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的外语教学和文化导入_第1页
新课标理念下的外语教学和文化导入_第2页
新课标理念下的外语教学和文化导入_第3页
新课标理念下的外语教学和文化导入_第4页
新课标理念下的外语教学和文化导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标理念下的外语教学和文化导入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全球意识的不断增加,不同文化的接触更加频繁。在当今外语教学中,适当地进行文化知识的导入已被人们普遍接受。《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4)在总体目标设置上,突出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各种版本的新教材也为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导入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但是,在日益增长的文化教学热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中应导入文化的哪些内容以及如何导入,怎样将文化教学同传统教学相结合等等。本文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谈谈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的问题。一、问题展现“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不同语言背景的人在交流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这种文化背景,往往会导致一些语用失误。下面是一则真实的事例。一名外教暑假在我校的一次演讲结束后,几位同学热情地围上来,一位同学非常客气地说:“Mr.White,yourlectureisreallywonderful.Ilikeitverymuch.”外教非常满意地回答:“Oh,thankyou.”这时另外一个同学表示关心道:“Mr.White,youaresweatingallover.Youmustbetired.Pleasetakearest.”外教露出了不适的神情,冲着这位同学幽默地做了一个鬼脸。显然,第一位同学讲得很得体,而第二位同学由于缺乏一些文化常识,作出了不得体的“关心”,弄巧成拙。诸如此类的语用失误在学生和外国人的交流过程中时常出现。另外,学生在初中学习的一些句子,如:“what'syourname?”“Howoldareyou?”“Wheredoyoucomefrom?”“Whatareyoudoingnow?”“Whomareyouwritingto?”等等,虽然在语法形式上没什么错误,但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生搬硬套,使用不当,也不乏侵犯他人隐私的嫌疑。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对于中西方文化、心理上的差异不能等闲视之,否则必然产生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脱节,使我们的学生缺乏跨文化意识,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因而达不到外语教学的目的。二、语言和文化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而语言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感受的反应,是一个民族历代智慧的积累,是一个文化的结晶体。美国语言学家萨庇尔在《语言》一书中说道:文化可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可见,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一方面,每种语言不仅为文化服务,而且能反映文化需求,强化和保存信仰和习俗,甚至规定其未来发展的趋向。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相同的字词,对于不同的民族而言,由于历史与文化背景相异,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总而言之,语言和文化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三、新课标和文化导入1.新课标对文化导入的新要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4)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整体目标,即“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标准明确地将文化意识添加到教学内容中,并界定: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四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2.新教材(北师大版)中的文化内容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教材的编排和使用上,各地区结合自身实际采用了不同版本的教材(人教版、牛津版、北师大版等),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教材都注重了文化意识的渗透和培养。滁州地区目前所采用的北师大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教材,就是依据新课标的精神,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和探究等一系列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整套教材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跨文化意识等有机结合,特别是在每单元的最后部分设计添加了CultureCorner环节,对英美国家的习俗、风情、世态等都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全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他们了解英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差异性,更好地接受英语文化,服务将来的跨文化交际。四、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1.词汇方面词汇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部分,然而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使许多词汇的文化内涵出现了不对等性。教师在讲解单词的时候应该注意强调这些不对等性。(1)词汇空缺文化差异造成了两种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如:abingogame或arevivalmeeting在汉语中无对等的译词。而汉语谚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中的“三伏”和“三九”也会使英美国家的人感到莫名其妙。(2)对应词词义范围不同在英语和汉语中虽然有大量的对应词,但是多数对应词的词义范围宽窄不同。例如:在中国“知识分子”包括一切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人,而在英美国家,“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人,不包括普通大学生。可见汉语中“知识分子”比英语中“intellectual”所指的范围要宽得多。再如英语中“modern”既是时间概念,也是文化概念,意味着对中世纪的反叛,倡导人文精神,尊重科学,不受缚于中世纪教条等等。这显然要比汉语中的“现代的”具有更宽的含义。(3)词义褒贬不一社会文化背景不同,造成了英汉词汇文化内涵上质的差别,词义相同而褒贬不同,反映了不同的民族心理、价值观念和是非标准。例如:中国人往往用“狗”来骂人,“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狐朋狗友”、“走狗”、“狗腿子”等等,而西方人把狗视为“man'sbestfriend”,因为它忠实、勇敢、聪明,所以狗在英语中常有褒义。如:“aluckydog(幸运儿)”,“Everydoghashisday.(人人皆有得意时)”,“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4)词汇内涵不同有些英语的语汇与汉语的同义语汇在用词上存在明显差异。我们经常能够见到一些出乎意料的表达,如:“asstrongasahorse”,“asquietasamouse”,“ascunningasadeadpig”。而中国人用“梅、兰、竹、菊”所代表的高雅、正直、坚毅等品格,对于英美人来说也是无法理解的。2.语句语篇方面由于文化思维的差异,英汉句式也各有不同。英语注重形合,汉语讲究义合;汉语常用主动式,英语却习惯用被动式。如我们习惯说“大家认为……”,而英美人说“Itisbelieved…”。从语篇上讲,典型的英语文章行文方式是“直线型”的,即每一段落以主题开头,后接例句,最后收尾。或先有例证,最后结束于主题句。相比之下,汉语语篇的方式则偏向于“螺旋型”,即不直接论证段落主题,而是从外围间接论证。3.日常交际方面学生在日常交际中如果缺少对英语文化知识的了解,容易出现一些语用错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常提醒学生,使其尽量避免使用一些不得体的语用错误。教师可提醒学生以下几个常见的交际情景:称呼(Addressing)、介绍(Introducing)、关心(Showingconcern)、谦虚(Modest)、恭维(Praising)、感谢(Expressingthanks)、道歉(Apologizing)、打电话(Makingtelephonecalls)等等。4.教材中所涉及的文化方面文化是一个极其广泛的概念,它包罗万象,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北师大教材中有着丰富的阅读材料,其中也包含了许多跨文化因素,这为教师开展跨文化教学创造了条件。以高一教学内容的四个模块(Module1-4)为例,几乎每个单元都渗透了一些母语和英语国家文化的内容。下页表1为这四个模块中文化内容的分布。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高一四个模块的12个单元中所涉及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内容所涉及的话题范围相当广泛,包括人物、节日、体育、音乐、美术、戏剧、文物古迹、科技、旅游、历史、社会生活等,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学生对祖国文化和其他国家,尤其是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五、文化导入的方法目前,我国不少学者和专家(如束定芳[3]、鲍志坤[4]等)已经提出和采用多种文化导人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高中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在课堂和课外,具体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表11.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其中的文化意蕴,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高中英语教材,作为中学生获取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的主渠道,对文化因素的体现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高一Unit3Celebration时,就可以向学生介绍英美国家主要节日的历史、风俗以及内涵。教授高一Unit12CultureShock时,教师可以将中国的礼貌与英美国家的礼貌作比较,揭示两者的异同点,让学生对这一专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2.创造英语文化的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必要的外国文化氛围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等直观教具组织教学,提醒学生注意分辨出电视、影片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使其懂得在不同的场合和环境中说得体的话。3.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报刊,注意积累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书籍或印发一些相关文章供学生阅读,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开阔他们的视野。4.举办一些有关文化习俗方面的讲座。教师在课外活动时间可举办一些文化背景常识的讲座,介绍英美国家与本国不同的风俗习惯,直接向学生渗透中西方文化差异。5.课后帮助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有关文化、交际知识的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