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3-2030年)HunanBiodiversityConservationStrategyandActionPlan(2013-2030年)二0一三年五月
目录前言一、湖南省生物多样性现状(一)概况(二)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现状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成效、问题与挑战(一)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二)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三、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战略目标(四)阶段目标(五)战略任务四、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空缺区域(一)大湘西山地优先保护区域1、壶瓶山区域2、八大公山-白云山区域3、张家界-高望界区域4、舜皇山-明竹老山区域5、雪峰山区域(二)湘北湿地优先保护区域6、洞庭湖区域(三)湘南山地优先保护区域7、桃源洞-八面山区域8、莽山区域9、九嶷山区域10、阳明山-都庞岭区域(四)湘东、湘中山地丘陵优先保护区域11、幕阜山-连云山区域12、衡山区域(五)保护空缺区域五、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领域与行动优先领域一: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与信息化管理优先领域二:抢救濒危珍稀野生生物优先领域三:加强就地保护,科学开展迁地保护优先领域四:天然林植被保护、恢复,扩大生物多样性保存空间优先领域五:外来入侵物种防范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优先领域六:遗传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惠益共享优先领域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优先领域八: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与管理体系优先领域九: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优先领域十:社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六、保障措施(一)政策与法制保障(二)组织领导(三)资金投入(四)报告、监督、评估附录一湖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项目附录二湖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项目汇总表附录三湖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分布图附录四湖南省优先保护物种名录湖南省优先保护的脊椎动物名录湖南省优先保护的植物名录
前言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它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生物多样性支撑着全人类所依赖的所有尺度上的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减少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进而减少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物质和服务的能力,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影响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弱化生态系统抵御洪水、旱灾和暴风雨等自然灾害以及污染、气候变化等的能力。目前,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由各国首脑参加的最大规模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此次“地球峰会”上,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具有约束力的协议《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onBiologicalConservation)。《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全球协议,我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之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6条规定,每一缔约国要根据国情,制定并及时更新国家战略、计划或方案,并尽可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纳入有关部门或跨部门计划、方案和政策中。1994年6月,经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同意,原国家环境保护局会同相关部门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近年来,随着转基因生物安全、外来物种入侵、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共享等问题的出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目前,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资源过度利用、工程建设以及气候变化严重影响着物种生存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物物种资源流失严重的形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据最新公布的《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数据显示,全球到2010年大幅度降低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的“千年发展目标”未能实现,我国也仅实现该目标中的部分内容。为有效应对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进一步加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环境保护部会同20多个相关部门和单位编制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2010年9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委会第126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该计划提出了我国未来2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总体目标、战略任务和优先行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加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力度。按照《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要求,“地方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建立各自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机制,分解保护任务,落实责任制。”,要求各省编制当地省一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并组织实施。《湖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3~2030年)》是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湖南省委省政府“建设绿色湖南,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战略背景下,为切实保护湖南省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有效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促进全省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而进行编制的。由省环境保护厅牵头,会同10多个部门和单位编制了《湖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3~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了从目前到2030年湖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总体目标、战略任务和优先行动。其目的是为湖南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一个科学完整的政策与规划框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指明方向和优先重点,整合区域内各种资源,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为省委省政府生物多样性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达到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全面、均衡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一、湖南省生物多样性现状(一)概况湖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生物多样性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性,湖南省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带。湖南省物种丰富且区系复杂;起源古老,孑遗物种多;特有属、种丰富,保护和利用价值高;在区系组成上湖南为生物地理分布东西南北交汇地带,热带―亚热带-温带生物在本区都有分布;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和变化多样的地貌条件,许多第三纪生物因而得以免遭第四纪冰川的侵蚀被保存下来,形成了古老特有而复杂的生物区系。受生境条件的影响,湖南省的野生动物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湘西武陵-雪峰山地和湘南南岭-幕阜、罗霄山地受人为干扰相对较少,各类野生动物活动频繁,湘北洞庭湖湿地是湖南水生动物及水禽的主要分布区,这些地域野生动物种类多、数量大、珍稀物种多,是湖南省各类脊椎动物的主要汇集地。湖南省自然生态系统以植被类型的多样性为特征,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灌丛和灌草丛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至2012年调查数据显示,湖南省动植物(维管束植物和脊椎动物)种类共有6254种。维管束植物总种数5361种(256科1367属),其中蕨类植物53科135属641种,裸子植物8科24属38种,被子植物195科1208属4682种(此处数据均为湖南土著动、植物,不包括引种栽培、逸生、饲养种类)。湖南省脊椎动物有893种,隶属5纲43目143科448属。其中哺乳动物有9目25科62属92种,占全国的16.4%;鸟类有19目70科208属435种,占全国的33.7%;爬行动物3目15科56属98种,占全国的23.3%;两栖动物2目9科19属67种,占全国的21.2%;鱼类10目24科103属201种,占全国的6.3%。按群系划分,湖南省共有植物群系202种,分别属于常绿阔叶林(34种)、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0种)、落叶阔叶林(17种)、山顶矮林(7种)、竹林(13种)、针叶林(17种)(其中低山针叶林6种,中山针叶林11种)、针阔混交林(27种)(其中低山针阔混交林12种,中山针阔混交林15种)、灌丛(16种)、灌草丛(6种)、草甸植被(14种)、沼泽植被(10种)、水生植被(20种)、沙生植被(1种)等13个植被型。湖南省境内的中国特有种目前记录的数量为2989种。其中植物特有种为2770种。湖南省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目前已初步查明的栽培作物品种资源约5000多种,第一批国家保护名录的农业野生植物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农业野生植物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农业野生植物6种,列入地方重点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名录的珍稀农业野生植物30多种。地方畜禽品种丰富,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有5种。林木种质资源具有明显的产业性和经济性特征。(二)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现状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的剧增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湖南省各类生态系统遭受了不同程度破坏。生境的破坏、退化和片断化使物种灭绝的速度大大加快,物种遗传多样性丧失严重。一些分布狭窄、种群小、繁殖率低、扩散力差、变异少的植物,以及需较大生存空间、具迁徙式生活习性、要求特殊生态位的动物面临威胁尤为严重。从整体上来看,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趋势并未得到遏制和根本扭转。目前,湖南省生物多样性遭受威胁的主要原因包括:原生植被的大量消失,气候变化、社区居民生产生活、重大建设工程项目、旅游开发、火灾、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以及农业遗传基础的脆弱化。1、部分生态系统功能不断退化目前,湖南省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期阶段,人口增加,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湖南省森林生态功能弱,天然阔叶林少,人工针叶林多;防护林少,用材林多;成熟林少,中幼林多;混交林少,纯林多;全省水土流失、石漠化,仍未能得到根本治理;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下降的趋势未能得到有效遏止,湿地生态系统受到威胁,重要湿地退化。2、物种濒危程度加剧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存续委员会(SSC)确定的濒危物种级别,目前湖南省受威胁物种共计472种,其中,极危物种(CR)16种(植物8种、动物8种)、濒危物种(EN)有73种(植物44种,动物29种)、易危物种(VU)有232种(植物147种,动物85种)、近危物种(NT)有151种(植物94种,动物57种)。全省野生动物有59种濒临灭绝,高等植物中有88种已经极为稀少。濒危动植物资源数量减少,鱼类资源减少,特别是咸淡水洄游鱼类明显减少,许多哺乳动物数量减少以至于灭绝,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野生植物资源大为减少,特别是兰科植物和一些不耐人为干扰的湿地(水生)植物数量下降,洞庭湖区我国特有物种如扬子鳄、朱鹮、大天鹅、白暨豚、江豚、中华鲟、鲥鱼、刀鲚等多种陆生和水生野生动物,也灭绝或濒临灭绝。3、遗传资源不断丧失和流失一些农作物野生近缘种的生存环境遭受破坏,栖息地丧失,残存的野生稻居群处于不断萎缩中。部分珍贵和特有的农作物、林木、花卉、畜、禽、鱼等种质资源流失严重,改良新品种遗传基础逐步集中,地方品种的生产逐年紧缩,数量急剧减少,生产性能呈现衰退,有的甚至到了濒危的境地。一些地方传统和稀有品种资源丧失。4、外来物种入侵严重湖南省地处热带与温带之间,适于生物繁衍,同时位于我国中部,交通便利,便于物种迁移,外来物种入侵严重。据统计目前已达140种以上,其中植物72种、动物54种、微生物16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中,我国就有50余种,湖南省有11种。外来入侵物种危及乡土物种的生存,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破坏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成效、问题与挑战(一)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1、湖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历程1979年,湖南省编制了《湖南省自然保护区区划方案》,从1982年开始,经省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批准,陆续划建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尤其是“八五”和“九五”期间,在实施省委省政府“十年消灭荒山,绿化湖南”和“三难地改造绿化攻坚”重点工程的同时,加强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1982年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划建了18处自然保护区。1988年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后,1990年湖南省即配套颁布实施了《湖南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条例》,并制定公布了《湖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对象名录》等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规体系,从而把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管理纳入了依法保护的轨道。1999年,湖南省颁布了《湖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2000年与芬兰森林与公园局联合制定的《湖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开始实施,保护有价值的生物多样性区域,提高当地生物多样性研究水平和自然保护区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公众保护意识。2005年湖南省在全国较早出台了《湖南湿地保护条例》,颁布了18处省重要湿地,湿地保护管理走向法治轨道。2006-2008年,在挪威自然资源管理局的支持下,湖南省环保局会同相关部门实施了洞庭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项目,2009年出台了《洞庭湖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09年湖南省出台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保护区“一区一法”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11年湖南省颁布中国第一部外来物种管理地方法规《湖南省外来物种管理条例》,对外来物种引入、监测、防治和监督管理以及法律责任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外来物种管理正式进入法制化、系统化轨道。2012年湖南省出台了《绿色湖南建设纲要》,将湖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为湖南省政府意志。2012年湖南省出台了《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湖南省韶山风景名胜区条例》、《湖南省植物园条例》。2012年底,《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发布,从国土空间规划层次上为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基础性指导。该规划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将全省122个县市区划分为三类主体功能区。其中,将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以及武陵—雪峰、南岭、罗霄—幕阜山脉划分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共计44个县市区,总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7.3%。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合作方面,湖南省有关部门先后与挪威、德国、美国等国家政府和GEF(全球环境基金)、WWF(世界自然基金会)、CI(保护国际)、WI(湿地国际)等国际组织合作,开展了以洞庭湖湿地保护为主要载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洞庭湖保护关键区域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明显恢复,当地政府湿地保护主流化不断增强。2、管理体系及有关法规在省级管理机构中,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部门有环保、林业、农业、水利、教育、科技、建设、国土资源、检验检疫、海关、渔业、中医药等。依照现行的有关管理体制,湖南省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关管理实体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还有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体系、世界遗产、重要生态功能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城市园林绿化及绿地系统管理体系等。(1)自然保护区截至2012年底,湖南省共建立不同级别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08个,总面积125.85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94%。其中:国家级18个,省级30个,市县级60个。全省的自然保护区类型主要有森林生态系统类型(81个)、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10个)、野生动物类型(8个)、野生植物类型(6个)、地质遗迹类型(3个)。全省70%的陆地生态系统种类、80%的野生动物和70%的高等植物,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绝大多数在自然保护区里得到较好的保护。主要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湖南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条例》等。(2)风景名胜区截至2012年底,湖南省共有20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0处省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总面积7727.25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65%。主要管理依据:《风景名胜区条例》、《湖南省风景名胜区条例》等。(3)森林公园截至2012年底,湖南省共有113个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48个,省级53个,县(市)级12个,经营总面积45万公顷,森林公园范围内保存着18个植被小区的全部典型群落,保护着银杉、珙桐、水杉等珍稀名贵树种120种和部分完整的原始森林群落,以及白鹤、金钱豹、苏门羚等野生动物821种。主要管理依据:《森林公园管理办法》、《湖南省森林公园管理条例》等。(4)湿地公园从2007年起,湖南省开始建立湿地公园,截至2012年底,湖南省共有19处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湿地公园数量居全国首位,已建立了国际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湖南省重要湿地等多个梯度的湿地公园体系。主要管理依据:《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湖南省湿地保护条例》等。(5)世界遗产、国家遗产武陵源、崀山两处风景名胜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南岳衡山、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万佛山—侗寨3处国家遗产。主要管理依据:《风景名胜区条例》、《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等。(6)地质公园截至2012年底,湖南省共有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家地质公园10处、省级地质公园13处。主要管理依据:《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等。(7)重点生态功能区按照《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以及武陵—雪峰、南岭、罗霄—幕阜山脉等4个片区,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共计44个县市区,总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7.3%。其中,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及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内的24个县市区为国家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其他20个县市区划为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管理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湖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等。(8)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截至2012年底,湖南省共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6处。主要管理依据:《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等。(9)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体系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施行后,湖南省加强了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机构的体系建设。在野生动植物重点分布区,林业部门在市(州)、县(区、市)、乡(镇)建立了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科处(科、站、股、室)保护网络,行使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职能。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在湖南省设立了长沙办事处,加强对濒危物种的进出口管理工作。主要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办法》、《湖南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条例》、《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管理办法》等。3、相关规划在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下,涉及经济发展、自然保护、民生等诸多领域的事务分别由政府各部门进行管理。湖南省各行政主管部门近来分别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包括《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湖南省“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湖南省“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湖南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绿色湖南建设纲要》、《湖南省湿地保护总体规划》(2010-2020年)、《全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湿地保护专项规划》、《湖南省湿地公园发展规划》(2009-2030年)、《湖南省湿地用地规划》。此外,还完成了《湖南省植物极小种群保护工程规划》、《国家级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规划》、《湖南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规划》(2011-2020)、《全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植物保护专项规划》等规划。同时,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制订了相应的、针对自然保护区实际情况的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这些规划的制定明确了湖南湿地、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的近期、中期及长远保护目标、任务和重点。4、已经实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1)退耕还林工程2000年起在4县开展退耕还林试点,2001年试点范围扩大到24个县市区,2002年在全省铺开,到2011年底为止,全省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总面积122.068万公顷,国家累计到位资金139.17亿元,工程惠及全省14市州的112个县市区(场),森林覆盖率从52.44%到55.86%,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2)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该工程在2001年-2011年实施,在“十一五”期间,湖南省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7个,新建国家湿地公园13处,面积12.87万公顷,国家湿地公园数量居全国首位,省重要湿地18处,面积32.15万公顷。自2004年以来,我省已建成和在建的国家级农业野生植物自然保护点(区)共计19个,面积0.1万公顷。实施了生态保护工程项目,“十一五”期间,湖南省共实施了12项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1.34亿元。实施了36项物种保护、科研、监测项目,总投资达828(3)公益生态林保护建设工程2001年开始进行了200万公顷的试点,随后进行了4次公益林的区划界定和调整,到2010年基本上完成了全省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历时10年区划生态公益林面积587万公顷,其中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公益林面积486.93万公顷,涵盖了全省121个县、市(区),市(州)和县级公益林面积100万公顷,构成了国家、省、市(州)和县(市)四级的公益林建设体系,为湖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湿地保护工程1995年至2003年,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2010年至2011年完成了湖南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工作,准确掌握了湖南省湿地类型、面积、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状况等本底数据,以及资源现状与消长发展趋势。近年来,关停并转了洞庭湖、湘江流域234家污染企业,启动了洞庭湖蓄滞洪垸建设和渔民上岸工程等一系列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十一五”期间,实施7项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和5项农业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项目,湖南省东洞庭湖、南洞庭湖两处国际重要湿地首次开展了湿地生态效益补助试点,湖南省还实施了国务院三峡办资助的东洞庭湖湿地保护示范项目,开展了洞庭湖冬季水鸟同步调查工作,建立了洞庭湖湿地生态定位观测站。全省已建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和湿地公园共41处。全省湿地退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湿地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关键区域湿地生态功能稳步恢复。(5)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保护工程、植物极小种群等保护管理等项目开展了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与放养、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等保护工程与科学研究、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有效补充了野生资源数量,减轻了野外资源利用的压力。(6)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实施了全球环境基金(GEF)与中国政府合作的“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中国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获全球环境基金批准。由全球环境基金资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负责实施、中国农业部执行的国际合作项目—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在我省5个项目县实施。完成了“林业持续发展保护地区管理项目”的实施,在壶瓶山和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参与性规划和管理、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保护、培训与机构能力建设等项目活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在南洞庭湖西畔山、西洞庭青山垸开展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替代生计等湿地恢复保护示范项目,在东洞庭湖开展了核心区封闭管理等工作。此外,与美国鱼和野生动物管理局、美国环保局、伊拉克林业与湖泊部、全球环境基金总部就湿地保护管理进行了交流考察或人员互访。这些的项目实施,提升了保护管理水平。(7)生态补偿从2001年至2011年,全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额累计达32.05亿元,250万户林农直接受益;45个县(市、区)纳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2011年补助资金超过15亿元。(8)城市生物多样保护各设市城市建立并实施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较大成效。(二)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1、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1)生物多样性保护还没有主流化近年来,通过开展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和宣传教育,全社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得到提高。但是整体上来说,公众参与保护的积极性不高,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对地方种质资源保护意识不强。对保护工作的认识不足,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较突出,重开发利用、轻保护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对待山地、丘陵资源时,忽略了森林植被特别是天然林植被巨大的生态价值、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山区大量营造人工杉木林,致使原生阔叶林所剩无几;近十多来年,山区楠竹林面积不断扩大,很多阔叶林被竹林取代;在消灭荒山、植被恢复过程中,只营造用材林或经济林,忽略阔叶林的营造及保护,致使很多不宜造林的立地,植被长期得不到恢复。(2)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和政策体系尚不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不够完善,保护管理体制有待理顺,相关部门间的合作机制尚需创建。(3)生物多样性基础调查、监测和评估能力有待提高湖南省已启动并开展了全省生物物种资源调查,但由于历史欠账多,工作量大,大量物种仍未被记录,资源本底有待进一步查清,调查和编目任务繁重;生物多样性监测和预警体系尚未建立,尚无法全面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问题的能力不足,需要提高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突发事件的能力。(4)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能力不足省级、县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经费严重缺乏,保护管理机构不完善,湿地管理体系尚待建立,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队伍薄弱,人员素质不适应岗位要求。仍需下大力气才能逐步解决。2、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压力与挑战社区居民生产生活、城镇化、工业化及重大工程建设加速使物种栖息地受到威胁,面积萎缩,生态系统承受的压力增加。城市人口密集、自然生态严重破坏、开发与污染持续发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困难十分突出。生物、矿产及水力资源过度利用和无序开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加剧。环境污染对水生和河岸生物多样性及物种栖息地造成影响。外来入侵物种和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增加了生物安全的压力。生物燃料的生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形成新的威胁。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有待评估。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绿色湖南的要求,结合湖南省经济自然现状及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的三类主体功能区,坚持优先保护、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共享,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采取行动有效恢复和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与机制建设,政府多部门协作,提高公众保护与参与意识,并依靠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对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的保护,加强保护国际关注物种和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及其栖息地,并保护湖南省特有稀有物种、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实现从抢救性保护战略向持续深化保护战略转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构建湖南省生态安全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统一。(二)基本原则1、尊重自然,科学行为遵循科学规律,坚持统筹协调,处理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全过程,结合湖南省社会发展需求和自然环境特点,基于社会经济代价最小化、保护效果最大化的准则,制定保护目标和行动计划。2、保护优先,持续利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规划。实施有效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将湖南省关键生态系统、濒危珍稀物种、特有种、遗传资源作为重点保护对象进行优先保护,保障生态安全。禁止掠夺性开发生物资源,促进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科学、合理而有序地利用生物资源。3、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和规划,在优先区域主导实施保护和项目建设。强化民间组织与政府职能部门间的联系与沟通,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决策能力和执行水平。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和科技普及,积极引导社会团体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强化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制度和机制。4、协调发展,惠益共享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的服务功能,推动生态产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湖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和物质基础。(三)战略目标全省物种多样性丧失与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得到明显遏制。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退化、破坏区域得到有效恢复,关键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得到优先保护,遗传多样性的丰富度得到保持,生物多样性研究水平和管护水平能满足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需求,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得到普遍提高,最终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湖南省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生态文明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四)阶段目标1、近期目标到2018年,力争使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1)50%的区域完成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2)开展全省重要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加强就地保护,建设一批新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受保护地面积占省国土面积比例达到12%,其中自然保护区面积占省国土面积比例达到5.97%;自然保护区范围涵盖全省95%以上的重要生态系统和90%以上的珍稀物种分布区,90%以上国家及省重点野生保护动植物得到保护,典型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全部达到国家规范化建设的要求,70%省级自然保护区基本达到国家规范化建设要求;(3)合理开展迁地保护。野外现存种群量极少的受威胁物种和野生近缘植物能够在资源圃或在原位保护区得到保护;(4)建立湿地保护协调机制和监测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全省自然湿地保护网络体系,使70%的自然湿地和主要库塘湿地得到有效保护,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5)初步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和预警网络体系;(6)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研究生态补偿机制及制定相关政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因地制宜发展替代生计;基本建立生物物种资源出入境查验管理制度;(7)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和科技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公众意识有所提高。2、中期目标到2023年,努力使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与流失得到基本控制。(1)全省基本完成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2)受保护地面积占省国土面积比例达到15%,自然保护区面积占省国土面积达6.00%;(3)所有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基本达到国家规范化建设要求;(4)所有国家和湖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保护,各类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5)基本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和预警网络体系,所有站点能开展生物多样性的日常监测;(6)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和科技普及,基本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益相关方伙伴关系,初步建立公众参与机制。3、远景目标到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保护。生态系统整体上处于良好状态,物种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存和可持续利用,品种繁育能力和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各项保护政策和管理制度效果明显,公众保护意识和参与程度普遍提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五)战略任务1、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地方法规体系;研究促进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环境友好产业发展政策,探索促进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激励政策;研究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相结合的激励机制,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社会参与保障机制,研究制订、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传统知识保护、生物安全和外来入侵物种等管理的法规、制度。2、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关部门规划,政府多部门协作,建立相关的评估监督机制,促进其有效实施。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或敏感区的建设、规划进行相关生态风险评估。3、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建设,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进行编目,建立数据库,构建生物多样性信息共享系统和网络;加强各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软硬件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能力建设,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技术方法的创新研究;推进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规划的建立与实施;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能力建设,提高生物多样性预警和管理水平;加强执法检查,不断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质量;规范野生物种和转基因种源管理,建立监测预警机制,预防和控制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加强生物物种资源出入境查验能力建设。4、强化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合理开展迁地保护坚持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两者相互补充。加强南岭山区、武陵山区、洞庭湖区等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的保护和管理;合理布局自然保护区空间结构,强化优先区域内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开展试点示范;加强濒危特稀有物种的抢救性保护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对于自然种群较小和生存繁衍能力较弱的物种,采取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措施,其中,农作物种质资源以迁地保护为主,畜禽种质资源以就地保护为主,建立以省野生动物救护繁殖中心为龙头的抢救、驯养、繁殖体系,建设珍稀植物迁地保育基地,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加强生物遗传资源库建设;促进地方政府及公众参与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5、促进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惠益共享发展生物技术与促进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相结合,加强对生物资源的发掘、整理、检测、筛选和性状评价,筛选优良生物遗传基因,推进相关生物技术在农业、林业、生物医药和环保等领域的应用,鼓励自主创新,提高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管理协作机制,探索建立生物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共享制度,协调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利益关系,确保各方利益。6、提高应对生物多样性新威胁和新挑战的能力加强外来入侵物种入侵机理、扩散途径、应对措施和开发利用途径研究,建立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及风险管理机制,积极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加强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风险评估和环境影响研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探索相关管理措施;全面建立全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畜健康。7、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建立信息公开和公众监督、举报机制,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生态示范区、生态市(县)、生态乡(镇)和生态村的创建工作,推动湖南生态建设工作;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伙伴关系,发展和深化国际合作,引导国际、国内利益相关方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充分调动政府相关部门、机构、非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社会公众等力量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空缺区域根据湖南省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类型的代表性、特有程度、特殊生态功能,以及物种的丰富程度、珍稀濒危程度、受威胁因素、地区代表性、经济用途、科学研究价值、分布数据的可获得性、生物廊道的连通性等因素,在全省划定12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并分析了保护空缺区域。(一)大湘西山地优先保护区域1、壶瓶山区域主要保护对象:金钱豹、云豹、林麝、斑羚、金雕、藏酋猴、大鲵、珙桐、长果安息香等珍稀动植物,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本区域位于石门县北部,包括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南部的部分山区,总面积约1529.7平方公里。地处云贵高原向东部低山丘陵的过渡地带,系武陵山脉东北端,属中山山地地貌和河谷地貌。区内植被保存良好,是长江中游地区重要水源涵养区,区内河谷深切,海拔高差大,小生境多样,为保存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生境,稀有种、特有种、小种群种类保存极丰富。区内有较丰富的温带区系成份和华西高山成分的动植物分布,是湖南生物多样性非常重要的区域。本区属中亚热带北部常绿阔叶林植被类型,是东亚两大植被区系重要交汇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区内的植物区系具有成分复杂、起源古老、特有成分多、过渡性明显等特征。该区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珙桐群落集中地,是华南虎潜在栖息地之一。已记录的维管束植物2836种,是湖南省维管束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方,其中国家I级保护植物有珙桐、光叶珙桐、伯乐树、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等5种,国家II级保护植物有长果安息香、鹅掌楸、连香树、巴山榧树等26种,列入CITES公约附录有朱兰、石豆兰等69种;现已记录的陆生脊椎动物315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有华南虎、金钱豹、云豹、林麝、金雕等5种,国家II级保护动物有猕猴、苏门羚、林麝、穿山甲、红腹锦鸡、大鲵、白冠长尾雉等48种,列入CITES公约附录有穿山甲、黑熊等52种;区内已记录的鱼类有30种。区域内现有自然保护区1个(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66568公顷2、八大公山-白云山区域主要保护对象:云豹、金钱豹、鬣羚、林麝、金雕、大鲵以及珍稀雉类等动物,珙桐、南方红豆杉等珍稀植物,亚热带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林、低山沟谷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本区域包括龙山县全部以及桑植县、保靖县、永顺县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5961平方公里。地处武陵山脉西北端,由众多东北-西南的山脉组成,沟谷发育,山峦一般在海拔1000米该区域是目前亚热带地区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原生性林区之一,是国家II级保护植物黄杉的最大种群所在地,也保存有铁杉、长苞铁杉、香榧等珍稀裸子植物。在所有动物保护对象中,野生雉类所占动物比例较高,共有9种,在区内普遍分布,其中珍稀濒危种类占一半以上。已记录的高等植物2600多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植物有珙桐、光叶珙桐、南方红豆杉、红豆杉、伯乐树等5种,国家II级保护植物29种;已记录的陆生脊椎动物237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有云豹、金钱豹、白颈长尾雉、林麝、金雕等5种,雉类资源丰富,国家II级保护动物有50种,湖南省重点保护动物89种,模式标本产地物种6种,列入CITES公约附录的动物49种。区域内现有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即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3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即湖南白云山自然保护区、湖南印家界自然保护区和湖南洛塔自然保护区;有5处县级自然保护区,即湖南桑植七眼泉自然保护区、湖南永顺万民自然保护区、湖南龙山大绕坡自然保护区、湖南龙山皮渡河自然保护区、湖南龙山小河沟自然保护区。9处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为87677公顷。另有龙山县野生兰花自然保护点,面积86.67公顷。区内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处,即“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了大面积的中山阔叶林,湖南省印家界省级自然保护区保存了比较完整的沟谷阔叶林,其他区域的原生植被,均为零星分布,原生植被遭受破坏,植被状况较差。保护好现有的原生植被,恢复遭破坏的次生植被,是本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所在。3、张家界-高望界区域主要保护对象:金钱豹、云豹、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大鲵等珍稀动物,珙桐、伯乐树、红豆杉、水青树等珍稀植物,沟谷低海拔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以及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本区域包括张家界武陵源区全部,以及张家界市永定区、慈利县、桑植县、永顺县、古丈县、沅陵县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3330平方公里。地处湘西武陵山脉中段山区腹地,区内山峦起伏,走向复杂,海拔高差大,岩溶地貌、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明显,沟谷深切,形成千峰万壑的复杂地形。该区生境类型多样,有大量的特有种和稀有种存在。该区域在低海拔地段有亚热带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常绿阔叶原始次生林,植物起源古老,单型、少型属和特有植物多。动植物种类的区系成份复杂,有武陵山脉华中植物区系的典型性和丰富的华南植物区系等成份。已记录的维管束植物2440种,国家I级保护植物伯乐树、红豆杉、珙桐、南方红豆杉等4种,国家II级保护植物有翅荚木、金毛狗、黄杉、巴山榧、香榧、篦子三尖杉、闽楠等34种;已记录的脊椎动物211种,属国家I级保护的有金钱豹、云豹、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等4种,国家II级保护的32种,湖南省重点保护动物130种,列入CITES公约附录的36种。区域内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4个,即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借母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既湖南索溪峪自然保护区、湖南天子山自然保护区、湖南张家界自然保护区;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既湖南永定天门山自然保护区。8处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为84887公顷。另有慈利县金荞麦自然保护点、沅陵县野生兰花自然保护点,面积合计1784、舜皇山-明竹老山区域主要保护对象:云豹、金钱豹、白鹳、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等珍稀动物,资源冷杉、银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中华水韭等珍稀植物,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丹霞地貌植被等。本区域包括通道自治县、绥宁县、城步自治县、新宁县、武冈市和东安县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5349平方公里,为越城岭和八十里大南山的湖南区域,(考虑到地域近利于生物廊道的连通性,将南岭的越城岭划入)。该区地处我国南北和东西两大动植物迁徙、交汇区域,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独特。区内最高峰海拔2018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形成了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中山灌丛、草丛等多种森林群落生态系统,原生性中山阔叶林保存面积大。区内保存着同纬度最完好的亚热带湿润气候森林生态系统,拥有数量较大的木兰科、八角科等原始植物类群,保存的珍稀裸子植物有银杉、资源冷杉、铁杉、长苞铁杉、南方红豆杉、蓖子三尖杉、穗花杉等,特色明显。是南亚—澳大利亚鸟类的重要迁徙通道。已记录的维管束植物2600种以上,国家I级保护植物资源冷杉、银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中华水韭等5种,国家II级保护植物有篦子三尖杉、华南五针松、半枫荷、闽楠、长柄双花木、桫椤、黄连、水青树等31种;脊椎动物223种,属国家I级保护的有云豹、金钱豹、白鹳、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等5种,国家II级保护的32种,列入CITES公约附录的26种。区域内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即湖南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即湖南万佛山自然保护区、湖南金童山自然保护区、湖南东安舜皇山自然保护区;县级自然保护区2处,即湖南城步沙角洞自然保护区、湖南城步明竹老山自然保护区。7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79659公顷5、雪峰山区域主要保护对象:大型猫科动物、白颈长尾雏等珍稀动物,金钱松、连香树、榉树、伯乐树、南方红豆杉、翅荚木等珍稀植物,以及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本区域包括桃源县、安化县、沅陵县、辰溪县、溆浦县、新化县、中方县、洪江市、隆回县、洞口县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10432平方公里。以雪峰山脉为主体,地形以山原、山地为主,丘陵、岗地为辅,间有河谷小盆地。在雪峰山山原地区保存有较大面积的中亚热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是金钱松最大的野生种群分布区。植被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主要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草丛组成的次生植物类型、竹林等。森林覆盖率很高,是全省的主要林业区之一。该区域原生植被保存不多,生物本底资源不是很清楚。维管束植物在1500至1800种,亦有可能超过200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金钱松、连香树、榉树、伯乐树、南方红豆杉、翅荚木、榧树等。已发现野生动物240多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有白颈长尾雏、云豹等,国家II级保护动物有红腹锦鸡、白冠长尾雏、穿山甲、林麝、小灵猫、虎纹蛙、鸢、赤腹鹰、松雀鹰等24种。区域内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即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六步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即湖南安化红岩自然保护区;县级自然保护区4处,即湖南洞口罗溪自然保护区、湖南溆浦米粮洞自然保护区、湖南溆浦圣人山自然保护区、湖南洪江雪峰山自然保护区。7处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为104750公顷。另有桃源县野生猕猴桃自然保护点,面积50(二)湘北湿地优先保护区域6、洞庭湖区域主要保护对象:中华鲟、白鲟、江豚、麋鹿、珍稀鸟类及其生境,水蕨、粗梗水蕨、芡实等珍稀湿地植物,以及湿地生态系统。本区域包括华容县、南县全部,以及汉寿县、常德市辖区、澧县、安乡县、岳阳市辖区、岳阳县、汨罗市、沅江市、湘阴县、益阳市辖区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9659平方公里。该区域地势低平,由西北向东南微有倾斜,除赤山、明山、桃花山等几个岛状凸起外,海拔一般在30~35米之间,其间湖泊众多,河港纵横,四水三口沉积物联成宽广的湖积平原。该区内生物资源丰富,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结构。该区域淡水湿地面积1.878万平方公里,是长江中游最重要的调蓄区,在维护长江水系生态系统的健康、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独特的意义。该区域是全球重要的珍稀候鸟越冬地,是亚太地区唯一的、最大的小白额雁越冬区,也是该物种全球东部种群的全部,世界上近30%的罗纹鸭在该区越冬。已记录的维管束植物900余种,其中湿地植物40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水蕨、粗梗水蕨等。目前发现的脊椎动物共有432种,国家I级保护动物有中华鲟、白鲟、白鹤、白头鹤、白鹳、黑鹳、大鸨、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等9种,国家II级保护动物有江豚、小天鹅、鸳鸯、白枕鹤、灰鹤、白额雁等37种,列入CITES公约附录59种,被列入国际“红皮书”指定保护的有39种。区域内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即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5处,即湖南汉寿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湖南沅江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湖南湘阴横岭湖自然保护区、湖南华容集成麋鹿自然保护区、湖南临湘黄盖湖省级自然保护区。6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445104公顷。到目前为止,区域内有3处湿地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区内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5处,即“南洞庭湖草龟中华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南洞庭湖三角帆蚌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南洞庭湖大口鲶青虾中华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东洞庭湖鲤鲫黄颡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城陵矶铜鱼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三)湘南山地优先保护区域7、桃源洞-八面山区域主要保护对象:云豹、金钱豹、林麝、黄腹角雉、水鹿等珍稀动物,资源冷杉、银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华南五针松、福建柏、白豆杉等珍稀植物,以及森林生态系统。本区域包括桂东县的全部,以及炎陵县、资兴市、汝城县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6255平方公里。该区域位于湖南省东南部,以罗霄山脉的武功山、万洋山和诸广山为主体,以纵谷脊岭为主的中山地貌。该区域是湘江流域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其中东江湖水库对湘江流域用水安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资源冷杉、银杉在本区资源最多。动物区系具有典型性和过渡性特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多。已记录的维管束植物2100多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4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植物有资源冷杉、银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莼菜等5种,国家II级保护植物68种,汝城县南部有大量的华南植物区系成份渗入,植物区系价值重大;已记录的陆生脊椎动物212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9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有云豹、金钱豹、林麝、黄腹角雉等4种,国家II级保护动物有25种,列入CITES附录19种。区域内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即炎陵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桂东八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即湖南资兴顶寮自然保护区。3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35713公顷。另有汝城县野生兰花自然保护点,面积88、莽山区域主要保护对象:莽山烙铁头蛇、黄腹角雉、云豹、金钱豹、华南虎、梅花鹿等珍稀动物,南方红豆杉、伯乐树、马蹄参、华南五针松、福建柏等珍稀植物,以及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山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本区域包括宜章县的部分地域,总面积约309平方公里。该区域位于南岭山脉北麓,宜章县的南端,地形复杂,山峰尖削,沟壑纵横,境内的长乐河是珠江的发源地之一,森林覆盖率高,是湖南省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和“天然动植物博物馆”之一。该区域有地球同纬度地区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亚热带湿润地区原生型常绿阔叶林地,同时是重要的生态旅游区。已记录的维管束植物2659种,有22种是莽山特有植物或模式产地,国家I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莼菜等3种,国家II级保护植物有华南五针松、长柄双花木、福建柏、半枫荷、金毛狗蕨等24种,特有物种多样性明显,特有植物有湖南杜鹃、大果安息香、莽山野桔、莽山绣球、莽山紫菀、莽山谷精草、细叶小蓬草、湖南水玉簪等22种;已记录的陆生脊椎动物326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有黄腹角雉、云豹、金钱豹、华南虎、梅花鹿、蟒蛇等,国家II级保护动物有红面猴、穿山甲、小灵猫、水鹿、雕枭、虎纹蛙等26种,列入CITES附录54种,其中莽山角蟾、莽山烙铁头蛇、莽山后棱蛇为特有种,珍稀濒危种莽山烙铁头蛇为国家优先保护野生动物。区域内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即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9833公顷。另有宜章县野生莼菜自然保护点,面积489、九嶷山区域主要保护对象:林麝等珍稀动物,伯乐树、南方红豆杉、报春苣苔、白豆杉、黄连、福建柏等珍稀植物,以及大面积中山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本区域包括宁远县、蓝山县、江华自治县、临武县、道县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4369平方公里。以九嶷山和萌诸岭为主体的周边区域,区内孤峰林立挺拔,呈现亚热带残遗峰林景观,该区域是湘江潇水和珠江支流的发源地。该区域的九嶷山区域,保存了湖南南部最大的原生阔叶林片区,临武县南部也保存了较大面积的原生阔叶林,这些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体的原生林,极具保护价值,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动植物种类,有南岭山脉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已记录的维管束植物20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伯乐树、南方红豆杉、报春苣苔、白豆杉、黄连、华南五针、松建柏等27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报春苣苔等3种;已记录的野生动物240多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1种(林麝),国家II级保护动物有22种,“三有”保护动物161种。区域内现有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即湖南宁远九嶷山自然保护区;县级自然保护区2处,即湖南蓝山板塘自然保护区、湖南江华大龙山自然保护区。3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6579公顷10、阳明山-都庞岭区域主要保护对象:云豹、金钱豹、短尾猴、猕猴、穿山甲、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林麝等珍稀动物,资源冷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长柄双花木、白豆杉、福建柏、黄杉、铁杉、长苞铁杉等珍稀植物,以及森林生态系统,野生稻及其原生境。本区域包括江永县、道县、双牌县、宁远县、祁阳县、新田县、永州市零陵区、常宁市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4913平方公里。该区域地处南岭山地中部,由都庞岭和阳明山构成,处于我国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地带。该区域植被及森林生态系统保存较完整,拥有华中、华东、华南及滇黔桂等多种区系成分,珍稀保护动植物种类多、保护价值大,是湖南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和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区的重要生物基因库。已记录的维管束植物1949种,国家I级保护植物有资源冷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报春苣苔等4种,国家II级保护植物有福建柏、黄杉、长柄双花木、白豆杉、翅荚木、观光木等29种,本区有大量的地方特有种,华南热带性植物分布较多,石灰岩植被及种类富有特色;已记录的脊椎动物226种,其中,陆生脊椎动物202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1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2种,国家II级保护动物白鹇、红腹角雉、勺鸡、雕鸮、蛇雕等42种,湖南省重点保护动物76种。区域内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即湖南阳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即湖南江永源口自然保护区;县级自然保护区6处,即湖南祁阳大江自然保护区、湖南祁阳内下自然保护区、湖南双牌泷泊自然保护区、湖南双牌水库水源自然保护区、湖南道县桥头黄枝油杉自然保护区、湖南道县牛路口自然保护区。9处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为60711公顷另有江永县野生稻自然保护点、道县野生柑桔自然保护点,面积104公顷。该区域江永县石江镇等地分布的野生稻,是国家农业部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点,其中野生稻原生境核心区3(四)湘东、湘中山地丘陵优先保护区域11、幕阜山-连云山区域主要保护对象:金钱豹、云豹、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草鸮、白鹇、大鲵、穿山甲、红腹角等珍稀动物,伯乐树、南方红豆杉、鹅掌楸、黄连、香果树等珍稀植物,以及森林生态系统。本区域包括平江县、浏阳市的部分地域,总面积约3520平方公里。该区域地处湘东北,属罗霄山脉北段,地貌类型主要是由侵蚀剥蚀构造形成的丘陵和山地为主,还有部分山地湿地,湿地环境独特。已记录的高等植物1865种,国家I级保护植物有伯乐树、南方红豆杉等2种,国家II级保护植物有鹅掌楸、香果树、榉树、楠木等17种;已记录的野生动物300余种,国家I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云豹、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等4种,国家II级保护动物有草鸮、白鹇、大鲵、穿山甲、红腹角雉等44种,湖南省重点保护动物有棘胸蛙、豹鼠、竹鸡、野猪、鼬獾、红嘴相思鸟、华南兔、黄麂、豹猫等。区域内现有省级自然保护区2处,即湖南平江幕阜山自然保护区、湖南浏阳大围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2953公顷12、衡山区域主要保护对象:穿山甲、林麝等珍稀动物,绒毛皂荚、南方红豆杉、伯乐树等珍稀植物,以中亚热带植被类型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生态系统,名树古木。本区域包括衡阳市南岳区全部,以及衡山县、衡阳县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400平方公里。该区域处湘中丘陵地区,生物资源比较集中又具有代表性,是一个独立的山体,包括湖南南岳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岣嵝峰林场等。区内植被繁茂,资源丰富,残存有几片原生阔叶林,整个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名树古木众多。已记录的高等植物2149种,国家I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等2种,国家II级保护植物有金钱松、蓖子三尖杉、闽楠、绒毛皂荚等11种,衡山特有种有绒毛皂荚等;国家I级保护动物有林麝等1种,国家II级保护动物有红腹锦鸡、白鹇、苍鹰、红隼、红脚隼、凤头鹃隼、草鸮、领鸺鹠、长耳鸮、短耳鸮、大灵猫、小灵猫等21种,湖南省重点保护动物34种。区域内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即湖南南岳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1992公顷。另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仓储物流劳务派遣安全责任书
- 2025年度在线贷款中介居间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企业内部员工外出安全免责合同
- 2025年度个人租房合同协议书模板(含租赁房屋维修费用承担)
- 2025年度应届大学生实习合同
- 国际发展合作的中国实践 第六期绿色发展援助篇
- 2025年度抖音网红达人合作推广合同模板
- 2025年度合作社土地入股与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合作协议
- 2025年度房屋租赁合同租赁双方租赁期间租赁物租赁权转让协议
- 沙石运输行业自律公约
- 工期定额-民用建筑
- 黄土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危害性评估
- 交际德语教程第二版A1Studio[21]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 最新修改 班组安全管理建设--5831模式通用课件
- 气割、电气焊作业的应急救援预案
- 2018年柴油机大修工程量单
- 超级精美PPT模版美国经典ppt模板(通用珍藏版2)
- 2022年“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专用稿纸
- 中医内科方歌-八
- 气动控制阀的定义分类及工作原理详解
- 梯形练字格A4纸打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