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巩固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巩固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巩固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巩固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巩固练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孝文帝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孝文帝的改革(

)A.增强了对汉民族的认同 B.激化了民族矛盾C.冲击了儒家的主流地位 D.加强了中央集权2.魏晋时期,麦、菽等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该现象(

)A.有利于南方统一北方 B.反映出经济重心已经南移C.消除了区域间的差异 D.得益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3.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通过改革“将胡汉统治阶级因民族不同而引起的内部矛盾,获得解决,迅速糅合成一个统治集团了”。下列改革举措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迁都洛阳 B.通婚姻 C.建立县制 D.实行均田制4.北魏孝文帝下均田诏(公元485年下诏)之前四年,北魏政府已有整顿户籍的命令。实施均田制之次年,北魏政府在地方基层设置三长制,即五家设一邻长,二十五家设一里长,一百二十五家设一党长,皆取“乡人之强谨者”为之。然后由“三长”制造户籍册,“隐口漏丁”,一一附实。据此可知,孝文帝设三长制造户籍册的根本目的在于(

)A.掌握人口变动,以便征发赋役 B.促进胡汉交融,缓和民族矛盾C.建立北魏政权,重新统一北方 D.加强基层管理,主导社会救济5.北魏时期,有人作诗说:"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流行的歌谣也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东)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这可用来说明北魏(

)A.实行移风易俗的可能性 B.推行赋役改革的紧迫性C.发展农耕经济的重要性 D.改变政治中心的必要性6.魏晋南北朝时,南齐政府曾出钱亿万,面向市场筹措物资以平抑物价,救灾度荒,称为和市。和市规定,采购的必须是“土俗所产者”,如在扬州和南徐州“市籴”,建业和江州等先“市米”,再买“丝绵纹绢布”、“胡麻”和“布腊”等。从颁布诏书到执行完成仅一年。这反映了(

)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南方经济发展迅速C.民族交融局面深化 D.区域经济差距增大7.梁启超曾经说,“战国以后至今日”间的一段时代,社会阶层被区分为界限森严的高门、寒门、役门、吏门,各阶层的政治地位或社会地位有霄壤之别。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历史名人是(

)A.商鞍 B.王导 C.武则天 D.王安石8.南北朝时期,江浙的太湖流域、江西鄱阳湖流域、湖南洞庭湖流域和浙江东部的会稽地区,成为著名的产粮区。这表明(

)A.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B.南方地区得到开发C.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D.江南农业发展鼎盛9.下表为唐朝前期浙江人口变化情况。引起这一时期浙江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人口数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占全国人口比重(%)640年(贞观十四年)7922077.783.84713年(开元元年)226631922.264.94752年(天宝十一年)452931544.497.54A.安史之乱的影响 B.经济重心的南移C.江南经济的开发 D.北方人口的南迁10.在魏国建立之前,曹操已在北方广泛确立屯田制;诸葛亮主政蜀汉期间,提出发展农业、减少:赋税的方针;孙权统治下的吴国在长江两岸地区均设有屯田区。这些做法推动了(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社会秩序的重建C.区域经济的发展 D.中央集权的巩固11.成书于西晋的《博物志》有云:“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后不久,便下令改胡瓜为黄瓜,改胡麻为芝麻,改胡桃为核桃或羌桃。这种名称的变化折射出(

)A.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 B.政局对文化心理的影响C.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 D.域外文化的本土化趋势12.史学家周一良在《魏晋南北朝札记·魏书篇》中指出:“对于南朝北投者,拓跋氏尤能注重拔擢……这种情况与南朝统治者专重侨姓,排斥南人,而晚渡北人又被目为荒伧,备受排斥,北方各族更不予考虑者,迥不相同。”这可以用来说明(

)A.南朝政治迫害严重 B.北魏政治环境宽松C.南人争相加入北朝 D.北方经济更加繁荣13.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并要求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孝文帝的这些措施(

)A.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B.瓦解了门阀势力C.有效缓和了北魏社会矛盾 D.促进了民族交融14.北魏统一北方后,经过孝文帝改革,农业生产领域,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有了很大改进。同时,水利事业也得到恢复和发展,随着游牧民族的进入,北方畜牧业也有所发展。以至于呈现出“百姓殷阜,年登俗乐”的繁荣景象。此种变化(

)A.延缓了北方政权的频繁更替B.说明了游牧民族具有先进性C.违背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D.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基础15.史籍《洛阳伽蓝记》记载南朝将领陈庆之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洛阳风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鞅变法 B.“光武中兴” C.江南的开发 D.北魏孝文帝改革16.邺城曾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朝都城,遗址主体位于今河北邯郸境内。文学家颜之推(531年~约597年)对邺城民风曾叙述道:“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屈。”这种邺城民风现象的出现()A.受到了少数民族民风影响 B.表明男女地位实现了平等C.跟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相关 D.反映邺城社会矛盾较尖锐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蜀汉政权之所以采取刚柔相济的“威德”型治边模式,一方面,是要安抚西南夷部落民众,建枸稳定的大后方秩序;另一方面,则是要倾全国之力北伐讨魏。其中尚有“和戎”与“联吴”的问题,同样是面对四周众多分散力量连环互动的可能,从而采取了与之相关的宏观整体边防方略。诸葛亮治下的蜀地及其南面边地,通过多年内政外务良性互动式的努力,不仅蜀地内部“军资所出,国以富饶”,即后院边地“诸夷慕侯之德,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诸部于是始有姓氏”。尽管其主要的方法仍为羁糜,后人以为已开了土司制度的滥觞,可见他对后世影响的深远,不能不称为善理边政的重要历史典范。——摘编自张新民《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经验的反思与总结》(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蜀汉边疆治理措施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蜀汉政权“威德”型治边模式的历史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折射着社会的变迁。中国古代,各地方言与“官话”并行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进行彼此间的交流融合。

时代语言发展概况西周和东周各地方言差别很大。雅言(西周王畿一带王室所用方言)成为贵族通用的“标准音”。战国时各地方言差异更加复杂。雅言失去标准音地位,各诸侯国“言语异声”汉代形成南北两派方言,分别以秦晋方言和楚方言为核心。北方方言发生混化,逐渐糅合。关中话、洛语先后成为“官话”,并向周边扩展魏晋南北朝继承洛语为官话。西晋末年北方方言逐渐向南扩展,并与南方方言交融,逐渐形成“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的现象。洛阳雅音吸收吴越方言而成的金陵音成为正统官话之一隋唐隋朝以金陵音和洛阳正音为基础融合形成长安音,唐承隋制。金陵音与长安音分庭抗礼,长安音逐渐成为正统——根据《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等整理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古代语言演进的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列出所选择的历史时期,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参考答案:1.A【详解】材料反映孝文帝在进行庙号改革时,为了能遵循儒家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该做法体现了他对汉文化的认可,有利于增强鲜卑族对汉民族的认同,A项正确;庙号改革体现的是孝文帝对汉文化的认可,有利于民族交融,没有激化民族矛盾,排除B项;孝文帝的庙号改革遵循儒家礼制有助于强化儒家的主流地位,排除C项;材料内容体现了孝文帝改革对汉文化的认可,没有反映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不能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2.D【详解】材料反映了魏晋时期南方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土地得到开发,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北民南迁的结果,北民南迁,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工具,促进江南的开发,D项正确;魏晋时期并未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排除A项;魏晋时期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消除了”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3.B【详解】根据材料“胡汉统治阶级……迅速糅合成一个统治集团了”,可得出体现的是统治阶层内部形成一个利益群体,结合所学知识,通婚姻指的是孝文帝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这样通过婚姻关系,形成“一个统治集团”,B项正确;迁都洛阳不能体现“胡汉统治集团的结合”,排除A项;建立县制不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排除C项;实行均田制不能体现“胡汉统治集团的结合”,排除D项。故选B项。4.A【详解】根据材料“北魏政府在地方基层设置三长制”“然后由‘三长‘制造户籍册,‘隐口漏丁’,一一附实。”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创立三长制,以抑制豪强隐匿户口和逃避租调徭役,从而更好的控制基层政权组织,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A项正确;三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同打击了世家大族地主的利益,与胡汉交融无关,排除B项;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孝文帝设三长制造户籍册的根本目的在于掌握人口变动,以便征发赋役,增加财政收入,与主导社会救济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5.D【详解】材料描述的是平城恶劣的自然条件,可用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自然环境,不是风土人情,排除A项;料强调的是自然环境,不是赋役制度,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没有提到农业,排除C项。故选D项。6.B【详解】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政府出资在江南地区购买当地出产的粮食、手工业产品等,以平抑物价,救灾度荒,反映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物产丰盈,B项正确;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宋代,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与相对安定局面、北方人口南迁等因素有关,与民族交融关系不大,排除C项;材料只能反映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看不出经济差距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7.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形成了特殊的社会阶层——士族。士族制度下等级森严,导致出现了材料中的“高门、寒门、役门、吏门”等现象,而王导是东晋时期“琅琊王氏”的代表人物,B项正确;商鞅是战国时期的历史名人,排除A项;武则天是隋唐时期的历史名人,排除C项;王安石是宋朝时期的历史名人,排除D项。故选B项。8.B【详解】根据材料“南北朝时期,江浙的太湖流域、江西鄱阳湖流域、湖南洞庭湖流域和浙江东部的会稽地区,成为著名的产粮区”等信息可知,材料中南方成为重要的产粮区,说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B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材料只能看出南方经济得到开发,不能看出南北趋向于平衡,排除C项;材料能够体现江南地区农业发展,但不能体现农业发展鼎盛,排除D项。故选B项。9.C【详解】本题为图表型选择题,表格里的时间和数据的变化是做题的关键。表格涉及到的时间从贞观十四年到天宝十一年,说明是安史之乱前(安史之乱是755年-763年);人口密度和占全国人口的比重随时间的变化在增大,说明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浙江人口总量、密度及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提升,C项正确;影响江南经济开发的因素有:南方地理自然环境优越;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南方统治者的重视。752年安史之乱尚未发生,且唐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排除A、D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宋代,排除B项。故选C项。10.C【详解】魏、蜀、吴三国都采取了屯田或其他惠农政策,有利于广大农民在黄巾起义和军阀混战的乱世中重新安定下来,同时推动了不同区域的开发,C项正确;当时的经济重心在北方,A项表述不符史实,排除A项;三国之间的战争仍较频繁,屯田具有较强的军事色彩,这不利于社会秩序的重建,排除B项;题干涉及时间是三国时期,三国时期,国家处在分裂时期,中央集权很难巩固,排除D项。故选C项。11.B【详解】据材料“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西域和中原的物质文化交流;而材料“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后不久,便下令改胡瓜为黄瓜,改胡麻为芝麻,改胡桃为核桃或羌桃”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时期,中原地区被“胡人”占领,民族矛盾有所激化,人们讳言与“胡”有关的事物,甚至官方也对西域传入的物种进行更名,这折射出政局对文化心理的影响,B项正确;陆上丝绸之路在宋朝之后逐渐衰落,而不是东晋时期,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域物种(胡桃、胡瓜名字的改称),不属于经济作物种植,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而不是域外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12.B【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在南北朝时期,一些南朝人北投,受到北魏统治者的优待和提拔,这与南朝对待北朝南渡者的态度截然不同,从而可以得出北魏政治环境更为宽松,B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南朝不重视南人和晚渡的北方人,谈不上政治迫害严重,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北魏政治环境宽松,C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南北经济比较,无法得出“北方经济更加繁荣”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13.D【详解】根据题干北魏孝文帝在改革中要求迁都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统一说汉话、改汉姓、同婚姻,这些措施都促进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题干中内容为北魏孝文帝学习汉族文化的措施,并非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将部分鲜卑贵族定位一等高门,使北魏也同中原地区相同想成了门阀制度,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三长制,均田制等措施有效缓和了北魏社会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14.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为后来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基础,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后来北周灭掉北齐,反映孝文帝改革并未延缓北方政权的频繁更替,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学习了汉族文化,并且材料不能说明游牧民族具有先进性,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促进经济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15.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后期,洛阳一改东晋南北朝初期的荒凉破败,呈现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的景象,主要得益于北魏孝文帝改革,D项正确;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与南北朝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项;东汉“光武中兴”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江南的开发并非北方洛阳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6.A【详解】根据材料“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屈。”可知,古都邺城曾为少数民族政权所在地,而大量的妇女参与社会公共活动成为该地的社会风气习俗之一,与少数民族妇女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习惯密切相关,这与当时北方民族交往影响有关,A项正确;男女地位的平等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开始于公元471年,不符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邺城社会矛盾尖锐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7.(1)刚柔相济的方式;宏观整体的策略;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笼络少数民族上层。(2)促进边疆开发;利于民族的融合;推动西南地区封建化进程;巩固了蜀汉政权;对后世影响深远。【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蜀汉政权之所以采取刚柔相济的‘威德’型治边模式”可推出刚柔相济的方式;根据材料“同样是面对四周众多分散力量连环互动的可能,从而采取了与之相关的宏观整体边防方略。”可推出宏观整体的策略;根据材料“后人以为已开了土司制度的滥觞。”可推出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根据材料“尽管其主要的方法仍为羁糜”并结合所学可知“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故可推出笼络少数民族上层。(2)根据材料“诸葛亮治下的蜀地及其南面边地,通过多年内政外务良性互动式的努力,不仅蜀地内部“军资所出,国以富饶”,即后院边地‘诸夷慕侯之德,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诸部于是始有姓氏’。”可推出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和民族的融合;根据材料“可见他对后世影响的深远,不能不称为善理边政的重要历史典范。”可推出对后世影响深远;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西南地区封建化进程,巩固了蜀汉政权。18.示例:历史时期:西周与东周、汉代。观点:人口流动、民族交融促进语言融合与发展。阐述:语言演变体现了中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