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_第1页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_第2页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_第3页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_第4页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企业与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贯穿着企业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如果企业不能从合作教育中获利,企业就不会对合作教育感兴趣。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应满足企业需求,消除企业顾虑,校企双方建立“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才能真正调动起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教育高职院校企业职业教育是与国民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深度参与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保障。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工学结合”的本质是“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教学过程中,企业参与合作的现实状况到底如何呢?本文在分析了目前校企合作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因素,并提出了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的对策和建议。1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单纯以学校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要求引入人才培养过程。这就需要企业高度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职业特色,还没有形成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学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实际要求相去甚远。高职学生作为校企合作的受益者,其品行、能力素质的高低对校企合作也具有重要影响,企业愿意接受职业能力强的学生,而大多高职业院校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实践态度不端正,缺乏职业道德与责任感等。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模式缺乏研究,特别是专业设置、课程设计以及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方面了解与研究不够(学校缺乏一定比例的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老师也是一客观原因),较大影响了企业对合作的积极性。2.2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目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力不足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参加校企合作短时间内会增加企业运营成本;二是给企业增加风险。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校企合作在短时间内会给企业增加运营成本。企业需要安排专人培训、指导与管理,有时还要安排学生吃住问题,开始时学生生产效率低,由于不熟练在操作中容易出错,增加原材料费用等。更为主要的是企业投入后所需要的学生能真正留在企业工作的比例非常低!加之不少学生眼高手低,定位不准,适应能力不足。相对于企业的投入,其获得的有用人才回报非常低。因此企业并不愿意深度参与学校的职业教育来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更愿意直接从人才市场获得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没有把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纳入企业价值链创造中。只是把校企合作当成是选择人才的一个非主要途径。这也是我国目前人才市场中有大量的应届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之间的矛盾所在。另一方面,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会给企业增加一定的风险。实践教学与生产运营之间的冲突是实践教学中难于平衡的一个矛盾。它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合作态度。很多企业也常常因为接纳学生实习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有些实习可能更多是凭借教师个人关系而开展的。企业有些特殊的岗位涉及商业秘密,这类企业因担心商业机密外泄而不愿意深度参与校企合作。此外学生在实习中发生伤害事故,也一直是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学生在实习中与企业的关系、事故的责任认定、纠纷的责任分担等问题都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也成为制约企业深度参与实践教学的重要因素。2.3政府缺乏一个合理有效的引导机制我国教育政策和相关法律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健全也是一个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关键影响因素。教育本身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将会改善整个社会的福利。但人才流动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对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而言,往往只有在确定学生毕业后都进入自己企业工作时,企业才会对参与校企合作有较强的积极性。因此校企合作关系的维持需要依靠政府的协调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目前,政府统筹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人才培养规划的作用未能到位,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政策法规,未能从地区经济特点与产业特色战略高度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并为提供培养的校企给予政策扶持与倾斜。致使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未能真正建立。各级政府在制定区域技能型人才发展规划方面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及时发布前沿性行业企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信息与发展动态。所以校企合作所培养人才没有针对性。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主要表现在政府高度重视、政策法律的制定、财政的支持以及有关机构的建立等方面。3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建议3.1高职院校要调整专业设置,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紧紧围绕企业需求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地方产业结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行业发展趋势,形成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的专业布局,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与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兴趣。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满足企业对基础型应用性人才的需求,因此学校应与这些企业加强联系和沟通,多思路、多渠道寻找合作教育伙伴。学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合格的、使企业满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鼓励教师下企业,了解企业发展状况与存在的问题,为企业解决实际难题同时为学校专业设置调整以及课程设计优化提供实践资料,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增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3.2高职院校应建立校企合作专门管理机构为使校企合作高效、规范、有序地进行,高职院校有必要成立专门的合作教育管理机构。首先,此类机构应指派专门教师负责与企业保持联系,安排教师与企业共同管理和指导学生,为企业利益着想,和企业进行良好的沟通,减少企业的管理成本,调动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其次,为保证合作教育顺利实施,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合作教育管理机构还应协调好校企双方的职责与义务,特别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安全职责,并及时解决企业反馈的问题,实现校企合作的科学化管理。再次,要充分了解企业的发展特点与规划,结合本地区产业特色,在人才培养方向、专业设置以及课程设计上进行针对性订单式培养,使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目的性;最后,学校要做好学生就业引导与跟踪,特别是企业花费较大成本培养并看中的人才,在充分沟通与交流基础上做好相对定向就业的基础工作,降低企业人才培养的成本,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在基础人才上提供支撑。3.3政府应加大对校企合作的扶持力度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而人才是社会的财富,培养人才也是一种社会责任。高校和企业在自愿、平等、互利的条件下开展合作教育的同时,政府应加强宏观引导与扶持,为发展合作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一方面,要制定鼓励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法律法规和奖励措施,为合作教育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优惠;另一方面,要设立合作教育专项基金,为合作教育提供财政资助。特别是地方政府,要从本地产业特点与转型升级的角度制订战略新型人才培养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与学校结合自身发展需要进行订单式培养,并给予政策优惠与财政支持。3.4企业从战略高度看待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参与到合作教育中来21世纪的企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应改变传统观念,把学生看成一种待开发的人力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培训以及工作岗位。应意识到校企之间的合作培养是基于双方发展的需要,更是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路径。人才以满足与适应企业发展需求为佳,过高与过低会造成人才浪费、企业成本增加或人才可持续不足。特别是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对于企业而言,有非常大的针对性、适应性与满足性。所以,与高职院校合作,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中,投入不大成本,获得所需要的人才将成为企业引进基础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模式。在提升企业竞争力,更好实现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同时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与社会多赢局面。4结束语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学生教育必须重视实践能力培养,而校企合作是技能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是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只有坚持教育创新,加强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充分利用校外丰富的教学资源,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空间,才能优化高职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才能使高职院校取得长远发展,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参考文献:1王冠华,王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24期。2付丽琴,黄荣英,制度视角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初探,教育探索,2009年第9期3殷志扬,程培,林德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分析,教育教学管理,2012年02月4段素菊,章曼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3期5张志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