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41张学习_第1页
驿路梨花41张学习_第2页
驿路梨花41张学习_第3页
驿路梨花41张学习_第4页
驿路梨花41张学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驿路梨花41张学习第1页/共42页驿路梨花

彭荆风第2页/共42页作者档案彭荆风,当代作家。他只读过两年初中,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文化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坐了七年监狱。打倒“四人帮”后重新提笔写作,《驿路梨花》是重新提笔后的第一篇。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第3页/共42页写作背景

《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第4页/共42页检查预习:驿路()竹篾()撵走()修葺()恍惚()陡峭()露宿()漆黑()麂子()晶莹()yìmièniǎnqìhuǎnghūdǒusùqījǐyíng第5页/共42页第6页/共42页一、寻梨花之谜第7页/共42页思考:1.在梨花掩映从中的小茅屋,它虽是孤单的,却给路人带来了方便,带来了快乐。文中哪些人得到了这种方便?2.他们当时在什么样的处境下遇到小茅屋?小茅屋的条件如何?他们的感受怎样?(同桌以记者采访的形式)3、屋虽简陋,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无不给人一种“到家了”的温馨感觉。他们享受了方便,是否一走了之,不在回头?他们是如何做的?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第8页/共42页出现顺序人物所做好事做好事的目的12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为群众着想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方便后来人

茅屋虽小,但它充满了爱,享受过它的方便的人,都尽力为它做点什么。他们这样做很辛苦、劳累。但报恩是幸福的,帮助别人是快乐的。第9页/共42页1、让这么多人受惠,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在判断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上,我和老余曾出现过几次误会?是他(瑶族老人?)是她(梨花妹妹?)第10页/共42页不是他。瑶族老人是专门运粮食的。主人是他??第11页/共42页第12页/共42页喂!你们谁是梨花啊?茅屋定是你们的啦?第13页/共42页第14页/共42页是他们修的小茅屋呀!第15页/共42页这才是梨花!可你见不着喔!她出嫁了第16页/共42页出现顺序人物所做好事做好事的目的345梨花妹妹常来照管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接姐姐的班解放军砍树割草盖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人2、那我们来看都是谁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解放军修建小茅屋、梨花和梨花妹妹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送米、我们修葺小茅屋。第17页/共42页二次误会、三处悬念:悬念一:第4自然段,有了梨花就会有地方住宿,可是屋里漆黑,没灯也没人,这是什么人的屋子?悬念二:瑶族老人讲述自己的经历,再次产生悬念:究竟谁是小屋的主人?悬念三:第29、30自然段,当我们争着感谢小姑娘时,遭到拒绝,产生悬念:解放军为什么要盖这个小茅屋呢?表达效果:使文章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环环相扣,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不由自主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中。第18页/共42页

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出现、发展过程,情节该如何安排?【1】解放军过夜盖茅屋;【2】哈尼姑娘梨花照料小屋;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小屋;【4】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5】“我”和老余投宿小茅屋。第19页/共42页插叙及其作用插叙: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作用:1、对情节的作用。(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起到铺垫、照应、补充交代、说明,使情节更完整。)2、为突出人物形象。(赞美了……表现了……)3、深化中心。(揭示了……表达了……)第20页/共42页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我”和老余一早一晚的见闻。2、本文的悬念贯穿全文,这个悬念是什么?

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第21页/共42页3、以顺序为主,插叙为辅。

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茅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这样一来,就使文字节省而容量较大。第22页/共42页小茅屋的真正主人是谁?梨花吗?梨花的妹妹吗?瑶族老人吗?解放军叔叔吗?茅屋的建造者、照管者都是主人第23页/共42页二、赏梨花之美第24页/共42页找出课文中描写梨花的语句,看看哪些写的是自然界的梨花,哪些写的是人?第25页/共42页“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这是自然界的梨花。(实写)这里的梨花,洁白美丽,它出现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带给人欣喜和希望,点题,营造美的意境,也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第26页/共42页“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这是写人。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由此,景物梨花与人物梨花相应,突出梨花纯洁美好的心灵。第27页/共42页“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虚写)第28页/共42页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第二次误会,推动情节向纵深发展。第29页/共42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第30页/共42页

充满朝气的哈尼族小姑娘与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章主题。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第31页/共42页

7、揣摩下列语句,注意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1】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烘托出“我们”在深山中见到小茅屋、有歇身之处后那种愉快的心情。第32页/共42页

【2】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

“我和老余”误以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所以“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话,表达了“我们”对“主人”的感激之情。第33页/共42页

【3】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闪出”写出了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第34页/共42页

【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充满朝气”写出了哈尼小姑娘的活力;“不由得”写出了作者被这种情景所感动,不由自主产生了强烈的赞美之情。第35页/共42页

【5】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花丛里去写?

写梨花的香气四溢是为了赞美梨花姑娘的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第36页/共42页【6】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示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写出他们的行为。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1)运用了间接描写的方法。(2)作用:既交代了房子的来历,又表现了雷锋精神对后人的感召,更加突出了作品的主题。第37页/共42页【7】文章结尾处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在结构上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结构上:照应标题,首尾呼应。内容上:形象地写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这一主旨,深化中心。第38页/共42页文中的“驿路”,是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的笔下,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又是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还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盛开无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也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花似人,人似花,“驿路梨花”是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与心灵美,巧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