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8年度髙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简析
(发言提纲)主讲人左昌鸿(广西财经学院教授)
2008年度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以下简称评审指标)与2007年比较有很大变更。理念更准确、重点更突出、内涵更清晰、要求更具体。现根据我初步学习体会,分四个方面作初浅剖析,仅供参考。一、概念特征二、基本架构三、制定依据四、内涵浅析一、国家精品课程的概念特征(一)、概念2008年教育部下发的有关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文件中,将国家精品课程定义为,“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它是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与深化教学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系统的课程建设,是优质课程资源。国家利用现代化手段,对国家级精品课程实行免费开放,并通过全面推广和广泛使用“国家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目的。(二)、特征精品课程应具有髙水平、有特色、可示范、能推广、受重视五个特征。1、髙水平: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的高水平是指教学水平达到“六个一流”,即一流的课程设置、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流的教学队伍、一流的实践条件、一流的教学效果。髙水平是精品课程的主体,是基础条件。2、有特色:精品课程既不能只有髙水平而无特色,也不能只有特色而无髙水平,必须是既有髙水平又具有特色。特色是灵魂,是作为精品课程的必备的充分条件,而且要求特色必须贯穿精品课程建设的始终。3、可示范:精品课程必须是先进的、优质的,在同类课程建设中,在一定范围内,它处于领先地位,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被社会认可。另外,精品课程的示范性,还在于广泛的适应性,其精华所在,并非课程建设中的某些具体做法,而是精心凝练、提升而成的课程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这是精品课程的基本品格。4、能推广:精品课程必须能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更大范围内加以推广,起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作用。为便于推广,申报的课程要兼顾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与专业课(2OO7年评审侧重专业领域课程,兼顾职业化特色鲜明的基础理论课程),而且必须有相应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这是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直接目的。5、受重视:精品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提高教学质量意义十分重大。各髙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釆取有效政策措施,支持精品课程建设,并促使其可持续发展。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动力,是重要保障条件。基于上述特征,可以把精品课程定义为髙水平、有特色、可示范、能推广、受重视的、经过长期精心打造而成的优质品牌课程。二、评审指标的基本架构(一)、指标体系的构成:评审指标体系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综合评审指标部分;二是特色与政策支持部分。(二)、综合评审指标的构成:由6个一级指标、l5个二级指标、l5个主要观测点及相应的评审标准组成。(三)、特色与政策支持部分的构成:由特色与创新点、政策支持两个指标组成。
(四)、2008年评审指标与2007年评审指标比较:有以下不同之处:(1)、综合评审指标构成的变更:增加一级指标“课程设置”,排序为指标体系之首,并分设了2个二级指标,强调了课程定位中的性质与作用,以及课程设计中的理念与思路;原一级指标“教学内容”的二级指标由2个增加为3个,分别为“内容选取”、“内容组织”、“表现形式”;
(2)、“主要观测点”及相应的“评审标准”的变更:“主要观测点”总数仍为15个,但其中有2个为新加的,3个基本未变,其它l0个都作了很大调整。与之相应的“评审标准”都有大的变更。原一级指标“教师队伍”的二级指标由3个减少为2个,将原二级指标“教学改革与实践”删除,其内容并入二级指标“师德、能力与水平”之中;原一级指标“实践条件”的2个二级指标改为“校内实训条件”及“校外实习环境”,显得更为明确具体;原一级指标“教学效果”的二级指标由4个”减少为2个,分别为“教学评价”与“社会评价”,既注重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的评价,又注重对社会认可度的考察。
(3)、“课堂实录”的变更:2008年申报课程的网上教学资源包含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不超过40分钟)和课程教学录像(不超过15分钟),其中,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以说课为主,包括教学设计以及相应的教学设施、环境和实训实习场景等介绍,并附相应文字说明。
(4)、评估指标赋分的变更。综合评估指标部分,因一级指标由5个调整为6个,赋分也作了相应调整。新增“课程设置”为10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与手段”仍为25分;“教学队伍”由15分上调为20分;“实践条件”因涉及全校性,不宜作为一门课程的重点考察内容,故赋分由原20分下调为10分;“教学效果”因二级指标由4个减为2个,其中“课堂实录”已及另外,故赋分由原15分下调为10分。特色与政策支持部分,2007年的方案中两个指标分别为80分和20分,现调整为各50分。两大部分在总分100分中的比例也作了变更,2007年是综合评估指标部分占80分特色与政策支持部分占20分,现调整为前者90分,后者10分。三、评审指标的制定依据
2008年制定的评审指标,全面贯彻高职教育方针,充分体现教育部教高2006年16号文件的基本要求,评审标准内容与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新方案的指标内涵对接。主要应体现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以下特色:
(一)、“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以此为依据确立课程定位与目标,在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中坚持与行业、企业合作。(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中体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带动功能。化素质培养,教育教学过程由学校与企业分工合作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是一种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实际工作的经历三者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复杂且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方法。因此,一般意义上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应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参加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使他们能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工作经历,从而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发展。它的目标指向集中在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上。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显然,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更为宽泛,工与学的结合不仅仅是在某一段时间学生参加工作的“阶段式”结合,而应该是和专业建设尤其是课程改革相联系的“全程式”结合。前者工与学的结合是模块式的组合,后者工与学的结合则是渗透式的融合;前者的主要目的是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素养的提高,而后者除此以外还要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目的。因此,“全程式”工学结合是基于我国具体国情的本土化探索,其主题与国外相比有一定的扩展与延伸。正因为这样,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具有两大功能:一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二是带动专业建设尤其是课程改革和师资建设、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等。(三)、“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在课程建设中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四)、“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中,融“教、学、做”为一体,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五)、“多位一体”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在课程建设中应有集教学、培训、职业鉴定、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或仿真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六)、“学校、社会、行业、企业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模式。在课程建设中,市场需求的调研、工作任务的分析、课程门类设置、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质量确认,都应当实行学校、社会、行业、企业多方结合。四、评审指标的内涵浅析评审指标体系的核心部分,是对各二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所提出的对应的“评审标准”。“评审标准”所列内容,即是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应贯穿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在组织申报时,也必须把握其精神实质。2008年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除教师队伍部分未作变更外,其它部分均按新评审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主要观测点设计,其内容作了大幅度调整,填写时也必须将各小栏目涉及的主要观测点及其对应的“评审标准”理解清楚。现根据评审指标排列顺序,对各指标对应的“评审标准”的内涵,作如下初浅剖析:(一)、课程设置主要考察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两部分考察课程定位。一要依据本校办学定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二要阐明本课程在体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方面所起的主要支撑作用或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要从本课程与前、后续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中得以体现;三要准确理解课程定位与目标同整个专业的定位与目标的异同,既不能混淆,也不能割裂。考察课程设计。主要是要明确设计理念与思路。一要坚持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二要坚持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三要坚持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的含义,简单地说就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这里蕴含着丰富的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思想与方法。建立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系统化地去解决课程领域的诸多问题。有专家认为主要包括:①明确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目标;②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③通过职业资格研究确保职业分析的质量;④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门类;⑤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确立课程结构;⑥按照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排列课程序列;⑦采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业方式组织课程内容;⑧按照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⑨建设以专业教室和工学整合式学习岗位为代表的教学环境;⑩建立以过程控制为基本特征的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四要坚持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要求。(二)、教学内容主要考察内容选取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内容组织与安排的科学性以及表现形式的先进性考察教学内容的选取。一要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选取内容;二要依据上述需要,选取融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素质养成三位一体的具体教学内容;三要注意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考察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总的要求是要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一要以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从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中整合、序化的知识,是在具体的情景中积累起来的,不只是关于具体操作的知识,而且是有关不同的劳动怎样与企业整体联系在一起的知识。它不是从学科知识中引导出来的第二手知识,而是依据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的行动体系,将相应的学科体系知识进行解构、并按行动体系进行重构之后的、适应工作任务、工作过程需要的知识。因此,它不是在原学科体系的框架下选取相关知识,再去寻求与相关职业结合,而是突破了学科体系的框架,把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工作过程知识的载体,并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构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二要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实现“教、学、做”结合以及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做合一”是一种优化两类(理论与实践)课型的整合模式。它提出的课程能力目标是“先问会了没有,再问懂了没有”,突出“先会”这一实践能力培养,然后才是“后懂”理论知识跟进(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做得更好),完全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课程整合的根本要求。其次,彻底重构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空间设计,把课堂设在车间,或者说课堂按车间的要求布设。这样“融教室、实验室、实训室于一体,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把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
具体的施教过程也完全是有机融合的,教师和学生讲讲做做,做做讲讲,有时先讲后做,有时先做后讲,边学边做,亦工亦学,学完了以后当即通过“做”来实践、印证,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再回到课堂上来讲,予以解决。应当说这种“教学做”紧密结合,课堂学习与场地实践完全同步的课程整合模式,是实践教学和高职教育的最佳模式;三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合理设计本课程的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
考察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考察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相关载体,包括教材及相关资料,它们的齐备性、适用性、先进性、特色性。这些教材(含实训教材)及相关资料(含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导),强调要有行业企业专家或专业人员参与,内容符合课程设计要求,能满足网络课程教学需要。(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涉及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网络教学环境4个部分。考察时要把握总体要求。概括起来是“先进、恰当、灵活、实效、共享”,即理念先进、方法恰当,运用灵活,讲求实效,注重共享。考察教学设计。一是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按照课程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进行整合、序化的要求,按照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模式;二是根据本课程特点,恰当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按上述要求开发设计的课程,应当充分体现高职教育这“三性”特色,这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它要求课程开发设计中,必须高度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实现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具体表现为六个“融合”:一是学习与工作融合,二是学校与企业融合,三是教室与车间融合,四是学生与员工融合,五是教师与师傅融合,六是教学管理与企业管理融合。考察教学方法。一是要以课程内容与学生特点选取恰当教学方法;二是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三是要按所采用的不同方法,有针对性地阐明各种方法使用的目的、实施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与学的效果。考察信息技木运用。一是要鼓励在课程建设中,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二是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时,特别要体现恰当与充分,必须满足教学实际需要中的有效性。如多媒体课件运用是要为贯彻先进教学理念服务,其核心是要体现教学过程教与学的交互作用,其作用要由直观展示,向内核揭示深化。考察网络教学环境。一是网络教学资源内容丰富,架构合理,且能不断更新;二是硬件环境能够支撑网络课程正常运行;三是要确保校内校外有效共享。(四)、教学队伍。主要是从课程主讲教师个体的“双师素质”及课程主讲教师团队整体的“双师结构”两个方面考察考察主讲教师。一是考察师德。要求师德高尚、治学严谨;二是考察能力。要求执教能力強、教学效果好,教研教改能力强、参与和承担有项目,成果显著;三是考察水平。要求参与校企合作或相关技术胶服务项目,专业技术水平高,成效明显,并在行业企业有一定影响。考察教学队伍结构。一是结构合理。要求教学队伍组成中既有校内专任教师,又有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二是比例恰当。要求(l)、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和有企业经历的教师比例、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符合课程性质和教学实施的要求,(2)、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承担有适当比例的课程教学任务,特别是主要的实践教学任务。(五)实践条件。虽然这个指标的赋分已下调,但考察的内容分为校内实训条件及校外实习环境,显得更明确、具体。
考察校内实训条件。一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采用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让学生在这种实训基地中得到训练,也为企业员工提供具有良好教育环境的培训场所;二是实训基地要特别注重满足生产性实训或仿真实训的需要。这里提到的生产性实训,是相对于传统的消耗性实训而言的概念,可以有两种解读,(1)是指有企业参与、实行校企合作、能生产出有形或无形产品,(2)是指把企业真实设备、工具、环境、任务搬迁到校内实训场地,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并生产出一定的“产品”,实训的过程与实际工作操作过程完全一致,实训基地已具有产品加工、生产功能;三是校内实训的设备、设施利用率高,能融教学、培训、职业鉴定、技术开发、产品生产于一体。考察校外实习环境。一是建设要科学安排。要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布局合理,数量适度,功能明确,管理规范;二是要注重实效,校外实习基地要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六)、教学效果。考察内容分为教学评价及社会评价两部分。教学评价。分为3个方面:一是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的评价;二是校内督导机构的评价;三是学生的评价。教学评价指标,集中体现本课程建设的最终教学成果。填写时要注意:(1)、反映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家具工程安装承包协议书范本
- 2024工程承包简单的合同范本
- 2024年专业厨师岗位聘用协议模板版
- 江南大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基于2024年度AI算法的智能家居系统开发合同2篇
- 2024全新地砖采购合同下载
- 2024工厂临时用工协议协议版B版
- 教育基金会经济合同审批单
- 暨南大学《法语口译理论与实践Ⅱ》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济宁学院《健美操》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大学生创业英语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广西师范大学
- 《高分子物理》课件-晶态高聚物应力应变曲线第三阶段
- 《液压爬升模板工程技术标准 JGJT+195-2018》详细解读
- S7-1500 PLC应用技术 习题及答案
-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语文园地八 人教 部编版
- Unit 5 课后阅读课件-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一册
- PICC+CVC+输液港使用及维护
- 钻孔灌注桩报监表格[记录图表]
- 2012第十讲 粉末涂料的制备和配方技术
- 高压旋喷桩技术参数表
- 水利工程监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