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诗歌的情感_第1页
开启诗歌的情感_第2页
开启诗歌的情感_第3页
开启诗歌的情感_第4页
开启诗歌的情感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启诗歌的情感之门一情感结构分析法赏析闻_多的《红烛》张璐【摘要】摘要:《红烛》是闻一多的杰作之一,读懂《红烛》对解读闻一多的其他诗作有很大帮助。情感结构分析法是一种有效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对教师教授和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采取情感结构分析法赏析闻一多的《红烛》,以深刻揭示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6)007【总页数】2【关键词】闻一多;《红烛》;外部形式;意象单元;情感结构〃情感结构”这一概念由英国学者雷蒙德•威廉斯提出。阎嘉在《情感结构》一文中对雷蒙德•威廉斯提出的这一概念作了梳理:〃’情感结构’表明的是’客观结构’与’主观感受’之间的张力,突出了个人的情感和经验对思想意识的塑造作用”,且阎嘉认为,情感结构这个概念,后来“经常被用于文学研究和文本研究之中”,“常被用来考察特定社群的意识结构或心理结构”,运用这个概念〃人们可以把个人独特的感觉、独特的经验、独特的写作形式和风格与社会联系起来,把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创造新的语言形象”,“这个概念与文学有着特别的联系,尤其适合于文学艺术领域,可以有效地用以分析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1]。如果说〃情感结构”反映的是〃客观结构”与〃主观感受”二者的统一,那么我们把握了文本的〃客观结构”,就能解读出潜藏在〃客观结构”中的作者的〃主观感受”,进而梳理出作者深层的情感脉络(〃情感结构”),因此,打开文本情感之门的第一把钥匙应是文本的〃客观结构”。文本的〃客观结构”,对诗歌来说,除诗歌的排列形式之外,就是由意象组合而形成的一个个意象单元,即如果能把握诗歌的意象,就能一步步绘制出诗人内在的情感图谱。一、《红烛》的外部形式图1是根据《红烛》最直观的排列形式描绘出的诗歌节奏图,其中,黄色箭头展示了诗歌节奏的变化。在这简单的节奏起伏中,隐藏着诗人气息的变化及情绪的流转。我国古典文论有“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说法,“因声求气”是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是指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神气”(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需要借助〃音节”(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表现出来。闻一多自己也认为:〃诗是被热烈感情蒸发了的水汽之凝结”,这种凝结了的情感(诗歌的外在的形式),有时反而更能简单明了地彰显诗人情绪的波动。这幅节奏图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一支正在燃烧的蜡烛,红色的蜡油在烈火的灼烧下不时发出痛苦的尖叫,柔软洁白的烛芯在烈火的煎熬中变成了黑色僵硬的尸体,空气中弥漫着尸体烧焦的气味,在火的吞噬下,红烛渐渐消逝的、笔直光滑的躯干已变得扭曲而畸形,跳动的火苗在风中摇曳不定、忽高忽低,微弱的烛光随时都有熄灭的可能,但红烛仍守着一线光明在黑暗中挣扎。从诗歌的夕卜在形式中,读者能初步感知诗人起伏不定的情绪,朦胧的感知他内心交替不断的煎熬与挣扎,失望与希望,彷徨与坚定,红烛跳动不熄的形状正是诗人情感律动的轨迹,只要读者仔细倾听,就能在诗歌的外部形式中听到诗中诗人复杂的心声,绘出诗人心路历程的概貌。这是读者对这首诗歌最初的感性认识,也是其开启这首诗歌情感之门迈出的第一步。二、《红烛》的意象单元孙玉石在评价新月派诗人时曾说:他们〃把个人对现实斗争的感受、愤怒和欢快,经过情感的过滤和酿造,尽可能地融进一种富于艺术美感的抒情结构和抒情形象中”。也就是说,他们作诗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们用艺术形象(意象)来表现情感。序诗《红烛》中的意象明确而单一,红烛这一意象贯穿诗歌始末。红烛是常见之物,形象小、光芒弱,诗人却将崇高的爱国主题交由它来完成,可见,诗人〃不仅在’日常生活里发现了诗’,而且在’细微的琐屑的事物里发现了诗’”[2](P55)。虽然序诗《红烛》通篇只有一个意象,但由于诗人的情感是流动的,所以,仍能将表达同一情感的意象归为一个意义单元。随着诗人情感的变化,一首《红烛》就可以分为若干个意义单元。诗人以自我审视开篇:〃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拿红烛〃成灰泪始干”的品质反观自己的内心,开始了自我拷问之旅,这是《红烛》的第一个意象单元。而拷问的过程漫长而痛苦,因此,《红烛》的第二个意象单元是带有撕裂般疼痛感的,这个过程纠结不安,充满了矛盾与冲突,是诗人要做出两难的抉择:〃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诗人渴望光明,可光明的获得是以诗人生命的消耗与毁灭为前提的,诗人此时显然还未做好交出生命的准备,但在红烛精神的召唤下,诗人潜藏于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渐渐苏醒,〃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一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然而,诗人的豪情之下还掺杂了几分伤感,“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这些伤感的因子冲淡了诗人不惜一切也要救人民于水火的英雄气概,诗人在孤独地对抗庞大无边黑暗的红烛那里看到了自己,一捧热泪,一腔热血,一丝希冀,这些都在现实的打击下显得无助而弱小,因此,会〃流一滴泪,灰一分心”,至此,诗人仍未走出人生的困境,诗人犹疑不定的情绪犹如风中摇摆的红烛,这是《红烛》的第二个意象单元。艾略特曾说:“每一首诗都是一篇碑文。而每一个行动是向断头台、火刑场、海的深渊或与踪迹模糊的墓石接近了一步”。强大而无形的黑暗迫使诗人必须做出决断,诗人最终还是将自己献上了祭坛,他效法红烛,用自己的殉道来换取“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果子”,并且要求自己〃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诗人将自己投入到炼狱之中,希望用自己的血肉修筑一条救世之路。正如海德格尔在《林中路》中所说:〃诗人能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道出神圣。”[3](P29)。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诗人显现出神性的光辉,完成了自我超越,这是《红烛》的第三个意象单元。三、《红烛》的“情感结构”通过上述两个环节对《红烛》〃客观结构”(夕卜部形式及意象单元)的剖析,诗人的情感脉络已较为清晰,闻一多的《红烛》可以划分为三个意象单元,而与之相对应的诗人的情感分别是审视一犹疑一坚定,这也基本勾勒出作者深层的〃情感结构”,通过这样由表及里地层层挖掘,我们打开了通往诗人内心情感的大门,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体验到诗人隐藏在《红烛》中微妙而复杂的情感。〃情感结构”分析法的优势就在于它能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让我们在对形式的挖掘中感知闻一多的爱国情感与当时社会现实的密切联系。俄国别林斯基曾说:〃一个诗人越是崇高,他就越是属于他所出生的社会,他才能的发展、倾向、甚至特色,也就越是和社会的历史发展密切地联系在一起。[3](P64)”闻一多先生正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有太多不满,心中郁积着太多不平之"火”,才渴望点点烛光也能有燎原之势,烧出一个新的世界,他用自己微弱的光与热去对抗黑夜,最终用自我的牺牲践行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道德理想,而《红烛》也因诗人的人格魅力,成为中国现代爱国诗歌的典范。参考文献[1]阎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