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题型分析(附模考练习及解析)_第1页
【高考】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题型分析(附模考练习及解析)_第2页
【高考】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题型分析(附模考练习及解析)_第3页
【高考】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题型分析(附模考练习及解析)_第4页
【高考】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题型分析(附模考练习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题型分析(附模考练习及解析)壹〜知识梳理〜知识点L文言文翻译标准:信、达、雅“信二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达二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雅”,就是译文语句得体、生动、优美。要做到“信达雅”三点,必须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而在高考中,“雅”是不做要求,关键还是准确!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知识点2:翻译句子的方法生大胆推测通假现象了,是区别学生层次的一道题。对于“摧折”,这是上海高考首次考查双音节词,但是在平时的模拟考试当中已经多次遇到这样的题型了,所以应该问题不大。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1)郡国所奏,相连及者多至数百。(2)生乃以它事谒弼,而因达览书。【参考答案】(1)各郡国上报的人,互相牵连到的多达几百。(“所奏”、“连”各1分)(2)诸生就用其它的事为借口拜见史弼,于是趁机送上了侯览的书信。(“谒”、“因”、“达”各1分)【考查内容】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评析】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也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题型,能够综合考察考生对于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词法、句法以及语句组织等能力。这两个翻译都偏简单,运用直译法即可,同时关注“所奏”、“连”、“谒”、“因”、“达”等关键词。.第③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2分)【参考答案】数为公卿所荐/出为彭城相/会病卒。【考查内容】理解常见的文言词法和句式。运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进行文言断句。【评析】文言文断句在秋季高考中是新题型。2012年春考卷中的第21题已考过。综合考查学生对词义、句义的理解能力,对古代汉语的语法特征(虚词、固定结构)的熟悉程度,以及语感。今后备考时也要重点关注。.第①段中史弼反驳从事的理由可概括为:(1);(2)o(2分)参考答案】(1)各地情况不同,不能强求一致(2)不能为迎合上司而违背事实评分说明:答对1点给1分。【考查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评析】文言文阅读中,概括的前提是理解句子的意思。其次是进行层次的分析。前两句为一层意思,说的是平原郡跟其他郡情况不一样;后二句为第二层,说的是不能为了迎合上司而违背事实。.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史弼的主要品质。(3分)【参考答案】刚正不阿【考查内容】概括人物品质。【评析】分析人物的品质很简单,但是要分析人物的“主要”品质就要很小心了。本文主要讲了两件事情,一是史弼做平原相的时候,朝廷下令检举与党人有关连的人,其他郡国上奏很多,唯独史弼没有上奏。从事责问他,他据理力争。二是他做河东太守的时候,严厉打击托关系走后门的行为,虽然因此而被诬陷获罪,但他仍不感到遗憾。综合这两件事情来看,史弼是一个非常正直、刚烈的人。再根据题目要求,要用一个四字短语,便可用“刚正不阿”或“刚烈正直”。(高考真题)卜式传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日:“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日:“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日:“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日:“苟,子何欲?”式日:"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日:“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徒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日:“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日:“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日:“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选自《汉书》,有删改).写出下列加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1)使者以闻 (2)布衣草履而牧羊⑶岁余,羊肥息 (4)上过其羊所,善之【参考答案】(1)使……知道(2)穿着布衣(3)繁殖(4)认为……好【测量目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知识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课文中常见实词和所字结构的掌握和理解。四个词都是高中教材出现过的,其中“闻”“善”在规定的300个实词内,“布衣”则为常见词,考生也不陌生。【答题分析】考生对“闻”、“善”掌握较好。“息”字在课文《陈情表》中出现过名词性的用例,意思与本题中类似,只不过在这里是作为动词使用。“息”字失分较多,反映出考生迁移能力较差,不能根据上下文推断文字的语境义。【难度】0.43【区分度】0.50.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0(2分)A.臣生与人无争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B.以田畜为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C.布衣草履而牧羊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D.愚以为贤者宣死节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正确答案】C【测量目标】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知识内容】了解常用的文言虚词的意义或作用【试题分析】这道试题考查考生对常见虚词的用法、意义的识记与了解。“与”、“为”、“而”和“者”都是文言文中极为常见的虚词,高中教材关于虚词的附录对这个4个虚词都有较为详尽的介绍。[答题分析】三个干扰中,D项干扰性比较高。D项的两个“者”字在形式上有类似处,都是放在一个词或短语结尾处,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这两个“者”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是放在形容词后构成一个名词性的短语,可以翻译为“……”的人,后者是定语后置的结构助词,可不译。【难度】0.67【区分度】0.2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苟,子何欲?(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参考答案】(1)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苟”、省略句、宾语前置,各1分)(2)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它或他)损害群体。(“以时”、“辄”,句意,各1分)【测量目标】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知识内容】根据语言环境正确把握重要词、句的意思【试题分析】翻译句子需要关注句子中关键的实词、虚词、句式。第一句中重要的是“苟”及句式,第二句中重要的是“以时”、“辄”等。【答题分析】考生对常用词如“苟”、“辄"、“恶”等理解都掌握较好,主要失分在句式的准确把握和第二句句意的理解上。【难度】0.66【区分度】0.55.第①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人情”的?(2分)【参考答案】丞相认为付出后要求回报是人之常情,卜式则为国家无私付出,不求回报,所以被认为不符合“人情”。【测量目标】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知识内容】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试题分析】这道试题检测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中除含在内的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需要考生根据文章叙述的事实,即使者把事情上报给宰相后,宰相对这件事情的反映,加一推测:如果这不是“常情”,那宰相以为的“常情”应该是怎样的。考生如果只对文章相关的句子进行翻译则是不够的。【答题分析】考生答题时多能够就事实找到文中相关的句子,然后进行翻译,而未能结合题干要求,作出全面、准确的回答。【难度】0.39【区分度】0.29.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3分)【参考答案】皇帝开始不太了解卜式的为人,接着认识到他是忠厚的长者,最后发现他有治国才能。【测量目标】概括全文主旨【知识内容】体验人物形象特点,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试题分析】文章讲述了几个故事,而每个故事都包含有卜式的行为、皇帝的反映这两个主要部分。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就需要掌握这两两呼应的行为和反映。【答题分析】不少考生能根据文本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出要点,但是,用准确的词汇变化的过程进行概括并不到位。【难度】0.72【区分度】0.211.保留法保留古代的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记》)“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指南录后序》).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古汉语中还有一些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也应该用现代汉语的相应词语加以置换。所以,掌握①古今异义词、②通假字、③词类活用对于翻译句子非常重要。如:“先帝不以臣是邺,猥自枉屈。”(《出师表》)(古义:地位低下;今义:品行低劣)“先生之恩,生死而包骨也。”(《中山狼传》) (名词活用为使动动词,生,使…活过来;肉,使…长肉)“北幺自到,以送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乡,通“向”).删减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减。这些词包括:①发语词、②凑足音节的助词、③倒装结构的标志、④句中停顿的词、⑤个别连词、⑥偏义复词中的陪衬字等。因此,掌握虚词的用法,知道偏义复词所要表达的重点非常重要。“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天师之。”(《师说》)(划线的虚词可以省去不译)“去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发语词不译)“句读之不知,惑室不解。”(《师说》) (“之”,倒装结构的标志,翻译时要调整语序,之字不译)“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偏义复词,此处着重“死”)“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叠亡之秋也。”(《出师表》)(偏义复词,此处着重“亡”).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得通顺。包括以下几种:①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更,更换;若,你的;役,徭役)“谦受益,满招损。” (《尚书》) (虚心使人受益,骄傲带来祸患。)②数词后面增加量词。“轩凡里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四,四次)③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 )尽死。”(《捕蛇者说》) (填“蛇”“蛇”“草木”)“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填“行”)“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填“于”).调序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宾语前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定语后置)“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主谓倒装)知识点3.文言文翻译步骤1:推敲关键词语,字字落实。高考翻译题的得分要重点关注我们所谓的关键词语,一般说来,这些关键词语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或词性活用。2:辨析句式特点,保持原文造句的特点。.从分析句式入手,是理解句子的重要方法。所谓原文造句的特点,指原文所使用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特点。译出这种造句的特点,要分两种情况:一是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要译成现代汉语相应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二是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倒装句要顺过来。.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固定的句式,比如“无乃——乎”“孰与——”等,这样的句式我们在翻译时其实是有相对固定的语言组织方式的,在考试解答问题时,我们需要翻译出来此类句式的特点。⑴“何(奚)以……为”、“何(奚、曷)……为”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如:项王笑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译文:项羽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干什么呢?”(2)“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如: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促织》)译文: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捉蟋蟀的地方吗?(3)“无乃……乎(欤)”连用,表揣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如: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靖之战》)译文:远方的主人对我军作好了战斗的准备,这样去攻打郑国,恐怕不行吧?(4)”……孰与(孰若)……”连用,表比较、选择、反问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我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5)“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如: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陈寿《隆中对》)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6)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样”。如: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汤问》)译文:凭你衰老的年纪和余力,还不能去掉山上的一草一木,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3:借助前后语言环境,深入理解文句内容。有些文句,仅靠分析句子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跳出文句,综观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上下文。4:辨析修辞手法,有策略地表达出原文风貌。(1)比喻、拟人和夸张。比喻、拟人和夸张是使文章生动而常用的修辞方法,在翻译时一般只要把原文的比喻、拟人和夸张直接译成现代汉语就可以了。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鸿门宴》)上面三句分别是比喻、拟人、夸张,直接译成现代汉语,它的修辞作用一点儿也没有改变。但是,有一些古代的修辞手法如果直接译成现代汉语,就会感觉不够流畅,甚至不好理解。这时最好采取灵活的办法来翻译,不一定受原文修辞手法的约束。如:“金城千里”一词将“坚固的城防”比喻为黄金铸成的城池,但不能翻译成“黄金城池”,这样就造成误解了,只能按照它的本义来翻译。(2)排比。排比也是古今都常用的修辞方式。一般说来,古汉语构词方式较简单,句式变化也较少,便于使用排比句。在可能的范围内,还是应该尽力把原文这方面的特点保存下来,尤其是原文读起来比较铿锵有力的排比句,更该字斟句酌,在译文中把它的特点反映出来。但是由于语言的发展和变化,把这些排比句都译成现代汉语的排比句是不可能的,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这种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现代汉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的说法来对译四个动宾短语,可译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3)借代。文言中用借代的修方法很多,翻译时,只把所代的事物写出就可以了。如:布衣未做官的人缙绅官员三尺法律万钟 鬲官厚禄贰〜题目分析〜(高考真题)史弼传①史弼,字公谦,陈留考城人也。为平原相,时诏书下,令举钩党,郡国所奏,相连及者多至数百。唯弼独无所上,从事①责日:“诏书疾恶党人,青州六郡,其五有党,平原何理而得独无?”弼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