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语读书心得感悟(十一篇)2023年_第1页
教师论语读书心得感悟(十一篇)2023年_第2页
教师论语读书心得感悟(十一篇)2023年_第3页
教师论语读书心得感悟(十一篇)2023年_第4页
教师论语读书心得感悟(十一篇)2023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教师论语读书心得感悟(十一篇)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感悟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关心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我们写心得感悟要留意的内容有什么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感悟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老师论语读书心得感悟篇一

就像于丹老师所说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知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欢乐的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暖和”。是的,在当下这样纷繁的喧嚣世界,有多少人还能守住心中的净土?有多少人还懂得“爱人”和“礼遇”?尤其作为一名教育工,更应当守住安静中的欢乐。通过读了《论语》,心灵所受震撼很大,书中阐述的“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抱负之道、人生之道,让人如沐春风,心灵获得了一次洗涤,受到了深深的触动,对自己看待人生的态度得到了重新的启示。

要欢乐地生活,便要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态

生活中经常能见到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两千年前的孔子也曾经遭受贫困,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同学不兴奋地问他:“怎么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地回答:“君子可以安于贫困,而小人则会由于穷而作乱。”这份安于贫困的心境至犯难得,而他之所以能够安于贫困,正是由于心中有道德的力气,使他能够在贫困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就像他对同学颜回的欣赏:“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就是说真正的欢乐,就是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己心灵的平稳和欢乐,由于心灵深处的喜怒并不依靠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当下作为老师最需要的就是这份平和,有了这份平和,才能扎根教坛、安于清贫;有了这份平和,才能爱生如子、一视同仁;有了这份平和,才能为人师表、心无旁骛。

要欢乐地生活,便要心怀一份无私的“博爱”

很多读过《论语》的人都认为孔子最看重的东西好像是“礼”,像如何宴请来宾,如何侍奉国君等等,全部礼节他都一板一眼、严谨无差,并认为礼乐是治国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所以在孔子意识里“礼”是在“爱”的根基之上的。其实,不论古今中外,对于任何人来讲,爱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懂爱的人便不会懂得生活。但今日的孩子,却很少看到他们对父母的体谅和感谢,父母尽最大所能给了孩子一切,却独独遗忘教会孩子如何去爱他人、如何让孩子觉得接受别人的关爱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就是爱的缺失,也是教育的缺失,存在这种缺失,不仅会让孩子在今后的集体生活中遇到种.种挫折,更重要的是,心中没有爱的人,无法体会到生活中最高的欢乐。

因此,真诚的仁爱之心,应当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恒中心。心怀博爱,还应在人际交往中保持自己人格和心灵的独立性。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告知我们,无论对伴侣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肯定的距离,把握好亲疏的分寸。不管与人相处的多投合多开心,也不用强求两人观点完全一样,应当能够保持内心精神世界的独立。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敬重,进而获得真正的友情。

要欢乐地生活,便要享受一份内心的简洁

何为简洁?我对简洁的理解不是碌碌无为,而是喧嚣浮躁的世事中那份少有的安静,真正的简洁是宁心静气、无悔奉献后的那份收获与欢乐。

生命的真谛,就在于微笑着面对生活,让自己欢乐,让别人欢乐,是一个人精彩人生的展现。由于,有缘相聚不简单,相聚相守更不简单。做一个欢乐简洁的人,要有一份美妙的向往。不管竞争压力有多大、不管生活节奏有多快、不管学习过程有多苦,我们心中的美妙向往不能丢。由于有了向往,才会有实现向往的愿望,有了实现向往的愿望,才会有实现愿望的行动,有了行动就肯定会有结果,由于你努力了。

做一个欢乐简洁的人,要做到“以责任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淡泊自己的名利,想着大家的利益。这样,我们就会心胸开阔、豁然开朗。做一个欢乐简洁的人,还要有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士气。一个人一生中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失败。当我们遭受挫折,感到压力,产生苦痛、面对无奈时,我们要做的不是颓废懊丧,而是要反省自己,总结阅历,转变航向,由于这一切都是临时的,会转瞬即逝。由于天塌不下来,当感觉天快塌下来的时候,实际上是自己站歪了!孔子认为人生最终的追求,仍旧是要归结到内心的安静,要能够体会到平凡生活的幸福,归根取决于自己的心境。当我们无法转变世界时,可以转变自己的观念;当我们无法转变事情的结果时,可以转变自己看待结果的心情;当我们无法转变別人的看法时,可以转变自已的想法;当我们无法转变风向时,可以调整风帆的角度。

老师论语读书心得感悟篇二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绚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进展产生了巨大的分散力,而且对今日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珍贵的精神财宝,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

《论语》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见、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是人类语言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是古代圣人们才智的结晶,是多少年来文化学问的沉淀,这些布满才智、魅力的妙语将让我们现在都受益匪浅。

读完《论语》,它让我深切的感受到古人的聪慧才智。其中讲了许多关于孝敬、仁义、礼记、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这里我着重拜读了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品德修养这方面的内容。

在学习方法的几则中,我们要时常复习旧的学问,从而得到新的学问,所谓“温故而知新”;学习与思索二者必需结合起来,不行顾此失彼。光思不学,会变成空想、妄想;光学不思,又会成为书呆子。在学习学问时,既要学又要思索;与别人在一起时,要学习他的特长,他做的不好的地方,譬如短处,则要避开。思考贵于勤,凡事都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走向胜利的必备条件。生活中也是这样的,面对一个问题我们都要想想,不能仅仅知道结果就行了。

在学习态度的方面,我们在学习时,不要不懂装懂,要聪慧好学,学问是永久无法满意的;还要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为耻。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有些同学们或许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从不向其他同学和老师请教,既使是自己不懂的地方也不吭声,不懂还装懂。这样则会导致学习成果下降,各方面得不到发挥和进展。

至于思想品德修养,我们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伴侣交往是不是做到诚恳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儒家非常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抱负人格。而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通过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得自己的人格能够不断得到修善、完善。

通过这次读书年活动,拓宽了我的学问视野,更新了我的学问结构,提高了我的个人素养和教书育人水平,引导我渐渐养成了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让我从《论语》中吸取了前进的力气。

作为一名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用自己的良知和尊严感动和关爱同学,我坚信,读书能使我在顺境时不骄不躁,挫折时奋勇前进。我以后会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为自己走向胜利搭一座结实的桥。《论语》的浅显,里面的许多东西并不是我所能完全体会的,但我想,我会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断地学习,让良知与尊严的思想深化我的内心,这一切也将是我今后待人接物、服务社会的准则。

老师论语读书心得感悟篇三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xx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xx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头动摇。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今埋没人间。

《论语》毕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闲逛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神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简单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实行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当然是好的,能避开很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进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脆弱性。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抱负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养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善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凄惨!

老师论语读书心得感悟篇四

7月5日,学校组织我们进行了论语讲座,通过学习,使我看到了自己身上很多的缺点。

《论语》告知我们学习要“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学而思”,这样才能“为师矣”,而现在我因各种缘由疏于学习新学问,对以前学过的旧学问更是很难做到“传而习”,所以经常会感到特别的惭愧,作为一个老师,更应当做一个精进好学的人。学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学习,一种是被动学习。只有知道自己不知的人才会主动去学习,而自我感到什么都知的人往往会放弃学习,或实行一种在某种压力之下被动学习。主动学习时学习的学问会博学,被动学习时学习内容会有局限性。学习的方式有许多,尤其是在当今发达社会,网络、传统教育、自学等,不管实行何种方式,总是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不少未知领域或温故了旧的学问。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真正的哲学家,一生孜孜以求的是生命的意义,他们把这种意义看得比生命本身还重要。在对人生的不断反省中,他们熟悉了生命的价值。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这样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正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我们得以准时学习,准时修改自己的教学行为。生活也是如此。反思后则奋进,发觉问题则深思,存在问题就修改,找到阅历就升华。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我们要敢于和擅长突破、超越自我。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恕”这个字。“恕”,即为“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损害,假如他人给你造成损害,你也应当尽量宽容。”在教育和管理同学时,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孔子教育同学时很少疾言厉语,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利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教学态度。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同学的错误行为,老师不能只是严峻斥责,而是从同学长远进展角度,实行了宽容的态度,这样一方面爱护了同学的自尊,另一方面也给同学留下了自省的空间和主动改过的机会,为同学的将来撑起了一片晴空。

宽容作为一种处世才智是一种教育的境界,需要我们不断地开阔眼界与胸怀提高自身修养。要敬重理解同学,并给以台阶,既要让同学下得了台,又要让同学登得更高。这样同学还会还老师一个惊喜,师生间更多了一种默契,达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由于宽容,老师给了同学足够的理解和敬重,给了同学一个改过的机会与过程,也赢得同学的感谢之心和敬重之情。宽容能驱走怨恨,宽容能带来亲情,能制造轻松、和谐、融洽的氛围。宽容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的教育力气经常超出我们的想象。

任何宏大的事业,成于坚持不懈,毁于半途而废。做为老师要让同学树立适合自己的志向,就要因材施教,敢于坦露自己的心声。无论是“率而对曰”的子路,还是“春服即成,浴于沂,咏而归”的曾皙,都敢于真诚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同学年龄小可能没有很深的体会,而做老师的是有这种体会的。那么,做老师的有责任领好同学的每一步。让同学从无知到有知,从初级到高级,一步一步走向胜利。

老师论语读书心得感悟篇五

《论语》是语录体文集,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思想的记录,共二十篇,约一万二千字,成书于战国时期。《论语》里面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但其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孔子是我国古代宏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肯定与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他的才智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后人尊称他为“圣人”。

《论语》语言质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在人们的思想中有深刻的影响,得到了后人的信仰、敬重,是后代人必读的一本圣书。特殊是教育工学习这本书受益非浅。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意思是:“把老师教给你的学问和你因此而得到的学问在现实中实践它是一件令人非常开心而兴奋人心的事。”孔子认为作为教学过程的一方——同学的学习活动,本身就应当是欢乐之事。孔子的教学思想完全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并且非常看重同学的实践力量和在实践中熬炼学问和提高学问力量的培育。孔子的这句话就是告知弟子们,理论联系实际,把学来的学问放到实践中去才是真正的学问,才能证明你已经把握了学问。而真正懂得学问的人在现实中的运作会爱好倍增,会自然产生出需要更多学问的充实。

学习、实践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可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是重中之重。只读书学习而不会乐观地思索问题,就会茫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读死书。反之,假如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怀疑不解,精神疲乏,就成为“纸上谈兵”。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多读书、仔细学习各种先进的教学阅历、理念,而且还要勤加思索,不断将所学学问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将理论学问转化为实际行动,只有这样做才能把我们所学学问运用到实践中去,使之不断符合社会的需要。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解释为“在温习学过的学问时,能有新体会,新发觉,那么就可以当老师了。”这也就是对我们学习思索提出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学习中不断“温故而知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使我们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这个飞速进展的社会的需要。

作为老师除了有好学的精神和养成温故的习惯外,还要有虚心,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学习态度。

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虚心,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学习态度吗?学习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同学要有急躁,不感到疲乏。

“学而不厌”。作为老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老师是同学的示范,我们盼望同学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我们老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老师应当是同学很好的榜样。

老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呀。“老师教育孩子要急躁”,我们常常这样说。但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我们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急躁的见证。

老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除了损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老师的喋喋不休,除了让孩子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没有其他功能。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无非是盼望孩子好好学习,好好成长,如此而已。有没有更有效的方法呢?回答是确定的。我们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原谅他、提示他,究竟学习是孩子的事,他没做好,盼望得到的是老师的关心;就象在生活中一样,别人做错了,这是事实,可是假如我们生气发怒,那就是我们的错了。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当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呀?准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犯了错误,急躁一点,调查清晰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熟悉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洁单,但蕴含的是老师的爱心。所以,我们作老师的,应当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老师论语读书心得感悟篇六

《论语十则》主要讲两大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二是讲有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论语》使我懂得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其中有几句论语,我受益非浅。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学问后,就会有新的发觉,新的体会。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学校时的课原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觉一些以前不曾留意的新的学问,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厌恶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吗自己不喜爱的事或物,怎样能够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假如她/他发觉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立即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我们就应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假如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完善,多么的和谐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明白松柏是最终落叶的。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就应顽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应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顽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应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但他镇静冷静,勇敢不屈,严守党的隐秘……这些烈士,他们这种顽强不屈的品行,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就应顽强应对,鼓起士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透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老师论语读书心得感悟篇七

印象中,自己以前从没有完整地读过《论语》,所幸多少知道里面的一些传世名句。这次寒假,利用学校开展“同读一本书”的活动机会,我才能静下心来系统地读了一遍《论语》。语录体的《论语》文字深化浅出,言简意赅,内容包罗万象。除了记载伦理、教育、政治、文学、哲学、艺术这些大的方面之外,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不乏闪耀才智、蕴含精深思想的语句。所以,它不愧为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至于“《论语》之在中国,如同《圣经》之在西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相关赞誉,并非没有依据。

读《论语》,各方面的收获太多了,三言两语是讲不清的。这倒颇像该书语言简练而精髓不断的特点。俗话说,文能会人,读着《论语》,孔子的宏大形象就像是穿越了两千年的时间隧道,栩栩如生地立在你的眼前:一位身怀各种谋生技能、又对生命、政治、教育有深隧洞见的能人;一个不因自己地位的卑微而随波逐流,不停反省自己去伪存真,终生提示自己除恶向善的高尚贤人(我觉得称为“圣人”还是夸大了点);一个平生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靠着同学们记录他言行的《论语》就让后人受用终生,并因之仰慕和传诵的奇人;一个自强不息,处于乱世而不放弃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来殉人生的抱负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言行宽阔地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因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得以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长期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与人类文化长河中的其他现象一样,虽历经沧桑,却总是生命之树常青,不断制造着人类文化的奇迹。全部的一切,皆得益于多才多艺的孔子扎根于民族文化又立足于个人所制造出来的大才智。

读《论语》,不外乎在读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当然,这期间要辩证地看待这些学说,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要独立思索一些自古以来有争议的处世交友论调,比如“中庸之道”,比如“无友不如己者”。而且,我们还会发觉,当今很多为人、治学、从政的原则都出自古老的《论语》。譬如:父母在,不远游。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道不同,不相为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政者,正也……啊,太多了,不胜枚举。于是乎,对孔子及其弟子又多了几份仰慕之情。

“在其位,谋其政”。身为老师,读《论语》过程中我最感爱好、最为关注的,自然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事实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也最为辉煌。从教育的视角来理解《论语》,我们就会领悟到孔子才智中的个体价值,以及孔子敬重个体、弘扬主体,最大限度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良好愿望。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育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他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育“君子儒”,为此孔子将教育内容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置德行于诸科之上。孔子认为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就需要提高个体的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以达“仁”的境界。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关于仁的重要定义来看,孔子明显是把“学会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础或首要的地位来强调的。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的这种教育理念,和孔子提出的“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宏大的教育家,为什么前后相隔两千多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像?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断提高同学的修养与品德。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所以,我们也要牢记教育的使命,努力培育当今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重视同学的品德教育。究竟,智育不好出的是次品,而德育不好出的则是危急品。

孔子主见,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熟悉,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无疑需要极大的革命士气与魄力,值得后人敬佩。由于孔子教学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故此,相传他门下的同学竟达三千人之多。

同学众多,可能是促生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缘由之一。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行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行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留意对自己同学的观看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在此基础上实行不同的教育方法,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同学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孔子特殊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考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导他了。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留意循序渐进,“夫子循循然善迷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这种使同学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再来看看孔子的切磋争论、教学相长。子贡请教孔子说:“穷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于是说:“《诗经》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学而》由此可见,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教学上是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孔子认为只有师生之间相互启发,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反过来,颜回在孔子面前从来不提相反意思,孔子就批判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孔子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认为求学者要有剧烈的主体精神和求学要求。孔子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论语·公冶长》,这是以剧烈的求知进学精神启迪同学。

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教学相长……凡此种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无不给我们带来启迪和思索,它们至今仍在我国甚至世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可以说,孔子在政治上虽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上却是成果卓著的。正由于他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教育事业,所以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教育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读《论语》,老师们请多关注孔子作为“老师”形象消失的精彩言论。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老师的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老师的优良传统。他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于社会和个体人生都具有无限的价值和意义。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行避开地带有时代的、历史的属性,但辩证地、客观地分析评价其价值和内涵,发挥其合理的、普遍性的价值意义,对于现代教育的进展以及教学思路的开拓必将具有乐观的意义。

老师论语读书心得感悟篇八

闲来无事,掐指一算,自余去年习《论语》,至今已有一载有余。除过背了“乡党”,“先进”等几篇以外,竟无甚感受。正暗暗哀叹时,周礼不禁触动了我,遂意欲小议周礼。在此不敢高谈阔论以充学者,实只乃表我之浅见也。

礼,乃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周礼,即周朝时期进展起来的,建立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基础上,并束缚人的思想和社会活动,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

周礼,和礼法、祭祀于一体。所谓礼法者,即法纪与礼仪。法纪即法律。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何谓祭祀?即备供品向祖先致祭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于是乎,周礼既为维护统治者利益的道德标准,又是法律规范,形成了礼律相通的礼教。即礼允许,法律亦允许;礼不允许,法律亦不允许。所以,周礼巩固了统治者的权威,这也许也是周公制礼的真实目的吧:巩固年幼的成王政权。

为什么说周礼是统治者巩固和加强政权的工具呢?由于它强调阶级性与等级性的差别并且设计了一套繁琐的程序来维持这种差别。正如荀子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

周礼要求必需友爱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使亲者贵,疏者贱。此谓“亲亲”。

周礼还要求下级必需遵从上级,特殊是周王。严格规定上下级秩序,不得犯上作乱。又有“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行忍”,讲的是一个卿大夫冒用皇帝规格的舞蹈,孔子认为不行原谅。此为“尊尊”。

周礼维护父权中心的社会,特殊卑视妇女。“幼从父兄,嫁而随夫,夫死随子。”

看罢礼法,再来看看祭祀吧!“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就是说一个大夫级的人物,却祭皇帝才能祭的山,全部人反对。这说明不同等级者的祭祀也不同,绝不允许僭越。

撇开礼的等级性和差别性束缚不谈,其实践过程更是莫名其妙,程序繁琐,如诸侯每月初一杀一头羊进行祭祀,表示‘听政’开头;国君祭祀赐的肉不能过夜……。

从这些话中,我们不难发觉统治者是如何利用礼来压迫人民:周礼强调等级性、差别性和程序繁琐性,并且极其严格地维持这种等级差别,决不允许任何人僭越,假如违反,轻则受众人责备,重则受刑罚制裁。

周礼因身份等级不同而不同,所以,周礼不是一种公正的社会规范。它不仅表现对被统治者的束缚,更是表现了统治者们不同的等级关系!只惋惜,当时的人们没有一点觉悟,对礼的束缚毫无察觉,并认为能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展。连圣人孔子都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当然,我们也不能将周礼全盘否定,在当时的社会,周礼还是在肯定的程度上缓和了当时的社会冲突,究竟“礼崩乐坏”不是好事。同时周礼还形成了古代华夏文明的精神渊源。总之,我们要以历史的眼光去剔其糟粕,汲其精华。

老师论语读书心得感悟篇九

一代圣贤万代师表智者仁爱师传典范;国学《论语》儒家精论名句箴言昭示求者.实可谓:"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

穿越千年的时间隧道感悟经典的平凡才智;之前求学之初片语浅识而今处世之时虔诚拜读;虽不能明晰其博大精深却也叹服其中受益非浅.

孔子我国古代宏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特殊在教育方面成就卓著.他一生中有一大半时间致力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弟子三千七十二贤积累了丰富的教学阅历制造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提倡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树立了良好的师传典范.

现代的人大多是从《论语》对孔子教育思想有一些细致的了解其间发觉他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很值得我们讨论学习和借鉴.作为一名教育工的我无以例外寒假期间潜心拜读先师大智略有心得愚见贻笑大方.

欲教人德为先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教会做人"不仅是孔子提倡的德育目标也是当代众教育家所提倡的德育目标."务本"就是学会做人学会作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孔子特殊重视道德的作用甚至存在着把学问纳入道德范畴的倾向他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没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学问也不行能持续进展."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即使达到肯定的水平不能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加以保持学问水平也会下降倒退以至完全丢失.孔子这种主见在揭示德与智的关系方面指明白德对智的统率作用.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应当首先抓好德育要真正把德育放在整个教育的基础地位首要地位来抓.

老师论语读书心得感悟篇十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熟悉,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楚、亲切而暖和。对我们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行估量的作用。

说实话,看《于丹论语心得》之前,我是怀着走形式应付的心情。没想到开卷有益,越看越想看,这本书仿佛有一种魔力引人入胜,所以我也就下决心要读好这本书。于是手捧该书,我都觉得自己似乎高大了很多,仿佛自己变得有学问了。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受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感悟之一,比如:“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或许我们无力转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转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于丹给我们叙述《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知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圆满,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其次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圆满。一种圆满,假如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后的圆满,将使你错过弥补圆满的最好时机。承认现实的不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知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感悟之二: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伴侣。社会环境中伴侣是最重要的,从你的伴侣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伴侣,直接反映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伴侣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我们常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看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可以看到他内心的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伴侣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伴侣,好伴侣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关心;什么样的伴侣算是坏伴侣,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辨别好伴侣和坏伴侣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特别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伴侣有三种,坏伴侣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是好伴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是坏伴侣。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伴侣的人格可以映照、校验你的人格,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士气,可以在你迟疑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坚决,这是一种好伴侣;友谅,也就是宽容的伴侣。

其实,宽容大多数时候是一种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最肤浅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觉,当我们不当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损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判,都不如其实,交什么样的伴侣,怎样与伴侣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才智,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端详、明辨的力量,是宽容、不为己堪的态度。选择一个伴侣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伴侣,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伴侣,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修养,才是交到好伴侣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才智的凝聚,他是一个循循诱导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伴侣,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才智,多一份糊涂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老师论语读书心得感悟篇十一

有人读出了“士不行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有人读出了“朝闻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读论语,更多的则是像看到一个长者坐在一群年轻人中间,同他们畅谈自己的人生感悟,试图让他们懂得:人应当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应当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其实,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这正是我们最需要传达给同学的东西。

人应当如何生活呢?孔子给出的第一个答案便是“爱”。读过《论语》的人都知道,孔子最看重的东西好像是“礼”,如何宴请来宾,如何侍奉国君,所以礼节他都一板一眼、严谨无差,并认为礼乐是治国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在他看来,没有仁爱的根基,礼也是无用的。这点孔子曾反复阐述。尤其是对父母之爱。他谈论孝,人人都说孝就是奉养父母,而他却说假如不能从心底里尊敬父母,这又与饲养犬马有何区分?事实上,也只有基于真诚的亲子之爱,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孝道。当别人向他请教治丧之礼时,他简洁的回答:“与其易也,宁戚”,与其在面子上搞得隆重,不如从心底里真的为逝者哀痛,一场布满爱的丧礼,才是对死者真正的敬重。其实,不论是古今中外,对于任何人来讲,爱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们能够达致幸福欢乐的阶梯,不懂爱的人便不会懂得生活。但今日的孩子呢,他们受过更好的早期教育,许多孩子比我们那个时候更聪慧更灵活,却很少看到他们对父母的体谅和感谢,父母尽最大所能给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