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_第1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_第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_第3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_第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一、溶解《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东城办中心小学

杨英一、说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1页。我今天说的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本节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变化的不同,认识溶解这一概念;活动二,通过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活动三,通过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这一课是在三年级初步认识水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研究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等知识提供感性和理性的基础。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1页。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过亲身实验,细心观察实验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2、使学生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于水中,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于水中。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4、感知溶解了的物质是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的方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二、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例如,学生常喝糖水,生病后常喝板兰根或感冒冲剂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知道就是口语中常说的“化掉了”,更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以及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三、说教法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2页。基于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坚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生为本,教师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安排本课教学,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运用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实验法进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自主地、愉快地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精神,形成注重事实,敢于提出问题的严谨科学态度,发展能力,激发兴趣。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2页。四、说学法1、探究学习。通过实验观察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五、说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以下材料辅助教学:透明的玻璃杯、食盐、面粉、沙、搅拌棒、滤纸、漏斗、铁架台、水等,记录纸。六、说教学过程为了重点突出探究的层次性,我始终以“溶解”为主线,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环节:(一)故事导入,提示课题课始,我以《小毛驴过河》的故事导入: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糖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糖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回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糖到哪里去了呢?估计学生随口会说出(化了),我顺势引出“溶解”一词,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3页。(这一环节我以故事入手,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3页。(二)设计实验展开活动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实验活动活动一:食盐、沙子在水中的溶解让学生利用我为他们提供的材料,自己尝试做实验,

自行观察食盐、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并将它们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通过研讨和汇报初步渗透溶解的概念。活动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让学生利用初步形成的概念去猜测面粉在水里的情况。对于学生的猜测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去验证。(任何的发现、发明都建立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通过猜想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这样基础上进行的验证,学生印象才更深刻)(三)探究实验过滤的过程活动二的验证中学生们能很容易感受到面粉的溶解特征处于食盐、沙子两种物质的中间状态,但是学生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在这里引出“过滤”顺理成章。我先拿出一张滤纸,给学生讲解它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之后我出示这样的课件:“两低两碰”:两低----(1)、滤纸的边缘应比漏斗口低。(2)、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两碰----(1)、漏斗下端紧碰烧杯内壁。(2)、玻璃棒指向三层滤纸那边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4页。播放完课件后,我把实验过程做适当的讲解演示,特别是拆装滤纸的方法要做示范,还要讲解一些相应的操作要求。然后再让学生分组进行过滤实验,实验后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解释:什么是溶解?

(设计意图:一旦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就应该提供充分而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收集大量的事实。这时,教师要注意觉察学生的思维困境,顺势继续引导,开展有结构的探究活动。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科学概念,期望学生对溶解从原来的“说不清楚”到能够说出主要特点,也就是: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这也正是我们教学所期望的。)

七、问题延伸,深化科学概念

1、教师说:做了这么多的实验,让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吧!教师和学生一起整理获得的信息,最后教师总结。

2、提出:我们对溶解是否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我们现在有哪些方法可以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了?关于溶解,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4页。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5页。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说课稿

1.说教材

本课是新课标科学四年级(上)第二单元的第二课,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过程缺乏感性认识。本课教材选用了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特征,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确“溶解”的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2、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2)能通过比较、整理研究结果,从而概括出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这样的现象叫溶解。

(3)激发学生对物质能溶解和不溶解的深入探究。

3、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透明玻璃杯、筷子、高锰酸钾、药匙、食盐、面粉、沙等。

教师准备:溶解记录表。

4、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难点: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以及对溶解概念的正确性描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5页。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6页。二、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

2、互动式教学法

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实验过程中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说学法:

1、探究学习:通过实验来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教学过程

1、激趣引入。

(1)食盐和糖可能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的。

(2)你想知道高锰酸钾又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的吗?

(3)揭题。

2、活动一:高锰酸钾的溶解

(1)为了更清晰地观察溶解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高锰酸钾代替食盐做溶解的实验。

(2)出示高锰酸钾的粒状物。

(3)高锰酸钾常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它是什么样子的?

(4)小组实验:

*在盛水的玻璃杯上方,轻轻地投入几颗高锰酸钾。

*观察并描述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

*小组交流。

*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下,再观察、描述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

*小组讨论交流。

(5)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吗?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7页。(6)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7)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8)小组完成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的记录表。

高锰酸钾的状态

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

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

高锰酸钾水溶液的状态

活动有价值: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而溶解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的观察到,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想像溶解时的变化过程,能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3、活动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进一步观察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中。

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记录表

面粉

食盐

高锰酸钾

能否看见在水中的微粒

是否有沉淀出现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在水中的分布是否均匀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8页。是溶解还是没有溶解

(3)把自己的记录表与小组同学的记录进行比较。

(4)讨论怎样描述物质的溶解过程,用什么词汇表述更加正确。

(5)把自己的记录修正得更加完美。

表格填写的指导,体现着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展现原有概念及修正过程。

4、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正确地表述溶解吗?

六、课外延伸

找一找身边那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那些物质在水中不能溶解。

七、教学建议及注意点:(1)取放高锰酸钾要规范。

(2)插图中的高锰酸钾颗粒有点多,三四颗高锰酸钾效果就很好。

(3)记录表中的“颗粒大小是怎样变化的”不易填写且与表格中其它项目不统一,建议改为“能否看见在水中的颗粒”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6页。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7页。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8页。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9页。《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说课稿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对溶解已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到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中去。目的是将学生各自已有的认识作较为科学的梳理,通过观察、比较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激发学生研究更多的有关溶解问题的兴趣。我选择的是这个内容的第三课时“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提到溶解,学生总是先想到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而这一课,学生将制造几种液体与水的混合物,观察这几种液体能否溶解在水中。这一课选用了一些学生生活、学习中非常熟稔的液体――胶水、洗发水、醋、酒精和食用油,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在水里的溶解情况,发现有些液体可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并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

2.活动目标

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后,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

(2)能力目标:

●能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对于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的不同看法。

(3)情感目标:

●认识到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3、教学重点

●能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二、说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精心设计有关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的探究活动,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调查研究和讨论交流来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10页。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三、说教法

根据《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这一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

“引导——探究”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能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四、说学法

根据新教材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模式

1、结构

激趣导入—组织讨论—动手实践—交流汇报—数据显示—延伸探究

2、理论依据

《科学》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格外注重,表现在从对学生“学”的关注转向对学生“人”的关注,强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和社会。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11页。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六、教学设计

1、联系生活,设问激趣。

我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谈一谈液体是否也能像食盐和高锰酸钾一样溶解于水。学生列举出几种液体后,我提问:“那么液体之间是怎样溶解的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胶水或洗发液在水里的溶解情况。

2、交流反馈,体验汇报。

我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总是提示、提醒学生注意,胶水和洗发液是怎么样进入水中的,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使实验过程有明确的观察点。观察后,让学生先小组讨论,而后小组推荐在班上描述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3、主体参与,动手实践。

让学生预测醋、酒精、食用油三种液体能否在水中溶解,然后用实验进行验证。我演示试管振荡的方法,而后学生分小组进行试验,仔细观察醋和酒精如何扩散,并描述醋和酒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观察食用油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得出结论:食用油是浮在水面上,它不能溶解于水。

4、拓展活动,加深理解。

●填写“液体之间的溶解记录表”,对几种液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进行整理。

●家庭实验: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涤剂,观察溶解情况并作出描述,得出结论。

(三)教学体会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改理念作指导,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寓教于乐,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12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9页。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10页。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11页。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12页。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说课稿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的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教材分析:溶解单元通过观察、比较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以及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溶解了的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引导学生围绕着溶解这一主题,逐步深入地开展观察研究活动。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13页。本课教材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探究在相同条件下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什么不同;二是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13页。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很多固体物质都可以溶解于水,至于能溶解多少,溶解能力的大小并没有认识;对比实验,学生没接触过,如何使对比过程公平,需要引导;学生对气体能溶解于水是缺少直观认识的,需通过实验加深理解。三、教法学法: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研究、观察描述等方法进行学习。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2、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过程与方法:1、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2、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2、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五、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六、教学准备:分组实验:装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筷子1根、小勺2个、、注射器1支、食盐、苏打各20克并分成10等份、汽水1瓶。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14页。七、教学过程: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14页。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五个部分。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实验设计、验证猜测。三、汇报交流、获取结论。四、引起经历、形成概念。五、问题延伸、深化理解。学生在科学体验活动中将对本课的实验研究学习有更清晰的认识,掌握新的实验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我就把这五部分展示给大家。(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出示桌上纸包)同学们,在你们的桌子上都有一个这样的纸包,请打开看看,知道是什么吗?食盐和小苏打是厨房中常见的物品,看起来比较相似,却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导出课题并板书)(二)、设计实验,验证猜测。1、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设计意图:通过猜测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想要探究、想要主动参与的欲望,为验证猜测结果做好铺垫。)2、引导实验设计: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只有通过实验来验证,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关键是如何才能使对比过程公平?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并撰写实验计划。(设计意图:通过充分讨论交流,使学生积极主动建构实验过程操作的规范性,实验条件的公平性。引导学生撰写出比较规范的实验计划)3、学生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15页。(设计意图:学生在活动中观察的实验现象和记录的实验数据是说明实验结果,验证猜测的有效论据。)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15页。(三)、汇报交流、获取结论。通过实验交流,数据分析,让学生在实验研究中得出实验结论,从而激发出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的饱满热情,并获得成就感。(四)、引起经历、形成概念。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设计意图:学生看见大量的气泡逸出,唤起生活中时常出现类似现象的场景回忆,激发学生想探究的兴趣。)2、教师解释: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设计意图:明确实验步骤,规范实验操作,通过亲身经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下面的提问顺其自然。)4、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设计意图:在实验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气体也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里析出,气体溶于水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并初步了解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气压的大小有关。在学生亲身经历中形成概念。)(五)、问题延伸、深化理解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在课文中的小资料,与生活相联系,说明水中的动物、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八、板书设计: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16页。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16页。一、比较相同条件下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食盐和小苏打溶解能力的比较记录表物质50毫升水溶解物质的份数溶解能力的比较食盐7—9份(约18克)食盐的溶解能力强小苏打2—3份(约5克)结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二、一些气体也能溶于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17页。《溶解的快与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溶解的快与慢》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通过前几节有关食盐溶解的课以及平时的经验,学生们对溶解的概念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旨在通过搅拌和水温等条件改变的前提下,初步感受对比实验,从而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事物。教材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

1.搅拌对于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

2.水温对于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

3.研究水果糖溶解的方法。

细心研读教材后,我发现用食盐做溶解实验效果不太明显,起不了真正去探究学习的目的,故把食盐换成了红糖,用红糖作为溶解实验的材料便于学生观察。根据教学的内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物体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初步感受对比实验的意义,亲身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实验的活动过程。

3.体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感受对比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验中的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问题。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每组两个杯子、筷子1根、红糖两包(每包10克)、矿泉水1瓶、热水、水果糖、溶解快慢记录表。

二、教法与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本节课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测——验证——证实”的过程与方法过程,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科学实验意识,从而在探究方法与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科学概念.同时,让学生亲历对比实验,指导学科实验的严谨性,提高综合分析、运用能力.

学法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四人小组讨论,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通过动手操作,让孩子在交流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得出科学结论.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以问引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我充满激情的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能认真的听,仔细的看,开心的玩(实验)!好吗?好!一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18页。起用你们甜美的声音读读课题吧!物质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景,引导探究

1、观看肥皂溶解的对比实验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获得物质溶解对比实验的方法。

2、探究活动1:《搅拌影响溶解》(搅拌加快红糖的溶解)

学生根据欣赏视频资料获得的实验方法做搅拌加快红糖的溶解的实验:以小组为单位,把两份同样多的红糖(大约10克)同时放入两个盛同样多水(大约30毫升)的杯中,用筷子搅拌其中的一杯水,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红糖溶解得更快一些。把实验记录下来(附表1:溶解快与慢的比较记录表一)

溶解快与慢的比较记录表一

溶解过程

搅拌

不搅拌

溶解的快与慢

慢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17页。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18页。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19页。3、交流:搅拌能够加快物质的溶解吗?反馈总结: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液体是否被搅动有关,即:在相同条件下,搅拌能加快溶解。

4、师:刚才有同学说水的温度也是影响溶解的因素,要怎么证实呢?(实验)

探究活动2:《水温影响溶解》(水的温度高能加快红糖的溶解)

1、交流这个实验需要的材料、完成的步骤。

2、老师提供相关材料,请两三名同学上台证实、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红糖溶解得更快些?

3、反馈交流,得出: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在相同条件下,红糖在热水里溶解得快。

4、猜猜:如果水的温度再高些,红糖的溶解能更快吗?让大家完成课本中的记录表二

溶解快与慢的比较记录表二

溶解过程

常温

热水

溶解的快与慢

(三)实验探究加快水果糖溶解方法

1、师出示水果糖,问:同学们,这是大家喜欢吃的水果糖,请你联系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说说怎样使水果糖溶解得更快些?它的溶解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探究活动:《怎样加快水果糖的溶解》

教师提供相关材料,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如何让水果糖溶解得更快?再分工进行,并制定一份研究计划(参考书上的相关问题)做好记录。(附表3:加快方糖溶解研究计划)

附表3:

加快方糖溶解研究计划

问题

材料

方法

观察

结论

3、反馈实验结果,评价研究计划,综合得出: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有关,还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完善板书)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20页。(四)游戏延伸,知识运用。

1、我们通过今天的实验知道了,哪些方法可以加快溶解的速度?

2、同学们今天表现得很出色,老师奖励大家玩吃糖游戏:每人一颗水果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嘴里溶解水果糖,看看谁快,但不允许囫囵吞枣,注意安全。吃完糖后交流一下吃糖的方法。

3、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加快溶解的现象,比如喝咖啡的时候,小调羹有什么用?炒菜的时候为什么要在锅里放盐比较好?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究有关溶解方面的问题。

板书设计

溶解的快与慢

是否搅拌

加快溶解的方法

水的温度

颗粒大小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19页。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20页。《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的第六课,《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21页。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六课。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溶解现象和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后,继而引导学生关注对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问题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食盐的方法和步骤,同时获得“溶解度”、“饱和溶液”等前概念,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21页。教材分为两部分:(一)提出问题(二)制定一份研究计划。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接触科学课已有一年,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性、严谨性不强,考虑问题不深入、不够细致周密;同时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本节课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实验操作,对学生而言都是很好的锻炼。(基于以上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通过经历实验研究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

b、过程与方法:能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经历简单的探究性实验过程。

c、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以上就是我确定的三维目标,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这些目标呢?根据本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知识层面,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五、教法分析

1、引导----探究法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22页。老师是主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从亲历的活动中产生实际问题并进行自主探究,从而获得相关知识。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22页。2、分组讨论法这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活动,学生研究计划的制定、实验活动的开展、实验结果的讨论汇报都是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实现的,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能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六、说教学过程:教学准备:(在课前,我还进行了教学准备)

1、学生材料:食盐、搅拌棒、烧杯(100毫升)、塑料小勺、天平、实验记录表(每组一份)。

2、教师准备:食盐、筷子、烧杯、水、塑料小勺、实验记录表(每组一份)(我对本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出示教具:一杯水、食盐、小勺、筷子,提问:“用这些东西今天可以做什么呀?”运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演示实验上来。学生会回答:“溶解食盐”,然后找名学生向杯子里面放盐,搅拌,食盐溶解了,再加一份食盐,搅拌几下,食盐又溶解了,再加盐、再搅拌……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一杯水(100毫升)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呢?(同时板书: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通过演示实验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研究问题的积极性,然后很自然的过渡到教学的第二部分,100毫升水到底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23页。(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23页。首先,我把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是分别选了组长,我在旁边进行指导,同学们分工合作,有专门负责搅拌的,有专门负责放食盐的,还有专门记录数据的,分工合作,明确职责,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当“100毫升水到底能溶解多少克食盐”问题提出以后,学生的疑虑也出现了,食盐加到什么时候就算不能溶解了,做实验时怎么样进行计算,需要一些什么材料,我把这个问题交给小组讨论,引导他们做一个研究的计划,得出研究时需要什么材料,比如量杯、天平、小匙、搅拌棒、食盐、记录单等,然后再讨论研究的方法,怎么准备100毫升水,怎么样加盐,怎么样计算食盐的重量,有的主张先称出盛有盐水烧杯的质量,再除去未加盐时杯子和水的质量即可,有的主张先称出一袋盐,实验完毕后看剩下多少克就可以计算出,有的主张就按照书上的用勺子一勺一勺的放进去,不断搅拌,看能放多少勺,然后再看这多少勺是多少克。三种实验方法呈现给学生后,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比较,让学生各抒己见,可以用三组不同的试验方法进行分组实验。我们以书本上的实验方法即平勺定量法为例。即用小勺盛一勺盐,用尺子沿勺子表面水平刮去多余的盐,称量一平勺的食盐质量,加多少勺食盐就知道加了多少克食盐了。1、设计实验方案,交流修正出示研究计划表,让小组讨论完成研究计划表并汇报小组计划。分组式地讨论,可以有效加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完整性,并可以锻炼学生综合信息的能力。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24页。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帮组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作好记录,要求学生在实验时明确分工,合作完成,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既保证实验探究顺利进行,又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24页。实验时需要注意盐要一平勺一平勺的放,自己亲自演示给学生看。放盐时要等第一勺盐完全溶解,再放第二勺,保持实验的准确性。统计时要等到不能溶解的时候减少一勺,这就是实验的结论。这里是本课的重点,指导的也要特别详细,让学生自主主动地参与到研究方法的讨论中来,并在必要的时候由教师演示,使学生能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得到一种直观的指导,加强学习效果,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看待问题。

(三)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实验结束后,学生们分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学生汇报时教师进行板书。观察:溶解得最多的组溶解了多少食盐?大多数组溶解了多少食盐?溶解最少的组溶解了多少食盐?然后请溶解最多和最少的小组说说实验过程。其他组对他们的水量,放盐的方法和计算方法等进行提问,让学生明白做实验就会存在误差,但是学生得到的实验数据与其他组同学的数据误差太大的,要懂得进行反思,到底是实验中哪个环节出问题了,找出自己出现误差的原因,培养他们不断反思的好习惯。通过学生自行探讨,分析归纳,认识到正确的结果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不仅有利于让学生学会科学的统计方法,带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而且还能提高语言交流能力及收集信息能力,进而培养团结互助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四)回顾总结,延伸拓展实验结果汇报分析完毕后,在后面的时间中,教师可以加以拓展训练,在溶解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发现?(杯里的水位升高了;水的颜色变了。)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25页。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数量的食盐”通过科学研究我们知道了100毫升水能溶解大约36克食盐。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25页。同时思考:这些盐水是同学们刚才做过实验的,里面溶解了许多盐,倒掉真可惜,溶解在水中的盐是不是就不能使用了?你能使溶解在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吗?有什么方法?把课堂上制成的盐水收集起来,以供下节课继续研究时使用。将内容与下一节课(第七课--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紧密联系起来。不仅重复利用了实验材料,还渗透了节约、环保的理念。拓展实验: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100毫升水能溶解大约36克食盐,那100毫升水又能溶解多少克味精?多少克白砂糖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模仿今天的操作步骤到家里去做实验。

七板书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定量的水溶解一定量的食盐水食盐100毫升约36克八课后反思:“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盐”比“100毫升水能溶解几勺盐”要求更高。估计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克”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对称量工具的使用也不熟悉,这部分可能会在上课的时候花费一些时间。另外,学生在做实验后期可能耐心会减少,放盐时造成较大误差,需要老师密切关注。(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26页。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26页。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27页。《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说课稿

一、

说教材

《分离盐和水的方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溶解》一章中的一篇课文,这一课的问题是由上一课“杯底还有一些盐未被溶解”而得到一个新的问题:“用什么办法可以使杯底的盐溶解?”从而引发对增加和减少盐的水溶液中的水分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进行思考,经历并观察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因而这一课的设计思路是: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再解决问题。

《分离盐和水的方法》这篇课文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知道可以用多种方法“加速食盐的溶解”,了解“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等知识后的再学习。

二、说教学目的

科学知识:

1、认识到增加水分可以继续溶解食盐,蒸发水分可以分离出食盐,这种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了解海水晒盐的方法。

科学探究:

1、会用提供的材料进行再溶解食盐和从食盐溶液中分离盐的实验。

2、会用观察方法比较盐的结晶与食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从食盐溶液中分离出食盐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用加热的方法分离食盐与水。

教学难点

了解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三、说教法

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教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使他们受益无穷。因此,我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因素融为一体。结合本课特点,我将采用观察、实验法,既使学生获得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便于理解理论知识,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28页。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辅以实物演示,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四、说学法

小学生好奇、爱探索、易感染,应捉住他们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分组实验法,让学生在看看、想想、做做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五、说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一上课就让学生猜谜语,这样导入的目的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另外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还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同时谜语的内容也引出了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为下面的教学奠定基础。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27页。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28页。2、探究新知通过小组完成“加热蒸发水分可以分离食盐”的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单。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形成完整的“增加水分可以继续溶解食盐,蒸发水分可以分离出食盐,这种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这一科学概念。

3、巩固应用

在学生明确理解了“蒸发水分可以分离出食盐”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食盐的来历——“海水晒盐”的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的认识。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29页。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29页。二、声音《听听声音》说课稿郧西县城关镇校场坡小学项春红一、说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30页。《听听声音》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第五单元《声音》第一课时内容。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让他们以关注的态度在充分感知声音的活动中,学会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对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加以区别和鉴别。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为后面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等课时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也为未来建立有关声音的一些科学概念打下感性的基础。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30页。认知目标:听听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技能目标:分辨声音的变化、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人造的。情感目标:培养听好听的声音的兴趣。教学重点:听听各种声音,并知道是由哪些物体发出的。教学难点:分辨声音的变化。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声音的录音。2、收集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二、教学理念本课教学,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试验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究,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三、说教法如今都在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授学生学习知识转变为教授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有限的,只有在教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使他们受益无穷;因此我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因素融为一体,综合本课特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法。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31页。2、用开放的教学法来引导学法的开放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31页。3、注重课堂上师生的交往,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四、说学法1、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2、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有选择的进行开放式学习。3、注意合作交流。五、教学程序设计(一)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教学一开始,我就问学生:“刚刚我们的教室里还是很热闹的,现在怎么安静下来了?你是怎么知道上课了?”学生纷纷回答:“上课铃响了”“那今天我来给同学们上课,大家欢迎吗?请表示一下”,学生马上报以热烈的掌声;我通过铃声、掌声、说话声很自然的把学生带入到了声音的世界中,很快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了:我要去听听各种声音、我想去探索声音奥秘这样的愿望。(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新知。1、倾听周围的声音课件演示:大街上嘈杂的声音通过听,让学生说说自己听到了些什么声音,这些声音都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然后提出新的问题:“除去刚听到的声音,你平时还听到了哪些声音?”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32页。通过这一系列的听和说,学生已经能说出很多种声音:风声、雨声、雷声、流水声、走路声、敲打声等等,这时要注意适时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并及时的提出新的问题“能不能试着给刚才说的声音分分类?哪些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哪些是人活动时发出的声音?”分小组进行讨论,同学们的热情一下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很快就有小组举手要求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在汇报中,我发现对于大部分熟悉的声音,同学们都能正确的进行分类,可是在对闹钟发出的“滴答、滴答”声音,却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议,一部分学生认为是闹钟发出的声音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一部分认为闹钟发出的声音是人活动时发出的声音;见此情景我顺势召开了个小小的辩论会,让持不同意见的同学分别阐述自己的理由,在辩论的过程中同学们逐渐明白了什么应该归为人活动发出的声音,什么应该归为自然界发出的声音。为了更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归类能力,我又及时的播放了一个考听力的课件,课件演示了不同的声音,以小组为单位把听到的声音写出名字,进行分类,然后与其他小组交流,既巩固了学生分类、辨别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32页。2、听听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物体去制造声音,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结果学生发现,不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可以使它们发出声音。此时,我又抛出一个问题,“要是没有这些物体,那么会不会产生声音呢?”问题一抛出,学生很自然的对物体与声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分析中明白了:声音是由物体发出的,没有物体就不会产生声音。3、分辨声音的变化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33页。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问题,为了提高兴趣,顺利解决这一难点,我根据小学生的心里特点,设计了个闯关游戏,把分辨声音的方向变化、远近变化以及大小高低的不同变成了三关,让学生在闯关游戏中掌握如何去分辨声音的变化。当我宣布:“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时,学生们欢呼雀跃起来,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展示出了高昂的激情和兴趣。成功的使本课的一个“难点”变成了本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因而顺利的掌握了怎么去分辨声音的一些变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闯第三关时,我倒了4杯不同量的水,先让学生去推测:是水多的音高还是水少的音高?在学生发表意见后,我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他们的意见,而是让他们也像我一样倒上4杯水,拿出我提前准备好的勺子去敲打杯口,验证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教师在此遵循了“知道也不告诉”的原则,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机会“逼”着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33页。三、拓展活动,回味声音奥秘通过一段录象回味声音的奥秘,欣赏一首学生喜爱的歌曲,再次体会一下动听的声音,并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美妙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把课内的研究引向课外,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也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继续下去,逐步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六、教学反思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一、以人为本,突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34页。我将本节课设计了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活动材料也来源于生活。另外我关注学生,注重突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特别是学生在研究固体、液体、气体会不会发出声音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使用自己收集到的物品进行实验。学生们都很大胆地进行实验,都想方设法地让这些物品发出声音,在实验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很投入,小组之间的讨论也很激烈。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以及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和感悟到:固体、液体、气体是可以发出声音的。也让学生掌握了通过实验去发现自然界奥秘的本领。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34页。二、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课,大多以探究活动为主,学生只有亲历了探究的过程,才能真正领悟、感受到所学的科学知识。基于这一点,在分辨声音的变化这一环节,我设计了3个小游戏,以这些小游戏来感知声音在方向、远近、大小、高低的变化。通过这一个个的探究活动,学生们获得了对声音知识更深的了解。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三、教学中,注重对知识的拓展迁移新课程理念指出:科学是一门开放的过程,它的外延是全部的、立体的、全方位的。而教材作为科学教学的载体是有限的、单一的。因此,教师要跳出教材用教材,把教材变得更丰厚些,让学生综合性地学习科学。虽说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一节课,但我回顾了一下这两年对新教材的教学,发现还存在着不少的误区:误区一:把“自主探究”认为是“学生提什么就研究什么。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我们不能对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敷衍了事,但是,这也并不意味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有必要在课堂内进行研究,首先应该确定哪些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哪些问题是不宜研究的。学生是未成年人,对科学知识的了解还有欠缺,对自身的把握也不很准确。因此,教师不能一味的顺从学生,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精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误区二:重视合作学习的形式,忽略活动的效果。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35页。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关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而没有真正发挥好群体的智慧,没有起到合作学习的效果,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却没有深度。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局限于学生是否按小组形式坐在一起,应进一步关注孩子们坐在一起在干什么,干的怎么样的问题。要谨记:我们不能只注重了形式却丢掉了内涵。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35页。总之,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新课程标准的把握还不深入,对新理念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模仿的阶段。要想走出这些误区,就必须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真正理解新课程标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碧山小学

张挺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说说我肤浅的看法。一、

说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36页。《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的第二课。教材旨在从学生熟悉的声音入手,研究声音的产生和振动的关系。教材呈现了两个有层次的活动:1

观察发生的物体的共同点

2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吗。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学生声音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在年龄特点上看,学生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36页。从教材的编排上看,主要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基于教材编排意图的解读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的分析,我从三个维度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经历“假设与实验验证”这一科学探究过程;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做出假设;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二、

说教法、学法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37页。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由教师直接传授获得,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在教师和学生伙伴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己的意义建构而获得。四年级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且他们对

好运动的车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法上采用“探究——研讨”法,教给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实验”、“小组讨论”“集体研讨”等方法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37页。三、

说教学程序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总体的思路是:引领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展思维、建构概念。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具体操作如下:(一)首先,我创设情境,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前概念是指学生头脑中对事物或现象的已有理解,而建构知识最基本的是要以学生原来的知识为起点。因此,我首先拿出各种乐器,比如鼓,锣,音叉等,让学生上台示范,如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同时提问:你觉得声音是怎么样产生的。把本节课的课题抛出,同时也收集到学生的前概念。如有学生认为,是撞击产生的,有力的作用产生的等等。(二)接着,我借助实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活动是建构科学概念的载体。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概念不断地得到修正、得到发展,而这一切都是在一个个活动中实现的。因此,我设计三个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三个活动之前我都先不发材料,集中学生注意力到温馨提示上,再通过学生小组实验,充分发挥他们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结束后让每个小组收回材料,避免学生把注意力一直关注在材料上,在实验前引入教学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38页。这三个活动分别是使钢尺发出声音,使鼓发出声音,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实验的注意点是钢尺不能与桌面碰撞,鼓的话要借助于细小的物体撒在鼓面,橡皮筋的话要与桌面固定住。这些注意点我将演示给学生看,避免学生实验时失败。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38页。

在明确实验要求后,让学生再次领取实验材料。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和科学性,让小组分工细致,同时加入评价机制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看那组小朋友在实验过程中最安静,做得最快最好,老师评给小小观察家。在学生实验中,我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中间去发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亮点,并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为那些操作有困难的学生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和他们一起解决困难,让他们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逐步获得科学知识体验到探究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生通过充分的实践探究,有了许多丰富的感性认识,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对感性认识的加工,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我首先让小组进行实验汇报:使物体发生声音的方法,观察到的现象。有没有发现共同点。

接着以设计问题的形式促进探究活动的推进与学生思维的卷入。1、它们都是怎么运动的?2、运动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只运动了一下吗?最后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三)巩固新知,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活动1

师:让发声的锣马上停止发声,你有什么好办法?生:可以把锣面按住。师:

为什么把锣面按住,就停止发声了生:因为它停止了振动。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39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39页。活动2

师:发声的音叉,有没有振动?生:有。生:没有。师:

怎么证明它在振动。生:放在水里。观察音叉在水里产生的波纹。为了更好的体会到振动,可以把音叉靠近挂着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敲打”来回摆动。(四)扩展延伸,深化知识活动:寻找其它的振动物体这是在学生探究出科学规律之后,进一步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四)说板书板书是一节课的缩影,我将根据学生的汇报做如下记录:板书设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40页。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40页。《声音的变化》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变化》。一、先说教材

在前两课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初步感受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然而,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在本节课中,通过对身边一些发声物体的观察,将让我们明白物体的不同振动状态跟声音的变化是有联系的。教学目标为: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41页。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声音就越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41页。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音量与音高的科学概念,掌握音量和音高的变化跟物体振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二、说学情四年级学生对于声音是不陌生的。但是,孩子们往往会将音量与音高混淆不清,就无法分清物体在振动时产生的现象,更不能把看到的现象总结成规律,所以如何引导学生“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三、教法与学法教法: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我就地取材,通过对身边发声物体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来认识音量和音高的变化。本节课,我适当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主要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亲身体验获得相关知识。

学法:主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实验体验法、对比研究法和分析归纳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42页。四、教学过程设计(这里我设计了三个环节)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42页。(一)、激趣导入音乐中的音阶对于同学们并不陌生,我先让一个同学唱do、re、mi、fa、sol、la、si、do,再让全班同学齐唱,然后提问:这几个音有什么不同吗?大家一起唱跟一个人唱相比,声音有何不同?引出声音有强弱,即音量;声音有高低,即音高。那么,声音的强弱、高低到底是如何变化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声音的变化”,板书课题:声音的变化。设计意图: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里从同学们感兴趣的音阶演唱入手,调动起学习的兴趣,迅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面来,并且从中初步感受到声音强弱与高低的变化,从而顺利导入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二)积极参与,实验探究这一环节主要通过两个实验了来完成。第一个实验是钢尺的发声实验。第一步,让学生自由发出两种声音,初步感受声音的强弱。先指名由学生任意发出两个音,一个为强,一个为弱;再用击掌的方式发出两种强弱不同的音。初步感知强音的特点是“重、大、响亮”,弱音的特点是“轻、小”。第二步,击鼓进一步感知声音的强弱。通过用大力击鼓发出强音,用小点力击鼓发出弱音。在学生已经感知了强弱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鼓是如何发出强弱音的呢?学生的回答可能五花八门,可能与真正原因距离较远,我再做适当的引导,如:“我们知道物体能够发出声音,是因为振动的关系,那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是否也有关系呢?”通过下面的实验,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找到答案。第三步,钢尺的发声实验。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43页。怎样能使尺子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呢?学生回答出“轻轻拨”和“用力拨”后,就明确实验要求:(课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43页。“轻轻拨动尺子,听听尺子发出的声音,观察尺子是怎样振动的?再用力拨动尺子,声音的强弱发生变化了吗?尺子的振动发生变化了吗?”需要注意的是实验前,还需要让学生明白注意事项,以保证实验成功。接下来分小组进行实验,填写实验记录表。

钢尺发声实验记录表

声音的强弱尺子振动的情况(可用文字或画图表示)轻轻拨

用力拨

第四步,汇报实验结果。学生尝试归纳出:钢尺振动幅度小,声音弱;钢尺振动幅度大,声音强。第五步,巩固实验结果。用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两个音。再分别靠近吊着的乒乓球,观察球的跳动,感受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跟声音强弱的关系。第六步,回答鼓声强弱是怎么回事。第二个实验是橡皮筋的振动发声实验。第一步,让学生演奏铝片琴,初步感知声音的高低变化及跟振动的关系。第二步,敲打不同水位的杯子,观察声音的高低跟水位的关系。第三步,橡皮筋的振动发声实验。提示注意事项,如图课件出示: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4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说课稿全文共96页,当前为第44页。

第四步,分小组进行实验,为了使实验更直观,再请三个同学到讲台前拨动大橡皮筋做一次实验。然后做好实验记录。

橡皮筋的发声实验记录表

声音的高低橡皮筋振动的情况松

第五步,汇报实验结果。松——振动慢——低紧——振动快——高设计意图:我认为学科学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通过环环相扣的活动设计,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激发起了同学们强烈的探究欲望,一定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采用橡皮筋振动发声的HYPERLINK"/cpro/ui/uijs.php?c=news&cf=1001&ch=0&di=128&fv=11&jk=96015d5dda47d47e&k=%CA%B5%D1%E9&k0=%CA%B5%D1%E9&kdi0=0&luki=4&n=10&p=baidu&q=yklxs_cpr&rb=0&rs=1&seller_id=1&sid=7ed447da5d5d0196&ssp2=1&stid=0&t=tpcli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