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地理学从决定论到批判的地域主义
I0-05:A1671-8402(2010)10-0115-05一文学与地域的关系无疑是文学与社会关系中重要的一环,一般而言,最早从理论上较为系统地探讨文学与社会之关系的应数德国批评家J·C·赫尔德,他的自然的历史主义的方法把每部作品都看作其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他常常论及气候、风暴、种族、地理、习俗、历史事件乃至像雅典民主政体之类的政治条件对文学的深刻影响,文学的生产和繁荣发展依赖于这些社会生活条件的总和。赫尔德对文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总体上是正确的,然而当他具体从气候与种族的差异来比较荷马和莪相的差异时,则有些含糊不够严谨,就像他谈论欧洲各民族的文学兴趣那样粗疏轻率过于印象派了:“意大利人爱唱歌,法国人爱用散文诗进行说理和叙事;英国人则用它毫无音乐节奏的语言来思考。”①斯达尔夫人承续了赫尔德的遗风,1800年发表《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1813年又出版《论德国》。在《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的序中,她明确表明文学研究的任务是“考察宗教、风俗和法律对文学的影响,反过来,也考察后者对前者的影响”。斯达尔夫人对南方与北方文学做了有趣的比较:以德国为代表的北方文学带有忧郁和沉思的气质,这种气质是北方阴沉多雾的气候和贫瘠的土壤的产品;而以法国为代表的南方文学则耽乐少思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一致,这也与南方的气候和风光密切相关,这里有着太多新鲜的意象、明澈的小溪和茂盛的树林。自然的美丽使得南方人有“较广的生活乐趣,较少的思想强度”。在另一部著作里,斯达尔夫人进一步探讨民族心理、社会环境与德国文学的关系,认为文学并不是天才的产物,而是受其社会环境诸多因素所制约的;文学的人物和内容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体现,而人们对文学的评价也受其社会条件差异的影响。19世纪的泰纳沿着赫尔德、斯达尔夫人以及孔德的方向,继续讨论文学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在著名的《英国文学史》的序言中,泰纳明确提出影响文学的生产与发展的社会因素有三大方面:种族、环境与时代。泰纳认为“种族”指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的先天、遗传的倾向,这种倾向是文学生产的原动力或“内部主源”;“环境”包括地理和气候条件,是影响文学的“外部压力”,泰纳以具体的事例说明这种影响:在气候寒冷的地区、惊涛骇浪的海岸带以及阴湿的森林地带,人们往往“为忧郁和过激的感觉所缠绕,因而倾向于狂醉和贪食,喜欢战斗和流血。”而在可爱的风景区和风平浪静、光明愉快的海边生活的人,则“向往航海或商业,没有多大的胃欲,但一开始就对社会事业发生兴趣。”②这种生活倾向或生命气质的不同必然带来文学气质的明显差异。而“时代”则是影响文学的“后天动量”,它是一种既定的推动力。时代走向制约着某种文学才能和风格的发挥,这种制约是通过时代精神或特定时代的民族心理而产生作用的。泰纳把自己的理论称作植物学,并声称自己是用植物学的方法研究文学艺术。在《艺术哲学》中,泰纳以艺术史为例继续证明地理、气候、社会环境与风俗对文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两者之关系如同自然条件与植物生长那么密切。泰纳认为希腊雕塑的繁荣与其特有的气候和地理因素分不开。一方面,四季温和的气温使希腊人有可能长年过着露天生活,他们的形体本身就是大自然的雕塑。另一方面,地理上希腊是岛国,为防御异族入侵,人们长时间过着锻炼与竞技的体育生活:角斗、掷铁饼、拳击、赛跑等等使希腊人的形体更趋健美。这些都是希腊雕塑得以繁荣发展的因素。从赫尔德、斯达尔夫人到泰纳,在讨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时,都十分重视地理因素对文学的影响。所谓地理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河流、海洋、山地、交通、地理位置、森林植被乃至自然风景等等,这些因素对文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它们构成了文学直接描写的内容与对象;其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的性情气质的确与其生长的自然地理条件有着微妙的关系,而文学是人学,通过人这个中介,地理因素与文学之间产生了十分密切的关联。这种对地域与风格形成之关系的认识是最素朴的文学观念之一,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同样也可以找到丰富的论述。地域不仅塑造了人的体质,而且塑造了人们的性情:“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③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文献如《史记》、《汉书》、《晋书》和《世说新语》等中可谓俯拾皆是,并被大面积地引入文学论述之中,成为解释文艺地域风格形成的重要维度。自然环境塑造了人的性情并且决定人们适应环境和社会交往的方式,而人的性情和语言文化交往方式则是影响文艺风格的决定性因素,这颇有些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意味。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季札观乐纵论各国风诗开始到近人刘师培的《南北文学不同论》,讨论地域和文学风格的关系已经成为古往今来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议题。朱熹《诗集传》在谈到《诗经》中的国风之一“唐风”时,也突出了地理环境对文学风格的巨大影响:“其地土瘠民贫,勤俭质朴,忧深思远,有尧之遗风焉;其诗不谓之晋而谓之唐,盖仍其始封之旧号耳。”④直到明代的屠隆和清人李东阳、孔尚任、沈德潜,甚至到近世的梁启超、刘师培和王瑶都沿袭了这一文学地域论传统。屠隆在《鸿苞集》认为:“周风美盛,则《关雎》、《大雅》;郑卫风淫,则《桑中》、《溱洧》;秦风雄劲,则《车邻》、《驷骢》;陈、曹风奢,则《宛丘》、《蜉游》;燕、赵尚气,则荆、高悲歌;楚人多怨,则屈骚凄愤,斯声以俗移。”⑤如果说屠隆侧重于地域风俗对文学风格的影响,那么沈德潜和孔尚任则强调了自然山水对诗人情性和文学品格的塑造功能。沈德潜指出:“永嘉山水主灵秀,谢康乐称之;蜀中山水主险隘,杜工部称之;永州山水主幽峭,柳仪曹称之。”⑥沈德潜在《艿庄诗序》中显然继承了刘勰的“江山之助”说,认为:“古诗人,得江山之助者,诗之品格每肖其所属之地。”在《古铁斋诗序》中,孔尚任明确地说:“盖山川风土者,诗人情性之根柢也。得其云霞则灵,得其泉脉则秀,得其风陵则厚,得其林莽烟火则健,凡人不为诗则已,若为之,必有一得焉。”“北人诗隽而永,其失在夸;南人诗婉而风,其失在靡。”⑦梁启超的《中国地理大势论》也谈到地理对南北文风差异的影响:“自唐以前,于诗于文于赋,皆南北为家数。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散文之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者,北人为优;骈文之镂云刻月善移我情者,南人为优。盖文章根于性灵,其受四围社会影响特甚焉。”⑧在著名的《南北文学不同论》中,刘师培则把中国划分为南北两大区域,认为北部为“山国”南部为“泽国”,这种地理的明显差异形塑了南北文学的迥异风格:“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民尚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⑨王瑶在论述东晋的玄言、山水和田园诗歌的流变时曾谈到地理因素对文学的深刻作用:“当文化中心和名士生活还滞留在北方黄土平原的时期,外间风景没有那么多的美丽的刺激性,能够使他们终日在‘荒丘积水’畔逗留徘徊……中国诗从三百篇到太康永嘉,写景的成分是那样少,地理的原因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楚辞诗篇之所以华美,沅澧江水与芳洲杜若的背景,也不能不说有很大的帮助。”⑩正像楚辞瑰丽的色彩与沅澧江水、芳洲杜若的地理背景密切相关一样,东晋山水文学的勃兴确与会稽永嘉的自然风光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地理是影响文学风格乃至思潮的一大原因。二需要强调的是,文学毕竟不是植物,不能完全用泰纳所谓的植物学的方法或中国古代“人秉气而生”来研究。而且地理气候一旦进入人类历史,就不再是纯粹自然的因素了。所以在谈及自然地理条件对文学的影响的时候,人们一般更关注“人化的自然”或人文地理因素与文学地域风格之间更为深刻的内在关系。自然地理的因素是通过与人的实践活动结合而作用于文学生产,自然透过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气质性情的塑造作用从而影响了文学。也可以说,包括风土、人情、文物和传说等等人文因素在内的地缘文化才是塑造文学地域风格的真正力量。周作人曾论及代表绍兴地缘文化的一大特色的“师爷传统”对形成文学“浙东性”的深刻作用,他说:“我们一族住在绍兴只有14世,……这400年间越中风土的影响大约很深,成就了我的不可拔除的浙东性,这就是世人所通称的‘师爷气’。本来师爷与钱店官同是绍兴出产的坏东西,民国以来已逐渐减少,但是他那法家的苛刻的态度,并不限于职业,却弥漫于乡间,仿佛成为一种潮流,清朝的章实斋、李越缦即是这派的代表,他们都有一种喜骂人的脾气。”(11)这种风土对文学与学术风格的浸染可谓深远,形成所谓的“师爷笔法”,即周作人所说的“如老吏断狱,下笔辛辣,其特色不在词华,在其着眼的洞彻与措语的犀利。”(12)周作人自己或许并不太喜欢这种“深刻”的“浙东性”,但这种地域文化在章实斋、章太炎、鲁迅等人的文风上却有鲜明的体现。可见人文地理因素与文学关系之密切,不同区域的文学有可能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显示出一种显著不同的风格。绍兴与鲁迅,湘西与沈从文,上海文化与海派小说,京都文化之于老舍,山东高密与莫言,英格兰北部的湖区之于华兹华斯,威塞克斯之于哈代,美国南方约克纳帕塔法之于福克纳等等,都一再表明地理要素对文学的重要性,它可能是文学想象力的源泉,或是文学风俗画的远景,或是价值世界的地理象征和认同的隐喻,具有精神地理的意义;它也可能是真正塑造文学地域风格的无形之手,它赋予了文学独特的地方色彩从而成为某种文学风格的“注册商标”。另一方面,文学也反作用于人文地理与地域文化,它同样也是塑造地方性的一种力量。当代的文化地理学因此把文学的这种作用纳入到地理学研究的范畴中。赖特和洛温塔尔就曾指出:大地的表面是人的作品,它折射着文化风俗与个人想象。地理知识不仅仅是地理学家的,而且应该是包括诗人、小说家、画家、农民、渔夫等形形色色的人们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或真实或虚构的知识。(13)的确,“地域”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屈子的荆楚,狄更斯的伦敦、哈代的威塞克斯、梭罗的瓦尔登湖,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马尔克斯的马孔多,鲁迅的绍兴,沈从文的湘西……,都已经成为中外文学地图和文化地理学中独特的地标,作家的书写赋予了这些“地域”特殊的文化感性和人文意义。许多事实表明,文学的想象与叙事广泛而有效地参与了“地方感”的编码与建构,参与了地理空间的生产。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地域理论,还是西方赫尔德、斯达尔夫人和泰纳的文学社会学,在地域与文学关系的认识上都存在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倾向,都认为人和动植物一样,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的体质和心理状态的形成乃至社会文化的发展,都是受地理环境决定的,都用地理环境来解释作家气质的不同和地域文学风格的差异。现今看来,这种阐释显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或盲点:其一,如上所述,它忽视了文学反作用于地理空间的一面,忽视了文学书写对空间生产的意义;其二,传统的地域理论突出了地域文学风格的同质性,却忽视了同一地域文学内部存在的异质性和多元性。它显然难以有效地解释同是浙北人的鲁迅、周作人、戴望舒、茅盾、徐志摩和丰子恺等人在文学气质、个性和理念上为什么存在如此鲜明的差异;其三,传统的文学地域论较缺乏地缘文化政治的视域,多少忽视了地理空间生产中各种权力关系的嵌入,如中心与边缘、通用语言与方言的张力,以及嵌入地域之中的阶级、社群、性别和美学之间的复杂权力关系,这些因素都持续地影响着人们对地理的感知经验。现今,传统的空间感知和地理经验业已改变。韩少功《暗示》曾经勾画一幅“隐形地图”,描述出经济、政治和语言符号组合产生的种种复杂的分割、封闭和监禁,对于经济精英而言,远和近的观念很大程度上与波音飞机以及高速公路能否抵达联系在一起,否则,近在咫尺的渔村、林区也变得遥不可及。这样的地理经验显然已经溢出了高度同质化的传统地域概念所能阐释的范围;其四,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和复杂性,它可以构成文学创作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许多时候,作家承受了地域文化的精华,如同地域文化之子;但另一方面,如果过度依恋地域文化所提供的安全感和归宿感,强大的地域性也可能成为文学的一种局限。别尔嘉耶夫在论及空间对俄罗斯灵魂的统治时曾经指出:辽阔的俄罗斯空间是俄罗斯历史的地理动因,“这些空间本身就是俄罗斯命运的内在的、精神的事实。这是俄罗斯灵魂的地理学。”俄罗斯地域的辽阔和深邃保护着俄罗斯人,塑造了俄罗斯灵魂的宽阔;但另一方面,“俄罗斯灵魂被俄罗斯无边的冰雪压跨了,被淹没和溶解在这种一无际涯里。”因此,俄罗斯人难于给自己的灵魂和创造定型,“俄罗斯灵魂被辽阔所重创,它看不到边界,这种无界性不是解放,而是奴役着它。”(14)强大的地域影响有可能对文学的个性和创造力构成限制和压抑,作家因而成为长不大的地域之子或地域性的囚徒,被地域性所奴役。当代诗人沈苇在反省自己的地域经验时说得更具体:“当一个人置身于地域色彩很强——譬如像新疆——这样的地方时,这是他的有幸,也是他的尴尬。在铺天盖地的地域的赏赐中,人的个性被淹没了……地域性曾经是‘启示录的风景’,对他有抚育、教导之恩,但此时,地域性更像一个迷人的陷阱。”(15)一般而言,杰出的作家在承受地域文化精华的同时,也有能力与地域的控制力量相抗衡,并且超越地域性所产生的种种限制。鲁迅的“鲁镇”和沈从文的湘西有着文学想象和精神沉思的广义范围,而莫言的高密东北乡也越来越变成为一个心理方位,都超越了地域性的限制。福克纳一再描绘家乡“邮票般小小的地方”,其小说人物活动的地理图景大多局限在密西西比州一个县的疆界之内,但这个地理图景却有着无比广义的范围,超越空间和时间的局限。福克纳如是而言:“我所写的那个天地在整个宇宙中等于是一块拱顶石,拱顶石虽小,万一抽调,整个宇宙就要垮下。”(16)他把约克纳帕塔法的故事写成美国南方的传奇,写成人性变化的故事和人类普遍价值的寓言。三进入现代社会,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逐渐告退。在谈到南北文风差异时,梁启超以唐朝为界,认为唐以前地理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唐以后,“交通益盛,文人墨客,大率足迹走天下,其界亦浸微矣。”地域对文学的决定性影响也就逐渐衰微了。在今天,信息社会和全球化已经成为普遍的语境,后现代的“时空压缩”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空间观念。地理环境所造成的种种隔阂早已消亡,不再是影响文学的决定性因素。但有趣的是,“地域”概念却再次登场,在当代文学理论中承担了一个重要的角色。由文学与人文地理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地域风格或地方色彩,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中,其意义似乎越发突显出来。现在人们常常把这种地域性称为文学的本土性或地方性。在“后殖民主义文化”进入知识背景之后,这个替换了“地域风格”的“本土”概念再度炙手可热,并获得了一些新的意义。它不仅意味着生于斯长于斯的温暖的自然家园,而且意味着一种强大得可以信赖的文化根系;同时,作为文化身份的标志,这个概念还隐含着一种抵抗全球化的文学与文化立场。如果说过去人们提倡地域风格是为了走向世界,即越是地方的也就越是世界的;那么今天人们再度呼吁“本土化”和“地域性”,其意趣却有了些微妙的变化,它显然构成了文化全球化的一种反动。在全球化与后殖民论述中,文学普遍性与特殊性、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同质化与异质性、殖民话语与后殖民话语、普遍知识与地方性知识等等二元并置的术语频频出场,一再显示了当代文化的两极化走向。全球化的一极推销“文学普遍性”观念,通过把某种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公理化,把某种文学成规典律化,助长了西方殖民话语的中心性;另一极为本土化和“批判的地域主义”倾向。这种倾向强调地方性,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必须保卫地方性,保卫地方性就是保卫差异性和抵御全球主义:如果资本主义支配越来越全球化,那么我们要抵抗它,就“必须保卫地方,建立起各种壁垒,以阻遏越来越快的资本流动。”(17)这一倾向显然赋予了“地方性”一种抵抗全球化和普遍主义的意义。一些后殖民主义的作家和批评家们甚至把这两极的关系看作一种你死我活的斗争,处于边缘位置的非西方作家似乎只有非此即彼的两种选择:要么臣服于西方典律,学会他们那套话语方式,并“以此‘超越’单纯的‘本土性’,从而获得进入‘伟大的’帝国俱乐部的资格,要么坚守本土性以至保持无法更改的地方特色。”(18),这样,文学的“本土化”或“地方性”概念便承担了过于繁重的文化使命,其背后甚至还掩藏着某种不无夸张的反殖民文化的激情。的确,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中,坚守文学的地方性与本土化的确有其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它至少能保证让人们看到色彩丰富风格多样的文学,而非某种千篇一律的格调与模式。但是,当人们忽视本土概念的历史性与内部歧义,而心安理得地把它当成一个现成的框架或理论前提,甚而在其身上寄寓某种崇高的价值、理想乃至信仰时,这个概念就变得僵硬和凝固了。人们因此遗忘或漠视“地域”或“本土”涵义的变动不居及其内部所包含的各种异质元素和杂多层面。这种遗忘与漠视使“地域”或“本土”概念从反对全球化的文化同一性出发,走向了其反面即一种“地域”内部的同一性。如果把阶级、族群、性别、资本以及国际政治等等所构成的权力结构考虑在内,“地域”或“本土”则是一个充满张力和歧义的结构性、历史性概念。“地域”本身就是斗争的场所,一个开放的场域,所谓“本土”和“地域”早已被各种力量爆破了,不可能像想象中的那么纯洁那么铁板一块。另外,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是否仅仅是一种不可共存的对立冲突关系呢?除了对抗之外,它们之间就不可能有另外的关系吗?事实上,“本土”是通过与“他者”的差异关系而确立。很大程度上,本土文化的特征定位乃是在与外来文化的参照、权衡和比较中进行的。的确,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存在着各种张力甚至尖锐的冲突,但同样也存在互阐、互补、互渗、互惠以及彼此交融、对话的机会。如果只强调全球化维度,可能导致本土文化特征与文学地域风格的丧失;反之,如果过分偏爱文化本土化,一味敌视排斥外来文化的影响,也有可能滋长保守的地方性乃至狭隘封闭的文化民族主义情绪。今天人们或许需要对全球化持有一种警惕,警惕“全球主义的计划一边称颂差异,一边却进一步试图抹杀它们。”(19)同时,人们也需要一种更加开放、辩证、有弹性的“地域”与“本土”概念。注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健康养生类产品包装设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租赁房屋租赁合同网络安全保障协议4篇
- 2025年度集装箱装卸运输操作规范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民间个人借款合同金融创新服务细则
- 二零二五版农业保险代理服务合同范本8篇
- 2025年度房产抵押经营性贷款合同样本
- 2025年南京住建部房屋租赁合同规范版
- 课题申报参考:面向微生物组中介效应的群落水平关联检验方法研究
- 课题申报参考:美式“小多边主义”冲击下中国伙伴关系的升级与转型研究
- 2025年木材销售企业库存管理服务合同
- 汽车修理厂管理方案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小学生口算天天练
- 九年级上册-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总复习核心考点与重难点练习(统部编版)
- 三年级数学添括号去括号加减简便计算练习400道及答案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简便计算300题及答案
- 澳洲牛肉行业分析
- 老客户的开发与技巧课件
- 计算机江苏对口单招文化综合理论试卷
- 成人学士学位英语单词(史上全面)
- KAPPA-实施方法课件
- GB/T 13813-2023煤矿用金属材料摩擦火花安全性试验方法和判定规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