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414页,共=sectionpages1515页试卷第=page1515页,共=sectionpages1515页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中国文化是自成一系的,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相互交错的网络系统,且有主有次。这说明,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是(

)A.多元一体 B.传承有序 C.连续发展 D.一脉相承【答案】A【解析】“中国文化自成一系”说明了文明的独特性,“多源”也就说明文明的多元性,不是一个中心,多条线的网络系统,有主次,说明了文明之间的联系,即一体性,A项正确;BCD三项也是中华文明的特点,但不能通过材料体现,排除BCD项。故选A项。2.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商朝推行该制度主要原因是(

)A.商朝国家机构的完善 B.统治疆域的不断扩大C.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 D.商王尚未实行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有限,商王没有能力对王畿以外的地区实行直接控制,C项正确;虽然商朝的国家机器比夏朝更加完善,但与题目的主旨无关,排除A项;虽然商朝的疆域得到扩大,但不是商朝推行内外服制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商王尚未实行中央集权是表现,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3.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答案】D【解析】井田制下,村社成员要随着份地的定期交换而变动住所,“三年一换土易居”意味着村社成员只是份地(私田)的临时使用者,没有所有权,私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D项正确;井田制下无论公田、私田(土地)都不能买卖,A项错误;村社成员随着份田变动而更换居所,并不意味着要将全部收获物上缴国家,B项错误;村社成员耕种的份地并不固定,不是份地的主人,私田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不同,不属于小农经济范畴,C项错误。4.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主张。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反映出(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B.传统华夷观念已被突破C.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渐强 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指的是不允许少数民族武装干涉中原地区华夏民族的事务,是“华夷之辩”思想的具体体现,具有以华夏为中心甚至歧视夷狄民族的色彩;而战国时期,孟子明确提出了“用夷变夏”的观念,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渐强,C项正确;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A项;材料与传统华夷观念已被突破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孔子、孟子的思想都是坚持夷夏观念,并未放弃夷夏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5.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A.分封制度的强化 B.井田制度的推广C.生产技术的进步 D.土地兼并的加剧【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春秋之前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边界逐步清晰,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铁犁牛耕的推广与运用,荒地逐步得到开垦,土地私有逐步确立,因此荒地的归属更加明晰,故C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井田制逐步瓦解,排除AB;当时土地私有制刚确立,土地兼并的现象加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6.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主张“节用,节葬,非乐”。他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天下人都要相亲相爱,反对强凌弱的战争。这位思想家是(

)A.孟子 B.庄子 C.墨子 D.韩非【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简朴的生活”“节用”“选择天下之贤可者”可知,这符合墨家学说,C正确;孟子、庄子以及韩非与题干中的描述不符,排除A、B、D。7.秦史专家张金光先生指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不仅民风朴实,且朝廷、吏治整肃,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即不开“后门”,不以权谋私,这在当时及其后世都是很少见的情况。材料旨在说明商鞅变法(

)A.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B.推动了秦国社会风气的转变C.有利中央集权体制的构建 D.实现了秦国富国强兵的目标【答案】B【解析】由材料“不仅民风朴实,且朝廷、吏治整肃,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即不开‘后门’,不以权谋私”可知商鞅变法有利于秦国社会风气的转变,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对商鞅变法和其它变法对比,无法得出比较性结论,排除A项;材料内容并不能得出中央集权体制相关结论,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民风的改变而非国家实力的转变,排除D项。故选B项。8.据史书记载,秦朝时全国人口为2000万,但却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戍五岭,这是宗法时代的周天子绝对不敢设想的。这反映了(

)A.最高掌权者地位发生根本变革 B.宗法体制对社会影响消失C.秦制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 D.秦朝刑罚比西周时代严酷【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朝的动员能力远超宗法时代的周天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推广郡县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而西周没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所以秦朝能够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办大事,C项正确;最高掌权者地位发生根本变革,涉及的是皇帝个人权威的强化,比如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等,属于君主专制的范畴,材料中大规模调动人力属于中央集权范畴,排除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但后世影响巨大,宗法观念依然存在,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涉及秦朝刑罚与西周刑罚的对比,排除D项。故选C项。9.《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御史大夫 B.统一度量衡 C.设立太尉 D.设立丞相【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可知,人与人,隔一面墙就看不见了,一里地之外就听不见了;而替君主治理天下的官员们,有的在封地内,有的在很远的地方,更应该加强了解。这反映了作者主张君主应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结合所学可知,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A项正确;统一度量衡是经济措施,排除B项;太尉负责掌管军事事务,排除C项;丞相职责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排除D项。故选A项。10.汉高祖刘邦认为,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是“未行分封没有藩辅”,各级官吏非自家子弟,当灭顶之灾到来时,皆自保其命,使中央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因此,刘邦(

)A.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同姓诸侯 B.设立刺史以加强监督C.分化了地方政府的事权 D.废除了秦朝的郡县制【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当灭顶之灾到来时,皆自保其命,使中央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可知,刘邦认为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实行分封制,因此为了吸取秦朝的教训,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实行分封制,以巩固统治,即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同姓诸侯,A项正确,排除D项;刺史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立,排除B项;郡国并行制并没有分化事权,排除C项。故选A项。11.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答案】C【解析】材料中“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即郡与诸侯国交叉存在,说明当时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即中央权力得到加强,地方削弱,由此可以看出已经实施了推恩令;“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即等级分明、事情有条不紊,说明对推恩令是持肯定态度的,C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强调了对推恩令的态度,没有体现对汉初郡国并行制的态度,排除B项、D项。故选C项。12.汉武帝时期,改革地方监察制度,实行刺史出巡制,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工作方式由常驻式改为流动式,刺史要严格遵循“六条问事”,其中第一条针对豪强恶霸,其余五条都是针对两千石太守。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增强官员责任意识 B.强化对地方有效控制C.削弱诸侯王的实力 D.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刺史制度,流动性的管理方式有助于避免刺史与地方官员勾结,而“六条问事”主要针对地方大员,意在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刺史制度并不能增强官员的责任意识,排除A项;材料所列的内容显示,刺史主要针对地方官员而非诸侯,排除C项;D项与刺史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材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A.天人感应 B.君权神授C.春秋大一统 D.三纲五常【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采取董仲舒建议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措施。在材料中,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国和百姓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为汉武帝思想大一统提供了君权神授的观念支持,B项正确;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天能预示吉凶选而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会感应上天进而招来奖惩,与材料核心思想不同,排除A项;“春秋大一统”指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三纲五常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社会政治道德标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14.《汉书·武帝本纪》载,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昆邪王降,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置张掖、敦煌郡。这就是有名的河西四郡的由来。河西四郡的设置折射出(

)A.匈奴已经退出西域之地 B.汉朝对中外贸易的重视C.铁犁牛耕在全国的普及 D.汉朝对匈奴取得军事优势【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河西四郡指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设置的四郡,即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该行政区划的设置是建立在汉朝对匈奴取得军事优势基础上,对于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发挥了巨大作用,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当时匈奴并未退出西域,排除;材料与对中外贸易的重视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牛耕在全国普及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5.如表为东汉田庄生产一览表。据表可推知,东汉田庄(

)生产行业种类农业粮食作物麦、粟、黍、粳稻、大豆经济作物胡麻、牡麻、蓝靛手工业食用酿醋、酿酒、制糖服饰纺织各种麻布和丝织物冶铁制造各种农具、兵器A.内部商品交换频繁 B.已摆脱了政府的控制C.行业之间彼此隔离 D.生产具有自给自足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汉田庄能够生产田庄日常所需要的大部分农业和手工业品,说明其生产具有自给自足性,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东汉田庄农业、手工业行业生产的产品,没有体现商品交换的信息,并且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东汉田庄农业、手工业等行业生产的产品,没有体现政府对其管理方面的信息,无法得出已摆脱政府控制的结论,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东汉田庄农业、手工业行业生产的产品,没有体现其行业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行业之间彼此隔离的结论,C项错误。16.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皇帝年少不能亲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因此又掌握朝政。宦官专权的局面实质上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没落 B.君主专制的强化C.宦官与外戚相互争斗 D.豪强地主的发展【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宦官专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产物,B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C项是表面现象,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17.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C.战乱频繁导致国家分裂 D.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受少数民族迁徙、战争及通婚等方面的影响,虽然战乱频仍,但是民族融合是主流趋势,在这一大的环境背景下,少数民族政权纷纷效仿前朝,追认自己的祖先,说明的是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B项正确;材料与区域开发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融合,非国家分裂,排除C项;黄帝、炎帝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各民族共同祖先,排除D项。故选B项。18.以王导、王敦为代表的琅琊王氏控制了晋廷的军政大权,形成了“主弱臣强”的局面,东晋政治陷入一种“不平常和不正常的状态”之中。这说明东晋门阀政治(

)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B.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权C.逐渐取代了皇权政治 D.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王氏兄弟掌握西晋军政大权,东汉是形成“主弱臣强”的局面,这与门阀政治有关,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不利于中央集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权,故选B项,排除A项;世家大族并没有取代皇权,排除C项;门阀政治并不是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排除D项。故选B项。19.古代中国北方长期是我国的经済中心,而南方地广人稀,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对此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北民南迁促进南方经济开发C.大运河开通助力南方发展 D.国家统一利于江南社会发展【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知,南朝时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开发发展,这与当时北方战乱,大量北民南迁对江南的开发有关,故选B项;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唐朝,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隋朝大运河开通有利于南北经济交流,但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南朝时,国家分裂,故不利于江南社会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20.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全长约1797公里,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强了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B.水路运输开始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交通形式C.人工运河的修建技术已经远远领先于世界D.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京杭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主要水源为微山湖,大运河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A项正确;当时的水路运输并非是主要交通形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当时运河修建技术同世界的对比,排除C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北经济格局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21.唐太宗曾反复引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古语来警励自己。这反映出唐太宗(

)A.重视发展水利 B.注重虚心纳谏C.扩充国学规模 D.强调以民为本【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荀子的思想主张,意思是君王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可以使船行驶,也可以使船淹没,这体现了民本思想。唐太宗曾反复引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古语来警励自己。这反映出唐太宗强调以民为本,D项正确;“重视发展水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与虚心纳谏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学,排除C项。故选D项。22.下表为唐朝对边疆的主要管理举措,由此可知,唐朝时期(

)举措史实设立都护府唐朝从太宗至武后,建立了安东、安西、北庭、安南等九个都护府。联姻和亲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睿宗时金山公主嫁突厥可汗,中宗时金城公主嫁吐蕃,玄宗时永乐公主和静乐公主嫁契丹首领。交换质子贞观以来,边裔诸国率以子弟入质于唐,诸国人流寓长安者亦不一而足。册封首领唐朝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如契丹、突厥、吐蕃、高昌等都受到唐王朝册封。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建立 B.对边疆地区的统治以册封为主C.各民族经济都得到均衡发展 D.民族政策具有灵活性和多元性【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唐朝对不同的边疆地区采取设置机构、和亲、质子和册封等不同措施进行管理,这体现了唐朝民族政策具有灵活性和多元性,D项正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于秦朝,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唐朝对边疆地区采取设置机构、和亲、质子和册封等多种措施,而非册封为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各民族的经济发展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23.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D.实行科举制【答案】C【解析】题干信息“隋唐时期”、“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结合所学可以知道,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故C正确;A项是秦朝的举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不符合“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排除;D项是选官制度,不符合“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排除。24.唐宪宗以后,全国的五十多个藩镇中,除河塑三镇独立性强,拥兵割据外,西北、中原、东南诸镇虽也有驻兵,但其主功能则是守卫边疆、防范藩镇动乱以及遏制盗贼,朝廷整体可控,而东南各镇甚至成为唐朝的主要财赋来源地,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藩镇(

)A.严重威胁了唐朝中央政权 B.客观上维护了唐王朝的统治C.推动了割据对峙局面形成 D.加快了唐朝灭亡的历史进程【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当时的藩镇其主要功能在于维护唐朝的统治,且材料也说朝廷对当时的大部分藩镇整体可控,B项正确;A项与材料所表达意图相反,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河朔三镇存在割据现象,故C项说法片面,排除C项,材料表明藩镇的存在维护了唐朝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25.唐诗中有大量关于歌舞、球类、龙舟、武艺、踏青、爬山等运动的描写,并有大量描写女性运动的作品。王维有诗云:“蹴鞠(指足球)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这说明唐代(

)A.社会生活充满活力 B.女性社会地位提高C.诗歌出现繁荣局面 D.统治者推崇力量美【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不仅运动种类多,而且女性参与运动,这说明唐朝的社会生活充满了活力,A正确;题干未涉及到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B;材料主旨并非关于唐诗,排除C;材料未涉及到统治者,而且踏青和力量无关,排除D。26.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15岁以上)负责一定的徭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帛或布代役,成为庸。这一调整(

)A.加强了农民的租役负担 B.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直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D.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是,与北魏相比,唐初成年男子征税年龄延后和纳庸代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农民的劳动时间有了较充分的保证,农民赋役负担有所减轻,故D项正确;农民的租役负担有所减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征税标准改变和政府人身控制,排除B项;赋役负担减轻直接有利于农业的发展,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27.唐天宝十三年(754年)至十四年,全国59%至60%的人户承担了国家100%的赋役;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颁布的两税法则规定,不论土著居民,还是外来侨居户口,无论坐商还是行商,均要按规定纳税。这表明,两税法(

)A.确保了杂税征收 B.改变了收税标准C.调整了纳税时间 D.扩大了征税范围【答案】D【解析】唐德宗建中元年两税法实施后,不论土著居民,还是外来侨居户口,无论坐商还是行商,均要按规定纳税,这说明两税法扩大了征税范围,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D项正确;杂税征收与两税法无直接关系,A项错误;题目主旨是征税范围不是征税标准,B项错误;两税法虽然分夏、秋两季征收,但材料没有体现征税时间,C项不符合题意。28.唐代宰相多来自世家大族;而五代宰相出身却复杂得多,有出身行伍、官吏、幕僚、寒门甚至家奴等,进士出身者在整个宰相群体中超过了半数。这一变化反映出(

)A.社会阶层的流动 B.中央集权的弱化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市民文化的兴盛【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唐代宰相多来自世家大族;而五代宰相出身却复杂得多,有出身行伍、官吏、幕僚、寒门甚至家奴等,进士出身者在整个宰相群体中超过了半数”可知,由唐朝到五代,宰相的出身由世家大族为主到日益多元化,特别是进士出身者超过了半数,反映出科举制等因素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所以A正确;宰相出身的变化不能说明中央集权的弱化,所以B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内容无关,所以C错误;市民文化的兴盛与宰相出身的变化无关,所以D错误。29.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三武一宗”的政府“反佛”活动,民间也有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观和封建纲常反对佛教。古代的反佛主要是因为佛教(

)A.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导致道德沦丧 B.耗费了社会资源,影响了政府税收C.威胁了中央集权,造成了社会的动荡 D.宣扬的形神分离,不容于传统文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三武一宗”的政府“反佛”活动,民间也有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观和封建纲常反对佛教。结合所学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并盛行时期大量兴建寺庙,占用土地和人口,这耗费了社会资源,影响了政府税收,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传入对儒学产生了冲击,但没有导致道德沦丧,排除A项;中国古代政府“反佛”活动的主要原因是佛教盛行耗费了社会资源,影响了政府税收,而不是威胁中央集权,造成社会的动荡,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而不是不容于传统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30.《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名著,书中孙思邈将妇人方、儿童方置于首要位置。此书名为“千金”,并不是说其中药方价值千金,而是指“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由此可见,《千金方》(

)A.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 B.收录的药方价值较低C.是世界上首部国家药典 D.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答案】A【解析】材料“将妇人方、儿童方置于首要位置”体现了对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重视,材料“人命至重,贵于千金”则体现了对人声明的重视,由此可见,《千金方》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唐朝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千金方》的医学思想,没有强调《千金方》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排除D项。故选A项。二、材料分析题31.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人以同姓兄弟或烟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贵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动有罪过的官吏——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三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所以《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是一点也不错的。——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政治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3)根据材料三,分析汉初的分封与周代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实行分封的后果及汉武帝采取的对策。【答案】(1)创新:在原有邦国内区域内建立诸侯国。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助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2)措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定期对郡县长官实行考核;中央派官员监察地方。(3)不同:汉代只有皇帝能实行分封;王国以下仍是郡县制。后果: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对策: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解析】(1)创新:根据“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知其创新体现为在原有邦国内区域内建立诸侯国。作用:根据所学分封制的影响,分别从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助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等角度总结回答。(2)措施:根据“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得出郡县官员分工负责;根据“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得出定期对郡县长官实行考核;根据“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动有罪过的官吏”得出中央派官员监察地方。(3)不同:根据“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得出汉代只有皇帝能实行分封;根据“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得出王国以下仍是郡县制。后果: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造成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的严重后果。对策: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推行推恩令。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材料二

在战国时期的儒法之争中,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孟之辈周游列国,竭力宣传“礼治”“仁政”,但是他们的学说过于忽视刑政的现实作用,显得迂阔而不切实际,没有被诸侯采用。相反,法家的治国思想却受到各诸侯国的欢迎。——刘长江《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关系辨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外部条件”和根本原因。(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战国时期的儒法之争”的实质,并分析儒家和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不同命运的原因。【答案】(1)外部条件:诸侯争霸,礼贤下士;学术环境宽松;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私学兴起。根本原因:社会的变革。(2)实质:德治和法治之争。原因:儒家思想不切实际;在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看来,无助于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解析】(1)外部条件: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可分析出诸侯争霸,礼贤下士;根据材料“丰厚的文化积累”可分析出学术环境宽松;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可分析出礼崩乐坏;结合周王室的衰微,诸侯势力的崛起可分析出周王室衰微;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私学兴起。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社会的变革。(2)实质:根据材料“孔孟之辈周游列国,竭力宣传‘礼治’‘仁政’”、“法家的治国思想”可分析出德治和法治之争。原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