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球自转周期比公转周期多一天对不对错误。地球公转一周的周期称为一太阳年,约为365天又5小时48分46秒。地球的自转周期是1天也就是24小时。所以地球的自转周期比公转周期多一天是错误的。扩展资料地球公转的恒星周期就是恒星年。地球绕日公转运动一周的周期。恒星或星系距离我们十分遥远,以致地球无论怎样绕日运动,地轴的空间指向完全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在一个恒星年期间,从太阳中心上看,地球中心从以恒星为背景的某一点出发,环绕太阳运行一周,然后回到天空中的同一点。从地球中心上看,太阳中心从黄道上某点出发,这一点相对于恒星是固定的,运行一周,然后回到黄道上的同一点。因此,从地心天球的角度来讲,一个恒星年的长度就是视太阳中心,在黄道上,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恒星年是以恒定不动的恒星为参考点而得到的,所以它是地球公转360°的时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恒星年长度为365.2564日,即365日6小时9分10秒;回归年长度为365.242199174日,即365日5时48分46秒。自转周期,天文学名词,在天文学上是指一个天体沿自转轴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例如,昼夜平分、昼夜更替、昼夜长短三者都是地球上所固有的自然现象,虽然都涉及到昼夜状况,但成因却各不相同。昼夜平分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它不涉及地球的运动,而是由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这一地球特性所决定的。
公转(英语:Orbitalrevolution),是指一物体以另一物体为中心,沿一定轨道所作的循环运动;所沿着的轨道可以为圆、椭圆、双曲线或抛物线。在天文学上,一般用来形容行星、彗星等星体环绕恒星;卫星、人造卫星等环绕行星;小规模星系、星云、宇宙尘埃等环绕大规模星系;以及更大规模的天体间环绕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周期比公转周期多多少地球自转周期是23小时56分4秒,地球公转周期等于365.2564日或365日6小时9分钟10秒。地球公转周期与自转周期之比是365.2564:1,即当地球公转一周时,地球已经自转了365周左右了。扩展资料:地球自转: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地球自转一周,相对于太阳的位置而言,每24小时旋转一周;相对于恒星的位置而言,每23小时56分4秒旋转一周。地球公转: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像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的地球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地球的公转遵从地球轨道、地球轨道面、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周期、地球公转速度和地球公转的效应等规律。地球自转地球自转: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成66.34度夹角,与赤道面垂直。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4.167×10-3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465米/秒。地球自转一周耗时23小时56分,约每隔10年自转周期会增加或者减少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秒。其实,古希腊的费罗劳斯、海西塔斯等人早已提出过地球自转的猜想,中国战国时代《尸子》一书中就已有“天左舒,地右辟”的论述,而对这一自然现象的证实和它被人们所接受,则是在1543年哥白尼日心说提出之后。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7.292×10-5弧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465米/秒。格林威治时间所说的一秒是一天的8.641万分之一,而1972年制作的地球时钟所定义的一秒是从铯原子中放射出的光振动91亿9千2百63万1千7百70次所需要的时间。与铯原子振动数能维持一定速度相比,以地球的自转为准的格林威治标准时间是发生变化的,闰秒就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产生的一种时间概念。ω=2π/(24*3600s)=7.27/100000rad/s地球在自转时同时公转,自转一周需用23小时56分4秒,公转了约0.986度,按地球自转速度折合3分56秒,时间,自转加上公转用的时间共24小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一小时。速度变化美国国立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的观察结果表明,长时期以来呈减慢趋势的地球自转速度自1999年开始加快。NIST的时间测定师们称,为调准以地球自转速度为标准的地球时间和原子时钟的时间,自1972年起到1999年的27年来为地球的标准时钟追加过共22闰秒的时间,但1999年后却没有追加过闰秒,是因为地球的自转速度加快了。自转速度的变化20世纪初以后,天文学的一项重要发现是,确认地球自转速度是不均匀的。人们已经发现的地球自转速度有以下3种变化:①长期减慢。这种变化使日的长度在一个世纪内大约增长1~2毫秒(约合每35,000年增长1秒),使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所计量的时间,2000年来累计慢了2个多小时。引起地球自转长期减慢的原因主要是潮汐摩擦。科学家发3.7亿年以前的泥盆纪中期地球上大约一年400天左右。这就导致了每天时间不断增加,而每年的天数不断减少。据推算,二亿年后,一年仅有三百天,一天会变成三十小时。②周期性变化。20世纪50年代从天文测时的分析发现,地球自转速度有季节性的周期变化,春天变慢,秋天变快,此外还有半年周期的变化。周年变化的振幅约为20~25毫秒,主要是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③不规则变化。地球自转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其原因尚待进一步分析研究。地球自转减慢还与人类的活动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其反作用力让地球自转直接变慢,根据动量守恒的原理,这种因素应该是造成地球自转变慢的最主要原因了。所以人类为了地球的安全,发射的卫星不应该再借助地球自转的动量。自转意义昼夜交替1.产生原因: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地球的自转。2.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3.晨昏线含义: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包括晨线和昏线。晨昏线的判读:①自转法: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为晨线;由昼进入夜为昏线。②时间法:赤道上地方时为6点对应的为晨线;赤道上的地方时为18点,对应的为昏线。③方位法: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地方时和区时1.地方时地方时的概念:以本地子午面作起算平面,根据任意时天体所确定的时间,均称该地的地方时。产生的原因: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边地点的时刻较早,西边地点的时刻较晚。计算方法:所求地点的时间=已知地点的时间±(两地相隔的经度数÷15°)×1小时(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以东用“+”,反之用“-”)。2.时区和区时时区的含义:时区是指同一时间制度的区域。时区的划分: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7.5°W向东至7.5°E,划分为一个时区,叫中时区或零时区。在零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即十二区。区时的含义:为了方便计时,把每一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通用的时间,即区时。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计算某地所在的时区:用该地经度÷15°所得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东西时区根据所在经度来确定;时区差的计算:若两地同属于东时区或同属于西时区,时区差为两地时区数之差,若两地分属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时区差为两地时区数之和;“+”、“-”号的取舍:若要计算的地方位于已知地的东侧,用“+”,反之用“-”)。地方时和区时的关系:一般从光照图上读到的时间,均是地方时,一个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时,一定是地方时12时,由于区时从地方时而来,区时即为一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则二者关系又密切联系。两个地点的地方时,可以相差时、分、秒,而两个地点的区时之差只能是小时。3.日期界线概念: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日界线的特征: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旧的一天的终点,地球上日期的更替,都从这条线开始。日界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些曲折,不完全按照180°经线延伸,这是为了附近国家和地区居民生活的方便,日界线的划定避免通过陆地。过日界线时日期的变更:由于在任何时刻,东十二区总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即一天。因此,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东西十二区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地球自转,还导致地球上任意方向水平运动的物体,都会与其运动的最初方向发生偏离。若以运动物体前进方向为准,北半球水平物体偏向右方,南半球偏向左方。造成地表水平物体运动方向偏转的原因,是由于物体都具有惯性,力图保持自己的速率和方向。如上所述,地球上的水平方向,都是以经线和纬线为准的,经线的方向就是南北方向,纬线的方向就是东西方向。但是由于地球自转,作为南北和东西方向标准的经线和纬线,都随地球自传而发生偏转。于是,真正保持不变方向的物体的水平运动,如果用地球上的方向来表示,倒是相对地发生了偏转。天体的周日运动天体的周日运动是地球自转的反应。人们把天球上的日月星辰自东向西的系统性视运动叫做天体周日视运动。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TheEarthrevolutionaroundsun)。像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的地球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地球的公转遵从地球轨道、地球轨道面、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周期、地球公转速度和地球公转的效应等规律。地球公转的时间是一年。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存在两个明显周期,分别为回归年和恒星年,回归年与恒星年的时间不一样。两者一年的时间差称为岁差。公转周期地球公转的时间是一年。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存在两个明显周期,分别为回归年和恒星年。回归年是指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即太阳中心自西向东沿黄道从春分点到春分点所经历的时间,又称为太阳年。1回归年为365.2422日,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这是根据121个回归年的平均值计算出来的结果。恒星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在一个恒星年期间,在太阳上看,地球中心从天空中的某一点出发,环绕太阳一周,然后又回到了此点;如果从地球上看,则是太阳中心从黄道(地球公转轨道面截天球所得的圆)上的某一点(某一恒星)出发,运行周天,然后又回到了同一点(同一恒星)。在一个恒星年期间,地球公转360°所需时间约为365日6时9分10秒。黄赤交角地球在其公转轨道上的每一点都在相同的平面上,这个平面就是地球轨道面。地球轨道面在天球上表现为黄道面,同太阳周年视运动路线所在的平面在同一个平面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在天球上,自转表现为天轴和天赤道,公转表现为黄轴和黄道。天赤道在一个平面上,黄道在另外一个平面上,这两个同心的大圆所在的平面构成一个23°26′的夹角,这个夹角叫做黄赤交角。黄赤交角的存在,实际上意味着,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自转轴对地球轨道面是倾斜的。由于地轴与天赤道平面是垂直的,地轴与地球轨道面交角应是90°——23°26′,即66°34′。地球无论公转到什么位置,这个倾角是保持不变的。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没有明显改变的。北极指向小熊星座α星,即北极星附近,这就是天北极的位置。也就是说,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是平行地移动的,所以无论地球公转到什么位置,地轴与地球轨道面的夹角是不变的,黄赤交角是不变的。黄赤交角的存在,也表明黄极与天极的偏离,即黄北极(或黄南极)与天北极(或天南极)在天球上偏离23°26′。我们所见到的地球仪,自转轴多数呈倾斜状态,它与桌面(代表地球轨道面)呈66°34′的倾斜角度,而地球仪的赤道面与桌面呈23°26′的交角,这就是黄赤交角的直观体现。由于黄赤交角的影响,使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上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一年中没有太阳直射。公转速度地球公转是一种周期性的圆周运动,因此,地球公转速度包含着角速度和线速度两个方面。如果我们采用恒星年作地球公转周期的话,那么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就是每年360°,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360°,即每日约0.986°,亦即每日约59′8″。地球轨道总长度是940,000,000千米,因此,地球公转的平均线速度就是每年9.4亿千米,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了9.4亿千米,即每秒钟29.8千米,约每秒30千米(线速度=940,000,000KM/365天=940,000,000秒/(365x24x3600)千米=29.8千米/秒(近似为30千米/秒)。依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3]可知,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1°1′11″/日,线速度为30.3千米/秒;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57′11″/日,线速度为29.3千米/秒。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我们知道,春分点和秋分点对黄道是等分的,如果地球公转速度是均匀的,则视太阳由春分点运行到秋分点所需要的时间,应该与视太阳由秋分点运行到春分点所需要的时间是等长的,各为全年的一半。但是,地球公转速度是不均匀的,则走过相等距离的时间必然是不等长的。视太阳由春分点经过夏至点到秋分点,地球公转速度较慢,需要186天多,长于全年的一半,此时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和南半球的冬半年;视太阳由秋分点经过冬至点到春分点,地球公转速度较快,需要179天,短于全年的一半,此时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和南半球的夏半年。由此可见,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是造成地球上四季不等长的根本原因。首先了解几个名词:1.一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一年时间里面走过的距离,注意,光年是长度单位。2.地球公转:我们的地球以每秒29.79公里的速度,沿着一个偏心率很小的椭圆绕着太阳公转。走完大约约9.4亿公里的一圈路程要花365天又5小时48分46秒,即大约一年。(日地平均距离是1.5亿公里)3.光在一年时间里面走过的距离与地球公转的周长之比:由于1光年是光在一年时间里面走过的距离,地球公转周长是地球一年走过的弧长,时间都是一年。所以距离之比就是光速300,000km/s和地球公转的速度29.79km/s之比:n=300,000/29.79=10,000倍。4.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距离:此处的距离实际上是周长,一周的弧长。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公转轨道半径1.5亿公里,很容易算出周长的。根据公式s=2×3.14×1.5亿,大约9.4亿公里。5.根据椭圆终极理论公式计算公转周长为近似为939901691.151千米(由于计算机局限暂时只能精确到此)通常所指的地球公转是以太阳为参考系的二维平面,而地球在宇宙总空间和时间中转行一年的行程,大约117亿公里,轨迹是螺旋状的,2011年的春分和2012年的春分,不是相交,而是距离数十亿公里。公转周期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地球公转周期[4]。笼统地说,地球公转周期是一“年”。因为太阳周年视运动的周期与地球公转周期是相同的,所以地球公转的周期可以用太阳周年视运动来测得。地球上的观测者,观测到太阳在黄道上连续经过某一点的时间间隔,就是一“年”。由于所选取的参考点不同,则“年”的长度也不同。常用的周期单位有恒星年、回归年和近点年。恒星年地球公转的恒星周期就是恒星年。恒星年是以某一恒星或星系作为参照物,地球绕日公转运动一周的周期。恒星或星系距离我们十分遥远,以致地球无论怎样绕日运动,地轴的空间指向完全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在一个恒星年期间,从太阳中心上看,地球中心从以恒星为背景的某一点出发,环绕太阳运行一周,然后回到天空中的同一点;从地球中心上看,太阳中心从黄道上某点出发,这一点相对于恒星是固定的,运行一周,然后回到黄道上的同一点。因此,从地心天球的角度来讲,一个恒星年的长度就是视太阳中心,在黄道上,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恒星年是以恒定不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