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共73张)课件_第1页
2017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共73张)课件_第2页
2017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共73张)课件_第3页
2017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共73张)课件_第4页
2017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共73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届高考(ɡāokǎo)语文专题复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共73张)课件第一页,共76页。第二页,共76页。古代诗歌(shīgē)常见的表达技巧第三页,共76页。古代诗歌常见的表达(biǎodá)技巧第四页,共76页。一、明确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1.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或手法)。3.诗歌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事物的?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jiǎodù),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5.诗歌运用衬托、比照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第五页,共76页。表达(biǎodá)技巧鉴赏之一修辞手法鉴赏(jiànshǎng)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识别修辞格,二是说明修辞的表达效果。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fànfànértán)。在实际的运用中,多种修辞又往往是一起连用的。第六页,共76页。

1.这首诗运用(yùnyòng)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作用。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3.诗中某句运用(yùnyòng)了某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它的艺术效果。答题步骤(bùzhòu)设问(shèwèn)方式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

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分析运用此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如对形象塑造、意境营造、情感主旨表达的作用)。点手法析手法明效果第七页,共76页。修辞手法1、比喻(bǐyù)2、比较(bǐjiào)3、夸张(kuāzhāng)4、借代5、双关6、通感7、顶真

8、互文9、排比10、对偶11、反复12、设问13、反问第八页,共76页。1、比喻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的修辞手法。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它的主要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琵琶行?〕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无名氏?孔雀东南飞?〕君不见高堂(gāotáng)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第九页,共76页。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表达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bànyè)鲤鱼来上滩。“如眉〞:以眉喻月,描绘了当时月亮的形状并表达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作者用生动的比喻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měilì)图景,表达了对兰溪山水的喜爱之情。第十页,共76页。本指“一江〞水运用比喻修辞,把水比作离恨,形象(xíngxiàng)地写出了离愁之多?[参考答案]①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②离别的悲愁犹如眼前的江水那么多,一半给你,一半给我,③生动形象(xíngxiàng)地表达了词人内心难以言状的离愁。第十一页,共76页。首二句回忆昔日(xīrì)送别友人的情景。坐落在长江边上的浮玉亭,是词人经常涉足的地方。暮春时节,他曾屡次到此送友远行。饯宴在绿树繁茂、浓荫蔽日的亭子里举行。词人不停地举起酒杯,向挚友频频劝酒,殷殷话别,但行人和送者皆心绪不宁,为离别在即而不胜感伤。词的四五句写词人远行时的情景。陆游这次离开京口赴南昌任职,正是冷落清秋节。从前于春残花尽时与人分别,对方是行人,自己已觉伤心;今日秋风萧瑟,草木摇落,自己是行人,将别故人而远去,其悲伤之情当然要倍增于过去了。因此,此时此刻,词人的离别之恨和远行之悲,充盈胸臆,溢于颜面。第十二页,共76页。下片仍写离情。饯宴将止,别离在即。居人和游子依依惜别,互相慰藉,想到别后天各一方,音讯难达,不禁黯然消魂,潸然泪下。下面“一江离恨恰平分〞一句,语颇隽永,意蕴深邃。离愁别恨是十分抽象的东西,难以言状。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虽然以江水之无穷喻愁情之不尽的不计其数,但写得耐人寻味的佳句却殊鲜见。陆游的?浪淘沙?即景抒情,谓离别的悲愁犹如眼前的江水那么多,一半给你〔居人〕,一半给我〔游子〕。如此描写,就把离恨的深重具体化、形象化了,能使人掂量离恨的轻重,体会分袂的痛苦,它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词末二句,更是涉想新奇,匠心别具。词人梦想假设能得千寻铁锁,把长江截断、锁住,使我不能远行,居人也可将我留住,这该有很好的事,但这是不可能的。这种梦想,表达了词人希冀与友人长在一处永不别离的良愿,也反映了词人与挚友(zhìyǒu)不忍分别但又不得不别的痛苦。第十三页,共76页。2、比较(bǐjiào)比较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拟人是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它使描绘的事物更形象,表意更丰富,表达的情感更感人。拟物是把人当作物(zuòwù),或把此物当彼物来写,可以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动而富有情趣的表达效果。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biǎodá)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第十四页,共76页。[解析]赏析诗句的表达技巧,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使用的手法,二是这种手法的具体作用。“卷帘尽放春愁(chūnchóu)去〞一句是说卷帘把春愁(chūnchóu)放出屋外;本来“愁〞是无形无色的,但用“放〞“去〞等动词,使用了比较的手法,把“愁〞化无形为有形,使得诗句更加形象化。[参考答案]此句采用了比较(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xíngxiàng)、生动。第十五页,共76页。3、夸张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夸张的作用是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xíngqī)之短作铺垫。“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比照,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第十六页,共76页。[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答复以下问题。(5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第一、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解析]此题从鉴赏诗歌使用修辞手法和表达诗人感情角度命题。诗的前两句以夸张手法写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雄伟(xióngwěi)壮丽,鲜明突兀,热爱与痛苦之情跃然纸上。[参考答案]①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②“三万里〞极言黄河之长,“五千仞〞极言华山之高,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③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收复失地的信念。第十七页,共76页。4、借代(jièdài)借用相关的事物(shìwù)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shìwù)。借代可用局部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cánjiǔ),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第十八页,共76页。[例4](2013·安徽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4分)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解析]韦诗第一句“皎如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赵诗第一句中“侵残烛〞的应是“月〞,此句以“晕〞替代。赏析修辞手法时要结合诗歌表达的作者(zuòzhě)的感情。而这两句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那么需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参考答案]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凸显出秋夜的寂静。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诗歌从月光入笔,但这月光已经着上了“冷〞的色调,一“冷〞一“侵〞一“残〞字,道出了冷月(lěnɡyuè)残烛的凄凉止境。第十九页,共76页。5、双关双关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等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可使诗歌的内蕴丰厚,余味深长。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dōngbiɑn)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传情,但传情含蓄,使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运用双关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第二十页,共76页。[例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答复以下问题。(5分)采莲子(其二)皇甫松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诗中第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解析]此题从鉴赏修辞手法命题。分析诗句可以看出:湖水滟滟起波,姑娘心里也荡起层层波澜。突然,姑娘抓起一把莲子,向那岸上的小伙子抛掷过去。这个充满戏谑、挑逗和爱慕的一掷,进一步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江南水乡姑娘大胆(dàdǎn)热情的性格。这里没有直接说出姑娘对小伙子的“爱恋〞之情,而用同音词构成双关隐语来表示。[参考答案]运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莲〞谐音“怜〞,有表示爱恋之意。作者采用了传统的谐音双关隐语,含蓄巧妙地表露姑娘对小伙子的爱恋,饶有情趣,富有江南民歌的特色。第二十一页,共76页。11.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xiàoguǒ),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1〕用事——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yuànwàng)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第二十二页,共76页。〔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shīcí)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表现往日(wǎngrì)扬州的繁华景象,是虚写。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第二十三页,共76页。区分修辞手法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作者(zuòzhě)借助这些修辞手法抒发什么感情,到达什么目的。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诗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第二十四页,共76页。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yáowànɡ)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第二十五页,共76页。①运用比喻手法,②将潭面比作未磨之镜,尽显月下湖面之朦胧(ménɡlónɡ)美,将湖中的君山作比皓月银辉下银盘里的一颗青螺,③山水映衬,精美绝伦,突出作者对月下洞庭山水的喜爱之情。【赏析(shǎnɡxī)】标准(biāozhǔn)答题步骤一:判定手法步骤二:举例分析步骤三:指出手法的效果第二十六页,共76页。表达技巧(jìqiǎo)鉴赏之二表达方式鉴赏(jiànshǎng)古代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指表达、抒情、描写、说明、议论等。高考中重点考查抒情、描写两类,并且描写和抒情的技巧与表现手法有交叉(jiāochā)重合之处。第二十七页,共76页。析作用,简析该表达方式对塑造(sùzào)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1.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某诗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fāngfǎ)?请加以赏析。3.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词)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4.诗(词)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试作简要分析。答题步骤(bùzhòu)设问方式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

明方式,指出诗歌所运用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及特点;

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第二十八页,共76页。表达方式1、表达(biǎodá)2、抒情(shūqíng)3、描写(miáoxiě)4、议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白描托物言志咏史抒怀第二十九页,共76页。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shìjiàn)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1]阅读下面两首诗,答复以下问题。(6分)南园(其五)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假设个书生万户侯?马诗(其五)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首诗运用的抒情方式各具特色,请加以鉴赏。[解析]?南园?一诗,语言直白,读后便可得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因此是直接抒情。而?马诗?那么借骏马带上金络脑来间接地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因此属于间接抒情或托物言志。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yīzhǒnɡ)兵器,形似月牙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shuōmíng)马具的华贵答:?南园?是直抒胸臆,“男儿何不带吴钩〞等语言直白,较为痛快淋漓地表达了作者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之情;?马诗?托物言志,借骏马带上金络脑来间接地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抒情委婉,耐人寻味。第三十页,共76页。2.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指的是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借景抒情的手法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意蕴悠远,深切(shēnqiè)动人。[例2](2013·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答复以下问题。(4分)鹧鸪天[宋]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土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xíng]: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第三十一页,共76页。鹧鸪天[宋]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土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解析]“怎样借景抒情〞要求考生通过情景之间的相似性来分析词人(círén)在诗歌中表达的丰富而生动的情感。考生首先要理清作者的写景顺序和角度,如本词上片由听觉到视觉,由远及近。考生就可以感知到作者是因声而望景,由景再生情。其次是情景之间的相似性,如水阔云低暗示了心情的黯淡,燕子远去和人千里又极为相似,落落的梨花又恰是孤寂无依的词人(círén)的真实写照。[参考答案]①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②春水(chūnshuǐ)茫茫,暮云低垂之景,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③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④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第三十二页,共76页。3.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是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例3]阅读下面的唐诗,答复以下问题。(6分)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前人评此诗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解析]“触景伤情〞,即由景生情。“丛菊两开〞指诗人离开成都已经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飘零。这些(zhèxiē)都是眼前景。“他日泪〞指悲情从他日就已产生;“故园心〞指思念故土之情。最后一联的“捣衣声〞也触动了诗人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之情。[参考答案]说这两联是“触景伤情〞,有道理。这里的“丛菊〞“孤舟〞是眼前之景,诗人见眼前之景,而生出“他日泪〞“故园心〞这些郁积之情。“捣衣声〞这个(zhège)秋日特有的生活情景,也触动了诗人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之情。第三十三页,共76页。4.寓情于景诗人的喜怒哀乐与写景状物结合在一起,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例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答复以下问题。(6分)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解析]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诗的前两句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shēngzhǎng)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荫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出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两句是说:黄昏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派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流露出诗人恬淡的胸怀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yōushāng)的情怀。第三十四页,共76页。5.托物言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情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观点融于某种具体的事物中,咏物和咏怀合二为一。[例5](2010·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答复以下问题。(4分)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chuàngliàng):悲伤。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解析]这首诗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凤凰〞的意象抒发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阮籍以隐约曲折的诗风(shīfēnɡ)著称,此诗犹以“凤凰〞象征诗人自己,描写“凤凰〞的遭遇抒发自己的哀伤与无奈,具有强烈的生命孤独感。[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gūdú)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第三十五页,共76页。描写方式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描写的方式一般有动静结合、虚实(xūshí)结合、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白描等。第三十六页,共76页。1.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chèntuō)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以动衬静是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衬托(chèntuō)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第三十七页,共76页。[例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5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此诗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请从“有动有静〞的角度加以鉴赏。[参考答案]①乌云翻滚、大雨倾盆,水花四溅、狂风席卷(xíjuǎn),动感十足;②远处的山峦、雨过天晴后风平浪静的西湖湖面,静美如画。③动静结合,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第三十八页,共76页。2.虚实结合“实〞指的是眼前的、现实的景、物、人、事;“虚〞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人、事,不是事实,为心中所想,梦中所见。虚和实之间或相辅相成(xiāngfǔxiāngchéng),形成渲染衬托,或相反相成,形成强烈比照,从而突出中心。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的?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春风十里〞,实景是“尽荠麦青青〞,通过描写昔盛更显出今衰。第三十九页,共76页。[例7](2013·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3分)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解析]词中的“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局部。词中的“虚〞: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像,是词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词人主观想象或回忆得到的。例如词中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写词人看到的和感到的,是写实(xiěshí);最后两句是词人想象的,属于写虚。[参考答案]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春蚕食叶响回廊〞“春蚕〞三句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范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cǐcì)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明年〞两句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美好祝愿。第四十页,共76页。3.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诗人精心的设置和安排(ānpái),不能随意取代。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衬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借助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临发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第四十一页,共76页。[例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答复以下问题。(5分)咏岩桂朱熹露浥黄金蕊,风生碧玉枝。千林向摇落,此树独华滋。木末①难同调,篱边②不并时。攀援香满袖,叹息共心期。[注]①木末:指荷花(héhuā)。②篱边:指菊花。试简要赏析诗中“攀援〞“叹息〞两个细节描写的作用。[解析]诗题“咏岩桂〞说明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借对岩桂的赞美,表达自己对崇高人格的追求。两个细节描写,意在说明诗人对岩桂的仰慕和赞美,故而攀援、叹息。指出细节描写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即可。[参考答案]诗人因仰慕,故而“攀援〞;“叹息〞起于赞美之情,进而渴望与之成为知己(zhījǐ)。这两个细节暗示了诗人孤傲高洁的情怀和对崇高人格的追求。第四十二页,共76页。4.正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fāngmiàn)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假设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那么为侧面描写。第四十三页,共76页。[例9](2014·天津高考,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2分)暮春山间[宋]黄公度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解析]此题考查(kǎochá)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歌从侧面描写桃花。“濯手惟闻涧水香〞,由“涧水香〞写出了桃花之香。[参考答案]这首诗没有直接(zhíjiē)描写桃花形态,而是间接描写。桃花单独飘零,无人欣赏。花瓣随水漂流,花香涧水,下游之人,洗手之后,暗香浮动于手。借涧水暗写桃花之香。第四十四页,共76页。5.白描白描主要用简练的文字(wénzì)描摹对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衬托,如实地勾勒出描写对象的情态面貌,具有传神和突出主体的作用。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到达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第四十五页,共76页。[例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答复以下问题。(5分)田家聂夷中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本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却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诗歌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请作简要答复。[解析]本诗四句写了四个场面,似乎不见作者的情感态度,但作者的情感态度又充满字里行间,显示了高超的表达艺术。答复此题只要抓住题干中“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的提示语,自然(zìrán)就会联想到白描的手法。[参考答案]本诗运用白描(báimiáo)手法,寥寥数语勾勒出父子辛勤耕耘劳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第四十六页,共76页。表达技巧(jìqiǎo)鉴赏之三表现手法鉴赏(jiànshǎng)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表现手法可以(kěyǐ)理解为艺术手法、写作手法等。重点考查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照、衬托、象征、渲染、用典等。第四十七页,共76页。设问方式答题步骤1.这首诗(词)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2.试分析“×××××”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3.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句进行赏析。4.试分析本诗使用的表现手法。5.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的?

步骤(bùzhòu)一:明确指出诗中使用(shǐyòng)了什么表现手法;步骤(bùzhòu)二:

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步骤三:说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点手法析手法明效果第四十八页,共76页。表现手法1、比照(bǐzhào)2、衬托(chèntuō)3、象征(xiàngzhēng)4、渲染正衬反衬用事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5、用典第四十九页,共76页。(一)比照比照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人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比照手法,将封建贵族“朱门酒肉臭〞的奢华生活和穷苦百姓“路有冻死骨〞的悲惨命运比照得更加鲜明(xiānmíng)突出,形象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悲惨丑恶状况。点手法(shǒufǎ)析手法(shǒufǎ)明效果第五十页,共76页。(二)衬托衬托又称“映衬〞“陪衬〞,就是利用其他一些近似或对立的事物当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biǎoxiàn)的事物的表现(biǎoxiàn)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的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处用桃花潭水之深正衬汪伦对我的情谊之深。衬托与比照不同,衬托要分出主次,比照是两者分量相当,相得益彰。第五十一页,共76页。(三)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托物言志,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燃烧假设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外表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只是个象征体,目的是写人的志趣情操(qíngcāo),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石灰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象征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qíngcāo)的决心。点手法(shǒufǎ)析手法(shǒufǎ)明效果第五十二页,共76页。(四)渲染渲染是用景物、环境或人物的行动、心理进行突出(tūchū)的多方面的形容、描绘或衬托,以营造某种气氛,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增强艺术感染力的表现手法,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的着力描写。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画面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渲染了春涧的寂静。第五十三页,共76页。(五)用典用典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分事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lìshǐ)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说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语典指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即运用了冯唐的典故;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后庭花?这一歌曲名也是运用典故的范例。第五十四页,共76页。表达(biǎodá)技巧鉴赏之四构思(ɡòusī)立意鉴赏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wǎngwǎng)由篇章结构的技巧表达出来。诗词的篇章结构即诗词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具体的构思技巧主要指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照应、铺垫、抑扬等。第五十五页,共76页。概述这种结构技巧(jìqiǎo)的效果,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1.分析诗歌在结构(jiégòu)方面的技巧。2.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3.这首诗在结构(jiégòu)上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4.这首诗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技巧?请简要分析。答题步骤(bùzhòu)设问方式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指明行文构思的技巧;阐述内容的转换,景情的关联;第五十六页,共76页。构思(ɡòusī)立意1、以小见大(yǐxiǎojiàndà)2、卒章显志(xiǎnzhì)3、以景结情4、照应欲扬先抑欲抑先扬5、抑扬第五十七页,共76页。(一)以小见大指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答复以下问题。(5分)大酺酺[pú]杜审言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地久属年丰。[注]大酺:指的是百姓聚集在一起饮宴(yǐnyàn)。古时国家有“吉庆〞事,允许百姓聚饮。王夫之称赞此诗的第三联妙在“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请你说说这两句诗是如何传神的。第五十八页,共76页。大酺杜审言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地久属年丰。王夫之称赞此诗的第三联妙在“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请你说说这两句诗是如何传神的。[解析]本诗第三联中“柳叶〞一句,透过片片树叶来显示春色,柳芽舒展是小景,从小景细致、具体的描写中透露了春的消息,写出了春回大地的大景象,从而用春回大地这个大景象暗寓了皇恩浩荡如春风这个大主题。[参考答案]颈联借景抒情。梅花飘落,柳叶新发,正是乍暖还寒的初春(chūchūn)季节。皑皑“白雪〞,阵阵冷香,青青柔条,丝丝暖意,形成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春,既使万象更新又给人以希望。柳遇好风,比喻民逢明君,暗寓了皇恩浩荡如春风。第五十九页,共76页。(二)卒章显志诗言志,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方式,是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这种构思立意追求的是“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例2]阅读下面的唐诗,答复以下问题。(6分)马嵬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bàoxiǎo)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诗的最后一联有什么作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六十页,共76页。[解析]本诗采用倒叙的手法。首联写唐玄宗招魂之举的荒唐;颔联和颈联写马嵬所发生的悲剧的经过;尾联点明题旨,也是对前六句的总结。尾联两句包含着强烈的比照意味,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的宠妃,还不如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有既善“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从句式上看,尾联又是一个反问句,让读者从问中思索。[参考答案]诗的最后一联,有点明题旨的作用。这样写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为什么贵为天子这么(zhème)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宠妃,反而连平民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警示后人要吸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乱、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教训。第六十一页,共76页。(三)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jiáránérzhǐ),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第六十二页,共76页。[例3]参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bùjìn),高高秋月照长城。〔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①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②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chǎngmiàn)之后,突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③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第六十三页,共76页。(四)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答复。恰当运用这种方法,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可分为首尾照应、扣题照应、伏笔(fúbǐ)照应三类。第六十四页,共76页。照应题目(tímù),引起“回忆〞写出少年(shàonián)的豪爽旷达[注]①木樨xī:桂花(guìhuā)。②水沉:沉香,这里指桂花(guìhuā)香气浓郁。③宫黄:古代妇女以黄粉涂额,又称额黄。④直恁[nèn]:竟然如此。这首词的首句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①照应题目,点出“回忆〞;②写出少年的豪爽旷达;③由此引出对吴江桂花的回忆(铺垫)。第六十五页,共76页。(五)抑扬抑扬是对要表扬的人或物先写其缺乏,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chángchu)。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是为了突出后者,强调后者。第六十六页,共76页。[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答复以下问题。(6分)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刘克庄片片蝶衣轻,点点(diǎndiǎn)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国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上片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片写“道是天公果惜花〞,二者是怎样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六十七页,共76页。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刘克庄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