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油气资源评价与勘探理论技术_第1页
第八章油气资源评价与勘探理论技术_第2页
第八章油气资源评价与勘探理论技术_第3页
第八章油气资源评价与勘探理论技术_第4页
第八章油气资源评价与勘探理论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油气勘探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油气勘探的理论第二节油气勘探方法第三节油气资源评价第四节盆地模拟技术第五节我国油气勘探的前景领域第一节油气勘探的理论一、世界油气勘探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初期阶段-原始找油理论(19世纪40年代以前)由于人们缺乏对地质规律的认识,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找油工作主要是依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感觉进行的。如利用油气苗布井等。古代四川定井位找气:“山高大者择其低处平原;山低者,择其曲折凸起之处。”

1859年宾夕法尼亚西部石油溪油苗附近钻第一口油井,井深只有21米。标志着有目的寻找油气的开始。2.中期阶段-圈闭找油理论(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

19世纪后期,“背斜聚油理论”的出现是油气勘探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使人类寻找油气的水平提高了一大步。进一步勘探实践,人们发现油气聚集的场所不仅包括背斜,还包括其它场所,如地层圈闭,于是提出圈闭的概念及找油理论。一、世界油气勘探理论的形成与发展3.世界油气勘探进展阶段-盆地找油理论(20世纪中叶以后)前苏联地质学家较早提出了“含油气省”的概念。将沉积坳陷同成烃成藏过程联系起来。

Perrodon等先后提出了沉积盆地与油气成因的有机联系。“没有盆地就没有石油”。朱夏提出“将盆地作为一个整体,率先考察它的全貌,进一步按构造、沉积等方面的特征把盆地划分为若干个不同含油气远景区”的找油方针。一、世界油气勘探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沉积盆地找油理论的提出,是石油地质学从实践到认识的一次重要飞跃。从沉积盆地整体出发,系统分析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油气源与圈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关系,逐渐缩小勘探靶区,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源控论和圈闭论的结合,系统研究油气藏形成的石油地质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是现代油气勘探理论的基本指导原则。

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含油气系统方法,是对盆地找油理论的系统总结和发展。

二、我国油气勘探理论

陆相生油和陆相大油气田形成理论油气分布源控理论复式油气聚集理论古潜山油气田勘探理论前陆盆地油气勘探理论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一)陆相湖盆生烃理论地质推测阶段岩石化学分析阶段有机地球化学分析阶段三个主要发展阶段:1.20世纪60年代以前:地质推测阶段孙健初——

酒泉西部盆地石油沟第三系油苗的生烃层:陆相白垩系。潘钟祥——

石油不仅来源于海相地层,而且还来自于淡水沉积物。王尚文等——

我国西部地区烃源岩:陆相沉积的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一)陆相湖盆生烃理论2.20世纪60~70年代:岩石化学分析阶段主要成果认识:系统提出了陆相地层生烃的地质和地球化学指标;提出了“长期拗陷有利于生烃”的观点;指出陆相生油的有利条件是:有一定量的生油有机质,并具有有利于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还原环境。(一)陆相湖盆生烃理论

建立了陆相烃源岩评价标准;建立了陆相盆地(凹陷)的有机质演化成烃模式;提出了生烃量的定量计算方法;指出陆相盆地的烃源区常以相互分隔的“生烃凹陷”形式存在,只要具备有效的烃源岩体积和良好的转化条件,即可形成大油气田。3.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机地球化学分析阶段

——以有机地球化学为基础的理论化、系统化、定量化新阶段。(一)陆相湖盆生烃理论

陆相湖盆具有生油气条件,甚至可以形成大油气田;烃源条件的好坏受控于古气候、古沉积环境;陆相盆地的明显特征是高沉积速率;碎屑岩沉积占绝对优势,区域性油气运移距离较短。中国陆相湖盆生烃理论的要点:

(二)油气分布的源控理论基本思想:有效烃源岩分布区基本控制了油气田的大致分布范围。在陆相沉积盆地中,油气田一般围绕生烃坳(凹)陷中心呈半环状、环状、多环状分布,一个生烃凹陷就是一个含油气区。

有利生油深坳(凹)陷控制了油气的形成和分布;面临生油深坳(凹)陷的同生二级构造带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歧口凹陷油气藏环带状分布图1.油田;2.生油凹陷;3.烃源岩分布区1.有利生油深坳(凹)陷控制了油气的形成和分布2.面临生油深坳(凹)陷的同生二级构造带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区带聚集的油气(%)中国东部80个油气田的资料统计国外236个油气田的资料统计深坳陷区(中央隆起带)82.311.4陡坡带聚集油气占7.5%7.521.3缓坡带聚集油气占5.9%5.963.3其它部位4.34.0(三)复式油气聚集理论

复式油气聚集带:同一构造单元、具有相同成藏地质背景和密切成因联系的若干油气藏的集合,以一种油气藏类型为主,以其它类型油气藏为辅,具有成群成带分布的特点,在平面上和剖面上构成了不同层系、不同类型油气藏叠加连片的含油气带。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复式油气聚集带

逆牵引背斜带为主体的复式油气聚带

挤压构造带为主体的复式油气聚带

底辟隆起为主体的复式油气聚带

披覆构造带为主体的复式油气聚带

地层超覆带为主体的复式油气聚带

地层超覆不整合“基岩”块体油气藏为主体的复式油气聚带

地层不整合为主体的复式油气聚带砂岩上倾尖灭带为主体的复式油气聚带(三)复式油气聚集理论(四)古潜山油气田勘探理论

主要认识和观点:(1)古潜山油气藏的类型:块断山、褶皱山、残山。(2)潜山储集体的储集空间类型:裂缝、溶孔(洞)。(3)成藏关键:新生古储(早期抬升、中期埋藏、晚期稳定)。(4)近油源:具有断层和不整合两种运移通道。(五)中国古生代海相生油理论(1)多时代烃源岩(震旦-奥陶系、志留-泥盆系、石炭-二叠系)多期生烃、多期运聚成藏(海西期、印支-燕山期、喜山期);(2)多时代成油组合(震旦-奥陶系、志留-泥盆系、石炭-二叠系);(3)成藏模式:古生古储、新生古储、新生中储、新生新储;(4)长距离运移油气;(5)油气主要分布于古隆起、古斜坡、断裂带、各种扭动构造带以及区域性不整合附近。隐蔽油气藏勘探需要解决三大科学问题:隐蔽圈闭的形成机制及其空间展布隐蔽油气藏的输导体系及运聚规律隐蔽油气藏的成藏机理及评价方法(六)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

地质法

地震勘探法非地震法地球化学法钻井法测井法第二节油气勘探方法

目前的油气勘探方法基本可以分为四类:地质调查技术(地面地质勘查、油气资源遥感、非地震物化探、地震勘探)井筒技术(钻井、录井、测井、测试、试采等)实验室分析与模拟技术地质综合研究技术一、油气地质调查与分析法

主要分为油气地面地质测量(如油气普查和详查阶段的地质调查方法)和专题或综合地质分析研究。地面地质调查是获得区域地质资料最直接和最可靠、经济的方法,具有技术简单,成本低的优点。

主要任务:

(1)观察、丈量主要的沉积地层剖面,重点解决地层时代、生储油条件;(2)进行油气苗调查,确定其产层,取得油气分析数据,以便分析油气苗的成因和油源;(3)确定盆地边界,了解盆地的地质结构、区域构造轮廓与大断裂展布;(4)了解地面地理条件,为部署物化探做准备。1.地面地质测量2.专题或综合地质分析研究

在油气勘探各个时期,根据勘探工作需要,开展地层、构造、岩相古地理、生储盖、水文地质等方面的专题研究或综合地质分析。地质研究贯穿于油气勘探开发的全过程,在不同的勘探阶段,根据已有的资料和勘探需要,开展专题或综合地质分析研究,为下一步勘探评价提供依据。二、地震勘探法

地震勘探技术是应用最广、用途最多、精度较高的物探方法。应用地震资料可以分析区域构造和局部构造;研究主要地质界面特征。

地震勘探可以分为概查、普查、详查、精查四个阶段。结合地面地质调查和其它资料,探明盆地的地质结构:盆地边界基岩起伏沉积岩体厚度含油气远景区部署区域探井提供依据地震概查地震普查优选有利区带确定探井井位提供依据基底以上各构造层基本形态主要断裂展布划分区域构造划分二级构造带地震详查----有利区带(二级构造带)寻找圈闭、探明圈闭形态和基本要素结合探井资料开展储层横向预测选取有利局部构造提供依据地震精查提供研究资料探明油气藏顶面构造形态预测油气层分布探明油气层构造形态与内部结构储层参数的地震反演研究油气层物性油气田开发

非地震物探是重力、磁力、电法勘探的总称。主要以岩石密度差、磁性差、电性差为依据,通过在地表或地表上空的地球重力场、电场、磁场特性的变化,来达到反映地下地质特征的目的。三、非地震物探技术

反映地壳深部结构及其特点;

反映基底顶面深度与起伏状态,以及基底断裂与岩性;

在条件有利情况下,反映沉积盖层的构造特征。四、油气资源遥感调查油气资源遥感主要有两大技术:1.遥感石油地质信息提取和分析技术:该方法的关键是要选择稳定指示物的集合,寻求最佳的模型,具有综合性、定量性的特点。

2.烃类微渗漏遥感直接检测技术:根据烃类微渗漏机理、微渗漏速率、微渗漏地表组分和地表标志,建立一系列探测关于岩石褪色、蚀变和地面植被病变等引起的电磁波变化的遥感模型,从而圈定含油气范围。五、油气地球化学勘探

油气化探:通过系统测试分析自然界中与油气有关的化学异常,评价区域含油气远景。主要优点在于成本低,适用于各种地表条件,可直接找油。研究岩石及油气水的原生地球化学特征、与生油岩有关的地球化学作用和指标。研究油气藏中高浓度集中的油气,向周围介质扩散和渗滤而产生的次生地球化学变化。1.油气化探的基本原理

在油气田形成或消失的过程中,烃类及伴生物逸散至近地表可以形成地球化学异常。在获得各种介质的地球化学指标之后,可以通过各种数学地质方法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来圈定这些异常。油气化探异常的主要类型(据郝石生等,1994)2.油气化探的主要方法

根据取样位置分为:空中化探、近地表化探和井中化探。

空中化探:主要研究大气层中的气体成分组成和含量,特别是烃类物质的变化规律。

近地表化探:以地壳表层为对象,通常只限于侵蚀面以上的地质空间范围,可用来进行有利含油气区带预测和圈闭含油气性评价。

井中化探:主要研究储层地球化学特征,以直接地球化学指标进行生油岩和储层评价,及时发现和预测油气层及油气性质,合理选择试油层位,并为近地表化探服务。

根据分析介质的差异,分为气态烃测量法、土壤测量法和水化学测量法。

气态烃测量法:常用方法包括游离烃测量,依其烃类组成特征寻找油气。

土壤测量法:包括酸解烃、蚀变碳酸盐(ΔC)、热释汞、紫外荧光法、微量铀、碘测量等方法。

水化学测量法:主要分析指标包括C1-C5的浓度、苯系物和酚系物的溶解度、水总矿化度、水中的U6+、I-等无机离子浓度等。2.油气化探的主要方法六、井筒技术钻井技术地球物理测井录井技术测试与试油技术

按照勘探阶段的区别和研究目的的不同,探井可以分为科学探索井、参数井、预探井、评价井等。(1)科学探索井(科探井)一般是在没有研究过的新区,为了查明区域沉积层系、地层接触关系、生储盖及其组合特征等,评价盆地的含油气远景,或者是为了解决一些重大地质疑难问题和提供详细的地质资料而部署的区域探井。一般钻探深度较大、研究项目较全、要求系统取心(至少在重点层段全部取心)。1.钻井法(2)参数井在地震普查的基础上,为查明一级构造单元的地层发育、沉积剖面、接触关系、生烃能力、储盖组合,并为物探、测井解释提供参数的一种区域探井。参数井的研究项目没有科探井齐全,一般要求断续取心,要求全井段声波测井、地震测井,取心不少于进尺的3%。参数井一般部署在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带(圈闭)上,以钻达地层较全而又容易发现油气的部位。命名:以盆地或坳陷为单元进行统一命名,如“盆参1井”、“沙参2井”等。1.钻井法(3)预探井

预探井是在地震详查的基础上,以局部圈闭、新层系或构造带为对象,以揭示圈闭的含油气性,发现油气藏,计算控制储量(或预测储量)为目的的探井。预探井一般部署在最易发现油气藏,或最可能取得突破的构造(圈闭)高点或关键部位,以尽早取得区域勘探阶段的战略突破。命名:区带或圈闭名+序号,如“塔中4井”,“车古6井”。1.钻井法(4)评价井(详探井)在预探所证实的含油气圈闭(面积)上,为进一步查明油气藏类型、特征,评价油气田规模、生产能力、经济价值,落实探明储量为目的所部署的探井。评价井为油气藏的开发和储量计算提供详细的地质参数。评价井的命名方法是在区带预探井汉字后加3位数字,如塔中401井。1.钻井法2.测井法

地球物理测井(简称测井):是指在钻孔内放置一些特定仪器,在井孔中利用测试仪器,根据物理和化学原理,间接获取井眼周围地层和井眼信息的测试过程。包括信息采集、处理和解释等过程。按物理方法分为:电法测井、声波测井、核(放射性)测井、磁测井、力测井、热测井、化学测井。按完井方式分为:裸眼井测井、套管井测井。按勘探开采阶段分为:勘探测井、开发测井。

地质录井(简称录井):钻井过程中收集地下地质资料的工作。特点:多参数、大信息量,现场快速、实时,为识别和及时发现油气层、评价油气性质、选择试油层段、进行烃源岩的评价、储层评价、产能预测等提供依据。主要包括:岩心录井、钻时录井、岩屑录井、钻井液录井、气测录井、荧光录井、地化录井等。3.录井技术4.测试与试油技术

地层测试与试油:对有油气显示的可能油层进行产油气能力、流体性质和油气层特征的测定与试验。

测试和试油取得的数据主要包括:①油分析数据②天然气分析数据③地层水分析数据④高压物性油气水分析数据⑤油气水产量、油气比、压力资料、温度数据七、分析测试技术

实验室测试分析技术是以实验室仪器设备、测试工具、模拟装置为手段,对油气勘探过程中所需要的岩石、沥青、油气水等样品进行直接分析,为地质综合研究提供资料。1.烃源岩分析测试技术(1)岩石超临界抽提技术(2)有机岩石学分析测试技术(3)岩石热解分析技术(4)碳同位素分析测试技术(5)显微红外分析技术

2.储层分析测试技术

油藏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储层次生孔隙分布预测、油藏注入史研究。

包裹体分析技术:确定烃类运移的时间和相态、方向和通道,重建储层的孔隙演化史、油气运移史、构造演化史等。

图像分析技术:荧光显微镜彩色图像处理、扫描电镜能谱图像处理、薄片图像处理。八、综合勘探技术

油气勘探的不同阶段,勘探对象不同,解决的地质问题不同,采用的勘探技术组合也不同。不同的地质和地面条件必须采用不同的技术组合。目前根据不同油气藏和地面条件形成了多套勘探技术系列。例如:

复杂断块油藏—以三维地震和定向斜井为主的勘探技术系列低渗透油藏—以高分辨率地震横向预测、油层保护和改造为主的勘探技术系列主要油气勘探技术的发展1.地震技术:识别地下构造、地层、岩性圈闭成为可能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技术迅速发展三维地震—寻找隐蔽油气藏层序地层学—基于高分辨地震技术2.钻井技术:超深井钻井、海洋钻井、定向钻井、侧钻井3.测井技术及录井技术:数控测井技术、成像测井技术、随钻测量技术、录井技术原始随机钻井简单地质调查+钻井

地震+钻井+测井等多种技术第三节油气资源评价概述一、油气资源的概念及分级1.油气资源的概念

油气资源是指地壳或地表天然生成的,在目前或将来,经济上值得开采而技术上又能够开采的油气总和。已验证了的经济资源为储量。(1)分类原则:地质把握程度、资源的经济价值资源发现与否、近期可采性2.油气资源分级(2)国外分类:前苏联将储量分为A、B、C三个级别及其亚类。美国则采用3P分类方法,即探明储量(Proved)、概算储量(Probable)和可能储量(Possible)。麦氏资源分类方案(据USGS,1973)经济价值分类已验证的待发现的经济价值增加经济资源(储量)资源边缘经济资源资源非经济非资源

地质保证程度增加2.油气资源分级2.油气资源分级

将油气总资源分为储量和远景资源量两大类。远景资源量分为潜在资源量和推测资源量两级。储量又分为探明储量、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三个级别。因此,目前我国的油气资源分为五级,即推测资源量、潜在资源量、预测储量、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

(3)我国油气资源分级推测资源:在勘探初期,根据区域地质资料,与邻区同类盆地进行类比,结合盆地或凹陷的初步地面地质调查、物探普查或参数井、地化资料估算出的油气资源量,是预探部署的重要依据。潜在资源量:是指预探阶段过程中,通过以地球物理勘探为主的综合勘探,经过圈闭识别、描述评价方法,估算出的含油气圈闭可能存在的资源量。潜在资源量还未经钻探证实,是部署预探井的重要依据。2.油气资源分级预测储量:是指预探阶段完成后,对已获得工业油气流的圈闭,通过圈闭精细描述评价或油气藏早期描述评价,预测出的油气储量。控制储量:是指油气藏评价勘探阶段过程中,通过以地震勘探和评价井钻探等综合勘探,经过油气藏描述评价,计算出的油气储量。探明储量:是指油气藏评价勘探阶段完成后,经过油气藏精细描述评价,计算出的油气储量。它是油气藏勘探的最终勘探成果,为油气田开发提供依据。2.油气资源分级二、油气资源评价的任务及内容

通过油气资源评价,可以解决下列主要问题:不同油气勘探阶段的目标在哪里?这些目标的各级资源量及其可能性如何?最佳的近期、中期、远期勘探方案是什么?油气资源评价的核心任务是为有效地寻找和评价油气田提供依据。1.目的及任务2.油气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油气资源评价的宗旨:发现和探明油气田。

油气资源评价的主要研究内容:对勘探目标的各项油气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不同资源级别及类型的定量估算,最后进行地质风险分析与勘探策略研究。油气资源评价以地质评价为基础,定量评价为重点,决策及部署规划为结果。成因法类比法历史外推法油气藏规模概率分布规律法发现过程模型法综合预测法三、油气资源评价的方法

按照油气资源定量预测方法理论的差别,可分为:1.成因法

根据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过程的基本理论,来估算生烃量、运移量和聚集量。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氯仿沥青“A”法、干酪根降解的数学模型法和热模拟法等。基本计算思路是:先求出生烃量,然后分别确定排烃系数和聚集系数,三者相乘即得到油气聚集量(总资源量)。

储量丰度类比法是目前广泛使用、比较简单的估算方法。理论基础:油气资源的大小往往与沉积岩的面积、体积、堆积速率等因素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通常在成熟探区,对不同类型地质单元进行大量统计的基础上,得到一些经验参数,然后应用到地质条件相似的地质单元中去。类比法适用于任何勘探阶段和地质条件。2.类比法(1)面积法:Q-评价区资源量,吨;A-评价区沉积岩面积,km2;K2-类比区面积丰度,吨/km2。(2)体积法:V-评价区沉积岩体积,km3;Kv-类比区体积丰度,吨/km3。(3)体积速度法:前苏联涅斯乔洛夫统计出—V-盆地沉积物体积速度2.类比法3.经验和历史外推法

又称勘探效果分析法。以历史资料为基础的一种经验外推法。主要适用于勘探程度较高的地区,勘探工作量投入比较均衡,没有大的起伏。

经验外推法是一个盆地发现高峰期已经过去,随着储量发现时间和钻井进尺的累积量增长,而呈现出下降趋势曲线,根据此曲线推测油气资源量。

油气田规模序列数学模型法是根据自然现象的概率分布特征估算资源量。储、产量分析法是一种利用累计发现量与累计生产量之间的关系,求得最终累计发现量的方法。4.油气藏或圈闭规模概率分布规律法

主要用来解释评价区资源量的结构,评价油气藏个数、最大油气藏、某一级别的油气藏个数;可用来校正由其它方法给出的资源总量Q。评价的地区可大可小,从整个盆地到某个含油气区带。将所发现的油气藏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又划分出若干个勘探样本,即在某一含油气区或盆地内,到某一时间为止,所发现的油气藏的总和。5.特尔菲法与专家系统

特尔菲法与专家系统是一种系统综合石油地质专家的经验、知识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该方法主要采用概率曲线法,将评价区进行有效划分,进而统计有关各项资料,分别根据不同专家的认识对其进行评价,最后平衡所有专家的认识,给出对某个盆地或区域的可靠的资源量。第四节盆地模拟技术

盆地模拟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球热力-动力学、地质流体动力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进来,首先建立表征盆地内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有关的各基本地质过程的概念模型(或地质模型)。根据概念模型的特点,用适当的物理、化学和动力学等方程来描述相关的地质过程,即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根据盆地的地质特征确定定解条件、选择合理的数值解法,输入恰当的模拟参数,从时间-空间上对盆地的地质演化、有机质热成熟以及油气的生成、排驱、运移乃至聚集过程进行历史分析和定量描述。盆地模拟流程图

盆地模拟的最终目的是以模拟成果为依据,结合其它方面的资料和成果,对盆地进行历史的、定量的和综合的评价,确定未来可能有利的勘探目标。盆地模拟包括地史、热史、生烃史、排烃史和运聚史模拟五个方面。第五节我国油气勘探的前景领域

前陆盆地勘探、大型古隆起勘探、叠合盆地勘探、海相碳酸盐岩、高成熟探区复杂岩性体勘探、深层油气勘探、天然气勘探、海域勘探及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等是我国油气勘探主要领域。一、叠合盆地勘探

中国的沉积盆地经过多次构造运动,不同类型盆地叠加和改造,导致断层多、岩相岩性变化大和沉积面貌复杂,表现为多生烃层系与多储集层系、多运动聚集期、油气分布复杂等特点。我国发育两类叠合盆地(克拉通与前陆或裂谷盆地叠合、断陷与坳陷盆地叠合)、三种组合形式(克拉通下部组合、克拉通上部组合和中生界深层油气组合)。中国叠合盆地特征(金之钧等,2002):(1)地层沉积特征上三分明显:早古生代克拉通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晚古生代不同盆地类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和中新生代的拉张与挤压型的陆相碎屑岩沉积;(2)叠合盆地位于三大板块结合部位,盆地面积小,活动性强,构造变形强烈;(3)印支运动在中国表现强烈,在大部分地区成为陆相沉积区或裸露地表;(4)新生代东西分异明显,东部主要为(走滑)拉张型裂谷盆地,西部主要为挤压型陆内前陆盆地;(5)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盆地相互叠置,形成了多种叠合盆地类型。

从全球板块构造理论的观点分析,位于造山带前缘的前陆盆地其石油地质条件非常有利。前陆盆地的含油气系统具有多时代烃源岩、多时代储盖组合、多期成藏且晚期为主的特点。中国西部的前陆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三个带内:①前陆断褶带;②斜坡带;③逆掩带。

中国十余个前陆盆地及其褶皱-冲断带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分别发育在天山、昆仑山、扎伊尔山、祁连山、贺兰山和龙门山等造山带与克拉通(陆块)的结合部位。二、前陆盆地勘探

大地构造背景决定了中国前陆盆地的特殊性。同造山运动的沉积响应造成前陆盆地砂体发育。多期演化形成了前陆盆地多套储盖组合。以煤系为主的多套烃源岩并存控制了油气分布的差异性。前陆冲断带分带、分段性控制着盆地内油气的分布。

中国前陆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宋岩,2005):

大型古隆起区是油气运移聚集的主要方向和最佳场所。中国的威远大气田、俄罗斯的罗马什金大油田等均属于此类型。三、大型古隆起勘探

塔里木盆地此类大型隆起很多,如塔中隆起、英买力隆起、塔东隆起、巴楚隆起。轮南-塔河油田位于轮南大型隆起上,有利面积3000km2,估计石油资源量13×108t。四、海相碳酸盐岩勘探

我国海相碳酸盐岩主要集中在下古生界,其次是上古生界—三叠系。下古生界与不整合面有关的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是海相碳酸盐岩勘探的重点,上古生界以孔隙型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储层为勘探对象。中国南方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分布广,厚度大,油气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印支-燕山运动的强烈作用,使得大部分油气藏被破坏,勘探难度较大。五、高成熟探区复杂岩性体勘探

中国东部剩余资源主要分布于岩性、潜山、复杂断块等目标,斜坡带和凹陷低部位是勘探增储的重点。主要盆地中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年增石油储量约占年增总储量的50%以上。5560595348394000080000020406080岩性油藏中石油总储量占百分比0199920002001200220032004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采集、处理与解释技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技术地震相、测井相、沉积相“三相”联合解释技术地震储层预测、油气水流体性质预测技术岩性地层圈闭综合评价技术特殊钻井、测井、压裂改造等工艺技术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技术系列:六、深层油气勘探

以中石油为例:深层、超深层油藏的探明率分别只有9.6%和8%;深层、超深层气藏的探明率只有3.9%和5.7%,远远低于中浅层探明率(39.6%、14.6%),因此深层已成为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之一。

我国将油气资源按深度划分为:浅层(<2000m)、中深层(2000~3500m)、深层(3500~4500m)和超深层(>4500m)。深层石油资源量约为50.9108t,约占总数的12%;超深层的石油资源量约为51.5108t

,约占总数的12%。天然气资源以深层最为富集,资源量为7.341012m3,约占总数的32%;超深层天然气资源量为4.251012m3,约占总数的19%(据石昕、戴金星等,2005)。七、天然气勘探

我国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探明比仅为10:1,而国际上接近于1:1,因此天然气勘探的潜力非常大。中国主要天然气勘探领域仍然以鄂尔多斯、四川、塔里木、柴达木、莺歌海-琼东南、南海等7大盆地为主;另外准噶尔、松辽、渤海湾、吐哈、珠江口盆地也发现了中等规模以上的气田,具有一定的天然气勘探潜力。中国历次天然气资源评价结果33万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