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虚词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用法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使用频率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语法功能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发展变化大。虚词词性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或句子的词。分为三类:①人称代词。②指示代词。③疑问代词。人称代词如“吾”、“尔”、“汝(女)”;指示代词如“是”、“此”、“彼”、“兹”等。疑问代词如“何”、“奚”、“焉”等。代词例如: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副词能修饰动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例如:①公【为我】献之。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③请【以剑】舞。④【以资政殿学士】行⑤故燕王欲结【于君】。介词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所、时间等意义的词。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和它们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原因介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例如:①“而”②河水清且涟漪。③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连词用来连接各类实词、词组或分句的词。根据连词所表示的关系,可以分为联合连词、偏正连词。表联合关系又可分为并列连词、递进连词、选择连词、承接连词四类。表偏正关系的又分为让步转折连词、因果连词、假设连词、条件连词、目的连词等。下列是连词的一项是:①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④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
练习以,表因为,用在复句中为连词: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以”作介词后面跟名词或代词或名词短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例: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以”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例: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助词古代汉语中的助词指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它一般分为结构助词(“之”),语气助词(“焉”“为”)、音节助词(“其”“之”“而”)两类。叹词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一)语境推断法要反复阅读前后文,在具体语言中加以分析,不要只看一点,望文生义,《考试大纲》强调“在文中的用法”,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章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1)采用语境推断法解释“乃”在文中的意义。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1乃:
2乃:
3乃:
4乃:
5乃:
答案1、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2、代词,可译为你的3、副词,相当于是4、副词,可译为竟然,却5、副词,可译为才★(2)采用语境推断法解释“为”在文中的意义。“天行有常,不1为尧存,不为桀亡。”此2为至理,当3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4为巫所惑。巫者,以诡5为业,其所6为皆7为利也。故8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9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10为?1、介词,可译为因为3、介词,可译为对、向5、动词,可译为作为7、介词,可译为为了8、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9、介词,可译为替2、动词,可译为是4、介词,可译为被6、动词,可译为做10句末语助,可译为呢(二)语气推断法: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以下三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1、以余之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3、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3)采用语气推断法解释“何”在文中的意义。徐公①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②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③何也?其所据④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⑤何其大也!然⑥何人能忘情耶?⑦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⑧何如?1、疑问代词,怎么3、疑问代词,为什么5、副词,多么7、可译为凭什么
2、疑问代词,怎么
4、疑问代词,为什么
6、疑问代词,为什么
8、可译为怎么样★(4)采用语气推断法解释“乎”在文中的意义。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1、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2、相当于“于”4、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5、助词,词尾,不译6、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3、助词,感叹语气,啊、呀
(三)语法切入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5)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以也。”若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书卷为伴,弃夷1以近则随众而游,险而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2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权贵交,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3以”之叹。1、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2、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3、动词,可译为用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又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再如: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6)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之”在文中的意义。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1、动词,到、往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4、指示代词,这样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8、结构助词,译为的2、代词,可译为他5、代词,译为这件事9、人称代词,译为我★(7)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因”在文中的意义。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1、介,根据4、介,趁着6、介,凭借9、介词,可译为因为2、动,沿袭3、名,原因5、连,可译为于是7、介,经由8介,通过,经过10、连词,因为三是根据位置来判别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常见的虚词“夫”在句首一般是发语词,在中间一般是代词,在结尾是语末的感叹词。又如“焉”在句首和中间一般是疑问代词,在结尾一般是助词或兼词。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8)根据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来推断“焉”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6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则必无颜世上矣。1、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2、兼词,“于”+“之”,译为“在这里”3、兼词,“于”+“何”,译为在哪里4、句末语气助词6、句末语助,译为呢5、疑问代词,译为怎么7、代词,他们★(9)根据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来推断“与”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朝过夕改,君子1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2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3与!其4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5与也,应使众6与其事,7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8与,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9与?
1、动词,赞许2、动词,给予4介词,译为和6、动词,参与3、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5、动词,对付7、动词,结交
8、动词,帮助9、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四)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宾语前置的“之”(“何陋之有”)、“是”(“惟利是图”)等。同时识记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无以”意为“用来……的”;“其……之谓也(乎)”也是一个固定格式,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10)判断“者”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李白1者,诗仙也。为当国2者所拒,遂游于此山。今3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4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5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1、放在词或短语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2、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3、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4、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样”之类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11)判断“其”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4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5其皆出于此乎?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其一二。6其是耶,其非耶?1、代词,他5、副词,表示推测语气,译为大概6、连词,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2、代词,译为他3、副词,表示反问语气,译为难道4、指示代词,那(五)删换替代法“删”指将加点的虚词删除,若不影响意思,该虚词一般作连词;“换”指将虚词前后两个词交换位置,若意思不变,表明该虚词起的作用是并列关系;“代”就是用其他词语替代加点的词,看语意是否发生变化,则可推断出其用法。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修饰②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并列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却④惑而不从师——却⑤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表结果⑥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来⑦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把★(12)采用删换替代法解释“而”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2连词,假设,如果4连词,递进7、代词,同“尔”,你
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吧”“啊”1连词,并列关系3连词,转折,然而5连词,修饰6连词,承接8、语气助词,放★(13)采用删换替代法解释“且”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存者1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2且委政非人。则李唐3且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4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5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1、副词,暂且3、副词,将要5、连词,尚且2、连词,递进,并且4、连词,并列
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开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是应解释为“才”,表条件。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①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②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③通“呵”,“喝问”;⑤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又人“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中的“相”,我们可以用成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一相同结构的成语来推断,这里“相”是虚指代词“他”,有的又称他为特殊作用的副词。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中的“也”,只需抓住该句是“判断句”这个标志,就能确定“也”是助词,表判断语气。而“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的“也”虽也是助词,但不是判断,只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句例推断法
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如“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的“焉”,我们就可以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例——“微波入焉”“观人风者得焉”“从师而问焉”,得出此处的“焉”应该是代词,意思是“他”。
文言词义推断的原则就是“文从字顺”“合情合理”。以上介绍的八种推断方法最好能综合运用,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更大,正确率更高。常见复音虚词一览1、比及:由两个同义介词并列构成的复合结构,做介词,意思是“等到……时候”。例:比及三年,可使足矣。2、不然:由副词加复指上文的代词构成,做连词,表示否定前文所说,意思是“如果不如此”例如:不然,籍何以至此。3、不啻:由副词加动词构成.①做状语,表示不限于某范围,意思是“不止”、“不仅”。例如:不啻增二十倍焉;②做谓语,意思是“不及”、赶不上。例如:虽连城拱璧不啻也。4、不亦,由副词加语气词构成,做副词,常构成“不亦……乎”的句式,表示反问,意思是“岂不是……吗”。例如:吾射不亦精乎。5、得无,由助动词加上动词构成,相当于一个副词,表示委婉反问。①意思是“是不是”、莫不是。如:得无教我猎虫所也?②意思是“难道能没有”、“怎么能没有”。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6、而后,由连词加动词构成,意思是“然后”,做连词,表示承接,意思是“如此”、“以后”。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7、而已,由连词加动词构成。①意思是“就停止”。如:臣请三言而已矣;②虚化为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急读则为“耳”,意思是“罢了”、“就是了”。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8、尔来,由代词加动词构成,意思是“从那以来”。如:尔来有二十有一年矣。9、否则,由否定副词加连词构成,意思是,否定的是上文所说的整个内容,相当于“不+前句”,所以,“否”实际上是个否定性假设分句;“则”是个连词,引出下句结果,意思是“如果不这样,就……”,“否则”凝固成一个关联词,连接的两部分是正反并列关系。如:义则进,否则奉身而退。10、何况,由副词加动词构成,意思是“怎么能”,做连词,用于后一分句,引出进一层的意思,与“而况”同。如: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11、何其,由疑问副词加动词构成,有疑问句中或感叹句中表性状至极,意思是“怎么这样”、“多么”如:泣下沾襟,何其衰也。12、何如、何若,由疑问代词加动词构成的偏下词组,表示询问,意思是“怎么办,怎么处置,怎么对付等”,也可倒置为“如何”、“若何”,表示强调。①做状语,译为“怎么”。如:山节藻悦,何如其知也?②做定语,译为“什么”、“什么样”。如:此为何若人也?③做谓语,也写作“如之何”、“若之何”,意思是“怎么办”、“怎么样”。如:今日之事何如;寇深矣,若之何?④做谓语带宾语,译为“……比……怎么样”、“哪赶上……”如: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13、何所,是由“所”字结构作主语和疑问代词作谓语的判断句构成的倒装,表示询问。如:问女何所思?14、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表示强调,用以表示询问或反问,包括两类:①是由动词“为”加疑问代词构成的动宾结构,意思是“……一干什么”,用反问表示否定,既可以加在另一个动词或动宾词组后,做句子的另一个连动谓语,这时“何”也要提到另一个动词前,构成“何+动+为”的格式。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也可以加在用“以”构成的介宾词组后做句子的谓语,这时“何”也要提到介宾结构前,构成“何以……为”的格式,表示“用……做什么”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②是由介词“为”和疑问代词“何”构成的介宾结构,做状语,意思是“为什么”。如:若何为生我家?15、何也、何者、何则、何欤,疑问代词加语气词构成,由判断句式“……则何”发展而来,做判断谓语,询问原因,意思是“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如:独五人之徼徼,何也?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欤?16、何以,由疑问代词加介词构成的介宾结构,是“以何”的倒置,表示疑问,以示强调。①做状语,译为“凭什么”、“怎么”如:何以战;何以至是乎?②做谓语,译为“怎么样”、“怎么办”,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吾欲辱之何以也?17、既而、已而、俄而、久而、始而、继而,由动词加连词构成,表示在前一个动作之后不久的动作18、可得,由两个助动词构成的复合结构,做状语,表示可能,意思是“可能”、“可以”。如:可得闻与?19、可以,由助动词和介词组成。①做状语,相当于“可以”+“以(之)”,意思是“可以用(它)来”。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②相当于能愿动词,表示可能或许可,意思是“可能”、“完全可以”如 :可以无悔矣;③与“可以”同类的结构还有“足以”、意思是“是用来”或“能够”如:火尚足以明。20、奈何,由疑问代词加动词构成的偏正结构“何奈”的倒置,表示询问,以示强调,意思是“怎么对付”。①做状语,译为“怎么”、“为什么”。如: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②做谓语,译为“怎么样”、“怎么办”、“怎么对付”如:市义奈何?③做谓语,宾语要插入中间,构成“奈……何”,译为“对(把、拿)……怎么办”如:虞兮虞兮奈若何?④做“无”的宾语,意思是“什么办法”、“对付的办法”。如: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21、且夫,由连词加语气词构成,做连词,用于句首,表示进层,意思是“再说”。如:且夫天下非小弱也。22、然而,由指示代词加连词构成,连分句,表示转折,意思是“虽然如此,却……”、“可是”如: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23、然则,由指示代词加连词构成,连接分句。①表示承接,用以推理,意思是“既然如此,那么……”如:然则何时而乐也;②表示转折,同“然而”,意思是“但是”,如:然则北通巫峡。24、若夫、若乃,由动词加指示代词构成的动宾结构,做连词,用于句首,表示另提,意思是“如果说到”、“像那”、“至于”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25、是故。①由介词“故”加代词“是”构成的介宾结构“故是”的倒置,以示强调,用于后一分句前,引出结果,意思是“因此”、“所以”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②由代词加副词构成,意思是“这乃是”、“这就是”如: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26、是以、是用,介宾结构“以是”、“用是”的倒置,以示强调,做连词,表示顺承,引出结果,意思是“因此”、“所以”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敢用是为怨望。27、孰若,由疑问代词加动词构成的偏正结构。①表示比较,意思是“哪赶上”如:为两郎童,孰若为一郎童也②表示选择,意思是“不如”、“哪如”如:与其坐而待毙,孰若起而拯之。28、孰与。①“与……孰……”的倒置,“孰”是疑问代词做充当谓语的主谓词组的主语“与”及其宾语做状语,意思是“……与……比谁怎么样”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②由疑问代词加动词构成的状谓词组,义同“何如”,做谓语,表示反问,“怎么能”如:百姓是,君孰与不是?③做连词,表示选择,意思是“不如”如:惟坐待亡,孰与伐之。④由疑问代词加介词构成的介宾结构“与孰”的倒置,表示疑问,以示强调,意思是“跟谁……”如:正气丹心孰与俦。29、谁者,由者字结构作主语加疑问代词作谓语组成的判断句式的主谓倒装格式,以示强调,意思是“……者是谁”如:谁为哀者?30、谁何,谁能奈何,如,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一说,“谁”通“孰”,“何”通“呵”,指诘问如:今我垒上,谁何不绝。31、虽然,由转折连词加指示代词构成,“然”复指前一分句,“虽”表示转折,意思是“虽然(即使)是这样,但是……”如:善哉,虽然,公输般为我为云梯,必取胜。32、遂乃,由两个副词并列构成的复合结构,表示承接,意思是“于是就”如:遂乃研核阴阳。33、所自、所从,“所”同“何”,由疑问代词“所”加介词构成的介宾结构倒置,做状语,意思是“从哪里”如:抚军不忘所自;乃令吏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中跨学科教学的新策略与实施路径
- 电商产业园发展前景与市场分析报告
- 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年产4万吨聚氨酯树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范文)
- 9生活离不开规则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统编版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洋务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 七年级上册15 诫子书教学设计
- Unit 1 Meeting new people Part A How do we get to know people (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下册
- 20《青春起跑线》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心理健康六年级下册北师大版
- 三年级信息技术下册 保护地球家园教学设计 冀教版
- 2025广东省能源集团西北(甘肃)有限公司招聘1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寻甸城乡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笔试信息
- 健康管理考试题库及答案
- 【MOOC】隧道工程-中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铁路基础知识考试题库500题(单选、多选、判断)
- 消防维保方案 (详细完整版)
- “两票三制”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含检查表)
- 烯烃分离装置操作规程
- 停电作业工作票配电填写模板
- 二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课堂PPT)
- 投标法人代表授权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