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_第1页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_第2页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_第3页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_第4页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接下来是关于中学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的文章,盼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学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1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更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实力目标

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更。

【教学重点】

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更。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更

【教学过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

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

①范围:23°26′N―23°26′S

②周期:一个回来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判定随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⑤易混淆的概念:回来年与恒星年(比拟法)

3.昼夜长短的变更规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

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

即:1)假设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2)假设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来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来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更规律

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

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假设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必需比这还小.

②规律:1)空间变更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方:假设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

2)时间变更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变更.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来线之间来回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更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变更.(归纳演绎法)

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列图,并讲解)

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

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

5.四季的划分

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方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拟法)

6.五带的划分

①以南,北回来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限,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②学生探讨:1)假设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

2)假设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

③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限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限的纬度30°和60°.(比拟法)

中学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2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镇静说课

本节内容较为系统、具体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开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比照,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缘由。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方面的区分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比照。使学生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在本质上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从而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这一根底上,学生就较简洁答复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的缘由了。

图3.3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单元的其他内容的根底,教学中应在分析各个案例和“活动”的过程中反复运用,从而到达娴熟应用的目的。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更与区位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内容,以提高对学生探究实力和读图分析实力的造就。活动l和活动2在教学时应出示地图,让学生找到孟买、罗马、江西泰和县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进而帮助他们分析这三个地区的地理区位条件。活动3是“我国_带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迁”,教学中须要出示一些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变更资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种作物的市场价格,最终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P44案例1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要用开展的眼光对待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地中海农产品种类及消费地的变更,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拟,使学生学会进展地理区域比拟的方法和思想。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缘由,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实力。

三维目标

学问与技能

l.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更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缘由,训练学生读图分析实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拟,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拟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更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学会进展区域比拟。

中学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3

【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

【教学手段】土壤标本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局部,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索)什么是土壤?

(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索)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表达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视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志向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局部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志向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供应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索)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

(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_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

【设计思想】

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生疏,因此教学中老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相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学问,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相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视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视察,造就学生的视察实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力。教学中列举实例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相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开展的关系。

板书设计

第五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2.土壤的肥力特性——供应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_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中学地理教案范文篇三:

教学目的: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学问点:

1.什么叫洋流?

2.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什么?以及洋流的分类。

3.影响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以及大洋环流系统有哪些?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5.世界洋流的分布有哪些?试找出分布规律。

重点:①洋流的分类②洋流的分布与流向③洋流的影响

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讨法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新知,全班参与探讨什么是洋流,是怎么引起的。讲解:什么是洋流?→洋流又称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必需途径的大规模流淌。(5分钟)

其次步:图文并茂,深化讲解。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什么?→最根本的动力是太阳辐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而后带动海水运动,产生此时此刻的洋流形式的主要缘由是太阳辐射的南北差异,海陆分布和地球自转带来的地转偏向力,也就是地心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10分钟)。

洋流的分类→①洋流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风海流亦称吹送流,漂流: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淌,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做风海流。世界大洋表层的海洋系统,按其成因来说,大多属于风海流。密度流在密度差异作用下引起。不同海疆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不同会使海水密度产生差异,从而引起海水水位的差异,在海水密度不同的两个海疆之间便产生了海面的倾斜,造成海水的流淌,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密度流。补偿流因为海水挤压或分散引起。当某一海区的海水削减时,相邻海区的海水便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补偿流。补偿流既可以水平流淌,也可以垂直流淌,垂直补偿流又可以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鲁寒流属于上升补偿流。②按冷暖性质分为暖流和寒流,暖流:本身水温比四周水温高,来自水温低处,寒流,亦称凉流,冷流:本身水温比四周水温低,来自水温高处。③按地理位置分类:赤道流、大洋流、极地流及沿岸流等。(20分钟)

影响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以及大洋环流系统有哪些?→一般的,除了北印度洋和中国沿海的洋流之外,其他地区洋流流向是稳定的,不受季节影响,而北印度洋和中国沿海洋流的流向转变均是受季风变更的影响。北印度洋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洋流逆时针运动;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顺时针运动;而中国沿岸洋流冬季受大陆西北和东北季风影响,流向向南;而夏季受到西南和东南季风影响,流向向北。

洋流系统:表层环流系统以中低纬海区的副高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低压区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赤道为低气压区,由赤道两侧吹向赤道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驱动赤道两侧的海水由东向西流淌。北面的称为北赤道暖流,南面的称为南赤道暖流。赤道暖流到达大洋西岸时,受陆地阻挡,其中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大局部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沿海岸

向较高的纬度流去,至中纬地区受西风吹动形成西风漂流。当它们到达大洋东岸时,一部风沿大陆西岸折向低纬,成为赤道暖流的补偿流;另一局部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构成极地寒流。南半球中纬海区的西风漂流。在南极大陆四周形成的绕极环流,称为南极寒流。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信风漂流、信风漂流遇大陆后向高纬转向的补偿流、西风漂流、西风漂流遇大陆后向低纬转向的补偿流,便构成各大洋副热带海区(仅指大洋的如下海区: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气旋型大洋环流:由西风漂流、西风漂流遇到陆地后向北分支形成的补偿流、极地东风带形成的中高纬大洋西岸的洋流组成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气旋型大洋环流。南极绕极环流:在极地东风带的吹拂下形成环绕南极洲大陆一周的南极绕极环流,再往低纬方向为环绕南极大陆一周的西风漂流,因本海区自然特征比拟相同,有些学者把南极外围海区称为南冰洋,另一局部学者认为大洋应有其对应的大洋中脊而不成认“南冰洋”这一称谓。(25分钟)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对气候的影响:总体来说,暖流增加温度和湿度,寒流降低温度和湿度。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养分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鱼类大量繁殖,为鱼类供应诱饵。对海洋污染的作用:有利也有弊:既可以使污染物因快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世界洋流的分布有哪些?

洋流的分布规律: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中学地理教案,北半球顺时针流淌,南半球相反。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疆,形成逆时针方向流淌的大洋环流。3.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40°~60°旁边海疆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4.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疆夏季刮西南季风,冬季刮东北季风有关。(20分钟)

第三步:回忆学问点,有任何疑虑的向我提问。

课后总结:大局部学生能了解洋流,以及洋流的分布。

中学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4

【教学目标】

一、学问目标

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难(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质灾难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备地质灾难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难的干脆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难方面的科学探究的进展。

二、实力目标

1.造就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实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难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加学生面临地质灾难时的应变实力;

3.读图获得信息实力。

三、情感目标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爱惜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使搜集与地质灾难相关的各类资料。

【教学过程】

【课件演示】唐山地震图片,有配音。

【老师引导】刚刚我们看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我们发觉,陆地环境的变更有时异样猛烈,这些自然现象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它们时时给人类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和威逼,我们称为地质灾难。请同学们思索,你所了解的地质灾难有哪些,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答复】略

【课件演示】主要地质灾难书目

【观看录像】地震根底学问

【提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地震呢?

【学生答复】(板块边缘,地壳不稳)

【观看录像】地震发生的缘由

【老师总结】知道了地震发生的缘由,我们不难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观看图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图”和“六大板块的分布图”

【提问】虽然我们很少亲临地震,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地震事实上是地球内能在地壳的断层带以地震波形式快速释放的过程,请大家发挥想像,地震会产生哪些危害呢?

【学生分组探讨后答复】略

【老师补充】我们很简洁看到地震带来的干脆危害,而事实上,地震时时会带来其它一些间接危害,这些间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为沉重的损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灾,引发的瘟疫等等。

【过渡】刚刚我们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图,事实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根本上是相同的。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火山的根底学问。

【播放录像】“火山的根底学问”

【老师引导并提问】通过观看录像,我们了解了关于火山的一些学问,请你回忆一下,火山的分类有哪些?你觉得这样的分类说明白什么问题呢?

【学生思索答复】略

【老师总结】科学家们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说明白我们对于火山喷发规律的不甚了解。要精确了解这方面的学问,还须要更多更深化的科学探究。

【过渡提问】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动常见的国家?火山喷发的缘由是什么?

【学生答复】略

【课件演示】展示板块碰撞的动画。

【分组探讨】火山喷发也是破坏性很大的地质灾难,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喷发有没有有利的方面呢?请举例说明。

【课件演示】对火山喷发这种地质灾难应当有正确的评价。(1)从灾难的角度看(2)从资源的角度看。

【承接过渡】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危害特殊大的地质灾难。它们分别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岩浆活动在地表的表达,而另外两种地质灾难同样不容无视。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课件演示】请大家看下面的这组图,思索后面的问题。

【学生答复】略

【老师总结】地质灾难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应当踊跃的防备,尽量削减这些危害造成的损失。我国地域宽敞,地形困难,地质灾难的发生也特别普遍。

【动画演示】请大家观看我国的地质灾难图。

【提问】这么多的地质灾难似乎有些骇人听闻,但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我们应当如何进展防备呢?请大家观看下面的录像,看看日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录像】日本地震灾难的防备

【分组探讨】在地震多发地区的人们,应当如何防备地震?(分地震前,地震驾临 时和地震发生后三个阶段各应当做些什么事?)

【老师总结】请参考扩展资料“地震发生时的应变”,接着总结地震灾难的防备措施(三方面)。

中学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的轮廓图。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驾驭其地形、气候、河流、矿产,并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3、了解日本的农业开展条件、主要的农作物及出口的农产品,并能运用中学地理学问与原理进展说明。

4、分析归纳日本的工业与城市开展的有利条件,工业分布的特点等。譬如以日本临海型工业布局为例。

5、运用中学地理学问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构成、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特点。

二、本讲重点、难点

重点:日本的地理特征。

难点:1、日本的农业和工业开展的条件。

2、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家地理中的新加坡,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了解的呢?(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以及资源等;工农业开展的特点及其缘由)

日本(板书)

【引入新课】今日我们来学习世界国家地理中的日本,还是跟上节课一样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自然地理特征(板书)

1、地形(板书)

【读图】请大家把地图册翻到日本这一页,找到分层设色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索下面的问题。

【提问】依据地形图,来总结一下日本的地形态况?(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间高,四周低,沿海地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由四个小岛组成: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由此总结出其地形构成:)

2、气候(板书)

【提问】依据它的海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24°N-46°N))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温顺,降水较多;夏季凉快,降水丰富,缘由:四周环海,受海洋影响大,沿岸有强大的日本暖流)

3、河流(板书)

【提问】接着看图,看河流的数量,流向及其长短并分析其缘由(短小且水流湍急,缘由:降水多,山地多,国土狭小)

4、资源分布(板书)

【提问】从日本的资源分布图中我们可以获得什么信息(森林、水利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贫乏。缘由:水能-水量大,河流落差大;森

林-多山地,降水丰富;地热能-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板块的消亡边界,火山地震活动频繁;风能-处于季风气候区)

二、农业(板书)

【提问】通过前面农业区位因素的学习,大家应当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分析一个国家的农业状况(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工业根底,劳动力,地价水平)引导学生利用之前所学学问分析具体实例,便提问边进展补充,造就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然后得出如下结论。

板书:

种植业:平原狭小,人多地少,稻米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