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制-伤寒论习题集_第1页
七年制-伤寒论习题集_第2页
七年制-伤寒论习题集_第3页
七年制-伤寒论习题集_第4页
七年制-伤寒论习题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

伤寒论习题集

主编姜建国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

伤寒论习题集

主编姜建国(山东中医药大学)

副主编顾武军(南京中医药大学)

李宇航(北京中医药大学)

何新慧(上海中医药大学)

主审王新陆(山东中医药大学)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

伤寒论习题集编委会

主编姜建国(山东中医药大学)

副主编顾武军(南京中医药大学)

李宇航(北京中医药大学)

何新慧(上海中医药大学)

编委(以姓氏笔画排列)

纪立金(福建中医学院)

曲夷(山东中医药大学)

朱章志(广州中医药大学)

吕翠霞(山东中医药大学)

张友堂(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张国骏(天津中医学院)

金东明(长春中医学院)

周庚生(浙江中医学院)

翟慕东(成都中医药大学)

主审王新陆(山东中医药大学)

2

编写说明

根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关于编写七年制规划教材习题集的通

知”的精神,由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伤寒论》

编委会组成《伤寒论习题集》编委会,合作编写本书。兹将有关事项

说明如下:

一、根据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教育和教学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学

生从广度和深度掌握《伤寒论》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加深对教材

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熟

悉考试规则、习题模式和解题技巧,而且也为建立本课程的考试题库

奠定基础,特组织编写《伤寒论习题集》。

二、中医学科的考试习题研究,是中医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伤寒论》又属中医经典课程,其在内容和体例上极具特色,教学上

也有一定的难度和特殊性。《伤寒论》课程的习题研究已进行多年,

从事本专业教学的老师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如何在习题与考试方面

更适合于七年制层次的教育教学特点,则是一个新的尝试。相信本书

的编写,会对《伤寒论》教学和七年制学生的培养有所裨益。

三、本习题集的命题,以七年制规划教材《伤寒论》为基础,以

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和要求为依据,以七年制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

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容为主要素材,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力求命题符合教学实际,既突出教材的内容

重点,又确保知识的覆盖面。

四、本习题集为《伤寒论》的配套教材,两书的内容必须协调一

3

致。本书以章为单位,章下为题型,章末为参考答案。后附模拟试题

和参考答案。模拟试题又分本科A、B卷和本科考研究生A、B卷。

五、本书根据命题的性质分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

题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填空题和判断题。其中选择题又分A1型

题、A2型题、B型题和X型题。主观性试题包括简答题和论述题。

其中论述题中可以含病案分析题型。

六、本书的总论习题由姜建国编写,第一章习题分别由顾武军、

翟慕东、纪立金、张国骏编写,第二章习题分别由何新慧、朱章志、

吕翠霞编写,第三、四章习题由周庚生编写,第五章习题分别由李宇

航、张友堂编写,第六章习题分别由张友堂、金东明编写,第七、八

章习题由曲夷编写。全书完成后,经王新陆教授主审定稿。在编写过

程中,山东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的葛常祝老师协助做了不少编务

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的编写,是七年制《伤寒论》习题研究和编写的新尝试,加

之时间较仓促,谬误在所难免,敬请老师和学生在使用中提出宝贵意

见,以便进一步修订。

《伤寒论习题集》编委会

2005年7月

4

目录

总论...........................................................................6

参考答案.......................................................................8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3

参考答案......................................................................49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75

参考答案......................................................................93

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101

参考答案.....................................................................107

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111

参考答案.....................................................................113

第五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116

参考答案.....................................................................118

第六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120

参考答案.....................................................................125

第七章辨霍乱病脉证并治.......................................................128

参考答案.....................................................................131

第八章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133

参考答案.....................................................................136

附录一本科模拟试题(AB卷)及参考答案........................................138

木科模拟试题(A卷)..........................................................138

参考答案.....................................................................142

木科模拟试题(B卷)..........................................................145

参考答案.....................................................................149

附录二本科考研究生模拟试题(AB卷)及参考答案.................................152

本科考研究生模拟试题(A卷)..................................................152

参考答案.....................................................................157

本科考研究生模拟试题(B卷)..................................................160

参考答案......................................................................164

附录三《伤寒论》课程教学大纲.................................................167

5

总论

一、选择题

(―)A)型题

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

A.春秋时代B.西汉末年

C.战国时代D.晋代

E.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A.王叔和B.成无己

C.张机D.林亿

E.华佗

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

A.孙思邈B.王叔和

C.成无己D.林亿

E.柯韵伯

4.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

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D.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

E.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

(二)B型题

A.成无己B.张仲景

C.张景岳D.王叔和

E.柯韵伯

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

2.《金匮要略》的作者:

3.《注解伤寒论》的作者:

A.《伤寒论条辨》B.《伤寒来苏集》

C.《伤寒贯珠集》D.《伤寒论纲目》

E.《伤寒微旨论》

4.按治法分类法研究《伤寒论》的著作是

5.按方剂分类法研究《伤寒论》的著作是

6.按症状分类法研究《伤寒论》的著作是

(三)X型题

1、关于《伤寒论》一书,正确的说法有:

A.是一部以外感病为主论述疾病辨证论治的医书。

B.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一线相贯的医学著作。

C.作者为张机。

D.约成书于东汉末年。

E.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6

2、据《难经》原文,广义伤寒包括:

A.中风B.伤寒

C.湿温D.热病

E.温病

3.《伤寒论》条文的排列,从整体上看具有哪几个特点:

A.先概论,后分述;

B.先论病因病机,后论脉症方治;

C.先重点论述主症、主治、主方、主药,后分别列述此方证具体的某一问题;

D.先论本病本证,确立中心内容,后列述兼证、变证、类似证;

E.现列举方证的具体用法,后进行归纳总结:

4.关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下列说法恰当的有:

A.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B.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

C.讨论了病变部位、证候特点、邪正消长及立法处方等问题

D.将外感疾病及杂病的各种证候抽象化

E.可作为一切疾病的分证纲领

5.关于《伤寒论》六经的涵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也就是三阴三阳。

B.专指经络。

C.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D.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

E.只论述了热证、实证的证治。

6.下列哪几项属于六经病证的基本治则:

A.扶正祛邪B.调整阴阳

C.标本缓急D.表里先后

E.病差防复

二、名词解释

1.伤寒2.六经3.六经病4.六经辨证

三、填空题

1.《伤寒论》是的一部分,为时代,著名医家的著作。

2.现今通行的两种《伤寒论》版本是本和本。

3.金代出现了第一部逐条注释《伤寒论》的著作,即写作的《》。

4.明代以后,医家着重研究《伤寒论》的六经病篇、辨霍乱、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

并治,共篇,段条文,计方。

5.伤寒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指。狭义伤寒是指。《伤寒论》讨

论的是o

6.六经,指、、、、、,也就是o是以

为分类依据的。

7.《伤寒论》的六经病,是、、、及其气化功能发生病变的

一种综合反应。

四、判断题

1.《伤寒论》成书于西汉末年。

2.宋代林亿等将《伤寒杂病论》原书的伤寒部分整理成册,名为《伤寒论》。

3.《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专著。

7

4.《伤寒论》主要讨论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5.六经的实质是指外感热病的六个不同阶段。

6.六经辨证体系的提出,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

7.《伤寒论》的第一方桂枝汤,就是一首扶正祛邪并用之方。

8.《伤寒论》在表里同病时的基本治则是表里同治。

五、简答题

1.《伤寒论》的条文排列顺序有什么特点?

2.《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与《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有什么关系?二者有哪些不同?

3.《伤寒论》对中医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

六、论述题

1.《伤寒论》是如何成书与沿革的?

2.伤寒与温病之争的焦点是什么?应如何认识寒温之争?

3.六经辨证有何特色?

4.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有何关系?

5.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有何关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1型题

1.E2.C3.C4.B

(二)B型题

1.B2.B3.A4.C5.B6.D

(三)X型题

1.ABCDE2.ABCDE3.ABCD4.ABCDE5.ACD6.ABCDE

二、名词解释

1.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则是单纯指感受六

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

2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也就是三阴三阳。阴阳由一而为三,

是以阴阳气之多少为分类依据的。

3.六经病是六经所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及其气化功能发生病变的一种综合性反

应。

4.六经辨证,实质是三阴三阳辨证。是用三阴三阳概括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与病理

演变。又用三阴三阳所涵示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与感受邪气机体所发生病理变化、

脉症特点结合起来,以说明疾病的正邪斗争、表里进退、虚实转化、阴阳盛衰;以辨明病邪、

病位、病性、病势、预后等。从而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遣用相应的方剂药物,选择相应的

煎服方法。

三、填空题

1.《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

2.宋版本成注本

3.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4.10398113

5.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单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

6.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阴阳气的多少

8

四、判断题

1.X2.X3.X4.X5.X6.V7.V8.X

五、简答题

1.《伤寒论》条文的排列极有意义,从整体上看,主要有这样的几个特点:①先概论,

后分述;②先论病因病机,后论脉症方治;③先重点论述主症、主治、主方、主药,后分别

列述此方证具体的某一问题:④先论本病本证,确立中心内容,后列述兼证、变证、类证。

2.《伤寒论》用“六经”作为疾病的辨证纲领,理论上源于《素问•热论》,而且是《热

论》的继承和发展。《热论》对外感热病的形成原因、主要证候、传变规律、治疗方法、预

后禁忌等,均作了论述,其对外感热病的概括,即运用了六经理论。

仲景继承《热论》的这种六经分证的方法,但却创造性地进行了发挥完善。《热论》只

论经络受病,《伤寒论》则全面阐述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病变;《热论》只论实证热证,

《伤寒论》则全面阐述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诸证;《热论》只有汗、下二种治法,《伤寒论》则

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俱全。更为重要的是,仲景把中医学朴素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与中医

的脏象理论、病因学说、发病学说、诊断方法、遣方原则、用药规律等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

起,创造了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的全新的“六经辨证二

3.第一、奠定辨证基础。将临床的病、脉、证、治、理.、法、方、药融为一体,将临床

的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及演变规律分析归纳,创造性地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纲领。第二、确立

治则治法。具体言之,其治疗原则有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标本缓急、表里先后、病差防复

等。《伤寒论》中具体应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治法。第三、揭示

组方大法。《伤寒论》不但揭示了中医组方用药的基本规律与大法,还创造与保存了大量的、

宝贵的古方名方。《伤寒论》通过方剂药物的具体运用,揭示了中医临床如何用药、如何组

方的基本原则,提示了因证设法、因法设方、因方遣药的一系列大法。其简捷实用、主次分

明、配伍严谨、疗效卓著的组方特点,为后世的方剂学提供了优秀的范例。

六、论述题

1.《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撰。约成书于

公元200〜210年。内容包括伤寒与杂病两部分。《伤寒杂病论》成书后,由于当时印刷术尚

未发明,又值战乱纷起,社会不安定,所以此书流传并不广泛,而且逐渐散佚不全。经西晋

太医令王叔和“搜采仲景旧论”,进行整理编次,其伤寒部分,复又成书,名为《伤寒论》。

此可视为《伤寒论》现存的最早版本。

经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亦属抄本,在流传中,时隐时现,若存若亡。据唐•孙思

邈的“江南诸师秘仲景方不传”之语,推知《伤寒论》之所以不得广泛流传的另一原因,是

凡获此书者,皆奉为至宝,每每秘而不传。所以孙氏撰《千金要方》时,极少引述仲景言,

至晚年撰《千金翼方》时,穷••生搜集,始得全貌,分载于卷九、卷十之中,计有条文392

条,方剂109首,成为《伤寒论》现存较早的版本之一。又唐•王素著《外台秘要》40卷,

其中18卷载引《伤寒论》条文,前10卷内容与今本《伤寒论》略同,后8卷基本为杂病内

容。

宋代治平年间国家成立校正医书局,广征书籍,得一版本,经高保衡、林亿等医家的校

勘整理,并雕版印行。至此,《伤寒论》才得以广泛流传。此本后世称为“宋版本二但宋刊

原本已不复见,今所见乃是明•赵开美的复刻宋体,又称“赵刻本”。目前所见的《伤寒论》

版本,除宋版本外,还有成注本、桂林本及日本传本康治本、康平本等。比较通行的有宋版

本与成注本(金•成无己注解本)两种。

2.争论的焦点是:《伤寒论》所阐述的外感疾病究竟是广义伤寒还是狭义伤寒?《伤寒

论》的六经病究竟包括不包括温病?持广义伤寒论者认为,《伤寒论》的六经病,包括了所

有的外感病,温病乃外感病之一,当然未出其范围。持狭义伤寒论者认为,《伤寒论》的六

9

经病,只论述了寒邪引起的外感病,是详于寒而略于温,故不能包括温热邪气引起的温病。

两种观点,尖锐对持,久争不下。对于这个问题,应该用唯物史观进行分析,从学术发展的

规律及因果关系,去看待《伤寒论》与温病学这两大学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应该肯定,《伤寒论》所阐述的确实属广义伤寒,是包括温病在内的多种急性热

病(并包括内伤杂病)。从以下四个方面可以得到证明。其一,《伤寒论》第6条指出:“太

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在此不但明确了“温病”的病名,而且还与太阳中

风证、太阳伤寒证类比,以揭示温病与中风、伤寒迥异的证候特点。其二,《伤寒论》不只

专门论述寒邪伤阳的寒化证,也论述了大量的温热证。如肺热咳喘证、热郁胸膈证、肠热下

利证、阳明实热证、湿热发黄证、厥阴热利证及少阴热化证等。以上诸多热证,并非全是寒

邪化热,亦有直接感受温热邪气而为病的,而且也均见于后世的温病之中。其三,《伤寒论》

的治法,不单为寒邪立法,亦适用于温病。如清泄热邪、通下实热、育阴清热、急下存阴及

清热生津等。尤其“存津液”的治疗思想,更是温病治疗的主要法则。其四,《伤寒论》的

方药,更为温病广泛运用。如白虎汤、承气汤、陷胸汤、黄苓汤、白头翁汤、麻杏甘石汤、

黄连阿胶汤等。而且温病后期肝肾阴虚的主治方三甲复脉汤,亦是《伤寒论》炙甘草汤(复

脉汤)的化裁方。除以上四方血,更为重要的是,尽管温病学的辨证方法另辟蹊径,但其辨

证的思想、原则,深受《伤寒论》的影响,与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时,还应该承认,尽管《伤寒论》是广义伤寒,但对于温病的发病机理、证候特点、

演变规律、辨证方法、治疗原则、方药运用等一系列问题,尚缺乏完整、系统的论述,用六

经辨证来指导温病的治疗是远远不够的。温病学家通过临床实践,发现了这个问题,“脱却

伤寒,另立新说”,并提出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为主体的、全新的温病的辨证体系,发

展完善了温病的理论、辨证及治则。使之源于《伤寒论》,又超越《伤寒论》,创立了一个新

的独立学科。并使中医对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六经辨证蕴涵了中医学最基本的辨证思维方法,即辨证的常变观、整体观、恒动观、

相对观、系统观等。用比较的方法最能彰示特色的东西,把《伤寒论》六经辨证与《中医内

科学》的脏腑辨证作一比较。虽然《中医内科学》论病较全,辨证规范,但就“辨证”而言,

特别是辨证思维而言,《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就极有特点与优势。其一,《中医内科学》的辨

证形式基本是“块状”的(一病分几型),《伤寒论》的辨证形式,除了“块状”的外,更多

的是“条状”(经与经相传)与“辐射状”(由表分传六经)。其二,《中医内科学》分型谈病,

过于规范,统的较死,阐常者多,述变者少。《伤寒论》以病为纲,也分证型,但谈兼证、

谈类证、谈合病、谈并病、谈转属、谈传变,尤其是大谈变证(仲景以正病对言之称‘‘坏病”)。

在“变证”的辨证论治中,充分阐发了“达变”的变法思维,成为《伤寒论》最为鲜明、极

为活泼的辨证特色。其三,《中医内科学》谈病论证虽然也按诸如呼吸、消化分类系统,但

每个病基本是独立的,不但病,即使证与证之间的联系亦较少。《伤寒论》则整个六经病既

是独立的,又是一个整体,在病与病之间,证与证之间,互为联系,彼此引发,相互影响,

极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整体观”。其四,《中医内科学》由于辨证形式是“块状”,分型

谈病过于规范,论病基本是独立的,除了极个别病以外,在辨证思维上缺乏‘'动态"。而《伤

寒论》由于是以风寒外邪为病因、以外邪袭表为契机而“辨病脉证治”的,所以,表病是动

态变化的,表病传里更是动态变化的;每一经病是动态变化的,病与病之间的传变转属也是

动态变化的。如条文中的“一二日”、“二三日”……是表明动态变化的时间;“发汗吐下后”

是表明动态变化的前因等等。可以说整个六经辨证是动态的,充分显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恒

动观。其五,《中医内科学》(包括外妇儿诸科及大部分临床医著)的辨证论治过程大都截止

到药物加减,可以说,这样的辨证论治过程不系统,环节有缺陷,是一个“半截子”的辨证。

《伤寒论》不但病脉证治、理法方药具备,而且每•证每一方的“方后注”中还阐述了辨证

论治的最后几个环节,即药物的煎法、药物的服法、药物的禁忌、服药后的反应和处理方法

10

等。内容与前面的病脉证治、理法方药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整体。可以说,《伤寒论》

的六经辨证才真正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整体性。

综上所述,《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具有整体观、常变观、恒动观,及联系性、系统性等

特点,这些特点,就是《伤寒论》的“活力”所在。六经辨证的主要价值还不在于它开创了

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那是它的历史价值,而在于它的现实意义,即通过398条、112方的

病脉证治,科学地、形象地、真实地、理论联系实际地揭示了中医辨证论过程中最为精髓、

最为宝贵的思维特征,即“动”的、“活”的,亦即“变”的辨证思维大法与规律。可以说,

就中医辨证论治的“达变”思维而言,自古至今浩如烟海的医学著述,很少有能达到《伤寒

论》的水平。

4.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伤寒论》未明确提出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后世医家

在《内经》的辨证理论,尤其是《伤寒论》的辨证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并完善的一种辨

证方法。它是一切疾病辨证的总纲,也是一切辨证方法的总概括。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却无处不包涵着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辨证的内容,因此,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有着密切的

关系。

六经辨证实质就是三阴三阳辨证,也就是阴阳辨证。阴阳是辨别疾病的性质,就三阴三

阳而言,三阳病,•般阳气亢盛,正邪交争较为激烈,因此多表现为亢奋状态,临床以热证

实证为主。三阴病,一般正气不足,抗病力弱,因此多表现为虚衰状态,临床以寒证虚证为

主。这是阴阳对六经病的基本概括。

表里辨证主在辨析病位之浅深。就六经而言,邪在三阳者为表,邪入三阴者为里。就三

阳病而言,邪中太阳者为表,邪入阳明者为里,邪在少阳者为半表半里。进•步讲,太阳与

少阳相较,太阳为表,少阳为里;少阳与阳明相较,则少阳为表,阳明为里。就经腑而言,

病在经络者为表,病入脏腑者为里。就脏腑相关而言,太阳为表,少阴为里;阳明为表,太

阴为里;少阳为表,厥阴为里。《伤寒论》的表里辨证除确定病位的意义外,还可推测疾病

传变与预后及确定治疗原则。如病邪由表入里为逆,由里出表为顺,并以之辨析病气进退。

如表里同病,治法上可先表后里、先里后表及表里同治等等。

虚实辨证主要辨析正邪之盛衰。外感发病的过程,始终贯穿着正邪交争,并由此决定着

疾病的虚实。一般认为,虚多指正气不足,实多指邪气亢盛。就六经病而言,三阳病多属实

证,三阴病多属虚证。但具体说来,三阳病也有虚证,三阴病也有实证。《伤寒论》的虚实

论述,还有相对而言的涵义。诸如''表虚里实”、“须表里实”等描述,均非指“邪气盛”与

“精气夺”而言。

寒热辨证主要辨析疾病的性质。作为外感热病来说,寒热的辨证尤为重要,所以《伤寒

论》对寒热的论述及辨析极其详尽。三阳病以阳盛发热为主,三阴病以阴盛恶寒为主。

5.六经辨证不同于脏腑辨证,但与脏腑辨证又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脏腑是人体功能活

动及病理演变的核心,所以六经病的发生、发展及传变,不能脱离脏腑而孤立存在。

但六经病又非脏腑病,它是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及其气化功能发生病变的种综合

性反应。因此,六经辨证就其脏腑病变而言有其特殊性。如太阳病只论及膀胱,未涉及小肠。

而论膀胱又不主在膀胱腑的司小便功能,而重点论述膀胱阳气的气化及经络的连表,并山此

展开太阳主肤表、统营卫的功能及病变。所以,太阳病不是小肠与膀胱腑的病变,而是以发

热恶寒、头身疼痛、自汗或无汗、脉浮为临床表现的肤表证候。少阳病只论及胆腑,未涉及

三焦。有胆失疏泄,风火上炎的“口苦,咽干,目眩”证,还有少阳半表半里枢机不利的“往

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证。太阴病只论及脾脏,未涉及肺脏。重点

论述了脾阳虚衰,运化失职,寒湿内盛,升降失常所导致的“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

时腹自痛”等证候。厥阴病只论及肝脏,未涉及心包•有肝火横逆,热灼肝阴的寒热错杂证;

有肝火F注大肠的厥阴热利证;有肝寒犯胃,寒浊上逆的厥阴寒呕证等。以上是以六经病本

U

寓慧量露蠹黑黑紫噫嘿黑黑急嚣

参校,区别对待。

(姜建国)

12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一、选择题

(-)A1型题

1.下列哪一项是太阳病提纲:

A.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B.脉浮,发热恶寒,头痛

C.脉浮数,头身疼痛,恶寒D.脉浮紧,发热恶寒,无汗而喘

E、脉浮缓,发热恶寒,汗出

2.太阳病的性质是:

A.表证B.表寒证

C.表热证D.寒热夹杂证

E、以上都不是

3.太阳中风证汗出的机理是:

A.阳虚不能固摄于外B.卫气不其营气谐和

C.卫虚失固,媵理疏松D.外邪化热,热迫津出

E.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不内守

4.以下除哪项外,均为桂枝汤证可见之脉症:

A.脉浮弱B.脉浮数

C.身体疼痛D.项背强

E.鼻鸣干呕

5.应用桂枝汤治疗下列病证,咖项是错误的:

A.太阳中风证B.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

C.营卫不和之发热,自汗出D.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不上冲者

E.太阳伤寒证,用麻黄汤发汗后,表证未解者

6.太阳中风证的治法是:

A.调和营卫B.解表发汗,固护卫阳

C.调和营卫,益气和营D.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E.解表祛风,宣肺发汗

7.“将息”是指:

A.喘息B.将养调息

C.斟酌之意D.休息

E.将就

8.太阳伤寒证的病机是:

A.风寒袭表,营卫失调,营阴外泄B.风寒袭表,经气不利

C.风寒袭表,卫气被遏,营阴郁滞D.风寒袭表,卫气被遏,阳郁内热

E、以上都不是

9.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症是:

A.发热,微恶寒,咳嗽,口渴,脉浮略数

B.发热,恶寒,无汗,烦躁,身痛,脉浮紧

C.发热,恶寒,无汗,项强,脉浮紧

D.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疼痛,脉浮紧

E.发热,恶寒,咳嗽,喘息,脉浮紧

13

10.太阳伤寒证的治法是:

A.解肌祛风,宣肺平喘B.发汗解表,升津舒经

C.发汗解表,内清郁热D.发汗解表,宣肺除饮

E.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11.桂枝麻黄各半汤的药物组成是:

A.取桂枝汤与麻黄汤剂量的各二分之■

B.取桂枝汤与麻黄汤剂量的各三分之一

C.取桂枝汤与麻黄汤剂量的各四分之一

D.取桂枝汤二份与麻黄汤一份而成

E.取桂枝汤与越婢汤的复方

12.下列麻黄汤的煎服法中,哪项是错误的:

A.温覆取微汗B.歆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C.先煮麻黄,去上沫D.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E.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桂枝加葛根汤证的辨证要点是:

A.汗出、项强B.汗出、恶风C.汗出、发热

D.无汗、项强E.无汗、恶寒

14.桂枝加葛根汤方的组成是:

A.桂枝汤加葛根B.桂枝汤加葛根、麻黄

C.麻黄汤加葛根D.葛根汤加桂枝

E.葛根汤加桂枝、麻黄

15.桂枝去芍药汤的主证病机是:

A.胸阳受损、表证陷里B.表邪入里、郁而化热

C.里热炽盛、鼓动脉促D.表邪未解、胸阳受损

E.脾肾阳虚、虚阳外浮

16.《伤寒论》中,通过发汗而止利的汤方是:

A.大青龙汤B.麻黄汤C.小青龙汤

D.葛根汤E.葛根苓连汤

17.下列哪一项不是大青龙汤证的主症:

A.发热B.恶寒

C.无汗D.烦躁

E.筋惕肉醋

18.大青龙汤证的病机主要是:

A.寒邪束表、内郁化热B.风邪袭表、营卫不和

C.寒邪袭表、营阴郁滞D.风寒外袭、少阴阳虚

E.外感寒邪、内伤饮食

1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小青龙汤证的主症:

A.干呕B.发热

C.咳D.微喘

E.烦躁

2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针对这种病机,选方应用:

A.小青龙汤B.大青龙汤

C.麻黄汤D.桂枝汤

E.葛根汤

14

21.下列哪一组药不属于小青龙汤方:

A.麻黄、芍药、细辛B.干姜、甘草、桂枝

C.五味子、半夏、甘草D.麻黄、桂枝、细辛

E.桂枝、芍药、葛根

22.小青龙汤证“服汤已,渴者”,其病机是:

A.水饮初化、津液一时不布B.服药辛燥、伤及津液

C.水饮阻遏、津液不达D.里热伤津

E.引水自救

23.桂枝甘草汤证的服法,应该是:

A.清酒送服B.分温三服

C.顿服D.昼二夜一服

E.分温二服

24.桂枝甘草汤证的病机是:

A.发汗过多、损伤心阳B.发汗过多、损伤卫阳

C.发汗过多、伤及营血D.发汗不彻、邪不外达

E.以上都不是

25.桂甘龙牡汤证“烦躁”的病机是:

A.心阳虚B.心阴虚

C.心火重D.心血.虚

E.心气虚

26.桂甘龙牡汤方中,桂枝的用量是:

A.三两B.四两

C.半斤D.二两

E.一两

27.下列哪一项不属112条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A.伤寒脉浮B.亡阳

C.医以火迫劫之D.必惊狂

E.脉阴阳俱停

28.下列哪一组不属于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A.桂枝、甘草B.大枣、生姜

C.蜀漆、甘草D.龙骨、牡蛎

E.蜀漆、白芍

29.苓桂枣甘汤的主症是:

A.脐下悸、欲作奔豚B.脐周痛、欲大便

C.脐中痛、月经不利D.脐下痛、小便不利

E.脐上悸、腹部胀满

30.原条文要求苓桂枣甘汤的煎煮溶剂是:

A.清酒B.清水

C.甘澜水D.潦水

E.麻沸汤

31.桂枝加桂汤证,重用桂枝的用意是:

A.温通心阳、以制肾水B.温阳解表

C.增强行水D.温通太阳、调和营卫

E.通阳散寒

15

32.桂枝加桂汤中桂枝的用量是:

A.三两B.二两

C.八两D.五两

E.四两

33.下列哪一项不是苓桂术甘汤证:

A.心下逆满B.气上冲胸

C.起则头眩D.脉沉紧

E.身为振振摇

34.苓桂术甘汤证的主要病机是:

A.脾阳虚、水气停B.肾阳虚、水气停

C.水停下焦D.水气凌心

E.外寒里水

35.下列哪一项是小建中汤证的主症:

A.恶寒发热B.汗出恶风

C.心中悸而烦D.腹胀满

E.大便干结

36.临证用小建中汤时,必用何药才不失仲景组方原义:

A.桂枝B.芍药

C.甘草D.饴糖

E.大枣、生姜

37.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的主证腹胀满,是属下列哪一项:

A.虚胀B.实胀

C.食湿停滞D.虚少实多

E.虚多实少

38.干姜附子汤证的治则应该是:

A.急救回阳B.回阳救逆

C.滋阴回阳D.温补肾阳

E.脾肾两补

39.干姜附子汤证的“昼[|烦躁”一证,应属下列何项:

A.阳虚烦躁B.阴虚烦躁

C.热邪烦躁D.阴阳惧虚烦躁

E.虚中挟实烦躁

40.下列哪一项不应属真武汤证:

A.发热、心下悸B.头眩、身喝动

C.小便不利D.四肢沉重、疼痛

E.汗出而喘

41.桂枝新加汤中,芍药和生姜的用量正确为:

A.芍药三两,生姜三两B.芍药五两,生姜五两

C.芍药五两,生姜三两D.芍药四两,生姜四两

E.芍药一两,生姜三两

42.太阳中风兼阳虚汗漏证的主治方为:

A.桂枝附子汤B.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C.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D.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E.桂枝加附子汤

16

43.下列除哪个方证外,均为太阳中风表虚证的兼证:

A.桂枝去芍药汤证B.葛根汤证

C.桂枝加葛根汤证D.桂枝新加汤证

E.桂枝加附子汤证

44.桂枝加附子汤用于:

A.风湿相搏而身体疼痛,汗多者

B.麻黄汤证汗后所导致大汗不止者

C.太阳病发汗太过而阳虚汗漏者

D.少阴病复感寒邪

E.太阳中风误下导致阴阳两虚者

45.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治疗用:

A.先温中扶阳,后酸甘化阴B.桂枝汤

C.附子汤D.桂枝新加汤

E.大青龙汤

46.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病机为:

A.过汗亡阳,经脉失养B.太阳表虚,发汗过多而阳虚漏汗

C.阴阳两虚,表虚为主D.阳虚自汗,阴血不足

E.表证未解,里虚不足

47.桂枝附子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区别为:

A.前者附子用量轻,后者附子用量重

B.前者去芍药,后者有芍药

C.药物组成相同,只是治疗作用不同

D.前者重用附子,后者重用桂枝

E.前者重用桂枝,后者重用附子

48.桂枝加附子汤证中的“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的机理是:

A.太阳中风过汗,损伤营血,筋脉失养

B.外邪未解,经气不舒,筋脉失养

C.汗伤营血,血虚寒凝,气血运行不畅

D.阳不温煦,阴不濡养,筋脉失养

E.风寒湿留着关节,肢节不利

49.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其病机为:

A.心阳虚,心神失其温养B.心血不足,神气浮越

C.汗伤心阳,心神不宁D.气血不足,脉道不充,心神失养

E.心阴心阳两虚,复被邪扰

50.营气不足,筋脉失养引起的身疼痛,治用:

A.附子汤B.真武汤

C.甘草附子汤D.桂枝新加汤

E.桂枝附子汤

51.解肌祛风,升津舒经的方剂是:

A.桂枝汤B.麻黄汤

C.桂枝加葛根汤D.葛根汤

E.桂枝新加汤

52.桂枝加桂汤中桂枝的作用是:

A.通阳化气,兼以解表B.温通心阳

17

C.助心阳而平冲降逆D.解肌祛风

E.温阳化气

53.桂枝加桂汤证的病机是:

A.心阳虚,心神浮越B.心胸阳气不足,痰饮扰心

C.心阳虚,水寒上犯心胸D.汗伤心阳,心失所养

E.心肾阳虚,阳气不布

54.关于桂枝加附子汤证的病机,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表证未除B.阳气虚弱

C.阴也不足D.寒凝筋脉

E.筋脉失养

55.桂枝加附子汤证之阴阳俱虚,仲景之法是:

A.阴阳双补B.扶阳以固阴

C.健中调阴阳D.温肾以固本

E.解表以护正

56.以下哪项不是桂枝新加汤证的辨证要点:

A身疼痛B.脉沉迟

C.恶风寒D.发热

E.无汗

57.桅子豉汤“虚烦”一词是指:

A.气虚而肺气不足心胸烦闷B.血虚而血不养神的心烦

C.阳虚而虚热内扰的心烦D.阴阳两虚,心神失养而烦

E.邪陷而无痰水之实邪所致的心烦

58.下列桅子豉汤证不会出现哪个症候:

A.心中懊•B.心中结痛

C.胸中窒而烦热D.卧起不安

E.胸满烦惊

59.太阳病发汗或下后,汗出而喘,身无大热,不可更行桂枝汤,应给予:

A.桂枝去芍药汤B.白虎汤

C.麻杏石甘汤D.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E.以上都不是

60.葛根苓连汤证中“下利”的机理是:

A.太阳中风误下,损伤中阳

B.太阳病误下,表邪未解,内有饮邪下注

C.太阳病表邪传里,邪迫阳明

D.太阳中风误下,里热挟表邪内陷肠道

E.太阳邪郁,化热下迫大肠

61.黄苓汤适用于:

A.太阳表邪不解,内迫阳明而致的下利

B.热结旁流证

C.肝热下迫大肠,湿热郁滞的下利

D.少阳火郁之邪内迫肠道而致的下利

E.以上都不是

62.白虎汤证可排除的脉象为:

A.脉洪大B.脉浮而紧

18

C.脉浮滑D.脉滑

E.脉阴阳俱浮

63.白虎汤证不会出现哪个症状:

A.身热汗自出B.不恶寒反恶热

C.舌上干燥而烦D.大烦渴引饮

E.腹满便秘澹语

64.下列症状中不属于桅子豉汤证的是:

A.恶心B.胸中窒

C.虚烦不得眠D.身热不去,心中结痛

E.反复颠倒,心中懊・

65.桅子豉汤证的禁例是:

A.身热汗不出B.旧有微清

C.咽喉干燥D.饥不能食

E.手足温

66.下列方剂中具有清热除烦,宽中消满功效的是:

A.桅子豉汤B.桅子厚朴汤

C.大承气汤D.桅子干姜汤

E.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

67.桅子厚朴汤的药物组成是:

A.桅子、厚朴、枳实

B.桅子、厚朴

C.桅子、厚朴、枳实、芒硝

D.桅子、厚朴、枳实、甘草

E.桅子、厚朴、枳实、大黄、甘草

68.黄苓汤证的治法是:

A.燥湿止利B.和中止利

C.凉血止利D.清热止利

E.解表止利

69.黄苓汤方的药物组成是:

A.黄苓、芍药、炙甘草、人参

B.黄苓、芍药、炙甘草、大枣

C.黄苓、芍药、炙甘草、大枣、半夏

D.柴胡、黄苓、芍药、生甘草、大枣

E.黄苓、芍药、炙甘草、大枣、茯苓

70.黄苓加半夏生姜汤证的治法是:

A.燥湿止利,兼降逆止呕B.清热止利,兼降逆止呕

C.凉血止利,兼降逆止呕D.和中止利,兼降逆止呕

E.解表止利,兼降逆止呕

71.白虎汤的药物组成是:

A.知母、石膏、芦根、生甘草

B.知母、石膏、粳米、生甘草

C.知母、石膏、粳米、炙甘草

D.知母、石膏、黄苓、炙甘草

E.知母、石膏、黄连、炙甘草

19

72.下列哪一项不是白虎汤的适应证:

A.脉浮滑B.心烦,口渴

C.身热,汗出D.腹满,便秘

E.不恶寒,反恶热

73.白虎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病机的区别是:

A.前者津气未伤,后者津气已伤

B.前者燥热轻,后者燥热重

C.前者津气损伤轻,后者津气损伤重

D.前者气伤,后者津伤

E.前者汗出少,后者汗出多

74.下列哪一项不是调胃承气汤的脉症表现:

A.不大便B.蒸蒸发热

C.腹胀满D.脉滑而疾

E.心烦

75.调胃承气汤的煎法是:

A.先煮芒硝、炙甘草,后纳大黄

B.先煮大黄、芒硝,后下炙甘草

C.先煮大黄、炙甘草,后纳芒硝

D.先煮炙甘草,后下大黄,再纳芒硝

E.三物同下,不分前后

76.太阳病,汗下之后,表无大热,汗出而喘者,治宜:

A.葛根汤

B.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C.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D.葛根黄苓黄连汤

E.以上都不适用

7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病机是:

A.表病误下,外证不解,气逆于肺

B.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C.汗下后,邪气内传,热壅于肺

D.外有风寒,内有郁热

E.以上都不是

78.“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其汗出的病机是:

A.仍属营卫不和

B.汗后卫阳愈虚,不能固外

C.表邪化热内传塞肺,热蒸液泄

D.肺合皮毛、肺气虚皮毛不固

E.虚阳外浮,媵理失于致密

79.麻杏石甘汤证与葛根苓连汤证主要的鉴别点是:

A.前者无大热,后者身大热

B.前者汗出而喘,后者喘不出汗

C.前者脉数,后者脉促

D.前者以喘为主证,后者以下利为主证

E.前者烦渴证轻,后者烦渴证重

20

80.太阳病误下,出现下利不止,喘而汗出,脉促的,选用以下哪一方治疗:

A.葛根汤B.麻杏石甘汤

C.桂枝人参汤D.葛根黄苓黄连汤

E.黄苓汤

81.根据原文填空:“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一™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苓黄连

A.必自下利,脉促者B.腹痛不止,脉促者

C.下利不止,脉浮者D.邪热而利,脉促者

E.利遂不止,脉促者

82.葛根苓连汤的主症是:

A.发热,喘而汗出,下利不止

B.发热恶寒,无汗,下利

C.下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

D.发热,下利不止,心下痞硬

E.发热,胸胁苦满,腹痛,自下利

83.卜列何脉症均可见于麻杏石甘汤证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A.口渴B.脉数、无汗

C.苔黄D.喘、汗出

E.头项强痛

84.下列何证可用葛根苓连汤治疗:

A.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者

B.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喘而汗出

C.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

D.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

E.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