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析乙肝血清学检验中的三种不常见现象
毕业论文,多少人心中的痛,过来人都体会过那种滋味。为了表示小编对毕业生们的无限同情,在这里直接送上临床医学毕业论文一篇!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乙肝血清学检验中的三种不常见现象。探究使用试剂的不同是否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于该院进行血清学检验的200例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取3mL静脉血作为检验样本,同一样本分别采取两种不同的ELISA试剂进行临床检验。分析检测结果,并统计不常见现象的发生几率。结果A组检测结果显示共有10例患者出现三种乙肝血清检测不常见现象,B组检测结果显示共有9例患者出现三种乙肝血清检测不常见现象,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比两种检测结果,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共10例患者出现不常见现象,占总病例数的5.0%。结论不同试剂并不会对乙肝血清学检测不常见现象的产生造成影响,对于乙肝血清学检验不常见现象,临床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其他检测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复查,排除可能造成干扰的一切因素,对于以此增加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关键词:乙型肝炎;不常见现象;血清学检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是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因之一,临床多以血清学检验来分析HBV患者的感染情况[1]。人体在感染HBV后,其血液中抗原以及抗体会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其中大部分的改变现象属于常见的,例如HBsAg、HBeAb以及HBcAb的检测结果均会表现为阳性。而不常见现象则是指不能以乙肝血清学检验常规规律来解释的现象[2]。该研究将以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于该院进行血清学检验的200例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乙肝血清学检验中的三种不常见现象。探究使用试剂的不同是否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在该院进行血清学检验的200例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09例,女性患者91例;患者年龄为18~69岁,平均年龄为(34.6±2.8)岁;该研究目的、方法等均已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其均在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基础上自愿参与该研究。1.2方法该研究将采用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及上海丽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同一批号的两种ELISA试剂盒,仪器将采用ELX800酶标仪以及LXJ-ⅡB离心机进行该研究。所有患者均空腹早上来该院进行血液样本采集,收集患者3mL的静脉血,并将其放置于离心机中以3000转的速度离心处理10min。之后将离心完成的血液样本取出,切忌大动作以免造成血液振荡,导致样本废用。去盖,采用1000μL的移液器将上清液吸取到1.5mLEP管中,并做好相应标记,之后放置于-80℃的冰箱内进行保存待检。将收集好的上清液在同一实验室以同一检验条件下进行血清学检验,每个样本均分别采用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及上海丽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同一批号的两种ELISA试剂盒进行检验,将采用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ELISA试剂盒得到的检验结果作为A组,将采用上海丽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ELISA试剂盒得到的检验结果作为B组。两组均严格依据说明书进行相关操作,并采用酶标仪得出各项数据。1.3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结果2.1两种检验结果的对比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比两种检测结果,两种ELISA检验结果基本相同,A组检测结果显示共有10例患者出现三种乙肝血清检测不常见现象,B组检测结果显示共有9例患者出现三种乙肝血清检测不常见现象,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5;P=0.814),该项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试剂对乙肝血清学检验的不常见现象的产生不具有影响。2.2不常见现象的发生情况后经反复测试对比后证实该研究中的200例检测样本中,共有10例患者出现了三种乙肝血清学检验不常见现象,占总病例数的5.0%,具体情况见下表1。三、讨论乙型肝炎病毒主要是由嗜肝的乙型肝炎病毒所引发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肝小叶炎症以及坏死,该病症的传染性较强[3-4]。曾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感染HBV后患者同时或在此之后感染了亚型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乙肝血清学的检验结果,导致不常见现象的出现[5]。曾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乙肝血清检验不常见现象与试剂的选择不存在明显关系,该研究结果显示A组检测结果显示有10例患者出现三种乙肝血清检测不常见现象,B组检测结果显示有9例患者出现三种乙肝血清检测不常见现象,组间对比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不常见现象的出现与ELISA试剂的选择无关,该项研究结果与上述学者的研究结论相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第二篇:关于古代诗歌中的隐含现象分析6500字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已至,毕业论文是电大毕业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针对某一现象或问题进行独立分析和研究后形成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章,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下面文书帮小编给大家推荐一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哦!
【论文关键词】诗歌隐含规约性语境【论文摘要】本文从隐含的概念、产生、影响因素、分类等角度对诗歌中的隐含现象进行了分析,在隐含的有关理论框架下,对具体诗歌(主要是绝句和律诗)的隐含意义进行了阐释。古诗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它的语言含蓄凝练,句子间跳跃性大,意境深刻而悠远,很多诗词都成了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这里的“名”和“佳”恐怕不仅仅指那几个或者几行精炼的字和词,而是这简短的几个或几行字词所表达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这些内涵往往不是显示在这些字和词的表面形式,而是隐含在字里行间,隐含在篇章,甚至是更大的社会背景之中的,例如:阮籍的一首律诗《咏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何相见,忧思独伤心。这首诗从字面意义上看描写了作者深夜弹琴的情景和孤独不安的忧思。如果我们不知道作者生活在魏晋南北朝相交的时代,不知道当时黑暗的社会政治环境和作者自身所处的地位境况,我们就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怀,不知道作者为何夜不能寐?不知道其实诗中的“孤鸿”、“翔鸟”都是另有所指,更不知道诗的背后还另有所隐,即对当时政治的不满和愤懑以及对浑浊的社会政治的揭露和批判。由于当时黑暗高压的政治环境,此诗多用比兴,写得比较隐晦曲折。诗在言志,诗歌的内容往往表现出意义的双重性或者多重性,这也是所有诗歌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诗歌一贯的手法,在对诗歌的内涵进行阐释的时候,我们不得不用到隐含理论,隐含理论是诗歌意义阐释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指导方法。篇章分析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诗歌作为文学篇章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无论是从体裁、内容、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存在很大的丰富性,但关于它的隐含意义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国内一些学者借鉴了俄国诗学篇章中隐含意义的分析理论,对俄汉诗歌进行了隐含对比分析,在数量和深度上都很有限。本文借鉴了以往学者的理论观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古代诗歌中的隐含现象进行了分析。(一)隐含的概念1967年,美国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在哈佛大学做了三次讲座,在他的第二讲LogicandConversation(逻辑和会话)中首先提出了隐含现象和会话合作原则,在世界语言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格赖斯开创了大规模隐含研究的先河。隐含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隐含包括听话人从语句里能够推导出来的任何间接性信息内容,不论这种间接性信息内容是不是说话人意思,是否符合说话人的意向,也不管这种间接性意思是否已经实义化;狭义的隐含只包括说话人通过语句传达的、听话人理解出来的间接性的、隐晦的说话人意思,听话人解读出来的狭义隐性内容必须符合说话人的意向,必须是已经实义化了的,而不能是潜在的,是否是说话人的意向是区分广义隐含和狭义隐含的主要标准。和会话活动的形式不同,文学作品的文本大都是书面形式的,它脱离了对话式语言的现场性,作者和读者之间不能像说话人和听话人那样可以相互打断、解释或者补足,读者在解读文本内容时,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自己的世界知识、语言知识和逻辑能力,所以,在对文本的产生背景缺少全面掌握的情况下,作者所解读出来的间接性信息往往带有很多的个人痕迹,这些间接性信息可能并不是作者意欲表达的意思。在做初高中试卷的诗歌解析题目时,如果学生对一首诗的内容及其作者情况全然无所知,那么你肯定不会得到千篇一律的答案。例如对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的解读: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代知识分子十分注重考取进士,一旦考中便前程似锦。此诗便是朱庆馀在考进士之前寄于水部员外郎张籍的行卷,他将自己此时期盼又有点不安的心情描写成刚出嫁的妇人,委婉含蓄,希望能得到推荐。如果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不甚了解的话,很有可能就把它当成一首描写出嫁新娘心态的闺情诗,当然还可能存在其他更多的解读,这在逻辑和情理上都未尝不可。难道说除了标准答案之外其他的解读都是错误的吗?这里就存在一个广义隐含和狭义隐含的判断标准问题,采用的标准不同,对这些答案的态度就不同,这一点在判卷标准中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很多学者在研究文学文本的时候主张作者死了,认为应该完全以读者、解释者为中心来欣赏、理解文本,这时采用的就是广义隐含的概念。为了方便对隐含进行分类,本文将采用狭义隐含的概念,即只包括读者解析出来的和作者意向相符合的那部分内容。(二)隐含产生的机制诗歌中之所以会产生大量的隐含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1、根据格赖斯会话合作原则,会话行为的顺利进行是建立在言语双方的相互合作的基础上的,他将此界定为对合作原则的绝对遵守,对其四个准则中的任何一个的破坏都会导致隐含。如果说会话合作原则是会话行为应该遵守的规范,那么,对篇章而言,语篇的衔接和语义的连贯就是应该遵守的规范。如果篇章违反了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规范就会产生语篇隐含,而这种隐含在诗歌中是最常见的。例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第一句和第二句由于格式的对称尚且能找到语篇上的衔接,但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间从表面上确实找不到形式和语义上的连贯。此时,因为这种“犯规”,诗句之间便产生了很多隐含的内容。2、相对于其他体裁的篇章,诗歌是一种在格式、韵律、手法、字数上都有严格限制的体裁,追求精炼短小,既要求“句中无余字,篇外无剩语”;又要求“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要求炼句、炼字、炼意,使得诗歌不能像其它的文本或者自然对话一样更显明或充分地展开叙述,所以有很多缺失的内容情节需要读者自己去推导。尤其是四言绝句、五言绝句等在字数、韵律上要求及其严格的诗歌,作者用短短的几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几乎是不可能的,大量的内容情节都隐含在字词或语句之间。例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间,在内容上出现了很大的跳跃,诗中没有写主人在听到狗吠之后接下来的举动,比如如何去门口看视,如何和客人寒暄、请客人进门等具体的情节,但根据事件的自然发展顺序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我们仍能从中推测出当时的情景,这也是为什么诗歌能给人无限遐想空间的原因。3、利奇的礼貌原则可以说是对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的补救原则,人们违反合作原则有时候是出于礼貌或者不好意思,比如刘禹锡《竹枝词》中的“道是无晴却有晴”。由于道德、风俗习惯的约束或者社会环境的压力,作者也会采取委婉曲折的表述方式。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还有一些讽刺诗。4、修辞手法的运用。为了语言的精炼、含蓄,内容的丰富,生动,诗歌经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如夸张、暗喻、借代、衬托、比、兴、引用典故,象征、陌生化、虚实结合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隐含的内容。例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中采用夸张的手法,极言白发之长,按照正常的逻辑和事物的固有规律,白发不可能长到三千丈,其实,作者在这里借白发之长隐含忧愁之重。后面的秋霜代指白发,言白发之白,隐忧愁之重。(三)隐含分析所涉及的因素语境是篇章分析领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与传统的语境概念不同,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解释言语交际活动,提出了认知语境这个概念,认知语境是听话人用来处理新信息的知识,是一个人明了的全部事实的一个子集。相对于传统语境,它是心理的,是个变量。听话人在处理每个新信息时都会使用不同的认知语境,传统语境先于语句而存在,而认知语境在处理新信息时才存在。关联理论将含义的推导过程界定为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在推导的过程中,更注重了听话人或读者的认知能力在隐含分析中的作用。认知语境又分为语言内知识和语言外知识。就诗歌而言,语言内知识包括语法知识、语用知识、词汇知识、上下文。语法体系是语言的重要表达方式,比如诗中设问句式、反问句式、倒装句式的运用;语用知识如各种修辞格的运用;词汇知识如对词汇的选择(“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选择)、词语的超常搭配、词性的改变等词汇的语义语用关系等;上下文包括题目和前后语句。语言外知识包括即时场景、逻辑知识、百科知识、背景知识。在诗歌中,即时场景主要指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和写作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逻辑是人的思维规律,语句预设问题、语句的前后逻辑关系、荷恩等级关系都是逻辑问题;百科知识包括道德的、法律的、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文学的等其他知识;背景知识包括生活常识、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以及作者个人的生平遭遇等。以上各个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读者对诗篇的意义解读,只有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向。由此我们还可以将隐含推导的过程形象化为一张图表如下:显示内容隐性内容(隐含的)交际意图认知环境(显性内容指语句的表面内容,隐含内容指隐含在词汇、语法结构和语句内的内容。)(四)隐含类型分析曹威凤在她的《论俄汉抒情诗中的隐含意义》一文中将隐含分为自然隐含、篇章隐含、诗篇的潜台词三种类型。自然隐含又分为语义兼含、语法兼含;篇章隐含又分为篇首隐含、篇中隐含和篇尾隐含。其实,可以看作是根据存在隐含的语言单位的大小对隐含所做的分类。赵雪华在她的硕士学位论文《俄罗斯诗歌的语篇隐含分析》中将隐含分为辞法隐含、背景隐含和文化隐含三种,可以说是根据隐含在诗歌中的表现形式对隐含进行的分类。本文则根据诗句所传达的隐性信息内容的性质将隐含分为指称隐含、客观内容隐含、主观内容隐含和交际内容隐含。我们可以通过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来了解这几个概念: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作此诗寄给他,以表同情。先看指称隐含。指称隐含是指间接性指称。诗中的“五溪”、“君”和“夜郎西”就是间接指称,“五溪”指去龙标途径的雄溪、樠溪、酋溪、无溪、辰溪。“君”指王昌龄;“夜郎西”指王昌龄被贬之地。客观内容隐含指读者从诗句里推导出的一些间接性的、隐晦的表述的对象和表述的关系,而这些关系是作者写出这些诗句必然具有的意思,有时候甚至是作者意欲传达的内容。“闻道龙标过五溪”,表明此去龙标要途径雄溪、樠溪、酋溪、无溪、辰溪五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明你我虽相隔两地,但却共享一轮明月,我寄于明月的“愁心”将一直追随于你。主观内容隐含指读者从诗句里推导出的一些作者传达的间接的、隐晦的评价——情感意义(包括肯定/否定、积极/消极、欣喜/忧愁等)。第一句“杨花落尽子规啼”中所描述的景象就隐含了一些伤感的情怀。“杨花落尽”表明已经是晚春,刻画了一片残败的景象;“子规啼”更是有一种悲凉的味道,“子规啼血”其实是一个典故,子规即杜鹃鸟,子规鸟有思念故土以致泣血的意思,从这句诗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友人被贬的消息充满了同情和忧愁。有时诗句欲传达的交际目的与诗句形式上、表面上显示的交际目的不一致,通过语句间接、隐晦地传达交际目的的现象就称为交际意向隐含。诗歌的第一句表面上描写了春深的景象,实际上作者想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渲染来表现自己对友人被贬事件的同情和感伤之情;第二句叙述了去龙标所经历的路途,作者通过极言路途的遥远和艰辛含蓄地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担忧和牵挂之情;最后两句作者用了陌生化的手法,将明月比作人,将不可能之事变作可能之事,委婉地表达了诗人之心追随友人直到天涯的深情。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根据规约化的程度将指称隐含、客观内容隐含、主观内容隐含和交际意向隐含分为规约性的和非规约性的。规约性隐含与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直接的字面的意义相近,或者说是在人们认识中相对固定的意义,所以,我们在分析规约性隐含的时候往往付出较少的努力。非规约性隐含和语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在一定语境的制约下,读者通过间接、隐晦、曲折、委婉地传达自己的意思,作者的意欲表达的意思与语句的词汇、语法结构所传达的常规性信息内容相距较远,读者就必须付出较大的努力才能理解语句所承载的隐性信息内容。当然这种规约性和非规约性也是相对的,随着某个义项或用法在人们认识中的逐渐固定化,非规约性的信息也会转化成规约性的信息。(五)其他看法中国古代诗人很讲究炼字。我们身边也流传了不少关于诗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故事。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最先用的是“到”字,吟完之后,王安石觉得“到”字太平直,不够形象,缺乏诗意,后先后又改为“过、入、满”,一直到“绿”字,几经变换,最后才确定,不仅表现出春风吹到江南,更能表现出春风吹,大地变绿,万物生长的盎然春意和勃勃生机。我们可以援引荷恩等级理论把<到、过、入、满、绿>看成一个选择等级,从“到”到“绿”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深度的意境。与荷恩等级不同的是,这里的等级是对表现力强弱或者说蕴含力强弱的词语的排列。表现力不同,它的隐含信息内容也不同。同样的例子还有贾岛的《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其中“僧敲月下门”中的“敲”也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作者最初想用“推”字,再三斟酌,最后才改为“敲”字,<推,敲>也可以看成是一个等级隐含,不同的选择,给了我们不同的隐含意境。本文从隐含的概念、产生、影响因素、分类等角度对诗歌中的隐含现象进行了分析,整体来说比较粗略,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其实有很多细节性的东西需要进一步的分类、研究,比如诗歌中特殊句式、特殊手法的隐含意义、不同题材以及不同体式的诗歌的隐含研究等,其实诗歌领域的隐含是一个蕴含了无限趣味的研究,很值得深入探索,希望本文浅显的分析能对阐释诗歌的意义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参考书目:[1]许汉成,《交际·对话·隐含》,黑龙江出版社,2006。[2]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上海外国语出版社,2002.[3]曹威凤,《论俄汉抒情诗中的隐含意义》,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1997。[4]付长友,孙凯,《诗学篇章与蕴含》,解放军外国语学报,2003。[5]谢永红,《捕捉诗歌中的隐含信息》,湖南教育,1999。+分析乙肝血清学检验中的三种不常见现象(2000字)发表于:2023.1.23来自:字数:2000手机看范文毕业论文,多少人心中的痛,过来人都体会过那种滋味。为了表示小编对毕业生们的无限同情,在这里直接送上临床医学毕业论文一篇!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乙肝血清学检验中的三种不常见现象。探究使用试剂的不同是否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于该院进行血清学检验的200例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取3mL静脉血作为检验样本,同一样本分别采取两种不同的ELISA试剂进行临床检验。分析检测结果,并统计不常见现象的发生几率。结果A组检测结果显示共有10例患者出现三种乙肝血清检测不常见现象,B组检测结果显示共有9例患者出现三种乙肝血清检测不常见现象,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比两种检测结果,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共10例患者出现不常见现象,占总病例数的5.0%。结论不同试剂并不会对乙肝血清学检测不常见现象的产生造成影响,对于乙肝血清学检验不常见现象,临床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其他检测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复查,排除可能造成干扰的一切因素,对于以此增加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关键词:乙型肝炎;不常见现象;血清学检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是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因之一,临床多以血清学检验来分析HBV患者的感染情况[1]。人体在感染HBV后,其血液中抗原以及抗体会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其中大部分的改变现象属于常见的,例如HBsAg、HBeAb以及HBcAb的检测结果均会表现为阳性。而不常见现象则是指不能以乙肝血清学检验常规规律来解释的现象[2]。该研究将以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于该院进行血清学检验的200例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乙肝血清学检验中的三种不常见现象。探究使用试剂的不同是否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在该院进行血清学检验的200例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09例,女性患者91例;患者年龄为18~69岁,平均年龄为(34.6±2.8)岁;该研究目的、方法等均已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其均在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基础上自愿参与该研究。1.2方法该研究将采用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及上海丽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同一批号的两种ELISA试剂盒,仪器将采用ELX800酶标仪以及LXJ-ⅡB离心机进行该研究。所有患者均空腹早上来该院进行血液样本采集,收集患者3mL的静脉血,并将其放置于离心机中以3000转的速度离心处理10min。之后将离心完成的血液样本取出,切忌大动作以免造成血液振荡,导致样本废用。去盖,采用1000μL的移液器将上清液吸取到1.5mLEP管中,并做好相应标记,之后放置于-80℃的冰箱内进行保存待检。将收集好的上清液在同一实验室以同一检验条件下进行血清学检验,每个样本均分别采用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及上海丽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同一批号的两种ELISA试剂盒进行检验,将采用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ELISA试剂盒得到的检验结果作为A组,将采用上海丽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ELISA试剂盒得到的检验结果作为B组。两组均严格依据说明书进行相关操作,并采用酶标仪得出各项数据。1.3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结果2.1两种检验结果的对比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比两种检测结果,两种ELISA检验结果基本相同,A组检测结果显示共有10例患者出现三种乙肝血清检测不常见现象,B组检测结果显示共有9例患者出现三种乙肝血清检测不常见现象,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5;P=0.814),该项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试剂对乙肝血清学检验的不常见现象的产生不具有影响。2.2不常见现象的发生情况后经反复测试对比后证实该研究中的200例检测样本中,共有10例患者出现了三种乙肝血清学检验不常见现象,占总病例数的5.0%,具体情况见下表1。三、讨论乙型肝炎病毒主要是由嗜肝的乙型肝炎病毒所引发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肝小叶炎症以及坏死,该病症的传染性较强[3-4]。曾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感染HBV后患者同时或在此之后感染了亚型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乙肝血清学的检验结果,导致不常见现象的出现[5]。曾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乙肝血清检验不常见现象与试剂的选择不存在明显关系,该研究结果显示A组检测结果显示有10例患者出现三种乙肝血清检测不常见现象,B组检测结果显示有9例患者出现三种乙肝血清检测不常见现象,组间对比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不常见现象的出现与ELISA试剂的选择无关,该项研究结果与上述学者的研究结论相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第二篇:关于古代诗歌中的隐含现象分析6500字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已至,毕业论文是电大毕业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针对某一现象或问题进行独立分析和研究后形成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章,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下面文书帮小编给大家推荐一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哦!
【论文关键词】诗歌隐含规约性语境【论文摘要】本文从隐含的概念、产生、影响因素、分类等角度对诗歌中的隐含现象进行了分析,在隐含的有关理论框架下,对具体诗歌(主要是绝句和律诗)的隐含意义进行了阐释。古诗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它的语言含蓄凝练,句子间跳跃性大,意境深刻而悠远,很多诗词都成了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这里的“名”和“佳”恐怕不仅仅指那几个或者几行精炼的字和词,而是这简短的几个或几行字词所表达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这些内涵往往不是显示在这些字和词的表面形式,而是隐含在字里行间,隐含在篇章,甚至是更大的社会背景之中的,例如:阮籍的一首律诗《咏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何相见,忧思独伤心。这首诗从字面意义上看描写了作者深夜弹琴的情景和孤独不安的忧思。如果我们不知道作者生活在魏晋南北朝相交的时代,不知道当时黑暗的社会政治环境和作者自身所处的地位境况,我们就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怀,不知道作者为何夜不能寐?不知道其实诗中的“孤鸿”、“翔鸟”都是另有所指,更不知道诗的背后还另有所隐,即对当时政治的不满和愤懑以及对浑浊的社会政治的揭露和批判。由于当时黑暗高压的政治环境,此诗多用比兴,写得比较隐晦曲折。诗在言志,诗歌的内容往往表现出意义的双重性或者多重性,这也是所有诗歌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诗歌一贯的手法,在对诗歌的内涵进行阐释的时候,我们不得不用到隐含理论,隐含理论是诗歌意义阐释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指导方法。篇章分析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诗歌作为文学篇章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无论是从体裁、内容、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存在很大的丰富性,但关于它的隐含意义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国内一些学者借鉴了俄国诗学篇章中隐含意义的分析理论,对俄汉诗歌进行了隐含对比分析,在数量和深度上都很有限。本文借鉴了以往学者的理论观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古代诗歌中的隐含现象进行了分析。(一)隐含的概念1967年,美国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在哈佛大学做了三次讲座,在他的第二讲LogicandConversation(逻辑和会话)中首先提出了隐含现象和会话合作原则,在世界语言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格赖斯开创了大规模隐含研究的先河。隐含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隐含包括听话人从语句里能够推导出来的任何间接性信息内容,不论这种间接性信息内容是不是说话人意思,是否符合说话人的意向,也不管这种间接性意思是否已经实义化;狭义的隐含只包括说话人通过语句传达的、听话人理解出来的间接性的、隐晦的说话人意思,听话人解读出来的狭义隐性内容必须符合说话人的意向,必须是已经实义化了的,而不能是潜在的,是否是说话人的意向是区分广义隐含和狭义隐含的主要标准。和会话活动的形式不同,文学作品的文本大都是书面形式的,它脱离了对话式语言的现场性,作者和读者之间不能像说话人和听话人那样可以相互打断、解释或者补足,读者在解读文本内容时,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自己的世界知识、语言知识和逻辑能力,所以,在对文本的产生背景缺少全面掌握的情况下,作者所解读出来的间接性信息往往带有很多的个人痕迹,这些间接性信息可能并不是作者意欲表达的意思。在做初高中试卷的诗歌解析题目时,如果学生对一首诗的内容及其作者情况全然无所知,那么你肯定不会得到千篇一律的答案。例如对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的解读: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代知识分子十分注重考取进士,一旦考中便前程似锦。此诗便是朱庆馀在考进士之前寄于水部员外郎张籍的行卷,他将自己此时期盼又有点不安的心情描写成刚出嫁的妇人,委婉含蓄,希望能得到推荐。如果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不甚了解的话,很有可能就把它当成一首描写出嫁新娘心态的闺情诗,当然还可能存在其他更多的解读,这在逻辑和情理上都未尝不可。难道说除了标准答案之外其他的解读都是错误的吗?这里就存在一个广义隐含和狭义隐含的判断标准问题,采用的标准不同,对这些答案的态度就不同,这一点在判卷标准中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很多学者在研究文学文本的时候主张作者死了,认为应该完全以读者、解释者为中心来欣赏、理解文本,这时采用的就是广义隐含的概念。为了方便对隐含进行分类,本文将采用狭义隐含的概念,即只包括读者解析出来的和作者意向相符合的那部分内容。(二)隐含产生的机制诗歌中之所以会产生大量的隐含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1、根据格赖斯会话合作原则,会话行为的顺利进行是建立在言语双方的相互合作的基础上的,他将此界定为对合作原则的绝对遵守,对其四个准则中的任何一个的破坏都会导致隐含。如果说会话合作原则是会话行为应该遵守的规范,那么,对篇章而言,语篇的衔接和语义的连贯就是应该遵守的规范。如果篇章违反了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规范就会产生语篇隐含,而这种隐含在诗歌中是最常见的。例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第一句和第二句由于格式的对称尚且能找到语篇上的衔接,但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间从表面上确实找不到形式和语义上的连贯。此时,因为这种“犯规”,诗句之间便产生了很多隐含的内容。2、相对于其他体裁的篇章,诗歌是一种在格式、韵律、手法、字数上都有严格限制的体裁,追求精炼短小,既要求“句中无余字,篇外无剩语”;又要求“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要求炼句、炼字、炼意,使得诗歌不能像其它的文本或者自然对话一样更显明或充分地展开叙述,所以有很多缺失的内容情节需要读者自己去推导。尤其是四言绝句、五言绝句等在字数、韵律上要求及其严格的诗歌,作者用短短的几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几乎是不可能的,大量的内容情节都隐含在字词或语句之间。例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间,在内容上出现了很大的跳跃,诗中没有写主人在听到狗吠之后接下来的举动,比如如何去门口看视,如何和客人寒暄、请客人进门等具体的情节,但根据事件的自然发展顺序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我们仍能从中推测出当时的情景,这也是为什么诗歌能给人无限遐想空间的原因。3、利奇的礼貌原则可以说是对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的补救原则,人们违反合作原则有时候是出于礼貌或者不好意思,比如刘禹锡《竹枝词》中的“道是无晴却有晴”。由于道德、风俗习惯的约束或者社会环境的压力,作者也会采取委婉曲折的表述方式。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还有一些讽刺诗。4、修辞手法的运用。为了语言的精炼、含蓄,内容的丰富,生动,诗歌经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如夸张、暗喻、借代、衬托、比、兴、引用典故,象征、陌生化、虚实结合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隐含的内容。例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中采用夸张的手法,极言白发之长,按照正常的逻辑和事物的固有规律,白发不可能长到三千丈,其实,作者在这里借白发之长隐含忧愁之重。后面的秋霜代指白发,言白发之白,隐忧愁之重。(三)隐含分析所涉及的因素语境是篇章分析领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与传统的语境概念不同,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解释言语交际活动,提出了认知语境这个概念,认知语境是听话人用来处理新信息的知识,是一个人明了的全部事实的一个子集。相对于传统语境,它是心理的,是个变量。听话人在处理每个新信息时都会使用不同的认知语境,传统语境先于语句而存在,而认知语境在处理新信息时才存在。关联理论将含义的推导过程界定为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在推导的过程中,更注重了听话人或读者的认知能力在隐含分析中的作用。认知语境又分为语言内知识和语言外知识。就诗歌而言,语言内知识包括语法知识、语用知识、词汇知识、上下文。语法体系是语言的重要表达方式,比如诗中设问句式、反问句式、倒装句式的运用;语用知识如各种修辞格的运用;词汇知识如对词汇的选择(“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选择)、词语的超常搭配、词性的改变等词汇的语义语用关系等;上下文包括题目和前后语句。语言外知识包括即时场景、逻辑知识、百科知识、背景知识。在诗歌中,即时场景主要指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和写作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逻辑是人的思维规律,语句预设问题、语句的前后逻辑关系、荷恩等级关系都是逻辑问题;百科知识包括道德的、法律的、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文学的等其他知识;背景知识包括生活常识、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以及作者个人的生平遭遇等。以上各个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读者对诗篇的意义解读,只有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向。由此我们还可以将隐含推导的过程形象化为一张图表如下:显示内容隐性内容(隐含的)交际意图认知环境(显性内容指语句的表面内容,隐含内容指隐含在词汇、语法结构和语句内的内容。)(四)隐含类型分析曹威凤在她的《论俄汉抒情诗中的隐含意义》一文中将隐含分为自然隐含、篇章隐含、诗篇的潜台词三种类型。自然隐含又分为语义兼含、语法兼含;篇章隐含又分为篇首隐含、篇中隐含和篇尾隐含。其实,可以看作是根据存在隐含的语言单位的大小对隐含所做的分类。赵雪华在她的硕士学位论文《俄罗斯诗歌的语篇隐含分析》中将隐含分为辞法隐含、背景隐含和文化隐含三种,可以说是根据隐含在诗歌中的表现形式对隐含进行的分类。本文则根据诗句所传达的隐性信息内容的性质将隐含分为指称隐含、客观内容隐含、主观内容隐含和交际内容隐含。我们可以通过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来了解这几个概念: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作此诗寄给他,以表同情。先看指称隐含。指称隐含是指间接性指称。诗中的“五溪”、“君”和“夜郎西”就是间接指称,“五溪”指去龙标途径的雄溪、樠溪、酋溪、无溪、辰溪。“君”指王昌龄;“夜郎西”指王昌龄被贬之地。客观内容隐含指读者从诗句里推导出的一些间接性的、隐晦的表述的对象和表述的关系,而这些关系是作者写出这些诗句必然具有的意思,有时候甚至是作者意欲传达的内容。“闻道龙标过五溪”,表明此去龙标要途径雄溪、樠溪、酋溪、无溪、辰溪五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