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构件专题分析报告_第1页
PC构件专题分析报告_第2页
PC构件专题分析报告_第3页
PC构件专题分析报告_第4页
PC构件专题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C构件专题分析报告

全面落实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及项目负责人质量安全责任,进一步明确责任边界,构建以建设单位为首要责任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体系。完善责任追溯机制,加大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力度,依法依规严肃事故查处。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落实法定代表人授权书、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和永久性标牌制度。研究制定施工安全风险防控和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建立健全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完善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探索推行全国一证、分省管理方式。对标2035年远景目标,初步形成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框架,建筑市场运行机制更加完善,营商环境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建筑市场秩序明显改善,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建造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加速建筑业由大向强转变,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稳步提升工程抗震防灾能力(一)健全工程抗震防灾制度和标准体系落实《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全面梳理现行制度体系,加快制修订配套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工程抗震防灾技术标准体系,加大标准前期研究力度,加快制定工程抗震鉴定和加固标准,制修订工程减震隔震等抗震新技术应用标准,为提升工程抗震防灾水平提供支撑。(二)严格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加强建设工程抗震标准实施监督和抗震设防质量监管,建立重点地区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专篇编制制度,完善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批、市政工程抗震设防专项论证制度。全面落实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建筑抗震设防要求,保障新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广播电视等建筑满足设防地震下正常使用要求。落实工程抗震责任企业及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制度,加大信用信息公开力度。(三)推动工程抗震防灾产业和技术发展推动工程抗震防灾产业发展,支持新型经济快速抗震加固、新型减隔震、结构主被动一体化等技术成果转化。建立隔震减震装置质量信息全过程追溯管理机制,探索隔震减震装置质量信息公示制度,发挥社会监督约束作用,保障产业健康发展。加强抗震防灾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逐步实现工程抗震计算软件和大型设备等关键核心技术基本自主可控。(四)提升抗震防灾管理水平和工程抗震能力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调查,建立全国统一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抗震防灾基础数据库,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程抗震防灾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为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和工程建设数字化监管提供基础数据。加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抗震性能鉴定工作,推进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提升既有建筑抗震能力。商品混凝土行业周期性、区域性及季节性分析(一)商品混凝土行业周期性商品混凝土和PC构件行业作为建材行业中重要的子行业之一,其发展与国家和各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及投融资等政策密切相关。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宏观调控及投融资政策的周期性调整将影响下游行业活跃程度,进而影响商品混凝土和PC构件行业。目前,我国宏观经济总体平稳增长,商品混凝土和PC构件需求持续稳定增长。(二)商品混凝土行业区域性商品混凝土在搅拌完成后通常在2小时内运送至施工现场并浇筑完毕,否则会因混凝土初凝影响产品质量,经济运输半径一般不超过50公里;出于运输成本以及运输安全性考虑,PC构件工厂和施工工地的运输半径一般控制在300公里以内。受运输时间和经济运输半径限制,商品混凝土和PC构件经营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三)商品混凝土行业季节性商品混凝土、PC构件已实现工厂化生产,且PC构件可以采用蒸汽养护方式缩短养护时间,减少天气对生产进度的影响,因此产品生产过程几乎不受气候和季节影响。但由于下游项目施工作业受气候和春节假期影响较大,导致行业内企业业绩呈现一定季节性波动。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更加稳固高质量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任务,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合理区间,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6%左右。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业实现深度融合,催生一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一)推广工程总承包模式加快完善工程总承包相关的招标投标、工程计价、合同管理等制度规定,落实工程总承包单位工程设计、施工主体责任。以装配式建筑为重点,鼓励和引导建设内容明确、技术方案成熟的工程项目优先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支持工程总承包单位做优做强、专业承包单位做精做专,提高工程总承包单位项目管理、资源配置、风险管控等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延伸融资、运行维护服务。在工程总承包项目中推进全过程BIM技术应用,促进技术与管理、设计与施工深度融合。鼓励建设单位根据实施效益对工程总承包单位给予奖励。(二)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加快建立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交付标准、工作流程、合同体系和管理体系,明确权责关系,完善服务酬金计取方式。发展涵盖投资决策、工程建设、运营等环节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模式,鼓励投资项目和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带头推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和人才。(三)推行建筑师负责制在民用建筑工程项目中推行建筑师负责制,在统筹协调设计阶段各专业和环节基础上,推行建筑师负责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和服务。出台推行建筑师负责制指导意见,完善委托发包方式、服务标准、合同示范文本以及个人执业保险等配套制度。依据合同赋予建筑师代表建设单位签发指令和认可工程的权利,明确建筑师相应的设计主体责任和咨询管理责任,更好发挥建筑师对建筑品质管控作用。拓展设计咨询服务链条,促进工程设计咨询服务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探索建立建筑前策划、后评估制度,优化项目前期技术策划,对已使用建筑的功能、效益、环境影响等进行综合评估,强化设计引领作用。2035年远景目标以建设世界建造强国为目标,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质量安全可控、标准支撑有力、市场主体有活力的现代化建筑业发展体系。到2035年,建筑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建筑工业化全面实现,建筑品质显著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高,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立,产业整体优势明显增强,中国建造核心竞争力世界领先,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全面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完善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一)提升工程建设标准水平完善建筑工程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安全标准,强化工程质量保障的标准化措施。进一步完善建筑性能标准,合理确定节能、室内外环境质量、无障碍、适老化等建筑品质指标。研究制订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维护标准体系,完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及评价标准,编制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相关标准。(二)落实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全面落实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及项目负责人质量安全责任,进一步明确责任边界,构建以建设单位为首要责任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体系。完善责任追溯机制,加大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力度,依法依规严肃事故查处。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落实法定代表人授权书、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和永久性标牌制度。研究制定施工安全风险防控和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建立健全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完善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探索推行全国一证、分省管理方式。(三)全面提高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健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制,完善省、市、县三级监管体系,厘清层级监管职责,严格落实监管责任。依托全国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和地方各级监管平台,大力推进互联网+监管,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和差异化监督方式,实现智慧监督。完善质量安全监管和执法衔接机制,提高精准执法和服务水平。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督队伍建设,加大专业人员培训力度,强化层级监督考核机制,提升监督队伍标准化、专业化水平。组织开展全国工程质量检测行业专项治理行动,规范检测市场秩序,依法严厉打击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四)构建工程质量安全治理新局面加快工程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质量安全信用信息归集、公开制度,加大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力度。完善安全生产处罚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事故一票否决制度。大力发展工程质量保险,积极开展质量保险顶层设计研究,以城市为单位启动新一轮质量保险试点,加快推动全国工程质量保险信息系统建设。制定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实施办法,建立健全投保理赔事故预防机制。推动建立建筑工程质量评价制度,形成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机制,鼓励通过购买服务,委托具备条件的第三方机构独立开展质量评价。推进实施住宅工程质量信息公示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约束作用。推动建设工程消防技术服务市场化,规范技术服务行为。(五)强化勘察设计质量管理健全完善勘察设计质量管理制度,修订勘察质量管理办法,制定设计质量管理办法。强化施工图审查作用,全面推广数字化审查,探索推进BIM审查和人工智能审查。推动建立勘察设计质量监管信息系统,加强勘察设计质量全过程信息化监管,加大对违反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问题的查处力度,建立施工图审查关键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和改进消防设计审查管理,探索推进技术审查与行政审批分离,推动消防设计技术审查第三方服务发展。推动将消防设计技术审查和施工图审查同步开展,提高审查质量和效率。(六)优化工程竣工验收制度完善住宅分户验收制度,鼓励购房者参与分户验收,按户留存影像资料,作为住宅交付档案。细化《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制定发布示范文本,明确两书规范格式和基本内容。试行建设单位按套出具住宅质量合格证明文件。规范消防验收管理,推动消防验收纳入竣工联合验收,统一出具验收意见。(七)推进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化和信息化全面推行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制度,加快健全手册体系,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和工程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制度。研究制定装配式建筑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部品部件生产质量可追溯管理,加强竖向节点连接等施工关键环节质量安全管控。深化施工安全领域证照分离改革,推进涉企、涉人证照电子化,实现建筑施工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信息联网和一站式查询。制定建筑工程材料、工艺、设备鼓励应用和限制淘汰名录,推广安全先进适用的建造技术,限制淘汰落后工艺。培育建筑产业工人队伍(一)改革建筑劳务用工制度鼓励建筑企业通过培育自有建筑工人、吸纳高技能技术工人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等方式,建立相对稳定的核心技术工人队伍。引导小微型劳务企业向专业作业企业转型发展,进一步做专做精。制定建筑工人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规范,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大型建筑业央企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建设建筑产业工人培育基地,加强技能培训。推动各地制定施工现场技能工人基本配备标准,推行装配式建筑灌浆工、构件装配工、钢结构吊装工等特殊工种持证上岗。完善建筑职业(工种)人工价格市场化信息发布机制,引导建筑企业将建筑工人薪酬与技能等级挂钩。全面落实建筑工人劳动合同制度。(二)加强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完善全国建筑工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充分运用物联网、生物识别、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建筑工人实名制、劳动合同、培训记录与考核评价、作业绩效与评价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制定统一数据标准,加强各系统平台间数据对接互认,实现全国数据互联共享。将建筑工人管理数据与日常监管相结合,加强数据分析应用,提升监管效能。在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的基础上,加强管理人员到岗履职监管,严格实行特种作业人员实名上岗,压实现场管理和技术人员责任。(三)保障建筑工人合法权益健全保障建筑工人薪酬支付的长效机制,落实工资保证金、工资专用账户管理等制度,推行分包单位农民工工资委托施工总承包单位代发制度。完善建筑工人社会保险缴费机制,保障职业安全和健康权益。落实施工现场生活环境、劳动保护和作业环境基本配置,持续改善建筑工人生产生活环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以上,打造一批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形成一批建筑机器人标志性产品,培育一批智能建造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PC构件行业概况装配式建筑是建筑工业化的主要应用方式之一,即指将建筑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构件预制工厂生产完成,然后通过相应的运输方式运到施工现场,采用可靠的安装方式和安装机械将构件组装而成的具备使用功能的建筑物,其重要组成部分为预制构件。预制构件主要分为三大类:预制混凝土构件、预制钢结构构件和预制木结构构件。预制混凝土构件(PC构件)是国内预制构件的主要形式,也是目前三大结构体系中推广最顺利、覆盖范围最大的一种,根据住建部统计,2021年新开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占新开工装配式建筑的比例为66.22%。我国装配式建筑起步较晚,以2016年《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出台为标志,装配式建筑才开始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2016年至2019年期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文件的数量分别达到33个、157个、235个和261个2。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红利的推动下,行业政策标准体系日益完善,预制构件研发和生产技术水平逐步提升,装配式建筑的渗透率逐渐提高,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持续提升。根据住建部统计数据,2021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达到7.4亿平方米,较2019年增长77.03%,2015-2021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47.25%;装配式建筑占建筑业新开工面积之比也不断提高,2015年装配式建筑占建筑业新开工面积之比为2.70%,2021年该比例达24.50%。虽然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取得了较快发展,渗透率不断提升,但由于发展历程较短,相比海外发达国家还有非常广阔的增长空间。(一)环保压力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是PC构件行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建筑行业成为重点控制领域。为降低建筑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国家出台多项环保政策,要求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相比需要工地现场制模、现场浇注、现场养护的传统方式,工厂化生产的预制构件有诸多优势,包括工期可缩短、所需现场施工人数减少,并且极大改善现场浇筑方法造成的能源浪费及环境污染,大大减少施工资源消耗,提高建造速度,同时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并可提高建筑质量。根据住建部于2020年公布的《装配式建筑工程投资估算指标(征求意见稿)》,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相比传统建筑在人工用量、建筑工期、产生的建筑垃圾、建筑污水排放和能耗方面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根据测算,以装配率为30%的情况为例,人工用量、建筑工期、产生的建筑垃圾、建筑污水排放和能耗分别为传统建筑的85%、85%、60%、85%和85%。(二)PC构件供给迅速提高,业内无绝对龙头企业根据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预制混凝土构件分会《2020年度中国预制混凝土构件行业发展报告》的统计,2020年全国新增预制工厂近200家,全国规模在3万立方米以上的预制工厂超过1,200家,设计PC构件产能达到5,000-6,000万立方米。自2016年政府第一次提出对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定量要求,后续各级政府推出相应鼓励政策以来,各地PC构件工厂数量快速增加,PC构件工厂投资出现热潮。从市场集中度来看,PC构件市场较为分散。近年来大量的政策利好使得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快速发展,一大批有规模和实力的企业纷纷投资建设PC构件工厂,导致行业集中度呈下降趋势,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三)地区发展不均衡,长三角地区PC构件行业发展领先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PC构件工厂分布较稠密;中部地区中长沙、武汉等PC构件工厂分布较多;而西部地区由于地广人稀,运输成本较高,PC构件工厂较少。全国的PC构件工厂布局分布不均衡主要受需求状况和各地区的政策目标及推进力度不同的影响,以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为代表的东部地区由于装配式建筑需求旺盛和地区政策的大力支持,形成了较为完整、密集的PC构件产业链。根据住建部发布数据,2021年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重点推进地区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全国的比例为52.10%。商品住房是PC构件下游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根据住建部数据,2019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中,商品住房为1.7亿m²、公共建筑0.9亿m²、保障性住房0.6亿m²,分别占新开工装配式建筑的40.70%、21.60%和13.40%。在各地政策支持引领下,特别是将装配式建筑建设要求列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出让条件,有效推动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在下游应用领域中,保障性住房和公共建筑需求有望增加。2021年7月,《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明确了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架构;对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基础制度和支持政策进行了规定,明确表示在十四五期间应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力争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占新增住房供应总量比例达到30%及以上。根据各省市发布的保障房建设规划统计,十四五期间全国预计将筹集共约700多万套保障房项目。由于保障性住房是政府主导投资类项目,是引领行业向装配式、绿色建造、智能建造转型的重要政策载体,因此装配式建筑在保障房中应用比例较高,保障性住房开工面积的增加有利于带动装配式建筑相关产业的需求。而作为另一PC构件重要应用领域的公共建筑,在政策引导下投资规模也保持稳定增长。根据住建部2022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