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辅导课程_第1页
残疾人辅导课程_第2页
残疾人辅导课程_第3页
残疾人辅导课程_第4页
残疾人辅导课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残疾人辅导第一讲张文浩内容基本状况残疾人生命周期及需求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残疾人辅导模式残疾人工作主要方法基本状况

1.定义:根据199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2008年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的定义,残疾人均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基本状况

2.分类以缺陷为标准,残疾人一般可分为:智力残疾肢体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语言残疾

基本状况(1)智力残疾:指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通常是指智商在70以下),并表现出适应行为的障碍的现象。基本状况智力障碍通常以智能不足程度的轻重予以分类,多数国家将智力残疾者分为三种:轻度、中度、重度。基本状况

(2)肢体残疾:由于发育迟缓、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发生病变、外伤,或其他先天、后天性骨骼肌肉系统的缺损,或疾病而形成的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的状况。基本状况

肢体残疾的种类分为:上肢、躯干或下肢残疾。三类残疾程度,各分为重度、中度、轻度。

基本状况

(3)听力残疾: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听力丧失,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声(经治疗一年以上不愈者)。基本状况

听力残疾包括:聋(听力完全丧失)及重听(有残留听力但辨音不清,不能进行听说交往)两类。

基本状况3.对残疾人的认识

(1)称呼:香港—弱能人士大陆—残疾人

日本—障碍者(2)从医学模型到社会模型(3)从“个人不幸”到“公共健康”模型(4)从弱势群体到公民权利基本状况4.数量

残疾问题是全球性普遍存在的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推算,全球约有5亿以上的残疾人,其中约1/3为儿童,3/5在发展中国家(其中仅有1%获得协助和康复服务)。另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约1/3残疾人为妇女。在许多国家里,每10个人中至少有一个残疾人,至少有25%的人因与残疾人有关而受到不利的影响。基本状况5.残障社会工作残障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环,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帮助残障人士补偿自身缺陷、克服各种环境障碍,重新回归社会生活的专业活动其目的在协助残障人士解决其与残障/疾病相关的社会、家庭、职业、心理等问题,以提高治疗/康复效果;协助残障人士及其家属预防疾病及复发,使其能自立更生,重新适应生活残疾人生命周期及需求(一)残疾人的需要(由低到高)1.治疗康复需要(生理、心理、精神的治疗康复)2.基本生存需要(经济、就业)3.接受教育需要(基本权利、减轻影响——发展的需要)残疾人生命周期及需求4.职业发展需要(社会工作介入重点)5.家庭生活需要(遗弃、婚恋、家庭生活)6.社会交往需要(社会接纳)残疾人生命周期及需求7.价值实现需要(替代功能、能力超常)社区康复—社会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人生阶段需要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0—3岁1.稳定情绪的需求2.得到父母的接纳3.需要得到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方法4.需要得到和了解外部资源1.父母不接受残疾孩子2.父母不知道该怎样对待和帮助残疾孩子3.父母过度保护残疾孩子3—6岁1.掌握沟通技巧的需求2.改善生存环境的需求3.接触社会的需求4.接受早期康复的需求1.沟通障碍2.缺乏社会接触3.意外伤害6—12岁1.接受学校教育、适应学校环境的需求2.建立各种社会关系的需求3.身份认同的需求4.危机处理的需求1.受教育障碍2.学校适应困难3.难以接纳身体形象4.意外伤害12—18岁1.独立生活的需求2.完成父母角色转变的需求3.接受角色文化和残疾角色的需求4.接受性别角色教育的需求5.协助危机处理的需求1.脱离父母,建立个人身份2.无法接受残疾身份,特别是这一阶段致残的孩子3.缺乏角色榜样4.性别角色上的困惑5.意外伤残年轻成人期1.了解、发展残疾文化的需求2.接受职业教育或者高等教育的需求3.了解恋爱、生殖、亲子教育的需求4.就业的需求5.社区参与的需求6.协助危机处理的需求1.继续教育障碍2.恋爱、婚姻障碍3.生儿育女困惑4.就业压力5.意外伤残中年期1.婚姻家庭和谐以及亲子教育的需求2.缓解情绪、压力的需求3.发展残疾文化的需求4.协助危机处理的需求1.婚姻冲突2.亲子冲突3.工作压力4.自我实现5.意外伤残老年期1.获得社会支持2.获得家庭康复、社区康复的需求3.改善生活环境的需求1.多重残疾2.社会隔离3.各种丧失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一、正常化理论

正常化理论是用来分析和如何看待诸如精神病患者及其它伤残人士等某些特殊的社会群体的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中,正常化理论一般有两种含义:1、以服务对象为本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认为,由于贴标签的缘故,以往把残疾人等一些工作对象的行为视为异常,并采用主流社会通行的所谓“正常”的方法去治疗他们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在一些社会工和治疗者或助人者眼里被视为不正常的行为,其实在服务对象群体那里完全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关键是助人者把自己看问题的眼光强加于受助者身上,换而言之,问题实际上是出在助人者对服务对象的任意标定上。

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2、所谓正常化就是为受助者提供与平常人相似的生活环境,包括让他们回到自己熟悉的平常社会,过常人的生活。英国倡导和推行的社区照顾就含有这种意义。美国全国智力迟钝公民协会曾对正常化所作的界定是:所谓正常化就是帮助残疾人获得一种尽量接近正常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的日常生活模式及条件尽量与社会中大多数人一样而不是有意地将他们区隔开来。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之所以强调这一点,盖源于社会工作承认所有人(包括残疾人等)都具有尊严和价值。上述正常化理论引出一个对残疾人社会工作共同的启示,即残疾人社会工作尤其需要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而不可妄加臆断和随意标定。二、回归社会理论

回归社会理论的提出是和一些社会学家在20世纪中期对西方普遍实行的将精神病人长期封闭在院舍里的研究,具有密切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深入研究庇护所里的精神病人的情况后指出,由于在庇护所里精神病患者始终处于不良的同伴关系(指精神病患者长期生活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强烈刺激性的互动关系)和“关护”关系(指庇护所里的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对精神病患者的消极的、冷漠的的态度和严格管制精神病患者行为而导致医患人员隔阂、紧张甚至敌视的关系),结果,并没有使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好转,相反,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同时,也有社会人士关注到老人和残疾人因长期住院而产生的种种不良后果,发现长期住院令那些残疾人等产生倚赖性、渐渐失去重新适应社会的能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非住院化”运动开始兴起,回归社会的理论也由此而产生。

回归社会理论的基本观点有:1、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及康复者等,他们多是社会上最脆弱及最无依靠的群体,他们往往需要社区内正规或非正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