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
意识一是个复杂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
些东西。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
无意识一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2.如何理解意识的局限性和能动作用?
意识经验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不是外部世界的镜像。由于我们感觉器官的限制,有许多作用于的感觉器官的的事物和刺激,人们并没有
意识到。第二,当人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的事物视而不见。第三,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进入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还有人认为意识的局限来源于认知加工过程。人们能同时意识到哪些东西或者多少东西,与认知过程的性质和认知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关。
经过训练,人们可以提高在同意时间内意识到更多的事物的能力。
意识的能动性:人们感知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人们可以感知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意识不是被动的反应世界,人们可以有
限的超越外部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构建他们的意识内容。
3.睡眠分哪些阶段?如何解释梦?
睡眠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钥%
第三阶段,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吃、尿床等发生在此。
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
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梦的解释(1)精神分析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
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2)生理学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
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3)认知功能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
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4.什么是催眠?如何解释催眠现象?
催眠可以看作是种意识状态,被试在催眠师的指导下,进入完全放松的状态之后,会顺从和接受催眠者的指示去做•些动作和事情,并
相信催眠师的描述是真实的。在催眠的状态下个体的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似的指导下进行的,失去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被试进
入催眠状态并不是睡眠。
社会认知和角色扮演的观点认为,被催眠的人只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是角色要求被催眠的人无条件的接受催眠师的指挥。
意识功能分离观点认为催眠是将意识的执行功能和监督功能分开了,或者弱化了意识对行为的控制。
5.注意有哪些分类?
不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不随意注意也可理解为一种被动的注意。刺激物的新异性是引起不
随意注意最重要的原因:由于意义性的作用,某些在物理强度上异常微弱的刺激,也能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具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
面的作用。
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对注意目的与任务、兴趣、
活动组织、过去经验、人格都会影响随意注意。
随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白觉目的但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利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持续性注意:持续性注意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持续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
•个重要指标。通常用警戒作业来测量。注意动摇不同于持续性注意,它是指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
分配性注意:分配性注意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研究分配性注意最常用的
方法是双作业操作。分配注意或注意分配是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重要条件。注意分配与同时进行的儿种活动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程度相联
系,也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有关。
6.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注意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
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的选择负启动现象揭示了注意在认知过程中的复杂作用。(2)整合功能人对外界输
入信息进行精细加工及整合作用发生在注意状态下。(3)维持功能,注意指向并集中在•定的对象这后,会保持一定时间的延续,维持
心理活动持续进行。(4)调节和监督的功能,在注意状态下人们才能有效的德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从而达到预定的目的。
7.简单评述注意的儿种认知理论
注意选择理论:
过滤器理论
人物:布罗德木特(英)
观点:神经系统在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
•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它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
衰减理论
人物:特瑞斯曼
观点:(现象:研究发现非追随耳的信息仍然能得到加工)—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
不是完全消失。不同刺激的激活域限是不同的。
过滤器与衰减理论的共同之处:①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②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
后期选择理论
人物:多伊奇
观点: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经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
期的反应阶段。
多阶段选择理论
“约翰斯顿和海因兹(Johnston&Heinz,1978)提出了一个较灵活的模型,认为选择过程在几个不同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该理论
的两个主要假设是:①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②选择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多阶段选择
理论看起来更有弹性,并提出任务要求对选择阶段的影响,避免了过于绝对化的假设所带来的难题。
注意分配理论:
认知资源理论
观点:与其把注意看成•个容量有限的加工通道,不如看做•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
不到加工。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
双加工理论
人物:谢夫林
观点: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其中前者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白动化进行的。这些加
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
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感觉
1.什么感觉?感觉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和•切心理现象•样,具有反射的性质。感觉不仅包含了感受器的活动,还包含了效应器的活动。
2.感受阈限阈感受性的相互关系?
绝对感受性vs.绝对感觉阚限
内涵: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两者关系:E=l/R(E为绝对感受性;R为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vs.差别阈限
内涵: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阚限;对这•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两者关系:K=AI/I(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1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K是一个常数。
3.神经特殊能量学说?如何评价?
感觉的编码:所谓编码是指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转化为另一种符号。外界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只有经过感官
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感觉编码。
19世纪德国著名生理学家缪勒提出了神经特殊能学说,认为感觉的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决定于感觉神经的性质。
2
在他看来,人的任何一种感觉器官在接受任何刺激作用时,都释放出一种该感觉器官所特有的能量。他的论据是事实,但不能由此导出那
样的结论。首先,他的证据并无普遍意义可言,其次,他首次提出了人的感觉与感觉器官的依赖关系的概念,促进了后来对感觉的外周神
经机制的研究。
4.视觉系统是怎样编码由外界输入的信息的?
视觉系统的生理机制
-从生理结构上研究主要是从眼球的结构、视网膜(包括上面的锥体和棒体细胞)等角度加以认识。
-视觉系统的生理机制就是一个接收视觉信息、处理视觉信息、感知视觉信息的过程。从解剖一生理的联系,可以将其归纳为三个阶段:
(1)视觉信息的光学处理过程;(2)视觉信息的神经处理过程;(3)视觉信息的皮层整合定型过程。
视觉的传导机制:
电信号从感受器产生以后,沿着视神经传至大脑。传递机制由三级神经元实现:第•级为网膜双极细胞;第二级为视神经节细胞,由视
神经节发出的神经纤维,在视交叉处实现交叉,鼻侧束交叉至对侧,和对侧的颁侧束合并,传至丘脑的外侧膝状体:第三级神经元的纤维
从外侧膝状体发出,终止于大脑枕叶的纹区(17区)。视觉的机制不仅把神经兴奋从外周传人中枢,而且对输入的信号进行了加工处理。这
对各种视觉现象的产生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网膜上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的数量远远超过视神经节细胞(100万)的数量。因此,来自视觉感受器的神经兴奋必然出现聚合作用,
即来自许多锥体和棒体细胞的神经兴奋,会聚到•个或少数儿个视神经节细胞上。由于锥体细胞与棒体细胞的数量不同,它们会聚到双极
细胞和视神经节细胞上的会聚比例也不同。这对视觉信息加工有重要的影响。
视觉系统内的侧抑制作用,也影响到神经信号的加工。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侧抑制是动物感受神经系统内
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现象。由于侧抑制作用,一个感受器细胞的信息输出,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输入,而且也取决于邻近细胞对它的影响。
视觉的中枢机制
大脑枕叶的纹状区是实现对视觉信号初步分析的区域。当这个区域受到刺激时,人们能看到闪光;这个区域被破坏,病人会失去视觉而成
为瞎子。与第17区邻近的另一些脑区,负责进•步加工视觉的信号,产生更复杂、更精细的视觉,如认识形状、分辨方向等。这些部位受
损伤,病人将失去对物体、空间关系、人面、颜色和词的认识能力,产生各种形式的失认症。
"视觉感受野指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休伯(Hubei)和威塞尔(Wiesel)等对视觉感受野进行了系统研究。当感
受野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网膜上的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根据感受野
的研究,休伯等人认为,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能够对呈现给网膜上的、具有某种特性的刺激物作出反应。这种高级神经元叫特征觉察器。
高等哺乳动物和人类的视觉皮层具有边界、直线、运动、方向、角度等特征觉察器,由此保证了机体对环境中提供的视觉信息作出选择性
的反应。
5.什么叫色觉对立过程理论,它与传统的色觉理论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对立过程理论:(黑林,四色学说)视网膜存在三种不同功能的锥体细胞,分别感受黑一白亮度、红一绿两色和黄一蓝两色。每种锥体细
胞感受的两种色光刺激,在光波长度上各不相同。因此当每种锥体细胞在感受色光刺激时,即产生两种颜色的互补作用。许多实验结果支
持了该理论,并可解释红绿色盲。当一个系统中的个成分疲劳时,另一个成分的作用就相对突出出来,因此产生颜色后效。当・个颜色
系统受到损伤,失去了一对颜色觉察能力,因而局部色盲总是成对的丧失颜色知觉。
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认得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个特殊成分敏感。当他们分别受到不同波
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但是这个理论无法解释红绿色盲。
实际上这两个理论并不矛盾,他们分别描述了视觉系统生理构造中的不同水平上发生的过程。•方面,网膜上确实有二种类型的椎体细胞
分别对红绿蓝敏感,他们的工作方式确实如三色说所说的。这会死在感受器水平的过程。随后,神经节细胞以三种方式组合来自椎体细胞
的输出,按照四色说的方式工作,从而形成红绿,黄蓝,白黑三个系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人的生理心里工作方式是复杂多形式化的,试
图用一种简单的模式去说明一切可能会犯错误。
6.试说明暗适应和明适应特点和机制,了解视觉适应在生活中的意义。
适应是我们熟悉的一种感觉现象。它是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在视觉范围内,可区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1)暗
适应。暗适应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研究发现,视网膜上的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都参与暗适应过程,
但作用的大小及起作用的阶段不同。整个暗适应过程大约持续30-40分钟。暗适应的机制一般用感受器内光化学物质的变化来解释。当光
线停止作用后,视黄醛与视蛋白重新结合,产生还原过程。(2)明适应。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
过程。明适应进行的时间短暂。在一秒钟的时间内,由明适应引起的阈限值上升,就已很明显。在5分钟左右,明适应就全部完成了。一
般用漂向原理解释明适应。当视色素吸收光线时,视色素中的视黄醛完全脱离视蛋白,网膜颜色由红转橙,转黄,最后成为无色透明的物
质。
3
视觉适应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意义: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对熟悉的刺激产生适应有利于保存能量,随时准备转入对新
刺激的反应。人们利用视觉适应的规律可以提高视觉的效果,避免在异常的情况下光线对眼睛的破坏作用。消极:由于对刺激的适应而丧
失感受性,会使人无法把握刺激,感觉不到现实客体的存在而产生错误的认识和判断。
7.用视觉掩蔽说明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视觉掩蔽:
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现象称为〜
8试说明音调频率的关系。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音调是一种心理量,它与声波的物理特性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在1000赫兹以上,频率与音调几乎是线性的,音调
的上升低于频率的上升;但在1000赫兹以下,频率与音调的关系不是线性的,音调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
9简要评述听觉的频率理论和位置理论。
频率理论:
人物:物理学家罗.费尔,1886
观点: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镜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
窗的错骨每次振动的次数较少,因而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少。反之镣骨和基底膜都发生较快的振动。
评价: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的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
共鸣理论:
人物:赫尔姆霍茨
观点: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象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
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
评价: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行波理论:
人物:冯.贝克西
观点: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随着外来声音频
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
评价: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500Hz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500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
神经齐射理论:
人物:韦弗尔
观点:当声音低于400Hz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其作出
反应时,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从而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
1。.肤觉在人类生活中重要意义。
肤觉对人类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又重要意义。人们对事物的空间特性的认识和触觉分不开。人的触觉不仅能够认识物体的软硬粗细轻重等特
性,而且他和视觉与其他感觉的联合还能认识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视觉和听觉损伤的情况下,肤觉起着重要补偿作用。盲人用手指认字,
聋人靠震动觉欣赏音乐,都利用了肤觉来补偿视觉和听觉的缺陷。肤觉对维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也乂重要作用。如果人们丧失痛觉和温觉
冷觉,都不能回避各种伤害人体的危险,也不能实现对体温的调节。
11.温度对味觉感受性影响。
温度对味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有明显的影响。当温度从17逐步上升时对甜味的感觉阈限逐渐下降。温度超过36-37,感觉阈限又开始回升。
因此,在37时,对甜味容易察觉。
知觉
1什么是知觉?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的关系怎样?请列举日常生活中现象说明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
实的感性认识形式。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知觉作为•种活动、过
程,包含了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的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的事物当作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的地感知•定的事物与对
象。例如,在嘈杂的聚会中两人聊天周围环境中其他的声音就成为知觉的背景,两人说话的声音是知觉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知觉过程
是从背景中分离出对象的过程。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相互转化,而且相互依赖。人们知觉某•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得的特点,而
4
且受对象所处的背景的影响。比如,在嘈杂的聚会中,两人需耍提高音量说话才能听清楚。在不同的背景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知觉可能
是不同的。因此,人们的知觉是由对象及其背景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两岐图形也显示了知觉中背景和对象的关系。
2用事实分析知觉中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的认识刺激的个别属性,而是认识事物的整体关系,体现知觉的整体性。在知觉活动中,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是辩证的,相互依存的。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组合成整体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对个别成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
整体特性。在知觉活动中,人们对整体的知觉还可能优先于对个别成分的知觉。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不仅依赖了刺激物的结构即刺激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而且依赖了个体的知识经验。另外,由于知觉的整体性,人们有时会忽略部
分或细节特征,这是由于整体知觉抑制了个别成分的知觉。
3什么叫知觉的恒常性?想一想知觉的恒常性是怎样产生的?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确保持着他的稳定性,他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y一个重要特性。
在视觉范围内,恒常性的种类有:(1)形状恒常性(2)大小恒常性(3)明度恒常性(4)颜色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视觉线索具有重要作用。所谓视觉线索,就是环境中各种参照物给人们提供的物理距离'方位、和照
明条件。这些条件对维持知觉恒常性有重要作用。视觉线索的作用说明了人的知识经验对恒常性有重要作用。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建立了大
小和形状与观察角度、物体与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的联系。
4图形组织的原则有哪些?
图形可以定义为视野中的一个面积,它是借助可见的轮廓而从其余部分分离出来的。因此,在图形中,轮廓代表了图形及其背景的一个分
界面,它是在视野中邻近的成分出现明度或颜色的突然变化时出现的。
图形的组成:
邻近性:其它条件相同,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相似性: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对称性: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共同命运:某些成分按共同方向运动或变化时容易组成图形。
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线条方向:根据不同的方向容易组成图形。
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的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5什么叫双眼视差?怎样解释她在深度知觉中的作用?
人们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依赖于一系列线索,如肌肉线索、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其中双眼视差有重要作用
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和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叫做双眼视差。当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相应部位时,人们看到单一的物体:
当视像落在网膜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与距离;两眼的视差进一步加大,人们将看到双像。双眼深度线索随距离增加
而变化。当距离超过1300米时,两眼视轴平行,双眼视差为零,对判断距离便不起作用了。
6人的听觉定向有哪些规律与特点?
用耳朵确定声源的方向,就叫听觉的方位定向。
(1)对来白人体左右两侧的声源容易分辨,从不互相混淆。随着声源偏离头部中切面的角度加大,判断左右声源的方向就越容易。
(2)头部中切面的上的声音容易混淆。当声源在头部中切面2-3范围内时,被试容易判断声音在中间,但难以分辨他是前后左右。只
有转动头部才能对声源进行正确的定位。
(3)如果以两耳连线的中点为顶点做•圆锥,那么从圆锥面上各点发出的声音容易混淆。
在声音定位中,除了耳朵作用外,动觉和视觉也起作用
7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等时间特性的知觉。
时间知觉的形式包括:①对时间的分辨;②对时间的确认;③对持续时间的估量;④对时间的预测等。
时间知觉必须通过各种媒介间接地进行:①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②根据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③借助计时工具影响时间知
觉的各种因素:①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②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而事件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
得较长。③人的态度和兴趣。人们对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快。
8什么叫似动?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5
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的主要形
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和运动后效。
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称为~。
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而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
自主运动:比如,暗室中点燃一个烟头,注视光点会看见光点运动。
运动后效:在注视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评价:
似动知觉是运动知觉中的•种•似动知觉是指在特定条件卜.静止的物体看起来是运动的,没有连续位移的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所谓“似
动”,即当两条直线按适当间隔时间先后出现时,人们会把它看成是一条正在移动着的线,而不是先后出现的两条静止的线。韦特海默认
为,这种似动现象是人的视知觉固有的特点。也就是说,人在视知觉过程中,总是会自然而然地有一种追求事物的结构整体性或守形性的
特点,似动知觉又称为手现象。我们看电影、电视时,所看到的其中的物体运动并不真实存在,而是许多相似画面的连续呈现。
记忆
1什么是记忆?记忆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有哪些?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这个就是记的过程;在一定
的条件下,根据需要这些储存在头脑中的印象又可以被唤起,参与当前的活动,得到再次应用,这就是忆的过程。从向脑内存储到再次提
取出来应用,这个完整的过程总称为记忆。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就是瞬时记忆或者感觉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以物理特
性的编码和形象编码为主,存储时间大约是0.25-2秒,容量比较大。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包括工作记忆和直接记忆,以声音编码为主,同时还有有视觉或语义编码,保持时间大约
为5秒-2分钟,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
"信息经过充分和有•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存储的记忆,叫长时记忆。这是•种永久性的储存,保持时间长,1分钟以上直
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以语义编码为主。
(二)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是与个人亲身的经历分不开的。由于情景记忆受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
息的储存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记忆不够稳定也不够确定。
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它表现在记忆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
语义记忆受•般规则、知识、概念和词的制约,很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而比较稳定。
(三)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是关于“是什么”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逐渐获得,在利用
这类记忆n寸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四)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般没有意识过程的参与,具有自动的和无意识的特
点。其形成和提取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认知过程,一般不能用言语表达。
"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它是有意识的记忆过程,其形成一般有评估、比较和演绎等
认知过程的参与,能随意提取记忆的信息,能对记忆的信息进行较准确的语言描述。
2记忆包括哪些主要的过程?
现代信息加工观点认为,记忆是一个结构性的信息加工系统。这种结构性是指记忆在内容、特征和组织上有明显的差异。记忆结构由三个
不同的子系统构成: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些记忆处在记忆系统的不同加工阶段,相互之间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同时,记忆是一个过程,它包括前后联系的一些阶段,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是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任何外界的信息只有经过这些过
程才能成为个体可以保持和利用的经验。
3说明什么是记忆的整合论和定位论。
整合论
人物:拉什利(1929)
实验:破坏大脑皮层不同区域
6
观点: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上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大脑皮层破坏越大,记忆丧失
越多T记忆的保持,不依赖于大脑皮层的精细结构定位,而是整个大脑皮层的机能。
评价:得到细胞集合理论的支持。
定位论
人物:布洛卡(i860),鲁利亚(1972)、麦克高夫(1972)
观点:①布:脑的机能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也不例外。②鲁:丘脑卜.部组织及部分边缘系统受损伤时,病人的短时记
忆出现明显障碍,对材料的叙述凌乱而不连贯。③麦:人脑左半球言语运动区受损伤,将造成言语记忆的缺陷,能记住别人的面貌,但记
不住单词。
记忆的定位说认为,记忆是由大脑的特定区域负责的。对动物进行脑切除手术的结果表明,大脑前、后联合区与记忆有密切的关系;当动
物的海马受损伤后,将难以形成新的短时记忆,不能学习新的技能。研究还表明,记忆与额叶和颗叶的某些部位有关(潘菲尔德);也与某
些皮层下组织有关(鲁利亚),当海马、乳头体和边缘系统受损伤后。病人的短时记忆会出现明显的障碍。总之,海马、乳头体、丘脑背内
侧核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特定部位,而两侧颗叶可能是存储长时记忆的重要部位。
"心理学家还发现,人类的描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的脑功能区可能有差异。他们让一些海马受到损伤的病人学习从镜子中阅读单词,病
人在三天内就学会了,也就是说,病人可以形成新的程序性记忆一即怎样完成某一活动或任务的长时记忆,但是病人却记不得他们曾经
学习过这•任务,也就是说他们不能形成新的描述性记忆——即关于一些事实的长时记忆。这说明程序性记忆的生理机制可能不是海马,
而是别的脑组织,如小脑(Cohen&Squire,1980)«
4什么是感觉记忆?部分报告法说明了什么?
感觉记忆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
编码形式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容量较大,但只有部分信息进入短时记忆
编码形式:图像记忆:是指视觉器官能识别刺激的形象特征。
斯伯林实验:
①运用整体报告法,同时呈现若干数字50ms,然后要求被试尽可能多地把数字再现出来。一当数字少于4是,全部正确;多于5个时,
被试报告开始出现错误。正确率平均为4.5。-是否由于方法的限制未能检验出来?
②局部报告法:按4个一排,一共三排的方式呈现12个英文字母50ms,其中每排字母都和一种声音相联系(高音、中音、低音)。要
求被试在字母呈现后,根据声音信号对•排的字母作出报告。一能报告的项目数平均为9个。一感觉记忆容量大,但保持时间短暂。
听觉通道同样存在感觉记忆,规律与视觉通道相同。
5短时记忆的特点是什么?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它最大特点是其保持的容量是有限的。(大约5—9个单位),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信息在
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很短。来自感觉记忆的信息可以在短时记忆中得到加工而进入长时记忆:来自长时记忆的信息也可以进入短时记忆,
并得到进一步加工。复述是短时记忆的存储信息的方法,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发生遗忘。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于其他信息的干
扰引起的。
6为什么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会发生遗忘?
短时记忆的遗忘
消退说: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信息痕迹的自然消退。
干扰说:遗忘是由于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其它无关信息的干扰。
验证实验:沃和诺尔曼
7什么是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保持形式是什么?
内涵: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o为所有心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长时记忆容量没有限制。其中的信息是有组织的知识系统。
长时记忆一般按照语义类别编码、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和主观组织等方式进行编码。影响长时记忆编码的因素除了编码时的意识
状态外,对材料的加工深度也影响记忆的效果。
8影响长时记忆遗忘的因素是什么?
遗忘的含义: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遗忘的进程不仅受到时间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
-(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质量。一般认为,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很慢;对有意义的材料比对无意义的材料遗忘要慢得多;在学习
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少,遗忘就较慢。
7
-(2)学习的程度。对识记的材料达到刚好能背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为过度学习。研究发现,过度学习的材料比刚好能背诵的材
料记忆效果要好一些。
-(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材料的顺序对回忆系列材料有重要影响。在回忆的正确率上,最后呈现的词遗忘得最少,其次是最先呈
现的词,遗忘最多的是中间部分。这种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做系列位置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近因效
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
-(4)识记者的态度。识记者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的影响。
遗忘的原因
(1)衰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产生的。这是长时记忆遗忘的主耍原因。例如,前面学过的材料可以
广扰对新材料的学习与保持,这种作用叫前摄抑制;而后学的材料可以干扰前面学过的材料•,叫倒摄抑制。有些研究表明,干扰也是短时
记忆遗忘的重要原因。
(3)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当这种压抑被解除后,记忆可能恢复。例如,人们对某些令他悲痛、伤感、
羞愧、内疚的往事抱回避的态度,他们希望从忘却这些往事中得到宽慰。这种遗忘也叫动机性或情绪性遗忘。
(4)提取失败:认为我们之所以出现遗忘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9什么是内隐记忆?研究内隐记忆有什么意义?
内隐记忆是指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这种记忆对行为的影响是白动发生的,个体无法意识到。
内隐与外显的关系。。。。。
人类的认知能力及其发展是心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当前的研究中,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存在着以有控制的、分析性和逻辑性为特征
的认知过程为中心的倾向,认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认知功能在于有明确目的、以概念为基础的认知能力。然而仅从这种抽象、外显的认知
功能、意识性思维的角度来认识人类的认知能力及其发展是不全面的,应当从综合、历史、辩证的角度看待人类的认知功能及其发展。从
20世纪60年代以来,内隐认知现象开始受到关注,有关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研究的热点,不断突破以目的性、逻辑性的外显认
知为研究中心的局面,日益深入地揭示出内隐认知过程的特点和心理机制,为深刻认识人类的认知能力提供了新的视角。
"内隐记忆对保证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反映了人类认知加工机制的多样性,为认识人类认知能力的实质和发展提供了
不同于传统外显认知的新窗口。毫无疑问,内隐和外显机制都是人类认知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相对独立地发挥各自作
用,但这两种机制并不是绝对割裂的。积极利用不同认知机制的优势,并促成两者的协同活动将最大可能地提高个体认识过程的效率。内
隐记忆是研究人类认知和学习的深层次结构的很好途径。因此是当前与传统外显记忆相对独立的全新的记忆研究领域。
10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是什么?
内隐记忆是指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这种记忆对行为的影响是自动发生的,个体无法意识到
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记忆的关系内容
(一)加工深度
"Graf等(1984)在一项研究中,先将被试分成四组,被试都看同一张单词表,但分别完成四种不同的实验任务:(1)评定对单词的喜爱程
度,不要求记忆;(2)评定对单词的喜爱程度并记忆;(3)检索包含某个特定字母的单词,不要求记忆;(4)检索包含某个特定字母的单词
并进行记忆。很显然,单词喜好度的评定和字母检索作业相比,要求被试对项目有更深层次的加工。实验最后要求有识记任务的被试组以
每个词的前三个字母为提示,再认出刚才学过的词,目的在于测验被试的外显记忆;而对没有识记任务的被试则要求以每个词的前三个字
母为提示写出其第一个想到的词,目的在于测验被试的内隐记忆成绩。结果发现,被试的内隐记忆并未受到作业任务类型的影响,而外显
记忆则明显受到了影响
(二)保持时间
"在外显记忆的研究中人们都发现回忆量会随着学习和测验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逐渐减少。但是,内隐记忆在这方面则表现出完全不同
的特点。Tulving等人(1982)在一项研究中利用再认作业和词干补笔作业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保持特点进行了对比研究。词干补笔作
业是一种用来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通常包括两个阶段:在学习阶段要求被试学习•些项目,如“cognition”,在测验阶段不要求被试回
忆刚才学过的项目,而是给出学过项目的词干,如“cog",并要求被试用心里想到的第一词来完成填空,然后观察被试在学
习阶段获得的信息是否会影响这一作业的成绩。结果发现,在•周之后,被试的再认成绩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而词干补笔的作业成绩前后
没有显著的变化,这表明内隐记忆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
(三)记忆负荷量
"记忆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这是记忆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研究表明,这一规律仅适用于外显记忆,而内隐记忆则不然。Roediger
etal.(1993)研究了记忆负荷量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用再认作业测量的外显记忆成绩随着所学词汇数目的增加
8
而逐渐下降,而用知觉辨认测量的内隐记忆成绩并没有受到词汇数目增加的影响。
(四)呈现方式
Jacoby。981)等在研究中发现,以听觉形式呈现的刺激而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时,这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也成绩,
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五)干扰因素
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的存在很好地说明了这点。但是,内隐记忆的情况则有所不同。通
过同干补笔作业来测量内隐记忆的成绩,结果发现,干扰词对外显记忆的成绩影响较大,而很少影响内隐记忆的成绩。
内隐记忆的研究扩充、丰富了记忆研究的方法、技术和内容,使我们对人类记忆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思维
1简述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其特征是:
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概括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
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思维是经验的改组。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不
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2为什么说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3什么是表象?它在思维中有什么作用?
表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是:
(1)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2)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
4简述想象的含义及其功能。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属于高级的认识过程。想象的功能有:
(1)、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2)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3)想象还有代替作用。当人们的某些需要不能实际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
(4)想象对机体得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
5什么是有意想象?她有哪些种类和特点?
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的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例如科学家提出各种想象模型。在有意想象中,根据有意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式方式的
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①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例如建筑工人根据建筑蓝图想象出建筑物的形象。再
造想象的形成要求乂充分的积极表象作基础,表象越丰富,再造想象的内容也就越丰富。同时再造想想象离不开词语思维的组织作用。她
实际上是在词语指导下进行的形象思维过程。
②创造想象。实在创造活动中,根据•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在新作品创作、新产品创造时,人脑中构成的
新形象都属于创造想象。,它需要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在头脑中进行创造性的构思。
③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她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如各种童话中的形象。幻想不立即体现在在人们的实际活
动中,而带有向往的性质,幻想的形象是人们希望寄托的东西。幻想不一定以客观规律做依据,因而不一定具有实现的可能。
6有关概念结构的理论有哪些?简述这些理论的主要观点。
概念结构的理论
层次网络模型(hierarchicalnetworkmodel)
人物:柯林斯(Collinsetal,69)
观点:概念是以结点(node)的形式储存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具有•定的特征。各类属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在•起,概念问
通过连线表示它们的类属关系,这样彼此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了一个概念的网络。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括的水平也
越高。
评价:简洁地说明了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它所概括的概念间的关系类型较少。
有实验表明,这种概念结构不定具有心理现实性。
特征表理论(featurelisttheory)
人物:波纳等(Bournectal,79)
9
观点:把概念的语义特征分解为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两类。前者是定义一个概念所必须具备的特征,它相当于概念的本质特征。后者
是具有描述功能的特征,相当于非本质特征。该理论认为,概念的结构是由概念的定义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构成的。概念的定义性
特征和规则相互结合就构成了各种不同性质的概念。
评价:重视概念规则在概念结构中的作用,其优点是可以很好地解释人工概念的研究,
但目前还难以解释某些自然概念。
原型模型(prototypemodel)
人物:茹什(Rosch,1975)
观点:概念主要是以原型来表征的。原型是指范畴中最能代表该范畴的典型成员。实验表明,每一概念范畴,其成员的典型性程度是不同
的。如:家具中椅子、沙发是典型成员,而橱柜的典型程度则较低。最能代表该概念范畴的成员称为原型。该模型认为概念是由原型加上
与原型特征有相似的成员来组成的。
评价:较好地解释了自然概念的组成因素,但并不是所有的概念都有原型,此理论只适用于部分概念。
7人工概念形成的途径有那两种?概念形成过程中可采取那些策略?
人工概念形成的途径
1.假设检验说(hypothesistesttheory)
人物:布鲁纳
观点: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被试根据对实验材料的分析、综合与主试提供的反馈,提出种种假设,当某种
假设北证明是正确的,概念也就形成了。
挑战:有人研究了某一刻被试对前一次尝试中的刺激、反应、反馈情况和所形成的假设的记忆情况。结果并不完全符合假设检验说。
2.内隐学习说(implicitlearningtheory)
人物:里伯(Reber,1978)
观点: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是在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在概念形成中,被试依赖于•些属性在无意识中累加的频次,来区分概
念中相关属性和无关属性。
支持:里伯实验
程序:设计•种“人工语法”,可以组成一个个字符串。被试分成“努力记住字符串''组和"找出字符串排列规则”组。经过一段时间学习,让
被试判断些新的字符串是否符合语法。一没有意识到有规则的被试成绩显著高于找出规则的被试。这说明,当刺激结构复杂时,才取无
意识的学习方式可能更有效。
概念形成的策略
®1.保守性聚焦(conservativefocusing)
②冒险性聚焦(focusgambling)
③同时性扫描(simultaneousscanning)
④继时性扫描(successivescanning)
8为什么人们在推理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推理错误?
推理(reasoning)是指从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
(1)三段论推理。由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所组成。关于三段论推理出现不正确的结论的
解释有:
①武德沃斯认为前提出现形式所造成的气氛是造成推理错误的原因,这就是气氛效应。
②查普曼认为人们错误的解释了前提才造成推理错误。换位理论
③约翰逊―莱尔德认为推理的错误是由于人们倾向于在前提的基础上,创建一个心理模型,而忽略创建其他可能的心理模型造成。
(2)线性推理。乂叫关系推理。认为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关系。其中休腾洛切尔认为推理的前提是以表象
的方式复现在人脑中;克拉克认为推理的前提是由命题来表征的。
(3)条件推理。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人们在条件推理中,存在着种对规则进行证实的倾向。•种观点认为证实倾向是由
于材料的抽象性、人工性导致的。
9问题解决过程中可以采用哪些策略?
算法(algorithm)
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启发法(heuristicmethod)
是人根据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种方法。
10
(1).手段一目的分析:将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步骤:①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目标;②找出完成第一个子目标的方法或操作;③实现子目标;④提出新的子目标。
(2).逆向搜索: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3).爬山法:采用一定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10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心理因素影响着问题的解决。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问题解决的策略,选择一种好的策略可以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有算法和启发法。
(2)知识在问题的解决中也是•个重要因素。如各个领域的专家就具备这种能力。专家和新手造成问题解决效率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知识
的数量和知识的组织方式上的不同。
(3)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有:1,知识表征的方式;2,定势;3,功能固着;4,动机;5,情绪;6,人际关系。
11什么是创造性?它包括那些心理成分?
创造性(creativity)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创造性的心理成分及其测量
(1).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发散四维特点:
①流畅性(fluency):指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
②变通性(Cexibility):指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
③独特性(originality):指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
(2).远距离联想能力
远距离联想能力(remoteassociation)是在彼此相距很远的观念间看出其关系的能力。
远距离联想测验:说出第四个词
(3).有关的人格因素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酝酿与创造性
酝酿(incubation):在对问题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仍未找到答案,但当稍稍休息后,突然找到了答案。
可能原因:酝酿排除了定势或功能固着的影响
(2).社会因素与创造性
实验:如果被试知道成果被评估,则创造性下降。
II
动机
1什么是动机?它具有哪些功能?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的功能:(1)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不能直接
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示等行为进行推断。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
提供原动力。动机要求活动,活动促使个体达到他们的目标。
(2)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
使个体从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同时它还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当个体活动由于动机激发而产生后,能否坚持活动同样受到
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2试评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人物:马斯洛
观点:
①人的需要由五个等级构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口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都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与生俱
来的。
②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关系: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只有满足低级需要的基础上,才出现高级需要。在进化过程中,高级需要出现
得更晚。
③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并非是对立的,低级需要部分满足可产生高级需要。有些人可以放弃低级需要而追求高级需要。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当某种需要未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
3试说明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动机强度对人解决问题的效率的影响比较复杂。一般情况下,当人具有某种问题解决的强烈动机时,人才会积极的寻求问题解决的,相反,
动机太弱,就不会主动积极的寻求解决问题的解决。
同一行为可有不同动机;同动机产生不同行为。
同一个人行为动机多种;良好动机不一定有良好结果。
动机与工作效率: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是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
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观点:
①总体而言,动机越强,效果越好。
②具体活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种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12
③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它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变化。较容易的任务中,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
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4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与动机有什么关系?
价值观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价值观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一旦形成,就相当稳定。
根据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把人的价值观区分为:经济价值观、理论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
罗克奇根据工具一目标纬度把价值观分为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
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兴趣、信念、理想。
价值观是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或调节作用。价值观对动机的调节控制有直接作用,个体把目标价
值看得越高,有目标激发的动机就越强,在活动中发挥的力量就越大。反之则很小。由此可以看出,价值观决定着动机的性质、方向、维
度。
5驱力理论和诱因理论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驱力理论(赫尔)
观点
①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如食物的需要、性的需要等)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
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②个体生存就有需要,需要产生驱力。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它供给机体的力量或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
③人类的行为主要是由习惯支配的,而不是由生物驱力支配的。驱力为行为提供能量,而习惯决定着行为的方向。驱力分原始驱力和获得
性驱力。
@P=DXH-I(P,个体的有效行为潜能;D驱力:H习惯强度;I抑制)
评价
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
不能解释所有的人类行为(如过量的强制性进食物行为)。
诱因理论
观点
①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②诱因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赫尔的修改公式:P=DxHxK-I(K,诱因)
④诱因与驱力分不开,它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其成为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
【动机的诱因理论】认为:针对驱力理论的缺陷(驱力理论仅仅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
提出了诱因理论。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他促使个体去追求目标。诱因与驱力是不可分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它
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推动力。
6简述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动机的归因理论
海德:人会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在此基础上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维纳:增加稳定性维度。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中的中心要素。新结果与前不同,归于不稳定因素;与前相同
归因于稳定因素。并且内归因情绪反应较为明显。
7社会性动机有哪些?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有什么意义?
社会性动机:它以人的社会文化的需要为基础。
社会性动机有:兴趣、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交往动机。
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
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前者由认识事物本身所引起;后者是由认识事物的目的和结果所引起。
兴趣也可分为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前者指个体长期指向•定客体、活动和知识领域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兴趣;后者是由环境中的某•事物
突然激发的兴趣。
兴趣的品质:①兴趣广度②兴趣中心③兴趣的稳定性④兴趣的效能
13
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
他人。
成就动机对个体活动有重要作用:并影响到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它是在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成就动机可以通过投射测验来测量。
权力动机
权力动机是指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
从个体行为目标匕权力动机分为个人化权力动机和社会化权力动机。持个人化权力动机者寻求权力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或利益;
持社会化权力动机的人寻求权力的目的是为了他人。
交往动机
交往动机是在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它反映了劳动和人类社会的生活要求,依赖于个体的交往经验。
8什么是自我效能感?产生自我效能感的基础是什么?
自我效能论
班杜拉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
行因素。
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两种。前者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后者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
即自我效能感。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的动机水平。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包括:一是个体成败经验:二是替代性经验;三是言语说服:四是情绪唤起。
9什么是意志、意志行动?意志行动有哪些阶段?
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可以看作是人类的高层次动机。
基本阶段
1.准备阶段:包括在思想上权衡行动的动机、确定行动的目标、选择行动的方法并做出行动的决定。
2.执行阶段:执行所采取的决定。意志强弱表现在:一方面坚持预定的目标和计划好的行为程序;另一方面制止那些不利于达到目标的
行动。
10什么是冲突?说明冲突结构模型的四个概念。
冲突
由于在意志行动中人们常常具有两个以上的目标,而这些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因而促使了意志行动中的目标冲突或动机斗争。
冲突种类
1.接近一接近冲突: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但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时,常出现这种冲突。
2.回避一回避冲突: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而他们又只能回避其中•种目标时,产生这种冲突。
3.接近一回避冲突:同一物体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情况下产生。
4.多重接近一回避冲突:人们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
冲突的结构模型(勒温)
重要概念:
①效价:指物体或活动的积极特性或消极特性。"+”表示该特征对个体具有吸引力;
而“一”表示该物体对个体具有排斥力。
②向量:向量驱使个体朝向或离开有效价的物体。
③运动:当情境中出现单•的驱力(接近或回避的)时,个体所采取的运动方式。
④生活空间或场:指每次冲突发生的疆界。在回避一回避型冲突中,疆界具有重要意义。
11什么是挫折?战胜挫折有哪些策略和方法?
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理解:
①挫折情境,即干扰或阻碍意志行为的情境。
②挫折认知,即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态度和评价-关键。
③挫折行为,即伴随挫折认知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挫折情境的形成
14
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
挫折反应
1.情绪性反应:攻击、冷漠、退化、固执等;
2.理智性反应:坚持目标、继续努力;调整目标等;
3.个性的变化:冷漠无情或粗暴凶狠等。
增强挫折承受力
1.正确对待挫折
2.改善挫折情境
3.总结经验教训
4.调节抱负水平
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十章情绪和情感
1什么是情绪?它具有哪些功能?、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情绪指感情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
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都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2什么是情绪的维度与极性?研究情绪的维度与极性有什么意义?
情绪的维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如动力性、激动性等方面。这些特征又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称为两极性。
动力性: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石家庄建筑工程分包合同
- 风电站电伴热施工合同
- 幼儿培训中心转让协议
- 门店买卖合同样本
- 政府机关减速带建设协议
- 运动中心钢结构施工协议
- 港口给水系统安装工程合同
- 广告服务一体机租赁协议
- 住宅区景观照明安装协议
- 酒店物业管理合同管理
- 事业单位考试大纲题库考点《人文历史》(2023年版)-1
- 软件项目开发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设计质量保证措施》
- 有关于企业的调研报告范文(10篇)
- 君乐宝在线测评题答案
- 2024年秋季新人教PEP版英语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2022年农业银行法人信贷理论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秋国家开放大学会计信息系统(本)客观题及答案
- 在线招聘平台人才匹配算法优化与应用推广
- 重庆B卷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5篇(含答案)(2003-2023)
- 干部任免审批表样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