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防治知识专家讲座_第1页
手足口防治知识专家讲座_第2页
手足口防治知识专家讲座_第3页
手足口防治知识专家讲座_第4页
手足口防治知识专家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

衢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年3月手足口防治知识第1页内容一、病原学及诊断二、流行病学特征三、流行病学调查四、托幼机构晨检五、健康教育六、消毒隔离手足口防治知识第2页一、病原学及诊疗手足口防治知识第3页一组征候群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为特征。四不象:不象药疹,不象虫咬、不象牙龈疱疹、不象水痘出诊四部曲:手、足、口、臀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疤痕。手足口病手足口防治知识第4页手足口防治知识第5页手足口防治知识第6页手足口防治知识第7页病原体20各种/型肠道病毒同一病原体引发各种症状或疾病,不一样病原体引发同一症状。不一样型间无交叉免疫。可重复感染。主要是CoxA16,EV71。本省两种都有。EV71重症百分比高,多2岁以下儿童。手足口防治知识第8页环境生存能力适合在湿、热环境下生存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久保留,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久存活。抵抗力较强,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快速灭活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升病毒对热灭活抵抗力。手足口防治知识第9页临床诊疗夏秋季节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发烧1-2天后,先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皮疹后臀部或膝盖出现。有患儿不发烧,仅出现皮疹,病情轻。大多数患儿一周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少数会侵犯心脑器官,引发死亡。结合流行病学史。手足口防治知识第10页病例定义(一)临床诊疗病例

*急性起病,发烧

*手、足、口3大部位出现症状为特征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疼痛显著。

*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手足口防治知识第11页符合以下一条,为重症病例:1.含有手足口病临床表现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2.手足口病流行地域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经典表现,但有发烧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手足口防治知识第12页(二)试验室诊疗病例临床诊疗病例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即为试验室诊疗病例:1.病毒分离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2.血清学检验

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升高。3.核酸检验自病人血清、脑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手足口防治知识第13页二、流行病学特征手足口防治知识第14页手足口病不是新发传染病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1969年美国首次确认EV71。EV71感染与CoxA16感染交替出现。手足口防治知识第15页

不是罕见病,是儿童和婴幼儿常见病。

全球性传染病,世界五大洲20个国家报道此病流行。20世纪90年代日本、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都出现过手足口病暴发。当前新加坡、香港病例数较去年同期上升。手足口防治知识第16页不是输入性传染病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今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青海和广东等10几个省份都有本病报道。CoxA16:1983年天津,1986年再次暴发。EV71: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年山东临沂,8000多例,死亡14例。年,我国安徽、江西、广东、北京、湖北等数个省(市)出现手足口病疫情。手足口防治知识第17页整年可见,夏秋季高发,冬季较少,我国6-7月份最高。手足口防治知识第18页流行步骤

传染源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传染源,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粪便3-5周,咽喉飞沫1-2周。传输路径接触传输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输,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输尚不明确。

手足口防治知识第19页易感人群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取得特异性免疫力,连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纪组均可感染发病,其中儿童是主要发病人群。但以≤3岁年纪组发病率最高。成人多隐性感染而取得免疫力。手足口防治知识第20页三、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对象危重病例和死亡病例;住院病例。聚集性病例(学校与幼托机构一周内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手足口防治知识第21页调查内容和方法个案调查病人基本情况、发病经过、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流行病学史(活动情况、饮食饮水卫生情况、病前类似病人接触史等)、亲密接触者。依据病人临床症状、体征和试验室检验结果以及流行病学特点,了解手足口病发病及疫源地环境情况,病例发病前发病前7天内活动范围及暴露史与接触史:接触时间、接触方式、接触频率、接触地点、接触时采取防护办法情况等,方便控制疫情蔓延,积累资料,作为当地流行病学分析基础。手足口防治知识第22页疫情控制病人隔离治疗疫点消毒处理亲密接触者处置聚集发病处置手足口防治知识第23页病人隔离治疗严格管理传染源,加强医院消毒和污物处理,杜绝院内感染。对住院治疗患者,要限制其陪护和接触者人数,强化洗消办法;对居家治疗病人及其接触者,由乡镇、村、小区防保人员详细指导落实隔离办法和周围区域消毒处理办法。病人标准上应隔离治疗至主要症状消失,热度及红疹消退,以及全部水疱消退为止。若病人为学生或幼托儿童,提议在结束隔离治疗后再休息一周后返校。手足口防治知识第24页疫点消毒处理:切断传输路径疫情发生地要及时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垃圾、粪便、污水及时清运消毒,整改城镇卫生环境;对于患者用具、衣物、呕吐物、排泄物及其容器等用含氯消毒剂以适当百分比配比进行消毒;使用菊酯类杀虫剂杀灭蚊蝇。严格保护生活饮用水源,尤其对于农村地域集中供水村庄,要整改水源地周围环境,采取保护办法,严防水源污染。手足口防治知识第25页亲密接触者处置亲密接触者是指与病人处于同一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中人群,包含托幼机构和学校同班者、教职员、家庭组员等。对亲密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一周,期间出现发烧、出疹等症状和体征,要马上汇报,在家或医院隔离治疗。手足口防治知识第26页聚集发病处置幼托机构若一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则疫情涉及班级应停课2周。中小学发生聚集性疫情后,可综合当地疫情流行情况、环境卫生情况、防控人力物力负担以及对应社会成本等决定是否停课及停课时间长短。手足口防治知识第27页小区病人及流动儿童管理流动儿童(长久)高发地域儿童输入随访居家隔离治疗患儿随访健康教育材料发放手足口防治知识第28页四、托幼机构晨检与缺勤监测

手足口防治知识第29页监测目标及实施为及早发觉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重点单位内发生手足口病疫情,及时采取有效办法控制疫情扩散和蔓延,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主动配合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指导辖区学校与托幼机构开展手足口病晨检与缺勤监测工作。手足口防治知识第30页专职保健老师负责晨检及其管理制订晨检制度晨检时间:进入校门时晨检疫情期间二次晨检:疫情期间班主任老师在天天第一节课课前5—10分钟对学生进行晨检晨检汇总和汇报详细要求按照当地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要求执行。疫情期间报当地CDC。手足口防治知识第31页晨检内容①发烧;②口腔粘膜、手、足和臀部出现散在疱疹等手足口病症状;③因病缺勤情况。晨检方式:一看二问三摸深入检验:对精神萎靡、嗜睡等可疑患病学生,需要请学校校医作确保做到病人早发觉、早汇报。发烧病人要测体温。发觉疑似学生病例要通知家长领回,促其就诊。学校随时关注该学生治疗、病程进展等情况。手足口防治知识第32页缺勤/缺课监测学校与托幼机构班主任亲密关注本班学生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学生,应该及时同家长联络,了解学生患病情况和可能病因,并及时汇报给学校校医或保健老师。发觉疫情增多现象汇报CDC及其主管部门手足口防治知识第33页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预防控制办法

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马上洗手;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习惯;每日进行晨检,发觉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通知家长送诊、患儿居家隔离治疗,直至病愈方可返校。对缺勤学生进行追踪,如为病人要采取督促其治疗。手足口防治知识第34页五、健康教育手足口防治知识第35页学校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形式专题讲座、发放宣传材料或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对学校与托幼机构教师、校医及其它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教育,重点是手足口病预防知识关键点、健康教育技巧、方法等方面指导,提升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能力。提议学校与托幼机构采取召开家长会、讲座、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向孩子家长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提升广大家长防范意识。指导学校采取黑板报、面对面宣传、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托幼机构采取游戏等方式对托幼进行相关健康知识宣传教育,也可采取教师示范方式教会托幼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手足口防治知识第36页宣传教育关键点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注意教会幼儿正确洗手方法。宣传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加热后再食用。经过健康教育,使家长尽可能少带孩子去拥挤公共场所,尤其是尽可能防止与其它有发烧、出疹性疾病儿童接触,降低被感染机会;并养成经常对孩子居住房间进行通风换气等良好习惯。学校和家长注意孩子营养合理搭配,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本身免疫力。家长应注意家庭室内外清洁卫生,家庭组员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学校和家长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情况改变,一旦发觉孩子有发烧、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主动配合医生治疗。手足口防治知识第37页医疗机构健康教育医务人员培训医生对病人教育。大众宣传手足口防治知识第38页社会大众宣传热线电话媒体应对与正面宣传。外来人口宣传十五字防病口诀。手足口防治知识第39页五、消毒隔离手足口防治知识第40页病原体抗力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环境下生存与传输,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久保留,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久存活。手足口防治知识第41页传输路径

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输,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经水或食物传输尚不明确。肠道病毒感染潜伏期大约2~10天,平均3~5天,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患者可连续经由肠道排出病毒,时间可达8~12周。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具、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输。手足口防治知识第42页消毒隔离办法知识培训1.各地应举行各种形式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培训,使全部医护人员尽快熟悉手足口病消毒隔离技术。2.疾病流行期间医院要加强对卫生保洁员和培护人员教育、培训和管理,做好环境卫生和消毒,降低污染扩散。手足口防治知识第43页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和预防性消毒办法1.在门诊、抢救中心设置预检分诊台,对5岁以下发烧患儿引导至儿科门诊就诊;在儿科门诊导诊处设置二次分诊台,将可疑患儿安排到专门诊室进行诊治。2.儿科门诊应设置专门手足口病诊室、独立候诊区、隔离输液室、隔离观察室、专用卫生间等;儿科病房应设置手足口病隔离病室,合理设置就诊和留观场所,保障有新通风,防止拥挤。3.诊疗场所应有适宜洗手设施,医护人员人手配置快速手消毒剂揉搓(单纯酒精制剂无效);加强诊疗场所通风换气,上班前、午休、下班前在无人情况下可对病室空气采取紫外线消毒30分钟。室内地面和工作台面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清拖(擦)2次以上,并保持干燥。4.提议医院门诊、病区设置儿童乐园停顿全部活动,玩具和设施应落实专员清洁消毒。手足口防治知识第44页医疗机构婴儿室消毒隔离办法1.婴儿室应增设隔离床位收容有疑似症状(如发烧、腹泻等)新生儿或母亲曾于待(生)产期间出现疑似症状(如发烧、腹泻等)新生儿;床与床间应有适度间隔,不相互紧邻。2.新生儿出院后,婴儿床须进行消毒后才能提供其它新生儿使用。3.非婴儿室医护人员和有症状(如发烧、腹泻等)医护人员禁止进入婴儿室;照料新生儿医护人员进入婴儿室前应注意手部消毒和更换隔离衣,并于照料每个新生儿前后都要正确洗手;对接触工作台面应定时进行消毒清洁。4.奶瓶、奶嘴应充分清洗,玻璃奶瓶应以压力蒸汽消毒,塑料奶瓶、奶嘴(含安抚奶嘴)需煮沸消毒后才可使用。5.婴儿室使用消毒器具、敷料罐应定时清洗更换;新生儿饮用水务必使用煮沸过水。6.若母婴同室,母亲在接触或培育新生儿前,务必洗手。手足口防治知识第45页出现疑似病人或病人消毒隔离办法1.病人隔离:在发生疫情病区,应将患者安排在单人病房或同症状患者安排在一起。禁止将患者搁置在病区内走廊上(轻易造成病原体扩散);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它非肠道病毒感染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手足口防治知识第46页医护人员防护:应在标准预防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进入患者区域人员(包含医务人员、陪客与探访者)应佩戴外科口罩;加强手部卫生,医护人员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时应戴手套,接触患者及其污物、脱卸手套后,应马上洗手消毒;当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体内物质有可能喷溅时,应穿戴面罩和防护服。处理患者排泄或呕吐物人员,应严格个人防护办法,佩戴外科口罩、手套,穿着隔离衣;在清洗盛污物容器、配制含氯消毒剂时,应佩戴眼罩,有条件可佩戴面罩。手足口防治知识第47页消毒隔离办法: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非一次性仪器、物品等应擦拭消毒;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应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患儿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加强医院污水、污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