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游园(课件)高一语文下学期“三件套”(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古诗词诵读游园(课件)高一语文下学期“三件套”(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古诗词诵读游园(课件)高一语文下学期“三件套”(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古诗词诵读游园(课件)高一语文下学期“三件套”(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古诗词诵读游园(课件)高一语文下学期“三件套”(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游园汤显祖《红楼梦》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节选

这里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道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虽未留心细听,偶然两句听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学习目标1、了解《牡丹亭》剧情、了解明清传奇;2、了解作者及其戏剧主张,了解写作背景并理解杜丽娘的形象意义;3、赏析戏曲语言的特色;4、理解“融情于景”等艺术手法;5、背诵默写《游园》,《长亭送别》之《端正好》《耍孩儿》作者及戏剧主张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海若、海若士,晚年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作家。出身于书香之家,十三岁起受业于乡人徐良溥、罗汝芳,从罗汝芳处接受了王学左派思想。二十一岁中举,并以善写时文而名播天下,被称为当代举业八大家之一。一生经历嘉靖、隆庆、万历三个时代,那正是朝廷腐败、社会动荡的明代中晚期。理学束缚思想,压抑人性,假道学大行其道,崇尚务虚;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兴起,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有所松动,思想趋于活跃;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怀疑程朱理学的思潮,新的观念逐渐形成。

当他准备考进士时,因拒绝权相张居正的延揽,遭到张居正的报复,第一次应试落榜,以后几年应试皆未中。直到张居正死后的第二年,汤显祖三十四岁第五次上京应试才得中进士。考上进士后,又因不阿权贵,而不受重用,只在南京任太常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等闲职。

万历十九年,因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权贵和皇帝,被贬为徐闻典史。两年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在遂昌任上,兴利除弊,颇受当地百姓爱戴。万历二十六年,弃官回临川隐居。

诗文有《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玉茗堂全集》《玉茗堂尺牍》等,戏曲有《紫萧记》《邯郸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等五种传奇,后四种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在昆曲中皆有折子戏留存,《牡丹亭》经整理改编后在昆曲中有全本上演。

戏剧主张:至情论;

影响其思想的三个人:罗汝芳、李贽、达观禅师

至情论三个表现方面: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至情;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戏剧。

明清传奇是明、清两代主要的戏曲剧本文学体制。继承了南戏体制,采用灵活处理舞台时空的分出形式。一般是长篇巨帙,少则二三十出,多则四五十出,甚至五六十出。可以容纳丰富的故事内容,组织复杂的戏剧冲突,从容细腻地刻画人物,穿插文、武、冷、热等不同场子,使唱、念、做、打各种艺术手段都有所发挥,成为有头有尾、载歌载舞的一本大戏。其音乐采取曲牌联套的形式,一出戏中不再限于一个宫调;曲牌的多少,也取决于剧情的需要;所有登场的角色都可以演唱。相关知识

明清传奇

宋朝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美貌多姿,才华出众,受封建礼教束缚,从小生长闺中,深居简出。一天丽娘背着父母和塾师,与丫环到后花园去游春。美丽的风光,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色,激发起她对青春易逝的惋惜和对爱情的向往。游倦的丽娘回房休息,在梦中与一个英俊的少年男子柳梦梅相遇,两人互相爱悦,许多花仙齐来作媒……

但好景不长,母亲将丽娘唤醒后见女儿神情恍惚,嘱她以后少去游园。丽娘虽然应允,但心中仍在追恋梦境,并对梦中所爱之人日夜思念,怅然感伤,日久成疾,病入膏盲。杜丽娘临终时自画肖像一幅,题曰:“他年得傍蟾宫客,不是梅边是柳边。”死后,家人将她葬在梅花庵。《牡丹亭》剧情介绍

三年后,一个名叫柳梦梅的青年赴京赶考路过南安,他因风雨所阻借宿于梅花庵。柳生经过杜丽娘的墓地,拾得她的自画像,产生爱慕之情,遂与其魂魄相恋。在柳梦梅与杜丽娘的魂灵接触中得知真情,遂掘墓开棺,使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妇并同赴临安。柳梦梅参加科举考试后,正赶上金兵入侵,朝廷延迟发榜。此时,杜丽娘的父亲杜宝在淮安被乱军包围,柳梦梅冒险前去寻找,而杜宝却不承认这个女婿,并把柳梦梅关押起来。

入侵的金兵退走以后,朝廷发下榜来,柳梦梅中了头名状元。但是,顽固的杜宝仍然不同意女儿的婚事,想要拆散他们。

最后,在皇帝的支持下,事情才获得圆满解决。《牡丹亭》剧情介绍

《牡丹亭》情节结构

开端:1-6出:介绍杜、柳两家人物及环境;

第一个层次:由生到死。

7-20出:写杜丽娘为情而死,穿插宋金战争副线,“闹殇”是第一个高潮;

第二个层次:唤死起生。

21-35出:写杜丽娘为情而生,“回生”是第二个高潮;

第三个层次:翁婿冲突,暂且团圆。

36-44出:写二人成亲前往临安应举寻亲;

45-55出:写杜宝与二人之间的冲突,“圆驾”是第三个高潮。

《牡丹亭》艺术特色

《牡丹亭》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浪漫主义。

首先,通过“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表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杜丽娘所追求的理想在当时的现实环境里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可是在梦想、幻游的世界里,她终于摆脱了礼教的束缚,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

其次,采取抒情诗的手法,倾泻出人物的内心感情。《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及意义

她是一个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形象,至情的化身:因情生梦,因情而死,死不弃情,因情复生。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牡丹亭题词》。《牡丹亭》影响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著名的剧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其创作的最高水准。

据记载“《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剧在封建礼教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一经上演,就受到民众的欢迎,特别是感情受压抑的妇女。

据记载,当时有少女读其剧作后深为感动,以至于“忿惋而死”,杭州有女伶演到“寻梦”一出戏时感情激动,卒于台上。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体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显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

《牡丹亭》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更为深远,从《红楼梦》中也可看出这种影响。《牡丹亭》全剧回目《游园》《牡丹亭》全剧共五十五出(场),《游园》是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部分,由六支曲子组成,主要是刻画杜丽娘的内心世界。在她走出深闺之前,她不知道“春色如许”,当她来到园中,领略了“姹紫嫣红”的春色,象征着她青春的觉醒。

《游园》由六支曲子组成。

前三支曲子主要写杜丽娘游园前的心理活动,后三支曲子主要写丽娘游园中的所见所感。前三支写出游之前,后三支写游园及回归。

六支曲子,写出杜丽娘的惊春、惜春、恼春的感情变化过程,写景、写情、写人浑然相融。作者描绘了一幅幅万花璀璨,莺歌燕舞、烟水画船,雨丝风片浓重不一的彩墨画面。

既刻画了杜丽娘美丽娴雅的人物形象,又描写了她晶莹纯碧的内心世界,更细致地表现了一个少女心灵上的傍徨苦闷。《游园》

作者通过杜丽娘要求冲破封建礼教牢笼的强烈愿望和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表达了以“情”反“理”的进步思想。从情节发展上看,它是杜丽娘由生到死的关键,而前半出“游园”,是杜丽娘冲破封建礼教牢笼的第一个实际行动。这一行动,促使她进一步地觉醒起来。可以想见,如果没有“游园”,杜丽娘就不会受到美好春光的强烈刺激,因而也就不会做那样离奇的梦,不会有“寻梦”“写真”“诘病”“闹病”等一系列的戏剧情节。

《游园》

根据曲中已标好的朗读节拍及韵脚,诵读全曲,体会曲韵。【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诵读曲词,感受曲韵梳理词意

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是什么呢?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仔细品读曲词,看看曲词中写了哪些景?为什么要这样写?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思?品读与思考原句品读情思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如此大好春光,欣赏它们的,竟然只有这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就在眼前,自己却无法好好欣赏;赏心乐事属于别人,唯独不属于自己,到底是谁瞒着“恁般景致”如此美景,主人公却无法欣赏,太辜负这美好的春光啦!惊叹无奈埋怨自怨自悔拓展诵读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赏析:这一支曲子描绘秋日萧瑟景色,表达了伊人即将远别的依依不舍之情。这是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名句。借秋日的萧瑟景调来写别情的凄苦:云天蓝碧,黄花落满地,西风紧紧吹,更有北雁纷纷往南飞。伊人即将远别,此情此景的凄苦枯索景象,不禁为之黯然垂泪。“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飘云的蓝天,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这些深秋的景物通过意象的组合在凄清萧瑟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渲染出寥廓凄凉、令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气氛。

“染”“醉”两字用得极有分量。两字均用拟人手法,前者不仅把所见景物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人宛然如见离人的涟涟别泪;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写出了离人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情态。《长亭送别·端正好》:拓展诵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