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选择题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选择题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选择题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选择题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选择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这两大发

现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D.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A]

3.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科学性

B.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C.阶级性

D.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B1

4.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

大的基本问题是

A.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思维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D.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B]

5.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不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

A.一切科学的基本问题

B.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基本问题

C.辩证法中的基本问题

D.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D]

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是否承认世界具有统一的本原

B.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有“高尚的理想”

D.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

7.“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

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辩证唯心主义的物质观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物质观

[A]

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B.客观实在性

C.时间和空间特性D.可知性【B】

1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

含的哲理是

A.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性的统一

C.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Dl

11.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

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种观点说明了

A.主观的时间和空间观念必然是空洞的抽象

B.时间和室间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C.时间和空间只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D.物质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形式

[C]

12.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是

A.人的活动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D.上层建筑

[C1

13.有一首断言缺了钉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

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

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

童谣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A]

14.“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种观点

A.深刻地揭示了联系的条件性,属于辩证法

B.否认了不同事物及其性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相互联系,是形

而上学

C.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

D.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B]

15.“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

的哲理是

A.历史是客观的合规律的过程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D】

16.清代赵翼有诗日:“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

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该诗启发

我们

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B.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瞬息万变,难以把握的

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阶段

D.事物发展过程中只有偶然没有必然【A】

17.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扬弃”B.斗争的观点

C.对立统一规律D.否定之否定

[C]

18.“和而不同,同则不继”,这种对和谐的看法,表明

A.和谐与矛盾是排斥的

B.和谐和矛盾是同一的

C.和谐包含着矛盾

D.有矛盾就没有和谐

[C]

19.在我们分析人时,既要看到其优点,又要看到其缺点,看优点与

缺点要分清主次。这一工作方法的理

论根据是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D]

20.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

王。”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B.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C.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D]

21.《孙子兵法》日:“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

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

兵山下,痛失街亭。同是根据《孙子兵法》但却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

结果,这说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

22.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

A.客观分析法B.矛盾分析法

C.具体分析法D.调查研究法

[B]

23.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兢是说要注意火候。这说明

A.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C.要坚持适度原则D.要重视量的积累

[C]

24.“不积底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苟子的这

段话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

A.不断发生质变的过程

B.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C.不断发生量变的过程

D.波浪式发展的过程

[B]

25.下列关于抽象与具体思维方法的描述,错误的有

A.感性中的具体是人们认识和思维的起点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就是从抽象的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的具体

C.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就是以具体为逻辑起点,通过逻辑中介,达

到以思维具体的运行过程

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一般辩证法的阐述(以及研究)方法【B】

26.下列命题中反映规律客观性的有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A】

27.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

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

地存在着:这种观点表明

A.意识具有能动性

B.人在实践中可任意获得自己想得到的成果

C.劳动可以创造一切

D.它是一种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A]

28.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

以超越特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表

明意识具有

A.绝对性B.无限性

C.创造性D.永恒性

[C]

第:章::

29.恩格斯提到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

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一观点说明实践

A.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C.使认识具有科学性

D.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

30.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

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

为可能。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这表明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

3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A】

32.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

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

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

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

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

题。”这一著名论断表明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C.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D.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D】

33.关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错误的说法有

A.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B.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就意味着认识是被实践决定的被动

的因素

C.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

D.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

着巨

大的指导作用【B】

34.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D.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D】

35.真理的一元性是由

A.真理的主观性决定的B.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的

C.真理的多样性决定的D.真理的相对性决定的【B】

36.“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主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

37.恩格斯说:“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

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

绝对的。”这表明

A.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

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B.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永恒的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是对相对性

的否定和超越

C.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有原则的界限

D.真理包含绝对性,是不可被超越的【A】

38.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一反映一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

'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

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子这一点这表明

A.人只能认识自己周边的具体事物

B.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C.人们无法达到对自然界最终的真理性的认识

D.人的认识能力是无法达到对绝对真理的把握【B】

39.“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

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

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

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

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这表明

A.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绝对性真理走向相对性

真理的过程

B.马克思主义者坚持真理问题上的相对主义观点

C.马克思主义者坚持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观点

D.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

的一个环节【D】

40.“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这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B】

41.实践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因为实践具有

A.直接现实性B.普遍性

C.辩证性D.主体能动性【A】

42.“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B】

43.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

持和弘扬

A.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B.务实精神和奋斗精神

C.奉献精神和献身精神D.探索精神和诚实精神【A】

44.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引起社会变革的根源

B.对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C.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D.制约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C】

4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决定社会制度的差异的根本因素

B.影响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状况的基本因素

C.决定社会进化的速度的基本条件

D.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D】

46.“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

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

的产物。”这段话说明社会意识是

A.人们思维发展的产物

B.人类精神需要的产物

C.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

D.人们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D】

47.在世界历史上,19世纪经济落后的德国却成为欧洲最先进思想

的发源地,这一事件最突出地表明社会

意识

A.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一致的

C.不完全由社会存在决定

D.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A】

48.“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方式不再适合

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

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下列说法中,无法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A.生产关系的改变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变革生产关系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B】

49.“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

革就起了主要的决定作用」这个观

点说明了

A.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可以决定生产力

B.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的变革可以超越生产力的需要

C.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D.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尤为突出【D】

50.“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

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推动社会革命【D】

51.有人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

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

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种

观点属于

A.机械决定论B.唯心史观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唯物史观【D】

52.“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

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

行动构成的。”这一观点属于

A.英雄史观B.唯心史观

C.唯物史观D.宿命论【C】

53.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A.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

B.劳动者自愿脱离土地到城市做工,为资本家进行积累

C.资本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

D.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把大量财富集中在

资本家手中【D】

54.解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关键是

A.劳动力成为商品B.货币的出现

C.商品交换的实现D.社会分工的存在【C】

5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

A.劳动支出不同

B.劳动过程不同

C.生产的劳动产品不同

D.在生产商品中所起的作用不同【D】

56.马克思说:“货币作为份值尺度,是商品内在价值尺度即劳动时

间的必然表现形式。”这句话的意思

A.劳动时间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货币不过是商品外在的价值

尺度

B.货币直接代表劳动时间,从而可以衡量各种商品的价值

C.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出现以后,各种商品才可以作为价值相互

比较

D.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A】

57.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根本原因是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B】

58.价值规律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调节作用的实现形式是

A.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运动

B.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运动

C.市场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D.市场价格围绕生产成本上下波动【C】

59.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在使用过程中

A.能转移和保存自身的价值

B.能转移自身的价值

C.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D.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其价值也就消失【C】

60.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D.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B】

61.资本主义所育制的实质是

A.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B.劳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C.雇佣工人丝毫不占有自己的劳动价值

D.劳资双方既排斥又依靠【A】

62.下列能够作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的资本是Q)

A.货币资本B.生产资本

C.商品资本D.流动资本【B】

63.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

本的是

A.原料和燃料B.劳动力

C.机器设备D.商业设施【C】

64.如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各4小时,

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

价值生产方法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2小时,它们的剩余价值率分别由

原来的100%变为

A.150%,100%B.150%,200%

C.100%,200%D.150%,300%[D]

65.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

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

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

A.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B.可变资本的实物形式

C.固定资本的实物形式D.流动资本的实物形式【A】

66.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

它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

产率,使资本家阶级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

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

值的手段,而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仍然是

A.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B.资本积累

C.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D.从殖民地掠夺的巨额财富【C】

67.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

A.资本积累B.资本集中

C.资本积聚D.生产集中【A】

68.资本积累的实质是

A.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B.增加社会财富总量

C.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强竞争能力

D.剩余价值资本化【A】

69.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

B.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商品资本

C.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

70.资本周转速度

A.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B.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C.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D.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A】

71.资本主义银行利润的最终来源是

A.存款利息低于贷款利息的差额

B.存款利息高于贷款利息的差额

C.银行雇员创造的剩余价值

D.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D】

72.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

矛盾

C.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

间的矛盾

D.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D】

73.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

B.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街的政治

机制

C.通过联合达到独占和瓜分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

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D.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D】

74.资本主义国家选举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意愿和要求

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D.人民当家作主【C】

75.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存在形式上平等和事实上不平等的矛

盾,根本原因在于

A.宪法是资产阶级制定的

B.民主的原则是与实践相脱节的

C.劳动人民不能参与国家政权的管理

D.民主权利的实现受到了私有制的限制【D】

76.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

A.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抽象的人性论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D】

77.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

A.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银行资本代替工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A】

78.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

A.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

B.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

C.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

D.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C】

79.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

A.银行资本家B.工业资本家

C.金融寡头D.商业资本家【C】

80.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A.工业资本B.银行资本

C.金融资本D.商业资本【C】

81.金融资本是由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成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成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奉融合或混合成长而成的

D.垄断的银行资本和中小银行资本融合成长而成的【C】

82.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

A.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B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

统治方式

C.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D.通过购买所属公司的全部股票,直接掌握许多企业和大银行的

遥济统治方式【B】

83.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是金融寡头实现其在

A.政治上统治的主要方式

B.经济上统治的主要方式

C.生产中统治的主要方式

D.流通中统治的主要方式【A】

8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C】

8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

A.国家垄断资本在数量上有优势

B.私人垄断资本占主导地位

C.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

D.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占主导地位【C】

86.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调节的

实髓是

A.促进资本主义稳定增长

B.消除经济危机的爆发

C.加强垄断资本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

D.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D】

87.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是以

A.国际分工的发展为基础B.国际贸易的发展为基础

C.国际交流的发展为基础D.国际垄断的发展为基础【A】

88.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B.发展中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C.对外开放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D.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运动【A】

89.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91.列宁第一个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

依据是(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B】

92.“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

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

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句话出自

A.《共产党宣言》B.《共产主义原理》

C.《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A】

93.“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是

A.矛盾的B.两回事

C.有着内在联系的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有

A.德国吉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D.英法启蒙思想【ABC】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的基本内容是

A.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

B.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C.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D.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

问题

[ABCD]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

A.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B.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实现了可知论和唯物论、辩证发展观和辩证实践观的统一【AC】

4.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突出特点有

A.没有离开对概念进行界定的逻辑方法

B.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

C.对物质世界无限性和有限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D,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BD】

5.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特别是科学技术条

件的限制,目前还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

认识,说明

A.物质世界不可能为人类所彻底认识

B.人类社会可以被完全认识,自然界不可以被完全认识

C.人类需要不断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并最终完全认识世界

D.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CD】

6.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

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

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依赖于物质

C.意识是人脑的创造物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ABD】

7.“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这一命题观点“

A.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B.否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C.否认了意识的主观形式

D.属于唯心主义的错误【AC】

8.恩格斯曾经说过:“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

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

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这一命题表达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存在状态

B.静止和运动一样都是物质存在的状态

C.生命就是静止的状态

D.静止是生命产生的条件【ABD】

9.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有

A.把历史过程看成是英雄人物意志的创造物

B.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

C.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D.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ABC】

10.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人类自身的繁衍发展是一个自然过程【ABC】

11.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中,

A.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

B.自然界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C.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制约和改变着自然界

D.自然界的规律决定和制约着社会发展【ABC】

12.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

A.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

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B.把握事物发展申的度

C.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

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D.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

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ACD】

13.恩格斯认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对这一命题的正确理解有

A.任何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有限的

B.整个世界的发展是无始无终的无限过程

C.每一个具体事物的有限过程都是整个世界无限发展过程的一部

D.世界无限的发展过程是通过具体事物的有限的过程集合而成的

[ABCD]

14.下列对矛盾的同一性的描述,正确的有

A.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B.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

C.矛盾着的对立面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D.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ABCD】

15.下列对矛盾的斗争性的描述,正确的有

A.矛盾的对立属性

B.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C.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D.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ABC】

1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有

A.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B.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Co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D.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ABC,D】

17.马克思在批评形而上学的错误时指出:“在他看出有差别的地方

就看不出统一,在他看出统一的地方就

看不出差别。”这表明

A.形而上学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割裂开来了

B.不能从对立中把握统一

C.把对立看做是没有任何联系和同一的绝对对立。

D.把同一看做是不包含差别和对立的绝对同一[ABCD]

18.矛盾的特殊性表现为

A.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C.矛盾存在于任何特殊事物及其过程之中

D.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

地位和作用【ABD】

19.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有

A.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B.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D.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ABCD】

20.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原理的重要性在于

A.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B.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C.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D.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ACD】

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的重大实践意义有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哲学基础

B.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哲学基础

C.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ACD】

22.有人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的连续变化的过程。”这种观点

A.否认了量变的重要性

B.否认了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C.否认了事物发展的不连续性

D.属于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BCD】

23.有人认为:“整个世界发展过程是一系列突变的积累。”这种观

A.否认了量变的必要性

B.否认了质变要以量变为前提

C.在实践中容易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D.容易导致“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ABCD]

24.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复古主义犯的错误主要有

A.夸大了新旧事物的联系

B.夸大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C.否认了辩证的否定也是发展的环节

D.属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犯了肯定一切的错误【ABCD】

25.下列实例中属于否定之否定现象的有

A.冰一水一汽

B.生产粮食一粮食被人消费一生产粮食

C.团结一批评一团结

D.光的微粒说一光的波动说一光的波粒二象说【BCD】

26.17世纪末,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状的物质

组成的。不久惠根斯提出了光的波动

说,认为光是一种波动。由于当时牛顿在科学界享有极高的威望,微

粒说占了上风。19世纪初,波动说又

重新提出,并用实验有力否定了牛顿的微粒说。19世纪末,光电效应

等一系列的实验向波动说提出了新的

挑战。爱因斯坦最终冲破禁区,创立了光的量子学说,认为光既是波,

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

的。以上材料说明了

A.人们对光的正确认识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切事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ABCD】

27.有人认为:“只有偶然性才是生物中一切革薪的源泉,生物进化

的根基是绝对自由的,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这种观点

A.否认了偶然性是必然性的体现

B.夸大了偶然性的地位和作用

C.犯了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错误

D.否认了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所起的决定作用【ABCD】

28.下列关于可能性与现实性的描述,错误的有

A.可能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B.现实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

4

C.没有可能也可以有现实

D.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ABC】

29.下列关于现象与本质的描述,错误的有

A.现象与本质都是事物的内部联系

B.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C.任何本质都会表现为现象

D.现象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表面特征【AD】

30.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表现在

A.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B.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

C.内容决定形式

D.形式反作用于内容【ABCD】

31.下列属于矛盾分析法的有

A.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

B.“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C.“执两用巾”

D.“洞悉症结”[ABCD]

32.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是辩证统一的,表现为

A.逻辑与历史是一致的

B.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统一性

C.逻辑的东西则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

D.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又包含着差异和对立【ABCD】

33.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具体表现为

A.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在人类社会实践创造的一定条件下起

作用

B.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C.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

D.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

的[BCD]

34.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

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

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一命题表明

A.意识总是先于物质而存在

B.在一定条件下,人的实践受理论的决定

C.人的实践活动要以理论为指导

D.人类的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CD】

35.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具有

A.目的性和计划性

B.创造性

C.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ABCD]

36.下列关于意识能动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C.整个世界都是人类实践的结果

D.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AD】

37.下列命题中贬低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犯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错误的有

A.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B.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

C.人将成为“机器世界的玩物”而被保存在将来的动物园取

D.意识不过是“移人人的大脑并被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BC]

38.中介是指

A.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

B.认识的手段和成果

C.实践过程中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

D.运用、操作实践和认识工具的程序和方法【CD】

39.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它的两个严

重缺陷有

A.离开实践考察以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谈识的决定作用

B.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否认了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

C.否认了反映论的观点

D.否认了世界的可知性【AB】

4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大根本区别表现

在是否承认

A.唯物主义一元论

B.唯物主义辩证法

C.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D.唯物主义反映沦【BC】

41.下列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B.坚持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就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主义

C.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就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质的区别,但可以相互渗透,二者统

一的基础是实践【ABCD】

42.“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

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BCD】

4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表现在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D.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ABCD]

44.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A.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科'

B.注意对理性认识的检验

C.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地制作加工

D.注意理论联系实际【AC】

45.下列关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有

A.非理性因素能激活、驱动和控制人的认识活动

B.所有的非理性因素都能调动主体去努力实现认识的目标

C.有些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起着消极作用

D.应该以正确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和调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ACD]

46.下列关于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说法,正确的有

A.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B.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

C.人的认识受到科学技术条件、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

D.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发现“永恒真理”【ABC】

47.从古希腊到今天,人们关于物质组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古

代的原子论到近代的原子论,到现代

的物质结构理论多次的演变,但仍然没有达到对物质最终结构的认

识,这表明

A.事物的某些本质是不可认识的

B.在任何一个时代人们的认识都具有相对性

C.事物本质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

D.认识必须经过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BCD】

48.在真理问题上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其绝对性,可篦导致

A.绝对主义的错误B.相对主义的错误

C.教条主义的错误D.怀疑论的错误【BD】

4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对

这一命题的理解,正确的有

A.从无限发展的世界来讲人们最终能达到对世界的全面而正确的

认识,因而认识能力有至上性

B.在每一个具体时代,人们的认识能力总是相对的,具有非至上

C.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而不能把握事物的真正本质,

因而具有非至上性

D.人的认识能力是不断从非至上性向至上性的发展过程【ABD】

50.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

的,其具体含义有

A.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

B.二者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C.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

D.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ACD】

51.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有

A.对特定对象而言,真理和谬误有本质区别

B.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C.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D.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ABCD】

52.关于真理的检验问题,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有

A.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

合的程度

B.用一种认识去检验另一种认识,达不到检验的目的

C.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正确和错误的问题,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标准

D.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

实践[ABCD]

53.逻辑证明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的作用有

A.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的补充

B.只能解决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是不是符合逻辑的问题

C.并不能取代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ABCD】

54.价值具有客观性,是因为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包括

A.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B.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C.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D.指导人们满足自身实践需要的真理具有客观性【ABC】

55,下列关于价值评价活动的观点,正确的是

A.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B.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C.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D.评价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ABC】

56.关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说法,下列论断正确的有

A.价值评价中不存在一个完全客观的标准

B.价值评价具有主体性特征

C.价值评价完全因人而异,不同的莎场有不同的评价,无所谓正

确错误之分

D.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BD】

57.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

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貌就起了变化。

这句话表明价值评价

A.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主观反映,是推动着实践

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B.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是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素

C.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足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

I).本质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

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ABC】

58.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

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

值的

C.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瓦制约、相互引导、相互

促进的

D.在实践中真理仅仅是实践追求的价值日标.而不是制约实践的

客观尺度[ABC]

59.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

陷有

A.没有考察人们从事历史活动时的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

B.没有考察人们从事历史活动时的思想动机

C.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D.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ACD】

60.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

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

在社会意识

A.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D.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决定社会存在【ABC]

6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产和精神生活

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

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一段话表明

A.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前

B.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不可能进行政治活动,也不可能

有精神活动

C.意识归根到底是对社会物质生活过程的反映

D.社会历史活动可以脱离人类意识而存在【ABC]

62.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丰富的内容,可以把它们归

结为两个组成部分,有

A.政治法律上层建筑

B.社会意识上层建筑

C.政治上层建筑

D.观念上层建筑【CD】

63.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基本内容有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

B.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

C.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互决定、相互促进

D.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ABD】

6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的矛盾运动是极为复杂的,

其表现有

A.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

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

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B.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占统治她位的经

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

层建筑的萌芽之间存在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

存在矛盾

C.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

一般是适应的

D.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

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

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ABCD]

65.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个表述中,

“一定要适合”是指

A.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调整或变革

B.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状况

C.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

D.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必须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ABCD】

66.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要求

A.阶级分析方法要求全面地、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

B.要严格区分阶级矛盾和非阶级矛盾

C.区分对抗阶级与非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

D.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ABCD】

67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现状的结论有

A.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B.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烧

不是主要矛盾

C.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两极分化的加剧,阶级斗争越来越

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

D.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阶级斗争

问题[ABD]

68.恩格斯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

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

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

A.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B.社会主义改革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

C.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方发展的旧体制和

思想观念等

D.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

展[ABCD]

69.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

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

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

样。这样就有无数L相交错的力量,

订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

这个结果就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

的、不自觉地和4:自主地起着作用的产物。”这一观点的对立面有

A.英雄史观P,.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D.历史自然主义观点【AD】

70.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有

A.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B.用暴力手段掠夺小生产暂的工厂

C.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D,用暴力手段掠夺商人的财富【AC】

71.封建社会未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

芽而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不

断发展和成熟,反过来义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胺。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的进-步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

变革提出f强烈要求.这促使英、法等国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建

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这一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历史逻辑表明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ABC】

72.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这是因为

A.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不会有价值

B.没有价值的物品,虽然有使用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

C.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必然有价值【ABC】

73.-般来说,阳光和空气不是商品,但在一些国家,新鲜空气也可

以装在特别容器中出售,空气之所以

成为商品,根本原因有

A.人们不能随便从自然界中得到新鲜空气

B.能满足人们对新鲜空气的需要

C.把空气净化并装在特别容器中要经过人们的劳动

D.新鲜空气的生产以交换为目的【BCD】

74.各大商场经常采取打折让利的促销手段,“打折让利”是

A.商品的使用价值发生变化

B.商品的价格低于价值

C.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D.为了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CD】

75.价值规律的作用有

A.促进生产者改进技术、降低成本

B.刺激生产者激烈的竞争和分化

C.自发调节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

D.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ABCD】

76.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有(。)

A.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价值量由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

C.商品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

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AC】

77.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就是要

A.利用价格杠杆调节供求关系,使社会资源配置趋于合理

B.不断采用新技术,加强管理,阵低成本

C.坚持市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

D.鼓励公平竞争,反对垄断和地方保护等不正当竞争【ABCD】

78.商品的内在矛盾有

A.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B.商品与货币的矛盾

C.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ACD】

79.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创造价值韵劳动的认

识主要有

A.劳动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增加了

B.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

C.在总的劳动消耗量中物化劳动的比重增加而活劳动比重相对减

少r

D.第三产业中生产性服务部门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

[ABCD]

80.土地、资本以及科技、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表明

A.其实质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B.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并且是价值创造的

物质条件

C.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是价值的源泉

D.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共同创造价值【AB】

81.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构成要素应包括

A.劳动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新价值

B.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费用

C.养活劳动者家属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

D.劳动者所必需的教育训练的费用【BCD】

82.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

B.所有权是所有制的基础

C.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是反映

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D.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ACD】

83.全面地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对资本应理解为

A.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B.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

C.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阶级关系

D.是一个历史的范畴【ABCD】

84.马克思认为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物

A.本身不是资本

B.作为剥削工人的手段时是资本

C.作为生产要素时是资本

D.作为带来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时是资本【ABD】

85.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

A.不变资本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D.流动资本【AD】

86.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A.揭示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B.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C.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D.为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BCD】

87.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有

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B.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D.年剩余价值/预付可变资本【AC】

8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作日有所缩短,这

表明

A.对工人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B.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C.必要劳动时间大为缩短

D.相对剩余价值成为主要剥削形式【BCD】

89.超额剩余价值是

A.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B.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D.所有资本家都能获得的【AB】

90.相对剩余价值同超额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表现在

A.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范畴

B.两者都需要阵低劳动力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相对剩余价值是持久的

D.超额剩余价值为少数资本家所获得,相对剩余价值为资本家阶

级所普遍获得【ACD】

91.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有

A.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

生产出来的

B.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

因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所起

的作用不同

C.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少数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本部门

平均劳动生产率,而超额剩余价值生

产的条件则是社会生产率的普遍提高

D.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整个过程,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无数资本

家不断地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ABD】

92.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

A.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D.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ABCD】

93.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有

A.买和卖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

B.资本生产和商品生产的统一

C.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D.三种资本循环形式的统一【CD】

94.产业资本循环的形式有

A.货币资本的循环B.生产资本的循环

C.借贷资本的循环D.商品资本的循环【ABD】

95.产业资本实现循环运动的基本条件包括

A.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

发点

B.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C.资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地进行运动

D,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BD】

96.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右

A.价值如何增值B.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

C.剩余价值的实现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ABC】

97.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基本理论前提是(

A.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B.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cvm构成

D.社会再生产划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BC】

98.平均利润率形成的条件有

A.价格由市场形成B.资本能臼I如流动

C.充分的竞争机制D.国家的积极r预【ABC】

99.剩余价值分割为利润、地租、利息等形式,说明

A.各种生产要素都参与r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B.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各种生产要素是劳动创造价值

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C.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共同创造了价值和剩余价值

D.各资本家基团、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存在共同瓜分工人创

造的剩余价值的关系【ABD】

100.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

A.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辑}对狭小的矛盾

B.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

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AB】

10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有

A.人民的意志和愿望的集中体现

B.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C.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

D.资本主义国家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