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_第1页
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_第2页
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_第3页
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_第4页
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题目: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摘要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称为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所体现的文学内涵包括强烈的现实主义,浓郁的悲剧色彩,突出的个性表现,并高扬政治理想。曹操、曹丕、曹植并称为“三曹”,他们整体上君临天下的霸气和建功立业的豪气,成为建安风骨现实主义的核心和精髓。其中曹操雄才大略,政治军事上十分成功,而在文坛上也是雄踞天下,文学创作慷慨悲凉;曹丕继承了其父曹操的政治才能,文学上便娟婉约;而曹植可谓是“才高八斗”,文学作品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富艳,但政途萎靡,致使他抑郁寡欢。曹氏父子的文学创作,为建安文学奠定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关键词:三曹;贡献;建安文学AbstractHansussingoutperiod,theliterarygiant"threecao","sevenscholars"inheritedtherealismoftheyuefufolktradition,generallyUSESthewell-knownform,renownedforacreatureflourish,andhasagenerousdismalmasculinity,calledsussingoutofcharacter.Theliteraryconnotationembodiedinjiananfengbonesincludesstrongrealism,strongtragiccolor,outstandingpersonality,andhighpoliticalideals.Caocao,caoPI,caozhi,andcaozhiwerecalled"threecaocao",andtheywerethecoreandessenceoftherealismofjiananfeng-bone.Caocaowasverysuccessfulinpoliticalandmilitaryaffairs,butalsointheliteraryworld.CaoPIinheritedthepoliticaltalentsofhisfathercaocao.However,caozhiwasa"brilliantman",andhisliteraryworkswereveryhighandhigh,andhewasveryrichandrich,buthispoliticalcareerwassoweakthathewasdepressedanddepressed.Cao'sfatherandson'sliterarycreationlaidanimportantroleintheliteratureofjianan.KeyWords:SanCao;contribution;JianAnLiterature目录TOC\o"1-2"\h\u前言 11建安文学的背景 12什么是“建安风骨” 13建安文学的发展阶段 13.1以曹操为代表的第一阶段 23.2以曹丕及邺下文人集团为代表的第二阶段 23.3以曹植为代表的第三阶段 34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 34.1曹操对建安文学的贡献 34.2曹丕对建安文学的贡献 44.3曹植对建安文学的贡献 5结语 7参考文献 7致谢 7前言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称为建安风骨。建安风骨包括强烈的现实主义,浓郁的悲剧色彩,突出的个性表现,并高扬政治理想。曹操、曹丕、曹植并称为“三曹”,他们整体上君临天下的霸气和建功立业的豪气,称为建安风骨现实主义的核心和精髓。1建安文学的背景建安时期政治局势的动荡,儒家思想的坍塌,以及各种应运而生的思想观念的碰撞,各种社会文化行为不仅极大的改变了人民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改变了人们看待社会、思考问题的层面,而且极大的促进了人们对人生价值的再一次认识,激发了人们的进取精神,提升了人们的个性意识,刺激了文士的创作欲望。建安时期的文学,就是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下迅速崛起的。不得不说的是,在建安时期,尤其是汉献帝迁都,曹操平定冀州后,文学的发展获得了一个相当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文学士人在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同时,创作出许许多多表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生活,展现时代风貌的文学作品,使得建安时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繁荣时期。2什么是“建安风骨”“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建安时代以五言诗为主的文学以风骨遒劲而著称,被后来人尊为典范,这即是文学史上经常提到的“建安风骨”。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建安(汉献帝年号)时期,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建安风骨”,也叫“魏晋风骨”。建安风骨的特征是高扬政治理想。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3建安文学的发展阶段文学的发展,必与时代的潮流相契合。建安时期正值东汉末年,董卓篡权、黄巾起义、群雄割据、朝堂衰落,大一统政权名存实亡,生于乱世的文人墨客一腔报国之心、济世之怀,满怀政治抱负,曹操言“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丕言“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曹植意愿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随着东汉政权的衰亡,汉代官学崩溃,经学思潮也逐步衰落2。汉朝奉儒学为经典、不可更改。因此汉代只有“诗经学”,而无“诗学”。自曹操始,建安诗歌打破了儒家经学的禁锢,使用诗歌抒怀言志,开始了诗歌的自觉创作。鲁迅称曹操为“改造诗歌的祖师”,称曹丕的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建安时期可说是中国古代文学从不自觉到自觉创作过渡的时期。李宝均:《曹氏父子和建安文学》,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版,第3页。马宗霍:《中国经学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61页,“两汉经学之盛,初本皆在官学。官学掌之博士,博士传诸太学诸生,及桓、灵之间,党议祸起,太学首离其难,所诛党人,十九皆太学生也。官学之徒,一时几尽。党人既诛,其高名善士,多坐流废,或隐居乡里,闭门授徒。从初平之元至建安之末,天下分崩,人怀苟且,纲纪既衰,儒道尤甚。”随历史年代、地域背景、作家作品的特征和影响的不同,建安时期文学发展的风格以及文学的社会价值都具有阶段性,我们将它分为三个阶段。3.1以曹操为代表的第一阶段曹操沿用乐府旧题,抒胸怀壮志、叙现世新事,这是从前从没有过的,是对诗歌一次创造性的革新,也是诗歌自觉性发展的第一步。据说《薤露行》与《蒿里行》两首,就去原用于送葬哀思,曹操所新作则是借古题写新事,记叙何进、董卓之乱与军阀兴兵的重大事件,钟惺的《古诗归》将两者并称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步出夏门行》原多是叹人生无常或求仙问道,但曹操用于写北征途中的壮阔景象,著成《观沧海》等千古名篇。鲁迅先生评价曹操文章力畅清峻、通脱。曹操的文章如燕赵暮将,气势宏大、厚重、深沉,其中包含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在诗文中寄予了自己对世人的感慨与自己的宏图伟志。应是刘勰所言“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文心雕龙·明诗》)”的最佳典范。3.2以曹丕及邺下文人集团为代表的第二阶段曹操广纳贤士,幕下也招揽了许多文人,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除孔融外其余皆是曹操属下。曹操将政治中心迁于邺城之后,文人生活相对安定的同时,又处于战乱、灾荒、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大背景下,这一时期形成了以曹丕等邺下文人集团为代表的建安文学第二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一部分是如曹丕的《黎阳作》、《董逃行》、《至广陵马上作》等的从军途中作诗,“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描写宏大的战争场面和动荡的社会现实的纪事诗。但大多为“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文心雕龙·明诗》)的“文士气”诗歌作品。以最负盛名的曹丕的《燕歌行》为代表的思妇诗和游子诗,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将乐府民歌风调与“文士气”和谐的融合,语言逐渐转向工丽,诗作的艺术性得以加强,则是建安时期诗歌文人化的表现。清代学者沈德潜认为曹丕具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古诗源》卷五)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理论,被认为是文学走向自觉时代的标志。《典论·论文》中还将文体分为四科八类,这不仅是中国古代第一次论述文体,也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文体论”,最重要的,其中提出的“诗赋欲丽”的文学主张,更是打破传统儒家思想文学要教化、讲伦理的束缚,着重于文学的艺术性,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自觉地重要理论表征。曹丕对后世文学的另一重大影响,就是提升了文学的社会价值。汉代辞赋常被看作是“童子雕虫篆刻”的小技,“壮夫不为”(《法言·吾子》扬雄),而曹丕却不认同,提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更有甚言,“人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与王朗书》)。除立德扬名者可以不朽,其次就是著篇章的辞赋作家。曹丕以文帝之尊,将文学置诸如此高的位置,其对后世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3.3以曹植为代表的第三阶段即使在众多的同时代的文学大家中,曹植也可说是最负盛名的作家,“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同年代的邯郸淳“叹植之才,谓之天人”;丁翼称其“博学渊识,文章绝伦”;后世如谢灵运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钟嵘赞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诗品》);《世说新语》谓其“七步成章,世目如绣虎”,可见其天造之才。曹植的文学创作因其生平遭遇与生活境况可分为两个阶段,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指出,前期曹植为曹氏公子,贵族纵放,无忧无虑,作品的情调或从容不迫,或少年意气,后期则境况急转直下,被迫名号几易,数迁贫瘠之地,饱尝穷困、流离之苦,又遭诽谤之名,胸有壮志而难受重用,再无欢愉,只剩哀愁之音,文笔苍劲内敛。4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4.1曹操对建安文学的贡献曹操对建安文学的发展起了建设性作用,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文学是分不开的。刘勰在论述建安文学繁荣原因时,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心雕龙·时序》)。事实上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无不同他有密切联系,曹丕曹植是他儿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托庇于他的庇护、可以说“邺下文人集团”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的倡导影响下进行的。我国一代文学巨匠鲁迅也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鲁迅高度肯定了曹操的创作实践,他赞扬曹操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这“改造”二字昭示课曹操在文学上追求新变的精神,“祖师”二字则突出了曹操开启一代文学新风的历史作用。曹操的诗文创作拘前人窠臼,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他的乐府诗率先以旧调旧题写时事,为乐府诗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也为唐代的新乐府运动奠定了基础,在形式上他对汉乐府体制进行了大胆革新,他打破了曲辞严格的对应成规,既有严格依照旧题进行的填词创作,也有曲辞全系新创的情况,表现了充分的灵活性。曹操对汉乐府的革新拓宽了乐府文学的表现领域,给乐府文学注入了活力,在他的影响下,建安文学逐渐重视乐府诗的创作,建安时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乐府诗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文人乐府诗阶段。鲁迅指出曹操的文章从通脱处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曹操的通达作风和权威政治身份使他在做文章时能够保持一种自在的状态,随意发挥尽抒胸臆、气韵流畅毫无滞碍。曹操的《短歌行》本是一首用于宴饮的诗,诗的最终意思,是能求得大才贤士,和自己一起平定天下,建立功业。曹操为人的特点就是十分爱惜人才,他渴望得到帮助自己的人才,想统一国家大业,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许多人感到人生无常,心情苦闷,但作者在这种悲伤的世风中能积极的看待人生。人生就同清晨的露水,转瞬即逝,自己功业未成,心中忧虑,不得不借酒浇愁。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借酒浇愁的情绪中,正像诗经《郑风·子衿》中所讲的,以为女子热烈的希望自己所期待的男子到来,充分说明作者想招揽贤士的迫切心情。他思贤若渴,求贤不得,日思夜慕。在明明月夜,诗人举目望银色的月亮,驰骋想象,心中思念着人才,故友亲朋,远道而来,大家坐在一起,谈笑风生,使人精神开朗。诗人又从想象中回到现实中来,“乌鹊南飞”,四处奔走的贤才名士,哪里才是你们的用武之地呢?作者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心胸: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使人希望天下的人才能归自己所用,共创大业,天下归心。曹操在这首诗中很明白的表达了自己想要求贤的希望,更渴望能和自己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家,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曹操作为建安文坛的领袖,他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影响课一代诗风,而且还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作为当时的汉丞相,北中国的实际统治者,他把因为战乱而散处各地的文士吸纳罗致到自己帐下,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文学才华的机会。这些文人以饱满的热情,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与曹氏父子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局面。4.2曹丕对建安文学的贡献曹丕的文学观的形成,绝非偶然现象,这其中有着文学理论,文学观念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原因,还有时代社会的因素,当然更重要的是离不开作家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只有到了曹丕生活的时代,经历了汉末的社会动乱,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个体意识得到了极度的张扬。作为人学的文学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学的自觉能不能以人的自觉为前提,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觉醒,都跟人的自我意识的加强与自由发展息息相关。此时,以肯定人的主题价值为标志的人的觉醒,使文学的自觉变为了现实,出现了“文的自觉时代”。曹氏父子则是置身于这个时代前沿的人物,他们以自己的创作,唤来了一个文学创作“彬彬之盛”的建安新时期,在他们笔下,文学这个夹杂在史学和经学之间的可怜儿树立了属于自己的金字塔。文学创作的繁荣必然要带来文学理论研究的繁荣,处于这个文学创作高潮中的曹丕与同时的文人“出则连舆,止则接席”(《与吴质书》)共同切磋诗文,相处密切。因此,他便成了“邺下风流”的核心人物,在那文学繁荣、创作经验不断积累和交流的情况下,文学理论研究有了基础,曹丕在身体力行的创作实践中,又有意识的进行着文学理论的探讨,文学思想逐渐孕育成熟;同时,繁荣的文学创作也急需理论指导,于是新的文学观念形成了,我国文学批评史第一篇《典论·论文》便应运而生了。这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论文,集中体现了曹丕的文学观,可以说孤篇定乾坤,确立了曹丕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典论·论文》肯定了文学的社会地位和作用。西汉时期,文学的社会地位很低,统治者视之为点缀一生的装饰品,宫廷娱乐的附庸,作家被当作优俳侍异之臣。有识之士对这种现象早已不满,王充就曾呼吁要尊重文人,可是他并没有正面阐述文学本身究竟有何社会意义。只有到了曹丕,才把文学事业的社会价值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他明确肯定文学有利于经邦治国,这就反驳了认为它不能“匡国理政”的浅见。因此他号召人们,“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不要受拘于贫贱或富贵等物质条件,不要惧怕饥寒或流于逸乐,那些都是“目前之务”,只有文学才是“千载之功”。曹丕这些观点,一方面反映了文学观念的改变,文学本身影响的增长,同时也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力图利用文学为其政治服务的要求。由于曹丕在理论上大力提倡,加上一系列的组织活动,在曹氏父子周围,逐渐形成了邺下文学集团,吸引了一大批著名作家,进行了许多创作活动,对于建安时期的文学繁荣和后世文学的发展、文学理论的成熟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是他的创作论的基础,也是他批评论的核心,这个命题就是要求不论是创作或评论作品,都要首先注意贯穿在作品中的“气”,也就是作者的精神气质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总体方面的表现,它是由影响整个社会的时代精神、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经验、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共同形成,只有注意“文气”重视文学创作主体——人的思维特征。“文气”说的提出,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研究方法论上的更新,从此以后“气”就成为后来风格论的理论核心。4.3曹植对建安文学的贡献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不小的。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钟嵘《诗品》中的说法是有一定代表性的:“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刘勰也认为他的诗歌臻于“兼善”境地。不过在实际创作中,南北时期的大部分作家都习尚绮糜诗风,他们只是片面的发展了曹植的诗歌“辞采华茂”的特点,而忽略其“骨气奇高”的精髓,致造成“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甚至出现齐梁间诗歌“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局面。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流传下来的诗赋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绘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写爱情的《美女篇》,《洛神赋》等,曹植写《七步诗》,更流传为尽人皆知的佳话。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还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晋朝大诗人谢灵运更是赞许有加:“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成语“才高八斗”便是由此而来。建安是中国诗歌“本乎性情”的转关,曹植诗“千悲万恨”“汹涌而发”,以其众多的数量、精湛的质量结束了中国诗歌在言志、言情、言事之间的左右摇摆、徘徊游移,确立了中国诗歌的抒情品格,从此,中国诗歌便一头扎向抒情路,这是曹植对中国诗歌历史的一大杰出贡献。他的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语言古朴率真,于悲凉之中含跌宕慷慨之气,钟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冯班评其为“慷慨悲凉”。曹植诗大大突破了其父“悲壮”,其兄“凄婉”的情感基调,达到了无情不可抒,无意不可达,极大地拓展了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并且曹植的“千悲万恨”“汹涌而发”是真正个人化的,是作者自己刻骨铭心的真情实感,以男女之情比君臣之义,以夫妻失欢喻君臣失知,寄寓着自己被无端压制、闲置而壮志难伸的悲苦、愁怨、抑郁愤激之情,与曹丕代人言情、无所寄寓不同,这才是抒情诗艺术的方向。曹植的散文,总的来说,以更多的注意到词语的工致和行文的流畅,不如曹操的简约,但又不是文字繁复,而是具有充实的内容。他的《洛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绝世之美及纯洁无瑕的形象。曹植的诗文特点是既注重修饰,又不失明朗刚健之风,用后来钟嵘的评价说:”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更突出建安风骨的真谛。建安文学总体上说境界比较开阔,自由通脱。诗歌主要是学习乐府民歌,在艺术上受到汉乐府叙事性的影响,又加强了抒情性,并向着文人化的诗歌转变。曹操的诗歌和散文有尚质崇实的特点,其后诗文的总体取向是渐趋工致华美。除了时代的群体的总体特征之外,也具有很强的个体的个性特征:建安诗歌以五言为主,亦有四言、杂言等,而以五言成就最高,为五言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并且创立了七言诗。散文的体式多种多样,有诏令、奏疏、章表、书信、序论、赞颂、碑铭等。辞赋沿着汉末抒情小赋的创作道路,而题材更加广泛,抒情、咏物、感事、饮宴、游猎无所不至。建安风骨重点描写黑暗的社会现实,吟咏战乱时期悲凉的人生,高歌统一国家的理想,讴歌战乱消除给人民带来的安居生活,以及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不仅文体创新,形式多样,而且辞藻华美,语言质朴刚健、清新自然,形成一代新的艺术风格。后人把建安文学时期慷慨激昂地倾吐胸襟,豪爽磊落地施展才华、抒发胸怀;阐明事理不追求纤细、周密的技巧,遣辞造句、描摹形貌唯求通顺明达;以及慷慨悲歌,激越高亢的思想情调与刚健爽朗、清新自然的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称之为“建安风骨”。结语建安风骨重点描写黑暗的社会现实,吟咏战乱时期悲凉的人生,高歌一统国家的理想,讴歌战乱消除给人民带来的安居生活,以及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不仅文体创新,形式多样,而且辞藻华美,语言质朴刚健、清新自然,形成一代新的艺术风格。曹操作为建安文坛的领袖,他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而且还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曹丕的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乃至整个文学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致谢本文是在XX老师的关心指导下完成的,他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使我受益匪浅,对顺利完成本论文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此向他表示我最衷心的感谢,在此论文完成过程中,本人还得到了XX老师和XX同学的大力帮助,同样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参考文献[1]董志全.[J]论“三曹”与建安文学风气的形成.\o"《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

36

(4)

:125-128.[2]张文勋.[J]建安文学和三曹创作的风格.\o"《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1985

(2)

:26-34..[3]姚衍春.[J]三曹与建安诗歌的发展.\o"《理论导刊》"《理论导刊》 ,2000

(4)

:123-124.[4]刘世峰.[M]三曹与建安文学.\o"《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

1995.[5]王力坚.[J]从三曹的诗风看“建安风骨”的嬗变与发展——兼论曹植的文学史地位.\o"《学术论坛》"《学术论坛》 ,

1988

(2)

:77-79.[6]张宏义.[J]建安文学与曹操.\o"《天中学刊》"《天中学刊》 ,1991

(2x)

:14-19.

[7]李国文.[M]三曹与建安七子.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0

(3)

:87-90.[8]巩建鹏

.[J]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影响.\o"《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

2010

(9)

:26-27.[9]潘景岩

.[M]三曹与建安七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3)

:87-90.[10]严国荣.[J]“三曹”与六朝诗风.\o"《唐都学刊》"《唐都学刊》 ,

2000

,

16

(3)

:50-54.[11]阎豫昌.[M]三曹和建安七子的故事.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12]韦运韬.[J]魏文帝曹丕研究.《陕西师范大学》

,2013

.[13]陈祖美.[J]建安风骨与三曹诗风.\o"《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 ,

1984

(4)

:87-88.[14]葛志伟.[J]HYPERLINK"/s?wd=paperuri:(f1fda905ea69ca544c83e8ed1ff26e2a)&filter=sc_long_sign&sc_ks_para=q=%E6%B1%89%E6%9C%AB%E5%A3%AB%E4%BA%BA%E7%BE%A4%E4%BD%93%E5%88%86%E6%B5%81%E4%B8%8E%E2%80%9C%E4%B8%89%E6%9B%B9%E2%80%9D%E5%BB%BA%E5%AE%89%E8%AF%97%E5%9D%9B%E9%A2%86%E8%A2%96%E5%9C%B0%E4%BD%8D%E7%9A%84%E7%A1%AE%E7%AB%8B%E2%80%94%E2%80%94%E5%85%BC%E5%AF%B9%E6%9B%B9%E6%A4%8D%E2%80%9C%E8%BE%9E%E8%B5%8B%E5%B0%8F%E9%81%93%E2%80%9D%E8%AF%B4%E8%BF%99%E4%B8%80%E5%AD%A6%E6%9C%AF%E5%85%AC%E6%A1%88%E7%9A%84%E6%96%B0%E6%80%9D%E8%80%83&sc_us=4909585424853246940&tn=SE_baidux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