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师成长的研究与探索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就是打造更高质量的教育,而高质量教育的关键在高素质的教师。时代呼唤高质量的教育,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高素质的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名师。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迫切需要名师的时代,也是一个能够产生名师的时代。一、名师的概念、类型和特征1、名师的界定关于名师,《中国教育报》曾经记录一次研讨会的发言。专家说名师:名师融教育科学与艺术为一体。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研究员:名师是客观存在的,哪个国家都存在社会公认的、教育界所承认的名师。在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中,“名师”已变成了一个特定概念。现在,许多地方都有“名师培养计划”,有的地方甚至提出“名师工程”。我们要思考的是,你定的名师是否一定会成为“名师”?应该说,大多数应该是会的,但也难免有少数、个别的虽定了名师,但不一定起了名师的作用。至于说,名师要有什么指标体系,那是很难的,因为人的情况太复杂。名师应是高素质教师,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典范。科学既指教师的学科知识,又指遵循教育科学的规律,以科学的知识按照科学的教育规律去开发学生的智慧。艺术,既指中小学教师要有艺术修养,更要有感染力、亲和力、影响力,把教育教学过程变成艺术。名师是教师群体的核心,他们应该在教师群体中间成长,相互作用,相互提高。名师应该是教育创新的探索者,应该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创新是名师成长的源泉。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名师应体现在师德与业务能力上。师德表现在敬业爱岗(师业)、热爱学生(师爱)、严谨治学(师能)、为人师表(师风)四个方面。一般业务能力包括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当前应该提高的,是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反思能力)、现代教学技术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教科研是名师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参加教科研的必要性在于:一是能够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教育理论修养,从而懂得教育规律。这是名师的理论功底。二是可以了解国内外的教改信息,自觉适应国内外教育发展需要,这是名师的时代修养。三是明确教改的实质,更好地成为教改骨干,这是名师的成就所在。四是提高科研兴校的意识,改变自身的角色,这是名师成为研究型教育家的关键。教师参加教科研的做法是面向实际、站在前沿、重在应用、强调合作。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丁钢教授:名师应具有自我反思精神。他们懂得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把教学作为一种开放的、能够与自己的经验进行交往的过程,并且能够从本身的教学问题出发,进行研究与评估,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教师不只是完成专家或行政所交付任务的技术执行者,而是应该成为一个自觉的反思者。教师作为研究者就是对自己的教学抱开放态度,时时刻刻在“为什么?是什么?怎么会?何时会?何地会?”的自我追问中改善自己的教学取向。校长说名师:创造名师竞相成长的环境。北京五中原校长吴昌顺:“名师”一定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他是历史文化的传播者,人际关系艺术家,学生心理保健医,毕生事业追求者,人类灵魂塑造师。“名师”首先是“明师”,即“明辨”之师。你连独立思想都没有,总是人云亦云,何成名师?同时,要做“明天”之师,学生是明日世界的主人,让他们永远看到明天。名师如何成长?首先,要走学习、实践、科研三结合的道路。我当了20多年校长,总是力图使我们的老师都有一个学习的爱好和兴趣。学习包括提高学历、参加继续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实践就是老老实实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教育科研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要想成为一个名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学习者、研究者。校长的首要责任是什么?校长应该是首席教师。要想当一个好校长,首先必须是一个学习者、思想者。其次,校长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容才之量、知才之明,聚才之力、护才之胆,用人之道、育才之识,励才之术、荐才之德。让名师焕发风采,让年轻教师脱颖而出。校长手里不应该拿着鞭子,而应该举着旗子,走在前面。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在名师的培养与造就过程中,有两个因素我们必须加以引导。其一是名师之“名”不仅在才,而且要在“德”方面加以体现,用浮夸虚假来造就的“名”,不是真正的名师之“名”。名师之“名”在于“德才兼备”、“学高身正”,教师学科功力的发展与人文修养的提升要密切结合起来。其二,在造就名师的过程中经历准备仍然比专业准备或学历准备更重要。我们不否认专业准备或学科准备是造就名师的前提与基础,但推进名师不断提升最重要的仍然是经历准备。但不管是经历准备还是专业准备,现代名师的成长需要深厚的学科功力(对学科知识的通晓、学科教学技能的提高、学科教学实践的反思、学科教学研究的深入)、较高的人文素养、一定的外语功底与现代信息技术及数字技术的运用能力。对于学校来说,在新一代名师的造就中,应该是有所为的。这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更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与办学声誉。学校管理人员要做好育才、识才、用才、护才、养才的工作。为造就名师,学校有许多事情可以做,如对教师的教学业绩予以充分的关注与肯定;为教师设台阶、创条件、定目标、抓落实、促成长;帮助教师提炼教学特色与教学模式,资助教师著书立说;建立校本培训体系,形成分层培养教师机制;推进教师参与教科研等。四川省成都七中校长王志坚:名师在学校整体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不可低估。名师具有榜样作用,是一面旗帜,对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有激励作用。名师都搞教育科研,都有课题研究。这些课题往往是在解决现实教学中的难题,课题研究往往会激活一批青年教师。名师具有参谋顾问的作用。他们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发展建设中,使学校能够在继承发展中持续前进。校长应创造名师竞相成长的环境,充分发挥名师的榜样、引领和参谋作用。具体可以通过若干措施来进行,一是营造催人奋进的氛围。即以榜样来激励教师成长;以教师本身的亮点鼓励他们成长;支持探索、宽容失败、赞赏成功、宣传成绩,为其提供努力的原动力。二是健全促人努力的机制。通过整体推动、分层推进、重点督导等手段,培养后备人选。三是激发追求卓越的精神。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指导,让理想在继承与发扬中升华,让追求在实践和思考中提高。名师说名师:内动力是名师快速成长的关键。北大附中特级教师张思明:对于每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青年人来说,怎样才能在提高素质、加速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快些呢?最主要的就是要有“内动力”。不断调动、维护、充实和更新成长的“动力源”,组织、调度好“动力”分配,是加速自身成长的关键。只有当自己真正有了“内动力”,才会发现机会、珍惜机会、抓住机会。影响青年人成长的最大障碍,不是环境和他人的作用,而是自己的惰性、满足、自我原谅、自我开脱,是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这种轻浮的“潇洒”。青年教师提高素质不能只靠别人来教,更主要的是靠自己去做。对一个人来说,变“老”最快的是“心”,变“钝”最快的是脑。作为教师,保持“职业青春”常在的秘密只有一条,那就是终身学习、不断进取。为了给学生一杯有价值的水,自己要努力开凿“一眼泉”。怎样才能将自己的教学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呢?创设问题环境,激发学生创造。课堂教学应该有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环境”,一个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创新欲望的“场”。这个问题环境的设计,不单单是问题本身的设计,还包括问题的引入方式、利用方式、预计解决方式、连锁引发新问题的方式等。在问题环境的设计中,不要教师自己总当“导游”,而应该把“导游路线”设计的“天机”有意识地泄露给学生,使他们能体验出“导游”是怎么回事,从而自己也能尽早成为“导游”。北京五中特级教师梁捷:自己做教师后认识有两个飞跃。一是立足提升、永不停滞。我不喜欢用“春蚕”或“蜡烛”来比喻教师,因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是一种充满悲剧色彩而又暗含着自哀自怜的无奈形象。教师在培养跨世纪的人才,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源头活水,教师的“丝”尽了,怎么了得!教师的工作有耕耘,有收获,万千之喜,又哪里来的眼泪?即使有,那也是看到学生超过了老师之后的欣喜、欣慰的眼泪!教师职业美的极致在于,永远不满足现状,永远在完善自身的人格,永远在为未来培养人才而工作着。二是科研领路、有所开拓。作为一个教师,要想站在教改的前列,没有理论思维是不可想象的。通过向心理学专家求教,我认识到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必须以学科心理学为依据,进行改革。我选择了以学科心理学为依据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途径,着重研究了语文教学在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研究了语文能力的多维结构及发展途径;研究了非智力因素发展与智力发展间的关系;研究了如何运用心理学的规律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行为指导;研究教师素质提高的途径。为此,我进行了多种测试、评估及教育统计分析,撰写了大量教科研论文。成都市学科带头人、石室中学教师田间:如果有人问:“回顾十三年的执教生涯,你最深的体会是什么?”我会说,如果你是一名教师,请记住两条:应该对你工作的环境心存感激,因为是它造就了你或即将造就你;同时,永远不要无视属于你的思考的权利,永远不要放弃属于你的行动的机会!我们不仅要利用环境,把握机遇,而且更要战胜自我,超越别人。我坚持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学习化学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几年来,我共听了校内外教师700多节课,阅读了300多万字的专业书籍,记下了十几本的读书笔记,写就了几十万字的论文和专著。在教学上,我特别强调一个“思”字。通过思考来提升专业能力,提高专业水平。思,第一层面,即思考。做到课前广思,课中慎思,课后反思;第二层面,即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风格。通过不断努力,我逐步形成了“全面、协调、生活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了自己的化学教学思想和实践体系。综上所述,我们以为可以这样界定名师的:名师,就是知名度高的教师,工作出色,教育效果好,为同仁所熟知,为学生所欢迎,为社会所认可,有相当的名气和威望。如果从名师的构成因素来说,理想的名师也可表述为:名师=较高的学历背景+渊博的学科知识+精湛的教学技艺深刻的教育思想+优秀的道德品质+感人的人格魅力。
2、名师的类型(1)从年龄角度看建国后培养的名师,存在着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名师:第一代名师,即老一辈名师,如霍懋征、斯霞、李吉林、孙维刚等;第二代名师,即中年名师,如魏书生、任小艾、张思明、任勇等;第三代名师,即青年名师,如黄爱华、刘可钦、蓝福彬、黄雄伟等。(2)从能力角度看从能力角度看名师,可分为全面型名师和专长型名师。全面型名师,就是素质全面、结构协调的名师。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俱佳,在教育、教学、教研和课外指导等方面成绩突出。但有时可能个性、风格并不突出。如原厦门一中的任勇老师,就是全面型名师。专长型名师,又可分为教学专长型、教研专长型、课外指导专长型名师。教学专长型,就是教学能力最为突出的名师。他们的认知能力、设计能力、传播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十分突出,相对而言其品德要素和科研要素相对薄弱。如北京22中的孙维刚老师,就是教学专长型名师。教研专长型,就是教研能力最为突出的名师。他们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十分突出,相对而言,有些教研型名师口头表达能力较弱。如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的蒋宗尧老师,就是教研型名师。课外指导专长型名师,就是课外指导能力最为突出的名师,包括文艺体育指导,创造发明指导,学科竞赛指导等等。他们质疑能力、动手能力、钻研能力、辨析能力十分突出,相对而言,有些教师的表达能力、品德要素相对弱些。如厦门一中吴宙红老师是跳高指导名师,黄建通老师是创造发明指导的名师,许桂芬老师是生物竞赛指导的名师。(3)从荣誉角度看从荣誉角度看,可分为特级教师、优秀教师、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模范教师、功勋教师等。以厦门一中为例,钟灿富是特级教师,蒋君芳的全国优秀教师,黄晓娟是省学科带头人,许桂芬是市拔尖人才。(4)从层级角度看从层级角度看,可分为国际级名师、国家级名师、省级名师、市级名师、县级名师、校级名师等。以厦门一中为例,曾国寿老师是国际级名师,他获得国际因特尔科学和工程大赛教师奖第一名,庄岩、蒋君芳、荆绍武等老师是国家级名师,欧阳玲、蒋思彬等老师是省级名师,张琦、严文珍等老师是市级名师。(5)从学科角度看从学科角度看,可分为政治名师、语文名师、外语名师、数学名师、物理名师、化学名师等。
3、名师的特征名师的特征,体现在名师的动因特征、学识特征、人格特征和教学特征。(1)动力特征。名师的动力特征,体现在名师的人生观、教育观、成就感和进取心。名师的人生观: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自己的才华,人生的价值在于发掘人才,获取未来,获取教育教学的丰硕成果,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通过教育的媒介,无私地奉献给下一代,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不为名而工作,不为钱所诱惑,不为权势而心动,一心一意扑在教育事业上。名师的教育观: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意义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意义在于创新。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教育重在师生间相互信赖,信赖取决于民主平等的沟通。名师的成就感:成就感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的一种内部推动力的感受。名师的成就感,体现在学生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掌握了方法、形成了品格上,体现在自身学识水平的提升上,体现在自身人格魅力的影响上,体现在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赞许上。名师的进取心:名师的进取心体现在“心灵追求高尚,事业追求卓越”上,他们对工作积极进取,把自己定位于终身学习者与创造者,他们认为,惟有终身学习者与创造者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高质量和高效益的教育。为成为学习者和创造者,名师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永葆高素质。(2)学识特征。名师的学识特征,体现在名师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宽厚的教育科学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能不断获取的新知识。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包括哲学、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和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名师对这些知识往往能准确掌握、深刻理解、牢固记忆、灵活运用。宽厚的教育科学知识。名师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有较深刻的领会,能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根据教育规律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特征进行教育、教改和教育实验。精深的专业知识。名师对本专业知识了如指掌,并能熟练地运用本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名师还往往通晓本学科发展史,了解本学科发展现状,预测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作用,在教学中渗透学科最新成果。广博的相关科学知识。未来科技发展的特点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其结果是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中间学科等大量涌现。名师深知,一个对新兴学科知识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教师,是很难适应时代对他的要求的。能不断获取的新知识。如今,“一杯水、一桶水”已远远满足不了时代的要求,名师深知,我们需要的是滔滔不绝的“长流水”。为师惟有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识,才能培养出善于终身学习的新一代。(3)人格特征。名师的人格特征,体现在名师的为人师表、举止优雅、追求完美和律己宽人方面。为人师表。名师都能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平时严格要求自己,以为人师表的人格力量为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举止优雅。名师往往具有高雅、文明的言谈举止,注重修养,处处给学生做出表率。名师言教辅以身教,身教胜于言教,其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作用。追求完美。从某种意义上说,名师的成功之路,是一条追求完美之路。名师常常在不断的自我认识、自我批评、自我校正、自我监督、自我修炼、自我突破中完善其人格形象和权威形象。律己宽人。名师律己,在律己中走向完美;名师宽人,在宽人中达成信任。名师的宽人,象一缕阳光,让学生感到温暖;象一丝春雨,让学生感到滋润;象一粒爱的种子,在学生心中萌芽。(4)教学特征。名师的教学特征,体现在名师的教学具有情知交融、心灵相悦、动态生成和真实有效。情知交融。在教学中,名师十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渗透,但名师更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用情感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情知交流的空间中吸取人生所需的养分。心灵相悦。名师课堂的魅力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相互对话与分享,共同探究发现,共同面对疑难,共同快乐成长,课堂成为师生之间的精神家居,心灵依托的场所,生命成长的乐园。动态生成。名师的课堂是动态的,是多维、开放、灵活、生动的。动态的课堂,是建立在课前充分预设、精心设计基础上的。教学过程自然地生成,课堂焕发出生命的光彩,师生收获未曾预约的精彩。真实有效。名师的课堂,不是花架子的课堂。名师课堂是融“基础训练扎实,思维拓展丰实,教学活动真实,教学质量有效”为一体的课堂。名师课堂是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有机结合的课堂。二、名师的效应效应,就是在有限环境下,一些因素和一些结果而构成的一种因果现象,多用于对一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述,效应一词使用的泛围较广,并不一定指严格的科学定理、定律中的因果关系。例子如温室效应、蝴蝶效应等等。名师对一般教师的影响、对学生的影响、对学校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值得研究的,“名师效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名师具有哪些效应?1、名师具有潜在效应。名师为人们所热爱、敬仰和信赖。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既如细雨无声,自然渗透,又似磁场的引力,吸引属性在无形中产生。名师的这种效应,潜在地影响着学生,潜在地影响着一般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也潜在地对学校形象起着良好的影响作用。2、名师具有辐射效应。一位真正的名师,在学校里应该是有“辐射”效应的。名校总能依赖着名师和优秀的学生获得令人瞩目的业绩和成果。而不凡的成果自然又会让人联想到名师的不俗,名师的“辐射”效应就这样产生了。名师到各地巡回演讲,发表学术见解,总能把学校的名字带到那里。每一次演讲,也是对学校的一种宣传。名师的学术越高深,越有名气,这种“辐射”效应就越强。3、名师具有光环效应。名师发展名校。名校之所以为名校,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名师云集,就是学术前卫。一批名师的成长,可以影响和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名师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支撑,名师效应也是一所学校的效应。无论名师走到哪里,总能将学术的光环和人格的光环带到哪里。4、名师具有榜样效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师,既是传授学业的优秀的“经师”,更是言传身教的理想的“人师”。他们的人格和学识、行为和习惯、言谈和举止,都会对一般教师和广大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学生而言,甚至决定着学生的人生理想和发展方向,决定着学生未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5、名师的激励效应。人们往往以自己是某某名师的学生或徒弟而感到自豪,感到光荣、满足和欣慰。名师的学生和徒弟,如果能够克服由此可能产生的“掩盖自己的短处和不足”的消极心理的话,那么名师所带给学生或徒弟的更多的是激励。激励自己更加发奋图强、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以免影响老师的声誉。三、名师的内在素养和外部环境研究名师的内在素养包括其思想境界、智能结构、心理品质和身体素质。名师往往具有较高的内在素养。1、名师的内在素养(1)思想境界高尚。在教育教学生涯中,名师通过自身的修养和调节,逐步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献身教育的敬业精神和实是求是的科学态度。名师高尚的道德情操表现在各个方面。在志向上,他们往往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教育;在实践中,他们往往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在发展上,他们积极进取,崇尚一流,追求卓越。名师献身教育的敬业精神,表现在他们甘当人梯、乐于奉献,表现在不断创新的教学勇气和与时俱进的教改精神,表现在不计个人得失、不计个人名利的一种更多的精神上的充盈。(2)智能结构合理。名师的智能结构必须是精与博的有效结合。精,精在其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准方面;博,博在其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通识面上。精,有人说要“一点知识懂一切”。用于名师,那就是其专业知识必须是精通的,名师是其专业领域的权威或学科带头人。名师的这个“一点”还包括掌握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学科教学论的理论知识,这些是现代名师应具有走向“专业教师”的“看家本领”。博,有人说要“一切知识懂一点”。广义的说,作为教师,人类的一切文化都应该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融会贯通地教育学生,使教育教学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一般说来,作为教师尤其是成长中的名师,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知识(如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和科学知识(如网络、地理、生物、生理等)。(3)心理品格健全。人的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名师的心理素质体现在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稳定乐观的情绪和健全的人格方面。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社会性,二社会生活充满着矛盾,人每时每刻都要受到社会生活的这些矛盾的影响。教育活动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名师往往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活动和要求,始终与不断变化的社会取得协调一致。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角色周旋于广大的人群(领导、同事、家长、学生等)之中,在开展教育活动过程中互相认识、互相理解、互相协作,形成一个巨大的复杂的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网络。名师往往善于理解、信任、尊重和帮助他人,并以真诚、谦让的态度来发展和保持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借以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稳定乐观的情绪。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力。名师往往善于把握和支配自己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过激情绪。教学多以情动人、以情启智、以情生情。健全的人格。名师健全人格表现为目标远大而坚定,兴趣广泛而专一,情绪积极而稳定,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有道德感和美感,有独立自主性,有独创性和幽默感。(4)身体素质尚好。人的身体素质主要包括健壮的体魄和健全的脑机制。名师一般体魄一般,但脑机制健全。教育教学头绪多、任务重、要求高,有些活动周期较长,教师的工作量是难以计算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健壮的体魄,以承受繁重的艰巨的创造性劳动。据我们观察,大多数名师体魄一般,但名师一上讲台,其精其气其神俱佳,激情工作体现在每一节课堂里。人脑是一部宇宙中结构最复杂、最精密、功能最完善、最富有创造性的、独一无二的生物机器,是人体器官的主帅,是教师指挥的源泉。名师往往能掌握一些科学用脑知识,合理用脑,不断提高脑力劳动效率。2、名师的外部环境(1)家庭环境的启蒙与影响。重视教育的家庭环境,父母的文化素养和人格力量,对于名师的成长,不仅起到良好的启蒙、示范作用,甚至为他们一生的教育成就起到奠基作用。有人调查统计中外教育家105人的家庭出身,发现教育家中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比例占第一位,知识分子中又有占58%的人出身于教师家庭,这种教育世家对名师的成长,影响更加广泛,更加深刻。当然,也有一些名师,他们家庭环境并不优越,有的甚至家处逆境。但这些名师家庭或重视子女教育,或砥砺子女逆境成才。此外,家庭配偶的支持和理解,有利于名师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中,有利于名师精心研究、精心施教、精心育人。(2)学校环境的造就与熏陶。关于名校与名师,特级教师任勇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名校造就名师。在名校里,由于优良传统,由于学校文化,由于成才机制等等,有利于名师的成长。名校往往会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宽松的平台,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一个自由的环境,成为名师成长的摇篮。名校是名师实现人生价值的“竞技场”,是名师成才的“加速器”。名师发展学校。名校之所以为名校,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名师云集,就是学术前卫。一批名师的成长,可以影响和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名师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支撑,名师效应也是一所学校的效应。(3)社会环境的导向与推动。人才活动的历史舞台,总是局限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一定的社会条件、一定的文化传统之中。名师的成长,也是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成长的。我国目前“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对名师的成长十分有利。从环境看,社会大环境,呼唤人才辈出,希望早出人才,希望快出人才;学校小环境,绝大多数学校都有为广大教师创设了发展平台,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从条件看,主观上,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青年教师,绝大多数具有与时代相适应的新观念、新知识、新理论、新的思维方式和高效的学习、研究方法,基础好,起点高;客观上,信息密集,媒体发达,实践天地广阔,学习机会增多,研究领域拓宽,技术手段先进。无论是大环境还是小环境,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对培养名师十分有利。四、名师调查1、特级教师的名师观特级教师具有什么样的名师观?下面是厦门市特级教师协会进行的一次调查,许多特级教师谈了自己的名师观。
任勇:我的名师观(任勇,厦门一中校长,数学特级教师,福建省特级教师协会副会长,厦门市特级教师协会会长,福建省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名师,就是知名度高的教师,工作出色,教育效果好,为同仁所熟知,为学生所欢迎,为社会所认可,有相当的名气和威望。名师是有层次的。一个“经师”是可以成为名师的,但我希望名师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再成长为“大师”。名师是有境界的。崇高师德是名师的基本条件,德能并重是稍高的要求,名师还应有教育智慧,进而走向师魂之境界。师德师能师智师魂乃名师成长的四个台阶。名师发展名校。名校之所以为名校,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名师云集,就是学术前卫。一批名师的成长,可以影响和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名师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支撑,名师效应也是一所学校的效应。名校造就名师。在名校里,由于优良传统,由于学校文化,由于成才机制等等,有利于名师的成长。名校往往会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宽松的平台,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一个自由的环境,成为名师成长的摇篮。名师要走“学习——实践——研究”之路。不读论语,不读杜威,不读苏霍姆林斯基,是成不了名师的,名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名师还要深入实践,因为“真正的名师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名师还要善于研究,要走进教育科研,“只有踏踏实实地沉下去,才能潇潇洒洒地浮起来”。教育科研,名师的发展之本。名师的成长关键在“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是成为名师的基础和根本;完善自我、战胜自我是成为名师的关键;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是成为名师的永不满足的目标。名师要奉献要求真要创新。因为“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意义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意义在于创新。”
赖祖良:怎样成为一个名师(赖祖良,厦门双十中学,物理特级教师。1980年被选为厦门市人大代表,1992年被选为厦门市政协委员,1987年被授予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
要做一个名师,我认为应该做到下面几点:1、应具有良好的道德水平,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2、应具有广博、坚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3、应具有探索研究现代教育理论,把握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能力。4、能不断地、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现状,清楚学生学习上的难点所在,从而创设出各种和谐的、富有情感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与拼搏的兴趣。5、教师要加强学习各种创新教育的观念与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力。要加深对“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原则的理解。
卢锦春:名师的师德、理念与思想(卢锦春,厦门第六中学物理学科特级教师。1991年被评为省优秀教师,有《中学物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思考与实践》等二十余篇论文在各级书刊发表,或各级学术会上交流、获奖。)
作为名师,首先要有高尚的师德。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不令而行。”高尚的师德本身就是一种作用巨大的教育因素。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品格与言行、道德与情操,都能这样或那样影响学生的成长;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敬业奉献精神,也能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作为名师必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成为人之楷模、学生之表率。作为名师,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要使教育教学活动着眼于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杨彩云:我心目中的名师(杨彩云,厦门一中英语特级教师,曾获福建省优秀青年教师、漳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教坛新秀等荣誉称号。)名师应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名师应具有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和较强的学科教学或教育实践能力。名师应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和对课程的整合能力。名师应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名师应与教师、同事之间紧密地合作,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名师的才干不仅表现在渊博的学识,而且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才环境。名师应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名师应当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名师不仅是促进者、引导者,而且是教育者、学习者、研究者、参与者、指导者、反思者……名师不仅要讲奉献,而且要求真和创新。
朱晓:人格爱心治学(朱晓,任教于厦门市舫山中学,美术特级教师。1999年被授予“同安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2002年被评为厦门市中学学科带头人。)名师必须具备非凡的人格魅力。非凡的人格就是以高尚的师德品质、超人的才华情感、深厚的学识修养为基础,升华成具有感召力的精神气质。其博大宽厚的善良,蕴藏着一颗爱心,一颗慈母仁父般的爱心。对不同性别、不同相貌、不同智商、不同个性、不同家境的学生,一视同仁。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容纳思想、感知及情绪上各异的学生,满腔热忱地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从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出发,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地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全心全意地教育好学生。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智慧、情感、人格是最灿烂的阳光。其潜心治学,堪称学者风范。他们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理论素养,但仍坚持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广学深思,学而不厌,为实现培养一代新人的理想,把他们引向“活到老,学到老”的境界。名师以高尚的人格熏陶学生,他们用自己的教育思想、言行举止和学识修养,通过榜样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学子,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
陈泽龙:奉献与发展是名师成长的两个立足点(陈泽龙,厦门一中化学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教育需要千百万教师无私的奉献。教师也正因为在教育事业中的无私奉献才表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获得了发展。教师的奉献与发展互相联系,不可割裂。如果一个教师缺乏奉献精神,那他的发展就没有动力,发展的结果也没有现实的社会意义。如果一个教师只有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良好心愿,却不善于在教育工作过程发展自己,教育教学水平没有提高,不能用优质的教育业务服务于社会,奉献的愿望就不会真正得到实现。因此,作为这个时代的教师,应将自己的师德理念定位在奉献与发展这两个主题上。奉献与发展,是名师成长的两个立足点。教师对社会的奉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奉献给教育事业2.以精湛的教育业务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服务于受教育者3.以高尚的人格奉献给学生4.以良好的公民形象奉献给社会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中谋求个人发展。1.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2.提高教育教学水平3.开展教育科研4.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5.多渠道争取业务进修机会
钟灿富:我心中的名师(钟灿富,厦门一中化学特级教师,福建省优秀青年教师、优秀科技辅导员,厦门市特级教师协会秘书长,厦门市拔尖人才,厦门市“有突出贡献教师”,厦门市化学科带头人。)1、他——敬业乐业,充满着工作的幸福感:她最突出的特点是干工作的那种有滋有味的幸福感,那种在日复一日平常、平淡、平凡的工作中不断能发现新奇、新鲜、新意的无限乐趣,那种看到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学生身上得以验证、看到自己的心血在学生身上时时刻刻地在溶化、组合、萌芽、生长的满足感、成就感。她的工作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她对“蜡烛精神”的诠释是:不但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同时也是升华自我、完善自我、辉煌并实现了自我的精神。2、他——以人为本,敬重生命:她会尽力做到,让每个学生的人格、个性都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个学生的天资、兴趣、爱好、专长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让每个学生的校园生活都充满童真、童趣;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3、他——充满教育智慧: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学生成长的指路人;具有高尚人格,是学生的心灵塑造者;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鲜明的教学个性,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促进者;具有完善的能力结构,精湛的教学艺术,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情感的构建者、健康向上的激励者。
庄岩:我谈名师(庄岩,厦门一中信息学特级教师,曾获全国、福建省劳动模范称号,厦门市计算机学科带头人。)
什么是名师?在新的时期,应对名师赋有新的含义。现代名师的概念应当是全面的、立体的整体概念。作为名师就应当“德才兼备”,即:工作敬业、思辩能力强、知识面宽、专业精通、有广泛群众认可度。现代名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要求:(1)热爱教育;(2)克已奉献;(3)师德垂范;(4)洞悉发展,掌握现代教育动向和前沿;(5)知识宽泛;(6)学识超前;(7)善于亲和学生;(8)具有现代教学能力。名师与学校的关系:名师是学校的形象,他与学校就是立校与存亡的关系。名师与教师队伍的关系:名师就是教师队伍当中的灵魂、是领头雁、导航灯、是孵化器。名师与学生的关系:名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偶像,这是名师人品在学生心中的体现。名师与机制的关系:现代教育要创造名师成长的环境,必须形成名师成长的机制。造就一批名师,特别是造就能适应新时期的现代名师,是关系教育成败的一项重大任务。
吴章博:试探“名师”的哲学素养(吴章博,原厦门一中校长、书记,物理特级教师,原厦门市人代代表,厦门市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曾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劳动模范、厦门市优秀校长等荣誉称号。)“名师”也!无疑是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学术素养的榜样,在思想品德、意志品质、风格气质和人格方面具很强的感召力。不愧于“学高为师,品高为表,德高为范”的佼佼者。1、磨难精神“名师”大多有立志或立大志,在困难、挫折、磨难的拦路下,总有“一口气”、“一股劲”、“一种精神”支撑着。在“得与失”之间,“德与得”之间,“索取与奉献”之间,表现出超前和敏捷过人的个性。在困难重重的征途上,有达不到目标不停步的“磨难劲”。2、时间意识时间是世界第四大资源。被誉为是生命,是财富,是效率。名师则能时时刻刻在动态的浪花中捕捉契机,既要坚持“最后一分钟”,又要坚持“最早一分钟”的意志品质的考验。在快与慢、焦急与火候、等待与契机的辩证关系中,有自身特色的时间矩阵。常人是“走一步,想一步”,名师至少是的“走一步,想三步”。3、求真意识“名师”敢于实践,真于实践,不懈求索,不盲从潮流,不迷信,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表演和学说。4、创新精神名师总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己任,开发人的创造力,极力去创造、培育造就“创新”人才的空间和环境。5、智者不锐名师在平凡的劳动中表现出无私奉献、正直守信、自强自立、助人为乐、顽强岸立等等的人格魅力。“传道授业洒一腔热血,争雄常逐鹿。教书育人舞两袖清风,弃利不趋蝇。”
曾国寿:我论名师(曾国寿,厦门一中生物特级教师,福建省优秀科技辅导员,国际因特尔科学与工程大赛杰出教师奖第一名,全国模范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名师,他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较系统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拥有丰富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应具有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强的教学监控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名师的教学生活有十个亮点:(1)将学生看成人;(2)鼓励学生独立;(3)言传身教;(4)课外经常与学生在一起;(5)指出优异成绩是可望而可及的;(6)热情;(7)师生平等;(8)妙趣横生,随机应变;(9)鼓励学生创造行为;(10)精于个别教学。名师,终身学习,不断超越;时刻反思,与时俱进,爱生敬业,幸福美满。
陈晓辉:名师特色(陈晓辉,厦门集美区教育局副局长,数学特级教师。曾被评为省、市优秀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厦门市优秀校长,现为厦门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参加《名师谈数学教与学》等8部书的编写。)教师渴望成为名师,素质教育呼唤名师。如何塑造名师,名师应具备何种素质和怎样才能成为名师已成为当今十分重要的一个研究课题。名师不仅要有学问,而且必须具有教育的智慧,只有教师拥有智慧,他才能真正启迪学生的智慧。一般的教师是把自己学过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智慧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经常地、有效地冒出智慧的火花,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从而慢慢地提高了悟性,增长了智慧,变得越来越聪明起来,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名师对教材、教参,绝不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而是力求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理解所教知识、接受其教育思想外,会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超常思维”的因素,独特的东西会给人特别的、难忘的印象。名师应善于启发学生,对教材有深刻、独到的见解。
杨辉容:论名师(杨辉容,厦门市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系小学数学学科特级教师;厦门市学科带头人;厦门市优秀教师;福建省优秀教研员。)“名师”故名也,即是教师中的名流之师,典范之者。他(她)应是教师职业风范的榜样人,亦是教师专业领域的引领者。笔者以为,做为名师,起码应具如下特质:1、挚爱教育,无私奉献。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事业,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这是“名师”职业道德的最高准则。一个“名师”的价值,不仅在于他的存在和需要是否从社会,从他人那里得到满足,也不仅在于他的知识量拥有多少,更重要的是在于他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尽了什么责任,作了多少贡献,在于他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献身精神。2、遵循规律,教书育人。“名师”,必须是遵循教育规律,创造性运用教学方法并具有娴熟教学技巧的榜样人。“名师”应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更是学生高尚灵魂的塑造者、熏陶者。故而,“名师”要认真研究教育科学,熟悉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教书育人。3、钻研业务,精益求精。教育任务的艰巨性和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名师”专业素养的“高能性”,决定了“名师”不仅要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还应懂得授业之法。
陈洪生:教书育人——名师的天职(陈洪生,厦门第六中学化学科特级教师。)特级教师是国家给予中小学教师的一种具有先进性又具专业性的称号。特级教师应该会做人,还会教书,在教师才会有凝聚力,在学生中才会有威信,这样的特级教师才会是名师。教师会做人,才能教会学生“会做人”。会做人的教师应该是:宽以待人,善于磨合,谦虚谨慎,不过高要求同事。凡事先从善意方面理解,能团结身边的同事一道工作,有师者风度等。教师会教书,才能教会学生“会学习”。会教书的老师应该是:授学生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能重视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教学,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理解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内涵外延,对其中易混淆,难理解的关键之处,把自己难得的理解或独到的见解,用学生能听明白的语言,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
林伟庆:名师的专业特质(林伟庆,厦门一中物理特级教师。曾获厦门市优秀教师称号和福建省“五一”奖章。任厦门一中教务处主任,厦门市物理学会理事,福建省物理学会教学研究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物理教师学会副会长,厦门教育学院兼职教研员,福建师大兼职副教授。)名师除了具备合格教师的基本素养外,在专业信念、专业精神、专业智慧和专业实践等方面还应达到更高的境界,形成个人的特殊专业品质。1、内化的专业信念名师对教育的认识已经从感性向理性转化,教育观念从潜意识的经验型观念上升到科学的理论型观念,由此进一步形成的教育思想将同平时积累的经验、认知和情感产生共鸣,进而内化为个人所认定、坚信并执著追求的专业信念。信念一经产生,则有了事业信仰,一生将义无反顾、百折不挠、毫不动摇地把其付诸实践。2、高度的专业精神名师能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自我调节和自我促进来保持高度的专业精神,高度的专业精神具备一切为学生、为一切学生、为学生一切的人本精神,具备追求真理、探索真理、发现真理和传播真理的科学精神,具备无私奉献,为事业、为崇高信念而奋斗的敬业精神,个人的职业观念将从谋生观上升到尽责观,进而升华为事业型的崇高人生观。3、独特的专业智慧名师独特的专业智慧建立在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之上。名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必然是广博而非贫乏的、深刻而非肤浅的、独特而非平庸的。教育专业素养必然是启迪悟性的诱导而非照本宣科,是富有灵性的机智而非有形无神的机械重复,是善于倾听、沟通、学习而非封闭和独断专行,优良专业素养的积累,将闪耀独特的智慧光芒。4、理性的专业实践名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育专业理论水平,不会单凭经验进行教学实践或生搬硬套理论操作实践,也不会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态度对待教学实践活动。名师能很好地把经验、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其教学实践活动是在理论和经验双重指导下的理性专业实践,并能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研究,在反思和研究中提高和发展的。名师不仅仅是师德高尚、循循善诱的良师,更应不断自我发展,造就卓越的学识、广阔的眼界和独特的个性魅力,塑造学者的风范和特质。
2、骨干教师培训调查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生力军,骨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体现着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要在三年之内培训100万名中小学和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其中1万名参加由教育部师范司直接组织的国家级培训;10万名参加省级培训;89万名参加由本地(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师进行机构组织实施的地(市)级培训。笔者有幸参加了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参与调查和接受调查,并年就有关内容进行部分研究,这里提供有关信息,以便支持本课题研究。调查城市为北京、天津、重庆、无锡、大连、潍坊、云南、山东。调查对象中大城市区级培训对象占35%,地(市)级培训对象占19%,县级培训对象占46%,共发放问卷4000份,回收3677份,回收率为90.2%。调查学科:小学为语文、数学;中学为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外语、美术。(1)各类骨干教师一般状况比较与分析。①年龄结构。
表1不同层次骨干教师的年龄分布35岁以下35-45岁45岁以上平均年龄平均教龄国家级24.33%75.66%038中学15小学20省级32.7%58.8%8.5%38同上地(市)级67%28%5%33中学10小学15县级73.36%26.64%030中学7小学12从表1可见,随着培训层次升高,培训对象的年龄与教龄也增高。那么,骨干教师到底在工作多长时间以后,接受集中培训最为适宜呢?调查结果见下表。表2教学能力提高最快的时期教龄段2年以下3-4年5-6年7-8年9-10年11-12年13年以上中青年4%26%40%18%7%00
表3对教育教学工作感到得心应手的时间教龄段2年以下3-5年6-8年9年以上中青年骨干2%30%55%13%
可见100%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认为自己教学能力提高最快的时期是从教的前10年(比较集中的意见是在前5年左右)。上述调查结果还提醒我们,87%的骨干教师在工作8年左右,感到工作得心应手。在教师达到教学能力提高最快的阶段以后和感到工作得心应手之前,接收集中培训是促进教师进一步成长的关键时期。它可以使教师比较快地由“发展前期”(能够胜任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进入“发展后期”(成熟的教师),帮助教师跨过成长的“高原期”。在教师感到教学工作得心应手以后,应该第二次集中培训,推进他们由“发展后期”进入“创造期”(救育专家型教师)。②学历结构。表4不同层次骨干教师的学历分布硕士本科专科专科以下国家级2.7%89.5%7.8%0省级4.9%88.6%6.5%0地(市)级029.5%66.5%5%县级026%65%9%
表4中的数据说明,国家级、省级培训对象大多数具有本科学历,地(市)级及以下层次培训对象大多数具有专科学历。因此,不同培训层次在学科知识补充、扩展、更新方面应该有较大的区别。③职称结构。表5不同层次骨干教师的职称分布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中学中级小学高级中学初级小学中级国家级4%80%16%0省级042%39%19%地(市)级02%63%35%县级02%57%41%
表5说明参加国家级培训的骨干教师绝大部分具有高级以上职称,而参加省级培训的骨干教师中近半数人具有高级职称。地(市)级、县级培训对象98%具有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从职称的区别上,大致可以反映不同培训层次的培训对象在教学技能、教学经验等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差距。(2)各类骨干教师素质状况比较研究①师德修养。1)桃京师范大学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工作报告》表明:学员对本专业教学岗位有高度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许多学员在该校担任干部职务,100%受过不同级别的奖励和表彰。2)重庆市(含周边县)显示,骨干教师在职业道德、教育伦理观念、教师行为规范、对教育工作重要意义的深刻理解和认同以及教育人际关系等一般师德表现方面,总体上是优秀的,他们的事业心与责任感、道德与行业规范,从事教书育人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及所取得的成果都普遍优于一般教师。但也有相当的骨干教师,他们的职业成熟度不高,他们之所以能洛守师德,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对教师职业的理性认识所产生的责任心以及“服从分配”从事教育工作所应有的良心使然。他们还没能认识到教育事业对转变社会观念、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人类进步的先驱作用,对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和需要付出的牺牲也还没有刻骨铭心的体验,也缺乏为教育经受挫折的坚强毅力。因而,他们还没有达到由衷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终生奉献、无怨无悔的思想境界。对云南省中学数学和政治两个学科74名骨干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原因的调查表明:立志从教者17人,占23%;服从分配者45人,占60.81%。认为教师职业是崇高而不实惠的职业者26人,占35%。由于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升学率的巨大压力,对事业的追求和付出的努力与经济地位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有47%的骨干教师收入低于家人收入;52%的人认为教师职业清贫,不实惠),少数骨干教师逐渐产生职业倦怠心理,导致他们产生“职业退化”现象。师德方面表现出“由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逐渐表现为关注自己的成就”,很难从内心同样喜欢和关心“学习上有障碍的学生”,重视学生的“有型分数”,忽视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忽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与同事、家长或领导的关系,“故步自封”、“文人相轻”,借荣誉向组织“讨价还价”等问题。以上情况说明,教师职业道德在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中可以不占用过多学时,在地(市)级以下培训中应该作为重点。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很难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得出结论。③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1)根据华中师范大学《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工作报告》,在接受调查的1巧名学员中,此前参加过计算机培训者占35.7%,其中,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初级)的只有17人,占14.8%,有37.4%的人从未学习过计算机知识,有26.9%的人是靠自学了解了一点计算机知识,在调查对象中,仅有产人制作过课件,占3.5%。2)北京教育学院用相同的测试手段对国家级培训学员和在校研究生课程班学员(北京市潜在的青年骨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进行了对比测试。测试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起始年级到毕业年级的各册教材范围中的知识。测试目的是了解学员对所教的知识掌握的程度。第二部分:大学本科三、四年级、研究生基础课范围的主要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测试目的是了解学员对学科知识和必要的相关知识掌握的程度。第三部分:命题写作。测试目的是了解学员思维的深度与敏捷程度和知识表达与运用能力。对物理、化学、地理和中、小学语文等学科测试的结果显示:第一,参加国家级培训的学员对所教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大大高出北京市潜在的青年骨干教师。具体表现在:参加国家级培训的学员中78%对起始年级到毕业年级的各册教材范围中的知识了如指掌。北京市67%的潜在的青年骨干教师对所教学段的教材范围的知识十分熟悉,但是初中教师对高中教材范围的知识有些把握得不十分准确,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范围的知识有些也不熟悉。第二,学科知识和必要的相关知识掌握的程度上,参加国家级培训的学员与一般青年骨干教师没有明显的差别。测试表现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学员知识水平比较高,研究生课程班结业的学员与一般本科毕业的学员在知识水平上差别很小。第三,在思维的深度与敏捷程度和知识表达与运用能力方面,参加国家级培训的学员文字表达能力高于一般青年骨干教师;思维的深度和敏捷程度则与一般青年骨干教师没有明显的差别。知识结构与知识水平测试说明:不同培训层次的骨干教师的知识结构与知识水平没有明显差别,但同一培训层次的骨干教师知识结构与知识水平的差别很大。例如对小学语文教师知识测试的15O题中,学员完成的正确率从35%到75%。3)对重庆市、云南省、山东省、大连市的骨干教师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在知识结构上欠缺程度由高到低的排序是一致的,依次为:教育科研知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评价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学科历史知识。被调查者同时认为“自己知识面窄”、“教育手段落后”所占比例为44.2%,95%左右的骨干教师仍习惯于使用常规教具,不能熟练地于教学之中使用并指导学生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技能的人甚少。④教育教学能力。1)华东师范大学《中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汇报提纲》提供的情况表明:学员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经历,大多数人在入学前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2)西南师范大学《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工作自评报告》表明:学员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大部分是各省市的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整体素质较高。3)对云南省中学数学和政治两个学科74名骨干教师的调查显示,他们认为自己的最大优势是表达能力强,17人,占23%;社交能力强,3人,占4%;组织能力强,16人,占21.6%;有教学专长,17人,占23%;全面发展,19人,占25.7%。4)对大连市中小学美术85名骨干教师调查显示:在能力优势选择中,90%以上的回答者选了“有教学专长”和“全面发展”两项。其他能力如写作、表达、组织、社交等项选者寥寥,说明老师们能力欠缺较多。整体上,参加国家级培训的骨干教师与一般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经验和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⑤研究与创新能力。1)东北师范大学《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工作汇报》表明:大部分学员来自城镇以上重点学校,大多数学员曾发表过论文或参加过编写教学参考资料,但科研意识差,科研能力弱。2)华中师范大学《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工作报告》表明:几乎所有的学员都有科研的经历,发表过教育教学科研方面的文章,部分学员获得过国家级、省部级的奖项。例如:中文班36名学员中,获得教学奖共52人次,其中国家级奖项7人次,省级奖项15人次,市级奖项30人次。代表性论文、论著获奖共32人次,其中国家级15人次,省级17人次。在省级以上刊物或出版社发表或出版论文论著19人次。绝大多数学员参加过课题试验,结项课题共14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4项,市级7项。正在进行的课题共31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3项,市级16项。从整体上看,大部分学员有在教育教学一线工作的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积极探索改革的经历,部分学员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教改课题试验,且已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教学科研成果。3)通过对重庆市43名中学化学骨干教师问卷调查发现多数骨干教师收集、查询与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还比较弱,能够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查询信息者更少见(不足3%),科研工作量不足总工作量的十分之一,工作成果的论述和表达能力也不尽人意,成果以科研论文、研究报告形式展示的少,尚无专著。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对骨于教师来讲普遍是个弱项,骨于教师的级别越低,科研能力越差。(3)各类骨干教师进修需求比较研究对于一般中青年骨干教师当前最需要提高的方面排序前10位为:1.现代教育技术;2.学科前沿知识;3.科研方法;4.现代教育理论;5.教学策略;6.拓宽知识面;7.教改信息;8.管理知识;9.师德;10.外语。一般骨干教师的进修需求与参加国家级培训的骨干教师基本相同。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实际调查表明一般骨干教师和国家级培训学员在师德水平、教育观念、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别。而不同培训层次的骨干教师自己感到的努力方向却是基本一致的。这种现象说明我们对骨干教师的成长状况研究得很不够,研究成果还不足以指导骨干教师正确地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提出明确的努力方向。在对培训形式的选择方面整体上骨干教师较集中的意见是:日常与假期集中结合或“假期集中”;在教学模式上,主要的意见有:希望采取“专题讲座”、“教科研及参观考察实践”以及“自学”与“研讨”、“系统讲授”结合的方式。五、名师成长的规律分析1、名师的成长过程名师的成长过程,是他们在既定的环境下,在不断学习、实践、创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外部提供的机遇、条件、优势和资源,不断提高自己从事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各种素质,完善自己的素质结构,进而不断取得教育教学成果,由小成到大成的过程,也是他们不断确立奋斗目标,不断反馈调整,努力达到目标的过程。总的说来,名师的成长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质变或部分质变,基于这点,多数学者认为名师的成长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在每个阶段结束时,他们可以分别以:新任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教育名师。(1)准备期。准备期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工作以前的阶段,是接受教育和学习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活动是学习,包括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名师的形成和他在求学阶段的情况是分不开的。这个阶段的情况,对他能否成为名师以及成为什么样的名师都有影响。这个阶段是为当教师做准备的,但这种准备往往是不自觉的。一个人形成自己的职业理想,一般要到中学阶段,许多人选择教师职业,甚至要到大学毕业以后。因此,许多教师的职前准备是比较盲目的。这个阶段教师的素质特点是书本化、一般化、表面化和优势化。①书本化。所学的是书本知识、间接经验,他们的知识主要是书本上的,还缺乏实际经验。②一般化。书本知识是抽象的理论知识,是普遍的原理。他们还缺乏对教育活动的各种各样的具体情况和特殊性的了解。③表面化。他们在学校要学习很多的书本知识,加上缺乏直接经验,因而,他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还是比较肤浅的。④优势化。从许多例子可以看出,名师在这个阶段就在素质上有了许多优势,比如他们的知识面广,在某个学科上学得专深,在能力上有一定的特长,在个性上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在准备期,他们的素质如何,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家庭和学校两方面。研究表明,家庭的社会出身、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等因素与他们的素质水平呈正相关。在学校环境中,以教师的影响最为突出。因为教师是他们在求学阶段接触时间长、受影响最多最深的人。许多人愿意当教师,就是因为教师的人品、学问给他们以深刻的影响。(2)适应期。适应期是教师走上了工作岗位,由没有实践体验到初步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具备最基本、最起码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其他素质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实现从书本知识到实际操作,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解决适应实际工作的过程和环境与基本功的矛盾。这一阶段的主要活动,是开始从事各种教育教学工作。具体包括熟悉学校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常规,熟悉教材,熟悉学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听课评课,当班主任,出练习卷,出试卷,等等。这个阶段教师的素质特点是实际化、实践化和局部化。①实际化。原来只有一般的、普遍的知识,现在要接触的是具体的、个别的知识。新教师刚开始工作的一段时间里,要形成关于学校、所教学生、所教学科、教学程序、班级管理等方面的感性认识和具体的知识。这是他在素质上的一个明显的变化。②实践化。原来只能纸上谈兵,现在要亲自作战。原来也有一些潜在的和部分的教育能力,但离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这些所缺乏的能力,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初步形成,是这一阶段的一个明显变化。③局部化。一个人要成为名师,需要有比较全面的素质,尤其是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都需要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锻炼和培养。这需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因此,开始的时候,教师往往只能集中时间和精力于一些方面,而不能四面出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素质带有局部和分立的特点,而不是全面的和联合的。适应期结束的标志,就是教师能够适应和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能够基本上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得到学生的认可。适应期的教师,通常被称作新教师,结束时可以称为合格教师。适应期的时间周期,大体在1-3年,这是一个经验的指标。教师适应教育工作的快慢,取决于以下一些因素:教师在职前准备期的素质高低,他的素质是否适合教师的工作;在适应期,是否得到有经验的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学校是否为他提供教育教学实践的机会和舞台,他自己是否努力锻炼自己的能力。(3)发展期。发展期是教师在初步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后,继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质,使之达到熟练的程度的时期。这一时期与前一时期在时间上很难严格分开。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是学生和学校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素质要求与教师的实际素质还不熟练之间的矛盾。一般说来,在教师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学校和学生就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要求他们课教的更好,更理解学生的心理,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总之要求他们成为一个好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但是,教师在适应期的素质还只是具有初步的教育教学实际能力,这些能力还没有达到很熟练和全面的程度,这与学生和学校的要求是不适应的,因此,教师还必须通过实际锻炼和刻苦训练来解决这个矛盾。这个阶段教师的素质特点是熟练化、全面化深广化和向学化。①熟练化。名师在发展期经过比较长期的教育教学实际锻炼,上了很多课,接触了很多学生,因此,在自己的头脑中,有了丰富的表象,这些表象既有关于课堂的,有关于学生的,还有关于教材的。即所谓见多识广,经验丰富。不管出现什么样的教育情景,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他们都能够凭借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或教育的直觉应对自如,在很短的时间里自动地有效率地处理问题。②全面化。在适应期,教师的素质往往是局部的和分立的,经过长期锻炼,一个一个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逐渐形成全面的素质;同时这一个一个相对鼓励的素质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融会贯通,逐渐形成联合的、一体的素质。到这时,教师可以说达到了熟练的程度。比如,有的名师既能教好课,又能带好班,还能负责一些行政工作。③深广化。这个阶段的名师,他们在锻炼自己的素质、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时,又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④向学化。名师在适应期,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局限,往往侧重在研究如何授课上,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往往研究不够,但随着教的问题的解决,教师往往把重点转移到研究学生上面来,更多地关注和研究学生的心理、需要、学习方法等。发展期的名师在教育教学水平和成果上的特点,是工作自动化、有效率,能够比较自如地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往往被称为有经验的教师或教育行家,他们经常上示范课,甚至当师傅带青年教师,他们的教学经验开始发挥影响。这个阶段的时间大致是3-7年,也就是工作后的5-10年。一般到了这个时候,他们也就由一般教师变成骨干教师。我们这里讲的骨干教师,不少就是熟练期的教师。影响发展期时间长短的因素有:他们在适应期是否能够很快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是否刻苦地钻研业务是否善于积累和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是否得到崭露头角的机会,是否得到在各种工作岗位上全面锻炼的机会,等等。(4)创造期。创造期是教师开始由固定的常规的自动化的工作进入到开始探索和创新时期,是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教学风格的时期。我们说,教育工作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这是因为,教师面临的是各种各样的不同个性的学生,是不断变化的社会和教育情景。如果教师只是按照习惯和常规工作,必然有很多行不通的地方,教育就不会产生应有的效果。教育工作的不断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教育教学创新的要求。这与教师在发展期形成的固有的教育教学习惯发生矛盾,教师在创造期所面临的和要解决的就是这个矛盾。这个阶段教师的素质特点是创新性、专深性和理论化。①创新性。这个阶段教师的素质集中体现在有关教育创造的素质上,比如,教师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的个性品质(自信、毅力、独立性)。创造始于问题,名师一般都有很强的问题意识,他们善于发现和提出教育中的问题,把解决这些问题当作自己的目标。②专深性。教育之所以存在很多问题,就是因为人们还没有找到教育的特殊规律。这些特殊规律需要在教育的创造活动中去发现。名师在这个阶段开始就某些问题进行专门的探讨。比如,编写新教材,改进教学法,就某一项教学目标的实现进行综合改革;又如,就某一专题进行深入研究,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③理论化。创造性活动不是一种纯经验的活动,而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如果说名师在适应期和发展期,侧重在教学实践性素质的提高,那么,在创造期就侧重在理论方面素质的提高。一是围绕问题学习有关理论,二是在教育教学教改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总结。创造期的名师,在教育教学的实际成果上,表现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模式,总结出自己的教育观点和某方面的理论,发表有一定分量的教育论文或教育著作。创造期的长短,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这是因为创造或研究的课题有大小、难易,骨干教师的创造能力有高低,还有创造的环境和氛围有好坏,教师创造的历程是局限于一点还是构成一个系列,教师对理论的兴趣和理论功底,以及理论总结的能力等等因素,都影响创造的时间周期。在创造期,有的名师能够保持持续的和旺盛的进取精神,不断创新,达到对教育规律的比较全面的把握,对教育问题有比较系统的见解,成为教育专家。他们不仅知识、能力素质全面,而且德才兼备,有高尚的师德。更主要的是他们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对教育有比较全面的观点和系统的见解。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教育也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对教育的时代主题的把握,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对教育规律的把握,是没有止境的。一个真正的名师,是不会停留在已有的水平上的,应该是永远保持创造的精神,不断进取,不断取得新成果。
2、名师的成长规律(1)名师在“敬业”中成长。人的成长有一个动力系统,每个人的动力系统各不相同,因而其发展水平也不相同。一个教师能够成长为名师,在于他们有比一般教师更强大的动力系统。教师工作的动力系统由诸多因素构成,大的方面有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在诸多因素中,最核心的是教师对教育职业的态度,是热爱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可以说,名师的成长过程是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形成并发挥作业的过程。这种敬业精神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看重教育工作的价值,选择教师职业,并且坚定不移;第二,在教育工作中,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全身心地投入。(2)名师在“反思”中成长。教师反思就是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反省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反省自己的教育观、教育行为及教育效果,以便调整、改进和提升。教师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解自我与现实自我心灵上的沟通。值得指出的是,反思并非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一般意义的思考和回顾,而是根据反思对象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反思方法和策略,达到反思的目的。教师的反思能力是其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更是名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就必须提升自我反思能力,尤其是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反思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更是名师成长的重要历程。(3)名师在“学习”中成长。名师之所以有较高的素质水平,有合理完善和不断调整的素质结构,那是他们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的结果。学习是指通过读书、听课、交谈、参观、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取知识、经验的活动。学习活动的作业在于继承前人和他人创造的知识即间接的知识,它既可能是书本的,也可能是感性的。通过学习,可以扩大视野,增长知识,以便在较高的起点上进行实践。名师都是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模范。许多名师的起点并不高,但他们都能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名师的学习,贵在“不断”,“不断”体现了量的积累,体现了一种持之以恒的毅力,正是这种量的积累,才引起了他们素质的质的飞跃。(4)名师在“研究”中成长。如果说,“教师成为研究者”,可能有些人还会有些看法,但说“名师成为研究者”,估计绝大多数人是没有意见的。名师的研究行动是多样化的,课题研究已不再是他们参与研究的唯一选择,写文章也不再是他们研究结果表达的唯一形式。名师的研究成果,有实践形态、教育产品形态和文本形态等多种表达,这就拓展了他们的研究空间。名师的研究与行动都是一种学习,是一种认识教育、改进工作与完善自我的学习。名师的研究是一种科学和人文方法的综合运用,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和改变自身思维方式为主要追求。名师的研究是学做事与学做人的统一。(5)名师在“实践”中成长。教师实践是教师的发现之旅、成长之旅,“真正的名师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实践活动是人的素质形成与提高的现实因素和决定性因素,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人才能运用自身的已有素质,去利用外部提供的条件、资源、环境,进一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录音棚短期租赁协议
- 2024年建筑工程钢筋供应与施工承包协议
- 2024年式轻型车辆租赁合同
- 宾馆年度工作总结5篇
- 2024年房产交易市场住宅买卖合同
- 2024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与维护合同
- 物业公司工作总结怎么写
- 2024年技术转让合同:新能源技术转让
- 2024年新式合作共赢:场地租赁协议
- 2024年新式雇佣协议
- GA 1809-2022城市供水系统反恐怖防范要求
- 幼儿园绘本故事:《老虎拔牙》 课件
- 2021年上半年《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真题
- 一个冬天的童话 遇罗锦
- GB/T 706-2008热轧型钢
- 实验六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 GB/T 25032-2010生活垃圾焚烧炉渣集料
- GB/T 13610-2020天然气的组成分析气相色谱法
- 《彩虹》教案 省赛一等奖
- 2023年湖南建筑工程初中级职称考试基础知识
- 沈阳机场航站楼扩建工程安装施工组织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