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_第1页
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_第2页
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_第3页
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_第4页
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第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1页,共49页。古代诗歌鉴赏之

景与情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2页,共49页。1、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问:“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第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3页,共49页。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9江西)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注】蔡家亲:表亲。(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4分)第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4页,共49页。【参考答案】(1)此诗表达了作者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2)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第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5页,共49页。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问: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第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6页,共49页。【参考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第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7页,共49页。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09福建)

江行[宋]严羽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注】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8页,共49页。【参考答案】(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鹜“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第九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9页,共49页。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问:⑴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4分)⑵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第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10页,共49页。【参考答案】(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照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11页,共49页。高考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4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12页,共49页。答:写了自己看到的景色,春天的景物,作者借景抒情。把情感通过草、水、花、鸟表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答:这里抒发了一种感伤之情。通过作者春天看到的景物来表现的,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烘托、反衬。答:描写了城、草、水、树、山、鸟,表现出一种对大自然的感慨,怀才不遇。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13页,共49页。存在问题缺少文化积淀,没有一定的诗歌鉴赏术语储备,答题“踩”不到点上。脑中有一点诗歌鉴赏术语,但不能准确、规范的运用诗歌鉴赏术语,答题思路很混乱,不易得分。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14页,共49页。提问方式:1、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情景,或从景情角度赏析诗歌等。2、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3、请简要描述诗中写到的主要景物。它们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万变不离其宗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15页,共49页。借景抒情类诗歌鉴赏题解题步骤:1、明确手法(情和景的关系)2、列举景物(意象)3、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的氛围(气氛、意境)4、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条理清晰表述严密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16页,共49页。高考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4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17页,共49页。(1)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2)四句诗一句一景,句句含情,通过写城下的茂盛的野草,随意流淌的泉水,无人欣赏的落花和鸟鸣,营造出寂静、空旷、荒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伤春、惜春的凄凉之情。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18页,共49页。教学目标掌握诗歌中情与景的四种内在关系学会如何规范有条理的答题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19页,共49页。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列举景物:分析氛围:抒发情感:高考试题:缺月、孤灯、风露、鸣蝉、半黄的疏桐等衰残、凄凉的秋景筛选景物,注意景物本身的特点抒写了作者的旅愁乡思以及烦乱心境。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20页,共49页。列举景物:分析氛围:抒发情感:高考试题:新晴野望

——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尘垢:尘埃。开阔的原野、明净的空气、河边渡头、城门楼、村边的绿树,银白色的河水、青翠的峰峦、初夏田间的农忙情景。清新明净、秀丽、明朗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抓描写景物的修饰性词语。(注意画面的色调)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21页,共49页。试一试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22页,共49页。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爱国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23页,共49页。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24页,共49页。(1)“红叶青山”乍看不协调,是因为本诗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手法(2)“红叶”“青山”看似色彩艳丽,但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觉得离愁的难耐。(3)这种以乐写哀的手法,更增添了哀伤的情绪。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25页,共49页。总结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26页,共49页。乐景乐情哀情哀景景与情的内在关系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27页,共49页。组织答案步骤:1、列举景物,分析、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表述中间一般要体现出写景所用到的表现手法)2、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鉴赏思维切入点:1、筛选景物,注意景物本身的特点;2、抓描写景物的修饰性词语。(注意画面的色调)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28页,共49页。练一练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29页,共49页。南乡子唐李珣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参考答案:①词中借景抒情,②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等意象,③勾勒出一幅凄凉伤感的画面,④渲染了离愁别恨的思乡之情。

词的最后通过“潮退”反衬思乡却无法回乡,强化了思乡之情。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30页,共49页。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朝天子·秋夜客怀[元]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离人强。(1)“叫起离情,敲残愁况”一句中“敲残”二字有何妙处?(4分)(2)本曲描写了哪些的意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31页,共49页。(1)“敲残”二字极为凝练,化无形为有形,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2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2分)(2)本诗借秋夜的月光、桂香、砧声、雁声等意象表达了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2分)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构筑了令人思乡断肠的秋夜氛围,(2分)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勾起了游子的离愁别绪。(2分)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32页,共49页。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1)请分析颔联中作者的心理。(2分)

(2)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作简要分析。(4分)

(3)请简要分析“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联中“畏”字的妙处。(4分)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33页,共49页。(1)对与故人不期而遇的惊喜和难以置信。(2)借景抒情。通过惊动的乌鹊和悲鸣的秋虫,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写了作者身世漂泊之感、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3)“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第三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34页,共49页。一、什么是诗歌的形象?形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第三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35页,共49页。(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第三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36页,共49页。二、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1.鉴赏方法(1)知人论世,关注时代背景、环境特征,了解作者经历。【例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第三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37页,共49页。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①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②。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③!1.形象是什么?2.结合诗句讲解3.形象的意义?闲置不用、抗金英雄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38页,共49页。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1、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仍怀报国之志的抗金英雄形象。

2、诗人通过回忆写出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通过衣着和神态描写反映人物现在被弃置不用:而末句的心理描写却体现人物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3、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什么形象形象的特征形象的意义第三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39页,共49页。

1、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什么形象形象的特征

2、①诗歌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刻画出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

②恶劣的环境描写突出戍边将士行军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③细节描写反映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动作描写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简析下面这首唐诗中的人物形象。

出塞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形象的意义

3、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第四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40页,共49页。(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例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问: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参考答案】(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第四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41页,共49页。三、解题思路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概括形象特点。2.再结合诗中文句进行分析讲解。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第四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42页,共49页。四、如何分析人物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特别要关注反映人物心情的词语。3、分析作品描写人物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4、分析诗中出现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承载着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第四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一分。第43页,共49页。(1)是一个()形象。(2)通过()手法记叙如:表现手法;描写如:外貌、神态、动作、心理、语言、环境等结合()诗句,表现出了人物()特点。(3)表达了作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