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评价的类型及其利益相关群体_第1页
学术期刊评价的类型及其利益相关群体_第2页
学术期刊评价的类型及其利益相关群体_第3页
学术期刊评价的类型及其利益相关群体_第4页
学术期刊评价的类型及其利益相关群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术期刊评价的类型及其利益相关群体

学术期刊是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作为学术成果的传播载体,客观上必然具有评价和引导功能,无论对匡正学术风气、提升研究水准,其作用都不可或缺。学术期刊传播的学术创新、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推动着学术繁荣,所蕴含的学术价值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和旗帜,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学术期刊评价则是顺应科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从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青睐。由于期刊评价目的与方法各异,产生的社会效应也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期刊评价类型与利益相关群体,以及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对期刊评价的认同的差异甚至错位。所以,如何客观认识这些期刊评价结果,分析期刊评价不同的利益相关群体及其对评价结果的价值认同,是目前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1学术期刊评价的类型根据学术期刊评价主体与评价目的的不同,及由此导致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上的差异,本文把学术期刊评价归纳为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两种基本类型。从宏观期刊评价与微观期刊评价这两大基本类型可以大致反映出其各自所对应的利益相关群体。1.1宏观评价学术期刊的宏观评价是指对一定地域范围内或学科范围内的学术期刊的宏观特征,如数量规模、结构布局、质量水平、经济特征等方面的评估,以从宏观上把握这类期刊的特点,评价其整体质量和水平。所以,期刊宏观评价的目的是加强宏观调控,提高期刊的布局与质量水平,促进期刊整体的健康发展。也就是说,立足整体水平,掌握整体趋势,忽视个体特征是期刊宏观评价的特点。也许是由于国情不同,国外从宏观角度评价期刊的研究很少,尤其是那些实行期刊登记制度的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期刊评价都立足于被评期刊的个体特征,通过具体的研究得出某学科的期刊排序表或核心期刊表。至于该学科期刊的数量是否合理以及整体质量到底如何,则没有人去过问。当然,也有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或者非英语国家,开展了少量期刊宏观评价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该国学术期刊被国际权威检索工具(如SCI)的收录情况,以此评判该国期刊的国际地位。在这方面,中国走得较为领先,早在1994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期刊司就承担了“我国社会科学类期刊分布结构”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第1个国家级期刊研究课题[1],课题组首次将中国社会科学类期刊分解成41个类别,对我国社科期刊的学科分布结构进行了研究和评价,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社科期刊发展的重点[2][3][4][5];1996年张祖尧对科技期刊的总量控制与结构调整问题进行了研究[6];1997年胡国祥对我国期刊的品种结构进行了研究,指出我国期刊种数多,但品种不多,印数少,发行量不大,同时期刊类型结构也不合理[7];此外,也有论文对部分省份的期刊进行了宏观评价研究[8]。2002年,《中国期刊年鉴》创刊,标志着中国在期刊的宏观评价和管理方面迈出重要的一步。该刊的创刊辞中明确指出,“希望《中国期刊年鉴》的出版,能够作为一个契机,引导业界及相关部门重视并利用所提供的具体而生动的期刊动态、期刊信息,从宏观上、微观上把握我国期刊发展走向,从中找出规律,更加自觉地推动我国期刊事业发展”[9]。因此,该年鉴每年都刊载数篇综述或述评,对各类期刊从各种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上述各类有关期刊宏观评价的研究均采用了定量评价方法及定性分析方法,其中以数据统计为基础的定量评价法是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几乎所有的定性分析和评价结论均是建立在统计数据基础之上。因此,可以说定量评价法是期刊宏观评价中最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当然,定性分析方法对期刊的宏观评价也不可缺少,单纯的数据虽然能够反映出许多问题,但任何期刊都不是独立存在,其发展受到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因此必须将统计结果与特定的外界环境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才可能得出比较客观的评价结论。1.2微观评价所谓微观评价,就是对学术期刊个体的评价。实际上,目前国内外的期刊评价研究和评价实践基本上都是基于期刊个体的评价。虽然社会上很多人在关注学术期刊评价,但他们关注的角度与目的是不同的。期刊微观评价具有很强的群体针对性,面向不同的服务对象:为图书馆馆藏建设提供参考;为科学工作者有效获取有用科学信息提供帮助;帮助科学家了解和选择合适的出版物发表研究成果;为科研绩效的评价和管理提供依据,等等。它们在评价对象上各有侧重,例如图书馆和信息服务部门侧重于各个学科核心期刊的筛选和评价以更好的建设馆藏和服务读者;科学工作者只关注于本学科的核心期刊和重要期刊;编辑和出版商更注重个体期刊的质量评价,并以此来谋求期刊的未来发展方向。这些评价都是运用一定的标准评价特定的期刊群,并据此对期刊个体进行评判,以决定是否购买、选用、阅读某种期刊,或者该如何提高某种期刊的质量。期刊的微观评价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从最初的经验法、专家调查法到后来的定量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经历了一个从定性到定量、从单一指标到综合指标的发展过程,现在已经进入一个相对完善的阶段,但仍然存在分类不科学、简单的数量化管理倾向、专家评议制度不完善等缺点。因此,在进一步完善期刊评价体系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应遵循分类评价的原则,二是尽量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选用多个指标,以减少单一评价指标所带来的片面性。遵循分类评价原则的原因有:将不同专业的期刊进行比较意义不大,期刊排名往往仅限于同一专业;不同专业的期刊其文献计量指标往往差别较大,仅凭数字大小进行评价过于武断;同一专业的期刊评价易于专业人士进行主观判断[10];按专业进行期刊评价有利于评价更加细化,增加具有专业特色的指标。从国外近几年期刊评价的研究与实践来看,分专业进行的期刊评价也是其主流。定量评价法是目前期刊评价中的主要评价方法,但专家调查法则更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判断期刊的质量,弥补文献计量学方法单纯用数字来评价的不足。因此若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则是期刊评价方法的最佳选择。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也可以在印刷版期刊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结合电子版期刊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互联网提供的便利进行调研与分析。2学术期刊评价的利益相关群体如上文所述,期刊宏观评价的目的是加强宏观调控,提高期刊的布局与质量水平,促进期刊整体的健康发展,所以从学术期刊的宏观评价来看,其利益相关群体主要是期刊管理部门。而期刊的微观评价则面向多种服务对象,具有很强的群体针对性,其利益相关者也涉及方方面面的学术与社会群体,如图书馆员和信息服务人员、科学工作者及科研管理部门、期刊编辑出版单位,等等。2.1图书馆员和信息服务人员作为信息中介人员,他们对期刊评价的关注主要来源于现实工作的压力。一方面经费的短缺和期刊价格的连年上涨,使得图书馆员必须对学术期刊进行认真审视和评价,运用有限的经费购置最有利用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学术期刊。另一方面,只有了解各种期刊的特点和优缺点,掌握重要论文的出现规律与搜集途径,把握一批高质量的核心期刊,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文献信息服务工作。在解答咨询、课题检索和定题服务时,也必须充分利用各专业的核心期刊,帮助读者节省广泛查阅文献的时间,以提高信息服务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效果。因此,不论是馆藏建设还是信息服务都要求他们掌握科学的方法来评价和选择高质量的学术期刊。2.2科学工作者及科研管理部门对科学工作者而言,学术期刊既是他们发表自己一段时间以来研究成果的主要平台,也是他们汲取前人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渠道。客观地说,虽然科研人员和学术期刊关系紧密,但对于学术期刊评价的关注还是始于上个世纪。首先,随着学术期刊数量以及期刊载文量的急剧增加,一个科学家已经不可能阅读完所有本领域的学术论文,他们必须选择高质量的学术期刊进行阅读,而高质量学术期刊的确定本身就是一个期刊评价问题。其次,期刊评价对于科学家发表论文也至关重要。科学家都希望将自己辛苦的创造成果发表在核心期刊或重要期刊上以便更多的同行阅读并进行进一步的交流;而更重要的是目前各类科研管理部门往往是借助于科研人员出版物的水平来对他们的科研能力进行认定,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例如,拥有大量科研资金的政府部门或相关基金会,在科研课题或基金遴选候选人时往往会参考候选人的前期研究成果,以衡量他们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从而将有限的科研经费进行合理分配。同时,他们也通过基金获得者所发表的学术成果来评价其课题完成情况,这都有赖于建立一个相应的出版物评价标准;此外,各个机构的基层科研管理部门,为了协调、管理好本机构的科研人力、物力和财力,促进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扩大本机构科学研究的可见度,并以此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形成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也格外关注各种学术评价,鉴于大量的成果还是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学术期刊上,这就使得他们自始至终都关注期刊评价,并以此为起点开展其他科研评价。反过来,科学工作者要在课题申报、职位升迁上取得优势,也必然注重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因此,期刊质量评价始终是科学工作者和科研管理部门的关注对象。2.3期刊编辑出版单位一份学术期刊办刊水平高低与学术质量的好坏,及被读者的接受重度、受学界的重视程度,直接反映出期刊编辑部门的工作水平,因此期刊编辑人员历来就关注期刊的评价。此外,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一份期刊是否被业界所接纳,是否被评为所谓的“核心期刊”,往往决定了其生存状态。那些非核心期刊往往面临稿件匮乏同时订量减少的危机,这又反过来继续影响着其质量的提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试想,一份既没有稿源又没有发行量的学术期刊该如何生存?因此,无论是为了自身工作水平的提高还是应对生存危机,期刊编辑出版部门始终都关注期刊评价。2.4期刊管理部门目前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期刊采取的是登记制管理,期刊的生存与否完全取决于市场;而中国的期刊采取的则是审批制管理方式,这就对期刊管理部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既要在数量上、结构上对全国的各类期刊进行全盘考虑和综合协调,也要关注期刊整体质量的提高。尤其是随着近年来中国期刊数量的持续增长,中国已逐渐成为全球的期刊大国,在数量已经相对发展的基础上,质量的评价和提升似乎更为急需。更何况学术期刊的质量还直接反映和代表了中国科学研究的实力和水平。3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对期刊评价的认同3.1期刊出版界作为学术期刊评价的主要对象,期刊出版部门直面评价结果,首先做出了最迅速的反应,可以形容为:几家欢乐几家愁。被遴选为核心期刊行列的期刊出版部门自然是踌躇满志、志得意满,均心照不宣地在其出版的期刊封面印上“核心期刊”的字样,并大可坐等优质稿件上门。而不幸沦为“一般期刊”的期刊出版部门则愁眉苦脸、叫苦连天,虽然不用担心无稿可用,但对能否组约到优质稿件而忧心忡忡。对于期刊出版部门来说,期刊评价结果无异于划分其身份等级,把生存与发展问题又一次摆在了眼前。于是,期刊出版部门或从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方面狠抓期刊质量,或是不得已而求其次,频频与期刊评价单位联系,力争能够求得“真经”,直至能够跻身“核心期刊”的行列。但毕竟“核心期刊”的数量是有限的,而期刊出版部门因为在学术资源和办刊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它们在学术质量方面的竞争也是异常激烈的,但“核心期刊”终究只能是期刊大军中的极少数,而“一般期刊”也只能望“核心期刊”而兴叹。但经过对期刊评价理论的一番理性思考后,期刊出版部门也清醒地意识到了期刊评价的利弊所在。首先,从期刊评价指标看,表征期刊发文数量的载文量、基金论文比,与表征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总引比等表明,“核心期刊”遴选不是纯粹对期刊质量的评价,是留有数量和质量两种基因的混合物[11]。其次,“核心期刊”遴选对期刊媒体的质量评价并不全面。期刊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内容产品,除了要用学术质量、编校质量和印刷装帧质量来衡量外,更不能缺少论文的政治质量这一标准。“核心期刊”的遴选只是从期刊发文的学术质量这一单一角度对期刊质量的评价,更多的是把期刊作为一种文献载体看待,只是以文献的期刊分布特征为基础,来对期刊进行选取,而不是把期刊作为一种传播媒体对它进行评价[12]。因此,它当然无法全面地评价期刊的质量。再次,某刊能否成为“核心”说到底并不完全由期刊的质量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遴选的角度。“核心期刊”遴选的不同机构也承认,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得出的评价结果也是不同的。面对不同的遴选方法与评价结果,期刊出版部门很难完全认同。何况评价机构皆是非国家科研管理部门的教学、研究单位,并不具有真正的权威性。3.2期刊的读者和作者对于广大的期刊读者来说,期刊评价可以帮助读者有效阅读的原始功能已经退化,在信息网络化时代,读者可以利用网络随心所欲地检索需要的文献信息,核心期刊的实际功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已经变得越来越淡化。而对于期刊的普通作者(他们同时也是读者)来说,文章能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自然会有作为知识分子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学术水平认可的满足感。但随后,当国内“核心期刊”的原始功能逐步退化,评价功能渐趋突出,使用价值随之泛化后,科研管理部门直接借用期刊评价结果,将“核心期刊”广泛运用于津贴评定、职称评审、论文评奖等领域。此时,“核心期刊”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评价尺度,并与知识分子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现在,选择发表文章数量和载体的已经不再是科研工作者自己,主动权掌握在科研管理部门,他们制定出一系列“核心期刊表”甚至“权威期刊表”作为规定和制度。在这种评审制度中,学术自由、真实的学术价值、知识创新成了知识分子感到最缺少的东西。作为一种学术表达方式,作者们更愿意选择在“核心期刊”上发文,而当作为一种必须执行的硬性规定时,他们有压力却不能自觉地抵制,否则损害的只有个人的利益。对于“核心期刊”,作者们又爱又恨。首先,职称评审中要求相当数量的“核心期刊”论文,这是对科学研究规律的误导。科学研究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应该是自觉自愿的行为。对于研究人员来说,最基本的两个品格是对科学的热爱和难以满足的好奇心,而聪明的资质、内在的干劲、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这些都是科学研究成功所需的条件。总之,大家公认,不是人人都能从事研究工作而有所成就。而中国,科研成了人人必须从事的事业,即使不是专职研究人员,在绩效考核中也必须将科研成果纳入考核范畴。其次,“以刊论文”的科研评价方式恶化了中国的学术生态。期刊质量与论文质量之间有联系,但不具有必然联系,一种期刊的整体质量高并不能说明每篇文章的质量都高[13]。再次,各个高等教育单位要求研究生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文,更是侵蚀了学子的学术精神。3.3科研管理界科研评价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科学的学术评价,作为一把尺子、一个标准、一种导向,可以促进科学的发展。而不科学的学术评价,则如一个失去了平衡的天平,无法准确衡量出真实的质量。当核心期刊被误用为职称评定的标准后,核心期刊的潜作用力越来越大,许多高校无论职称评定、学位评定,甚至高校科研工作量的评定、提级等都与核心期刊挂上了钩。由于缺乏良好的社会信誉制度、公众参与意识与公民科学素养以及科研绩效评价机制的不健全,中国还不具备有效地进行同行评议与社会公议的社会基础与制度保障。健康的学术环境与规范的成果发表机制的建立,是目前中国进行发文统计与引文分析评价的首要工作,舍此则等于舍本求末。如果能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与学术环境,期刊评价、学术评价的实践必会取得长足发展,评价理论研究也会趋向科学化[14]。3.4学术研究界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中最直接,也是最大量的成果产出形式之一,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不仅是对学者劳动成果的充分肯定,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术创造潜能,从而增强学术研究的持续创新能力[15]。学术评价是一件比较专深而且复杂的事情,需要大量的专家学者,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需要组织者和同行专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目前,中国的学术评价机制并不尽如人意,评价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规范。在这种情况下,急功近利、浮躁虚夸现象在所难免。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以刊论文”的评价方式的出现。“核心期刊”被用于学术评价是期刊作用的延伸,因为衡量学科众多的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准是一件非常复杂、难度非常大的工作,即使一些发达国家,也没有出版管理部门制定衡量自己国家的学术期刊学术水平的客观标准[16]。“核心期刊表”的作用被放大,演变成了一种学术评价尺度。至于遴选出的“核心期刊表”如何扮演学术评价标准,要从遴选核心期刊的政府资助行为说起。目前,中国期刊评价研究机构已经发布的较有影响的核心期刊报告都受到不同政府机构的资助。政府部门的资助使图书情报工作者对核心期刊表的研制工作在走向系统化、科学化的同时,也略有偏离最初核心期刊遴选的初衷,倾向于强调遴选期刊的学术性,即关注哪些期刊可以代表学科的前沿动态和最重要成就的学术核心[16]。学术界逐渐认识到,作为评价论文学术水平的“核心期刊”本身能否承担起学术评价的重任尚待质疑。“核心期刊”原本是供图书馆采购、收藏、导读时作参考,其本身并不具备评价论文优劣的功能,不能作为衡量学术水平的硬性指标,如果有评价作用,其作用也是对期刊的总体评价定位,而不是对期刊上每篇论文的评价。科研评价尊重科学,尊重学术的严肃、公平和合理,直接将核心期刊评价的成果拿来评价学术成果虽然简单易行,但对评价对象来说却不够科学合理,更有失公平。在学术评价中可以借鉴“核心期刊表”,但不能过分依赖,把“核心期刊”演变成一种评价尺度,当作学术评价标准则是夸大了核心期刊的学术评价作用。显然,将“核心期刊”用于学术评价,不是期刊评价的初衷,“核心期刊”也是力不能及的[16]。3.5教育界2002年,中国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了《关于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合理利用科学引文索引(SCI)在科研评价方面的作用,强调科研评价要严格区分政府评价和学术界自我评价,取消政府导向的SCI排名,突出学术界的评价。这体现出教育界对“以刊论文”现象的反对态度。客观地说,核心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