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高中生物教案范文锦集七篇高中生物教案范文锦集七篇高中生物教案篇1实验原理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存在于细胞质中,叶绿体呈色、形,高倍显微镜下明晰可见。实验目的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2、观察叶绿体形态和分布。实验程序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实验原理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用的运动作为标记可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实验目的1、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2、通过显微镜的实际观察的实际观察,理解细胞质流动是一种生命现象。实验程序光照、室温条件下水中培养黑藻取一片幼嫩的小叶临时装片:清水+小叶+盖玻片低倍观察叶片细胞高倍观察叶绿体的流动及流动方向本卷须知:1、细胞质的流动受细胞的代谢状况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增进细胞代谢作用的因素,如适宜的光照、温度、PH值、生长素等,都可以促进细胞质的流动。反之,不利的环境变化和某些化学药品,如麻醉剂等,那么可抑制细胞质的流动。2、在做此实验时,假设发现细胞质不流动,或者流动很慢,应立即采取措施,加速其细胞质的流动。其方法有三种:一是进展光照,即在阳光或灯光下放置15~20分钟;二是进步盛放黑藻的水温,可参加热水将水温调至25℃左右;三是切伤一小部分叶片。自我评价试题1、普通光学显微镜是生物学实验中最常用的仪器之一,试答复以下关于显微镜使用中的有关问题:〔1〕一细胞或物体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时“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胞或生物体的〔〕A、体积B、外表积C、像的面积D、长度或宽度〔2〕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视野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假设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那么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A、2个B、4个C、16个D、32个〔3〕用4台显微镜观察黑藻细胞。在一样环境中,假设视野的明暗程度相仿,反光镜的选用一致,那么:显微镜的光圈最大的一台是〔〕;目镜和物镜均最短的一台是〔〕;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的一台是〔〕A、目镜15×和物镜45×B、目镜15×和物镜10×C、目镜5×和物镜10×D、目镜5×和物镜45×2、选择藓类作为观察叶绿体材料的原因与以下哪项无关〔〕A、制片简单B、叶绿体清楚C、叶子薄而小D、细胞质流动速度快3、用高倍镜观察比用低倍镜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大小和视野的明暗情况依次为〔〕A、多、大、亮B、少、小、暗C、多、小、暗D、少、大、暗4、观察细胞质流动时,观察的最正确部位是〔〕A、叶的边缘细胞B、靠近叶脉部位的细胞C、叶片表皮细胞D、保卫细胞5、把叶绿体作为细胞质流动的标志是因为〔〕A、叶绿体在不同强度光照射下会以不同面向着光B、假设没有标志物,细胞质的流动难以观察C、只有叶绿体等颗粒可以挪动,细胞质基质不流动D、细胞基质是流动的,细胞器是不运动的6、张小攀同学在观察变形虫临时装片时,发现视野中有一较大的变形虫,但在图象上有一小片污物,影响对变形虫的观察。〔1〕在不调换目镜和物镜的情况下,她应如何判断污物在何处?写出操操作步骤。〔2〕假设确认污物在装片内部,在既不允许重新制作装片又不能揭开盖玻片的情况下,如何去除污物或使污物与变形虫分开?自我评价试题答案:1、〔1〕D〔2〕A〔3〕A、B、C2、D3、D4、B5、B6、〔1〕先轻轻挪动装片,观察污物是否随着挪动,假设随着挪动,那么污物在装片外表或内部;假设挪动装片,污物不动,一般在镜头上,可先转动目镜,看污物是否转动,假设污物随着转动,说明污物在目镜上,否那么可能在物镜上。〔2〕用吸水纸在一侧吸引内部液体,使污物与变形虫分开。高中生物教案篇2一、教学目的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2.通过阅读分析^p“关于酶本质的探究”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究和争论中前进的。3.进展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2.教学难点〔1〕酶降低化学反响活化能的原理。〔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三、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探究法、讲授法四、课时安排2五、教学过程〖复习及板书1.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叫做~~。2.物理消化:通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这叫~~。3.化学消化:通过各种消化液、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吸收的营养物质,这叫~~。〖引入以“问题讨论”引入,学生考虑讨论答复,教师提示。〖提示1.这个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鸟类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没有化学性消化?2.是胃内的化学物质将肉块分解了。3.搜集胃内的化学物质,看看这些物质在体外是否也能将肉块分解。〖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考虑,注意。〖板书一、酶的作用和本质细胞代谢:细胞每时每刻都进展着许多化学反响。㈠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演示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教师边做边让学生完成“讨论”。〖提示1.2号试管放出的气泡多。这一现象说明加热能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进步反响速率。2.不能。3.说明FeCl3中的Fe3+和新颖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都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质量分数为20%的新颖肝脏研磨液1滴质量分数为3.5%的氯化铁溶液1滴生物催化剂:过氧化氢酶所含酶的相对数量:1无机催化剂:Fe3+Fe3+的相对数量:25万4.4号试管的反响速率比3号试管快得多。说明过氧化氢酶比Fe3+的催化效率高得多。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展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响,这些化学反响需要在常温、常压下高效率地进展,只有酶可以满足这样的要求,所以说酶对于细胞内化学反响的顺利进展至关重要。〖板书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响的活泼状态所需要的能量。〖讲述在20℃测得的过氧化氢分解的活化能条件活化能/kJmol-1没有催化剂催化用胶态铂催化用过氧化氢酶催化755429催化效率: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效率更高。〖板书㈡酶的本质〖资料分析^p学生阅读分析^p讨论答复,教师提示。〖提示1.巴斯德认为发酵与活细胞有关是合理的,但是认为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是不正确的;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是合理的,但是认为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是不正确的。2.提示:巴斯德是微生物学家,特别强调生物体或细胞的作用;李比希是化学家,倾向于从化学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的争论促使后人把对酶的研究的目的集中在他们争论的焦点上,使科学研究更加有的放矢。3.毕希纳的实验说明,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可以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4.萨姆纳历时9年用正确的科学方法,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将酶提纯出来。成功属于不畏艰辛的人。5.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等。〖小结略。〖作业练习一二。〖提示根底题1.巴斯德: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李比希: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毕希纳: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可以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萨姆纳:酶是蛋白质。2.〔1〕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展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响,这些化学反响需要高效率地进展,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得多。〔2〕细胞内的化学反响需要在常温、常压、酸碱度适中等温和条件下进展,无机催化剂常常需要辅助以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条件才能有较高的催化效率。3.D。拓展题1.可用第2章中学过的鉴定蛋白质的方法。在萨姆纳之前,之所以很难鉴定酶的本质,主要是因为细胞中酶的提取和纯化非常困难。2.〔1〕如四膜虫的rRNA前体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发现具催化活性的DNA的报道。〖板书三、酶的特性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等。〖问题以“本节聚焦”发问,引起学生的考虑和注意。〖讲述酶催化作用的特点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响,几乎都是由酶催化的。酶所催化的反响叫酶促反响。酶促反响中被酶作用的物质叫做底物。经反响生成的物质叫做产物。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一般催化剂有一样之处,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样点:〔1〕改变化学反响速率,本身不被消耗;〔2〕只能催化热力学允许进展的反响;〔3〕加快化学反响速率,缩短到达平衡时间,但不改变平衡点;〔4〕降低活化能,使速率加快。不同点:〔1〕高效性,指催化效率很高,使得反响速率很快;〔2〕专一性,任何一种酶只作用于一种或几种相关的化合物,这就是酶对底物的专一性;〔3〕多样性,指生物体内具有种类繁多的酶;〔4〕易变性,由于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因此会被高温、强酸、强碱等破坏;〔5〕反响条件的温和性,酶促反响在常温、常压、生理pH条件下进展;〔6〕酶的催化活性受到调节、控制;〔7〕有些酶的催化活性与辅因子有关。〖板书㈠酶具有高效性㈡酶具有专一性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教师做实验,学生边观察便得出酶的作用条件。〕酶的催化活性的强弱以单位时间〔每分〕内底物减少量或产物生成量来表示。〖讲述影响酶作用的因素酶的催化活性的强弱以单位时间〔每分〕内底物减少量或产物生成量来表示。研究某一因素对酶促反响速率的影响时,应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单独改变研究的因素。影响酶促反响的因平素有:酶的浓度、底物浓度、pH值、温度、抑制剂、激活剂等。其变化规律有以下特点。〔1〕酶浓度对酶促反响的影响在底物足够,其他条件固定的条件下,反响系统中不含有抑制酶活性的物质及其他不利于酶发挥作用的因素时,酶促反响的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响的影响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响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反响速率与底物浓度近乎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响速率也随之加快,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到达一定限度时,反响速率就到达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响速率几乎不再改变。〔3〕pH对酶促反响的影响每一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超过这个范围酶就会失去活性。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个pH时活力最大,这个pH称为这种酶的最适pH。〔4〕温度对酶促反响的影响酶促反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反响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酶促反响速率不仅不再加快反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温度时活力最大,这个温度称为这种酶的最适温度。〔5〕激活剂对酶促反响的影响激活剂可以进步酶活性,但不是酶活性所必需的。激活剂大致分两类:无机离子和小分子化合物。〔6〕抑制剂对酶促反响的影响抑制剂使酶活性下降,但不使酶变性。抑制剂作用机制分两种:可逆的抑制作用和不可逆的抑制作用。〖小结㈠酶具有高效性㈡酶具有专一性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作业练习一二。〖提示根底题1.B。2.B。3.这个模型中A代表某类酶,B代表反响底物,C和D代表反响产物。这个模型的含义是:酶A与底物B专一性结合,催化反响的发生,产生了产物C和D。这个模型提醒了酶的专一性。拓展题1.〔1〕A点:随着反响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响速率加快。B点:反响速率在此时到达最高。C点:反响速率不再随反响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程度。〔2〕假设A点时温度升高10℃,曲线上升的幅度变小。因为图中原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催化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变化。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反响速率都会变慢。〔3〕该曲线说明,B点的反响底物的浓度足够大,是酶的数量限制了反响速率的进步,这时参加少量的酶,会使反响速率加快〔图略〕。高中生物教案篇3教学目的一、知识方面1、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有氧呼吸的过程3、使学生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4、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5、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6、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这两种生物界最重要的两种生理过程的区别与联络二、才能方面1、通过分析^p有氧呼吸的过程,训练学生分析^p问题的才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2、通过让学生比照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培养学生列表比较才能和归纳的才能。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提出使作物增产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理解,培养学生关心身边的科学的意识,同时进展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教学建议教材分析^p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以及呼吸作用的意义等四部分内容。1、呼吸作用的概念教材中提及的呼吸的概念根本上和初中生物课本中提到的类似,只是更加强调发生的部位在细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还有糖类、脂类和蛋白质,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一步深化学习呼吸作用原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有氧呼吸教材首先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进展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接着教材给出了有氧呼吸的总反响式,在此根底上结合插图阐述了有氧呼吸全过程的三个阶段、并且指出了各阶段进展的场所:第一阶段是葡萄糖脱氢,产生复原性氢、丙酮酸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展。第二阶段是丙酮酸继续脱氢,同时需要水分子参与反响,产生复原性氢、二氧化碳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线粒体中进展。第三阶段是前两阶段脱下的氢与氧气结合生成水,这一阶段产生了大量的ATP,这个阶段也在线粒体中进展。3、无氧呼吸教材首先说明生物一般是在无氧条件下能进展无氧呼吸,并分别阐述了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然后教材对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部分在进展无氧呼吸时也可以产生乳酸又做了补充说明;同时教材还用小号字对有氧呼吸的进化做了简要的介绍。教师在这里应补充无氧呼吸与发酵这一组学生易混淆的概念。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教材是以图表结合讲述的形式,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进展了比较。5、呼吸作用的意义教材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呼吸作用的意义,其一,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二,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在这里教师有必要对呼吸的意义作适当的补充,如: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展各物质转化的原料;再如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宏大推动作用等。教法建议1、引言因为呼吸作用在初中生物课上也是重点学习的重要生物学原理之一,所以学生对呼吸作用的最根本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还是有根底的,因此引言可从学生已有的对呼吸的理解作为切入点,教师可设计问题串检测学生对呼吸的理解程度,并把引言和教材中的呼吸作用概念合并在一起进展教学。2、有氧呼吸〔1〕让学生比较初中和高中生物学课本所给的有氧呼吸的总反响方程式,在比较中体会有氧呼吸的产物与反响物都需要水这一事实。〔2〕有氧呼吸的过程①有氧呼吸过程程中的物质变化和ATP的产生在引导学生讨论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时,可采用如下教法:教师一边写化学反响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响式,同时参看课本图解的方法来进展教学。A、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B、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丙酮酸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C、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6个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大量的ATP。教师可指导学生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进展表解分析^p。〔3〕有氧呼吸过程中能量变化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1mol的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有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4〕在学生完全清楚了有氧呼吸的三个步骤后,教师应提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深化对有氧呼吸过程的理解。为使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同时也是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复习,教师还可以提一些利用有氧呼吸原理用于消费理论的相关问题,供学生讨论,同时加深对有氧呼吸的理解。比方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假设有人向你请教怎么能长期储存农作物种粒、蔬菜或水果,你能利用学过的呼吸作用原理,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或措施吗?”3、无氧呼吸〔1〕无氧呼吸的概念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生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供氧缺乏?”,这样很自然地有了下一设问:“在缺氧条件下,生物体如何呼吸呢?”从而引入对无氧呼吸的学习。教师应向学生解释我们平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实际上指的有氧呼吸,它是在有氧的条件下进展的。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高等生物称为无氧呼吸,假设是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那么习惯上称为发酵。〔2〕无氧呼吸的过程教师可采用一边写化学方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响式的方法进展教学,引导学生分析^p讨论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最后总结无氧呼吸的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一样。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为使学生加深对无氧呼吸的理解,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从葡萄糖到丙酮酸这一阶段完全一样,只是从丙酮酸开始它们分别沿不同的途径形成不同的产物。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教师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与学生生活亲密相关的讨论话题,以强化对二者联络的理解。如可提问题:①你每天都进展很多运动吧?你是否想过,当你进展不同形式的运动时,你的身体其实采用不同的方式为你供能呢?②病毒进展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5、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此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供讨论的与人类消费理论相联络的话题来分析^p,以训练其分析^p问题的才能。如教师可问:“你能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理,提出在农业消费中进步作物产量的详细措施吗?”6、呼吸作用的意义教师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p呼吸作用的意义〔1〕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2〕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3〕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展各物质转化的原料,例如,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迅速转化为甘油、氨基酸、酶、色素、植物激素等各类物质。可以说,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内各种有机物互相转化的枢纽,它把生物体的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等连成了一个整体。〔4〕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宏大推动作用。高中生物教案篇4一、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目的】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根本方法,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说明植物细胞的根本构造。【过程与方法目的】通过动手操作、分组实验以及小组学习交流等方式,掌握用显微镜观察装片的技能以及植物细胞的相关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培养动手操作才能,以及对于生物学科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构造。【教学难点】以胆大心细的心态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并区分植物细胞的构造。三、教法学法启发法、讲授法、实验法四、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自愿准备感兴趣可观察的植物材料,如:洋葱、成熟的番茄、黄瓜、西瓜、苹果等。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等。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邀请学生展示各自准备的生物材料,并且对于材料做以适当的说明从而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探究欲望。其次请学生使用显微镜,并请有关学生纠正其中容易出错或者操作注意要点。从而复习、稳固上节课学习内容,为本节课做铺垫。最后,教师通过显微镜的使用与再次的学习,由显微镜的用途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环节二:自主探究,新课教学:由显微镜的用途,提出问题:学会操作显微镜是为了利用它看到微观生命世界,那么是否可以直接把一个洋葱或者黄瓜放到显微镜下,就能看到起内部构造呢?引发学生考虑。最终引出用显微镜观察材料需要做哪些前期准备以及材料的特点。其次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各种不同玻片的标片,让学生更加理解到制作标片的必要和根本形式。由教师介绍制片所需要的一些材料用途和用法,简单介绍一下在制片过程中牵涉到的一些陌生的名词和过程。在学生大致理解制片根本的一些知识根底上,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考虑并观察教师制片,以及选择一两名学生跟随着操作,同时,随时根据所提出的问题,适时的停顿,一一对疑惑加以解决。所提问题依次是:①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的目的?假设擦拭不净,后果如何?②滴清水的量如何掌握?水量过多过少对实验有何影响?③取材的部位、方法、大小?④盖盖玻片的方法、原因(即目的或防止出现的不利影响)⑤滴染色剂的位置、数量?⑥吸引染液的方法?最后,组织学生开始自主来制作临时装片,对于刚学习的方法加以及时稳固,教师那么在其中不断巡视加以指导纠正。在学生学会制备临时装片之后,组织学生用显微镜来初步观察一下自己所制备的玻片的效果。同时,教师通过细胞构造的彩色挂图、模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细胞的构造。在此根底上,教师先给学生以标准的玻片,组织学生通过显微镜来观察植物细胞的各个构造,学会区分各个细胞以及其构造上的特点。同时,邀请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各个细胞构造的特点,其他学生补充,最后教师总结。在观察了多种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后,讨论、归纳、总结出植物细胞共同具有的主要构造,体会细胞的整体性。并适当联络日常生活实际,感知细胞液里含有的物质。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物像,跟随教师的讲解和示范,绘图。注意把握绘图要领。同时,作为教师那么通过边讲解生物图的画法和本卷须知,边在黑板上画板图示范。组织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玻片,检查制片效果,以及是否能找出相关的细胞构造。分析^p制片过程中的缺乏和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环节三:稳固进步,小节作业:组织学生集中讨论课后的练习题,也可在制片、观察过程中留意各种情况的出现,及时考虑、尝试处理,再讨论交流,总结。高中生物教案篇5一、教学目的1.运用构造与功能观,认识糖类的种类和功能。2.运用辩证思维,正确对待糖类的功能。3.可以根据糖类的种类和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4.能为合理膳食,提出建议。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糖类的种类和功能。难点:糖类的功能。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教师提问:不吃早饭,容易得低血糖,怎么缓解低血糖呢?(口服或注射葡萄糖。)追问激疑:葡萄糖是糖类的一种,糖类终究具有哪些种类和功能呢?导入课题——《细胞中的糖类》。(二)新课教学1.糖类的元素组成教师提问:糖类经常被称为“碳水化合物”,大家能说一下糖类的元素组成是什么吗?(C、H、O)2.糖类的种类和功能教师提问:生活中能接触到的糖类有哪些?(葡萄糖、蔗糖、淀粉。)教师讲解:这些糖类有的是单糖、有的是二糖、有的是多糖。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单糖的相关知识。教师提问:什么是单糖?常见的单糖有哪些?(不能水解的糖类就是单糖。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教师追问:葡萄糖的化学式如何书写?为什么常被形容为“生命的燃料”?(C6H12O6;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物质。)教师提问:由两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的糖叫二糖,而二糖必须水解成单糖才能被细胞吸收,生活中常见的二糖有哪些?化学式如何书写?(大多数水果和蔬菜含有蔗糖;发芽的小麦等谷粒中含有麦芽糖;C12H22O11)教师补充:人和动物乳汁中有含量丰富的乳糖,也属于二糖。教师提问: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多糖的形式存在,构成多糖的根本单位都是葡萄糖分子。多糖的化学式如何书写?有哪些种类?((C6H10O5)n;淀粉、糖原、纤维素等。)组织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常见的多糖在生物体中的分布位置及作用。(淀粉是植物体内的储能物质,玉米、小麦、水稻的种子中含有丰富的淀粉,还大量存在于马铃薯等植物变态的茎或根以及一些植物的果实中;糖原是人和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主要分布在人和动物的肝脏和肌肉中,人和动物血液中葡萄糖低于正常含量时,糖原便分解产生葡萄糖及时补充;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还可组成植物茎秆和枝叶中的纤维。)(三)稳固进步组织学生考虑哪些单糖、二糖和多糖是植物或动物特有的。(动物特有:半乳糖、乳糖、糖原;植物特有:果糖、蔗糖、淀粉、纤维素。)(四)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五)布置作业课下考虑二糖水解后的单糖种类是否一致。四、板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篇6实验假设温度影响酶作用速率。详细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范围内增加温度,酶作用速率升高;超过一定的温度范围以后,再增加温度,酶作用速率下降,高温导致酶失去活性。实验器材冰箱,烧杯,试管,量筒,温度计,酒精灯,淀粉溶液,稀释的唾液、碘液等。实验步骤①取8支试管,分别标记为1、2、3、4、5、6、7、8;用量筒各量取2mL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分别参加上述8支试管;对上述8个试管分别进展0℃、17℃、27℃、37℃、47℃、57℃、67℃、100℃的温度控制5分钟;同时,取另一组8支试管,用量筒量取2mL稀释的唾液也进展同样的温度控制处理。②取出上述两组试管,将稀释的唾液分别参加到对应温度的试管中,再水浴保持相应温度5分钟。③取出试管,参加碘液2~3滴,观察颜色变化,用“+”表示颜色变化的深浅。实验数据与分析^p12345678参加I2后颜色变化++++++-++++++++++数据分析^p〔酶作用速率〕-++++++++---关于实验数据的分析^p说明:实验中,参加碘液后颜色变化越明显,直接说明淀粉被水解的越少,间接证明酶在该温度条件下的催化活性越低,酶作用速率降低;反之,那么相反。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学生进展实验或讨论:〔1〕假设实验中将步骤③换成参加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学生探究结果:在试管4中出现的砖红色沉淀最明显,而1、7、8试管几乎无沉淀。〔2〕假设进展重复实验,在步骤②之后,将实验中的试管1、7、8再置于37℃的条件下水浴5分钟,有何现象?学生探究结果:试管1中参加碘液无颜色变化〔不显蓝色〕;而7、8试管参加碘液显蓝色。〔3〕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生说明了在0℃时,酶的活性会受到抑制,但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其活性会增加,说明这种低温导致的酶活性的降低是可以被恢复的;而在57℃、67℃、100℃时,酶的活性会受到抑制,并且随着温度的降低,其活性不再变化,说明高温导致的这种活性的降低是不可以被恢复的。〔4〕能否根据数学的函数思想,绘出唾液淀粉酶作用速率与温度之间关系的函数示意图?你能否对该函数图进展解释?学生自主完成:学生解释:说明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范围;并且特定的酶具有一个特定的最适宜温度;在最适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作用速率增加;超过最适温度范围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作用速率降低,最终失去活性;低温对酶活性的抑制是可以被恢复的,而高温导致酶的活性丧失是不可以被恢复的。为什么呢?师高温导致了酶的空间构造的破坏,而这种破坏是不可以被恢复的,因此酶的活性中心失去其催化活性;低温仅抑制了酶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才能,并没有破坏酶的空间构造,所以这种酶活性的降低是可以被恢复的。〔5〕有些细菌生活在火山喷发口,也有一些生物生活在温泉之中,你如何来解释这种现象呢?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生活在这些环境中的生物,其体内的酶与人体内的酶的种类是不同的,所以所需要的最适温度与人的也不同。〔6〕人体内有许多种类的酶,这些不同的酶所需要的最适温度都一样吗?师人体不同的酶所需要的最适温度是有所不同的,但大多是37℃左右。详细情况,可以查阅相关资料。高中生物教案篇7一、教学目的1.描绘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展物质交换的媒介。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展物质交换的媒介。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展物质交换的媒介。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节引入〕以“问题讨论”引入,学生考虑并答复。〔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展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根本恒定等。〔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考虑。〔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体液——不管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根底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考虑与讨论〕学生讨论后答复,师提示。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2.一样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根本化学组成一样。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跨境电子商务合作合同
- 《上海《广播歌选》研究(1949-1958)》
- 《TiB2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搅拌摩擦焊接及焊缝金属迁移行为研究》
- 《辽宁省少年女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技术运动学分析》
- 《低压交流串联电弧故障检测方法研究》
- 《三星堆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新设计研究》
- 专题09文言文对比阅读(对比延伸)45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原卷版)
- 2024年南昌客运资格证答题技巧
- 2024年常德道路客运输从业资格证培训资料
- 2024年广州客运资格证操作考试
- 国开(甘肃)2024年春《地域文化(专)》形考任务1-4终考答案
- 档案整理及数字化服务方案(技术标 )
- 静电粉末喷涂实用工艺
- 《十字绣》教学设计及反思
- 桥梁形象进度图
- C站使用说明JRC
- 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 推荐ppt课件
- 角的度量 华应龙(课堂PPT)
- 公路铣刨机整机的设计含全套CAD图纸
- 机器人学课程教学大纲
- 浙江世贸君澜酒店集团介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