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9页/共20页成都下期高三三诊模拟考试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9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因为干渴,我们才认识了水,因为海洋,我们才了解了陆地。”离开“旅行”与“异乡”的概念,家园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城市的交通工具,如飞机、火车、轮船或电梯,空间狭小幽闭,给人压抑窒息之感;在公共场合或开阔地停留又有难以逃离的窘迫、尴尬与焦虑。这是一种失去家园感的城市病症,在某种程度上,广场恐惧症也是因幽闭恐惧症才具有意义的。“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是诗人对乡村之爱的描述。处在不同时代,人们却有相似情感:明白城市生活的喧嚷与诱惑,渴望在乡村里寻找一份安宁。一旦人类社会变得复杂与精致起来,人们就开始关注和欣赏相对质朴的大自然了。尽管城里有着复杂精致,便利的基础设施也令人愉悦,但始终无法为人提供全部的满足,这是家园感丧失、恐惧症与幽闭症衍生的源头。故而对乡野的情感只有在大城市出现时才会充盈,政治的压力与官僚化的生活方式,会让乡村的宁静变得很有吸引力,不断向被城市病症压抑的人们召唤一种摆脱喧嚷与诱惑的“家园感”。这样的情感是富有浪漫色彩的,它并不等同于对大自然真正的理解,而且它还夹杂着伤感。当人们隐退到乡间,开始舒适的独处生活后,他们的心里还会反过来惦记繁华的城市世界,所以他们始终得不到满足。美国第三任总统希望将国家财富与权力置于乡村农业理念之下,该观点获得了美国公众的赞同。在19世纪,吃苦耐劳、品德高尚的农民形象成为了美国民族精神的象征。这样的理念并没有阻止或妨碍财富的积聚与技术的进步,美国依然发展成为了一个制造业大国。然而,该理念绝非一种空洞的修辞,它具有的情感渗透进了美国的文化当中,表现在看低城市、迁往乡村、乡间欢度周末的行动当中,以及自然保护运动等方面。这样的理念在政治层面上也表现得很明显,例如表现在因“地方主义”的兴起而反对国家体制化教育的行动当中,表现在国会农业部门握有的权力当中,表现在政府对农业的特殊补贴当中,表现在选举系统允许农业人口的投票权重超出其所占总人口比例的规定当中。(摘编自段义孚《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恋地情结》,有删改)材料二:沈从文《边城》创造出一个诗意的、纯洁的农村童话,躲避工业革命后都市生活的嘈杂。电影《平原上的夏洛克》表现现代性已经渗透进去的当代农村,但农村人的思维还没有完全都市化,还留有很多传统乡土社会的痕迹。久居农村的人,或是为了工作,或是为了团聚而前往都市;在城市疲惫的人,本想回家渡一轮岁月静好,目力所及,却是人约黄昏,荒草丛生。赵树理《三里湾》的乡村贴近尘土,与现实发生的事件息息相关,它涉及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生产方式变化。莫言《红高粱》既有对高密东北乡那片大红的高粱地的热爱与赞美,也有借此排解伤感忧郁的情感寄托。《平原上的夏洛克》中的主人公保留了农耕社会很多习惯,他的性格被农耕社会所塑造,他是处于现代性夹缝中的人,是当代的黄昏守夜人。在这里,导演徐磊是在认清现实后,着力表现当代农民对生活的真实态度。沈从文《边城》侧重于用乡土情结批判现代性,导演徐磊则在给予农村深情凝视的同时,尽量客观地呈现农村现代生活中既有的事实。前者美化农村,将其幻化成淳朴过往的象征;后者侧重于表现城乡对立、农民在接受现代性时的吃力。步入今天来看沈从文或徐磊,他们都在乡土意识上挣扎。现代性不再是城乡对立的标志,沈、徐两人及其作品下的人都是矛盾的,一方面慢慢接受现代性,一方面眷恋乡土。时代逼着他们前进,可他们半截身子还留在过去。路遥小说《人生》中的高加林,相对更复杂,他对黄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但又不想在乡村困守一生。他有自己自私、虚荣的一面,也有自己改变世界、成为英雄的抱负。他像下个更具有理想气也更有反省意识的祁同伟(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角色),当他的“城市梦”幻灭,他回到最初的地方,听从了德顺爷爷的一番话后,一下子扑倒在黄土地上。无论他们对农村有多少眷顾,城市都已成为大部分人用脚投票的选择。我们寻不到淳朴的农村,就像我们再也回不去童年的故乡。现实中,农村只是他们一年回一次的存在,大部分农村在悄然间已经如同荒凉的废墟。《平原上的夏洛克》表现了农村离当代年轻人越来越远,这根源于城市定居者对农村想象的匮乏。导演借助一个美好的农民形象,呼唤我们这个时代日益稀少的品质,比如:仁义、诚实、团结、互帮互助等。朋友有难,我不能见死不救,这是仁义;知道你不是肇事者,哪怕你是有钱人,我也不讹诈你的钱,这是诚实;老哥的车陷进坑里出不去了,深夜我也要开车去帮忙,这是团结。(摘编自周郎顾曲《从沈从文到〈平原上的夏洛克〉:留守农民在城乡巨变中的身心矛盾》,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只要人类社会变得复杂与精致起来,人们就会开始关注和欣赏相对质朴的大自然了。B.吃苦耐劳作为美国精神象征,未妨碍财富积聚与技术进步,美国依然是制造业大国。C.美国文化表现在看低城市、迁往乡村、乡间欢度周末,也包括自然保护运动等行为。D.美国政府重视农业,表现在选举系统允许农业人口的投票权重超出相关规定的比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美国,“乡村间的乐园能让人们的美德发扬光大”这一理念或能登上政治的舞台。B.城市疲惫的人向往诗意的农村及躲避工业革命后都市生活的嘈杂,渡一轮岁月静好。C.有理想气也更有反省意识的祁同伟,“城市梦”幻灭时,对黄土地怀有更深厚的感情。D.《平原上的夏洛克》借助一个美好的农民形象,呼唤我们这个时代目益稀少的品质。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A.沈从文的《边城》展现的湘西的农村风光。B.路遥的《人生》对黄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C.莫言《红高粱》中东北乡大片的红高粱地。D.《平原上的夏洛克》展现当代的农村画卷。4.某市举行学术论坛,聚焦于“广场恐惧症”“幽闭恐惧症”这类现象。作为一名受邀进行主题发言的学者,你如何向与会者介绍对这一现象的认识?请结合材料列出你的发言要点,并简要阐释。5.《边城》与《平原上的夏洛克》在呈现农村时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B2.C3.A4.①它表现为一种“城市病”:城市不少幽闭狭小的空间会引发心理的压抑、窒息,人停留于公共场合会产生内心的窘迫、尴尬与焦虑。②它产生于城市的复杂精致:虽能提供各种便利,但始终无法为人提供全部的满足。③它召唤一种乡村的“家园感”:摆脱城市的喧嚣与诱惑,在大自然、乡村里寻找一份宁静。5.同:眷恋农村(或:深情凝视农村),将淳朴美好的农村当作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又表现出人物在时代下的身心矛盾(或:又有人物情感与理智的挣扎)。异:①前者侧重于批判现代性,后者侧重于呈现既有的农村事实。②前者着力美化农村,将其描绘成诗意、纯洁的童话,幻化成淳朴过往的象征;后者侧重于表现城乡对立、农民在接受现代性时的吃力。【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B.“吃苦耐劳作为美国精神象征”错置条件,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材料一第二段“在19世纪,吃苦耐劳、品德高尚的农民形象成为了美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可知,美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并非只指吃苦耐劳,还有品德高尚。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祁同伟,“城市梦”幻灭时,对黄土地怀有更深厚的感情”错误,张冠李戴,根据原文材料二第四段可知,“城市梦”幻灭时,对黄土地怀有更深厚的感情指的是路遥小说《人生》中的高加林。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城市生活有喧嚷与诱惑,人们渴望在乡村里寻找一份安宁。A.《边城》描绘了诗意、浪漫、纯洁的农村童话,质朴、清新、近乎“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淳朴的土性乡风,展现了人们所渴望的安宁的乡村居所。符合材料一的观点。B.《人生》侧重于表现“寻不到淳朴的农村,就像回不去童年的故乡”。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C.《红高粱》侧重于对乡土的热爱与赞美以及排解伤感忧郁的情感寄托。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D.《平原上的夏洛克》侧重于表现城乡对立、农民在接受现代性时的吃力,农村离当代年轻人越来越远。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本题可结合材料一列出发言要点。①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城市的交通工具,如飞机、火车、轮船或电梯,空间狭小幽闭,给人压抑窒息之感;在公共场合或开阔地停留又有难以逃离的窘迫、尴尬与焦虑。这是一种失去家园感的城市病症,在某种程度上,广场恐惧症也是因幽闭恐惧症才具有意义的”可知,“广场恐惧症”“幽闭恐惧症”这类现象是城市不少幽闭狭小的空间会引发心理的压抑、窒息,人停留于公共场合会产生内心的窘迫、尴尬与焦虑的现象,这是一种“城市病”。②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尽管城里有着复杂精致,便利的基础设施也令人愉悦,但始终无法为人提供全部的满足,这是家园感丧失、恐惧症与幽闭症衍生的源头可”可知,“广场恐惧症”“幽闭恐惧症”这类现象产生于城市的复杂精致:虽能提供各种便利,但始终无法为人提供全部的满足。③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故而对乡野的情感只有在大城市出现时才会充盈,政治的压力与官僚化的生活方式,会让乡村的宁静变得很有吸引力,不断向被城市病症压抑的人们召唤一种摆脱喧嚷与诱惑的‘家园感’”可知,“广场恐惧症”“幽闭恐惧症”这类现象召唤一种乡村的“家园感”:摆脱城市的喧嚣与诱惑,在大自然、乡村里寻找一份宁静。【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两篇作品,可知本题的答案要点在材料二。根据材料二第三段“步入今天来看沈从文或徐磊,他们都在乡土意识上挣扎。现代性不再是城乡对立的标志,沈、徐两人及其作品下的人都是矛盾的,一方面慢慢接受现代性,一方面眷恋乡土”可知,《边城》与《平原上的夏洛克》在呈现农村时相同点是人物眷恋农村(或:深情凝视农村),将淳朴美好的农村当作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又表现出人物在时代下的身心矛盾(或:又有人物情感与理智的挣扎)。异同点:①根据材料二第三段“沈从文《边城》侧重于用乡土情结批判现代性,导演徐磊则在给予农村深情凝视的同时,尽量客观地呈现农村现代生活中既有的事实”可知,前者侧重于批判现代性,后者侧重于呈现既有的农村事实。②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前者美化农村,将其幻化成淳朴过往的象征;后者侧重于表现城乡对立、农民在接受现代性时的吃力”可知,前者着力美化农村,将其描绘成诗意、纯洁的童话,幻化成淳朴过往的象征;后者侧重于表现城乡对立、农民在接受现代性时的吃力。(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巨翅老人①[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大雨连续下了三天,贝拉约夫妇在房子里打死了许许多多螃蟹。刚出生的婴儿整夜都在发烧,大家认为这是由于死蟹带来的瘟疫,因此贝拉约不得不穿过水汪汪的庭院,把它们扔到海里去。苍天和大海连成一个灰茫茫的混合体,海滩的细沙在三月的夜晚曾像火星一样闪闪发光,而今却变成一片杂有臭贝壳的烂泥塘。连中午时的光线都显得那么暗淡,使得贝拉约扔完螃蟹回来时,费了很大力气才看清有个东西在院子深处蠕动,并发出阵阵呻吟:贝拉约一直走到很近的地方,才看清那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他嘴巴朝下俯卧在烂泥里,尽管死命挣扎,依然不能站起,因为有对张开的巨大翅膀妨碍着他的活动。贝拉约被这噩梦般的景象吓坏了,急忙跑去叫妻子埃丽森达。老人穿戴得像个乞丐,在剃光的脑袋上仅留有一束灰发,嘴巴里剩下稀稀落落几颗牙齿,他这副老态龙钟浑身湿透的模样使他毫无气派可言。那对兀鹰似的巨大翅膀十分肮脏,已经脱掉一半羽毛,一动不动地搁浅在污水里。两人同他说起话来,他用一种难懂的方言却是航海人的好嗓音回答他们。两人请来一位通晓人间生死大事的女邻居,她只消一眼,便揭开了谜底:“这是一位天使,只不过他太老了,连续的大雨把他打落在了地上。”贝拉约临睡觉前把老人从烂泥中拖出来,同母鸡一起圈在铁丝鸡笼里,并给他放上一些淡水和食物,想等涨潮的时候再把他赶走。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了在贝拉约家抓住了一个活生生的天使。天刚拂晓,夫妇二人就看见邻居在鸡笼前围观,毫无虔诚地戏耍着那位天使,从铁丝网的小孔向他投些吃的东西,似乎那并不是什么神的使者,而是马戏团的动物。贡萨加神父也被这奇异的消息惊动了,他来到铁丝网前,想凑近看一看那个可怜的老人,在惊慌的鸡群中老人倒很像一只可怜的老母鸡。他躺在一个角落里,四周满是围观者投进来的果皮和吃剩的早点。当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老人几乎连他那浑浊不清的眼睛也不抬一下,嘴里只是用他的方言咕哝了点什么。他身上有一种难闻的气味,翅膀的背面满是寄生的藻类和被台风伤害的巨大羽毛,他那可悲的模样同天使崇高的尊严毫无共同之处。俘获天使的消息不胫而走,几小时之后,贝拉约的院子简直成了一个喧嚣的市场。埃丽森达想出一个好主意,堵住院门,向每个观看天使的人收取门票五分。形形色色的人从远方怀着不同目的来了:一个妇女从儿时开始累计自己心跳,其数字已达到不够使用的程度;一个终夜无法睡眠的葡萄牙人受到了星星噪音的折磨;一个梦游病者总是夜里起来毁掉他自己醒时做好的东西……在这场动乱中,贝拉约和埃丽森达尽管疲倦,却感到幸福,因为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他们屋子里装满了银钱,而等着进门的游客长队却一直伸展到天边。这位天使唯一超人的美德好像是耐心。母鸡们在他的翅膀里啄来啄去找虫子吃,残疾人拔下他的羽毛碰触自己的缺陷,缺乏同情心的人向他投掷石头想让他站起来,以便看看他的全身。唯一使他不安的一次是有人用在牛身上烙印记的铁铲去烫他,因为他好长时间一动不动,人们都以为他死了,可他却突然醒过来,用没人能听懂的语言咆哮着,眼里噙着泪水,扇动了两下翅膀,那翅膀带起的一阵旋风把鸡笼里的粪便和尘土卷了起来,这恐怖的狂风简直世间少见。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认为他的反抗不是由于愤怒,而是由于痛苦。再过些天,小镇上的人很快就被一个由于不听父母亲的话而变成蜘蛛的女孩的流动展览所吸引,于是贝拉约的院子又恢复了三天阴雨连绵、螃蟹满地时的孤寂。贝拉约夫妇用这些收入盖了有阳台和花园的两层楼住宅,窗子上也安上了铁条,免得天使再进来。还在市镇附近建了养兔场,埃丽森达买了光亮的高跟皮鞋和很多色泽鲜艳的丝绸衣服。只有那个鸡笼没有引起注意,有时他们也用水冲刷一下,在里面洒些药水,这倒并不是为了优待那位天使,而是为了防止像幽灵一样在家里到处游荡的瘟疫。几年后鸡笼朽烂了,不再受约束的天使像一只垂死的动物一样到处爬动。埃丽森达经常生气地大叫自己是这个充满天使的地狱里的一个最倒霉的人。最后一年冬天,天使突然苍老了,几乎连动都不能动,他那浑浊不清的老眼,竟然昏花到经常撞树干的地步,翅膀光秃秃的,他整宿地发出呻吟声。尽管如此,天使不但活过了这可恶的冬天,而且随着天气变暖,身体又恢复了过来。他的眼睛重新明亮起来,翅膀上也长出粗大丰满的羽毛,在满天繁星的夜晚还会唱起航海人的歌曲。一天上午,埃丽森达正在切洋葱块准备午饭,一阵风从阳台窗子外刮进屋来,她以为是海风,若无其事地朝外边探视一下,惊奇地看到天使正在试着起飞。他的两只翅膀显得不太灵活,他的指甲好像一把铁犁,把地里的蔬菜打坏不少。阳光下,他那对不停地扇动的大翅膀几乎把棚屋撞翻。但是他终于飞起来了。埃丽森达眼看着他用那兀鹰的翅膀扇动着,飞过最后一排房子的上空。她舒了一口气,为了她自己,也是为了他。洋葱切完了,她还在望着他,直到消失不见,这时他已不再是她生活中的障碍物,而是水天相交处的虚点。(有删改)【注】①小说写于1968年,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天主教开始衰落,社会呈现出狂欢化、没有信仰的空虚和无聊的畸形倾向。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连降大雨,螃蟹满地,婴儿发烧,小说开头对恶劣生存环境的描写渲染了一种不祥、令人感到压抑的氛围。B.拔下他的羽毛、向他投掷石头、用滚烫的铁铲去烫他,文中这样的场景体现了大家对巨翅老人的态度与反应。C.巨翅老人没有多少异能和气派,甚至不如“蜘蛛女孩”吸引入,作者借此暗示了社会宗教信仰的衰落。D.小说在整体情节设置上离奇荒诞,在细节描写上不求真实,这充分体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7.“巨翅老人”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作者塑造这样的人物形象有何意图?8.零度写作,是指在叙述过程中作者倾向于客观陈述,在情感表达上不以作者感情替代读者判断。莫言认为马尔克斯的创作即呈现出零度写作的趋势,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答案】6.D7.①形象特点:有受到损伤的巨大翅膀,老态龙钟、肮脏不堪,说着令人费解的方言。②创作意图:作者将天使描绘成一个落魄衰弱需要人类帮助的形象,凸显了小镇中居民的冷漠麻木,暗示了底层民众精神信仰的缺失,增强了小说的荒诞感与讽刺性。8.①在人称视角_上,叙述者站在局外,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客观地描述镇上人们对巨翅老人的冷酷反应,以此揭示这些人的丑陋本性。②在语言(叙述腔调)。上,很少使用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多是客观、冷静、克制、平实的叙述。③在主旨呈现方式上,将主旨在故事的讲述中进行呈现,没有用善恶有报式结局体现其评价,而是在平静的叙述中表现小镇上人们精神上的愚昧、空虚和孤独,体现作者对拉美人民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关注。④在情节安排上,叙事过程克制审慎,以直观式的镜头呈现巨翅老人在小镇的遭遇,用时间顺序自然展开故事情节。(任答三点即可)【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在细节描写上不求真实”错误。《巨翅老人》虽然在总体构思上是魔幻的,在情节安排上是荒诞的,在形象塑造上是神异的,但在具体的细节描写上,却是真实、准确的。如:人们对巨翅老人的态度真实地反映了拉美人民的生存和精神状态,对巨翅老人外在形象的描绘及对其落魄、虚弱、衰老状态的刻画传神逼真等。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及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根据原文第二段“老人穿戴得像个乞丐,在剃光的脑袋上仅留有一束灰发,嘴巴里剩下稀稀落落几颗牙齿,他这副老态龙钟浑身湿透的模样使他毫无气派可言。那对兀鹰似的巨大翅膀十分肮脏,已经脱掉一半羽毛,一动不动地搁浅在污水里。两人同他说起话来,他用一种难懂的方言却是航海人的好嗓音回答他们”可知,“巨翅老人”的形象特点是有受到损伤的巨大翅膀,老态龙钟、肮脏不堪,说着令人费解的方言。“老人穿戴得像个乞丐,在剃光的脑袋上仅留有一束灰发,嘴巴里剩下稀稀落落几颗牙齿,他这副老态龙钟浑身湿透的模样使他毫无气派可言。那对兀鹰似的巨大翅膀十分肮脏,已经脱掉一半羽毛,一动不动地搁浅在污水里。两人同他说起话来,他用一种难懂的方言却是航海人的好嗓音回答他们”“两人请来一位通晓人间生死大事的女邻居,她只消一眼,便揭开了谜底:‘这是一位天使,只不过他太老了,连续的大雨把他打落在了地上。’贝拉约临睡觉前把老人从烂泥中拖出来,同母鸡一起圈在铁丝鸡笼里,并给他放上一些淡水和食物,想等涨潮的时候再把他赶走”,作者将天使描绘成一个落魄衰弱需要人类帮助的形象;而“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了在贝拉约家抓住了一个活生生天使。天刚拂晓,夫妇二人就看见邻居在鸡笼前围观,毫无虔诚地戏耍着那位天使,从铁丝网的小孔向他投些吃的东西,似乎那并不是什么神的使者,而是马戏团的动物”“这位天使唯一超人的美德好像是耐心。母鸡们在他的翅膀里啄来啄去找虫子吃,残疾人拔下他的羽毛碰触自己的缺陷,缺乏同情心的人向他投掷石头想让他站起来,以便看看他的全身。唯一使他不安的一次是有人用在牛身上烙印记的铁铲去烫他,因为他好长时间一动不动,人们都以为他死了,可他却突然醒过来,用没人能听懂的语言咆哮着,眼里噙着泪水,扇动了两下翅膀,那翅膀带起的一阵旋风把鸡笼里的粪便和尘土卷了起来,这恐怖的狂风简直世间少见。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认为他的反抗不是由于愤怒,而是由于痛苦”等内容中可见小镇中居民不但么有给予其帮助,反而对其进行虐待、利用,最后是抛弃。由此可见人们的冷漠麻木;再结合【注】可知,作者对人们对“巨翅老人”态度的叙写,实际是暗示底层民众精神信仰的缺失,增强了小说的荒诞感与讽刺性,这也是作者的创作意图。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根据原文“天刚拂晓,夫妇二人就看见邻居在鸡笼前围观,毫无虔诚地戏耍着那位天使,从铁丝网的小孔向他投些吃的东西,似乎那并不是什么神的使者,而是马戏团的动物。贡萨加神父也被这奇异的消息惊动了,他来到铁丝门前,想凑近看一看那个可怜的老人,在惊慌的鸡群中老人倒很像一只可怜的老母鸡。他躺在一个角落里,四周满是围观者投进来的果皮和吃剩的早点。当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老人几乎连他那浑浊不清的眼睛也不抬一下,嘴里只是用他的方言咕哝了点什么”“形形色色的人从远方怀着不同目的来了:一个妇女从儿时开始累计自己心跳,其数字已达到不够使用的程度;一个终夜无法睡眠的葡萄牙人受到了星星噪音的折磨;一个梦游病者总是夜里起来毁掉他自己醒时做好的东西……”“过些天,小镇上的人很快就被一个由于不听父母亲的话而变成蜘蛛的女孩的流动展览所吸引”可知,从人称上,作者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客观地描述镇上人们对巨翅老人的好奇、虐待、利用、抛弃等一系列反应,以此揭示这些人好奇、残忍、贪婪、喜新厌旧的本性。根据原文“贝拉约一直走到很近的地方,才看清那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他嘴巴朝下俯卧在烂泥里,尽管死命挣扎,依然不能站起,因为有对张开的巨大翅膀妨碍着他的活动”“老人穿戴得像个乞丐,在剃光的脑袋上仅留有一束灰发,嘴巴里剩下稀稀落落几颗牙齿,他这副老态龙钟浑身湿透的模样使他毫无气派可言。那对兀鹰似的巨大翅膀十分肮脏,已经脱掉一半羽毛,一动不动地搁浅在污水里”“他躺在一个角落里,四周满是围观者投进来的果皮和吃剩的早点。当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老人几乎连他那浑浊不清的眼睛也不抬一下,嘴里只是用他的方言咕哝了点什么。他身上有一种难闻的气味,翅膀的背面满是寄生的藻类和被台风伤害的巨大羽毛,他那可悲的模样同天使崇高的尊严毫无共同之处”,可知,从语言上,文章很少使用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多是客观、冷静的叙述。根据原文“俘获天使的消息不胫而走,几小时之后,贝拉约的院子简直成了一个喧嚣的市场”“再过些天,小镇上的人很快就被一个由于不听父母亲的话而变成蜘蛛的女孩的流动展览所吸引”“埃丽森达眼看着他用那兀鹰似的翅膀扇动着,飞过最后一排房子的上空。她舒了一口气,为了她自己,也是为了他。洋葱切完了,她还在望着他,直到消失不见,这时他已不再是她生活中的障碍物,而是水天相交处的虚点”可知,从主旨上,作者冷静地叙写小镇上人们精神上的愚昧、空虚和孤独,体现作者对拉美人民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关注。根据“临睡觉前”“第二天”“几小时之后”“再过些天”“最后一年冬天”可知,在情节安排上,用时间顺序自然展开故事情节,叙事过程克制审慎,以直观式的镜头呈现巨翅老人在小镇的遭遇。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节选自《左传·宣公三年》)材料二: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大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瓿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各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周A之B君C臣D内E自F画G计H与I秦J不K若L归M之N大O国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天祚明德”中的“祚”与“门衰祚薄”(李密《陈情表》)中的“祚”在含义和用法上均不相同。B.九鼎,相传为大禹所铸,上有日月山川神灵之像,为传国宝器。古代列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C.危国,意思是面临危险的国家,在此指东周王朝。其中“危”与李白《蜀道难》中“危乎高哉”的“危”的含义不同。D.材料上“非效醯壶酱瓿耳”中的“效”是“仿效、相似”的意思,其与俗语“效犬马之劳”中的“效”含义相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楚王无理质询,王孙满由鼎的轻重引申到德的轻重,表现了王孙满的睿智忠诚。B.颜率劝说齐王:出兵救周可得美名和九鼎。于是齐主命陈臣思率军救周,秦国退兵。C.齐王打算借道梁国或楚国运输九鼎,颜率认为不可行,因为梁楚两国早有问鼎之心。D.齐王认为颜率就运输九鼎的困难多次谏言,对齐的帮助无与伦比,故不再索要九鼎。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2)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答案】9.DHJ10.D11.D12.(1)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微,天命并没有改变。九鼎的轻重,是不可以询问的。(2)(臣)不敢欺骗贵国,(大王)尽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敝国随时迁出九鼎听候命令。【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东周君臣内部寻思对策,认为与其将九鼎交给暴秦,不如送给贵国。“周之君臣”是句子的主语,后面是君臣商议的计策,主语较长,所以可从“君臣”后边断开,选D;“内自画计”中“内自”是状语,“画”是谓语,“计”是宾语,主语是前边的“周之君臣”,句子完整,所以从“计”的后边断开,选H;“与秦”是动宾结构,“不若”表假设,与后边内容“归之大国”表示君臣选择的内容,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从“与秦”后边断开,选J。故选DHJ。【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祚:动词,赐福。/名词,福分。句意:上天赐福给明德的君王。/门庭衰微,福分浅薄。B.正确。C.正确。危:面临危险。/高。“危乎高哉”句意:何其峭险,何其高竣!D.“含义相同”错误。两个“效”含义不同。效:像。/效劳。句意:并不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愿像犬马那样为君主奔走效劳。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对齐的帮助无与伦比,故不再索要九鼎”错误。根据原文“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可知,齐王知晓颜率是故意推脱,不愿将九鼎交与齐国,因而自己放弃了对九鼎的索要。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虽”,虽然;“衰”,衰微;“未可问也”,判断句式。(2)“疾”,尽快;“所从”,从哪条路;“迁”,迁出。参考译文:材料一:楚庄王攻打陆浑之戎,于是到达雒水边,在周王的疆界检阅军队。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问楚庄王。楚庄王问鼎的大小与轻重。王孙满说:“这决定于君主的道德而不在于鼎的本身。往昔夏朝正当有德的时候,远方的人把各种东西画成图像,九州的长官贡献了铜,铸成鼎,把各种东西的图像铸在鼎上,各种事物都得以备载,让人民认识神道与邪恶的东西。因此人民进入川泽山林,就不会碰上有危害的东西。魑魅魍魉,这类鬼怪都不会遇到,因而能够使上上下下的人们和睦相处以领受上天赐予的福分。桀德行昏聩惑乱,鼎迁到商朝,经历了六百年。商纣王残暴肆虐,鼎迁移到周。德行美好光明,鼎虽小,分量很重;如果奸邪昏乱,鼎虽大,分量很轻。上天赐福给明德的君王,总有终结的日子。成王把鼎安顿在郏鄏,占卜的预言说可传三十代,享年七百年,这是天意决定的。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微,天命并没有改变。九鼎的轻重,是不可以询问的。”材料二:秦国发兵逼近周境索取九鼎,周君为此忧惧不安,将此事告诉了颜率。颜率说:“君王不必忧虑,可由臣往东去齐国借兵求救。”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秦王暴虐无道,要兴师威胁周君,并索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内部寻思对策,认为与其将九鼎交给暴秦,不如送给贵国。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必定赢得美名;如得到九鼎这样的重器,又获得巨大的实惠。但愿大王能认真考虑!”齐王听了非常高兴,立刻派遣五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军因此退兵。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时,周君又一次忧虑不安。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东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东周仰赖贵国的义举,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平安无事,因此甘愿将九鼎献给大王,但是却不知贵国要从哪条道路把九鼎从东周运回到齐国?”齐王说:“寡人准备借道梁国。”颜率说:“不行。因为梁国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沙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很难再出来。”于是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颜率回答说:“这也不行。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之中进行谋划。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绝对不会再运出来。”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从哪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颜率说:“我周王室也正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因为九鼎,并不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怀中就能拿到齐国的,也不像群鸟聚集、乌鸦飞散、兔子奔跳、骏马疾驰那样飞快地进入齐国。当初周武王伐殷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了九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万人。还需要有士兵工匠等人力、相应的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物资作为配套。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和物力,也不知道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回齐国。所以我私下在为大王担忧。”齐王说:“贤卿多次来我齐国,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颜率赶紧解释说:“我不敢欺骗贵国。大王尽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敝国随时听候命令迁出九鼎。”齐王只好停止索要九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其二)李白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题龙阳县青草湖唐温如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诗都写了夜色下的壮阔洞庭湖。李诗的洞庭湖宁静澄澈,唐诗的洞庭湖有风急浪涌到安宁的变化。B.李诗以“无烟”“就洞庭赊月色”烘托湖水澄澈,唐诗以载清梦之船压星河的错觉侧面写湖水的澄澈。C.两首诗都与酒有关。李诗写“买酒白云边”显得豁达洒脱,唐诗写“醉后不知天在水”则显得沉沦颓丧。D.两诗都情景交融,情思动人。李诗“乘流直上天”有羽化遗世之思,唐诗“吹老洞庭波”有迟暮伤怀之感。14.有人评价唐温如的诗有“太白遗风”,请结合诗歌,从浪漫诗风的角度说说两人创作的共同点。【答案】13.C14.①都善于联想和想象,构思巧妙。如李白由万里无烟的洞庭湖产生“直上天”的异想、“将船买酒白云边”的奇趣,唐温如则把醉酒后在洞庭湖醒来的情景想象为畅游天河。

②都善用比拟、夸张等修辞技巧。李白把洞庭湖比拟成了富有之主,月亮比拟成可赊借的对象,唐温如赋予洞庭湖的水波以人的情态;李白“直上天”“买酒白云边”的夸张和唐温如“一夜白发多”“清梦压星河”的夸张,都大胆又奇特。

③都在营造飘然若仙、飘逸洒脱的意境。以湖水、天空、月色(星星)等自然意象营造出浩大渺远的空灵梦幻之境。

④都在现实与幻境的交织中表达出超脱尘世的倾向。如李白由万里无烟的洞庭湖产生“直上天”的羽化遗世之妙思,唐温如有“醉后不知天在水”的超凡之绮想。【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唐诗写‘醉后不知天在水’则显得沉沦颓丧”错误。诗人写醉后纵船于洞庭,醒来迷离恍惚,有身在银河之感,虽不高亢,但想象奇妙而美丽,并不见其“沉沦颓丧”。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风格的能力。都善于联想和想象,构思巧妙。李诗中,南湖的秋水,夜寒无水雾,就好像可以乘水波直通银河上青天。明明在湖上,却说“将船买酒白云边”,亦无理而可玩味。原来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遥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处。说“买酒白云边”,足见湖面之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人间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李白由万里无烟的洞庭湖产生“直上天”的异想、“将船买酒白云边”的奇趣。《题龙阳县青草湖》中“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两句对梦境的描写十分成功:入夜时分,风停了,波静涛息,明亮的银河倒映在湖中。湖边客船上,诗人从白天到晚上,手不释杯,一觞一咏,怡然自乐,终至于醺醺然醉了,睡了。他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上荡桨,船舷周围见到的是一片星光灿烂的世界,唐温如则把醉酒后在洞庭湖醒来的情景想象为畅游天河。都善用比拟、夸张等修辞技巧。李诗中,“月色”绝不能“赊”,也不用“赊”。然而著此一字,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著一“赊”字,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筹的。李白把洞庭湖比拟成了富有之主,月亮比拟成可赊借的对象。唐诗中,秋风飒飒而起,广袤无垠的洞庭湖水,泛起层层白波,一夜愁思,湘君也多了白发,唐温赋予洞庭湖的水波以人的情态。李诗中,湖光月色此刻便激起“谪仙”李白羽化遗世之想,所以次句道:安得(“耐可”)乘流而直上青天!传说天河通海,故有此想,李白“直上天”“买酒白云边”的夸张,大胆又奇特。唐诗中,此时萧瑟之秋景,竟使美丽的湘君一夜间愁成满头银发。这种新奇的构想,更使人可以想象到洞庭秋色是怎样的触目惊心。他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上荡桨,船舷周围见到的是一片星光灿烂的世界。“一夜白发多”“清梦压星河”的夸张,大胆又奇特。都在营造飘然若仙、飘逸洒脱的意境。李诗中,夜来湖上,烟之有无,察之极难。能见“无烟”,则湖上光明可知,未尝写月,而已得“月色”,极妙。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境界澄沏如画,读者如闭目可接,足使人心旷神怡。唐诗中,秋风飒飒而起,广袤无垠的洞庭湖水,泛起层层白波,醉卧扁舟,只见一片星光璀璨的世界,似幻似真、缥缈迷离。不知道是天上的星辰倒映在水中,还是我身处梦境呢?以湖水、天空、月色(星星)等自然意象营造出浩大渺远的空灵梦幻之境。都在现实与幻境的交织中表达出超脱尘世的倾向。李诗中,湖光月色此刻便激起“谪仙”李白羽化遗世之想,所以次句道:安得(“耐可”)乘流而直上青天!传说天河通海,故有此想,李白由万里无烟的洞庭湖产生“直上天”的羽化遗世之妙思。唐诗中,他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上荡桨,船舷周围见到的是一片星光灿烂的世界,唐温如有“醉后不知天在水”的超凡之绮想。(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6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代散文中不乏写水的文字,如《三峡》中的“__________”、《小石潭记》中的“__________”,虽不见“水”字,却给人水意充盈的感觉,并达到一种空明境界。(2)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希望接纳更多人才的想法,模仿了管子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3)《逍遥游》中用“水”和“大舟”表现世间万物相互联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回清倒影②.皆若空游无所依③.山不厌高④.海不厌深⑤.且夫水之积也不厚⑥.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字词:“倒”“厌”“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回顾中国文学发展脉络,自《诗经》《楚辞》以来,侧重个人经验、感性表达的抒情一直是与“载道”并立的文学传统。抒情传统弦歌不绝,更延续至当代影视创作领域。如《中国》第二季在解说词中融入当代人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共情,在讲到李白的个性时总结道:“归于山野未尝不是件幸事,但即便是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依然会有‘东风吹梦到长安’的眷恋。”清新古雅的语言让解说词充满了①。《惟有香如故》运用抒情性文本营构出②的艺术效果,带领观众在哀而不伤的基调中,通过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的作品,达至晶莹剔透的诗的世界。抒情性纪录片与中国古典文学的抒情传统密切相关。这些抒情性的纪录片文本融入了主动的“诗言志”“诗缘情”的古典文学传统,倾注了当代人的崇敬缅怀,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纪录片由此不再是一种③的记录,而是成为了带着温度的“有情”的影像,为当代中国纪录片创作找寻到了一条抒情性的创新之路,让其成为文学之外的另一种形态的抒情“美典”。1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8.请概括抒情性纪录片的特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答案】16.示例:①诗情画意②余音绕梁/耐人寻味/辞微旨远③置身事外/超然物外/作壁上观17.这些抒情性的纪录片文本主动地融入了“诗言志”“诗缘情”的古典文学传统,倾注了当代人的崇敬缅怀之情。18.抒情性纪录片融入抒情传统,倾注当代人的深情,由此成为“有情”的影像和抒情“美典”。【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指清新古雅的语言让解说词充满了诗意和美感,可以用“诗情画意”。“诗情画意”,富有诗画的意境。形容自然环境或文艺作品给人以美感。第二空,结合后文“通过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的作品,达至晶莹剔透的诗的世界”可知这里指营构出意味深长的艺术效果,可以用“余音绕梁”或“耐人寻味”或“辞微旨远”。“余音绕梁”,唱后歌声绕着屋梁三天不绝。后用来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耐人寻味”,其中的意味经得起人们反复地体会、琢磨。形容意味深长。“辞微旨远”,言词隐微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第三空,结合前文“倾注了当代人的缅怀,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可知纪录片不再是旁观者视角,可以用“置身事外”或“超然物外”或“作壁上观”。“置身事外”,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超然物外”,超出世俗生活之外。引申为置身事外。“作壁上观”,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在一旁观望,不给予帮助。【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融入了主动的‘诗言志’‘诗缘情’的古典文学传统”语序不当,应该是:主动地融入了“诗言志”“诗缘情”的古典文学传统。二是“倾注了当代人崇敬缅怀”中“倾注”缺少了宾语,可以在“崇敬缅怀”后加“之情”。【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本题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抒情性纪录片的特点,注意把握特点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表因果关系的连词衔接。结合“这些抒情性的纪录片文本融入了……‘诗言志’‘诗缘情’的古典文学传统,倾注了当代人的缅怀……”可以概括出抒情性纪录片融入抒情传统,倾注当代人的深情的特点。“而是成为了带着温度的‘有情’的影像……让其成为文学之外的另一种形态的抒情‘美典’”可知抒情性纪录片成为“有情”的影像和抒情“美典”。前后是因果关系,最后可以概括为:抒情性纪录片融入抒情传统,倾注当代人的深情,由此成为“有情”的影像和抒情“美典”。(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语言交际活动总要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进行,交际环境就是通常说的语境。②为了适应特定语境的要求,相同的意思需以不同的词句来表达。③同样是表达请人帮忙的意思,用“劳驾,打听一下”显得客气谦和,“你帮我打听打听”随意中带着亲近,“请帮忙打听一下,好吗?”透露着商量的语气,“你替我了解一下”则比较正式,而“尚望代为了解”适用于婉转的书面表达。④如果问究竟应选择哪一种为好?要依语境而定。⑤这体现了语境对词句使用的制约,也体现了语言交际中的情境相适原则。材料二: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