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作文冲锋号:审题并不难,立意为何偏?——以“‘本’与‘末’“作文题为例好题共分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湖南省邵阳市2023届高三二模作文题)树的枝头鲜花盛开,绿叶葱翠,一阵风吹过,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清脆悦耳,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末”。树根埋在地下,朴实无华,寂静无声,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本”。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疑义相与析
从命题情境设置上看,这道作文题情境并不复杂,表意也十分明朗,二元核心要素“本”与“末”一目了然,审题只需抓住这两个要素,而后思考辨析其间逻辑关系,那么,立意也就水到渠成。例如,“固‘本’方能强‘末’”,“厚积才能薄发”,“‘本”‘末’倒置,事与愿违”等。
但是,从考场作文阅卷的实际情况看,立意上跑题或偏题的现象,占比非小。例如,“不忘初心,成长青春”,“‘外表’与‘内在’,孰轻孰重?”,“做人不能‘忘本’”,“抓住本质,解决问题”等。一道看似不难的作文题,却引无数考生竞折腰,原因到底何在?症结:核心概念,理解有误。考后与考生同学交流,发现许多同学对上述失误还一头雾水,自以为审题立意切题、合理。这种情况,属于典型的“自以为是,暗换概念;立意跑偏,尚不自知”,在高中同学审题立意时,其发生的概率还不小。试举例详细剖析一下。例如,审阅完上述作文题之后,准确地捕捉住了核心要素“本”,脑海中马上链接到“本质”,进而联想到自己再熟悉不过的哲学常识“本质与现象”,于是乎,“解决问题要抓住本质,不能停留于表面现象”类观点立马蹦了出来,还自以为这个立意精准无误。从以上这位考生审题立意的思维流程上看,其审题立意产生失误,倒是一种“必然”------审题立意的过程中,虽然抓住了核心概念,但思维产生了飘逸,飞越出作文题所限定的具体的问题情境,链接到一些“貌似而神非”的概念或信息(越是熟悉的情境或核心词语越容易误入这条歧途),并以此为基础确立作文的立意------形象一点说,这位考生在审题立意时,站在作文题问题情景所提供的核心信息上,但事关立意的思维活动却均发生于问题情境之外。这就与高考作文写作的一项基本要求“立意不得脱离材料含义范围”背道而驰了。如此审题立意,不跑题才是怪事!那么,这类审题立意失误,该如何纠正呢?技巧:紧扣作文题所提供的材料(包括问题情境和任务情境),捕捉核心信息,并结合问题情境的上下文所有信息,全面综合分析,进而厘清核心信息的内涵,理清二元或三元核心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既保证“站在作文题问题情景所提供的核心信息上”,又保证“事关立意的思维活动却均发生于问题情境之内”。如此操作,可以说,想跑题还真不容易。以上述作文题为例,试为大家展示一下这个正确的审题立意思维流程:第一步:阅读材料,捕捉准“本”与“末”这二元核心信息。第二步:厘清“本”“末”含义。结合材料语境,“本”指的是“树根”,是树存在和成长的基础部分,可以喻指事物的基础或本源;“末”指的是“树枝、树叶、花朵”,是树的生长与发展部分,可以喻指事物的发展及其结果。第三步:理清“本”与“末”之间的逻辑关系。“本”的存在意义重大,为“末”提供“营养”;离开“本”的支持,“末”的生成或发展则无从谈起;“本”的存在,亦是为了“末”的更好生成发展。第四步:精准表述,形成“立意”。例如,“固‘本’方能强‘末’”,“厚积才能薄发”,“‘本”‘末’倒置,事与愿违”等。【详细解析】审题分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对比鲜明的两段内容组成。一是树枝和树根特点的对比,树枝美丽、喧嚣,树根朴实、沉稳。二是古人对树枝和树根的不同态度对比,称树枝为“末”,称树根为“本”,寄寓了古人对树枝、树根的褒贬之情。理清了两则材料的内涵,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立意。从树枝与树根的关系切入。二者既是统一的关系,树根长年累月默默输送养分,带来了树枝的繁华热闹,由此,可以隐喻“厚积‘勃’发”、“台前幕后”;二者也可以是对立关系,树根朴实,树枝招摇,究其原因是树根成熟稳重,树枝喧嚣浮动。由此,可以隐喻人生应该沉稳踏实,固本强基。从古人对树枝、树根的不同态度切入。古人称树枝为“末”,称树根为“本”,可以看出古人贬树枝,赞树根,究其本质,则是启示我们为人要踏实稳重。而当今社会,许多人却是“本末倒置”,尤其是现在的部分年轻人,一味追求光鲜亮丽的人生,忽视踏实勤奋的工作。由此,可以针砭时弊,探究其背后的根源。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国家非遗传人数十年潜心躬耕,终成大器,也可结合当今社会现象,指出舍本逐末的危害,亦可将二者综合运用,形成正反对比论证,使文章论证得更为严密。立意参考:1.固“本”强“末”。2.厚积才能“勃”发。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4.沉稳人生,拒绝浮华。5.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6.养得深根,终成枝繁叶茂。【例文荐读】养得深根,终成枝繁叶茂树根深埋地下,寂静无华,却称之为“本”;树枝葱茏繁盛,花香弥漫,却称之为“末”。人生亦是如此,正如《论语》所记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人行于世,理应固本强基,砥砺深耕,壮大自己的根系,方能有源源不断的给养,使人生之花始终摇曳于岁月的枝头。林逋于《省心录》中有言:“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栋梁之材成。”成长之路如木之生长,非一日之功,唯有脚踏实地,静心沉淀,方能有所成就。养得深根,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一时的长短快慢并不意味着什么,最终决定胜负的是看谁更有力量跑得最久、跑得最远。然而纵观当下社会,许多人却是“本末倒置”。尤其是现在的部分年轻人,为了敲开理想工作的大门,过度包装自己的简历,摇身变成无所不能的“全才”,却最终在实践中暴露自己的“华而不实”,从而陷入信任危机,甚至面临辞退。所以我们不妨在开始时就放慢脚步,扎根地下,踏实躬耕,沉淀自己,厚积“勃”发。古往今来,脚踏实地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唯有拒绝浮华,耐得住寂寞,一步一个脚印,方能踏出坚实的人生。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伯礼院士幼年时便潜心研究中医药学,他翻遍中医古方,熟记每一味中药的药性药理,在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领域砥砺深耕,于武汉疫情严重之际,采用纯中医中药的方法治病救人,创造性实现“三个零”的成果,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用百倍心血,开一剂良方,数十年的潜心钻研为他积蓄了蓬勃的力量,终在古稀之年,获得了“共和国勋章”,彰显人生价值。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身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也应远离喧嚣,扎根地下,涵养力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在这个风云变幻、快速发展的时代,青年一辈当日积跬步,以致千里。东汉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终成“草书之祖”;天才少女武亦姝,高中时诗词储备量便已惊人,最终斩获《中国诗词大会》冠军;外卖小哥雷海利用工作之余,读书背诗,最终惊艳众人。他们无一不在启示我们,青年立身于世,应当戒骄戒躁,沉淀自我。脚踏实地,则根本固,大事可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身为新青年的我们,更应明白其中的真谛。我们当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肩负起时代的重任,涵养根本,使民族复兴的大树枝繁叶茂。审题与立意是考场写作的重要环节。审题,侧重于对作文试题的审视,它包括对材料主旨的理解和对作文文体、字数、标题等方面要求的认知;立意,则是在把握材料基本思想、核心词句的基础上,确立考生在作文中所持的观点、看法等。审题决定着高考作文的成败。考生在动笔之前应深入思考并反复推敲高考作文题,读透题干,明确要求,确立观点,然后作文。从全国各阅卷现场反馈的作文评阅信息来看,有不少考生在审题这个关键步骤上“栽跟头”,作文得分不甚理想。在准确审题之后,动笔写作之前,考生还要着手解决立意问题。近年来,高考作文题目基本上不再设置审题障碍,而把立意放在考查的重要位置,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进行写作。高考作文对立意的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要求,要求考生做到立意准确和明确;第二个层次是较高要求,要求考生做到立意深刻和新颖。磨刀不误砍柴工,写作在动笔前要做足“审题立意”的功课,牢记一下有关要诀:一、审题:提高精准度审题要注意几点:1.深入理解准确把握材料的内在含意,确保立意构思的准确。2.注意材料、提示语的作用。材料、提示语对话题一般有两种作用,一是阐释、引导,二是限制。3.要学会多角度思考、辩证分析,以体现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审题时的思考既要有深度,也要有广度。一是对材料的分析要多角度、多层次展开,思维上要体现由果溯因、逐层深入,要善于由表及里、揭示本质。二是要有辩证分析的意识,分析时要有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创新意识,其中,在对事物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时,也要注意有所侧重。4.要在对材料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抓住核心词语(许多材料不止一个),并且用“解词”的方式弄清其内涵和外延。二、立意:切口要小,积极健康1.文章立意要在对材料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缩小范围、以小见大。思考和分析材料时要善于多角度思考、换位思考,启发和感悟越多越好,并及时把启发和感悟记录在草稿纸上。而后,再根据与主旨的贴近程度和自己熟悉的程度从中选择一个最易于自己发挥的话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要选择一个小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你所选择的话题角度写细、写深、写透,做到以小见大。2.文章立意的思想要健康、向上、积极,少一些愤世嫉俗。好的作文要遵循“思想第一性”的原则,看问题不能尖刻,思想不能“灰”。作为一篇好的作文,基调可以沉重但一定要有健康的东西,体现“哀而不伤”的内涵,让人读后有所启迪,要给人以力量和活力,不要只流露出悲观甚至错误的思想。【边练边悟1】(2023.4广州二模题)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语言文字运用I为我们讲述了“跨界者”钟扬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有勇敢的“跨界者”,也有兀兀穷年做好一件事的“守界者”。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反映你的权衡与取舍。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语言文字运用I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解析】一、关于题意理解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一)对材料的理解本题材料为一段文字,共两个句子。第1个句子:语言文字运用I为我们讲述了“跨界者”钟扬的故事。这个句子提示考生此写作材料与语言文字运用Ⅰ的内容相关,相关点在“跨界者”。语言文字运用Ⅰ讲述了“跨界者”钟扬的三次“跨界”:大学学习期间,学习无线电电子学专业,横跨“无线电”和“电子学”两大学科;毕业后,因工作需要,从事植物学研究,将无线电电子学的知识应用到分子生物学、进化和生态学的研究中;又因兴趣爱好,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翻译科普作品。这则阅读材料,既清晰地展示了钟扬三次“跨界”——专业“跨界”、学科“跨界”和领域“跨界”,也揭示了钟扬“跨界”的原因——需要与爱好;为考生明确了理解“跨界”的方向,打开了分析“跨界”的思路。材料中“跨界”的“界”,指的就是边界、界限。“跨界”既可以指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也可以指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的转移,还可以由考生进行自定义。第2个句子:在我们身边有勇敢的“跨界者”,也有兀兀穷年做好一件事的“守界者”。第2个句子由两个分句组成。第一个分句承接第1个句子,点明“跨界者”的两个特征:一是“我们身边”,并不神秘,也不特殊,以引导考生联系身边现实、结合社会时代,展开分析思考;二是“勇敢”,强调“跨界”需要勇气,跳出自身的舒适区,属于一种勇敢的行为。第二个分句,提出“跨界者”的对立面——“守界者”,并以“兀兀穷年”高度概括了“守界者”的特点。“兀兀穷年”出自唐代韩愈的《进学解》,用以形容人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年复一年地坚持做好一件事,突出了持之以恒、始终如一的坚守精神。材料中的两句话,虽没有呈现观点,但通过“勇敢”和“兀兀穷年”同时表达了对“跨界者”与“守界者”的敬意。综上所述,对材料的解读应该强调以下两点:“跨界者”与“跨界”,有着“跨”的勇毅、突破、发展、创新等,值得尊敬;②“守界者”与“守界”,因为“守”的坚持、沉潜、深探、恒心等,值得尊敬。(二)对引导语的理解本作文题第二段为引导语,规定了写作任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反映你的权衡与取舍。(1)结合材料。“结合材料”,有以下两个含义:一是要写作题中的材料为起点,作文的主题要由材料得出;中间要提到材料;结尾要回扣材料。不可置材料于不顾,不可抛开材料写作。二是既要结合材料的内容,也要结合材料的含意、逻辑关系及其情境。材料的内容是指“跨界”与“守界”方面的意义,含意是指材料的启示意义,即哲学意义、抽象意义、类比意义、扩展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语言文字运用Ⅰ中阅读材料的内容,可以直接提示考生理解“跨界”“跨界者”,也可以间接辅助考生理解“守界”“守界者”,考生可以其为写作的起点,也可以置之不理,自行构建“跨界”与“守界”内涵和外延。(2)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体现”是指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表现出来。“你”是出题者对考生的代称。“感悟”指感想与领悟,属于形而上的抽象范畴,是内在感触与体悟之结果。“思考”指由此及彼的抽象延伸。“感悟与思考”不必面面俱到,即写出一个方面(感悟与思考之一)皆可。考生要在文章中体现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就要围绕材料提供的“跨界”与“守界”的内容,予以合适的拓展、类比,站在时代的高度,给出青年人应有的思考和回答。(3)反映你的权衡与取舍“反映”是指表现出客观事物的本质。“权衡”原指秤锤和秤杆,一般比喻衡量、斟酌,即在对比中展现对不同事物、状态等的比较与考量。“取舍”指要或不要,即要做出判断,要呈现选择的结果,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当“墙头草”,两边倒。考生要在文章中反映自己的“权衡与取舍”,就要围绕材料提供的“跨界”与“守界”的内容,在比较分析中做出选择,要分析选择的背景与前提,阐明选择的理由和依据。对于写作引导语要整体观照与兼顾:“结合材料”,就是以材料为本,不能断章取义、不能另起炉灶;“感悟与思考”要做到思想积极健康向上、言之有物;“权衡与取舍”要做到观点鲜明,阐释充分,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三)对写作要求的理解写作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写作角度选择、立意确定、标题拟写三个方面提出要求;二是对考生写作态度提出要求,明确反对套作,强调不得搬用语言文字运用I的材料,禁止抄袭和保证公平;三是对字数提出要求,不少于800字。1.选准角度要求把角度选准,指文章写作的切入角度准确精当。2.确定立意一般而言,可从正面立意,也可从反面立意。就本题而言,更适合从正面立意,即围绕“跨界”与“守界”的核心内容及相关限制条件展开思考。二、关于是否符合题意这道作文试题规定了下述四个方面的写作任务:1.结合材料:要抓住材料的主要内容“跨界”与“守界”及其含意与逻辑展开写作。2.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有真情实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时代精神,文风端正。3.反映你的权衡与取舍:有真知灼见,展现全面认识事物、客观分析现象、多角度看待世界的思辨性思维特征。4.联系现实,结合自身实际、时代社会,谈感悟与思考,完成上述写作任务1和任务2,即可视为“符合题意”;在此基础上,“内容项”评为一等文,须完成任务5.“内容项”评为一等文中的“一等上”或“一等中”,还必须完成任务4。要言之,抓住材料的主要内容“跨界”与“守界”,思考什么是“跨界”,什么是“守界”?面对“跨界”与“守界”,有所权衡,有所取舍,在什么情况下做出取舍,为什么这样取舍?在此基础上,由此及彼作拓展,延伸至各行业、领域、界别、哲思,均视为“符合题意”。(二)基本符合题意1.没有结合材料,写感悟与思考。2.只是扩展材料,没有写感悟与思考。3.不符合情境,任务完成得不好。4.对材料中给定正向材料(内容及含意)进行批评,对材料中给定反向材料(内容及含意)进行肯定与赞扬。(三)偏离题意1.完全抛开材料,另起炉灶。2.思想不健康,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违背公序良俗,没有底线思维。3.残卷,没有完成写作任务。4.白卷。【边练边悟2】(2023.4佛山二模题)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你生活在当代,而你应该有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这是铁凝的文学创作主张。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生活在当代的青年,更应该具备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简析】审读材料语:“你生活在当代,而你应该有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这是铁凝的文学创作主张。——材料第一层次,为铁凝关于当代作家要有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心胸的文学主张,是个引子。这两句话源自现代文阅读Ⅱ中的主观题9题干,作用在于引出下面第二层次的写作核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生活在当代的青年,更应该具备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材料第二层次,是写作核心的所在。在第一层次铁凝的文学主张的基础上,命题者对其进行了限定,即限制了“当代”的时代特点是“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具备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心胸的主体——“生活在当代的青年”。此句可视作文章的中心论点句。(二)审分析方向:中心论点句:生活在当下的青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应该具备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论点句中涉及的必须理解的关键词:青年:既可以指考场上的青年学生,也可以指更广泛意义上的中国青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有相关论述,“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对于“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理解,考生可不拘泥于文件的概念表述,但应紧扣当今世界之“变局”,对于“变局”有认识、有理解、有具体阐述,立场正确,导向积极,符合当今世界之“变局”的内涵。从目前的作文命题来看,凸显时代背景、特色一直是命题的主流,所以在备考的过程中,考生应有意识地关注当今时代特点,并积累一些相关表述。心胸:可理解为抱负、志向、气度、格局等。过去:现代文阅读Ⅱ中相关的内容意义给了一定的理解方向,如战争的创伤、民族的苦难、碰撞冲突等,考生也可以扩而广之,泛指通过对“过去”的人事经历的审视所获得的反思、借鉴、总结等等。未来:同样立足于现代文阅读Ⅱ中相关的内容意义,可以推导出其可理解为美好的愿景与希望,理想美好的生活,奋斗的目标等。中心论点句:生活在当下的青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应该具备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论点句展开分析角度:(1)为什么生活在当下的青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应该具备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重在谈意义)对此角度进行细化,其必须分析以下三点:①生活在当下的青年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系?②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对生活在当下的青年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意义是什么?③为什么青年更要有这种心胸?①生活在当下的青年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系?——青年生活在变局中,是承担破局责任的主人翁。②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对生活在当下的青年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意义是什么?——拥有此种心胸才能破局:从过去找到经验、教训、动力……以指引未来、开创未来。【现代文阅读Ⅱ可提供思路】③为什么青年更要有这种心胸?——责任所在;不负青春;暗示部分青年缺乏这种心胸。中心论点句:生活在当下的青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应该具备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论点句展开分析角度:(2)生活在当下的青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该如何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重在谈做法)——带着对“过去”的审视、反思、借鉴、总结,站在当代这一时代支点,尤其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展望、谋划未来,走向未来。【现代文阅读Ⅱ可提供思路】(三)审读引导语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以上材料”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上述作文题目中出现的材料;二是现代文阅读Ⅱ的文本、第9题的题干。“结合”:铁凝的文学创作理念及主张是思考及写作的由头,写作时应该有所提及。但是如果不完整引用句子,只是从材料中摘取个别词语,如“过去”“未来”“连接”,视为没有完成结合材料要求。(四)审读要求语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选准角度:可以从具备这种心胸的对当代青年破局的意义切入;也可以立足于当代青年为破局应选择怎样的连接方式切入;也可以二者结合。明确文体:本题适合写成议论文。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如有考生结合现代文阅读Ⅱ的内容作适当、合理的概括、转述、引申,只要不直接“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可以接受。精准审题强化练——多问几个为什么【观点解读】作文写得深刻,得在审题立意上做到精准。立意上做到精准,得依靠对作文材料的深入探究。材料是行文立意之本,精准的立意从材料中来。读材料,就是领会命题人的命题思维和命题意图。作文命题,最高含金量在作文材料。阅读作文材料就是与命题人对话,一定要在阅读中理解命题人的思维与意图。材料无废话,每字每句都有用。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作文材料就是一篇小文章,作者就是命题人。【方法技巧】高考作文在“深刻”这一项,表述为“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在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后,要想读出材料中的现象与本质、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读懂命题人的真实意图,最终能够精准立意,一个可行的方法便是就材料内容多问几个为什么。【典例导航】【湖北省2022届高三暑期8月学科能力测试联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资治通鉴》开篇记载了这个故事:晋国的智宣子想以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智瑶有五项长处,只有一项短处。高大俊美,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写善辩,坚毅果敢;他唯一的不足是不够宽仁。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不能按照仁义的标准行事,谁能和他和睦相处?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灭亡”。智宣子却认为智瑶的性格能担负起在险恶的斗争中将家族发扬光大的使命,过分宽仁的族长可能让家族一败涂地。智果因此脱离智族家族。后来智瑶果然凭借个人的才智和力量使智家成为晋国最强大的家族。但其咄咄逼人的行事风格迫使韩赵魏三家结盟,共同对付智家。最终在三家的联合进攻下智瑶失败,智家被灭族。只有智果一支得以保全。你在网络上参加了一个名为“读史明智”的社群,大家围绕上述材料组织了一次交流分享。上面故事哪一点让你感触最深?请将你的感受和思考写成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不少于800字。【多问几个为什么?】题目材料内容主要陈述一个历史故事。审读时可以多问以下几个“为什么”:1.材料中主要人物是谁?2.智瑶有哪些长处和短处?他失败原因是什么?3.智果为什么能得以保全?4.立意中逐层深入的思辨关系如何?(1)表层:智瑶的和,这是表层思辨话题;智瑶长处很多,短处只有一个,恰恰是“”这一短处使其致命。(2)深层:由长处与短处,引申到“”与“”。(3)更深层:思辨话题是在“读史明智,读史修身”中立德树人,引导考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的思想,在“智”与“”,也就是在才与德的思辨中帮助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是重要,还是重要?5.上面故事哪一点让你感触最深?(发散思维、开放立意)材料中的三个人物,可以取不同立意。从智瑶的角度看,常怀一颗宽仁的心,崇尚和平,不滥用武力,这是一点。(1)智宣子角度:(2)智果角度:(3)注意,话题虽然是多个角度,但是从的角度切入,谈“宽仁”,是这篇作文的最佳立意。6.作文中“智”与“仁”二者关系如何处理?不能为强调“仁”而“仁”,不能把理说偏,要在“智”与“仁”的二者关系中论述“”。智瑶的五项长处,我们要看到并肯定;智瑶的一项短处,我们要有充分认识,以“长处”论“短处”,话题重在论“”。思考问题客观、全面、公正,这样才能做到思辨而深刻。【参考答案】1.材料中有三个主要人物,智瑶、智宣子、智果,故事的中心人物应为智瑶;2.智瑶有五项长处,只有一项短处。智瑶的短处:借助智果的话,抓住关键句“他唯一的不足是不够宽仁”“不能接照仁义的标准行事”,扣出关键词语“宽仁”“仁义”。注意重在”“仁义”,不能单立意“宽容”。3.智宣子和智果对智瑶持不同看法,也就有两种不同结果,前者族灭,后者得以保全。智果预见智瑶行事不仁必遭消灭顶之灾,所以脱离智族家族,最终得以保全,这从侧面证明智瑶行事不仁的错误性。4.(1)表层:长处和短处,“不够宽仁”(2)深层:“仁”与“不仁”。(3)更深层:“仁”才(才智)德(品德)5.(1)智宣子角度:智宣子择人失败的原因是弄错了“才德”之间的关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中国历史告诉我们选人标准。(2)智果角度:智果阅人精准,眼光独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最终保全族人,可见做一个有远见的人多么重要。(3)智瑶6.“仁”“短处”【课堂对点专练1】多问几个为什么——读出命题人的真实意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黄冈市2022届高三年级调研考试】《格言联璧》中说“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说:“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也有人认为:吃苦是良途,做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境终成乐境;偷闲非善策,说闲话,好闲游,做闲事,闲人就是废人。苦境会变为乐境,乐境也会成苦境,境由心造,事在人为,苦境、乐境都是对人生的考验。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材料有两段。第一段呈现三个引用内容,其中第三个引用“有人说”,来自《中华圣贤经》的一幅对联,材料主体内容是“两联一言”。审读材料有以下几点思考:1.作文材料的关键句(在作文题目材料中用横线画出)2.作文材料的关键词李大钊名言与两幅名联放到一起,共同的话题是什么?三则材料放到一起,内在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格言联璧》提出话题“”,初步表达观点“”;李大钊名言和《中华圣贤经》对联则从“”和“”两个层面回答问题,“怎样善处”。材料第二段起什么作用?第二段是提示语,对作文立意起重要作用。“苦境会变为乐境,乐境也会成苦境”再一次强调苦乐思辨关系;“,”是核心观点;“苦境、乐境都是对人生的考验”则引发联想,暗示作文话题要结合。作为思辨话题作文,思辨关系有主体是什么?材料中关键句无不体现出苦与乐的思辨关系,如:“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一切乐境,都可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临时活动用车租赁协议书
- 企业生态科技贷款合同样本
- 仓储合同协议
- 仓储管理劳务安全合同
- LED医院照明系统供应协议
- 交通运输文档规则
- 个人租房简易合同样本
- 交通设施中标合作协议
- 个人餐饮店安全服务标准
- 仿古民宿装修施工合同
- 高标准农田灌溉与排水工程施工方案
- 《观察叶片的结构》 说课课件
- 医院透析患者安全管理应急预案
- 《BIM技术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含提纲)》
- GB/T 40997-2021经外奇穴名称与定位
- GB/T 27021.1-2017合格评定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机构要求第1部分:要求
- GB/T 22796-2021床上用品
- 中国联通LAN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二年级上册连续加减括号混合竖式计算180题
- 中间表模式接口相关-住院与his-adt方案
- 临床PCR检验的室内质控方法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