致,调转刀口线90º,沿棘突上缘向内切3刀以切开棘间韧带。术毕,拨出全部针刀,创可贴覆盖针刀口处。嘱患者3日内刀口处保持清洁,勿沾水。阿莫西林胶囊口服3天预防感染。(3)麻醉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每个治疗点注药1ml第二十三页,共29页。第二次针刀松解术――松解双侧横突及乳突处软组织的粘连和瘢痕
(1)体位松解左侧横突时,患者仰卧位,头偏向右侧并尽量贴与床面,便于显露左侧横突。右侧横突松解时,体位相反。(2)体表定位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及颈椎正侧位X片确定病变颈椎,选取双侧C1-7病变处横突及乳突定位,本例患者选取C1-5横突及乳突定位。如图3图3针刀松解术定位第二十四页,共29页。(3)麻醉用1%利多卡因局部定点麻醉,每个治疗点注1ml。(4)针刀操作选用Ⅰ型四号直型针刀①C1-5横突松解定点乳突尖与下颌骨连线的中上1/3处为C1横突,沿此点向锁骨上凹最深处引一条连线,此线即为颈椎各横突的体表投影线,C1横突下2cm为C2横突,其余三点各与上一点间隔1.5cm,为C3-5横突。左侧C1横突处针刀松解从横突体表定位点进针刀,刀口线与人体纵轴一致,针刀经过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层达横突骨面,然后调转刀口线90°,分别沿着横突上下缘骨面铲剥2刀,范围在0.1cm内,松解附着于左侧处的头上斜肌、头下斜肌的起止点。右侧C1横突松解方法同上。左侧C2横突处针刀松解从横突体表定位点进针刀,刀口线与人体纵轴一致,针刀经过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层达横突结节间沟骨面,然后沿骨面向前后铲剥2刀,范围在0.1cm内,松解附着于C2横突处软组织的粘连,瘢痕。余下横突松解方法与C2松解方法相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科技与文化太原文化产业的双轮驱动策略
- 电子商务平台的营销策略及效果比较
- 枣庄房屋租赁合同范本
- 领带订做合同范本
- 2025至2030年中国烟尘过滤检测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知识产教育推广助力科技发展与创新
- 2025年中储粮集团纪检监察组招聘(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上海购房合同范本
- 科技引领下的食品安全管理-以肉类产品为例的实践研究
- 2025至2030年中国水移画装饰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 酒店长包房租赁协议书范本
- 2025年几内亚水泥厂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
- 【道法】开学第一课 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口腔门诊分诊流程
- 提高设备基础预埋螺栓一次安装合格率
- 2025年春新外研版(三起)英语三年级下册课件 Unit2第1课时Startup
- 2025年上半年天津市宁河区事业单位招聘12人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1
- 2024年科技节小学科普知识竞赛题及答案(共100题)
- 心肺复苏课件
- 2024-2030年“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铁块矿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及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