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登快阁》-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古诗词诵读《登快阁》-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古诗词诵读《登快阁》-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古诗词诵读《登快阁》-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古诗词诵读《登快阁》-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千多年前,他被贬谪黔州(今彭水),从此,失意的诗人便与这一方灵秀的山水草木结下了情缘。于是,在乱世浊俗中保持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骨气,狷介自持。他出淤泥而不染,他与世俗同流而不污,他和而不同,他就是黄山谷(黄庭坚)。山谷遗风也在这一方山水之间,传承流芳,绵延不息。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黄山谷,去领略那非凡的山谷遗风。导入课文登黄庭坚快阁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梳理诗歌脉络。2、结合作者经历与创作背景,通过反复诵读与对比阅读,体会诗歌复杂的感情。3、赏析诗歌用典、对比衬托、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4、理解诗人思想内涵,感受诗人狷介自持的生命气质,和而不同的人生智慧。了解作者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北宋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很高成就。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的书法独树一格,自成一家,和北宋书法家苏轼、米芾和蔡襄齐名,世称为“宋四家”。在文学界,黄庭坚生前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作品有《山谷词》《豫章黄先生文集》等。

了解作者

黄庭坚从小就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5岁时即熟记《六经》。7岁那年,黄庭坚便写下了这么一首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8岁那年,黄庭坚送别同乡进京赶考,写了一首诗: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19岁那年,黄庭坚参加乡试,一举考中了第一名。23参加进士考试,考中了三甲第一名。从此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宦海沉浮。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课外延伸注释(1)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名介,南昌人,是黄庭坚少年时的好友,时为广州四会(今广东四会县)县令。(2)“我居”句:《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作者在“跋”中说:“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3)“寄雁”句:传说雁南飞时不过衡阳回雁峰,更不用说岭南了。(4)四立壁:《史记·司马相如传》:“文君夜奔相如,相如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5)蕲:祈求。肱: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6)瘴溪:旧传岭南边远之地多瘴气。赏析颔联

①巧用对比。“桃李”“春风”“一杯酒”的清新、明丽,“江湖”“夜雨”“十年灯”的阴冷、凄苦,曾经相聚的美好和今天涯飘零的凄苦对举,凸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②运用名词组接(列锦)(白描),匠心独运,营造出富有感染力的意境。③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江西诗派,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为江西诗人黄庭坚所开创。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主要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韩驹等。论诗强调“无一字无来处”,喜作拗体诗;又提倡“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其创作常袭用前人诗意而略改其词,以为工巧。重视句法、喜用拗句;风格生新瘦硬。

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江西诗派”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黄庭坚因被任命为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知县而到达任所。这是他入仕以来首次担任地方官,处理公事十分认真。期间他亲眼看见百姓疾苦,官吏素餐,黄庭坚对这一切深感忧虑而又无能为力,所以时时生出归隐之念。元丰五年(1082)秋天的一个傍晚,黄庭坚在处理公事之余,登上赣江边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的快阁,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写到《登快阁》这首著名的七律。这首诗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因而常被评论家们认作黄庭坚的代表作。了解背景诵读诗歌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登快阁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记叙:登阁时间、地点、原因描写:登快阁远眺所见山水胜迹。抒情:世无知音、借酒消愁言志:与白鸥订盟,有归隐之志。结合课文注释,自主理解一下诗意,并梳理全诗脉络。整体感知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在表达方式上属于什么?作者为什么自称为“痴儿”?“了却"二字,衬托出了诗人什么心情?用“倚”字好还是用“赏”字好?

首联写了作者公务之暇登快阁眺望。属于叙述的表达方式。“痴儿”是作者的自嘲,显示出一种孤傲不羁的神情,表现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登快阁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了却”衬托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倚”字用的好,含有倚阁,赏晚晴两重意思,同时诗人此时已经结束一天公事,身心疲累了,就倚靠在阁楼上。如果用“赏”字,就显得呆板。首联——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首联——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登”的人:“登”的地点:“登”的原因:“登”的目的:痴儿快阁了却公家事东西倚晚晴精读诗文

精读诗文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①.颔联描写了哪些景物?

落木、千山、天、澄江、月

②.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简洁、辽阔、空旷、明净的特点

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写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景物的描绘衬托诗人胸襟的开阔,胸怀的远大。颔联——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化用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的名句。

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颔联化用了谁的诗句?描绘这两句诗的画面。精读诗文精读诗文“”这一联表面写景,实则也是抒情,试作分析。①本联呼应首联“倚晚晴”,描写了登高所见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明,夜月清明;②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景的宽广,其实也是作者心胸的开阔。③表现了诗人如释重负、轻松明快的心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借景抒情"横"字有何妙处?“横”的意思是把酒杯平端起来。写诗人只有见到美酒,才把酒杯端起来,眼中才有喜色。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衬托了出来。颈联——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颈联运用什么典故?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前句用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因为知音不在,我不再弹奏,只有清樽美酒,聊以解忧。此处“横”字用得很生动,把诗人厌恶官场、欲求知音,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借典抒情,表达了自己厌恶官场、欲求知音的心情。精读诗文 《吕氏春秋》: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朱弦,这里指琴。佳人,本指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精读诗文《晋书·阮籍传》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

横,睨视,斜着眼看。

聊,姑且

尽管周围人事不快,又何妨自作青眼而独立特行呢?

“横”字用得生动,这个字本是平日我们熟悉的俗语,用于此处,却化熟为生,显得瘦硬新颖。同时也写出自己遭遇挫折而不悔其志、坚持自我而兀然傲世的姿态。精读诗文《列子·黄帝》:鸥鸟善猜疑,有心机之人与之相交,则盘桓空中不肯接近。后人常以“与鸥订盟”表达归隐之心坚定,再无俗世牵挂。诗人因在现实生活中抱负得不到施展,胸怀无人理解感到痛苦,而向往一种纯朴的没有猜忌的与世无争的归隐生活。这生活在人间社会得不到,只有驾小舟访白鸥,到江海去度余生了。诗人是真的要归隐吗?尾联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诗意解读①弃官归隐。②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和那里的白鸥结盟,过上逍遥自得的生活。③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诗人面对澄江秋月的无限美景,弃官归隐之心油然而生,就寄托于“归船”、“白鸥”。

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结构首联扣题——流露出对官场的厌倦情绪及对自然的喜爱。颔联所见——境界阔大:天之远大,月之分明,水之澄清。前人评这两句是“胸中无一尘”。颈联所感——借典写自己怀才不遇之感和借酒浇愁之状。尾联所愿——弃官归隐,泛舟江湖。全诗结构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空阔旷远、澄澈疏朗)对缺少知己的苦闷和感慨远离世俗,回归自然而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1.气象空阔,精致新奇。“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写景阔远清旷,自古推为名句。艺术特色①2.曲折尽情,顿挫抑扬

纵观全诗,感情抑扬,起伏不定:初登而喜(前四句),忽而转忧(“朱弦”句),继而又转喜(“青眼”句),喜而复忧(“万里”两句)。通过这一而再、再而三的纵笔,作者对于宦途的厌倦,对于乡园的向往,便愈见其深,愈感其切。由于它用的是顿挫、跌宕的手法,因此,也愈见出感情的深沉。艺术特色②3.诗中多处用典“朱弦”、“青眼”不仅用事贴切,而且善敷色彩;“落木”、“鸥盟”等已化用无痕,如从己出。4.善炼字面也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倚晚晴”的“倚”,写其逍遥自得的神情,“美酒横”的“横”写出诗人坚持自我及兀然傲世的姿态。“已为”、“聊因”、“吾与”等词组的使用,使诗歌显出情致的跌宕变化。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对比阅读上阙艺术手法:①夸张。“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夸大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家童的鼾声之大。②比喻。“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比喻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在寂静的夜晚家童的鼾声象雷鸣一样震耳。③细节描写。“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形象描绘出苏轼夜饮醉归,家童已睡,只得立在门外,静听涛声的场景。④以动衬静。“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意境,以有声衬无声,表现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情的孤寂。对比阅读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联系诗句作答。①“长恨此身非我有”揭示出作者对身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②“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难忘世俗名利烦扰的矛盾与苦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