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8051F040的存储设备转储器设计-设计应用_第1页
基于C8051F040的存储设备转储器设计-设计应用_第2页
基于C8051F040的存储设备转储器设计-设计应用_第3页
基于C8051F040的存储设备转储器设计-设计应用_第4页
基于C8051F040的存储设备转储器设计-设计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基于C8051F040的存储设备转储器设计-设计应用摘要:介绍一款单片机存储设备转储器,以C8051F040为控制模块,通过外接两个CH375U盘模块、液晶显示模块及键盘模块等实现两个U盘之间数据的相互转储,很好地解决了U盘内容转储离不开电脑而带来的不便以及容易感染*等弊端。C8051F040通过CH375按照相应的USB协议与USB设备通讯,通过调用CH375提供的子程序库来直接读取U盘中的数据,实现了普通单片机与U盘的通讯,支持常用的12Mb/s全速USB设备和1.5Mb/s低速设备。该设计方案具有低成本、低功耗、操作简单等特点,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U盘以其体积小、易携带、容量大、使用方便等特点成为常用的移动存储设备之一。但是一直以来人们对U盘的使用仅限于U盘与计算机之间的通讯。如果要实现多个U盘的内容相互转储必须通过计算机问接完成,比较麻烦,且无法满足人们出门在外需要随时随地转储数据的要求。本文针对这一需求,设计了一款以C8051FD40单片机为的U盘转储器,实现不通过计算机直接完成两个U盘之间的数据交换,具有体积小、传输速度快、操作方便、硬件综合成本低等优点。

1系统硬件设计

1.1系统总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系统由电源模块、USB接口转储模块、控制模块、键盘模块和液晶显示模块等组成,如图1所示。C8051F040微控制单元外接两个CH375U盘模块,通过在单片机内部开辟一个数据缓冲区,直接调用子程序库,负责将一个U盘中选中的文件数据传送到另一个U盘中。液晶和外部键盘实现人机接口,通过键盘的上翻、下翻、选择、复制等按键,选中要转存的文件,并在液晶模块中显示文件名、文件大小等相关信息。人机交互界面友好、操作简便。

图1系统结构框图

1.2CH375U盘模块

采用振南电子开发的CH375U盘读写模块,该模块体积小巧,仅3.3x2.0cm2。模块供电为5V,配有指示灯,工作时指示灯被点亮。模块使用USB主从机控制器CH375B,采用并行方式驱动,可以实现U盘的读写。共需要13根信号线(5根控制线8根数据线)。

通过该模块提供的znFAT,一种单片机上的FAT32文件系统解决方案,能够轻松地实现U盘上的各种文件级的应用。主要包括文件扇区的定位、文件打开、信息修改、文件关闭、文件删除、文件读、文件写、磁盘信息查询等一些对文件的基本操作。该模块具有体积小,价格较低,使用方便的特点。通过该模块很容易通过单片机实现对两个U盘中的相关文件的转移。

CH375U盘读写模块与C8051F040单片机的连接如图2所示。C8051F040通过CS选中U盘模块,U盘模块则通过INT以中断方式与单片机进行通信。DO~D7为CH375U盘模块与单片机的并行通信数据线,单片机通过AO、RD、WR控制信号控制CH375U盘模块。D+、D-为CH375U盘模块与USB存储设备的串行接口。通过CH375U盘模块可以很容易地实现单片机与USB存储设备直接的数据转储。

图2CH375U盘读写模块与C8051F040单片机的连接

1.3液晶显示模块

本系统使用122x32点阵的MGLS12232液晶显示模块,模块内置两块2.560位的RAM和两片SED1520控制器,分别由E1、E2两个选通信号控制左右两半屏的显示。图形液晶显示模块有两种连接方式:一种为直接访问方式,另一种为间接控制方式。本系统是采用直接控制方式,该方式将液晶显示模块的接口作为存储器或I/O设备直接挂接在单片机总线上。该模块体积小、价格较低且通过该液晶模块能够满足对一般文件夹名、文件名和文件信息的显示。

1.4键盘模块

键盘模块是3x3矩阵式键盘结构,采用Button按键,分别定义了上电、复位、上翻、下翻、选择、复制、粘贴等按键,以少的按键实现文件转储的各种操作。

1.5C8051F040单片机控制模块

C8051F040单片机控制模块是本系统的控制模块。该单片机具有丰富的片内资源和强大的控制功能:与8051完全兼容,系统时钟频率为24MHz,70%指令的执行时间为1或2个系统时钟周期。丰富的中断源,扩展的中断系统向CIP-51提供20个中断源,一个中断驱动的系统需要较少的MCU干预,因而有更高的执行效率,这么多的中断源完满足本系统的所有外设。通用串行总线(USB)功能控制器,有8个灵活的端点管道,集成收发器和1KFIFORAM;片内存储较大,CIP-51的SFR地址空间可包含多达256个SFR页,通过SFR分页,CIP-51MCU可以控制大量用于控制和配置片内外设所需的SFR。串口资源丰富,具有两个增强型全双工UART、一个增强型SPI总线和SMBus/I2C。每种串行总线都完全用硬件实现,都能向CIP-51产生中断,因此需要很少的CPU干预。这些串总线不“共享”定时器、中断或端口I/O等资源,可以使用任何一个或同时使用多个。

该模块的功能是:通过在单片机内部开辟一个数据缓冲区缓存两个U盘之间要转移的文件数据,并通过两个CH375U盘模块控制U盘文件的打开、读取、写入和关闭,实现文件数据的转移工作。该控制单元还可以将外围键盘发来的中断信息进行处理,以实现文件的选择等对单片机的控制。通过控制一个MGLS12232液晶显示模块来显示一些相关的文件信息。

2系统软件设计

2.1外设控制方式

本系统采用CH375U盘模块,该模块附带znFAT,单片机上的FAT32文件系统解决方案。从而减少了繁杂的Fat32文件系统方面的编程,由于CH375U盘模块配带文件系统及文件操作子程序,通过单片机主程序调用比较容易实现文件名、文件信息的液晶显示,以及文件的选择与转移操作。

由于C8051F040单片机的中断资源丰富,并且中断具有以下优点:

1)分时操作。CPU可以分时为多个I/O设备服务,提高了计算机的利用率。

2)实时响应。CPU能够及时处理应用系统的随机事件,系统的实时性大大增强。

3)可靠性高。CPU具有处理设备故障及掉电等突发事件的能力,从而使系统的可靠性提高。

综上所述,本系统的所有外设键盘均采用中断控制方式,文件转移也用中断方式控制。这样C8051F040的系统资源利用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2.2文件转储方案

首先在C8051F040单片机内部开辟一个缓冲区,当需要转存文件时,首先选中一个U盘中的文件,当单击复制及粘贴按键后,会通过中断自动调用相关的程序,想将该文件打开,并读取文件的数据与开辟的缓冲区中,然后把缓冲区的数据存储到另一个U盘相应目录下的新建的同名文件中。

系统总流程图如图3所示。系统上电后,对C8051F040单片机内部开辟的缓冲区进行初始化,并使液晶屏显示初始界面,之后进入等待U盘插入的状态,当等待一段时间后,若没用U盘插入,则显示“请插入U盘”的提示信息。当U盘个数为一个或两个时,开始读取U盘信息,并在液晶屏上显示基本的U盘信息。之后,C8051F040单片机等待键盘操作,根据键盘输入的编码调用相应的中断程序,处理完后,继续等待键盘的中断信号。

图3系统总流程图

3联机调试

在USB转储器的两个USB接口分别接甲、乙两个U盘,液晶显示屏能够显示甲U盘里的文件,通过手动操作转储器上的键盘按钮可以选择甲U盘里的文件,并可将其转移到乙U盘里。在这次USB转储器的制作过程中比较难的是对设备端的程序进行调试。由于USB协议有严格要求,这就使程序必须在有效的时间内对某些请求或者状态进行,否则USB将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在调试过程中,较多的借助串口输出程序输出的一些信息来辅助调试,定位问题所在。

调试工作主要分为两步,首先是要能显示U盘里面的文件,借助PC调试软件(从网上的BusHound)将设备端的USB协议调通,然后加上U盘写入U盘显示程序,在液晶屏里可以看到U盘里的文件名;第二步是转储,在单片机里写入转储程序进行调试。通过键盘按钮选择可以实现转储文件。

4结束语

目前市场上虽有单片机读写U盘的功能模块,但只能够实现简单的读功能,还不能够实现两个U盘之间的直接相互传输和显示。本文设计的U盘转储器经实验表明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人们可以在户外不借助计算机很方便地完成一个U盘到另外一个U盘的文件转储。由于采用USB接口传输速度非常快,完够满足普通用户的需要。系统采用STM封装,具有外形小巧、方便佩戴等优点,是一款廉价实用的电子产品。本系统目前的不足是能管理的US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