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集合八篇_第1页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集合八篇_第2页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集合八篇_第3页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集合八篇_第4页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集合八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集合八篇小学数学教案篇1一、说教材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的平面图形的,比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本节课的学习即与之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有着密切联系,但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密切的联系在于研究方法、研究的切入点有相同的地方。本质的区别在于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在小学阶段中第一次全面、深刻、系统的学习立体空间图形的开始。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这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立体图形以及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的计算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地位显得至关重要!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借助具体的实物和模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立体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总结、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三,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面和棱的特征四,学情分析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且在生活中也会经常碰到长方体和正方体。虽然学生没有系统的学习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在平面图形中很多研究方法学生已经掌握,比如研究平面图形,我们一般从点、边、角等方面来进行研究。五,教法、学法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实物模型、研究单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上课开始,我们先出示一幅商场一角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都发现了哪些形状的物体?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数学知识、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下?学生一般能够正确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是我们继续抛出一个问题?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还见到过长方体和正方体?我想学生的回答应该是五花八门,比如魔方、快递包装盒、牛奶盒、铅笔盒、橡皮等等,或许学生描述不是那么精确,比有的如铅笔盒,它并不是一个平平的面,而是一个曲面,但是我们这时不要着急否定学生,因为学生已经从以往的平面图形走到了现实中的立体图形,这是一个大的进步,我们的应当予以肯定。对于那些不精确的描述,我们会在最后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判断。(二)讲授新知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样的道理,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我们应当从实物中提炼出模型,因此我们可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当然理想条件下每个同学最好都有一份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第一步就让学生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闭上眼睛想一想,今天我们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到底有什么不同?通过直观的感知,学生的回答或许不是那么精确,比如,平面图形有一个面,立体图形有好多个面;再比如平面图形是画在纸上的,而立体图形是现实生活中的等。我想这足以可以说明学生已经开始进行了立体图形的思考。这时进一步追问,假如让你来描述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帮助学生梳理,研究平面图形时,我们可以从顶点、边、角等几方面来进行研究。同样的道理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时我们也可以选取几个研究点来进行探讨,比如面,棱(即面与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顶点(即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当然,这些名称的认识可以是学生课前预习,也可以作为老师的新知讲授。当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名称后,可以设计一个环节,让同桌两个相互说一说,加以巩固各部分的名称。在掌握了各部分名称后,我们可以先研究长方体、也可以先正方体;当然也可以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本节课我采用先研究长方体再将研究方法迁移到正方体的模式:长方体的特征,在前面我们已经确定了可以从顶点,面以及棱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究。顶点的数量很好数,是8个顶点,当然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有顺序的来数。研究的重点在于面和棱。这时我想完全可以把问题抛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开始之前,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几个问题:第一,长方体有几个面,面与面之间有没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验证的?第二,长方体有几条棱,棱与棱之间有没有什么特点?你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的?带着这两个问题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并完成研究表格。小讨论结束,学生在进行汇报交流的时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去数面的个数的时候,怎么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可以上下、前后、左右来数。一共有6个面。对于面的特点,我们可以从面的位置、面的形状、面的大小也就是面积三个方面来描述,最终得出结论: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当然对于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这个说法在后面的练习中会进行特殊的论述)在去研究长方体棱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模仿刚才研究面的过程:比如,长方体一共有几条棱,怎样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有的学生会想到一个顶点对应3条棱,长方体一共有8个顶点,共计24条棱,但是在数的时候所有的棱都重复计算了一遍,最后要减半,所以长方体一共有12条棱。还有的同学可能会想到按照棱的长度去数,一共有三组,每组有四条棱长度相等,共计12条棱。还有的同学可能是按照空间位置来去数,这时可以让这位同学到讲台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来进行标注,通过空间位置的划分,可以分为3组,每组有4条,共计12条棱。每种方法都可以,但是我们要鼓励学生运用第3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学生是真正站到立体空间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予以肯定。这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环节,同桌两个彼此不重复、不遗漏的数一数各自长方体的棱并说一说每组棱有什么特点。最后我们得出结论:长方体有12条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的顶点、面、棱的数量和特征后,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中一个顶点对应几条棱,学生很清楚的知道:一个顶点对应3条棱。在数学中,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且向学生介绍,一般来讲,我们把水平方向的较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二的棱叫做长,把水平方向较短的棱叫做宽,把垂直方向的棱叫做高。讲授完长宽高后,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来说一说自己长方体模型的长宽高。让学生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摆放的位置进行变化的。在研究正方体特征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刚才研究长方体的方法去研究正方体。完成研究表格,并对比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得出结论:正方体也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但是正方体的6个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并且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也完全相同。这正是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的不同之处。本环节的设计重点在于研究方法的迁移,以及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行比较。最后我们要让学生明白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包含关系:在平面图形中,我们学习过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只不过正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我们称之为边长。这里的正方体是不是特殊的长方体呢?抛出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其实,正方体就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只不过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而已,我们把它称为棱长。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在集合范围内,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二者是一种包含的关系。到此本节课的新授内容以基本结束,根据练习的层次性,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练习。最后,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生活中的铅笔盒、冰箱等是不是标准的长方体2,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这两个问题留作学生课下思考。八、板书设计略小学数学教案篇2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57~58页。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学会用竖式进行减法运算。2、数学思考:探索中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的算理。3、问题解决: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加减法的意义。4、情感态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教学难点: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计数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课件出示情境图。观察画面,淘气和笑笑在做什么?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设计意图】直接要求学生提出用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进入本课学习内容。二、独学思疑,合作交流。解决提出的问题:笑笑比淘气少收了多少玉米?比多比少,实际上就是两个数相差多少,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怎样列式呢?学生用减法计算,算式是:57-42=?57和42都是两位数,你学过哪些两位数的减法计算?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计算57-42吗?独立尝试,抽生汇报。1、把42拆成4个十和2个一,先用两位数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2、把57拆成5个十和7个一,把42拆成4个十和2个一,先用整十数减整十数,一位数减一位数,再把结果相加。你能用摆小棒的方法,验证刚才的算法吗?(能)学生尝试。在小组内一边摆一边说一说自己的算法。【设计意图】首先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再借助小棒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的道理。三、内化展示,点拨引领。在计数器上拨一拨,说说这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独立操作计算,师巡视、个别指导,指名生汇报操作过程。除了这两种方法,你能用竖式计算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展示汇报减法的竖式过程:(师板书过程)57先在上面写出被减数57,-42再在下面写出减数42,个位对个位,十位与十位对齐15从个位算起,7-2=5,再计算十位5-4=1,得到15。列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小结:计算的时候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设计意图】通过拨计数器加深学生对位值的理解,为学生理解竖式做支撑,明白相同数位相减的道理。当学生理解了算理后再来巩固计算的具体写法。四、实践运用,体验成功。课件出示练习题,指导学生完成。1、森林医生,学生说一说错误原因并纠正。2、用竖式计算,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解决问题,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指名说说解答过程。五、课堂小结。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今天解决了哪些问题,是用什么知识来解决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实现情知共融。小学数学教案篇3教学目标:1、在自主探索学习中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分配应用题。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意识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通过对多种方法之间联系的探究,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教学重点:进一步沟通倍数、份数、分数、比之间的本质联系,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教学难点:运用按比分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复习意义1、六年级二班有30人,六年级三班有24人,你想到了什么?预设:30+24=和30—24=差30÷24=倍数比30:24=5:4你们看,我们可以把一个分数转化成份数和比,看来分数、份数、比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二、出示情景,设计分配方案。1、学校为六年级二班、三班学生配备了课外书,已知二班有学生30人,三班有学生24人,你认为应怎样分配比较合理?学生讨论分配方案(1)预设:平均分。按人数的多少分配比较合理(2)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案更公平?(3)按人数分,也就是按几比几分呢?30:24是最简比吗?30∶24=5∶4【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并不是平均分,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就是按比分配。】板书课题:按比分配2、出示例题:如果学校准备了这种儿童读物90本,二班和三班人数的比是5:4,每个班级各应分配多少本?3、学生试做。要求:(1)自己动笔试算,画出简单的分析图或用文字说明你的思路。(2)想办法验算。(3)组内交流你是怎么想的。4、课堂反馈预设:①5+4=990÷9×5=5090÷9×4=40说明:学生验证时可能出现,只是把结果相加得90,就认为是对的,遇到这种情况要组织学生讨论。②5+4=9090×5/9=5090×4/9=40③90÷(1+4/5)=90×5/9=5090-50=40或90÷(1+5/4)=90×4/9=4090-40=505、沟通联系。(1)比较两种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呢?分别想一想,5/4、4/5、4/9等分数分别表示的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反馈:5/4、4/5表示的是两个班份数与份数之间的关系,4/9、5/9表示的是六(2)(3)班与总份数之间的关系,不管哪种方法都是求9份中的4份、5份是多少?第一种算法实际上是把比转化成了份数,先算出1份数,再分别算出几份数,第二种算法实际上是把比转化成了分数,先找出各部分量分别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进行计算。三、巩固方法、完善认知。1、我校合唱队共有学生48人,男,女生人数的比是1∶3,男生、女生各多少人?2、用200立方厘米的橡皮泥捏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捏之前怎么分配橡皮泥呢?圆柱、圆锥各需要橡皮泥多少立方厘米3、上个月支出的3600元中,用于伙食费、还房贷和其他方面的钱数的比是5:4:3,伙食费和还房贷一共要用多少元?A、3600×+3600×B、3600÷(5+4+3)×(5+4)C、3600×D、3600÷4、用长120厘米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5、世界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消费总量的比是8∶12∶7,全世界茶消费总量大约是400万吨,其他两种饮料的消费量各是多少万吨?【提示:先自己读一读题目。想一想此题与前几道题的区别。【找准所给已知量与它相对应那个份数(分率)。】作业:12周岁的儿童头部与以下部分的高度比一般是2:13回家测出你的身高,算算自己头部的长度,看看你估计得准不准。四、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数学思想等)。板书设计:按比分配4+5=94+5=990÷9×5=50(本)90×=50(本)90÷9×4=40(本)90×=40(本)答:六年级二班应分配50本,三班应分配40本。小学数学教案篇4教学内容:练习六6~9。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38+6=83+7=6+35=54+3=30+26=73+9=9+27=74+8=34+30=集体计算,选一两题说说你是怎么算的?2.比一比,算一算。5+32=3+42=35+3=5+39=9+42=35+8=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比一比上、下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5+32和5+39为什么一题得三十几,另一题得四十几?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上一节练习课。[板书:练习六(2)]二、练习。1.练习六6。1)先估算,说出每道题的得数是几十多,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2)独立计算并检查估计的是不是合理。2。练习六7。比一比谁先到河对岸,同桌同学互相学习,鼓励学生算对,帮助小蚂蚁过河,培养责任感。3。练习六8。12题口算,要求学生在2。5分钟内完成,集体交流,统计全对人数,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同学给予表扬,并指导学生分析错题,指导学生改正错题。4。练习六9。1)出示第9题图,弄清题意,提问:小牛、小白兔、小狗队分别得了第几名?从图中看,得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分别可以得多少分?2)想一想,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得分最多?是多少分?3)学生计算三个队的`得分,再比较,集体交流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算得分的?谁最多?你是怎么想的?4)指导学生集体作答。三。作业布置:《练习与测试》练习六(2)第三课时作业设计一。找出得数大于50的算式并在后面的方框中打30+22□46+5□37+6□2+30□46+3□37+60□二、在○内填上或=。54+8○6354+9○9+5498+2○10063+6○65+675+9○8025+9○30+4三、1.河里有38只鸭子,9只鹅,鹅和鸭一共多少只?2.池塘里有一群青蛙,先游走8只,又游走27只,两次一共游走多少只?教学后记:以游戏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小学数学教案篇5教学目标:使学生重视估算的现实应用,理解估算的方法,并学会用“≈”表示估算结果。教学重、难点:加法估算的理解与应用。教具:教学用光盘。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说说下面的各数各接近几百。8964016095936892、揭示课题。二、新授。1、教学例题。出示家电图,商店里有这么几样商品,请你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和各自的价格。估计一下,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几百元?指名口答说说自已的想法。500元是一个准确的价格吗?(不是,它是一个大约的价格,所以在这里不能用等号,而要用约等号“≈”读作:二百零六加二百九十二约等于五百元。指导学生写约等号,再齐读。2、教学试一试。完成第(1)问题。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自已解决,指名说说估算的方法和理由,列出相应的算式。完成第(2)、第(3)题。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不同的方法。3、小结。三、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7题。小学数学教案篇6一、捆小棒通过自己捆小棒来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以及边拨边说等环节来让学生理解11~20各数的含义,并通过对口令和快速拨数等活动来进一步使学生掌握11~20各数。通过填写和读尺子上的数以及引导学生提问等使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最后设计了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11~20各数这一环节,密切数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二、搭积木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采用多种表示数的方法(如:图形、小木棒等),让学生任意选择,以达到理解和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为目的,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教学中以联系生活实际入手,结合学过的知识,学以至用,把数学知识中数学问题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呈现,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以及发展数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三、有几瓶牛奶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并在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培养自主探索、猜测验证的学习习惯,并引导学生与他人进行积极有效的合作交流。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应表现为:创设情境——建立模型(探索交流)——解释应用。本节课通过创设小动物采摘水果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适时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理解凑十法的意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最后,创设了购买肯德基食品的生活情境,学生通过自己选套餐的数学游戏活动,实践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的习惯。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目的。四、有几棵树本节课创设了故事情境,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掌握了多种算法,并知道哪种算法最简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教学中应注意练习的形式应多样化,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五、买铅笔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本课通过创设“过生日”的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老师巧妙地设疑,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转化为数学中的加减法,帮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2、体现算法多样化。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民主自由,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大胆思维,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课堂气愤宽松、活跃。在计算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创新思维。六、跳伞表演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获取学习资源。入课时,通过观察空中飞行表演,让学生大胆猜想、想象。提出一些现实问题,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列出相关算式。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同时用事实印证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2、探索解答策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及推理能力。小学数学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本节课在解决11减几的问题上,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平台,准备了图片、小棒等等。为学生提供了宽泛的学习材料和充裕的学习时间。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画一画、摆一摆以及逻辑推理,从不同角度通过多种方法解决了问题。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3、注重整理归纳,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通过让学生整理11减几的算式,并讨论从中发现了什么。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4、变“书本”中的作业为“情境”中的作业,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数学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作为一名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设计一节课时,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实践证明:情境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图文并茂、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注重情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课伊始,以精彩的飞行表演入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结尾,变“书本中”的作业为“情境中”的作业,使学生兴趣浓厚,乐于探究。七、美丽的田园数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这点,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我们学习数学,更重要的是在联系生活、理解数学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寻找数学问题,不断求异创新,不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一入课时,我就鼓励孩子去发现、解决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光看一张图提问题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更何况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在一起,因此,我将一张图变成了动画,由智慧老人前后贯穿,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很乐意接受这种形式的教学,往往通过小动物的言语几多媒体的运用给学生一个推动力,吸引他的目光,同时也抓住学生乐于追求刺激,勇于挑战的心理,能让每个孩子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一点走神的机会都不给他。使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这堂课充满神秘感,接下来的学习会是非常有意思的。小学数学教案篇7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的连续进位乘法的算理,掌握两位数的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的连续进位乘法的算理。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的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自主探索,领悟知识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个牌子写着“门票每人48元”,有7名同学进入博物馆参观展览。(1)学生根据以上情景提出数学问题。(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选择性地解答。如:7名同学参观展览,门票一共多少元?学生列式:48×7,并说出怎样计算?2.改变情景,引出新课。改变条件:一共进72人。学生根据新情景提出问题。(1)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选择性地解答并板书:48×72(2)小组研究计算方法。(3)小组汇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