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投照基础原理课件_第1页
X线投照基础原理课件_第2页
X线投照基础原理课件_第3页
X线投照基础原理课件_第4页
X线投照基础原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线投照基础原理课件第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1页,共62页。X线质、X线量、X线强度X线质(X线硬度)管电压越高、波长越短、穿透力越强。

X线质在0.008~0.06nm。第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2页,共62页。X线质、X线量、X线强度X线量

X线量是指X线光子的多少,常以mAs表示。重机枪○○○○○○○○○○○○○○○○○○○○○○○○○○○○○○○○○○○○○○○○○○○○○○○○○第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3页,共62页。X线质、X线量、X线强度X线强度X线强度是指垂直于X线的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光子数和能量乘积的总和。

量(光子数)与质(穿透力)的乘积表示X线强度第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4页,共62页。影响X线强度的因素管电压(kvp)、管电流(mA)、靶物质及高压波形第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5页,共62页。对比度的概念射线对比度:

X线通过被照体时,透射线形成了强度不均的分部,这种强度的差异称射线对比度。第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6页,共62页。对比度的概念胶片对比度:胶片对射线对比度形成的信息进行放大的能力。它取决于胶片的最大斜率(r值)或平均斜率。胶片对比度对影像对比度影响第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7页,共62页。对比度的概念X线照片对比度:

1.X线照片上相邻组织影像的密度差,称照片对比度。

2.被照体不同组织吸收所产生的射线对比度。

3.胶片对射线对比度的放大结果。第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8页,共62页。X线照片对比度第九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9页,共62页。影响照片对比度的因素

被照体本身因素射线对比度——被胶片放大——被照体对X线吸收的结果。照片对比度的差异:物质的原子序数Z、密度P、厚度x和X线波长即被照体各层组织对X线吸收差异的存在。第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10页,共62页。影响照片对比度的因素

射线因素线质:通过管电压改变可调整对X线的吸收差异。管电压升高,波长短,线质硬,吸收差异变小,照片对比度降低。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11页,共62页。影响照片对比度的因素

射线因素X线量:X线量(mAs)对照片对比度没有直响接影,但随着线量增加,照片密度增高时,使照片上密度过低的部位对比度好转。散射线:使胶片感光产生灰雾,致使照片对比度下降。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12页,共62页。影响照片对比度的因素

照片因素增感屏、IP板:可提高照片对比度。IP板使用时间过长可降低对比度。胶片:反差系数高或平均斜率高的胶片可提高照片对比度。胶片本体灰雾度大时可降低照片的对比度。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13页,共62页。增感屏结构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14页,共62页。IP板结构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15页,共62页。照片锐利度定义:锐利度就是在照片上相邻的两种组织,其影像界限的清晰度。即两部分影像密度的转移是逐渐的还是明确的程度。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16页,共62页。影响锐利度的因素

几何模糊X线焦点面积越大,半影越大,锐利度越差;焦点-胶片距加大,半影减小,锐利度提高;被照体与胶片贴的越近,半影会减小,锐利度可提高。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17页,共62页。影响锐利度的因素

移动模糊一是设备移动、二是被照体移动(如呼吸、心脏搏动、胃肠蠕动)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18页,共62页。密度、对比度、锐利度的关系密度是对比度、锐利度存在的基础。锐利度必须建立在对比度的基础上。照片对比度可以随密度的改变而改变。(感光不足或感光过度的照片,对比度低下)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19页,共62页。照片影像的放大与变形影像放大与变形的因素取决于中心线、被照体、胶片三者间的关系。减小放大率的原则:一是物体尽可能接近胶片,二是焦点与胶片保持足够远的距离。

75~150~200cm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20页,共62页。照片影像的放大与变形影像变形:影像变形是同一被照体的不同部位,产生不等量放大的结果。影像变形的类型:

1.放大变形、2.位置变形、3.形状变形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21页,共62页。照片影像的放大与变形摄影原则:被照体平行胶片时,放大变形最小;接近中心线,并尽量靠近胶片时,位置变形最小;中心线入射点通过被检部位,并垂直于胶片时,形状变形最小。

1.2.3.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22页,共62页。散射线及其消除散射线:由焦点外X线或X线穿过被照体时产生的与原发X线方向不同的,且比原发X线波长长的X线,称为散射线。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23页,共62页。影响散射线含有率的因素管电压:散射线含有率随管电压升高而加大。

80~90kvp以上时,散射光子能量增加,散射角变小。是产生灰雾的原因。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24页,共62页。影响散射线含有率的因素被照体厚度:散射线含有率随被照体厚度增加而增加。对照片的影响要大于管电压。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25页,共62页。影响散射线含有率的因素照射野:照射野是产生散射线的主要因素。当照射野增大时,散射线含有率大幅度上升。人体是一个散射体,照射野越大,散射线越多。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26页,共62页。减少散射线、提高照片清晰度严格控制照射野,减少原发射线,从而减少散射线。利用虑线栅能穿透照射部位的前提下,选择较低管电压。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27页,共62页。摄影条件选择的可变因素管电压的选择:正确曝光条件下的影像对比度大,但组织结构层次相对少。因此,常提高摄影管电压值来显示更多的组织结构。软组织摄影:25~40KV

普通摄影:40~100KV

高千伏摄影:120KV左右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28页,共62页。摄影条件选择的可变因素管电流的选择:管电流加大,影像黑化度增加,对比度也相应增加。不改变线质,仅增加mAs,是不能明显改善对比度的。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29页,共62页。摄影条件选择的可变因素曝光时间选择:曝光时间增加,胶片感光量增加,黑化度增加,穿透力不会增加,对比度增加不明显。但移动伪影增加。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30页,共62页。摄影条件选择的可变因素大小焦点选择:当选用kvp、mA较小时,使用小焦点。反之使用大焦点。~~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31页,共62页。摄影条件选择的可变因素焦点—胶片距:焦点—胶片距加大时,影像失真度小,但感光效应大幅降低。保持相应的效果,需增加mA和kv值。75cm150cm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32页,共62页。摄影条件选择的可变因素焦点—胶片距减小时影像放大,失真度加大,但感光效应加大。利用斜射线,可充分显示感兴趣区组织结构。诊断床75cm中心线斜射线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33页,共62页。X线影像质量的综合评价

欧共同体(CEC)在1995年提出了“放射诊断影像的质量标准”以诊断学要求为依据。以物理参数为客观评价手段。以满足诊断要求所需的摄影技术条件为保证。同时,充分考虑减少辐射剂量。第三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34页,共62页。胸部后前位显示标准1.肺门阴影结构可辨。2.锁骨下密度易于肺纹理的追踪。3.乳房阴影内可追踪到肺纹理。4.左心影内可分辨出肺纹理。5.肝肺重叠部可追踪到肺纹理。6.可显示纵隔阴影。第三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35页,共62页。胸部后前位显示标准7.肺尖充分显示。8.肩胛骨投影于肺野之外。9.两侧胸锁关节对称。10.膈肌包括完全,且边缘锐利。11.心脏、纵隔边缘清晰锐利。第三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36页,共62页。颅骨后前位显示标准1.颅骨正中矢状线投影于照片正中。2.眼眶、上颌窦左右对称显示。3.两侧眼眶外缘至颅外板等距。4.岩骨外缘投影于眶内上1/3处,不与眶上缘重叠。5.照片包括全部颞骨及下颌升支。第三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37页,共62页。颅骨侧位显示标准碟鞍位于照片正中略偏前;碟鞍各缘程单线半月状,无双边影,;前颅窝底重叠为单线,双侧外耳孔、岩骨投影重合;照片包括所有颅骨及下颌升支,额面缘投影应与片缘近似平行。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38页,共62页。膝关节前后体位显示标准照片包括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及周围软组织;关节面位于照片正中显示,关节间隙内外两侧等距;腓骨小头与胫骨仅有小部重叠(约为腓骨小头1/3)。第三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39页,共62页。膝关节侧位显示标准膝关节间隙位于照片正中,股骨内外髁重合;髌骨呈侧位显示,无双边,,股髌关节间隙完全显示;腓骨小头前1/3与胫骨重叠;股骨与胫骨长轴夹角为120°~130°第四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40页,共62页。腰椎前后体位显示标准照片包括胸11至骶2全部椎骨及两侧腰大肌;椎体序列于照片正中,两侧横突、椎弓根对称显示;第三腰椎椎体各缘呈切线显示,无双边影;椎间隙清晰可见。第四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41页,共62页。腰椎侧位显示标准照片包括胸11至骶2椎骨及部分软组织;腰椎体各缘无双边显示;腰骶关节可见。第四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42页,共62页。数字影像技术概述

20世纪80年代初期,存储荧光体方式的CR进入临床使用。

1997年以后,以平板探测器为主的数字X线摄影系统亦相继问世。第四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43页,共62页。CR图像的采集与显示第四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44页,共62页。成像板循环使用周期第四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45页,共62页。CR成像原理第四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46页,共62页。影像灰阶直方图X轴像素值,像素值的大小直接对应着衰减程度的高低。Y轴像素值频谱第四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47页,共62页。DR非晶硅平板探测器光电二极管将入射的X线转换为可见光。光电二极管自身的电容上形成储存电荷。每一像素电荷量的变化与入射X线的强弱成正比。接口电路将获取的数字信号传至图像处理器。第四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48页,共62页。探测器的主要性能指标调制传递函数(MTF):

MTF可测量空间分辨率,是在一个空间频率范围内信号传递的度量标准,并且可对空间分辨率进行量化。(像素尺寸)探测量子效率(DQE):

DQE是信噪比、对比分辨率和剂量效率的测量单位。第四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49页,共62页。模拟影像

模拟影像中的密度(或亮度)是空间位置的连续函数,感光密度(或亮度)随着坐标点的变化是连续改变的。第五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50页,共62页。数字图像数字图像的密度分辨力高

数字图像通过变化窗宽、窗位、转换曲线等技术,使全面灰阶分段充分显示。从而扩大了密度分辨力的信息量。第五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51页,共62页。CR床边摄影DR无法替代的床边数字摄影、CR比屏/片成像系统有更好地动态范围及线性第五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52页,共62页。CR.DR的曝光量曝光量不足:影像噪声增加,X线穿透力不足时影响最大,曝光量过高时影响较小。第五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53页,共62页。CR.DR的曝光量IP板有较大的曝光宽容度范围,但要选择合适的曝光量。IP板曝光量在屏片组合的曝光量基础上减少1/5.否则噪声增加。第五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54页,共62页。CR.DR的曝光量曝光量一定,适当增加mAs量时,可适当降低噪声。IP板的入射X线剂量越大,X线量子噪声越小。X线剂量过大:

IP板激活能力饱和,影像灰雾度增大。第五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55页,共62页。CR.DR的曝光量及后处理照片质量调节:

1.调节mAs、kv的适当曝光量可提高照片质量。

2.合理使用后处理技术,可提高照片质量。第五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二十七分。第56页,共62页。X线照片特点通过影像密度来诊断疾病。CR、DR的X线衰减量——数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