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致橡树》经典课件_第1页
舒婷《致橡树》经典课件_第2页
舒婷《致橡树》经典课件_第3页
舒婷《致橡树》经典课件_第4页
舒婷《致橡树》经典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舒婷《致橡树》舒婷简介(1952-)福建人,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到闽西一个山村插队,1972年回厦门。她在待业期间做过各种临时工,泥水匠、炉前工、浆纱工、挡车工、统计员、讲解员、焊锡工等。三年的插队生活,和在城市里的劳动生活,使她比较广泛地接触了基层社会的劳动者,特别对她同时代的青年了解更为深刻。严峻的岁月、动乱的年代,在包括舒婷在内的年轻一代青年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烙印。

舒婷用自己敏锐的目光,用自己独特的感受,用诗的形式写当代青年的痛苦、迷惘、觉醒、追求、欢乐和奋进,因此她的诗很受青年欢迎。舒婷1971年开始写一些抒情诗,曾在知青中传抄。1977后她的诗陆续在报刊上发表,引起了诗坛的注目和争论。1980年她被调到福建省文联工作。1982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诗集一等奖。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真水无香》等。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其作品《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朦胧诗派简介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文革结束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体现诗歌创作实绩的主要是两个诗人群体,一是“复出诗人”,一是“朦胧诗”诗人。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代"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就其发展过程而言,最早可溯源到“文革”时期60年代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当时许多知识青年普遍怀有一种模糊而又强烈的情绪:不解、怀疑、愤怒、无奈、对抗等交织在一起,一种被抛弃的失落感以及对幻灭了的理想的沮丧和坚执,对失去家园的牵系等,成了这一代人的主导情绪和情感基调。朦胧诗孕育于这一时期“地下文学”。最有名的是“白洋淀诗派”,是北京下放到白洋淀的学生,在那里写诗、读书、讨论诗歌问题,形成了“地下文学”(秘密、半秘密状态)。他们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舒婷的诗大多是抒情短诗。她的诗情真意切,委婉动人,有独特的感受和鲜明的个性;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新的探索:喜欢用一些新奇的比喻构成鲜明、奇特的意象来表达人们心灵深处波动的思想情绪,并把这种难以言传的情丝化作可以感触的氛围和形象。

《致橡树》主题情感

《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77年3月,是文革后最早的爱情诗。她从女性的独特视角出发,以其细腻和深刻表达着批判与建设的双重主题:对传统爱情观念进行反思与批判,试图建立一种新型爱情观,代表着中国新时代的女性的“人”的意识的觉醒。(一)这首诗歌可以分为几层?概括各层大意。

以“不,这些都还不够”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层。第一层:宣告了自己不愿意为男性的附庸,表达了对世俗的爱情观的否定。第二层:表达了诗人新型的现代爱情价值观。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寻找意象,体味意境;意象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如:《我爱这土地》写了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二)第一层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

“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意象有哪些特点?明确:他们均表现出依附橡树或无偿付出自己的特点。诗人通过哪些词语来表明自己对上述意象的态度?明确:“不像”“不学”“不止”,表现了诗人对旧观念旧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的爱情观否定: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凌霄花指现实生活中那种攀附他人的一种爱情模式;痴情的鸟儿是没有价值的单方依恋的爱情模式;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都仅仅是一味地奉献,这些爱情关系中的双方不是本质上的平等,当然也缺少一种独立性。

所以诗人都持否定态度的。(三)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又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橡树——铜枝铁干:男性的阳刚木棉——红硕的花朵:女性的阴柔诗人肯定的爱情观1.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2.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崇尚的爱情观:

从女性角度表现的价值观,是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四)文中有几组对偶句,在文中找出来并思考这些句子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爱情观。

1.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2.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3.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总结爱情观:

在相知、相依、相恋、相互平等独立的基础上,共建新型的爱情。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

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这正是以对立的价值面对现代爱情理想构成的深刻有力的反衬。

然后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

爱情的双方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保持各自的独立个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