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传染病学:鸭病毒性肝炎_第1页
动物传染病学:鸭病毒性肝炎_第2页
动物传染病学:鸭病毒性肝炎_第3页
动物传染病学:鸭病毒性肝炎_第4页
动物传染病学:鸭病毒性肝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鸭病毒性肝炎

(DuckvirusHepatitis,DVH)DVH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引起的6周龄以下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发病急、传播迅速、病程短和死亡率高,病鸭死亡前常常发生痉挛,头向背部后仰,呈“角弓反张”。病变特征是肝脏肿大并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出血点或呈斑驳状。是严重危害养鸭业的重要传染病。一、概述特征

6周龄以下小鸭发病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率高临床表现:角弓反张病理变化:肝炎和出血1949年春,Levine和Fabricant对发生在纽约长岛的北京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疾病进行了研究,认为是I型鸭肝炎。死亡率可高达95%。

1950年,用鸡胚分离到病毒。英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印度、法国、前苏联、匈牙利、日本、中国(1958年)陆续出现了该病的流行。历史和分布属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鸭肝炎病毒。三个血清型,I、II、III型,没有交叉保护。I型属古典型病毒、症状及病变较典型。世界范围流行。1-4周龄雏鸭,死亡率50-90%II型仅英国有报道。2-6周龄雏鸭,死亡率25-50%III型在美国和中国发现。2周以内雏鸭,死亡率<30%病毒分离鉴定:肝脏含毒较多。脑、心脏、脾等也含毒。鸭胚、鸡胚、鹅胚接种,中和试验鉴定二、病原

DHV为线性正链单股RNA,无囊膜,6.8-7.5kb,编码VP1、VP2和VP3三种结构蛋白。不凝集动物红细胞。I型DHV具有热稳定性,56℃60min能存活,对乙醚和氯仿不敏感。1%甲醛,2%氢氧化钠经2h才能使病毒灭活。II型耐受50℃60min。对pH3、氯仿、胰酶不敏感。III型DHV不耐受50℃加热。耐受pH3和氯仿处理。病毒经鸡胚连续传20-26代后,即失去对新生雏鸭的致病力易感动物:小鸭最易感,成年鸭带毒。主要发生于孵化雏鸭的季节。发病日龄:主要侵害3周以前的雏鸭、一周龄内死亡率可达到100%,

4~5周龄中雏鸭死亡率很低。成年鸭则不发病也不影响生产,可使后代带有母源抗体。营养缺乏致肝功能受损时,可诱发该病。

三、流行病学传染来源:病鸭、带毒鸭、粪便(存活数月,康复鸭排毒)。(研究发现鼠类、鱼类肠道可带毒)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与病鸭的直接接触传播,经污染物间接也可传播,不会经蛋垂直传播。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流行季节:无明显的季节性,冬春暴发较多。四、临床症状潜伏期短,1~2天。雏鸭突然发病,传播迅速,2~3天后大批死亡,死亡率10%~60%,有时可达90%以上。病鸭食欲废绝,衰弱,行动迟缓,2~3小时后出现神经症状。即全身抽搐,双脚呈痉挛性运动,头向后仰,脚向后伸直或呈游泳状。死前呈“角弓反张”姿态,通常在出现神经症状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死亡。感染死亡雏鸭表现典型的角弓反张姿势患病雏鸭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平衡失调,两脚痉挛性踢蹬濒死时头颈后仰病鸭角弓反张五、病理变化主要病变在肝脏;肝肿大,质脆,色暗或发黄,肝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胆囊肿胀。许多病例肾肿胀、充血。脾也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呈斑驳状。组织学变化的特征是肝组织的炎性变化,急性病例出现肝细胞的变性和坏死。幸存鸭则有慢性病变;表现为肝脏的广泛性胆管增生,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反应和出血。感染死亡的雏鸭肝脏,可见肝脏肿大,呈暗红色,表面散在分布出血斑点。试验感染剖检雏鸭,可见肝脏肿大,呈黄色,表面散在分布大小不同的出血斑点。感染后48h,眼观病变明显,肝脏肿大,呈黄绿色,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感染48h,胰脏肿大,表面有出血感染后72h,多数试验雏鸭肝脏颜色呈土黄色,少数试验雏鸭肝脏呈黄绿色,表面散在少量针尖大小出血点感染后96h、168h眼观病变表现为:肝脏略肿大,质脆,呈暗红色,表面有红白相间的花纹肾脏呈黄白色,肿大,表面血管明显感染后,试验雏鸭的脾脏均表现肿大,柔软,暗红色,表面呈红白相间的花斑状感染后24h-14d,脑膜表面血管明显充血,扩张如树枝状野鸭肝脏黄染,有出血斑腿部肌肉出血腿部肌肉出血斑六、诊断

依据本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一般可在现场作出初步诊断,而确诊则需要实验室检查,病毒分离鉴定。

现场诊断要点:雏鸭发病多在20日龄以内,发病急,死亡率高。死前头颈扭曲,腿伸直向后张开,角弓反张。肝表面有出血斑点。病原分离鉴定:病料(肝)接种10-12日龄鸭胚或9-11日龄鸡胚,中和试验鉴定(阳性血清)。要将本病与鸭瘟、禽霍乱、鸭疫里氏杆菌病、鸭链球菌病(发病小鸭脚软,肝脏有密集、局限性小出血点,脾脏肿大,可分离到链球菌)、番鸭细小病毒病(主要是3周龄内番鸭发病,10日龄左右达死亡高峰,病鸭拉稀,呼吸困难,脚软,胰腺上有灰白色坏死点,肠粘膜出血、坏死、脱落,肝、脾无出血,可分离、鉴定番鸭细小病毒)、鸭丹毒(心外膜小点状出血,肝、脾肿大,出血、坏死,可分离到丹毒杆菌)等进行鉴别。鉴别诊断七、防制1.免疫接种种鸭在开产前12周、8周、4周分别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免疫2-3次,母鸭的抗体至少可以保持7个月;若在用弱毒疫苗基础免疫后再肌肉注射鸭病毒肝炎灭活疫苗,则能在整个产蛋期内产生带有母源抗体的后代雏鸭,其母源抗体可维持2周左右,并能有效抵抗强毒攻击。由于雏鸭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早期接种弱毒疫苗效果不理想。

2.在出壳后1-3天内皮下注射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0.5-1ml,发病严重地区可于7~10d后再注射一次可有效防止本病发生。3.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