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太空一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23课《太空一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3课《太空一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3页
第23课《太空一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4页
第23课《太空一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导入想必大家都知道杨利伟吧?对,他是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那么他在太空中都经历了些什么?有哪些趣事?我们该向他学习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太空一日》,了解一下这位航天英雄的真实感受吧!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识记重点字词。

2.把握文章内容,培养快速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

3.体会我国航天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英雄气概和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作者简介

杨利伟,1965年6月21日出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搭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背景链接

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飞船绕地球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场。这次成功的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为进一步的空间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天地九重》是杨利伟耗时两年写成的自传,由20万字和150幅珍贵图片组成。作者以坦率而真挚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课文便节选自杨利伟的自传《天地九重》。整体感知

1.“神舟五号”飞船升空过程中,“我”的感受发生了哪些变化?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

“我”的感受:紧张→稍觉释然→非常痛苦→几乎无法承受,觉得快不行了→从极度难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

作用:真实的再现了作者在飞船升空过程中的感受,表明航天工作的危险性,也表现了作者无所畏惧、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整体感知

2.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第一次意外:共振叠加,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心理活动: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第二次意外: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

心理活动:靠意志克服,最终得以适应。整体感知

第三次意外: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心理活动: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第四次意外: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

心理活动:紧张、恐惧,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第五次意外: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强烈,很折磨人。

心理活动:让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整体感知

3.作者用四个小标题来安排文章结构,有什么好处?

四个小标题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提示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使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有助于读者迅速了解文全文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细读感悟

1.文中第12段采用了怎样的记叙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插叙。通过插叙杨利伟从太空回来后向地面工作人员描述飞船共振过程,工作人员改进技术工艺并解决了飞船共振问题的情节,表明了科学研究是一个反复实践、不断提升的过程,体现了包括作者在内的航天工作者对航天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丰富了文章内容。细读感悟2.为什么“我”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钟时,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写地面工作人员的反应有什么作用?结合上下文简要说说。

因为通过大屏幕,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一动不动,大家都担心“我”是否出了什么事故。通过写地面工作人员的反应,表现了他们对“我”的关心,侧面烘托出当时情况的危急。细读感悟3.在“神秘的敲击声”这一部分,作者写了他遇到的哪些未知的状况?他是如何面对的?

(1)由于失重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全靠自己的意志克服这种错觉,。

(2)听到了神秘的声音。努力观察,试图找到声音所在但未果;回到地球后实事求是确认声音来源,最终无果。细读感悟4.作者为什么用单独的一段讲飞船停住的时间?

作者用单独的一段讲飞船停住的时间,强调了这段时间具有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这一时间标志着“神舟五号”顺利发射并成功返航,标志着我国千年来飞天梦想的实现,表明我国航天事业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无论对工作还是对国家来说都值得骄傲和纪念的时刻。细读感悟

5.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作者通过观察,发现在太空看不到长城;不仅自己观察,还叮嘱后来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仔细观察,并询问国际上的许多航天员是否能看到单体建筑。

对太空中敲击声的确认也非常严谨,试听一年多,总觉得不像,所以就一直未签字确认。

此外,作者在叙述中对时间数据等都表述得准确而严谨,这也反映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细读感悟6.通过学习课文,简要说说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

(1)从国家荣誉方面来看,杨利伟是中国载人飞船工程首飞航天员,圆满完成了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堪称“航天英雄”。

(2)从个人角度来看,杨利伟在充满不可预料的各种危险和意外情况之下,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具有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堪称“航天英雄”。品味语言1.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钧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心理描写。照应小标题,写出了作者当时真实的心理感受,可见他所承受的痛苦之大、处境之危险。品味语言

2.因为通过大屏幕,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整个人一动不动,眼睛也不眨。

细节描写。“一动不动,眼睛也不眨”极具画面感,写出了共振过程中作者极端痛苦、极度紧张的状态。品味语言

3.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大声喊”“鼓掌欢呼”,表现了指挥大厅中所有人因“我”挺过艰难的共振而安然无恙的激动、兴奋之情,体现了大家对“我”的深切关心。品味语言

4.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写在太空中俯瞰首都北京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亲友的热爱之情,也表达了他作为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的自豪与骄傲。品味语言

5.我后来问过俄罗斯的航天员,他们从不给新航天员讲述这个过程,担心新手们害怕。我回来却讲了,每一个步骤都给“神六”和“神七”的战友讲了,让他们有思想准备,并告诉他们不用紧张,很正常。

对比。作者细致的给战友讲述了抛伞过程并告诉他们不用紧张,这与俄罗斯航天员的做法形成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