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中考语文专题练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然(含答案)_第1页
2023届中考语文专题练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然(含答案)_第2页
2023届中考语文专题练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然(含答案)_第3页
2023届中考语文专题练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然(含答案)_第4页
2023届中考语文专题练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然(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然(共20题)一、复合题(共20题)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惇、京、卞②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值。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③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注释】①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②章惇(dūn)、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都被《宋史》列入《奸臣传》。③颜鲁公,即颜真卿。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i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ii​诗文之属莫不皆然(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章惇、京、卞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值。(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能够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高。 B.作者认为章惇、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 C.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 D.“诗文书画皆以人重”一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也就是本文的论点。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蛾眉山张岱蛾眉为八山①之一,然实不见山。越之人恒取蛾眉土谷祠下一块顽石,以足八山之数,余初疑曰:“一块顽石,可以名山,则城中顽石多矣,何以山此而不山彼也?”天启五年姑苏周孔嘉僦居于轩亭之北余每至其家剧谈竟日。一日、至其屋后厨庖之下、有石壁丈馀,苍蓓逼人。余曰:“此鼎彝青绿、真三代法物②也!何以屈居于此?”问其邻老,邻老曰:“此蛾眉山麓也。山高丈馀,国三丈,长数十丈,南至轩亭,北至香橼衕③。石皆劈斧皴④法,望之如蛾眉一弯,横黛拖青,浑身空翠。”余以梯踞屋脊上,栉比观之、得其约略形似。(选自张岱《越山五佚记》,有删节)【注】①八山:指当时绍兴城内的八座山,其中有蛾眉山。②三代:指夏、商、周三代,法物,犹宝物。③衕:音tóng,指胡同或小巷。④劈斧皴:中国画技法,此处形容山石外表的形状。(1)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天启五年姑苏周孔嘉僦居于轩亭之北余每至其家剧谈竟日。​(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i然实不见山​​ii以足八山之数​iii可以名山​(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句子:何以山此而不山彼也?​(4)文中的张岱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评析。​阅读“潭中鱼可百许头……曰奉壹”,回答问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i潭中鱼可百许头:ii俶尔远逝:iii斗折蛇行:iv佁然不动:(2)简要分析第一段景物描写的特点。(3)写潭中之鱼欢快嬉戏的句子是什么?(4)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5)判断正误。(对的写“T”,错的写“F”)i“俶尔远逝”的“尔”与“佁然不动”的“然”意思相同。ii“似与游者相乐”采用了比喻的手法。iii“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了潭水的动景。iv这段文字正面写鱼,侧面写水,虽无一字写水清,但读者处处能体会到水的明静清澈。v这段文字不但写鱼、写水,也以游鱼反衬自己的失意处境。(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皆若空游无所依。ii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7)选文中第一段借助潭中鱼写出了潭水的什么特点?文言文阅读。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孟子是(朝代)的家学说的集大成者。(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选文以“一暴十寒”为喻,说明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B.选文又以“弈秋诲二人弈”之事为例,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 C.选文以下围棋这门小技术为例,反映的却是学习任何技艺都需专心的大道理。 D.将学“弈”的二人对比来写,说理性很强,突出后者学不如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智弗若”。【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节选自《孟子》)【乙】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①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②四于心,则馁矣。我故日,告子③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⑤其苗之不长而揠⑥之者,芒芒然⑦归,谓其人⑧四曰:‘今日病⑨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⑩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节选自《孟子》)【注释】①浩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②慊:快,痛快。③告子:名不详,可能曾受教于墨子。④正:止。“而勿正”即“而勿止”。⑤闵:担心,忧愁。⑥揠:拨。⑦芒芒然:疲倦的样子。⑧其人:指他家里的人。⑨病:疲倦,劳累。⑥耘:除草。(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i丈夫之冠也ii往之女家​​iii无若宋人然iv非徒无益​​(2)下面是两位同学关于甲、乙两段文字的讨论。请你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将对话补充完整。小文:【乙】文中说浩然之气是“至大至刚”,“至大”在【甲】文中对应的语句是什么呢?小涵:“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小文: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是仁: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是礼;。那么“至刚”在【甲】文中对应的语句是什么呢?小涵:“。”小文:【乙】文中孟子把“义”看作心内之物,还要不断地培养“义”,他讲述揠苗助长的故事,目的是为了论证。小涵:是的,孟子说理的特点是善用等方法说理,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论证严密。​(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点。具体表现(用原文回答)本质原因代表人物妾妇之道以顺为正者在权力面前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1)大丈夫之道(2)(3)文天祥、鲁迅、项羽(4)古人常用虚词来表情达意,请分别探究下列句中加点字表达的语气和感情。​i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ii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勿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选自刘基《郁离子》)(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i​​期年出之期年ii​莫不然矣然(2)​翻译下面的句子。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3)​工之侨的琴最初不被国工认可,后来为什么又被众人视为珍宝?这一故事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①,曰:数日勿洗,自结痂愈②也。遂相率呼啸去。怖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③即平复。以为仇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天下真有理外事耶?邱生曰: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注释】①末:粉末。②愈:痊愈,愈合。③旋:不久。(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A.盖/石性/坚重 B.石/必倒掷/坎穴中 C.有数/盗执炬露刃入 D.果/得于数里外(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i转转不已()ii啮沙为坎穴()iii愿乞夫人一物()iv然则论天下事()(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当求之于上流定非我所见之理 B.如其言而又戕其耳 C.果得于数里外不得其所以然 D.啮沙为坎穴以为盗耶(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i求之地中,不更颠乎?ii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临江之麋临江①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②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③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④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于之俯仰⑤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注释】①临江:地名,江西省清江县。②怛:恐吓。③稍:渐渐,使与之戏:即“使其与之戏”,让狗和小鹿一起玩耍。④良:的确。⑤俯仰:周旋,应付。(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i畋得麋麑ii自是日抱就犬iii稍使与之戏iv走欲与为戏v然时啖其舌vi糜至死不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i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ii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3)“外犬见而喜且怒”的原因是什么?(4)这则寓言嘲讽了。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②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③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④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⑤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苏轼《游白水》)【注释】①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②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③殆:大概,差不多。④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⑤馀甘:即橄榄。(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i月色入户:ii念无与为乐者:iii循山而东:iv顾影颓然:​(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ii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3)甲、乙两文都是苏轼的写景文,请你说说甲乙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并回答问题。太尉绛侯勃①不得入军中主兵。曲周侯郦商老病,其子寄与吕禄②善。绛侯乃与丞相陈平谋,使人劫郦商。令其子寄往绐③说吕禄曰:“高帝与吕后共定天下,刘氏所立九王,吕氏所立三王,皆大臣之议,事已布告诸侯,诸侯皆以为宜。今太后崩,帝少,而足下佩赵王印,不急之国守籓④,乃为上将,将兵留此,为大臣诸侯所疑。足下何不归印,以兵属太尉⑤?请梁王⑥归相国印,与大臣盟而之国,齐兵⑦必罢大臣得安足下高枕而王千里此万世之利也。”吕禄信然其计,欲归将印,以兵属太尉。使人报吕产及诸吕老人,或以为便,或曰不便,计犹未有所决。吕禄信郦寄,时与出游猎。过其姑吕媭⑧,媭大怒,曰:“若为将而弃军,吕氏今无处矣。”乃悉出珠玉宝器散堂下,曰:“毋为他人守也。(司马迁/文,节选自《史记·吕太后本纪》)【注释】①绛侯勃:西汉开国将领,封为绛侯,名将周亚夫之父。②吕禄:汉高祖皇后雉侄子,吕后病重,任命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并统领北军。③绐(dài):欺骗。④守籓:指守护自己的封地。⑤以兵属太尉:指把兵权交给太尉。⑥梁王:指吕雉的侄子吕产。吕后临朝称制,大封诸吕,吕产入掌禁军。⑦齐兵:指齐王刘襄的军队。吕后驾崩,吕产、吕禄准备举行政变,刘襄举兵西进。⑧吕媭(xū):吕后的妹妹。(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皆以为宜宜:适当 B.吕禄信然其计然:认为对 C.或以为便,或曰不便或:或者 D.乃悉出珠玉宝器散堂下悉:全部(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齐兵必罢大臣得安足下高枕而王千里此万世之利也 A.齐兵必罢/大臣得安/足下高枕而王千里/此万世之利也 B.齐兵必罢大臣/得安/足下高枕而王/千里此万世之利也 C.齐兵必罢/大臣得安足下/高枕而王/千里此万世之利也 D.齐兵必罢大臣/得安足下高枕/而王千里/此万世之利也(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绛侯周勃与丞相陈平商量,利用郦商的儿子郦寄与吕禄的友好关系骗吕禄交出军权。 B.郦寄劝吕禄把兵权交给太尉,回到自己的封地,这样大臣们也不会怀疑他。 C.吕产听说吕禄交出兵权,他也交出相国印,与大臣们结盟,回到自己的封地。 D.吕禄的姑姑吕媭听说吕禄将交出自己手中的兵权,感到很生气。(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若为将而弃军,吕氏今无处矣。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甲】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其①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注释】①其:代词,代指褒禅山。(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根据【甲】、【乙】两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i如鸣珮环,心乐之ii影布石上iii以其境过清iv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v有怠而欲出者(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佁然不动(然:……的样子) B.乃记之而去(乃:竟然) C.而其见愈奇(而:表转折,可是) D.遂与之俱出(遂:于是)(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i斗折蛇行,明灭可见。ii入之愈深,其进愈难。(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作者渲染了一种凄寒、幽怆的气氛,表达了自己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B.乙文介绍了褒禅山前洞和后洞的主要情况,重点叙述了游历后洞的情景。 C.甲文出自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乙文的作者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D.两篇短文虽都是游记,但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如甲文第②段侧重于叙述,乙文则侧重于描写。文言文阅读。金壶丹书景公①游于纪②,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③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④;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注释】①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②纪:原是一个诸侯国,后为齐国兼并。③鳋(sāo):鱼腥味。④闾(lǘ):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泛指人聚居处。(1)下列句中的“以”与“何以亡也”中的“以”意义和用法最为相似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以钱覆其口 D.以其境过清(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i乃发视之ii善哉iii则恶其鳋也iv晏子对曰:“不然。”(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食鱼无反,勿乘驽马。(4)写出这则故事所蕴含的道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极乐寺纪游袁宗道高梁桥水①,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②,出于林水之间。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③。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公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④,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⑤乎?【注释】①高梁桥水:指位于北京海淀区西直门外高梁之水。②螺髻:发型如螺壳形。③盖:车盖。古时为车上遮阳挡雨之具。④挂进贤冠:挂,摘掉。进贤冠,古代儒者所戴的缁布冠,这里指官帽或乌纱帽。⑤情障:久存于心的愿望。(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i去桥可三里去:ii道此入玉河道:iii思立亦以为然然:(2)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限断两处。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4)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立身成败,在于所染①。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②。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③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注释】①染:熏陶,沾染。②与:赞许。③狎:亲昵,亲近。(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i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所以:ii未尝不叹息痛恨痛恨:iii愿陛下亲之信之愿:iv​不私于物私:v今则不然然:(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此悉贞良死节之臣。ii亲爱君子,疏斥小人。(3)【甲】文段中,“亲贤臣,远小人”是为了追求“”;【乙】文段中,对待“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态度则关系到“”。(用原文语句填空)(4)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指出“唯善是与”中的“善”主要包含哪两个方面的意思。文言文阅读。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1)本文的作者是,文章标题中的“戴嵩”是代画家。(2)解释下列加点字。尾搐入两股间笑而然之(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中,正确的一项是 A.“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两句用具体的行动表现了杜处士对于《斗牛图》的喜爱之情。 B.牧童见到了《斗牛图》“拊掌大笑”,可以看出他对杜处士的嘲笑。 C.“处士笑而然之”说明杜处士是个知错就改的人。 D.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不能随意炫耀自己的宝贝,以免受人笑话。阅读下文,完成下面三小题。《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1)《书戴嵩画牛》的作者是宋朝文学家(姓名),“处士笑而然之”中“然”的意思是。(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今乃掉尾而斗,谬矣。​(3)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锦囊玉轴,常以自随”,表现了戴嵩对《斗牛图》的特别喜爱。 B.牧童“拊掌大笑”表现了牧童天真无邪、无所顾忌的情态。 C.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也笑了。他的“笑”既有化解尴尬的意味,也包含了对牧童的赞许。 D.这个故事和作者的评价,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欣然起行(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夕日欲颓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周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魏学洢《核舟记》)【乙】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节选自苏轼《文与可①画筼筜谷偃竹②记》)【注】①文与可: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擅长画竹,有“墨竹大师”之称。②筼筜(yúndāng)谷偃竹:文与可画的一幅画,以竹子为题材,后来送给了苏轼。筼筜谷,地名。(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若听茶声然予不能然也 B.能以径寸之木以追其所见 C.执笔熟视而操之不熟者 D.各具情态而节叶具焉(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i细若蚊足,钩画了了。译文:ii与可之教予如此。译文:(3)艺术是相通的,从【乙】文看,你觉得艺术作品之所以获得【甲】文中提到的“技亦灵怪矣哉”的成就,一方面需要①;一方面需要②。对比阅读。【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连,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清代刘蓉《习惯说》)【注释】①养晦堂:刘蓉的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1)解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i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ii灌清涟而不妖濯:iii每履之,足苦踬焉履:iv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语:(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顾而笑曰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蹶然以惊康肃忿然曰 C.命童子取土平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以刀劈狼首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ii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4)用“/”给《习惯说》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标两处,不含句末)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5)《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文言文阅读。国朝尚书刘南垣①公,告老家居。有直指使②者,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③之。”俟其来,款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家常饭能对食乎?”直使以师命,不敢辞。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比食至,惟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少顷,佳肴美酝,罗列盈前④,不能下箸。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公笑曰:“可见饮食原无精细,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直指使谕其训,后不敢以盘飨责人。(注释)①刘南垣:人名。②直指使:官名,唐以后朝廷特派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称使。③开谕:启发,使明白。④盈:满。(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i直使以师命,不敢辞以ii比食至比iii​时使然耳然(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i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ii少顷,佳肴美酝,罗列盈前,不能下箸。(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直指使的前后变化,并说说直指使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一、复合题(共20题)1.【答案】(1)i都,全部ii这样(2)章惇、蔡京、蔡卞难道不擅长书法吗?(但是)后来的人们把他们的作品当粪土一样看待,(认为)一钱不值。(3)C2.【答案】(1)天启五年/姑苏周孔嘉僦居于轩亭之北/余每至其家/剧谈竟日(2)i然,但是。ii足,全,够。iii名,命名。(3)为什么这个叫山别的不叫山呢?(4)善于怀疑、勤学好问、富有探索精神的人。【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以根据句子和语法规范进行判断。“天启五年”时间词,其后应断开。“姑苏”定语修饰主语“周孔嘉”,“僦居”谓语,“于轩亭之北”介宾短语,句子成分完整,其后应断开。“余”主语,“每”状语修饰谓语“至”,“其家”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划线句子的意思为:天启五年,姑苏人周孔嘉寓居在轩亭的北边,我每次到他家,畅谈一整天。(2)i原句的意思是:但其实见不到山。然,但是。ii原句的意思是:来凑足八座山。足,全,够。iii原句的意思是:可以叫山。名,命名。(3)翻译时注意关键词语的正确理解,“何以”宾语前置,翻译时注意语序。(4)方法一: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如“余初疑曰:‘一块顽石,可以名山,则城中顽石多矣,何以山此而不山彼也?’”可见,张岱善于怀疑;张岱遇见朋友家厨房的石头,便会询问由来,甚至向邻居打听,可见他勤学好问;同时还会为此专门那梯子登上屋脊观察,可见其富有探索精神。据此进行概括分析即可。方法二:【参考译文】蛾眉山是越地的八大名山之一,其实见不到山。越地的人曾取了蛾眉土谷祠桌下的一块顽石,来凑足八座山。我当初怀疑说:“一块顽石,都可以叫山,那么城里的顽石那么多,为什么这个叫山别的不叫山呢?”天启(明熹宗年号)五年,姑苏(今苏州)人周孔嘉寓居在轩亭的北边,我每次到他家,畅谈一整天。一天,我到了他房后厨房的下面,看到一块一丈多高的石壁,苍翠逼人。我说:“这块石头青绿,真是天地间的神物,怎么屈居在这里?”向邻居老者询问,老者说:“这是蛾眉山。山高一丈多,宽三丈,长几十丈,南到轩亭,北到香橼衙。石头就像斧头劈出来的褶皱,看上去就像一弯弯眉毛,黑中带青,浑身苍翠。”我因此拿梯子登上屋脊,一次观看,发现它的形状大致像眉毛。3.【答案】(1)i一百左右ii忽然iii像北斗星那样iv静止不动的样子(2)动静结合、情景交融。(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5)i正确ii错误iii错误iv正确v正确(6)i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似的)。ii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7)写出了潭水的清澈。(意思相同或相近即可)【解析】(1)(2)略。(3)略。(4)略。(5)i略。ii“似与游者相乐”没有运用比喻手法。iii“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了潭水的静景。iv略。v略。(6)(7)略。4.【答案】(1)战国;儒(2)难道是他(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的智商不如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3)D5.【答案】(1)i行冠礼。ii同“汝”,你。iii那样(这样)。iv只,仅仅(2)走天下最宽广的道路,是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心勿忘,勿助长也”(义不能违背规律地助长);类比(3)(1)公孙衍、张仪(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4)i反问语气,表现景春对公孙衍、张仪的崇敬之情。ii感叹语气,表现孟子对天下很少有不助苗长者这一现实感到无比的痛心和遗憾。【解析】(1)i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丈夫之冠也”的意思是“男子行加冠礼时”,“冠”的意思是“行冠礼”。ii“往之女家”的意思是“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女”同“汝”,意思是“你。iii“无若宋人然”的意思是“不要像宋人那样”,“然”的意思是“那样(这样)”。iv“非徒无益”的意思是“不仅没有益处”,“徒”的意思是“只,仅”。(2)排比、对比、比喻(写出其中一个即可)。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行天下之大道”的意思是“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由此可知,结合横线前的句式可知,第一个空处应该填“走天下最宽广的道路,是义”。“至刚”的意思是“极端有力量”,对应的语句应该是“大丈夫”的具体含义,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排比、比喻、类比等,形象生动,深刻透彻。这里引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说明了“助长”对“养气”的危害,“助长”对“养气”不仅没有用,还有损害,即“心勿忘,勿助长也”。据此可以得出后两个空的答案。(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要依据课内所学文言文知识点,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把握文章具体内容。“妾妇之道”在文中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而“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文天祥等人。据此作答即可。(4)i此题考查对句子语气和情感的理解,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的意思是“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这句话是反问语气,表达了景春对公孙衍、张仪的肯定和敬佩。“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的意思是“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表现了孟子对揠苗助长现象的慨叹和痛心。ii选自《孟子》作者:孟子及其弟子年代:战国参考译文: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乙: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那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6.【答案】(1)i周年,满一年。ii如此,这样(2)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3)①原因:工之侨把他的琴仿古化制作了,他人以为此琴为古珍。②揭示现象:很多人都习惯从事物外表判定事物好坏,而不看本质。【解析】(1)i大意:过了一年再把它挖出来。期年:周年,满一年。ii大意:没有什么不是这样的啊!然:如此,这样。(2)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这句话的重难点词语有:传视,大家传递看着。希,同“稀”。稀世,世上少有。珍,珍宝。(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可见工之侨把他的琴仿古化制作了,因此被众人视为珍宝。文中“弗古。还之”与“世之珍也”的对比,很好地表现了当时败坏的社会风气,进一步讽刺了鼓励人们弄虚作假的封建统治者。人们不要一昧地追求新事物,被事物的外表所吸引,而不在乎事物的内在。译文:有一个名字叫工之侨的人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做成了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现给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让优秀的乐师来看,乐师说:“(这个琴)不是古琴。”于是便把琴退还回来。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画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式;把它装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达官贵人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一百两黄金买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没有什么不是这样的啊!”7.【答案】(1)C(2)i停止ii冲刷iii讨要iv既然这样,那么(3)B(4)i在河底寻找石兽,不是更荒唐吗?ii如果抓到这些盗贼,他们必定有自己的原因。【解析】(1)有数盗/执炬露刃入(3)都是代词,他(她)的。8.【答案】(1)i打猎ii靠近iii玩耍,游戏iv跑v但是vi醒悟(2)i(那人)从此每天抱着(小鹿)靠近狗,反复地给它们看,使它们不伤害(小鹿)。ii麋鹿逐渐长大,忘记自己是麋鹿,认为狗真的是自己的朋友,互相顶撞翻滚,越来越亲热。(3)“喜”是因为可以吃了麋麑,“怒”是因为麋麑“走欲与为戏”,胆敢挑战野狗。(4)恃宠骄横、倚仗权贵的小人(无自知之明,认敌为友,结果招致灭亡的人)9.【答案】(1)i门ii考虑,想到iii向东iv……的样子(2)i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ii(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3)甲文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乙文表达了作者清素的闲情逸致,以及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10.【答案】(1)C(2)A(3)C(4)你身为将军却放弃军队,吕氏宗族将无安身立命的地方了。【解析】(1)或:有人。(2)略(3)文中没有说吕产听说吕禄交出兵权,他也主动交出相国印。(4)略11.【答案】(1)i以…为乐。ii照映。iii凄清。iv走到尽头。v懈怠。(2)B(3)i看到溪岸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ii走得越深,越难进入。(4)D【解析】(1)i句意:就像人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是高兴。ii句意: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iii句意:由于这个地方过于冷清。iv句意: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v句意: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2)此题是词语注释题。是近年来常考的题型,复习古诗时需要牢记重点字词释义。于是句意:于是按照当时的情况记下它就离开。(3)i考察文言文翻译,注意“斗”、“蛇”、“明灭”等词的翻译。ii考察文言文翻译,注意“进”和“愈”等词的翻译。(4)考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甲文第②段侧重于描写,不是叙述,乙文则侧重于叙述,不是描写。12.【答案】(1)D(2)i打开ii好iii讨厌;不喜欢iv这样(对的,是的)(3)吃鱼(只吃一面)不翻过来吃,不要乘坐劣马。(4)①有法不实行,便像无法一样。②一个人如果只是将修身的格言置于座右,却并不打算实行,他就不可能获得长进;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将治国良策付诸实践,那么再好的国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③大道理不应该空挂在嘴上,而应该亲身去实践。④有了正确的结论而不去实践,也是毫无用处的。【解析】(1)该题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平时要注意积累。遇到不懂的,要经常翻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具体操作中,可以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再进行判断。题干的“以”是因为的意思,四个选项中D选项的意思是“因为环境太过清冷”,因此两个以意思相同,答案选D。(2)i该题考查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平时要注意积累。遇到不懂的,要经常翻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具体操作中,可以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再进行判断。发:打开。ii该题考查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平时要注意积累。遇到不懂的,要经常翻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具体操作中,可以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再进行判断。善:好。iii该题考查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平时要注意积累。遇到不懂的,要经常翻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具体操作中,可以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再进行判断。恶:动词,讨厌,不喜欢。iv该题考查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平时要注意积累。遇到不懂的,要经常翻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具体操作中,可以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再进行判断。然:这样。(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对实词、虚词和句式有准确的理解。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