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关于《陋室铭》教案九篇_第1页
2021年关于《陋室铭》教案九篇_第2页
2021年关于《陋室铭》教案九篇_第3页
2021年关于《陋室铭》教案九篇_第4页
2021年关于《陋室铭》教案九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关于《陋室铭》教案九篇

《陋室铭》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学习__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4、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地评价古人。

教学重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难点: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

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一觉醒来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

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

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

刘郎去后栽。

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

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

草。这不怕惹祸的诗人,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

刘郎今又来。

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亦云。

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

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这个人就是刘禹锡。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作品《陋室铭》。

二、初步感知全文:

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

词读音、停顿等。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

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告诉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

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翻译时,不求

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思考问题,理解中心、写法: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

明确: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房子很小,一个

人坐着弹琴,室内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__内所提到的景致,

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的穷人就少,能

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

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2、陋室,陋室,真的陋吗?

(换角度想:同样一篇__,刚才读,读出陋室简陋,现在却

要读出不简陋。这不是自相矛盾,这需要换角度想。思维角度:

主人、环境、客人、生活。)

3、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

况吗?(联系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①(陋室简陋狭小,陈设简单,确实简陋,而斯是陋室,有

景可观,安静清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读书,无乐音乱耳,

无公文劳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却不觉陋室之陋。

②联系“铭”这种文体,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称述功德。

(启发:抓住“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句子,体会作者

不愿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扬名立万;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

的思想境界。)

中心意思: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

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③小结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

活情趣。

五、探究:

1、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

的。

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

精神。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这

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

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

道德品质要批判地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

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2、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

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

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什么问题而言

的?

3、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

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居室描上一笔,

用来表达居住的感受?

六、总结:

师: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能说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

想,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已经完

全领会了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的积极一面,并把这种精神带入到

生活中。我们还有必要在课后熟读并背诵,使之成为影响我们修

养的一部分。

《陋室铭》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文言词语的积累。

2、学习__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__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托物言志的运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经常与他人比吃穿,甚至有人埋怨没出

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老师认为:衣不在好,整洁就成;家不在

富,温馨就行。虚荣心是要不得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

的《陋室铭》,了解一下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所表现出的情趣,

我们从中或许能领悟出一些道理。

二、展示预习成果:题解,作者。(关于课文题目,谁来展

示一下你的预习成果?谁来简介作者呢?)

三、朗读:自由读---点名读-----范读----齐读(点名读可

以简单点评,大家来听一下名家的朗读,注意节奏和铭文的韵味)

四、交流翻译。(结合课文注释自己译或者与同桌交流,翻

译出来后简单评论)

五、疑难词句。(那么大家还有没有哪些不会的词句呢,出

示课件)

六、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同学们已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我们请男同学来朗读一

遍课文。字面上意思理解了并不等于理解了课文,俗话说独学而

无友,孤陋而寡闻,现在根据老师的问题同学们来思考一下,或

者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进一步探讨课文。)

1、__统领全文表达__主旨的的名子是哪一句?

(从此句话来看,陋室陋吗?)

2、__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的?各有什么特点?

(1)自然环境--------优雅

(2)交往人物---------儒雅

(3)日常生活---------高雅

(各从课文中找出这些句子)

“苔……青”:对偶,拟人,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环境的

话用一个什么词?“谈……丁”:与刘禹锡交往的都是些什么样

的人呢?鸿儒,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之间的性情互赏,切蹉

诗文,诗酒唱和,不只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诗歌遗产,而且传递

着不熄的精神薪火。这些人也是雅,是一种儒雅。“可……形”:

作者追求的不是庸俗物质上的享受而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用一

个什么词来形容这种生活?与庸俗相反的词,什么雅?

那么详细地描写陋室单纯是为了给陋室作铭吗?不是,是为

了表现自己的的品德,作者很含蓄地将自己的志向情操表达在具

体事物上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这里作者托的物是什么,表达的

是什么志?(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3、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

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的

“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

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

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4、__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

龙,这水就是灵水。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

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宝贵,

而在于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用山水来引出陋室,用的是类比

的手法。类比是将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

较,以突出事物的相似之处。

我们第一课不是用的类比手法,托的物是什么?表达了作者

的不甘沉默积极进取的精神。

你还能从这篇__中找出此类“类比”吗?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

到人们的景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美好的品德也会让陋

室生辉,我也会像诸葛子云那样受到后人的景仰。

七、小结课文。(课文通过山水用类比来引出陋室,点明陋

室不陋是因为作者德馨,再通过具体描写陋室的环境,交往人物,

日常生活来突出作者美德,再自比为诸葛亮、扬子云,表明他的

志向与抱负)

八、质疑问难。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或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十、当堂背诵。

十一、课堂小结。从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

十二、仿照作者的写法,给自己熟悉的物品写一篇铭,比如

桌子铭,铅笔铭,电脑铭。

《陋室铭》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规范翻译。

2、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3、学习类比、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疏通文言语句,分析__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类比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的誓词:“学习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引入

新课

二、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称之为“诗豪”。有

《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秋词》《浪淘

沙》等。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

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

的官员,就故意刁难。让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

便写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由原

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即兴写了两

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再次把他调到县城

中的一间房子中。刘禹锡又提笔写了一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

树前头万木春。”面对这位势利的县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

室铭》。

铭”的文体特点:

铭,本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

字,后成为一种文体。《陋室铭》是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

的一篇铭文。语言的特色:押韵、简约、开阔、优美。

三、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

来。

学生自读后屏幕出示朗读节奏,齐读。

四、课文字词:

德馨()苔痕()鸿儒()

案牍()西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在于。名:著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则:就。灵:灵异,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是:判断动词。惟:只,只

是。吾:陋室主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入:映入。苔痕碧绿,

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正常语序应为:苔痕绿上阶,

草色青入帘。

谈笑有鸿儒。鸿:大。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弹奏。素:不加修饰的。

阅金经:这里指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却因

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云:说。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

义。“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有什么简陋的呢?

五、翻译课文。

六、质疑探究:

1.文中哪两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的?都有哪些特点?(分

别用四字概括)

居室环境:清幽雅致

交往人物:博学高雅

日常生活:闲适恬静

3、结尾“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引用孔子的话,再一次证明“陋室”不陋,紧扣题目,以反

问作结,铿锵有力,发人深省,突出了中心。

七、写作手法:

1.__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

是从什么写起?为什么这样写?

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山水写起,以“山不高”、“水不深”类

比为“陋室”,以“仙”“龙”类比为“吾”,暗示陋室不陋。

陋室因为主人的“德馨”而不陋,从而点明短文主旨。

2、《陋室铭》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达作者的什么样的情趣?

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山水写起,以“山不高”、“水不深”类

比为“陋室”,以“仙”“龙”类比为“吾”,暗示陋室不陋。

陋室因为主人的“德馨”而不陋,从而点明短文主旨。

八、仿写:

多媒体出示《交友铭》和《教室铭》

学生仿写小组推举代表展示。

《陋室铭》教案篇4

,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__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

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

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

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

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

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

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

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

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

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陋室铭》教案篇5

陋室铭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

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学铺垫

导入

①师生问好

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二、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

读课文)

①__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__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

文。__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

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

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

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

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__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

“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

(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

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

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

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

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

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__题目为“陋室铭”,__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

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

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

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

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__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

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__主旨)

三、教学小结(略)

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

背)

附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比兴类比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__托物言志

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

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

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

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__。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__。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__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

是这篇__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

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

写法。学习此类__,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

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

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

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

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

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

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__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

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__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

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

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

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

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

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

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

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

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

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

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

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

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__描写事物并非根

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

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

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

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

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

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

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

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

“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

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

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

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

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

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

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

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

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

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

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

能把它背出来。

八、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

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

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

这篇__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

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

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

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

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

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陋室铭》教案篇6

一、文学常识

1.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

梦得,河南洛阳人。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二、理解性默写

1.__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的句子: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统领全篇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中渲染陋室的清幽、雅致的环境的句子(室外环境之优

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文中比喻交友之妙境的`句子(室中人交往之雅):谈笑有

鸿儒,往来无白丁。

5.写作者生活清闲、高雅脱俗,表现作者不为琐事萦绕的

句子(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写出了作者不受世俗、官场的干扰,厌倦世俗生活的句

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文中应用虚实结合手法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其中,实写的部分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的部分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从居室环境的角度描写陋室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

9.从交往人物的角度描写陋室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

无白丁。

10.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描写陋室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

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1.作者使用类比手法,与仙人进行比较的句子:南阳诸葛

庐,西蜀子云亭。

彻底否认“陋室之陋”,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孔子云:

“何陋之有?”

三、简答题

1.概括__主旨:

作者通过描写陋室环境,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

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2.将__分成三层(见原文),并分别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层——点明全文主旨,陋室值得铭颂是因为深居陋室的

人品德高尚。

第二层——从陋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描写陋

室,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第三层——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句

起了什么作用?

引起下文,说明具有美好德行的室主人使陋室不陋。用类比、

比兴手法,强调陋室也有名、灵的性质。

4.作者写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的目的是什么:作者以

此自比,表明他以古代贤者为榜样的志向及抱负。

5.__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彻底否认“陋室之陋”,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警策有力,引

人深思,强调了“陋室不陋”。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

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不陋。这个屋子从构造布局来讲是简陋的,但因为室主人品

德高尚,这就不显得简陋了。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

你有什么看法?

可取: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

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不可取: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

姓。

8.__“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涉及到“交朋友”的

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__内容

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例一:我认为对朋友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

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

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

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而不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

就如商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的影响下成长一样。

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

也是很重要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与“善人”、

“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陋室铭》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加强朗读训练,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

重点词语,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学习__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__如何通过描

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训练,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

重点词语,理解全文内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学习__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__如何通过描

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学习__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__如何通过描绘景

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

诵全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咱们学过《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晋陶

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人各

有志,人各有爱,在世人都爱豪宅名车的今天,如果谁告诉你他

爱陋室的话,你准定认为他有病。而古人中有人甚至为他的陋室

写了一篇__来赞美,他就是刘禹锡。今天咱们来学习他的一篇著

名的散文《陋室铭》。请大家打开书。

二.解题。

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作者和“铭”的特点。

1.作家作品简介

__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

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

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

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

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

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

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

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三.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

读课文)

学生试读课文

1.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

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帘青:映人。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附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

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

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

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

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

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

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

简陋的呢?

3.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

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__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1.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

陋室。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2.提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

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

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

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

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

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

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

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4.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5.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

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6.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1.1.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2.2.__题目为"陋室铭",__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

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

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3.3.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

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

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4.4.__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

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__

主旨)

5.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

‘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

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

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

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

"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

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教学小结

__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

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__

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

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全班竞背(学生自由背,小组中相互背,全班竞背)

五、作业

(一)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

A斯是陋室(这)B.惟吾德馨(高尚)

C.谈笑有鸿儒(大)D.可以调素琴(素朴)

(二)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比喻、

对偶)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互文)

3.孔子云:何陋之有?(反问)

(三)把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文。

l.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教案篇8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__托物言志的写法。

4、认识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重点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学习__托物言志

的写法。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二、研讨学习:

(一)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结合注释,利用

工具书,疏通文意。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2__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3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4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6、探究思考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

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

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2、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3、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4、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

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6、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

的句子是哪一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

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

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译句:

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面对__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