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因素对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影响及其思考_第1页
国际经济因素对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影响及其思考_第2页
国际经济因素对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影响及其思考_第3页
国际经济因素对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影响及其思考_第4页
国际经济因素对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影响及其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经济因素对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影响及其思考

G414:A1003-8477(2010)07-0164-05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取决于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大学生作为年轻知识分子群体,视野广阔,关心时事,信息灵通,思维活跃。他们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观必须受到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全球化时代,国际经济交往对大学生的民族意识产生了深刻持久的影响,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都有表现,直接关系到我国政府的政治合法性、社会稳定和民族兴衰。所以分析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秩序、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在此基础上思考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的相关对策。一、民族意识的内涵民族是一个以血缘和地缘为主要社会关系的初级群体。群体中每一个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对该群体存在的意识经过长期互动而逐渐趋同,最终形成群体成员对自己民族存在的意识,对自己民族以及自己民族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这种普遍的意识经过慢慢地强化和发展就形成了民族共识即民族意识。民族意识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表现在民族文化个性和共同特点上的对民族存在特征的群体意识和个体意识这两个类型的总和。”[1](p33)这里的民族意识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们对自己归属于某个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二是在民族交往关系中人们对本民族生存、发展、权利、荣辱、得失、安危、利害等等的认识、关切和维护。[2](p29-30)民族意识的主要内涵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国家独立自主,在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等方面既不主动依赖他国也不被动地受人侵犯。其次,维护自己的优良传统,使其不至于因无谓的丧失而失去文化上的自信与自尊。第三,共同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理想,为社会大众提供相同的认同对象,使整个民族通过这种认同产生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凝聚力。[3](p15)本文探讨的“民族意识”是指大学生通过对国际经济交往的观察所产生的对我国社会制度、政治经济体制和民族精神传统的认知和情感,侧重于政治意识。二、国际经济因素对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双重影响(一)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影响。1.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国家主权和民族文化的侵蚀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意识。(1)经济全球化的跨国渗透弱化了大学生的国家主权观念和民族观念。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来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是科学技术革命和经济活动国际化的结果。尤其是近20年,高科技的发展强劲地推动着经济全球化向世界各地扩展和渗透,全球市场体系的整合得到加强,世界经济一体化初步实现,各国经济联系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跨国关系正在有力地塑造和影响民族国家的结构、偏好、政策和行为。新一轮全球化浪潮对传统国家主权观念的内核构成了挑战。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国家某些职能淡化,经济自主权日益丧失,对经济事务的控制能力受到相当程度的制约。国际机制大量增加,功能进一步扩展,区域一体化和“全球治理”导致主权“让渡”。跨国公司对所在国政府的决策施加影响,并且削弱了民族国家认同。总之,全球化导致非国家化的趋势,部分主权被削弱或被剥离,经济安全越来越脆弱。“更多的竞争对手、资本的自由流动、更为复杂的思想和意识形态、众多的跨国公司网络,这一切都使得民族国家难以像从前那样,树立起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旗帜。”[4](p533)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集团利用其强势的经济和文化,宣扬全球意识,鼓吹民族国家“过时”论和“人权高于主权”论,主张以全球主义取代国家主义,以全球意识取代民族意识,企图把一切国家纳入资本主义体系。1992年托马斯·魏士提出,“主权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1995年特里戴贝尔进一步认为,“禁止干涉内政已成为国家主权基础上的旧制度。”路易斯·汉金鼓吹:“对于国际关系来说,特别是对于国际公法来说,主权一词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必要的,最好避免使用。”[3](p40)全球主义思潮使大学生的国家主权观念和民族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一方面,它使大学生的“地球村”意识不断增强,以更广阔的视野去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增强了人类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主权国家的合法性和国民身份危机成了一个时代问题。这对大学生的民族意识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西方宣扬的全球主义、无国界意识、主权“过时”论、限制主权论等观念对大学生颇有诱惑力,与“全盘西化”的思潮互相呼应,日益渗透青年学生的头脑,使他们逐渐增强“世界公民”意识,亲近西方价值观,逐渐淡化国民身份意识、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2)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新自由主义和西方消费文化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经济全球化的扩张伴随着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对发展中国家的渗透。发达国家在经济上推销新自由主义及其“华盛顿共识”,宣扬“私有化”,鼓吹自由市场经济,拒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妄图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宏观调控政策颇有微词。西方社会的商业文化、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不断传入中国,对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产生了消极影响。西方经营者们竭力传播一种消费意识形态,逐步改变人们原有的消费观念,无意识地进入跨国公司的消费世界。一些大学生偏重经济理性,过分计较个人的得失,崇尚西方生活方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抬头,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渐渐淡漠。同时,当下中国大多数家庭收入不高,贫富悬殊造成社会分层,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对我国社会的不满情绪和对西方社会的憧憬。2.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增强了大学生对民族伟大复兴的热情和信心。(1)经济全球化强化了大学生弘扬时代精神迎接国际竞争的意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是以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宇航技术等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巨大生产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催生了经济形态的演变,带来了新的增长点。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将世界各国卷入激烈角逐之中。不少资本主义国家抓住时机,借助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经济,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客观上向社会主义国家发出了挑战。中国尚处于工业化过程中,只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才能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加快现代化进程,赶上发达国家。国际竞争使大学生意识到弘扬时代精神、注重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大学生普遍追求: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发展、技术创新的需求,培育开拓创新、批判求真和敢于竞争的时代精神,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承受压力、变化流动、自主择业、公平竞争的现实,提高辨别信息、沟通交往、善于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熟练掌握外语、了解世界文化、开放包容的国际化人才。(2)中国借助经济全球化取得的发展成就鼓舞了大学生对民族伟大复兴的热情和信心。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实现了和平崛起。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对外贸易总额位居世界前列,巨额的外汇储备确保了政策调控的主动权。中国越来越深地融入到现存世界体系之中,是一些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对亚洲地区稳定繁荣和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向国际社会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2009年,针对当前国际事务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分摊各国减排份额等,中国都表达了鲜明的立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方案。在国际秩序的调整过程中,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令世界瞩目。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交往与合作的扩展极大地振奋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大学生无不以强大的祖国而自豪,感到在国际交往中有底气有尊严,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一段时期任人欺凌的处境。祖国的崛起赋予大学生远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心,他们觉得生逢盛世,在祖国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大潮中,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创业遂愿的机遇,有施展才能的平台,有光明的前景,都准备着为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干一番事业。可是,这又激发了部分人过度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诸如,2009年的畅销书《中国不高兴》中所阐发的言论,G2共治世界的主张,在大学生中不乏共鸣的人。在一些场合,包括一些重大的时事政治事件发生之时,这种情绪在部分大学生中都有所表露。(二)国际经济秩序对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影响。1.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和中国的不相称处境刺激了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情绪。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成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优势互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然而,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资源配置的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是西方式的现代化、西方体制的全球性扩张。发达国家操纵国际经济游戏规则,采取种种不公正手段对发展中国家进行遏制和盘剥,成为最大受益者,而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在承受经济全球化造成的诸多负面影响。与此同时,经济区域化正朝着“逆全球化”的方向发展,日益表现出排他性和封闭性。“无论是北美区域还是欧洲区域,实行的都是排他性的经济区域主义。这些区域内部实行开放和整合,但对外就是重商主义。”[6]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但是由于美欧发达国家主导着国际经济秩序,当今中国的经济实力及其国际贡献与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和所受到的待遇是不相称的。尽管中国的话语权在逐步扩大,却仍然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对外经贸交往还不时受到限制和歧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如鲠在喉,想方设法限制打压,巧取豪夺,使得中国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们攻击中国奉行重商主义,无理施压人民币升值,设置贸易壁垒,频繁发起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征收高额关税,设立苛严的质检标准,严格限制中国分享战略资源和核心技术,而欢迎中国投资国债、垃圾债券和夕阳产业,在一些问题上片面加重中国的国际责任,散布各种“中国威胁论”。2009年中国铝业投资“力拓”黯然破局,腾中重工收购“悍马”却获得一片好评。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阻力可见一斑。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更加猖獗。2009年9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决定对所有出口到美国的中国产汽车及轻型卡车轮胎征收35%的惩罚性关税。12月30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批准对中国产石油钢管征收约10%至16%的关税。美国政府实际上是打着公平贸易的幌子而旨在维护本国的就业机会。有媒体报道,“金融危机发生后及近一段时期中国与美欧之间的诸多纷争表明,欧美联手打压中国态势正‘悄然’成形,传统的中美欧相互制衡的三角关系或将失衡。”[7]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和诸多不公平事例让大学生极为不满,刺激和强化了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显著升温,有时甚至表现得较为激烈。他们深切认识到:全球化既不等于资本主义化,也不是西方化或美国化;当今世界需要的是各国共赢、平等、公平、共存的经济全球化。中国的经济业绩及其突出的国际贡献理应得到欧美国家的尊重;在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和运作过程中,中国应该扮演更突出的角色,以维护国家利益,体现应有的国际地位。他们呼吁一个公平的贸易环境,呼吁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一是维护公平贸易原则与自由贸易原则,充分发挥WTO的协调作用,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不明智选择。二是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和完善经济制裁机制,让世界人民为华尔街商人进行的投机冒险游戏埋单是不公平的。2.经济一体化进程坚定了大学生对深化改革、创新体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全球化浪潮的制度化进程也对国家主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以联合国、WTO、G8等为代表的国际机制的协调作用进一步加强,国际机制的功能进一步扩展。国际法律体系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对国家的主权和行为进行规范和限制。作为高层次的制度化合作形式,区域一体化和集团化也在改变着主权的行使方式。一种国家中心的政治演化为一种复杂的多层全球治理形式。于此背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改革和建设可谓任重道远。革除传统体制的弊端,废除城乡二元体制,修改健全一系列法律法规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释放各种经济要素的潜力,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普遍强化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都是时代的课题和大学生即将肩负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召唤当代大学生积极投身于改革创新的社会实践,奋发进取,建功立业。(三)国际金融危机对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影响。1.国际金融危机使大学生生动地观察到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全球化进程中日益深入的相互依赖把各种类型的国际行为体编织成一个体系,形成了国际交往和交换的网络,出现了新的全球秩序,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国家间出现了多重联系,拓展了互动空间,形成了利益的交叉和互补。国家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增加,面对国际分工演进不得不做出调整,政策选择受到严密监视。经济力量、科学技术、交往成为重要的权力资源,开放、对话和合作的趋势成为主流。只有主动参与到全球化进程才能获得发展的机会。主权国家“必须以全球视角为基础,超越传统的国家利益,在传统的价值观和人类共同利益之间寻求新的平衡,即探求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的最佳交汇点。”[8](p57)各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表现出的同舟共济的决心强化了大学生的人类共同体意识。2008年下半年,美国首先爆发次贷危机,接下来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世界。大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世界经济体系的整体性和联动性,亲眼见证了世界各国将全球经济复苏置于狭隘的国家利益之上,空前地加强了交流、协调与合作,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努力摆脱困境、复苏经济的过程。全球意识对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人类共同繁荣是大有裨益的。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全球化进程,分享着一些国际公共产品,中国将始终不懈地推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2.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出口萎缩使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紧迫性。国际金融危机对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强化作用主要表现为对我国对外贸易萎缩而产生的民族忧患意识。2008年下半年,市场需求的低迷像一场瘟疫从华尔街迅速扩散到中国。中国的海外订单越来越少,不少中小型企业濒临破产倒闭,对外贸易迅速下滑,就业市场陷入萧条。“世界工厂”的脆弱性充分暴露出来。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大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骤然高涨。他们担心我国的经济会不会有很长的冬天,还能不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校园内随处可见关于金融危机的对话和讲座。金融危机引发大学生思考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过去三十年来,我国依靠投资和出口的大规模扩张取得了长时期的高速增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当前这种发展模式的结构性缺陷却日益显现,面临着深刻的危机。以资本和劳动力要素为支撑、依靠投资和出口驱动、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走向了瓶颈。发达国家转向主要发展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而我国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制造业产品整体附加值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而且频频遭到拒斥和责难。紧迫的现实要求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上了日程。大学生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中意识到时代赋予自己同辈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他们决心: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了解前沿动态和最新成果,力争成为行业拔尖人才和高级技能型人才;注重扩展专业领域的视野,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利用学科交叉丰富自己的知识;积极参与研究活动,通过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树立强烈的创业和社会服务意识,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觉得应该多一些勤奋钻研,少一些急功近利,为基础研究和原始性创新积聚潜力,为提升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多做贡献。3.中国政府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增强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2009年,在极为严峻的形势下中国实现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成为世界经济触底反弹的新引擎。大考之年,中国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这种成功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振奋了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当很多国家危讯不断、奋力自救步履维艰,当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入死胡同、资本主义的制度缺陷暴露无遗之际,被推到十字路口的中国,却以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印证了迎战危机的“国家能力”。新中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日益雄厚的物质基础,锻造出坚不可摧的国家能力。“国家能力”的背后,是执政党的决策能力、制度的保障能力、理论的指导能力。在这份应对危机的“中国答卷”上,我们看到执政党对形势的判断有了丰富的现实依托,看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一系列国家目标得以实现,看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国家理念得到践行,看到新的世界经济格局露出端倪,看到一个负责任大国对世界的贡献。正是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使中国越是处于危急关头,越能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整体合力。科学发展这一总揽全局、把握未来的清晰思路,预示着中国将在新一轮发展中实现科技突破和产业变革的历史跨越。[9]三、联系现实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国际经济因素对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具有双重影响,高校应该加强教育和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大学生积极关注国际经济动态,正确分析国际经济因素对我国的影响,进而弘扬民族精神,把对国家和民族的炙热之情化为勤学上进、为现代化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才智的实际行动。(一)鼓励大学生关注经济发展动态,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对形势的分析理解能力。首先,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深刻变革。全球化正在重组现代社会和世界秩序,世界的权力和利益格局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全球产业结构正在重构,经济形态加速演变,从国家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到企业的经营方式乃至大学生的职业规划都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其次,对全球化时代经济的联动性和脆弱性要有充分的准备。密切关注经济发展动态,把握机遇,在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国际金融监管机制还不健全,数额庞大的国际游资是一国经济安全的不稳定因素。一些问题看似国内问题其实也有深刻的国际背景。例如,近年来油价频繁波动,粮食价格上涨,就业困难等。第三,清醒地认识西方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的话语主导权和事务主导权。世界自由贸易秩序尚未完全形成,WTO的协调能力有限,要习惯于经贸领域频繁的纷争,学会利用规则维护国家利益,“斗而不破”是基本立场。要揭开新自由主义的面纱,理解发达国家的政策意图,了解国际组织的运作过程并思考其决议文件可能导致的后果,更要探索如何增强中国对国际经济事务的影响力。第四,强化经济情报意识,加强对世界范围内科技、经济情报的搜集与分析,为我国经济正常运行和国际贸易顺利进行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二)充分肯定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社会主义信念。一是通过事实和对比凸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大学生认识到我国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生命力,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把改革开放的成果转化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先进性和制度性缺陷,合理定位中国与资本主义体系之间的关系。二是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论证和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形势,正确看待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深刻揭露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本质,自觉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意识的侵蚀,成为可靠接班人。三是帮助大学生理解和支持党和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各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联程度和方式不同,只有根据本国国情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制定正确的措施,才能取得较快的发展。我们的党和政府制定了中长期规划,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要向大学生解释这些举措的背景、内涵及意义,辩驳境外媒体的歪曲攻击,分清是非,拥护党的领导,以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四是鼓励大学生勤学成才,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教育大学生增强公民意识,关注社会现实,以民族兴旺、国家强盛为己任,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继往开来,为民族复兴贡献能力。还要学习国际政治经济知识,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三)理性看待我国经济实力增强和国际经贸纠纷,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情绪。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是我国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重要的是,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情绪,理性看待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良好态势,以及在全球化进程中经历的挑战和经贸纠纷。一方面,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经济表现良好,值得自豪,应当反对西方的傲慢和偏见,但是,目前我国还无法根本改变国际经济秩序不公正的现状。另一方面,过度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是一种危险的信号。一概排斥西方、与西方对立或者拒斥西方的整体价值观都是不明智的,不但无助于解决分歧,也不利于中西交往和本国的提升。民粹主义不仅会恶化国际关系,而且导致两败俱伤。丰子义教授提醒说:“消极、病态的民族主义会葬送一个民族。”我们决不回避民族主义,但我们所要坚持的是健康的、进步的民族主义。[10]时事评论员邱震海指出:“对中国国民而言,如何尽快走出迷茫的困境,逐步走向健康自信的境界,尚需许多努力。”[11](四)针对国际经济因素影响民族意识的形式和特点,探索民族精神教育的方法措施。当今国际经济因素对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影响,以经济全球化为载体,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优势为支撑,以新自由主义思潮为强势话语,以互联网和社科期刊为主的媒体为途径,以思想政治渗透为目的。我国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总体上是卓有成效的,但还存在大学生民族意识困惑、民族精神淡化和动摇的问题。应该紧密结合上述形式和特点与技术进步,强化民族精神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政治觉悟,增强教育的实效性。首先,民族精神的正面教育必须常抓不懈。高校应该坚持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认识方法,认清全球化时代民族认同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要充分利用事实和数据的说服力进行长期的灌输、教育,凸显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效力,展示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利益和发展软实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揭露国际社会中损伤中华民族利益的舆论和行动,引导大学生做爱国的公民。要结合时事,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民族精神教育活动,通过学习、讲座、讨论、辩论、宣传、写文章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民族意识,思考具体情境中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之所在,以及国家的政策选择和公民的思想态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