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酒泉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生态学基础自考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甘肃省酒泉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生态学基础自考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甘肃省酒泉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生态学基础自考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甘肃省酒泉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生态学基础自考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甘肃省酒泉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生态学基础自考测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省酒泉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生态学基础自考测试卷(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30题)1.在一定范围内按不同密度播种的三叶草,其最终产量与播种密度无关,这是()

A.养分制约的结果B.空间制约的结果C.密度制约的结果D.人为影响的结果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转化要遵循一定的定律,下列选项不属于这些定律的是()。A.热力学第一定律B.热力学第二定律C.能量守恒定律D.能量传递定律

3.种群中的某些个体身体表面的颜色可以随着环境的颜色而改变,以避免被天敌发现捕杀,又不易被猎物察觉,使之获得的食物充足,这样的个体在种群中的竞争能力强,会有更高的存活率并能繁殖更多的后代。这个过程就是()。

A.自然选择B.人工选择C.种群调节D.自动调节

4.下面关于动物婚配制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单配偶制B.群婚制C.一雌多雄制D.一雄多雌制

5.实验表明,有利于蛋白质合成的是()。A.蓝光B.青光C.紫光D.红光

6.生物固氮的过程是将大气中的N2转化为()

A.NO3-

B.N2O

C.NH3

D.NO2

7.白蚁消化道内的鞭毛虫与白蚁的关系是()。A.寄生B.互利共生C.拟寄生D.偏利共生

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B.能量流动是循环波动的C.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增的D.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载体

9.下列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A.老虎B.蝗虫C.真菌D.水稻

10.耗散结构的形成需要的基本条件有()。

A.三个B.四个C.五个D.六个

11.虫媒植物与其传粉昆虫之间的关系是()

A.寄生B.共生C.捕食D.竞争

12.生物的存在与繁殖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个因子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程度,则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是()的具体表现。

A.李比希最低率B.耐性定律C.有效积温法则D.不可替代性作用

13.苍蝇数量的季节性消长主要受()

A.环境因子的影响B.人工干预C.生物因子的影响D.不可知因素的影响

14.比较理想的耕种土壤是()

A.砂土B.壤土C.黏土D.盐碱土

15.北方森林群落乔木层一般属()

A.1个层片B.2个层片C.3个层片D.4个层片

16.我国东部地区成为湿润森林区,主要受()

A.山风影响B.季风影响C.谷风影响D.海洋风影响

17.“-3/2自疏法则”描述了植物种群内个体间由于竞争而产生的()。A.密度效应B.产量效应C.温度效应D.边缘效应

18.下列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属于典型沉积型的是()。A.碳B.氮C.磷D.氧

19.时间短、范围小、开放式的循环是()。A.地球化学循环B.生物循环C.沉积型循环D.气相型循环

20.根据单元顶极学说,在一个气候区,群落演替到最后只会形成一个()。A.偏途顶极B.土壤顶极C.气候顶极D.地形顶级

21.下列生物属于第一营养级的是

A.兔B.藻类C.食用菌D.棉铃虫

22.影响冬小麦春化的主导因子是()。A.光照B.水分C.温度D.氧气

23.小麦黏虫在麦田里大量繁殖,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引起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可能是()。

A.青蛙大量被捕捉,破坏了食物链B.大量清除杂草C.大量捕杀田鼠D.大量捕杀黄鼬

24.群落与环境的关系为()。A.环境促成群落的形成B.群落造成了环境C.相互影响和制约D.无关

25.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能量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态演替初期,群落的能量输入小于耗散

B.生态演替初期,群落的能量输入大于耗散

C.生态演替后期,群落的能量输入小于耗散

D.生态演替后期,群落的能量输入大于耗散

26.领域的特性不包括()。A.更换性B.排他性C.伸缩性D.替代性

27.人工栽种西瓜、果树等,常呈()。A.随机分布B.均匀分布C.集群分布D.三者都不是

28.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A.块状结构B.片状结构C.团粒结构D.柱状结构

29.在种群增长方程中引入环境资源后,种群数量与种群增长率呈()。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无关系D.不可确定

30.分布在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比生活在温暖地区的同种个体大,这在生态学上称为()。A.阿伦规律B.贝格曼规律C.谢尔福德定律D.林德曼定律

二、填空题(20题)31.在温带草原和______群落,一年生植物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32.食物链一般分为捕食链、腐屑链、______三类,也有人提出加上混合链共四类。

33.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所能稳定达到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称为该系统或环境对该种群的容纳量,也即______。

34.人类生态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是生态学______分类中的一员。

35.温室气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6.昼夜节律是由于地球的______所造成的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使能量输入成为一种周期性变化。

37.土壤具有______是土壤不同于其他自然物质最本质的特征。

38.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0℃,生物生长或反应速度增加的倍数叫______。

39.自然种群有三个特征,它们分别是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_______。

40.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______。

41.在生态交错区中的生物种类、群落密度和结构功能发生变化的现象叫______。

42.植物根和芽、叶、花等排放出的生物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抑制和对抗作用或者某些有益的作用,这种现象被称______。

43.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人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种生物的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域逐步稳定地扩展,这一过程称为______。

44.瞪羚与猎豹在奔跑上的协同进化是:瞪羚为了逃避被捕食,跑得越来越快,这种生存压力也促使猎豹加快奔跑速度。这是建立在生存竞争上的______。

45.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______之间的科学。

46.一平方公里的森林,草食动物的数量比肉食动物的______。因此种群密度也受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制约。

47.影响种群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是()和死亡率。

48.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荒地等,都可使生物群落改变面貌。这些是人对______演替的影响。

49.水稻在开花期间在38℃的恒温条件下几乎不结实,这是由于______使受精过程受到严重伤害的结果。

50.在相同条件下,一定范围内,不论种群的密度如何,其最终产量总是趋于相同,这就是______法则。

三、判断题(10题)51.农田生态系统处于生态系统演替的早期阶段。()

A.正确B.错误

52.昆虫的个体很小,它对恶劣环境的生态对策是减慢繁殖,不断扩展生境。()

A.正确B.错误

53.硫(S)属于气相型循环。()

54.群落之间、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可见标志是群落水平结构。()

A.正确B.错误

55.如果种群数量在较长的时期内维持在同一水平,就说明该种群处于平衡状态。()

A.正确B.错误

56.生态优势种最显著的特征是生物个体最大。

57.由于群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其中生物更加多样化。()

58.影响陆地植物群落分布的2个最关键生态因子是温度和光照。()

59.限制生物分布的最重要因素是极端温度(最高、最低温)。[]

A.正确B.错误

60.r对策生物种群的基本增长型通常是S型。()

四、简答题(5题)61.简述农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62.种群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63.为什么食物网中生物的营养级不会超过五个?

64.简述有毒物质的富集及其危害。

65.简述土壤组成及其特性。

五、论述题(5题)66.从生态学的角度论述全球危机。

67.论述生态学的基本视角。

68.论述人与环境的关系。

69.论述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与转化的规律。

70.试述生态农业的特点。

六、单选题(0题)71.雄性动物总是奋力攻击和赶走同类雄性进入其所在的动物群,这是()

A.竞争B.种内斗争C.捕食D.他感作用

参考答案

1.C

2.D

3.A

4.B动物的婚配制度存在单配偶制、一雌多雄制、一雄多雌制。

5.A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红光有利于糖类的合成,蓝紫光与青光对植物伸长有抑制作用,使植物矮化。

6.C

7.B双方在共生中都能得到益处,并且完全相互依赖,不能分开。

8.A

9.C

10.B

11.B

12.B

13.A

14.B

15.A

16.B

17.A“一3/2自疏法则”描述了植物种群内个体间由于竞争而产生的密度效应。

18.C地球上大多数矿质元素如磷、钙、钾、镁、锰、铁、铜等属于沉积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9.B生物循环是指环境中的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生物循环的时间短、范围小,是开放的循环。

20.C

21.B

22.C

23.A

24.C

25.A解析:在生态演替初期,群落生产量小,能量输入小于耗散,到了后期,群落趋于稳定,能量输入等于耗散,故选A。

26.A

27.B

28.C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与矿质土粒相互黏成的小团块,它是土壤肥力的基础。

29.B

30.B

31.荒漠荒漠

32.寄生链寄生链

33.环境容量环境容量

34.生物类群生物类群

35.CO2、N2O、CH4、CFCs

36.温室效应

37.肥力肥力

38.温度系数温度系数

39.遗传特性遗传特性

40.优势种

41.边际效应

42.他感作用(异株克生)

43.生态入侵

44.协同进化

45.环境

46.多多

47.出生率

48.生物群落生物群落

49.高温

50.最后产量衡值

51.A

52.B

53.N

54.B

55.A

56.N优势种是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环境形成主导作用的物种,它们个体数量多,生物量大,生产量高,占据的空间也大。

57.Y

58.N

59.A

60.N

61.(1)种群比较单一;(2)系统稳定性差比较脆弱;(3)物质流动量大;(4)抗逆能力差;(5)受人工控制、利用和改造这是农田生态系统决定性的特征。(1)种群比较单一;(2)系统稳定性差,比较脆弱;(3)物质流动量大;(4)抗逆能力差;(5)受人工控制、利用和改造,这是农田生态系统决定性的特征。

62.种群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当种群密度达到一定大小时某些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因素就会发牛作用借助于降低出生率和增加死亡率而抑制种群的增长。如果种群数量上升并超过了平衡密度死亡率就会上升出生率就会下降。相反如果种群数量降到了一定水平以下出生率就会增加死亡率就会下降。种群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当种群密度达到一定大小时,某些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因素就会发牛作用,借助于降低出生率和增加死亡率而抑制种群的增长。如果种群数量上升并超过了平衡密度,死亡率就会上升,出生率就会下降。相反,如果种群数量降到了一定水平以下,出生率就会增加,死亡率就会下降。

63.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营养级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指一种生物同另一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了。而是指某一层次上的生物和另一层次上的生物之间的关系。构成食物链的每个环节都可作为一个营养级能量沿着食物链从上一个营养级流动到下一个营养级。在这个流动过程中能量不断地减少大约只有10%~20%能够流通到下一个营养级。因此第五营养级的能量已经很少不能够为下一个营养级提供足够的能量以保证下一个营养级的生存。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营养级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指一种生物同另一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了。而是指某一层次上的生物和另一层次上的生物之间的关系。构成食物链的每个环节都可作为一个营养级,能量沿着食物链从上一个营养级流动到下一个营养级。在这个流动过程中,能量不断地减少,大约只有10%~20%能够流通到下一个营养级。因此,第五营养级的能量已经很少,不能够为下一个营养级提供足够的能量,以保证下一个营养级的生存。

64.有毒物质是指对有机体和人本身有毒害的物质,如有机合成农药,重金属元素和放射性物质等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通过水、土、食物的聚集,对在生物链上的每一个生物产生影响,并随食物链而富集,危害人类健康。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其浓度提高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倍,使本来不产生毒害的低浓度,变成危害严重的高浓度,造成对人类的危害,如著名的日本水俣病(汞中毒)就是这么引起的。食物链富集还可以通过生物将有毒物质扩散到很远的地区,甚至遍及全世界(如DDT),就连南极企鹅和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也难幸免。

65.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复合系统。包含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以及特定的微生物区系。土壤的特性:①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母质、土壤质地和土壤结构;②土壤化学性质:土壤有机质、土壤无机质、土壤酸碱度;③土壤生物性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66.虽然人类是全球生态系统的主人但作为全球生态系统的一个种群其生存发展必然会受到各种生态因子的制约如地球、环境和食物等。人类的无限制发展和对自然界的掠夺导致了各种各样的危机。主要包括:(1)环境危机:包括臭氧层消耗、温室效应和气候异常、大气污染和酸雨等一系列问题;(2)资源危机:环境的退化把越来越多的人推向贫困而贫困又成了环境退化的推动因素因为绝望的人们只有消耗他们所依赖的资源。目前水资源和生物资源都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3)能源危机:由于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能源越来越成为虽然人类是全球生态系统的主人,但作为全球生态系统的一个种群,其生存发展必然会受到各种生态因子的制约,如地球、环境和食物等。人类的无限制发展和对自然界的掠夺导致了各种各样的危机。主要包括:(1)环境危机:包括臭氧层消耗、温室效应和气候异常、大气污染和酸雨等一系列问题;(2)资源危机:环境的退化把越来越多的人推向贫困,而贫困又成了环境退化的推动因素,因为绝望的人们只有消耗他们所依赖的资源。目前,水资源和生物资源都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3)能源危机:由于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能源越来越成为

67.答案见解析(1)整体现和综合观。生态学的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整体性观点是生态学区别于其他许多学科的基本观点。一般来说,科学研究需要由整体到部分的还原方法和从部分到整体的综合方法这两者的结合,但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着还原有余而综合不足的倾向,尤其是要解决目前全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等生存危机,所以生态学特别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研究,该观点的意义还在于,尽管人类文明取得了巨大的科技进步,但人仍然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仍然是世界生态系统这一整体的一部分。

(2)层次结构理论。层次结构理论是综合观和整体观的基础。该理论认为客观世界的结构都是有层次的,而且这种层次宏观和微观上都是无限的。组成客观世界的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对任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都不能代替对另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

(3)新生特性原则。当低层次的单元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较高层次的功能性整体时,总会有一些在低层次从未有过的新生特性产生。

68.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资源。宇宙是无限的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有限的。自从人类产生以后人类就成为地球上的主人、操纵者人类一方面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为自身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企图建立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条件。但是由于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人类所能依赖的自然环境是有限的。如果人类不能控制自身的无限增长而去盲目地对自然进行征服无节制向大自然索取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人类所依赖的生存环境就会越来越小甚至遭到破坏。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资源。宇宙是无限的,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有限的。自从人类产生以后,人类就成为地球上的主人、操纵者,人类一方面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为自身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企图建立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条件。但是由于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人类所能依赖的自然环境是有限的。如果人类不能控制自身的无限增长,而去盲目地对自然进行征服,无节制向大自然索取,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人类所依赖的生存环境就会越来越小,甚至遭到破坏。

69.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命的各种表现都依赖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与转化没有能量流动和转化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能量在生态系统的流动和转化都是严格服从着热力学的两个基本定律的。(1)热力学第一定律又称能量守恒定律它指出:“在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中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以严格当量的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对于生态系统来说也是如此。由生产者所固定的生物化学潜能经过自身呼吸消耗消费者的呼吸消耗等作用大部分转变为热能的形式散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命的各种表现都依赖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与转化,没有能量流动和转化,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能量在生态系统的流动和转化都是严格服从着热力学的两个基本定律的。(1)热力学第一定律又称能量守恒定律,它指出:“在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中,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以严格当量的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对于生态系统来说也是如此。由生产者所固定的生物化学潜能,经过自身呼吸消耗,消费者的呼吸消耗等作用,大部分转变为热能的形式散

70.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其主要特点是:(1)整体性。生态农业是一种整体性农业它的结构十分复杂具有层次多、目标多、联系多的特点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它按生态规律要求进行调控把农、林、牧、副、渔、工、商、运输等各业组成综合经营体系整体发展。(2)层次性。生态农业有多级亚系统各个亚系统在功能上有差别:有的从事粮食生产有的从事蔬菜、水果、林木的生产也有的亚系统是综合性的。所有这些都为人类的食物生产开辟了多条途径可通过横向联系组成一个综合经营体。(3)地域性。生态农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环境决定和影响着生物生物依赖并改造环境。因此必须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严格按照地域分异规律的要求才能发挥地区优势取得成效。(4)调控性。生态农业的调控措施主要有四条途径:①充分利用自然条件;②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③改造生态环节;④把自然调控和人工调控结合起来有效地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促进农业发展。(5)建设性。生态农业是一种建设性农业重视统一性规划并注意运用现代新技术、新成果努力完成发展生产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以利于建设、繁荣经济、美化环境。因此生态农业能够把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起来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持续发展。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其主要特点是:(1)整体性。生态农业是一种整体性农业,它的结构十分复杂,具有层次多、目标多、联系多的特点,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它按生态规律要求进行调控,把农、林、牧、副、渔、工、商、运输等各业组成综合经营体系,整体发展。(2)层次性。生态农业有多级亚系统,各个亚系统在功能上有差别:有的从事粮食生产,有的从事蔬菜、水果、林木的生产,也有的亚系统是综合性的。所有这些都为人类的食物生产开辟了多条途径,可通过横向联系,组成一个综合经营体。(3)地域性。生态农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环境决定和影响着生物,生物依赖并改造环境。因此,必须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严格按照地域分异规律的要求,才能发挥地区优势,取得成效。(4)调控性。生态农业的调控措施主要有四条途径:①充分利用自然条件;②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③改造生态环节;④把自然调控和人工调控结合起来,有效地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促进农业发展。(5)建设性。生态农业是一种建设性农业,重视统一性规划,并注意运用现代新技术、新成果,努力完成发展生产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以利于建设、繁荣经济、美化环境。因此,生态农业能够把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起来,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持续发展。

71.B甘肃省酒泉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生态学基础自考测试卷(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30题)1.在一定范围内按不同密度播种的三叶草,其最终产量与播种密度无关,这是()

A.养分制约的结果B.空间制约的结果C.密度制约的结果D.人为影响的结果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转化要遵循一定的定律,下列选项不属于这些定律的是()。A.热力学第一定律B.热力学第二定律C.能量守恒定律D.能量传递定律

3.种群中的某些个体身体表面的颜色可以随着环境的颜色而改变,以避免被天敌发现捕杀,又不易被猎物察觉,使之获得的食物充足,这样的个体在种群中的竞争能力强,会有更高的存活率并能繁殖更多的后代。这个过程就是()。

A.自然选择B.人工选择C.种群调节D.自动调节

4.下面关于动物婚配制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单配偶制B.群婚制C.一雌多雄制D.一雄多雌制

5.实验表明,有利于蛋白质合成的是()。A.蓝光B.青光C.紫光D.红光

6.生物固氮的过程是将大气中的N2转化为()

A.NO3-

B.N2O

C.NH3

D.NO2

7.白蚁消化道内的鞭毛虫与白蚁的关系是()。A.寄生B.互利共生C.拟寄生D.偏利共生

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B.能量流动是循环波动的C.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增的D.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载体

9.下列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A.老虎B.蝗虫C.真菌D.水稻

10.耗散结构的形成需要的基本条件有()。

A.三个B.四个C.五个D.六个

11.虫媒植物与其传粉昆虫之间的关系是()

A.寄生B.共生C.捕食D.竞争

12.生物的存在与繁殖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个因子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程度,则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是()的具体表现。

A.李比希最低率B.耐性定律C.有效积温法则D.不可替代性作用

13.苍蝇数量的季节性消长主要受()

A.环境因子的影响B.人工干预C.生物因子的影响D.不可知因素的影响

14.比较理想的耕种土壤是()

A.砂土B.壤土C.黏土D.盐碱土

15.北方森林群落乔木层一般属()

A.1个层片B.2个层片C.3个层片D.4个层片

16.我国东部地区成为湿润森林区,主要受()

A.山风影响B.季风影响C.谷风影响D.海洋风影响

17.“-3/2自疏法则”描述了植物种群内个体间由于竞争而产生的()。A.密度效应B.产量效应C.温度效应D.边缘效应

18.下列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属于典型沉积型的是()。A.碳B.氮C.磷D.氧

19.时间短、范围小、开放式的循环是()。A.地球化学循环B.生物循环C.沉积型循环D.气相型循环

20.根据单元顶极学说,在一个气候区,群落演替到最后只会形成一个()。A.偏途顶极B.土壤顶极C.气候顶极D.地形顶级

21.下列生物属于第一营养级的是

A.兔B.藻类C.食用菌D.棉铃虫

22.影响冬小麦春化的主导因子是()。A.光照B.水分C.温度D.氧气

23.小麦黏虫在麦田里大量繁殖,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引起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可能是()。

A.青蛙大量被捕捉,破坏了食物链B.大量清除杂草C.大量捕杀田鼠D.大量捕杀黄鼬

24.群落与环境的关系为()。A.环境促成群落的形成B.群落造成了环境C.相互影响和制约D.无关

25.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能量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态演替初期,群落的能量输入小于耗散

B.生态演替初期,群落的能量输入大于耗散

C.生态演替后期,群落的能量输入小于耗散

D.生态演替后期,群落的能量输入大于耗散

26.领域的特性不包括()。A.更换性B.排他性C.伸缩性D.替代性

27.人工栽种西瓜、果树等,常呈()。A.随机分布B.均匀分布C.集群分布D.三者都不是

28.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A.块状结构B.片状结构C.团粒结构D.柱状结构

29.在种群增长方程中引入环境资源后,种群数量与种群增长率呈()。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无关系D.不可确定

30.分布在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比生活在温暖地区的同种个体大,这在生态学上称为()。A.阿伦规律B.贝格曼规律C.谢尔福德定律D.林德曼定律

二、填空题(20题)31.在温带草原和______群落,一年生植物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32.食物链一般分为捕食链、腐屑链、______三类,也有人提出加上混合链共四类。

33.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所能稳定达到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称为该系统或环境对该种群的容纳量,也即______。

34.人类生态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是生态学______分类中的一员。

35.温室气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6.昼夜节律是由于地球的______所造成的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使能量输入成为一种周期性变化。

37.土壤具有______是土壤不同于其他自然物质最本质的特征。

38.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0℃,生物生长或反应速度增加的倍数叫______。

39.自然种群有三个特征,它们分别是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_______。

40.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______。

41.在生态交错区中的生物种类、群落密度和结构功能发生变化的现象叫______。

42.植物根和芽、叶、花等排放出的生物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抑制和对抗作用或者某些有益的作用,这种现象被称______。

43.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人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种生物的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域逐步稳定地扩展,这一过程称为______。

44.瞪羚与猎豹在奔跑上的协同进化是:瞪羚为了逃避被捕食,跑得越来越快,这种生存压力也促使猎豹加快奔跑速度。这是建立在生存竞争上的______。

45.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______之间的科学。

46.一平方公里的森林,草食动物的数量比肉食动物的______。因此种群密度也受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制约。

47.影响种群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是()和死亡率。

48.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荒地等,都可使生物群落改变面貌。这些是人对______演替的影响。

49.水稻在开花期间在38℃的恒温条件下几乎不结实,这是由于______使受精过程受到严重伤害的结果。

50.在相同条件下,一定范围内,不论种群的密度如何,其最终产量总是趋于相同,这就是______法则。

三、判断题(10题)51.农田生态系统处于生态系统演替的早期阶段。()

A.正确B.错误

52.昆虫的个体很小,它对恶劣环境的生态对策是减慢繁殖,不断扩展生境。()

A.正确B.错误

53.硫(S)属于气相型循环。()

54.群落之间、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可见标志是群落水平结构。()

A.正确B.错误

55.如果种群数量在较长的时期内维持在同一水平,就说明该种群处于平衡状态。()

A.正确B.错误

56.生态优势种最显著的特征是生物个体最大。

57.由于群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其中生物更加多样化。()

58.影响陆地植物群落分布的2个最关键生态因子是温度和光照。()

59.限制生物分布的最重要因素是极端温度(最高、最低温)。[]

A.正确B.错误

60.r对策生物种群的基本增长型通常是S型。()

四、简答题(5题)61.简述农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62.种群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63.为什么食物网中生物的营养级不会超过五个?

64.简述有毒物质的富集及其危害。

65.简述土壤组成及其特性。

五、论述题(5题)66.从生态学的角度论述全球危机。

67.论述生态学的基本视角。

68.论述人与环境的关系。

69.论述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与转化的规律。

70.试述生态农业的特点。

六、单选题(0题)71.雄性动物总是奋力攻击和赶走同类雄性进入其所在的动物群,这是()

A.竞争B.种内斗争C.捕食D.他感作用

参考答案

1.C

2.D

3.A

4.B动物的婚配制度存在单配偶制、一雌多雄制、一雄多雌制。

5.A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红光有利于糖类的合成,蓝紫光与青光对植物伸长有抑制作用,使植物矮化。

6.C

7.B双方在共生中都能得到益处,并且完全相互依赖,不能分开。

8.A

9.C

10.B

11.B

12.B

13.A

14.B

15.A

16.B

17.A“一3/2自疏法则”描述了植物种群内个体间由于竞争而产生的密度效应。

18.C地球上大多数矿质元素如磷、钙、钾、镁、锰、铁、铜等属于沉积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9.B生物循环是指环境中的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生物循环的时间短、范围小,是开放的循环。

20.C

21.B

22.C

23.A

24.C

25.A解析:在生态演替初期,群落生产量小,能量输入小于耗散,到了后期,群落趋于稳定,能量输入等于耗散,故选A。

26.A

27.B

28.C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与矿质土粒相互黏成的小团块,它是土壤肥力的基础。

29.B

30.B

31.荒漠荒漠

32.寄生链寄生链

33.环境容量环境容量

34.生物类群生物类群

35.CO2、N2O、CH4、CFCs

36.温室效应

37.肥力肥力

38.温度系数温度系数

39.遗传特性遗传特性

40.优势种

41.边际效应

42.他感作用(异株克生)

43.生态入侵

44.协同进化

45.环境

46.多多

47.出生率

48.生物群落生物群落

49.高温

50.最后产量衡值

51.A

52.B

53.N

54.B

55.A

56.N优势种是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环境形成主导作用的物种,它们个体数量多,生物量大,生产量高,占据的空间也大。

57.Y

58.N

59.A

60.N

61.(1)种群比较单一;(2)系统稳定性差比较脆弱;(3)物质流动量大;(4)抗逆能力差;(5)受人工控制、利用和改造这是农田生态系统决定性的特征。(1)种群比较单一;(2)系统稳定性差,比较脆弱;(3)物质流动量大;(4)抗逆能力差;(5)受人工控制、利用和改造,这是农田生态系统决定性的特征。

62.种群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当种群密度达到一定大小时某些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因素就会发牛作用借助于降低出生率和增加死亡率而抑制种群的增长。如果种群数量上升并超过了平衡密度死亡率就会上升出生率就会下降。相反如果种群数量降到了一定水平以下出生率就会增加死亡率就会下降。种群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当种群密度达到一定大小时,某些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因素就会发牛作用,借助于降低出生率和增加死亡率而抑制种群的增长。如果种群数量上升并超过了平衡密度,死亡率就会上升,出生率就会下降。相反,如果种群数量降到了一定水平以下,出生率就会增加,死亡率就会下降。

63.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营养级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指一种生物同另一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了。而是指某一层次上的生物和另一层次上的生物之间的关系。构成食物链的每个环节都可作为一个营养级能量沿着食物链从上一个营养级流动到下一个营养级。在这个流动过程中能量不断地减少大约只有10%~20%能够流通到下一个营养级。因此第五营养级的能量已经很少不能够为下一个营养级提供足够的能量以保证下一个营养级的生存。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营养级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指一种生物同另一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了。而是指某一层次上的生物和另一层次上的生物之间的关系。构成食物链的每个环节都可作为一个营养级,能量沿着食物链从上一个营养级流动到下一个营养级。在这个流动过程中,能量不断地减少,大约只有10%~20%能够流通到下一个营养级。因此,第五营养级的能量已经很少,不能够为下一个营养级提供足够的能量,以保证下一个营养级的生存。

64.有毒物质是指对有机体和人本身有毒害的物质,如有机合成农药,重金属元素和放射性物质等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通过水、土、食物的聚集,对在生物链上的每一个生物产生影响,并随食物链而富集,危害人类健康。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其浓度提高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倍,使本来不产生毒害的低浓度,变成危害严重的高浓度,造成对人类的危害,如著名的日本水俣病(汞中毒)就是这么引起的。食物链富集还可以通过生物将有毒物质扩散到很远的地区,甚至遍及全世界(如DDT),就连南极企鹅和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也难幸免。

65.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复合系统。包含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以及特定的微生物区系。土壤的特性:①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母质、土壤质地和土壤结构;②土壤化学性质:土壤有机质、土壤无机质、土壤酸碱度;③土壤生物性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66.虽然人类是全球生态系统的主人但作为全球生态系统的一个种群其生存发展必然会受到各种生态因子的制约如地球、环境和食物等。人类的无限制发展和对自然界的掠夺导致了各种各样的危机。主要包括:(1)环境危机:包括臭氧层消耗、温室效应和气候异常、大气污染和酸雨等一系列问题;(2)资源危机:环境的退化把越来越多的人推向贫困而贫困又成了环境退化的推动因素因为绝望的人们只有消耗他们所依赖的资源。目前水资源和生物资源都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3)能源危机:由于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能源越来越成为虽然人类是全球生态系统的主人,但作为全球生态系统的一个种群,其生存发展必然会受到各种生态因子的制约,如地球、环境和食物等。人类的无限制发展和对自然界的掠夺导致了各种各样的危机。主要包括:(1)环境危机:包括臭氧层消耗、温室效应和气候异常、大气污染和酸雨等一系列问题;(2)资源危机:环境的退化把越来越多的人推向贫困,而贫困又成了环境退化的推动因素,因为绝望的人们只有消耗他们所依赖的资源。目前,水资源和生物资源都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3)能源危机:由于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能源越来越成为

67.答案见解析(1)整体现和综合观。生态学的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整体性观点是生态学区别于其他许多学科的基本观点。一般来说,科学研究需要由整体到部分的还原方法和从部分到整体的综合方法这两者的结合,但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着还原有余而综合不足的倾向,尤其是要解决目前全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等生存危机,所以生态学特别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研究,该观点的意义还在于,尽管人类文明取得了巨大的科技进步,但人仍然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仍然是世界生态系统这一整体的一部分。

(2)层次结构理论。层次结构理论是综合观和整体观的基础。该理论认为客观世界的结构都是有层次的,而且这种层次宏观和微观上都是无限的。组成客观世界的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对任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都不能代替对另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

(3)新生特性原则。当低层次的单元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较高层次的功能性整体时,总会有一些在低层次从未有过的新生特性产生。

68.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资源。宇宙是无限的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有限的。自从人类产生以后人类就成为地球上的主人、操纵者人类一方面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为自身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企图建立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条件。但是由于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人类所能依赖的自然环境是有限的。如果人类不能控制自身的无限增长而去盲目地对自然进行征服无节制向大自然索取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人类所依赖的生存环境就会越来越小甚至遭到破坏。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资源。宇宙是无限的,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有限的。自从人类产生以后,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