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教育学概要_第1页
教育与教育学概要_第2页
教育与教育学概要_第3页
教育与教育学概要_第4页
教育与教育学概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与教育学概要第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神话起源:教育由人格化的神创造,教育要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Letourneau,C法)在《教育之进化》里认为人类的教育与动物本能一样,是种系延续和发展的本能行为,忽视了人自觉的特性。沛西.能(S.P.Nunn)在《教育原理》的生物学论。“心理起源”论。孟禄(Monroe,P美)认为无意识模仿是教育的起源。忽视了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意识活动。P4特殊性:是“人-人”关系、目的是通过培养人影响人乃至人类发展、是一种特殊的规训方式。第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可控:目的性;组织性和系统性;专门:专门的教育者;专门的场所和设备;以学习为专门任务的学生。相对稳定:4、大教育观: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上的教育观1965年,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生活、终身、教育”1972年,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第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三)教育的历史形态1、依据教育的正规化分:非形式化——形式化(实体化:在有组织的机构中进行)——制度化(正规化:从幼儿园到大学)——非制度化2、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启蒙性;随机性和经验性;个别性。社会教育:对象全民性;地点广泛性;内容实用性;时间终身性;形式开放性。社会教育发展:社会信息量增加,技术不断更新,职业变化等客观要求;终身教育的理论准备;现代信息传递手段和教育技术的物质准备。第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3、不同历史阶段存在的方式原始的教育形态1、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2、原始性:目的单一,内容贫乏,方法简单。3、同一性:对象、内容、目的。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1、学校产生:生产力水平提高提供物质条件;统治需求提供社会条件;文字产生提供现实条件。2、特点:与生产脱离成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阶级性和等级性;保守性,“六艺”“四书、五经”“七艺”;个别性;教育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专科和职业教育萌芽,东汉“鸿都门学”的文艺专科。第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现代教育形态

1、特点:生产性;大众化,1763年普鲁士颁布“强迫教育法令”;内容科学化;班级授课成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2、发展趋势: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观念:为未来社会培养人等、功能、内容);多元化第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三)三要素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主体)中介第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教育的概念

1、广义:有目的的对人施予的影响。2、狭义: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的对受教育者进行影响,培养和训练,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段)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思想品德教育有时也单独称教育,“教养”“教育”“教学”几个概念的即有联系又有区别。第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现象,从教育的特点看,它是与社会共存的是永恒范畴,是社会不可少的。一是教育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是历史的阶段范畴;二是教育的发展有规律,由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三是教育在发展中表现其规律性。如教育与生产是从合到分,又从分到合。第九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二、教育学的发展

1、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2、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3、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学不同于教育方针和政策,但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进行阐明,方针、政策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不等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教育学揭示的规律:(1)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规律。(2)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关系的规律。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古代):萌芽阶段教育学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并为一块,相当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主要是教育经验的总结。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基本方法——“不愤(心求通未得)不启,不悱(口欲言未能之貌)不发“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1)把教育看成是治国安民的工具,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认为教育是培养统治人才和化民成俗的工具。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2)把“诗、书、礼、乐、春秋”作为主要教育内容。明清时内容发展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3)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主张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循序渐进,举一反三、因材施教等原则和方法。墨翟P22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亲知”、“闻知”、“说知”;道法自然,最好的教育的顺其自然。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

成书于公元前数百年

1229字汇集了先秦儒家教育经验,对教育的作用、目的、制度、教学与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师生关系等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谓之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西方古代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助产法:讽刺、定义、助产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柏拉图(Plato约BC427-347,20-28岁师从Socrates,40岁时在雅典办了Academy-学园,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继承苏格拉底的助产化,认为可以从具体事物达到对理念的掌握。现实世界(是理念的模糊摹本)理念世界(是光明和至善的王国)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亚里斯多德(Aristotle,约BC384-322,18岁师从Plato,著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继承了德漠克利特的唯物主义,批判吸取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在论述人的灵魂时提出了“白板”说。认为认识是由于受到外物剌激,强调感性认识,“谁不惑觉,谁就什么也不理解。”同时强调理性认识。分阶段施教灵魂身体不可分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三种灵魂相应是体、、德、智三育,和谐理性与非理性对理智道德美德理性是最高美德,是人生、教育最高目的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MarcusFabiusQuintilian-us(35-96)在其《演说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学方法论著)里提出教师应热爱儿童,注重儿童语言的发展。儿童必须学算术、几何等数学知识,培养其逻辑思维。认为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成为好的演说家,好的演说家首先是完美的人。主张教师要经过教学的一切阶段。重视榜样的教育作用。昆体良是最早提出反对体罚的教育家。在公元一世纪。昆体良就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深刻见解。他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引导班上的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运用他们的智力”,“除了使我们的学生不需要总是有人教,我们的教学还能有什么别的目的呢?”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2、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出版)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产生。

国外最早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泛智主义J·A·Comen-ius,1592年3月28生于捷克尼夫尼茨城,10岁成为孤儿,受摩拉维亚兄弟会资助,22岁大学毕业。36岁因避天主教的迫害,侨居波兰的黎撒,58岁受兄弟会推选为教主,68岁病故。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18—19世纪西方出现了许多教育名著,并较全面阐述教育。

洛克(J·Locke)在《教育漫话》中,提出白板说(英),“国家的幸福与繁荣”靠儿童具有良好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绅士,即培养“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才”洛克极力主张良好的礼仪,丰富的社会实际经验,较好的文化教养的人作为导师,对子弟施以个别教育,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JohnLocke,1632~1704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卢梭(J·J·Rousseau)

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自学成才,才华横溢,一生坎坷。他的思想积极影响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其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3)、《新爱露依丝》(1761)、《社会契约论》(1762)、《爱弥儿——论教育》(1762)等。作为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认为儿童真正的教师是经验和感觉,应该从实际生活中学习。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裴斯泰洛齐(JonhannHeinrichPestaLozzi,1746——1827)出生在瑞士苏黎世的一个医生家庭,是瑞士民主主义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其主要教育著述有:《隐士的黄昏》、《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和《天鹅之歌》等。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人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应有的地位”。裴斯泰洛齐论证了“要素教育”的理论。把教学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一方面具有生产自救的性质,另一方面,从教育理想上着眼,通过劳动和学习的结合,促使儿童得到和谐的发展。在《林哈德与葛笃德》中,阐发了他的社会与教育的问题的观点,提出了使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第斯多惠F·A·W·Diesterweg)

第斯多惠(FriedrichAdolfWilhelmDiesterweg,1790—1866)对教学艺术有着非常深刻的见解。他的名言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而来。所以你要尽可能多地使自己习惯于蓬勃的生气!”《教育的理想与可能性》里提出“全人教育”的思想

教育观点的基础是三个原则:即自动、遵循自然和遵循文化的原则。

他认为教学的成功归根到底决定于教师,好的教师应该完全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并且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儿童。"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斯宾赛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1820—1903)是19世纪后期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思想家。出生于教师家庭,童年因此得以受到良好的教育。概括出一切事物进化发展的“普遍规律”:集中→分化→平衡(确定、普遍和谐),认为宗教、政治和教育信仰的进化也应遵循这一“普遍规律”.权威统治(集中)-权威衰落(分化)-形成整套正确的、完整的主张(平衡)。《教育论》指出,一个人完满地生活必须解决好五个“活动”问题:第一,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第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第三,在培养教育子女的活动;第四,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第五,在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1776年康德(I·Kant,1724—1804)在德国的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

Kant,Immanuel

德国哲学家。德国哲学革命的开创者,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近代西方哲学史上二元论、先验论和不可知论的代表,有重大贡献的自然科学家。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赫尔巴特约翰·菲力德力赫·赫尔巴特(JohannFriedrichHerbart,1776——1841)出生于德国奥尔登堡一个法官的家庭。主要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等。提出教学分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步骤

后来被他的后继者加以发展,改变成五个阶段,即预备(提出问题,说明目的),提示(提出新课程,讲授新教材),联系(比较)总结、应用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实验教育学出现。1901年梅伊曼(ErnstMeumann,1862-1915)提出“实验教育学”,1903年拉伊(德WilhelmLay,1862-1926)出版《实验教育学》著作,认为生物按“感受——整理——表现(或表达)”活动,相应学生的学习是按形成感知觉——知觉加工——付出于行动进行。

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实用主义教育学出现

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美国最有声望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1896年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等主张。一阶段:4-8岁,分五组,解决学校与家庭邻里生活的关系,开展手工训练、缝纫、自然研究等活动。二阶段:9-12岁,分四组,重点是获得读、写、操作、算的能力,获得规律性知识和掌握工作技能。三阶段:13-15岁,分二组,中等教育开始,在掌握每门学科使用方法和工具范围内,一门门地学习,一定程度上进行专门化的活动。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产生

1939年出版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1930年杨贤江化名李浩吾出版《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杨贤江(李浩吾)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教育学理论深化阶段(1)教育目标分类说

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布卢姆从认识、情感、动作技能三类

情感领域的目标

:情感行为的中心是价值(态度)、兴趣、爱好、欣赏。分为五级:(1)接受(注意):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

(2)反应:学生主动参与。(3)价值化:学生将特殊的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4)组织:将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组合在一起,克服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并开始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5)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个人具有长时期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致发展了性格化“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系。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E.J.Simpson)等1972年的分类。该分类有七级。(1)知觉。(2)定向(定势)。(3)有指导的反应。(4)机械动作。(5)复杂的外显反应。(6)适应。(7)创新。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第三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2)发现法的创立

布鲁纳(JeromeSeymorr,Bruner1915-)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新教育论思想家和教育家,是结构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教学论另外两大流派分别为赞科夫为代表的“教学与发展”实验教学论派和根舍因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论派)。1963年布鲁纳(J·S·Brunner)发表《教育过程》,强调教育内容安排要加强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倡发现学习(Learningbydiscovery)。提出“任何科目都能按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第三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3)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的发展

赞柯夫提出的五条教学原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班上所有的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接受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尤·康·巴班斯基(юрийКонстаитииовичВабаиский,1927-1987)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教育科学博士、院士,曾任教育科学院副院长,是前苏联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

第三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4)教育学的分枝不断增多

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2年11月1日颁发的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在一级学科“教育学”(学科代码880)之下,共列出18个二级学科,即教育史、教育学原理、教学论、德育原理、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统计学、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军事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第三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5)研究趋势学科发展分化与综合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研究方法多元互补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一)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法: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考查、弄清其实质和规律。研究步骤:史料的搜集——考察史料的出处、转述者的立场和治学态度——对史料分类。(1)全面分析;(2)历史分析和阶段分析结合;(3)正确处理批判和继承的关系。2、调查法:可分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3、实验法:可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教育实验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实验。可称教育实验法。实验方式:(1)单组实验法:一个组、班、年级、或学校实验、比较前后情况,检验因素发生的效应。(2)等组实验法:用两个情况相等或相似的组或班、年级、学校进行实验。a、实验组:用实验因素影响。b、控制组:不用实验因素影响。比较——→结果。(3)循环实验法:一种实验因在两组分段实验、比较前后变化情况。两种实验因素在同一实验组中进行实验,判定实验因素效果。4、统计法:是数量分析的一种方法,是认识教育现象,实行教育管理、开展教育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种科学方法。第三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六:十九点三十二分。(二)现代三论的科学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