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
赛里木湖
构造陷落湖。又名三台海子,古籍亦称天池。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县境西南,北天山西段山间盆地中。湖面海拔2072米,湖面积454平方公里,集水面积1408平方公里,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27公里,最大水深86米,储水量约200亿立方米。湖周高山海拔3600米以上为冰川和永久积雪带,
2800~3600米为高山草原,
2800米以下直至湖滨为云杉林带。湖水矿化度~3克/升,属微咸湖。湖中原无天然鱼类,现人工试养已获成功。湖区周围年降水超过500毫米,湖水收入来自大气降水和湖周山地坡面径流,湖水支出为湖面蒸发及少量渗漏。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50多年来湖面无多大变化。湖周水草丰美,为优级夏季牧场。现已划为自然保护区。(杨利普)
三都澳港
福建省著名渔港和军港。位于三沙湾内。三都澳四周环山,只有朝南的东冲口进出。口外有浮鹰、西洋、洛山、北茭嘴等岛屿、岬角屏障,入口水道狭长,两侧山岭夹峙,形势险要。港湾内有三都、青山、斗帽、鸡公、东安等岛屿,与沿岸山岭、岬角交错,成为天然屏障。港内水域广阔,水深多在10米以上,虽有霍童溪、穆阳溪等注入,但沙量少,不足为患,是良好的深水港。三沙湾水产丰富,盛产大黄鱼、带鱼、鲨鱼和虾类。(赵昭昞)
三都水族自治县
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县。位于苗岭山脉南麓,都柳江上游。面积2380平方公里,人口万,其中水族人口万。县府驻三合镇。唐初置婆览县和都尚县。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置陈蒙、合江州。清雍正八年(1730)于来牛地置都江厅,属都匀府;十年(1732)于合江、陈蒙、烂土地置三脚州,属独山县。1914年改三脚州为三合县;都江厅为都江县。1941年都江县并入三合县,易名三都县。三都曾是贵州通往两广的重要水陆码头。黔桂公路和铁路通车后,三都码头地位衰落。县境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盛产木材、耕牛、山货及硫磺、汞等。1957年1月自治县成立后,先后建有机修、水电、纺织、食品等小型工业。(陈永孝)
三河
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右旗府所在地。位于大兴安岭西北麓,因地处根河、得耳布尔河和哈乌尔河汇合处,故名三河。面积1平方公里,人口8000多。土壤肥沃,林木繁茂,水草丰富,是驰名中外的良种三河马、三河牛的产地。三河地区资源丰富,矿产有金、铜、铅、铁、萤石等。此外有珍贵林木,林下盛产木耳、猴头菇等,林中有黑熊、野猪及鹿、马鹿(亦称“”)、猞猁、飞龙等珍禽野兽。河流盛产哲罗、细鳞、狗鱼等。尤以榛鸡(飞龙)、熊掌、鼻更为珍贵,历来均为贡品,驰名中外。(林儒耕)
三河闸
洪泽湖出口处大型控制水闸之一。位于江苏省洪泽县入江水道进口处的三河口,是调洪蓄水,保障淮河下游地区133万公顷农田及广大居民防洪安全,发展灌溉、航运、水产养殖等的综合利用工程。闸有63孔,每孔净宽10米,高米,连同闸墩总宽米,闸底、闸顶高程各为与17米,弧形闸门,闸基为黄岗土,未打基桩、板桩,闸顶设有7米宽公路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泄洪流量8000立方米/秒。工程于1953年竣工。1954年淮河大洪水时,该闸实际通过洪水流量万立方米/秒。随后通过加固,将临湖面挡水高程提高为米,设计与校核泄洪流量分别提高为万与万立方米/秒。(单树模)三江平原
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是广义的东北平原的一部分。介于北纬45°01′~48°27′56″,东经130°13′~135°05′26″。位于中国东北角,西起小兴安岭东南端,东至乌苏里江,北自黑龙江畔,南抵兴凯湖,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完达山脉将三江平原分为南北两部分:山北是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流冲积而成的沼泽化低平原,面积万平方公里,亦即狭义的三江平原;山南是乌苏里江及其支流与兴凯湖共同形成的冲积-湖积沼泽化低平原,面积8800平方公里,亦称穆棱-兴凯平原。①狭义的三江平原是黑龙江中游山间盆地的一部分,三面环山,西为小兴安岭支脉青黑山,南为完达山支脉分水岗,东为完达山主脉那丹哈达岭,属中新生代内陆断陷。在复合的褶皱基底上堆积有千米以上的中、新生代沉积盖层,第四系的厚度一般为120~200米,最厚可达280米。除东部地表有3~17米厚的粘性土层外,主要为冲积砂和砂砾石,成为富含地下水的孔隙含水层。海拔45~60米,抚远三角洲最低仅34米,自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总坡降‰左右,河流蜿蜒于宽广的河漫滩上。主要地貌类型为阶地和河漫滩,沿西部和南部边缘为裙状冲、洪积倾斜平原,不同类型间多缓慢过渡,同一类型地面起伏一般仅~2米,平原上仅见少数孤山残丘,广布碟型和线型浅洼地,切割微弱,除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外,中小河流皆为平原沼泽性河流,且多为沼泽植被所覆盖。②穆棱-兴凯平原北与完达山南麓接壤,西为肯特阿岭。区内第四纪沉积物以冲积、湖积砂和砂砾石为主,厚10~150米,地表有1~4米厚的粘性土盖层。海拔55~95米,北和西部有10~20米高差的波状起伏,总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坡降~‰,穆棱河滩地和湖滨滩地宽广,地面普遍沼泽化。三江平原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日照时数2400~2500小时,1月均温-21~-18℃,7月均温21~22℃,无霜期120~140天,10℃以上活动积温2300~2500℃。冻结期长达7~8个月,最大冻深~米。年降水量500~650毫米,75~85%集中在6~10月。天然植被覆盖率达60%,其中%是沼泽化草甸和沼泽植被。沼泽和沼泽化土地近244万公顷。主要土壤为草甸土和沼泽土,次为白浆土,另有少量黑土,泥炭零星分布。三江平原地域辽阔,水土资源丰富,已建有大型国营农场多座,是中国重要的农垦区和商品粮基地。(曾建平)
三门湾
半封闭海湾。位于浙江省海岸中段。湾口面向东南,以金柒门—三门岛—牛头山的连线为界与东海相连,除了尖洋岛北面有石浦水道与外海相通外,三面环陆。湾内长40多公里,宽约10多公里,低潮总面积390余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约9米。仅有小河如白峤港、海游溪等注入。周围都属凝灰岩组成的山体,海湾受北北东和北北西两组断裂所控制,历经各历史时期的地貌发育演变,形成6个良好深水港汊和淤泥舌状滩地相间分布,主要为岳井洋、胡陈港、沥洋港、蛇盘北港、蛇蟠水道和健跳港,宛如五指巨掌伸入浙东大陆,构成了独特的港湾淤泥质地貌。三门湾位于北亚热带夏湿冬温气候区,年均降水量约1400毫米。三门湾湾顶潮差大,汊面广,纳潮量大,潮汐性质属正规半日潮,可供开发潮汐能源。石浦、健跳等港可建千吨级码头。同时,海涂广阔,属细粘土物质,湾内风浪小,可开发盐业和水产养殖。滩面高,围垦后的盐碱地适于种橘。现已有面积达15公顷的橘林带,使三门湾成为浙江省新兴的柑橘出口基地。(陈上及)
三门峡
黄河中游著名峡谷。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和山西省平陆县间。中国古代地理图志中称为三门山。旧时峡谷中有两座坚硬的闪长玢岩石岛兀立河中,岛壁峭拔。鬼岛位于右岸侧,呈弯弓形;神岛位于左岸侧,呈鱼脬形,屹立中流;顺河稍下左岸尚有半岛切入河中,称为“人门岛”;右岸有巨石探出河岸,称“狮子头”,犹如凶狮踞岸。三门峡谷两岸,劈立千仞,两石岛自右岸至左岸将水道分成鬼门、神门、人门三股急流:鬼门河和神门河水势殊险;人门河水势稍缓,但也水深流急,舟楫难行。河水撞过三门后又被两岸半岛巨石束合为一,水流在仅有7000多米长、400多米宽的峡谷中经一分一合后,流急浪大,浊浪排空,吼声巨大,形成古来即驰名之三门天险。(李润田)
三门峡市
河南省工业城市,豫、秦、晋交界处的经济中心。位于豫西黄土丘陵地区,北靠黄河,南临涧水,邻接山西省,陇海铁路经此。辖1区及灵宝、渑池、卢氏、陕县4县。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万;其中市区面积185平方公里,人口万。地处古都长安、洛阳之间,黄河南岸,地理位置重要。在原始社会前即有人类活动。春秋战国属焦北虢地。秦始置陕县。1957年析陕县置市。是随黄河三门峡大坝和水电厂的兴建及利用周围盛产铝、铁、黄金、煤、小麦、棉花等资源的有利条件建立起来的工业城市,现主要工业部门有纺织、电力、机械、冶金和金属制品等。市区三面环水,布局合理,道路整洁,环境优美,多文物,并建有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名胜古迹有黄河天险——三门峡,及庙底沟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羊角山、宝轮寺塔等。市境继虢国车马坑外,又发现了一片占地约公顷的车马坑群。是中国迄今发现的车辆最多、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车马坑群。市属灵宝县境有黄帝陵,陵周有大面积的仰韶文化遗址;县境的小秦岭为全国四大产金基地之一。此外优质石墨、硫铁、大理石等矿藏亦丰。灵宝又以产苹果著称。(李润田)
三门峡水利枢纽
黄河干流上第1座大型水利工程。1957年兴建。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主要工程是高106米的大坝,全长875米,历时3年余建成。后因水库发生严重淤积而进行改建。第一次于左岸增设2个泄流隧洞;第二次打开了原施工时导流所用8个底孔。通过两次改建,总结出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的运用方法,使三门峡水利枢纽达到了“在确保西安、确保下游的前提下,实行合理防洪、排沙放淤、径流发电”的规划要求。目前水库不仅保住了防洪、防凌的库容,当下游发生特大洪水时,可关闭闸门,以减轻洪水对堤防的威胁;同时每年尚可结合防凌,为下游春旱农田提供十几亿立方米水;亦可发电,水电站拥有5台低水头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25万千瓦,年发电量13亿度。(李润田)
三明市
福建省辖市,新兴重工业城市,闽西北政治、经济、文化重镇。位于省境中部偏西,沙溪中游。辖2区及龙溪、宁化、大田、沙县、将乐、清流、建宁、泰宁、明溪9县。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万;其中市区面积1178平方公里,人口万。1940年设三元县。1956年合三元、明溪为三明县,1960年设市,为三明行政公署驻地。1983年行政公署撤销。市境地形分3部分:西部为低山,东部为中山,中部为丘陵和河谷平原。沙溪流经市境,具有灌溉、航运和发电之利。气候属中亚热带。森林覆盖率达%,居世界前列。林产品除木材、毛竹外,尚有笋干、香菇、松脂、桐油等。三明笋被誉为闽笋之冠,产量也居全省第1位。水果以柑橘为主,是全国柑橘生产基地之一。三明市各县也是福建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自1958年以来,三明已建设成为拥有冶金、机械、化工、化肥、农药、烧碱等部门较为齐全的新兴工业城市,工业总产值仅次于福州,居全省第2位。三明钢铁厂是全省最大钢铁联合企业,能轧制轨、线材等百余种产品。三明化工厂则为全省最大氮肥厂。三明市深居内陆,地形上系一盆谷地,风力小,工厂废气外排困难,壅聚在盆地内,造成大气污染;废水大量排入沙溪,造成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和水质污染的程度在福建省各城市中均属最严重。水陆交通便利,鹰厦铁路经过市境。至1991年初市境已建有公路近万公里。名胜有滴水岩。莘口有青钩栲自然保护区(见莘口自然保护区)。市属清流县有储量50万吨以上的高品位露天锰矿。(赵昭昞)
三盛公水利枢纽
黄河干流阶梯开发计划中的大型枢纽工程。为以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和部分供应包钢工业用水等具有综合效益的水利工程。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平原的西部边缘,磴口县巴彦高勒镇东南。水利枢纽包括拦河闸18孔,拦河土坝2000多米,南北两岸引水闸3座,总干渠跌水电站和库区围堤等。1962年5月启用,年引水140~200天,年均引水量45亿立方米。灌期灌区引水量占同期黄河来水量的%,主要供给河套灌区(后套及三湖河灌区)和伊盟灌区用水。计划灌溉面积120万公顷,保证灌溉面积47万公顷。拦河闸下泄最小流量保证100立方米/秒以上,以满足包钢工业和下游灌区用水。总干渠渠首电站第一期装机2000千瓦,与乌达、海勃湾及临河、杭锦后旗等地区联网,供农业排灌用电。以这一枢纽为起点,于黄河北岸和南岸修了两条平行于黄河的总干渠,总长400多公里。各干渠由总干渠引水,基本结束了多口引水、无坝自流的落后状况,保证了灌溉用水,减少了黄河水入渠的泥沙量,大大减轻了清淤的负担。(孙金铸)
三亚市
海南省新兴热带滨海旅游港口城市,中国重要育种基地。位于海南岛南端。面积1887平方公里,人口万。除汉族外,有黎、苗、回等少数民族,黎族人口约10万。三亚市前身为崖县。西汉时为临振县地,隋为临振郡,唐为振州,宋始称崖州,其后名称时有变易,明清时亦称崖州,1912年改称崖县。1984年设立三亚县级市,归海南行政区管辖。1987年升为地级市。市境北倚高山,南临大海,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北部为五指山余脉,峰峦绵亘,占地广大。南部则为海积冲积平原,山地丘陵略多于平原台地。河流短浅,以宁远河最大。海岸曲折,多海湾岬角,近海有海岛。三亚位处热带,虽高温多雨,但蒸发大于降水,干湿明显,5~10月为雨季,10月~翌年5月为干季。多台风,危害农业和渔业。中国热量丰富地区,年可三熟,主要产水稻、甘薯,并产甘蔗和橡胶等热带作物。每年入冬,常有南方各地农业部门来此育种。林业在经济中居重要地位,盛产花梨、子京等珍贵木材。沿海水产资源丰富,盛产鱼、盐。有榆林、三亚、铁炉、安游、牙笼、保平等港。矿产有磷、铁、钛、石灰石等,著名的田独铁矿即位于境内。工业以轻工为主,有制糖、食品、水产加工、其他则有水泥,电力和木材加工等。交通方便,为海南岛南部运输枢纽,陆海空交通俱备。海榆东线、西线和中线公路于此交会。海上运输可通广州、湛江、汕头、香港和西沙群岛。三黄铁路(三亚—黄流)可通莺歌海等地,近又延伸至海南省唯一能停靠万吨级船舶、吞吐量最大的八所港。三亚旅游资源丰富,富热带风光。有鹿回头、大东海、小东海、天涯海角、落笔洞、大洞天、小洞天等名胜。天涯海角风景区内的焦岭上建有高米的第11届亚运会点火台。(徐俊鸣
司徒尚纪)
色林错
西藏自治区第2大湖。藏语意为“威光映复的魔鬼湖”。曾名奇林湖。位于冈底斯山北麓,藏北高原断陷盆地,班戈县和申扎县境内。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约公里,东部最宽处达40公里。面积164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530米,最大水深超过33米。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古色林错面积曾达1万平方公里。后因气候变干,湖泊退缩,从中分离出格仁错、错鄂、雅个冬错、班戈错、吴如错、恰规错、孜桂错、越恰错。湖周湖相台地和湖积平原广泛分布。湖积平原上砂砾堤发育,南岸最明显,多达几十条,最长者可达40公里。湖泊形态不规则,西侧多半岛和峡湾。湖区为半干旱草原地带,年均温-3~-℃,最热月均温℃。年降水量约290毫米,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90%,夏季多冰雹。湖周山地海拔5100米以下发育了紫花针茅草原;4600米以下湖积平原上发育了固沙草和白草草原;山麓分布有羽状针茅和藏沙蒿草原;草原带以上特别是山地阳坡,有由小蒿草和羊茅组成的高山草甸或高山草原化草甸。色林错湖区是传统的牧区,主要放养牦牛、绵羊。湖内产短尾高原鱼。(温景春)森格藏布
见狮泉河。沙鲁里山
金沙江和雅砻江的分水岭,四川省境最长、最宽的山系。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西部。主要山脉有雀儿山、素龙山、海子山、木拉山等。向南伸入云南省境内,南北绵亘长达500~600公里,东西宽达200公里。山体由花岗岩、石灰岩、砂板岩、千枚岩等组成,山脊海拔在5500米以上,山峰则多超过6000米,最高的格聂山为6204米。海拔4000米以上屡见古冰斗、“U”谷、冰碛垅、冰漂砾、冰川湖,是四川省冰川湖群最集中之地。仅理塘至稻城间即达400多个。5200米以上有现代冰川分布,北部雪线见于5200~5300米,南部见于5400~5500米。由于山体高大、山谷深窄,故崩塌、滑波等重力地貌甚为发育。此外,在分水山脊亦多山间盆地,如理塘、毛垭坝、康嘎、稻城等,为当地主要牧场。沙鲁里山是四川主要林区之一,除川西云杉、丽江云杉、长苞冷杉、鳞皮冷杉、黄果冷杉及高山松、落叶松等针叶林外,还有多种高山栎及桦木。林区多鹿茸、麝香、虫草、贝母、党参、黄芪、大黄等药材。沙鲁里山是四川珍贵动物白唇鹿的分布中心,并有扭角羚、盘羊、雪豹、藏马鸡、血雉等高原稀有动物。(郑霖)
沙坡头
包兰铁路沿线一小站。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境内。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在此设有沙漠研究站,铁路防治流沙试验成果名闻世界。已划为宁夏的自然保护区(见中卫县)。(汪一鸣
蓝慧珠)
沙市市
湖北省辖市,轻纺工业城市,长江航线重要港口。位于省境中南部,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北岸。面积166平方公里,人口万。春秋战国时,为楚都郢的渡口和港口;宋成为大港市;清因多次水灾衰落,但贸易仍较繁荣,有“小汉口”之称。1895年辟为通商口岸,始建新式码头。市区座落于河漫滩上,地势平坦,海拔28~40米,滨江有荆江大堤和废弃旧堤,地势较高;向内高程渐小,为古河道与湖泊的淤塞地。全市地势较低,全赖高程为米的荆江大堤保护,有“堤城”之称。沙市港总长12公里,拥有码头61座,3000吨级江轮终年可泊;涨水期可泊5000吨级大轮;上与宜昌、重庆,下与武汉、南京、上海等港均有班轮往来。沙市亦为湖北省及两湖平原公路网中心,省内第1条地方铁路——荆沙铁路(全长81公里)以此为终点。有民航班机与武汉、长沙、广州、上海往来。地处盛产粮、棉、油、猪、水产的江汉平原,具有发展轻纺工业的优越条件。包括化纤、棉纺、毛纺、棉织、针织、丝织、毛织和印染的纺织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将近一半。此外有化工、机械、电子、食品等部门。产品工精质优,为全省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之一。职工人均产值居全国领先地位。市区临长江,在废堤上修建的中山路集中较多商店,北京路多机关、大商场、文化娱乐场所,是繁华街道。工业多分布于郊区。古迹名胜有江渎宫(一名渚宫)、章华台旧址、章华寺、孙叔敖墓、张居正墓、万寿宝塔、烈士陵园、荆江分洪纪念碑、中山公园等。沙市与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江陵城街路相连,共同构成著名荆沙旅游胜地。(刘盛佳)
莎车县
新疆人口最多县,南疆重要农业县,属喀什地区。维吾尔语名叶尔羌。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叶尔羌河中游。面积8平方公里,人口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0人。县府驻莎车镇。据《西域同文志》“叶尔土宇意,羌为大”,意为地域辽阔。附近地区汉为莎车国,北魏为渠莎国,隋唐并入于阗,元设鸦儿看(叶尔羌对音)水驿,明称叶尔奇木,伊尔钦,又称叶尔羌。清光绪九年(1883)置莎车直隶州,1903年改为莎车府。过去曾设莎车专署,辖莎车、叶城、泽普、麦盖提4县,1956年撤并于喀什专署。县城年均温℃,10℃以上活动积温4080℃,无霜期208天,境内农业自然资源丰富,除粮、棉、油等作物外,盛产梨、桃、石榴、无花果、核桃及瓜类。农田防护林建设较先进。地当交通要道,历史上为丝绸之路所经,曾为新疆对外贸易中心之一。现有公路可通乌鲁木齐、喀什、和田及西藏阿里地区。(杨利普)
山东半岛
中国三大半岛之一。位于山东省东部,突出于黄海、渤海之间,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遥遥相对。地处胶莱河以东,又称胶东半岛。面积万平方公里。地质与地貌
半岛属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太古代片麻岩和片岩等深变质结晶岩广泛出露,白垩纪末有广泛的火山岩喷发和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中新世以后,渤海总体大幅度下陷,成为华北—下辽河沉降带拗陷最深的大型新生代断裂—拗陷盆地。上新世末,特别是第四纪以来渤海海峡断裂下陷,山东半岛形成。全区被北北东—北东和北北西—北西两组断裂分割,形成大小不一的断块,经长期剥蚀分割,形成较破碎的低缓丘陵。少数山岭突出丘陵之上。半岛南部的崂山主峰崂顶海拔1133米,为半岛最高峰。中北部的牙山、昆嵛山、伟德山以及罗山、大泽山、艾山等,多为近北东走向。山地丘陵间有桃村地堑盆地、莱阳断陷盆地和胶莱凹陷平原等。沿海有宽窄不等的带状平原,以蓬(莱)黄(县)掖(县)平原面积最大。山东半岛海岸蜿蜒曲折,港湾岬角交错,岛屿罗列,是华北沿海良港集中地区。胶州湾的青岛(见青岛市)、芝罘湾的烟台(见烟台市)、威海湾的威海(见威海市)、石岛湾的石岛和龙口等均为中国著名港口。半岛沙嘴沙滩发育。沙洲发育之地,岛陆相连形成陆连岛,如烟台附近的芝罘岛、龙口附近的屺岛。沿海岛屿除渤海海峡的庙岛群岛外,均分布于近陆地带,较大者有象岛、莫邪岛、杜家岛、田横岛、刘公岛、鸡鸣岛、崆峒岛、褚岛、苏山岛和南黄岛等。气候
半岛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1月均温-3~-1℃,8月(最热月)均温约25℃,极端最高温约38℃。10℃以上活动积温为3800~4100℃。年降水量650~850毫米,半岛南侧在800毫米以上;西北侧滨海平原约600毫米。年降水量约60%集中于夏季,且强度大,常出现暴雨。降水年均相对变率约20%。年均相对湿度在70%以上。半岛东侧南部沿海4~7月多海雾,年均雾日30~50天。水系
半岛水系发源于中部山地,南北分流,独流入海,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河川径流洪枯悬殊,汛期集中全年径流量的70~80%,水位、流量过程线随降水变化而迅速涨落,但一般不致为害。如遇暴雨则山洪暴发,加以河口受海潮顶托,往往加重了洪水危害;枯水季节河床暴露,甚至发生河水断流和枯涸现象。植被与土壤
天然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有栎类,如麻栎、檞、枹等树,以麻栎最多,但常因放养柞蚕而伐去主干呈灌木状,构成山地丘陵特殊的“柞岚”景观。针叶树以日本赤松为代表。植物区系中有亚热带成分,如苦木、山胡椒、三桠乌药等;还有东北区系成分,如蒙古栎、辽东栎、赤杨等。20世纪初引种了黑松、日本落叶松等树种。山东半岛开发历史悠久,原生植物破坏殆尽。地带性土壤为典型棕色森林土(俗称山东棕壤),一般分布在缓坡地和排水良好的平地,多已辟为农田和果园,发育成熟化的耕作土。低山丘陵中上部残积、坡积物上的粗骨棕壤土层浅薄,质地较粗,多种植花生、甘薯等作物。半岛的果树栽培以苹果、梨、葡萄为主,著名者有烟台苹果、莱阳茌梨、平度大泽山葡萄。经济概况
山东半岛经济开发较早。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时代,渔盐业已逐步发展。战国时代,冶铁业和丝麻纺织已有较高水平。汉代成为著名的东方谷仓。唐代登州、莱州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港口。鸦片战争以后经济畸形发展。1949年以后,半岛地区优势条件才得以发挥,成为全国著名的花生、果品、水产品和柞蚕丝生产基地。青岛和烟台现正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见山东省)。(葛敏卿)
山东省
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东临黄海,北滨渤海。简称鲁。介于北纬34°30′~38°15′,东经114°50′~122°50′。山东半岛向东伸入黄海和渤海之间,隔海与辽东半岛南北遥对。庙岛群岛屹立于渤海海峡,成为拱卫北京的海上门户。省境北与河北接壤,西南与河南为邻,南与安徽及江苏交界。京沪铁路和京杭运河纵贯省境。面积万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87万。辖5地区、11地级市、23县级市、76县。省会济南市。自然条件地质
山东地质基础古老,属中朝准地台的组成部分。郯庐断裂带纵贯南北,以东的半岛和沿海部分,前震旦纪变质岩系出露地表,属胶辽台隆,多形成沉积变质矿床和内生矿床;以西属鲁西断隆,寒武、奥陶系灰岩发育,石炭一二叠纪含煤构造分布较广,形成了鲁西南煤田。在燕山运动中,鲁中南隆起,形成一系列山地;鲁西北和黄河三角洲在白垩纪开始发育为陆相断陷盆地,生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全省已发现矿物105种,探明60余种。黄金储量居全国前列,铝土、石墨、菱镁矿储量居全国第2位,煤、铁、石油等储量也占全国重要地位。沂蒙山区金刚石原生矿总储量1120万克拉,居全国首位。地貌与水系
以平原低地为主。全省平原面积占55%,低地占9%,河流湖泊占%,三者合占总面积的2/3。山地占20%,丘陵占%,二者合占1/3强。山地丘陵一般较低缓开阔。海拔较高的有泰山、沂山、鲁山、蒙山、崂山、昆嵛山、徂徕山等,总面积不足4000平方公里。低山和丘陵面积较大,但起伏平缓,相对高差约200~500米,一般都适于林果业发展。鲁西北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沃野千里,是黄淮海平原的组成部分,为重要粮棉生产基地。山丘附近的山麓冲积洪积平原,排水条件好,地下水丰富,是人口稠密、农业发达地区。山丘内部分布有小盆地和山间平原,亦为重要农耕地区。在滨海平原有盐碱土分布。省境虎头崖以西大陆岸线平直,滩涂广阔,为沙质海岸,适于发展渔盐业和海水养殖。但泥沙淤积,缺乏良港。虎头崖经成山头南下至绣针河口,多为石质海岸,岸线曲折,港湾众多,有烟台、威海、石岛、青岛、石臼等名港,并有庙岛群岛、崆峒岛、刘公岛等岛屿。附近浅海广阔,饵料充足,是重要的海洋渔场。全省河流较多,长度在5公里以上者达千余条,分属黄河、淮河、海河和边缘水系。黄河从东明县流入省境后,向东北蜿蜒600余公里,于垦利县注入渤海。由于河道泥沙沉积,河床高出两侧地面数米至十数米,20世纪50年代以来多次整修河堤,防止了决口和改道,并发展了水利灌溉事业。气候
山东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水热条件较同纬度内陆地区为优。气候的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燥寒冷。年均温为11~14℃,由南向北递减。1月均温-4~-1℃,极端最低温-20℃以下。7月~℃,极端最高温37~43℃,无霜期180~220天,鲁南较长,鲁北和半岛地区较短。省境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2300~2900小时。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山东半岛及泰鲁沂山地以南地区春旱不重,鲁西北时有春旱。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有利。但春旱夏涝及寒潮、霜冻、冰雹等灾害影响农业生产。自然地理区
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山东省主体隶属于辽东、山东半岛落叶阔叶林区,包括2个亚区:①鲁中南低山丘陵亚区。亚区内中低山面积占全省山地3/4,以泰山、鲁山、沂山、蒙山、徂徕山、五莲山为主。山势巍峨,泰山被称为“五岳之首”,主峰天柱峰,海拔1532米。在石灰岩丘陵区常有喀斯特泉水涌出,以济南泉群最著名。区内农作物一年二作。春旱不太严重,但夏季多暴雨。每值雨季,山洪暴发,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是全省水土保持的重点地区。果树发展较快。亦为花生产区。②山东半岛亚区。位于省境东部,北、东、南三面临海,海拔700米以上山峰有崂山、昆嵛山、艾山、牙山、大泽山等,山势雄伟。丘陵面积约占全区面积一半,起伏平缓,大部已辟为梯田。半岛上的山脉多东北—西南走向。山间有莱阳盆地、胶莱盆地、诸诚盆地等,均由断陷作用形成。山丘逼近海岸,滨海平原狭窄、海岸曲折,多深水港湾。半岛是花生生产基地和苹果集中产区。沿海渔场广阔,资源丰富,是中国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重要基地之一。盛产对虾、海参和各种鱼类。烟台、石岛、青岛为重要渔业生产基地。此外,鲁西北属华北平原半旱生落叶阔叶林区的黄泛平原亚区。为宽广平坦的黄河冲积平原。在鲁西北平原与鲁中南山区之间,分布有带状湖群,通称“南四湖”和“北五湖”。盛产鱼虾、菱芡,是本省重要淡水养殖基地。鲁北平原上有徒骇河和马颊河。平原微地貌发育,多相对高度1~5米的长条形缓岗,缓岗间分布有倾斜微缓的二坡地和条形洼地。缓岗和古河道地下水丰富,是主要农田所在地。条形洼地中夏季易积水,土壤有不同程度的盐渍化,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鲁西北降水变率较大,春季易旱。但光温资源丰富,土壤条件适宜,是全省最重要的棉花基地。瓜果产量也大。发展简史山东省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较早地区之一,沂源猿人的故乡。距今6000年前,山东出现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4000多年前有龙山文化,已发展农业,并出现了精致黑陶和原始纺织品。商的始祖契活动于鲁南滕县一带,创造了青铜文化。春秋战国时代,齐鲁两国奖励农耕,发展渔盐、冶铁和纺织业,使用铁制农具,使经济得到较快发展。齐纨鲁缟,畅销各地,号称“冠带衣履天下”。秦汉以后,发展水利灌溉,琅玡、黄腄一带成为谷仓。盐铁业和纺织业均占全国重要地位。临淄城商贾云集。唐代山东纺织业盛极一时,登州、莱州成为沿海对外贸易中心。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取道北路者,均由此登陆。北宋初,由于水利的兴修和黄河的治理,山东成为全国人口稠密地区之一。金、元时,经济衰落。明初,为开发鲁西因战乱和人口逃亡而造成的大片荒地,先后从山西、浙江和本省的登州、莱州移入居民,实行军屯,恢复生产。并疏浚济宁至临清的运河航道,使京杭运河漕运畅通,运河沿线兴起商业城市济宁、东昌、临清、德州。盐铁陶瓷纺织业发展。桑麻之外,棉花种植普遍,烟草、瓜果、红枣、蔬菜成为重要商品。清初,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侵入山东,1858年烟台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德国于1899~1904年建成胶济铁路,继之以贷款方式修筑天津至韩庄间的津浦铁路北段。1901和1904年兴建胶济铁路沿线的坊子和淄川煤矿。大面积种植工业原料作物(棉花、花生、烤烟)。而有悠久历史的手工业(纺织、陶瓷、琉璃、蚕丝等)则随进口商品的倾销而衰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占领了青岛和胶济铁路,使青岛成为日本侵略华北的据点。大战期间和战后,山东民族经济乘机获初步发展,在济南等地办起小型面粉、酿酒、制糖、榨油、火柴、卷烟工厂。至1937年共有民族资本工厂160余家。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山东经济衰败。直至50年代初开始恢复。人文概况人口和民族
全省人口87万。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539人,为全国人口密度大的省区。人口分布平原地区多于山地丘陵;铁路沿线多于滨海平原;济南、青岛、淄博等城市郊区和灌溉发达的河谷平原,人口密度大于600人。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莱州湾滨海平原及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每平方公里不足300人。其余地区介于二者之间。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其中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有济南、青岛,近100万的有淄博市。民族以汉族为主体,占%。少数民族以回族人数最多,占少数民族总人数的约90%,主要聚居在济南、青州、临清等城市。满族、蒙古族和壮族人口也在千人以上。经济概况
山东是全国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省区。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为2849亿元,仅次于江苏省,居全国第2位。工业总产值为2亿元,也次于江苏省,居第2位。农业总产值亿元,居全国首位。农业
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业发展较快,农业部门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1990年种植业比重已降为%,而林、牧、副、渔的比重则上升到%。其中牧业增至%,渔业增至%;但林业仅占%,仍为薄弱环节。全省山丘低缓,平原面积较大,开发历史悠久,因而土地垦殖指数高,1953年达%。近年因建设占地,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垦殖指数降至%。农田耕作较精细,复种指数~173%。全省拥有农机总动力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万余公顷,为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桓台县已成为江北第1个亩产吨粮县。①种植业是省内农业生产主体。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甘薯、水稻、谷子、高粱、大豆等。1990年粮食总产量为3万吨,仅次于四川省,居第2位。粮食作物中以小麦为最重要,种植遍布全省,尤以菏泽、临沂地区生产最多。1990年产量万吨,仅次于河南,居全国第2位。玉米、薯类产量也居全国前列。②山东为全国经济作物重点产区之一。棉花、花生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烤烟、麻类的产量也大。1990年棉花产量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棉区集中分布在德州、聊城、菏泽、惠民、济宁、潍坊等地市。花生是第二大经济作物,1990年产量万吨,占全国的%。花生籽粒硕大,品质优良,是重要的油料和外贸出口商品。出口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及鲁中南山丘地区。烤烟年产量次于豫、滇、黔3省,约占全国1/10,是主要调出省。烟田集中分布在胶济铁路中段的青州市、临朐、昌乐、安丘和鲁南的滕县等地。青州市的“青州烟”是卷烟工业的优质原料。麻类产量亦很大,有大麻、红麻、苘麻等种。近年红麻发展很快,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大麻是山东特产,集中分布在水土条件良好的泰(安)莱(芜)肥(城)宁(阳)平原。③山东是中国蔬菜重点产地,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每年约调出各种干鲜菜近40万吨。以名特产为中心,建立了大宗商品菜生产基地。胶州大白菜、章丘大葱、苍山大蒜、莱芜生姜、潍坊青萝卜均为名产。④林业基础薄弱,产值较小。20世纪5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仅%,1986年提高到%,但仍有大面积宜林地尚待利用。鲁西南地区平原绿化进展迅速,菏泽地区已实现了全区农田林网化。⑤山东是中国温带水果的最大产区,1990年水果产量万吨,略次于广东省,居全国第2位。苹果产量占全国的38%以上。品种有青香蕉、红香蕉,金帅、国光、红星、红富士等。产区已由山东半岛扩展到鲁中南山丘、黄河故道及鲁西北平原等地。梨的产量仅次于河北省。烟台苹果、莱阳茌梨、肥城佛桃、青州蜜桃、临沂山楂、郯城油栗、平度葡萄、乐陵金丝小枣、菏泽柿饼等均为名产。本省又是瓜类集中产区,昌乐蜜宝西瓜、德州“三白”西瓜、菏泽“桃尖”西瓜、青州银瓜均有名。⑥桑蚕茧和柞蚕茧也有一定产量。桑蚕以临沂、宁阳、临朐、沂源、青州、蒙阴、栖霞、文登为重点产地。柞茧以乳山、牟平、栖霞、文登为主要产地。⑦畜牧业与耕作业密切结合,属农区畜牧业,多为舍饲。199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生猪饲养万头,居家畜首位。牛马驴骡等大牲畜共有万头。鲁西黄牛役肉兼用,是优良畜种。骡马以惠民,东营、潍北为多。渤海大驴和德州黑驴是农村重要的短途运输工具。山、绵羊共2076万只,山羊约占3/4,山羊板皮和青猾皮是重要的外贸出口商品。肉食兔和长毛兔发展快。养禽业、乳牛业和养貂业也有所发展,奶类年产量30万吨。⑧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海域广阔,水温适宜,饵料丰富,适于多种鱼虾生长繁殖。浅海滩涂万多公顷,适养面积近20万公顷。1990年海水产品总产量万吨,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2位。主要产品有带鱼、鲅鱼、对虾、毛虾、海参等。对虾产量居各省首位。主要渔场有莱州湾、烟威外海、石岛外海、乳山外海、青岛外海,海州湾等海域。烟台、石岛、青岛是三大海洋渔业生产基地。海水养殖主要有海带、对虾、贻贝等。海带年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养殖场分布在烟台、荣成、青岛等地。文登、乳山等县近年发展了对虾养殖。长岛县发展了海参、贻贝、鲍鱼等海珍品养殖,并建立了罐头厂和海珍品加工厂。全省海水养殖产量49万吨,海洋捕捞万吨,渔业生产已开始走向经济效益较高的“海洋农牧场”的道路。此外,海洋药物资源多达330种。农业区
根据农业生产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全省可分为8个一级综合农业区,①胶东农林渔区,②渤海农牧区,③鲁北农林牧区,④鲁西北农林区,⑤湖东农渔区,⑥胶济农业区,⑦鲁中南林农牧区,⑧海洋渔业区。工业
山东工业门类较齐全,轻重工业都有较大生产能力。1990年轻工业产值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重工业产值亿元,占%。①山东是中国能源生产重点省区之一,煤炭、石油、电力均具较大规模。煤田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山丘西侧和北侧的聚煤盆地内。1990年生产原煤5995万吨。每年约调出优质工业用洗精煤数百万吨。兖州、枣庄、新泰、肥城、淄博、莱芜等均为重要煤炭生产基地。兖州主要生产优良动力用煤和配焦煤,是煤炭出口基地。山东为全国第2大石油生产基地,年产3300多万吨。胜利油田以东营为中心,包括胜采、孤岛、孤东、广利、滨南、临邑等20余个产油区。所产原油一部分送辛店、济南精炼,其余或通过鲁宁油管送江苏仪征转运,或经黄岛油港出口。辛店已成为新兴石油化工基地。在煤炭、石油资源基础上,山东电力工业发展很快。1990年发电446亿度,已形成以22万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和高温高压机组为骨干的统一的电力网,成为全国第6大电网。邹县、十里泉、辛店、莱芜、济南、济宁、黄岛、沾化、南定、石横是主要电力中心。②铁矿资源丰富。有金岭、黑旺、莱芜、沂源等铁矿。钢铁企业主要分布于济南、莱芜、青岛和张店。济南钢铁厂、莱芜钢铁厂是中型钢铁联合企业,青岛钢厂和张店钢厂分别以炼钢和轧钢为主。③黄金储量丰富,产量居全国前列。胶东已为中国五大黄金生产基地之首。在招远及莱州市境有特大型金矿。金刚石产量和储量均为各省之冠,集中于沂沭断裂带沿线,著名的常林钻石即产于临沭县。蒙阴县发现世界首例与金刚石原生矿相伴生的自然银。④机械工业是全省第2大工业部门,1990年产值近300亿元。生产载重汽车、拖拉机、农业机械、机车车辆、动力机械、矿山机械、化工设备、纺织机械、钟表等。青岛和济南是重要机械工业中心。青岛的机车车辆、济南的黄河牌载重卡车闻名全国。⑤纺织工业是全省最重要工业部门,包括棉、毛、丝、麻、针织、印染、化纤等多种行业,现有纱锭350多万枚。青岛市是最大的纺织工业中心,拥有十几座大型棉纺织、丝织和印染厂,技术设备先进,产品质量优良。次为济南,有数座大型纺织印染厂。60年代后德州、聊城、滨州、菏泽、潍坊、济宁等产棉区也建起纺织厂。丝织业集中在周村、青岛,可织造提花被面、绸缎和印花绢绸。近年毛纺织业有较大发展。化纤生产也初具规模。⑥食品工业以面粉、榨油、卷烟、酿酒工业为主,生产地与原料地紧密结合,面粉工业遍及全省;花生榨油厂集中在山东半岛和鲁中南山丘区;棉籽榨油厂和菜籽油厂分布在鲁西北平原各地。食用植物油产量大,上交量居各省首位。卷烟加工能力也大,青岛、济南、青州、滕州有卷烟厂。山东还是多种名酒产地,烟台金奖白兰地、味美思、红葡萄酒及青岛啤酒为全国名酒。原盐生产已达520多万吨,成为中国最大盐业基地。⑦山东是中国北方陶瓷基地之一,淄博陶瓷制品产量大,质量好。近年研制成功的象牙黄瓷、乳白瓷、鲁玉瓷、高石英瓷等为瓷中佳品。交通运输
山东省交通运输较发达,路网密度较大。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线路公里。线路总长已超过4万公里。其中铁路营运里程2公里,公路通车里程万公里,内河通航里程1840公里,输油气管道长公里。已形成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海运、河运、航空和管道等配合的综合运输网。①京沪铁路纵贯省境中部,长公里,已建为复线,线路自动闭塞。由北向南先后与石德、胶济、兖石等铁路干线相交,吸引范围和客货流量大。胶济铁路西起济南,东止青岛,全长公里。沿线人口稠密,客货运输繁忙,复线已全线开通。济南铁路枢纽现正扩建成包括17个站场和一系列现代化设备的先进的铁路枢纽,是全国客货运最繁忙的铁路枢纽之一。此外,省内铁路还有蓝烟线(蓝村至烟台)、辛泰—泰肥线(辛店至泰安,泰安至肥城)、张东—张八线(张店至东营;张店至八陡)、磁东—东莱线(磁窑至东都,东都至莱芜)、兖济—济菏线(兖州至济宁,济宁至菏泽)、兖石线(兖州至石臼港)、新菏线(新乡至菏泽)、坪岚线(坪上至岚山港)。京九线(北京至九龙)山东段已开工建设。横跨鲁西南地区的馆(陶)聊(城)地方铁路,长公里,已建成通车。②公路运输遍及广大城乡,四级以上公路占%,高于全国58%的平均水平。全天候公路万公里。胶东半岛上烟台至青岛一级公路(190多公里)、威海至文登二级全封闭公路(20公里)和龙口至黄城一级公路(公里)均已建成通车。济青高速公路(360余公里)正在建设。新建成的济南及东营黄河公路斜拉大桥,使黄河天堑变成了南北交通的通途。③内河通航主要航道有小清河、黄河、京杭运河南四湖段等。由于降水变率较大,河水水位很不稳定,一般仅能季节通航。④海运发展快。青岛、烟台、石臼、威海、龙口、岚山6大港口,均为目前山东省境正式对外开放的港口。青岛港位于山东半岛南部的胶州湾口,港阔水深,是中国天然良港和对外贸易口岸,货物吞吐量3000多万吨。对岸的黄岛港建有2万吨级和5万吨级泊位,东黄输油管由胜利油田直通码头,是中国重要石油出口港。烟台港位于山东半岛北侧的芝罘湾内,是重要渔港和商港,年吞吐量600余万吨,扩建后可停靠万吨巨轮。石臼港外临深水,建有10万吨级煤炭出口码头,年吞吐量已达925万吨。此外,还有石岛、蓬莱、东风等地方性港口。近年在莱州湾畔建成了新的港口。⑤管道运输随油田的开发而兴起。胜利油田开发后,先后修建了东(营)辛(店)、临(邑)济(南)、东(营)黄(岛)、鲁宁(山东临邑至江苏仪征)等输油管和孤(岛)辛(店)输气管。从而减轻了铁路运输压力,密切了采油和炼油的联系。⑥航空以济南市为中心,有定期班机飞往北京、合肥、南京、上海。青岛市有定期班机与上海、天津、北京、沈阳、大连等市联系。烟台莱山机场与东营机场均已建成通航。(翟忠义)
山海关
中国万里长城东端的重要关隘,古代军事重镇,著名游览区。属河北省秦皇岛市。古称榆关,又称渝关、临榆关、临渝关、临闾关。商属孤竹,汉属辽西郡,隋开皇三年(583)筑关,名临渝关。唐设临渝关守提。明初建关设卫时,因其倚山面海,故名山海关。清乾隆二年(1737)为临榆县县城。地势险峻,地理位置重要,北依燕山,南临渤海,是华北通向东北的咽喉要道,京山、沈山铁路在此联结,古来即有“两京锁钥”之称,为兵家必争之地。著名战争如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之战,1922、1924年直奉两系两次石河之战、1933年日军攻占山海关并由此侵略华北及1945年山海关阻击战等,均发生于此。早在北齐天保元年(550)即于山海关修筑长城。现长城为明建,多关城,山海关仅为长城众多关城之一。关城呈四方形,周长约4公里,高约10~13米。设4门,东、西门外筑有罗城,南、北两侧建有翼城,关城外又建有城堡、墩台多座。城关与长城连成一体,构成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体系。著名的天下第一关即指山海关东门,为一座两层建筑,下为城台,高12米,上建三间两层重檐歇山式砖木结构建筑物,高13米,宽约20米。东、南、北三面有箭窗68扇,门楼高悬“天下第一关”匾额。山海关风景优美,自古即为游览胜地。风景古迹,有山海关城楼、姜女庙、老龙头、角山长城、三道关、悬阳洞、燕塞湖等。在长城入海处——老龙头风景区内的山海关兵器馆,已于1991年落成开放。(邓绶林
唐学曾)
山旺村古生物化石自然保护区
中国古生物化石宝库。位于山东省临朐县城东北约20公里的角岩山麓。《临朐县志》载:“灵山东南5里,俗传山麓溪涧边有特别产物,曰‘万卷书’。自地中掘取极易,其质非土非石,平整洁白,层叠若纸。揭视,内现黑色花纹,备虫、鱼、鸟、兽……花卉诸状态。”这一地区蕴藏大量古生物化石,面积约2平方公里,厚20米左右。化石门类之多,数量之大,世所罕见。已发现第三纪中新统古生物化石达10余门类,近200种,新的种属还在不断出现。其中包括苔藓、蕨、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化石和昆虫(蜂、蛾、蜘蛛)、两栖(蝌蚪、蛙)、爬行(蛇)、鱼、鸟、哺乳(鹿、犀、貘、猪)等各类动物化石。化石一般保存完整齐全,清晰可辨,故有大自然的“万卷书”之称。(陈龙飞)
山西省
位于华北平原西侧,黄土高原东部。简称晋。介于北纬34°35′~40°43′,东经110°15′~114°33′。东以太行山与河北为邻,西隔黄河与陕西相望,北倚长城与内蒙古毗连,南与河南接壤。面积万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24万。辖6地区、6地级市、7县级市、93县。省会太原市。自然条件地质与地貌
地质构造上主要属中朝准地台山西断隆。大致为南北向的穹窿地块,中央局部断陷。境内地层,除上奥陶系至下石炭系缺失外,其余均有出露。前震旦纪的基底,经数度区域性变动和变质,形成紧密的褶皱和北东东向的断裂;晚期加里东至早期华力西运动,本省处于隆起状态;燕山运动以断裂为主,构造线方向北北东;喜马拉雅运动继承和发展了燕山运动,形成雁行排列的地堑式盆地,其中以大同—静乐断陷和太原—临汾断陷规模较大。第四纪有黄土堆积和沉积。新构造运动活跃,是中国地震强度大、频度高的省份之一。从公元前231~公元1983年,共发生4级以上地震109次,其中有两次8级地震。矿物资源丰富,尤富煤,素有“煤海”之称;其次是铝、铁、铜等金属矿物和耐火粘土、硫、磷、石膏等非金属矿物。煤种齐全,埋藏浅,储量多,主要含煤层为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主要分布于大同、宁武、太原西山、沁水、霍西、河东六大煤田和浑源、五台、垣曲、平陆等煤产地。铁矿类型多、产地多,但富矿少,矿石可选性差。铜矿主要蕴藏在中条山地区,属细脉侵染型矿床。铝土矿属中石炭统沉积矿床,分布在孝义、阳泉、保德、原平、平陆、沁源等地。山西处于中国黄土高原东部,通称山西高原。境内高低悬殊,最高为五台山的北台顶,海拔3058米,是华北第一高峰;最低在垣曲县东南的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180米。全境海拔一般在1000~2000米,与其东侧华北平原和西侧陕北高原比较,呈整体隆起。在高原中央插进了包括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五大盆地在内的一列雁行排列的断陷盆地。盆地带以东是以太行山、恒山、五台山、太岳山、中条山等为主体的山地和构造高原,以西是以吕梁山为主体的山地和晋西黄土高原。全省分为东部山地、中部盆地、西部高原3地貌区。气候
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地区差异大,垂直差异常大于水平差异,南部运城盆地和沿黄河谷地热量丰富,永济年均温℃,10℃以上活动积温为4℃,无霜期天,属暖温带,接近亚热带;北部右玉热量最低,和永济相比,年均温低℃,积温少2℃,无霜期短天,属温带。省内暖温带与温带的分界,大致沿恒山—内长城一线,此线以北极端低温多在-27℃以下,冬小麦难以越冬,为春小麦区。温度的地区差异大,使山西农作物具有多样性,既能种耐寒的莜麦、胡麻等,又可种喜温的玉米、棉花。中条山南毛竹生长良好,雁门关外不见枣、核桃。山西年降水量多在400~600毫米。五台山年降水毫米,是山西降水量最多之地。降水分布自东南向西北减少。省境各地历年降水量悬殊,多雨年为少雨年的2~3倍;年内降水约60%集中于7、8、9三月,且多暴雨。由于降水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地表又缺乏植被,不能涵养水源,故旱情较普遍。此外,干热风、霜冻、冰雹、大风均为影响本省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水文
省境西部与南部河流属黄河水系,北部与东部属海河水系。黄河干流流经本省西界及西南界,龙门的径流量为381亿立方米。境内以汾河最大。径流量达亿立方米。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连年天旱、地下水开采加大及水源涵养条件恶化等原因,各河水量多呈减少趋势。受降水影响,各河径流年内分配不均,汛期6~9月水量占全年1/2,表现了夏雨型河流特色。全省水资源总量为142亿立方米,其中河川清水径流量为亿立方米,洪水径流亿立方米,地下水排泄量亿立方米。著名大泉有朔县神头泉、平顺辛安泉、平定娘子关泉、霍县郭庄泉、洪洞广胜寺泉、临汾龙子祠泉、太原上兰村泉、晋祠泉、柳林泉、阳城马山泉、晋城三股泉等。土壤
全省土壤在水平和垂直分布上都有显著差异。以垂直变化而论,大致在海拔2200米以上为亚高山草甸土,
1600~2200米为山地棕壤,16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高阶地为褐土、灰褐土、栗钙土分布地,盆地内较低部位及河谷两岸有草甸土和浅色草甸土。地带性土壤为褐土、灰褐土和栗钙土。褐土主要分布在吕梁山以东、恒山以南高阶地和丘陵区,是省内最好土壤。太原盆地与临汾盆地间韩侯岭为界,以南是碳酸盐褐土,以北是淡褐土。碳酸盐褐土粘化程度较高,尤以土层中部为甚,耕性良好,保水保肥性能强。淡褐土较碳酸盐褐土有机质含量少,质地较粗。恒山以北为栗钙土。吕梁山以西、昕水河以北黄土丘陵区为灰褐土,土质疏松,侵蚀严重,土壤肥力低。本省各主要盆地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之地有盐碱土,以大同盆地面积最大,次为太原和忻州盆地。50年代以来,部分盐碱地得到改良。动植物
原始植被几全遭破坏,多为次生植被。省境东南部为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较高山地多辽东栎、鹅耳枥、栓皮栎、桦、杨等阔叶杂木林;较低山地为油松林、白皮松、侧柏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此外以柔毛绣线菊、胡枝子、沙棘、荆条、酸枣等中旱生落叶灌丛居优势。中部以中旱生落叶灌丛和针叶林为主,次为落叶阔叶林。乔木以云杉、细叶云杉、华北落叶松、油松、白桦、山杨、辽东栎为主,灌丛有柔毛绣线菊、胡枝子、毛榛、黄蔷薇、沙棘、虎榛子等。北部和西北部为半干旱疏林草原,优势植被有本氏针茅、茭蒿、达乌里胡枝子、狗尾草等,山地有白桦、山杨、落叶松等次生林分布。野生动物资源种类甚多,有鸟类290多种,哺乳类74种。属于国家保护者有褐马鸡、黑鹳、大天鹅、鸳鸯、梅花鹿、猕猴、石貂、原麝等18种。自然地理区
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全省分别隶属2个自然地理区:冀晋山地半旱生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区本省大部属此区。包括4亚区:①晋东南高原亚区。为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所环绕,山间多小盆地,有广灵、灵丘、寿阳、阳泉、黎城、长治、晋城、阳城、垣曲等。盆地内农业发达,河流切割较深,灌溉不便。②晋中盆地亚区。自北向南有忻州、太原、临汾、运城4大盆地,灌溉条件优越,低洼处土壤有盐渍化现象。③吕梁山亚区。北段分芦芽山、云中山两支,其间为静乐盆地;中段主峰为关帝山,呈穹窿状;南段分割破碎。④雁北盆地亚区。大部是海拔1200~2000米的山岭,间有山间盆地,以大同盆地最大。农作一年一熟,受干旱、风沙、盐渍影响大。芦芽山、关帝山、五台山尚有成片林地。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干草原区吕梁山以西属之,水土流失严重,地面分割为塬、梁、峁多种黄土地貌。风沙对农业也有威胁。发展简史山西是中国古文明发源最早的地区之一。现已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20多处,其中襄汾“丁村人”遗址(见丁村文化遗址),是中国极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文化遗址遍布全省。晋南地区是远古文化的发达区,传说唐尧虞舜、夏禹均曾建都于此。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山西,先称唐,后改称晋。春秋时期,晋发展为黄河流域的强大国家。今侯马古城即晋国晚期都城新田故址。战国时,晋中河谷盆地开发。春秋战国时有绛(今新绛)、安邑(今夏县北)、平阳(今临汾)、晋阳(今太原市晋源)等城市兴起。秦汉时期属河东、上党、太原、雁门等郡。河东郡是全国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有铁宫四处。此时,山西南部农业发达,所开番系渠引黄河、汾河水灌溉,河东、上党、太原等郡有大量粮食沿汾河漕运京畿(长安)。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战乱频繁,经济凋敝。由于游牧民族南迁,致使境内大量农田变为牧场。公元398年,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将都城由盛乐迁到平城(今大同),后统一黄河流域。自4世纪初至6世纪后半叶,平城、平阳、晋阳先后成为中国北方政治、军事中心城市。隋代山西分为十三郡,置河北道行台于晋阳。河北道管辖区域相当今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和河南、山东的一部分,晋阳是黄河流域仅次于长安、洛阳的政治、军事中心。唐朝于山西置屯田,劝农桑,兴水利,经济得以繁荣,“河东殷富”。但山西成为全国主要伐木区,森林日渐消失,湖泊渐涸,泉水大量减少,自然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唐朝中后期,突厥族的沙陀一支几经迁徙,进入山西北部。五代时期,沙陀族以山西为根据地,夺取黄河流域大部地区,先后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政权。以太原为陪都,称北京。明代山西属山西布政使司,设大同、太原、平阳等府和汾、沁、泽等州。元末明初,山西因受战祸较少,成为平原居民的避难所,人口剧增。明初从山西和中南部的泽(今晋城)、潞安(今长治)、平阳(今临汾)、太原等地区大量移民到河北、北京、山东、河南、安徽一带。明推广植棉,发展蚕桑,所产潞绸驰名天下。潞安府是当时北方最大的丝织中心之一。晋南盐池盛产湖盐,为山西大宗出口物。在盐、绸业发达的基础上,山西商业甚为活跃,商人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清始称山西省,人口较明时少,工农业生产衰弱,但商业仍有发展。经商范围扩展到东北三省和内外蒙古。清中叶汇总业兴起,出现近代史上有名的山西票号,经营地区主要在平遥、祁县、太谷,所设分号分布全国大部地区,并远达日本、俄国。山西票号一度控制全国金融。1840年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山西僻居内地,帝国主义势力侵入较晚,资本主义发展较沿海各省晚。1907年正太铁路和1937年同蒲铁路通车后,交通改善,工农业发展。太原、阳泉等地先后建立起采煤、炼铁、军火、纺织等现代工业,粮、棉生产也有发展。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西经济虽然遭破坏,但仍不失为中国内地工业较有基础的省份。人文概况人口与民族
山西人口2万,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高出全国的平均比,反映了山西工矿业较发达的特点。人口平均密度为184人/平方公里。以太原等城市郊区人口最密,达400人左右。次为晋东南、晋南、晋中、忻定的盆地区,约200~300人。大同盆地和晋东山地各县约100~150人。西山地区各县人口最稀,约为50~100人。汉族居民占总人口的%。另有回、满、蒙古、朝鲜、壮、藏、苗、维吾尔、瑶、土族等34个少数民族,以回族较多。经济概况
山西是中国内地工业较发达省份,以重工业占优势(占71%),是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工业
矿产资源丰富,除煤炭外,铝、铁、铜、石膏、盐等均居全国前列,此外有硫、铅、锌、黄金、钴、云母等矿藏。50年代以来,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工矿企业,形成以煤炭、冶金、机械、化工为主体的重工业基地。①煤炭工业。山西省是中国的“煤海”,全省含煤面积占总面积的37%,已探明煤炭储量达2350多亿吨,占全国30%。有5个主要大煤田:沁水煤田,包括阳泉到晋城一带,占全省煤田面积1/2,为山西最大煤田,以无烟煤为主;大(同)宁(武)煤田,以气煤为主,为优质动力煤和炼油化工用煤;西山煤田,位于太原西南,以焦煤、肥煤、瘦煤为主;霍西煤田,位于汾河中游东西山之间,以主焦煤为主;河东煤田,位于晋西黄河沿岸,以肥煤、焦煤、瘦煤为主,有优质炼焦煤和炼油化工用煤。全省煤田具有储量大、质量好(炼焦煤占探明储量57%),品种齐全,地质构造简单.开采条件好,建井投资省(比南方建井投资省1/2)等优点。且邻接北京、天津、郑州、洛阳、西安、咸阳等工业区,与上海、沈阳、武汉等亦相距不远,交通方便,建设煤炭能源基地的条件优越。全省现有大中型煤矿240多座,1990年产煤亿吨,占中国总产量的%,已跃居世界少数巨大煤炭基地之列。所产煤2/3以上调往省外,供应中国26省、市、自治区,并大量外销出口。主要有大同、阳泉、西山、汾西、潞安、晋城、霍县、轩岗等8大矿区。大同煤矿年产煤约5600万吨,主产优质动力用煤,为中国最大煤矿。阳泉煤矿是中国最大无烟煤产地,年产1400万吨。西山煤矿主产炼焦煤,产量亦达千万吨以上。除阳泉、晋城煤矿生产无烟煤外,其他各矿多以生产炼焦煤为主。②电力工业。以火力发电为主。1990年发电量为亿度。设备容量在10万千瓦以上的大电厂有9座,以朔县神头电厂、霍县电厂及太原、大同、娘子关电厂规模最大。现正兴建几座大型坑口电站——神头二电厂、大同二电厂、长治漳泽电厂等,并计划在水源丰富的黄河沿岸的河津、保德、河曲、柳林及沁河下游的阳城等地兴建几座巨型火电站。山西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火电基地。已架设大同—北京50万伏超高压输电线,向京津和华北地区输送大量电力。③钢铁工业。太原钢铁公司为大型联合企业,拥有采矿、炼铁、炼钢、轧钢、炼焦化工、耐火材料等工厂,以电炉炼钢为主,为中国主要优质钢产地之一。④有色冶金工业。以铜铝采炼为主。铝矿已探明储量亿吨,居全国首位,主要分布在孝义、阳泉、保德、柳林等地。利用孝义的铝矿和当地的煤炭、石灰石、水源,在河津建有规模巨大的山西铝厂。太原有电解铝厂。铜矿储量占全国第3位,以中条山储量最大。太原和中条山均有炼铜厂。⑤机器制造业。以重型机械、矿山机械、纺织机械、机车、机床制造为主,以太原分布最多。大同是中国机车和柴油机制造中心之一。榆次建有纺织机械厂。⑥化学工业。原料丰富,能源充足,发展化学工业(尤其是煤化工)的条件优越。以酸碱、化肥、塑料和药物生产为主。太原为全省最大的综合性化工中心,亦为全国化工基地之一。长治市东潞安有山西最大的化肥厂。大同、阳泉、运城、原平等地亦有化工厂。⑦纺织工业。以棉纺为主,并有毛纺、丝纺和人造纤维工业。太原是省内最大综合性纺织中心。其次为榆次、临汾、侯马、新绛、永济等地。阳城有丝纺织厂,洪洞有维尼纶厂。⑧建材工业。雁北地区的陶瓷原料储量大、种类多。年产硬质高岭土6万多吨,高铝软质高岭土4万多吨。所产陶瓷均属国家精品,是中国五大陶瓷原料生产基地之一。⑨食品工业。汾阳杏花村生产的汾酒和竹叶青酒驰名中外。其他食品工业与轻工部门较薄弱。农业
山西农业历史悠久,但由于滥伐滥垦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低落。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行水利建设,水浇地面积增加,提高了农业抗旱能力。同时,在水土保持、造林绿化等方面亦有进展。①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小麦、玉米是本省主粮。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以晋南盆地各县种植最多,是商品麦主产区。山西中南部多种植冬小麦,五台山—雁门关—芦芽山—紫金山—线以北热量低,为春麦区。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居第2位。除晋西北高寒地区外,玉米广布各地,以太行山区各县种植最多。谷子为山西传统的粮食作物,晋东南为主产区,所产“沁州黄”小米以质优著称。高粱性耐涝,忻定盆地和太原盆地下湿易涝地为其主产区。此外有莜麦、马铃薯、甘薯、糜黍、水稻等。莜麦、马铃薯产于晋西北高寒地区;水稻产于太原西南郊及太原盆地、忻州盆地、临汾盆地低洼地区。②经济作物以棉花和油料为主。棉花产在运城地区和临汾盆地各县,次为晋东南(阳城等县)和太原盆地(平遥、文水等县)。油料作物有胡麻、花生、向日葵等,胡麻为耐寒作物,分布在晋西北高寒区,以神池县产量最多,号称“胡麻之乡”。③畜牧业以饲养大牲畜和猪羊为主,牛占大牲畜1/2以上,多为役畜。以体型高大的良种役用牛——万荣大黄牛最有名。太原市郊和沁源、山阴等县饲养乳牛;和顺、祁县饲养改良肉牛。驴占大牲畜1/4,主要分布在山区,多作驮畜。骡的饲养头数仅次于河北、河南,居全国第3位。骡马多见于平原农业区。养猪业以中南部盆地各县为主。养羊有历史传统,是中国东部农业区养羊较多的省。主要分布在东、西山区。黎城大青羊是著名良种山羊。④全省林地面积266万公顷,森林覆被率17%,高于中国平均水平。成片林主要分布在管涔山(宁武、五寨一带)、关帝山、太岳山、中条山、五台山、太行山、吕梁山、黑茶山等林区,以天然次生林为主,主要树种为华北落叶松、油松、云杉、桦等。经济林有核桃、红枣、花椒、柿树等,是中国主要核桃产区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南部低山丘陵区,以汾阳、孝义产核桃最多。枣树以晋中和晋南盆地及边山区种植较多,次为晋西黄河沿岸。以糖分高核小的稷山枣最有名。农业区
根据山西省的农业自然经济条件和生产特点的地域差异性,可将全省分为7个农业区:①晋南区。包括运城地区和临汾盆地各县。为山西省地势低、热量高(10℃以上活动积温达3800~4500℃)、无霜期长(200~230天)的区域,一年二熟,是棉、麦集中产区。②晋中区。太原盆地和忻定盆地各县。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城郊农业发达,是全省最大蔬菜园艺和高粱产区、第二大麦棉产区。③晋东南区。晋东南地区和安泽县。太行、太岳、中条山环绕,中有长治等盆地,人多地少,耕作精细。蚕丝、麻皮、谷子生产居全省之冠,林牧副业发展条件好。④晋东区。五台山到太行山的晋东北各县。境内山岭纵横,土薄石多。河谷盆地以农耕为主,多种植玉米、谷子等,山地丘陵利于发展林牧副业。⑤晋北区。大同盆地和灵丘、广灵盆地。为地势较高(海拔大于千米)、气温较低的高盆地区,主要种植春小麦、甜菜、谷子、玉米等,一年一熟。邻接内蒙古,风沙大,宜建立护田林网。盆地中有大量盐碱地需改良利用。⑥晋西北区。右玉至娄烦的管涔山芦芽山区。为高寒地区,无霜期最短(100~130天左右),主要种植莜麦、马铃薯和胡麻,产量居全省之冠。本区地势高峻,为汾河、桑干河等的源地,应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以发展林牧业为主。⑦晋西区。管涔山—吕梁山以西至黄河沿岸一带。境内黄土裸露。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生产条件差,粮食单产低,燃料、饲料、肥料俱缺,经济贫困。造林种草,修建基本农田,搞好水土保持是农业发展的关键。交通运输
现代交通始于20世纪初。到1949年时有石太、同蒲、京绥3条铁路干线。50年代以来对原有铁路进行技术改造,并新建了京原(平)、太焦(作)、长邯(郸)等铁路于支线。至1990年,全省铁路营业里程为2330公里,形成以太原为中心的铁路网。1991年又建成自大同至河北秦皇岛的干线,全长653公里。铁路外运量中煤炭占近90%,其余外运货物主要有铝土、石膏、化肥、钢铁等;入境货物以木材、铁矿、粮食、石油、日用百货为大宗。此外,1990年全省地方铁路在建里程达476公里,其中已开通运营的达110公里。1990年公路通车里程达万公里。主要干线有:太原—军渡—陕北;太原—长治—邯郸;太原—茅津渡—三门峡;太原—大同;大同—运城等。航空有从太原直通北京、上海、广州、天津、西安及西南、西北的飞机。太原—郑州—南京—杭州的航线也已通航。从太原还有飞往长治的省内短程班机。(张维邦
萧树文)
陕西省
中国西北地区工农业和交通较发达省区。简称陕,亦简称秦。位于黄河中游。介于北纬31°42′~39°35′,东经105°29′~111°15′。东邻山西、河南,南界湖北、四川,西接甘肃,西北及北与宁夏、内蒙古毗邻。面积万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3万。辖6地区、4地级市、8县级市、85县。省会西安市。自然条件陕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北部是深厚黄土层覆盖的陕北黄土高原;中部是渭、泾、洛等河流下游冲积形成的关中平原;南部为构造上升运动强烈的陕南山地。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南北殊异。地质
在地质构造上,以秦岭地轴北缘深断裂为界,全省分为南北2单元:界以北主要属中朝准地台陕北台坳,仅西安以北、以东属渭河断陷;界以南则属秦岭褶皱系。古生代初期,秦岭褶皱系沉积了深厚的寒武纪、奥陶纪灰岩,陕北断坳则沉积了厚度不大的寒武、奥陶系灰岩。加里东和华力西造山运动期,秦岭、大巴山褶皱成山,伴有断层产生,沿断裂带有大量花岗岩侵入,生成秦岭山区的金属矿。陕北台坳表现为振荡运动,沉积了石炭系和二叠系海陆相及煤系地层,如渭北煤田。中生代的印支和燕山运动,陕北变成内陆湖泊、沼泽,沉积了湖相和煤系地层,为第2次成煤期——侏罗纪煤层,如神府煤田和延长煤矿。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中,秦岭山地再度上升,北坡断裂下陷,形成渭河断陷,广泛为第四纪沉积层覆盖,形成关中平原。第四纪时,陕北气候寒冷干燥,沉积了深厚的风成黄土。地貌
全省从南向北依次可分为陕南山地、关中平原、陕北黄土高原3个地貌单元。陕南山地
秦岭、大巴山山地合称陕南山地,包括介于两山之间的汉江谷地。秦岭东西走向,北坡陡峻,南坡平缓,多深切峡谷,自古多为南北交通要道。海拔约1500~3000米,在省境东西长约400~500公里,南北宽120~180公里,横贯于渭河和汉江之间,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分水岭,中国南方和北方重要地理分界线。最高峰太白山(3767米),山顶盛夏积雪,有古冰川地貌。大巴山绵延于川、陕边境,东接武当山,海拔约1500~2000米。通常以任河为界,分为东西两段;任河以西,一般称为米仓山,主峰有石马山(2312米)和光头山(2464米)。任河以东称大巴山,主峰有九龙山(2603米)和化龙山(2917米)。山地山势较和缓,多浑圆状或平梁山丘。石灰岩分布地区则多喀斯特地貌。汉江由西向东流经秦岭、大巴山间,小峡与盆地相间分布,较大的有汉中盆地、安康盆地。汉江横贯汉中盆地中央,两岸有对称的四级阶地。一、二级阶地地势平坦,耕地分布集中,是本省重要稻谷产区;三、四级阶地由红色亚粘土和粘土组成,多属低产土壤。发源于秦岭东段的丹江,向东南流入汉江。关中平原
又名渭河平原和关中盆地。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360公里,南北宽度不一。渭河自西向东横贯平原中部,两岸地势不对称,呈阶梯状增高,有明显的阶地和黄土台塬。陕北黄土高原
位于北灵山、药王山和黄龙山一线以北,海拔约800~1200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多数地区覆盖有深厚风成黄土,厚约几十米至百余米。经长期流水冲刷和其他外营力的剥蚀作用,发育成塬、墚、峁、沟壑等多种地貌,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见黄土高原)。高原北部长城沿线,从定边、靖边、横山、榆林至神木一带,多风沙地貌,属毛乌素沙地的一部分。东西长400余公里,南北宽80公里,海拔约1000~1500米。滩地地下水丰富,埋藏甚浅,夏季水草丰盛,成为点缀于沙区中的绿洲。水文
全省河流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前者流域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后者占%。黄河干流中段纵贯陕、晋边境,大部为峡谷,水流湍急。至龙门因断层,形成瀑布急流,与龙门以下的坦荡缓流形成鲜明对照。潼关附近,干流呈90°转向东流。黄河中游段的主要支流大多流经黄土高原,河水含沙量大,年均输入黄河泥沙量达亿吨,占黄河平均输沙量的一半,是流入黄河泥沙最多的省份。渭河为黄河最大支流,流经关中平原,至潼关入黄河,陕西境内长约502公里,支流南北不对称。北岸支流少,源远流长;南岸支流多而短促。汉江为长江最大支流,流经汉中盆地,穿过黄金峡和凤凰山与大巴山之间的基岩山地,进入安康盆地,向东蜿蜒于丘陵低山区,至白河县东流入湖北省。陕西境内为汉江上游,长719公里。汉江及其支流流经秦巴山区,宽谷与峡谷交替出现,有多处优良坝址。气候
陕西位于中国内陆中纬度地区,季风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影响都较明显,由南而北具有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和暖温带、温带半干旱气候的特征。秦岭山脉横亘省境中南部,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年均气温陕北黄土高原约为9℃,关中平原13℃,陕南汉江谷地则达15℃,较同纬度的淮河流域为温暖,盛产亚热带经济林木。冬季南北温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重型盘扣脚手架定制租赁与安全监管服务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国有企业员工招聘及培训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协议离婚书模板法律风险提示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机动车典当质押运输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公路护栏施工劳务合同2025年版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旅游景区农民工就业扶持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电商企业绿色包装供货合同模板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木材进口关税减免及检验检疫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家庭娱乐活动策划与组织服务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林地租赁合同(1500字附森林资源增值服务)2篇
- 课题申报书:GenAI赋能新质人才培养的生成式学习设计研究
- 2024年江苏省中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骆驼祥子-(一)-剧本
- 全国医院数量统计
- 《中国香文化》课件
- 2024年医美行业社媒平台人群趋势洞察报告-医美行业观察星秀传媒
- 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
- 天津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13版)
- 盘锦市重点中学2024年中考英语全真模拟试卷含答案
- 提高保险公司客户投诉处理能力的整改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