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与政德建设10分作业1_第1页
中华传统文化与政德建设10分作业1_第2页
中华传统文化与政德建设10分作业1_第3页
中华传统文化与政德建设10分作业1_第4页
中华传统文化与政德建设10分作业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军礼分五个项目即大师、大均、大田、大役和大封。(填空)2.建设诚信政府是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填空)3.汉初贾宜提出“民为政本”的著名理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填空)4.从“礼”方面来看,为仁需要以礼作为框范,而礼是行仁的()。(单选)A、手段B、目的C、归宿D、目标5.(),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单选)A、智者B、明者C、仁者D、礼者6.所谓()是指对父母不能绝对的顺从,《孝经》云:“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单选)A、敬亲B、奉养C、待疾D、谏诤7.在儒学中,忠的表现不包括()。(单选)A、“爱人”的基本表现B、忠于君,忠于国C、忠于人情世故D、忠于天道8.传统社会中“齐家”的主要内容有()。(多选)A、父慈子孝B、兄友弟恭C、妯娌间的关系D、夫义妇顺9.关于修身中学与思的说法,正确的有()。(多选)A、自我修养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B、需要人们做到坚持不懈的学习C、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D、学习和思考需要结合起来10.春秋时期,忠的含义涵盖了()。(多选)A、君—臣关系B、个体—集群关系C、社会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D、以上均是11.“齐家”观念与当代干部道德实践中提到,没有家庭的和谐幸福,就无所谓社会的和谐幸福。(判断)正确 错误12.传统孝文化孝敬父母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判断)正确 错误而出与之作殊死的斗争?在抢险救灾的关键时刻,要不要冒着生命危险去保护国家和群众的生命财产免受损失?面对国外资产阶级用出国观光、定居、留学等作诱饵,能不能做出有损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事情?等等。这都要求作出正确的选择。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在走向深人,积极弘扬儒家文化中的“舍生取义”,对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素质,陶冶人们的情操,塑造一代新人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三)将利他主义作为自身的一种精神追求义利之辨,在儒家思想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朱子甚至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义”与西方的利他主义有相似的地方。利他主义,是将无私利他作为评价行为善恶的道德原则、道德理论。儒家之“义”是以“礼”为基础,以“礼”为标准,是在差序格局中利他。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儒家之义是一种差等利他主义,其内涵也比利他主义要宽广得多。大家知道,基督教认为人类的始祖犯下原罪,致使整个人类都犯有罪行。但上帝同情受难的人类,便派儿子基督降临人间,以他的死来赎众人的罪,让他们灵魂获救。正如恩格斯所说:“基督教最初的一个革命的(从斐洛学派抄袭来的)根本观念就是,在信徒们看来,一切时代的、一切人的罪恶,都可以通过一个中间的伟大的自愿牺牲而永远赎掉。”可见,基督教强调人死后灵魂升人天堂,才能使生命获得永恒的意义。佛教把人生看成是苦海,有所谓“八苦”之说。佛教认为人的肉体可以消灭,但作为独立实体的灵魂是永生的。人若前世作恶或行善,就决定他今世的苦难或福乐;反之,亦是这样。换言之,佛教倡导的“因果报应”、“三世轮回”说的理论支柱是灵魂不死。儒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佛教文化不同,没有形成以灵魂不死为核心,以彼岸世界为极乐的生死观体系9孔子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现世,“未知生,焉知死”。他在阐述怎样使社会安定、民众乐业时,没有寻求任何神明扶助,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力可为的范围内。至于怎样处理生与死矛盾?孔子主张“杀身成仁”,认为这样的生命才具有积极的意义。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提出“舍生取义”,强调“存义”、“取义”是人生的最高欲望。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他还进一步指出,生命是人所珍贵的,但是不该用卑鄙的手段去苟且偷生;死是人所厌恶的,但是为了正义也不能用卑鄙的手段去躲避祸患。基督教与佛教两大文化体系主要是从宗教神学意义上用灵魂的存在来解释人生永恒的;儒家文化主要是从人生哲学、伦理学意义来阐述生命的影响与不朽的。战国时叔孙豹的“三不朽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即是说,人生的不朽就是能在道德、功业和智慧诸方面启迪后代,给社会留下积极的影响。.在这三者之中,“德”表现为人格、品德、情操。儒家文化把“立德”放在首要地位,置于“立功”、“立言”之首,表明对“立德”的重视。孔子认为,人的不朽不在于富贵,而在于有德行。“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曰,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他还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认为人死后名声不被人称道是君子引以为憾的事情。孟子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